更新日期:2012/04/28 12:14:47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2/04/28 12:14:09 喇嘛網 編輯部
(二十四之二)
丑二、廣說(分二)
寅一、無正知之過患(分五)
卯一、若離正知任作何事力皆微弱
卯二、慧不清淨
卯三、戒不清淨
卯四、毀壞昔所集善
卯五、阻礙成辦昔所未造之善
寅二、護正念為護正知之方便
卯一、若離正知任作何事力皆微弱
這個科判當中最主要提到的是,我們三門任何的行為,在造作的同時,如果遠離正知會產生的過患。
偈頌:若人為病擾,無力行諸事;如是癡擾心,亦無力行善。
正文,若人為病所擾,如果有人被重病所困擾,則無力行農等諸事,此時這個人,他是沒有多餘的力量,能夠做世間務農、經商等種種的事情;相同的道理,如是若無正知,不解取捨,愚癡擾心,如果在修學的同時,我們的心中缺乏了正知,不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這時「不解善惡取捨,愚癡擾心」,我們被愚癡所困擾的同時,亦無力行諸善法業。
卯二、慧不清淨
偈頌:心無正知者,縱曾聞思修,然如漏瓶水,不住正念中。
正文,若離正知,慧不圓滿。心中無正知者,縱昔曾有聞、思、修慧,然如漏瓶中水,不住內而外漏;如果我們的心中缺乏「正知」,縱使過去廣泛的聞思,也知道該如何修行的道理;但是缺乏了正知,我們並沒有辦法將所了解的法類,轉換成是修行的一種力量;不僅沒有辦法將所了知的內涵轉換成修行的力量,到最後反而有可能是生起煩惱的助伴,這時我們所學不僅沒有辦法導向善法,有可能會落入惡法當中,這種情況是非常糟糕的。
現今有很多的人廣泛的聞思,也知道該如何的來修行;但由於內心中欠缺正知的緣故,「如漏瓶中水」,就如同一個瓶子,它的底有一個洞,這時候縱使倒再多的水進去,到最後瓶中的水都會流失光,所以提到不住內而外漏;如是若失正知,其後諸慧皆不安住於正念中,終退失故。相同的,在缺乏正知的情況下,縱使有廣大的聞思、也知道該如何修行,但這一切都不會安住在我們的內心中。此時縱使有廣泛的聞思,但這樣的聞思是圓滿的嗎?其實並不圓滿。
提到了「聽聞」以及「聽聞圓滿」,這兩者是不同的。這兩者之間有四種的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廣泛的聽聞,並且在廣泛的聽聞之後,能夠轉為修持,這樣的聽聞我們稱為「圓滿的聽聞」,這是最好的一種聽聞;但也是最困難的一種聽聞,就是將我們所聽聞的法類,全部轉為修持的道理,這是第一種聽聞。第二種聽聞,雖然沒有廣泛的聽聞,但是能夠將自己所聽聞的少許法類,轉為修持的一種力量,這是次之。第三種,雖然有廣泛的聽聞,但是他不知道該如何的將所聽聞的法類,轉換成是修行,這是第三種。第四種,既沒有聽聞,也不知道該如何修行,這是最糟的一種情況。所以有廣泛的聽聞,就代表你一定有修行嗎?當然不是。在聽聞之後,如果沒有辦法藉由正知的力量,來簡擇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心是很容易被煩惱所控制的。
提到了這一點,過去一位成就者,是眾所皆知的格西──笨功甲。這位格西在過去是一位在家人,他既是小偷、也是強盜,白天行搶、晚上偷竊,所以這是一位大惡人,在當地非常的有名;但之後因為他學習了佛法,而改變了他的身心。有一次,他在家裡面佈置他的壇城,準備了很多的供品,為什麼他要準備這麼多的供品來供養?是因為當天有一位施主,要來到他住的地方,這時候為了要討好施主,所以擺設了相當多的供品,而且把壇城佈置得非常乾淨。當他佈置完之後,他坐在墊子上,他看著面前的供品,仔細的思維:為什麼我今天跟平常不太一樣,要擺這麼多的供品,到底是為了什麼?當他仔細的思維,他發現這一切都是為了要討好施主所做的,所以他發現他的動機並不清淨,當下就馬上站了起來,並且拿了地上的一把泥土,就撒在這些供品上面。
而在格西他所住的地方不遠之處,有一位具有神通的上師,名叫做塔丹巴,這位上師他具有神通,所以他看到了這一幕。當下他就告訴周邊的弟子,在今天這個世間上最好的供養,就是格西笨功甲他所做的供養;雖然他的供養已經被一把泥土所染污了,但是他這一把泥土是撒在世間八法魔王的口中。所以從這個公案裡面我們就可以知道,修學佛法的同時,正知的力量是非常要緊的,我們必須要時時藉由正知來檢測我們的三門。
卯三、戒不清淨
偈頌:具多聞生信、精勤者雖多,然因無正知,終染墮罪垢。
正文,具有多聞、於法生信、精勤修善法者雖多,在這個世間上,有許多自認為是有修行的人,或者是廣泛聞思的智者,然因於取捨處無正知故,這句話它最主要強調的,並不是不了解取捨;而是在了解了取捨之後,不努力的去實踐,所以提到「然因於取捨處無正知故」,雖然知道佛法的內涵,但是在內心沒有辦法藉由正知的力量,去實踐佛法的道理,此過令其相續終染墮罪垢穢,這時由於欠缺正知,縱使你懂得再多,你對佛法有信心,但是你的相續最終還是會被種種的墮罪所染污,故應勵力守護正知。
卯四、毀壞昔所集善
偈頌:無正知盜賊,尾隨念失後,縱集諸福德,盜奪終墮惡。
正文,無正知者,退失正念,忘失善所緣後,煩惱盜賊尾隨而至,如果失去了正知,慢慢的連正念都會完全的退失;退失了正念之後,會忘失當下的善所緣境。而在失去了正念正知之後,「煩惱賊尾隨而至」,這時我們的內心中,會充滿貪、瞋、我慢等種種的煩惱,此時,往昔縱集諸福德財,然如盜賊搶奪財物,縱使在過去我們累積了許多的福德財物,但此時內心中如果生起了瞋念、我慢,是會摧壞過去所累積的善業,所以就如同是盜賊在搶奪財物,導致貧窮;這時我們的心續中會匱乏種種的善業,如是因善匱乏,終墮惡趣。
提到了「正念」以及「正知」,這兩者是因果,「正念」為因,「正知」為果;更進一步,如果我們平常沒有藉由「正知」,來觀察我們的內心,到底如法與否,到底我們所生起的念頭是善、是惡的話,如果不善加觀察,到最後連正念都會退失。在之前我們提到,「正念」必須要能夠不忘失所緣,也就是能夠牢牢的記住所緣的行相;這當中的「記住」,並不是我們嘴巴上會說,而是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不管是行善或是造惡,當我們在做這件事情的當下,內心要能夠策發起一種正念的力量,告訴自己我們現在在做什麼事情,而且在做的同時透由正知來觀察。所以如果在行善,或者是造惡的當下,我們並沒有辦法生起正念正知,沒有辦法觀察我們到底是在做什麼事情,到最後你內心當中連正念都會完全的退失。所以要不斷的藉由「正念」引發「正知」,藉由「正知」來觀察我們的三門。
提到了這一點,剛剛我們提到了格西笨功甲他的一個公案。笨功甲是當地的人幫他取的一個名字,而在他修學佛法之後,他的名字叫促勤甲瓦。過去他是一個小偷、是一個強盜,在學法之後,有一次他來到他的施主家,他的施主家有一些好茶放在旁邊。這時候他喝了茶,覺得這個茶相當不錯,所以他想要去偷這個茶;當他生起了這個念頭,而且手也伸出去,並且把茶拿回來的時候,這時候他的心中透由「正知」的力量,來簡擇他當下的行為是不如法的,所以他知道這樣的行為是偷竊、是不應該做的,所以他在當下就大喊說:「笨功甲,他在偷東西,但是促勤甲瓦把他抓住了」,其實他都是同一個人,只是有一個人在偷,有一個人在抓他而已。
卯五、阻礙成辦昔所未造之善
偈頌:此群煩惱賊,伺機欲打劫,得已即奪善,復毀善趣命。
正文,倘若不以正知防護,則此煩惱賊群,正伺機欲打劫善財,如果沒有辦法藉由正知觀察防護自心,此時我們心中的煩惱賊群,它正伺機而動,想要打劫我們心續中所累積的善財。得已,等它抓到了機會,即奪善法,復毀其果──善趣及解脫命,它不僅當下會搶奪善法,並且也會毀壞善法將來會感得的善果,故應思維無有正知所生過患,勵力守護正知,觀察三門現狀為何。所以必須要思維,缺乏正知所產生的過患,勵力的守護正知。而所謂的「正知」,就是正文所提到「觀察三門現狀為何」,我們在當下必須要時時的去觀察,我的行為是如法還是不如法?並不是嘴巴上面說如法或不如法,而是當下在造作的同時,你的內心要有能力去揀擇行為如法與否。
所以簡單的來說,「正念」是當下你的行為,在趣入善法或是惡法的同時,內心當中生起一個強而有力的念頭告訴自己:「我現在在行善,或者我當下在造惡」;更進一步的,在行善造惡的同時,藉由「正知」去觀察:「我是如何行善,我是如何造惡的」,如果你發現你的行為不如法,這時就必須要透由正知來將它阻隔,所以「正知」跟「正念」這兩顆心它是能夠互為助伴的。
寅二、護正念為護正知之方便(分二)
卯一、略說
卯二、廣說
卯一、略說(124“)
第二個科判,「護正念為護正知之方便」。在之前我們有提到,不管是行善或是造惡,當下我們必須要生起「正念」,透由正念的力量來策發「正知」作觀察,所以心中如果沒有辦法生起正念,就沒有辦法策發起正知。既然「正知」是如此的重要,那該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生起正知?甚至更進一步的保護正知呢?這個地方就有提到,「護正念為護正知之方便」,對於這一點可以分為二個部分:一、略說,二、廣說。首先第一個部分。
偈頌:永不令正念,遠離意門外;縱離亦應念,惡苦復令住。
正文,無正知有眾多過失,故為守護正知,應將不忘善所緣之正念置於意舍,在之前我們提到了缺乏「正知」會有許多的過失,所以為了守護正知,這時我們應該將正念放在「意」這棟房子的前面。「意舍」,「意」是指身語意三門的意門,「舍」是一個譬喻,我們應該將正知放在我們的門前。所以提到了「應將不忘善所緣之正念置於意舍」,永不令彼遠離意門之外,所以既然有了「正念」,來守護我們的意門,這時我們的意門就可以得到它的保護,但有時我們的心中還是會失去正念;所以提到,縱然正念退失離去,亦應憶念惡趣苦難,當下所觀修的所緣,欠缺了正念的力量,而沒有辦法緣著所緣境來觀修的話,這時至少我們內心中還有能夠憶念惡趣苦難的正念,所以提到「縱然正念退失離去」,這個「正念」是指當下我們所觀修的所緣境。當下我們所觀修的所緣境,如果欠缺了正念,而沒有辦法憶念起當下的所緣境的話,「亦應憶念惡趣苦難」,這時我們必須要思維起,欠缺了正念所會帶來的後果,就是讓我們墮入惡趣受苦,隨即復令安住意舍。這樣想之後,縱使當下的正念是退失的,但是它在不久之後,就會還回到我們的意門前。
卯二、廣說(分三)
辰一、外緣依善知識
辰二、內緣如理作意
辰三、由正念生正知之理
辰一、外緣依善知識
要如何才能夠生起正念?
偈頌:具緣近上師;住持示教誡,因懼起恭敬,正念易生起。
正文,護正念之方便:具善緣者親近己之上師、住持、軌範師及同梵行等諸眾,具足善緣的人,透由親近自己的「上師」;或是「住持」,這當中的住持,有受沙彌戒的住持,以及受比丘戒的住持;「軌範師」,在律典當中有提到各種的軌範師,它的種類非常得多;「同梵行等」,以及周邊的同行善友;由依住持所示教授、教誡,並且在親近上師以及同行善友的過程中,透由依止住持所開示的教授、教誡,並因知慚、恐為他人斥責而生畏懼。第一個部分「慚」,所謂的「慚」是指,當你受了出家戒,成為了出家人之後,這時你必須要告訴自己:「我是一個出家人,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縱使你不是一位出家人,但是你受了在家戒,或是你是一位佛弟子,你也應該以:「我今天受了在家戒,我身為一個佛弟子,哪一些惡行是必須要避免的」,這是提到了「慚」;「恐為他人斥責而生畏懼」,這是「愧」,也就是如果當下我造作了這樣的惡行,被他人發現的話,是會被他人所斥責的,而在內心當中生起恐懼,所以這兩句話是提到了「慚、愧」。故於學處生起恭敬,以慚愧心,以這樣的一種心態,我們就會對所受的戒律,以及必須修學的學處生起恭敬心,彼由此易生起正念,這樣的人藉由這種方式,他就會很容易在內心中生起正念,不忘善法所緣、行相。故任作聞、思、修,皆應善巧守護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