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4 22:23:21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菩薩行論 第六品安 忍法本 科判思考題 答案

 

第六品  安忍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

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

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

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

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樂不久住,

嗔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

精勤滅嗔者,享樂今後世。

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

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己。

故當盡斷除,嗔敵諸糧食,

此敵唯害我,更無他餘事。

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

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若事尚可改,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不欲我與友,曆苦遭輕蔑,

聞受粗鄙語,於敵則相反。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

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苦行伽那巴,無端忍燒割,

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

蛇及蚊虻噬,饑渴等苦受,

乃至疥瘡等,豈非見慣耶?

故於寒暑風,病縛捶打等,

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

有者見己血,反增其堅勇,

有人見他血,驚慌複悶絕,

此二大差別,悉由勇怯致。

故應輕害苦,莫為諸苦毀。

智者縱曆苦,不亂心澄明。

奮戰諸煩惱,雖生多害苦,

然應輕彼苦,力克嗔等敵,

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屍者。

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

悲湣生死眾,羞惡樂行善。

不嗔膽病等,痛苦大淵藪,

雲何嗔有情,彼皆緣所成。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惱,煩惱強湧現。

心雖不思嗔,而人自然嗔,

如是未思生,嗔惱猶自生。

所有眾過失,種種諸罪惡,

彼皆緣所生,全然非自力。

彼等眾緣聚,不思將生嗔,

所生諸嗔惱,亦無己生想。

縱許有主物,施設所謂我,

主我不故思,將生而生起,

       不生故無果。常我欲享果,

       於境則恒散,彼執亦不息。

彼我若是常,無作如虛空。

縱遇他緣時,不動無變異。

作時亦如前,則作有何用?

謂作用即此,我作何相干?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

知已不應嗔,如幻如化事。

由誰除何嗔,除嗔不如理,

嗔除諸苦滅,故非不應理。

故見怨或親,非理妄加害,

思此乃緣生,受之甘如飴。

若苦由自取,而人皆厭苦,

以是諸有情,皆當無苦楚。

或因己不慎,以刺自戳傷,

或為得婦心,憂傷複絕食,

縱崖或自縊,吞服毒害食,

妄以自虐行,於己作損傷。

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盡,

況於他人身,絲毫無傷損。

故於害我者,心應懷慈憫,

慈悲縱不起,生嗔亦非當。

設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

嗔彼則非理,如嗔燒性火。

若過是偶發,有情性仁賢,

則嗔亦非理,如嗔煙蔽空。

棍杖所傷人,不應嗔使者,

彼複嗔使故,理應憎其嗔。

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

既曾傷有情,理應受此損。

敵器與我身,二皆致苦因,

雙出器與身,於誰該當嗔?

身似人形瘡,輕觸苦不堪,

盲目我愛執,遭損誰當嗔?

愚夫不欲苦,偏作諸苦因,

既由己過害,豈能嗔於人?

譬如地獄卒,及諸劍葉林,

既由己業生,於誰該當嗔?

宿業所引發,令他損惱我,

因此若墮獄,豈非我害他?

依敵修忍辱,消我諸多罪,

怨敵依我者,墮獄久受苦。

若我傷害彼,敵反饒益我,

則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若我有功德,必不墮地獄,

若吾自守護,則彼何所得?

若以怨報怨,則更不護敵,

吾行將退失,難行亦毀損。

心意無形體,誰亦不能毀。

若心執此身,定遭諸苦損,

輕蔑語粗鄙,口出惡言辭,

於身既無害,心汝何故嗔?

謂他不喜我,然彼於現後,

不能毀損我,何故厭譏毀?

謂礙利養故,縱我厭受損,

吾利終須舍,諸罪則久留。

寧今速死歿,不願邪命活,

苟安縱久住,終必遭死苦。

夢受百年樂,彼人複蘇醒,

或受須臾樂,夢已此人覺,

覺已此二人,夢樂皆不還。

壽雖有長短,臨終唯如是,

設得多利養,長時享安樂,

死如遭盜劫,赤裸空手還。

謂利能活命,淨罪並修福,

然為利養嗔,福盡惡當生。

若為塵俗活,複因彼退墮,

唯行罪惡事,苟活義安在?

謂謗令他失,故我嗔謗者,

如是何不嗔,誹謗他人者?

謂此唯關他,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煩惱所生謗?

於佛塔像法,誹詆損毀者,

吾亦不應嗔,因佛遠諸害。

于害上師尊,及傷親友者,

思彼皆緣生,知已應止嗔。

情與無情二,俱害諸有情,

雲何唯嗔人?故我應忍害。

或由愚行害,或因愚還嗔,

此中孰無過?孰為有過者?

因何昔造業,於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業,憑何嗔於彼?

如是體解已,以慈互善待,

故吾當一心,勤行諸福善。

譬如屋著火,燃及他屋時,

理當速移棄,助火蔓延草。

如是心所貪,能助嗔火蔓,

慮火燒德屋,應疾厭棄彼。

如彼待殺者,斷手獲解脫,

若以修行苦,離獄豈非善?

於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地獄眾苦因?

為欲曾千返,墮獄受燒烤,

然於自他利,今猶未成辦。

安忍苦不劇,複能成大利,

為除眾生害,欣然受此苦。

人贊敵有德,若獲歡喜樂,

意汝何不贊,令汝自歡喜?

如是所生樂,唯樂無性罪,

諸佛皆稱許,複是攝他法。

謂他獲樂故,然汝厭彼樂,

則應不予酬,此壞現後世。

他贊吾德時,我亦欲他樂,

他贊敵功德,何故我不樂?

初欲有情樂,而發菩提心,

有情今獲樂,何故反嗔彼?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見人獲利,何故生嫉惱?

所應恩親養,當由汝供給,

彼今已自立,不喜豈反嗔?

不願人獲利,豈願彼證覺?

妒憎富貴者,豈有菩提心?

若已從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何故棄福善,信心與己德?

不守己得財,何不自嗔責?

於昔所為惡,猶無憂愧色,

豈還欲競勝,曾培福德者。

縱令敵不喜,汝有何可樂?

唯盼敵受苦,不成損他因。

汝願縱得償,他苦汝何樂?

若謂滿我願,招禍豈過此?

若為嗔漁夫,利鉤所鉤執,

陷我入獄簍,定受獄卒煎。

受贊享榮耀,非福非長壽,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樂。

若吾識損益,讚譽有何利?

若唯圖暫樂,應依賭等酒。

若僅為虛名,失財複喪命,

譽詞何所為,死時誰得樂?

沙屋傾頹時,愚童哀極泣,

若我傷失譽,豈非似愚童?

聲暫無心故,稱譽何足樂?

若謂他喜我,彼贊是喜因?

受贊或他喜,于我有何益?

喜樂屬於彼,少分吾不得。

他樂故我樂,于眾應如是,

他喜而贊敵,何故我不樂?

故我受贊時,心若生歡喜,

此喜亦非當,唯是愚童行。

讚譽令心散,損壞厭離心,

令妒有德者,複毀圓滿事。

以是若有人,欲損吾聲譽,

豈非救護我,免墮諸惡趣。

吾唯求解脫,無需利敬縛,

于解束縛者,何故反生嗔?

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

閉門不放行,雲何反嗔彼?

謂敵能障福,嗔敵亦非當,

難行莫勝忍,雲何不忍耶?

若我因己過,不堪忍敵害,

豈非徒自障,習忍福德因?

無害忍不生,怨敵生忍福,

既為修福因,雲何謂障福?

應時來乞者,非行佈施障,

授戒阿闍黎,亦非障出家。

世間乞者眾,忍緣敵害稀,

若不外植怨,必無為害者。

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

能助菩提行,故當喜自敵。

敵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

首當奉獻彼,因敵是忍緣。

謂無助忍想,故敵非應供,

則亦不應供,正法修善因。

謂敵思為害,故彼非應供,

若如醫利我,雲何修安忍?

既依極嗔心,乃堪修堅忍,

故敵是忍因,應供如正法。

本師牟尼說,生佛勝福田。

常敬生佛者,圓滿達彼岸。

修法所依緣,有情等諸佛,

敬佛不敬眾,豈有此道理?

非說智德等,由用故雲等,

有情助成佛,故說生佛等。

懷慈供有情,因彼尊貴故,

敬佛福德廣,亦因佛尊貴。

助修成佛故,許眾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無邊功德海。

唯佛功德齊,於具少分者,

雖供三界物,猶嫌不得足。

有情具功德,能生勝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應供有情。

無偽眾生親,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

利生方足報,捨身入獄佛,

故我雖受害,亦當行眾善。

諸佛為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癡我何故,驕慢不侍眾?

眾樂佛歡喜,眾苦佛傷悲,

悅眾佛愉悅,犯眾亦傷佛。

遍身著火者,與欲樂不生,

若傷諸有情,雲何悅諸佛?

因昔害眾生,令佛傷心懷,

眾罪我今悔,祈佛盡寬恕。

為令如來喜,止害利世間,

任他踐吾頂,寧死悅世主。

大悲諸佛尊,視眾猶如己,

生佛既同體,何不敬眾生?

悅眾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間苦,故應常安忍。

譬如大王臣,雖傷眾多人,

謀深慮遠者,力堪不報復,

因敵力非單,王勢即彼援,

故敵力雖弱,不應輕忽彼。

悲佛與獄卒,吾敵眾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暴君縱生嗔,不能令墮獄,

然犯諸有情,定遭地獄害。

如是王雖喜,不能令成佛,

然悅諸眾生,終成無上覺。

雲何猶不見,取悅有情果,

來生成正覺,今世享榮耀。

生生修忍得,貌美無病障,

譽雅命久長,樂等轉輪王。

第六品終

 

 

 

第六品  安忍

 

丁二(安忍)分二:一、當修安忍;二、修持方法。

戊一(當修安忍)分二:一、嗔恨之過患;二、安忍之功德。

己一(嗔恨之過患)分三:一、未見之果;二、已見之果;三、概述。

庚一、未見之果: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注釋中解釋說:只是生起一個嗔心就足以摧毀千劫中所積累的佈施、供養佛陀等三寶以及嚴謹持戒這所有的福德。《文殊遊舞經》中雲:“文殊,所謂嗔心能毀百劫所積之善。”

對此從所毀、能毀、摧毀方式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所毀:一般來說,所毀的善法有三種,即未以方便智慧所攝持的隨福德分善、以證悟無我所攝的隨解脫分善以及被方便智慧所攝的大乘善法,這裏指的是其中的第一種。

二、能毀:緣殊勝對境而生起十分猛烈的嗔恨心,後來也無有後悔等對治法。

三、摧毀方式:有人說:“並不是從根本上摧毀種子,而是壓服順次生受業的能力後轉為順後生受業。其原因是較深重罪業的果報也是首先成熟,羅羅尊者親言:‘業之重果報,若近若串習,若前彼等中,前前將成熟。’”但感受時間改變實際上對隨解脫分善也可以,因此所毀的善根並不固定,摧毀的方式也沒有固定(意思是說,可能從根本上摧毀善根)。《說一切有部經》中雲:“優波離,大善根亦減低、淨除、滅盡無餘,是故甚至對木燼亦不能生嗔心,更何況說于有心識之身。”

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

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

所有罪惡中再沒有超過嗔心的了,而且艱難的苦行也無有勝過對治嗔心的安忍,因而要依靠眾多道理千方百計努力修忍辱。

庚二、已見之果:

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

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

如果懷有熾灼的嗔恚之心,那麼就會心煩意亂,十分痛苦,不可能處於平靜的心態中,這樣一來,當然也就難以得到意樂與五根門的從屬安樂,以致於夜不成眠,煩躁不安,身心無法堪能。

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儘管主人以財產的利益與恭敬的恩惠賜給那些前來依靠他們的僕人,但如果主人易嗔易怒,反而會遭到他們的反抗殺害。嗔心使親友心生厭煩,雖然以佈施來攝集有情,但由於被嗔心控制使得一切有情都不與之親近、交往。

庚三、概述:

若心有嗔恚,安樂不久住,

嗔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

總而言之,由嗔怒導致而不會擁有安樂,因此,嗔恨的敵人會帶來諸如上述今世以及其他的痛苦過患。

己二、安忍之功德:

精勤滅嗔者,享樂今後世。

如果全力以赴摧毀嗔恨,那麼此人無論今生還是他世都會享受快樂。

戊二(修持方法)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己一(略說)分二:一、思維所斷因之過患;二、理當遣除。

庚一、思維所斷因之過患;

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

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己。

強制性地給我造成不幸、百般阻撓我所希求之事,得到這種不悅意的食物,嗔心的能力就會大大增強,足以毀滅自己。

庚二、理當遣除:

故當盡斷除,嗔敵諸糧食,

此敵唯害我,更無他餘事。

因此,理所應當斷絕自己的這個嗔恨敵人的不悅意“食物”。原因是,這位怨敵除了如此加害我以外再沒有其餘的事情了。

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

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無論遇到任何事,自己都不要擾亂歡喜的情緒而造成心不愉快。即使憂愁苦惱也無濟於事,根本實現不了願望,反而會失毀一切高尚的行為。

若事尚可改,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再者說,假設事情尚有可扭轉的餘地,那麼還有什麼不高興的呢?倘若已經不可救藥,那憂愁苦惱又有什麼用呢?根本無有任何利益,因此悶悶不樂實不合理。

己二(廣說)分二:一、總說嗔恨對境之分類;二、遮破嗔彼。

庚一、總說嗔恨對境之分類:

不欲我與友,曆苦遭輕蔑,

聞受粗鄙語,於敵則相反。

由於仇人使我或我的親友們飽嘗痛苦、遭遇不幸;對我們百般侮辱使我們得不到利養;讓我們聽到惡語中傷;毀壞名譽的刺耳語言。給我方帶來的是這四種不願意,相反的四種是我們所希望的事。而對我的怨敵則與此相反,讓他們痛苦等是我求之不得的事,他們安樂等是我不願意的,總有此十二種,再加上阻撓十二種願意之事。為此,我才對怨敵生起嗔怒。

庚二(遮破嗔彼)分二:一、遮破於令遭不幸者生嗔;二、遮破於障礙所欲者生嗔。

辛一(遮破於令遭不幸者生嗔)分三:一、破嗔於我造四罪者;二、破嗔於親友造四罪者;三、破嗔於怨敵作四善者。

壬一(破嗔於我造四罪者)分二:一、破嗔令我痛苦者;二、破嗔輕侮我等三者。

癸一(破嗔令我痛苦者)分三:一、忍受痛苦之安忍;二、定思正法之安忍;三、忍耐作害者之安忍。

子一(忍受痛苦之安忍)分四:一、作意輪回之自性;二、作意出離之因;三、以修習觀察安忍;四、作意功德。

醜一、作意輪回之自性: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

在輪回中享受安樂之因的善業等只是偶爾產生,可謂少之又少,而痛苦之因的不善業等無勤中就存在卻多之又多,因此出現痛苦本來就是輪回的自性(即是自然規律),因而應當安忍。

醜二、作意出離之因:

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苦行伽那巴,無端忍燒割,

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

如果沒有痛苦,就不會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如此也就不會有出離輪回的念頭,因此你這顆心要好好思維而堅定不移地承受痛苦。再者說,對大自在天的王妃天女俄瑪生信者在九月九日等日子裏絕食一天或三天,進而焚燒、割斷自己的身體等等;為了與嘎訥劄巴地方的人們競爭竟然忍耐互相用利刃打擊,這般毫無意義的苦受,他們尚且忍耐,那麼我現在是為了解脫,為什麼反而畏縮怯懦呢?

醜三(以修習觀察安忍)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

寅一、略說: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

《大疏》中解釋說:久經串習還不變得容易的事無論在哪里都必定不會有,比如通過長期熏習,具有慳吝者竟然能把痛苦想成快樂。同樣,菩薩修習一切痛苦為安樂想,最終必能獲得《父子相會經》中所說的“諸法變成安樂”的等持。因此,通過逐漸修習而安忍小小的損害,到後來巨大的災難也就能忍受了。

寅二、廣說:

蛇及蚊虻噬,饑渴等苦受,

乃至疥瘡等,豈非見慣耶?

雖然有些注釋中為了表明要串習的小小痛苦,而說“遭受蛇、蚊蠅、饑渴等感受以及疥瘡等無義的痛苦難道不是已經司空見慣了嗎”將喻義連在一起解釋的,但實際上解釋為“既然見過這些無義的痛苦就理當安忍具有意義的痛苦”較為恰當。

故於寒暑風,病縛捶打等,

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

此外,對於嚴寒酷暑、狂風大作等,重病纏身、遭受束縛、被人毆打等,自己不應當過於嬌柔怯弱,如果過於嬌弱反而會更增加痛苦。

有者見己血,反增其堅勇,

有人見他血,驚慌複悶絕,

此二大差別,悉由勇怯致。

再者說,有的人見到自己的血反而會更加堅強勇敢,有的人看見他人的血也會驚慌失措,昏迷不醒。這兩者有如此懸殊的差別完全是由內心堅韌與怯懦所導致的。

寅三、攝義:

故應輕害苦,莫為諸苦毀。

智者縱曆苦,不亂心澄明。

因此,我們要通過修習力而輕視一切損害,不被一切痛苦所害。智者即便歷經千辛萬苦,然而內心仍舊要保持明清,不受干擾。

醜四、作意功德:

奮戰諸煩惱,雖生多害苦,

然應輕彼苦,力克嗔等敵,

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屍者。

在與一切煩惱進行殊死搏鬥時,雖然會遭受眾多損害,但要不顧一切苦害而力爭摧毀嗔等煩惱仇敵,制服煩惱仇敵的這些人才堪稱為戰勝怨敵的真正勇士,而殺害其他有情之輩就像殺屍體一樣徒勞無益。

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

悲湣生死眾,羞惡樂行善。

再來說說痛苦的功德:痛苦能讓人們生起厭離心,遣除驕傲自滿的情緒,進而對流轉在痛苦生死輪回中的眾生萌發惻隱之情,希望他們脫離輪回,警惕輪回之因的惡業而樂於奉行對治罪業的善法。

子二(定思正法之安忍)分三:一、遣嗔作害者;二、遣除除嗔不應理之邪念;三、攝義。

醜一(遣嗔作害者)分三:一、作害者身不由己故不應視為嗔境;二、遮破自主之作害者;三、攝義。

寅一(作害者身不由己故不應視為嗔境)分三:一、無有自主;二、無心;三、攝義。

卯一、無有自主:

不嗔膽病等,痛苦大淵藪,

雲何嗔有情,彼皆緣所成。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惱,煩惱強湧現。

如果有人心裏認為:敵人使我生起痛苦,因此我才嗔恨他。

膽涎等疾病是多重痛苦的大根源,對它們竟然不嗔恨,為什麼唯一嗔怒有心的怨敵呢?

如果認為:膽病等是以外緣不由自主而形成的,因而不該嗔恨。

那些作害者實際上也是以煩惱的外緣而給你造成痛苦,煩惱的外緣也是在不情願中被外緣力所壓迫而湧現的,如同不願意中也會生病一樣。

卯二、無心:

心雖不思嗔,而人自然嗔,

如是未思生,嗔惱猶自生。

若想:膽病等沒有想作害,而怨敵有作害的想法,因而嗔恨他們。

心雖然沒有思維“我要嗔恨”,但人們僅以外緣自然生起嗔恨,而此外緣也未曾思維“我要生起嗔恨”,但嗔心還是同樣會生起。

卯三(攝義)分二:一、不由自主之攝義;二、無心之攝義。

一、不由自主之攝義:

所有眾過失,種種諸罪惡,

彼皆緣所生,全然非自力。

煩惱等所有的過失以及由它引發的各種各樣罪業也都是由外緣力所產生的,而沒有一點自主權。

二、無心之攝義:

彼等眾緣聚,不思將生嗔,

所生諸嗔惱,亦無己生想。

能產生罪過等的形形色色外緣也沒有“要生這些罪業等之果”的念頭。而所產生的這些罪業之果也沒有“我要依靠此外緣而產生”的想法。

寅二(遮破自主之作害者)分二:一、共破神我與主物;二、別破常我。

數論外道與勝論外道等認為我與一切外緣不由自主是不成立的,下文中要講的主物與神我等能自主產生敵人的害心等一切果。下麵對此加以破斥:

卯一、共破神我與主物:

縱許有主物,施設所謂我,

主我不故思,將生而生起,

       不生故無果。

你們所承許的主物以及所謂的神我作為有法,所謂的“我故意為了加害等而生”於是便產生這一點是不會有的(立宗),因為不生之故(因),如同石女兒(比喻)。不生的理由是成立的,因為承許這些常有自在的緣故。如果已經產生,顯現就成了無常並隨因緣而轉。周遍:如若尚未產生,就根本不會存在,這一點是一定的(必定成立立宗),如此一來,當時想產生作害等果也就決定不會存在。

卯二(別破常我)分二:一、破享用者;二、破能生果。

辰一、破享用者:

常我欲享果,於境則恒散,

       彼執亦不息。

如果對方說:這個神我依靠主物能享用指定的對境。

倘若如此,則神我對於諸如敵人一個對境的執著應成永遠不會消失,並將散亂于諸如敵人的唯一對境中,因為執著它的能取常有之故,原因是神我常有是你們自己承認的。“亦”字的意思是說也不會趨入對境,因為恒常的緣故。

辰二、破能生果:

彼我若是常,無作如虛空。

《大疏》中將這兩句解釋為遮破勝論派所承認的無心常我。(如果你們所謂的常我是恒常的,)那麼這樣的常我顯然就成了起不到害心的作用,原因何在?因為常有之故,如同虛空。

縱遇他緣時,不動無變異。

作時亦如前,則作有何用?

謂作用即此,我作何相干?

若對方說:假設常我遇到其他無常的外緣,就會起作用。此種說法也是不合理的,既然自性無有遷變,依外緣又怎麼會有前所未有的差別呢?根本不會有所不同。如果依靠他緣起作用時,常我也是一如既往未曾改變,那麼外緣的作用對它又造作了什麼前所未有的特徵呢?根本沒有造作。如果自性改變,顯然就失毀了常有。如果說,常我是彼者,而起作用的作者是此者。如此一來,作用與常我這兩者到底有什麼能饒益與所饒益的關係呢?因為恒常的我不可能依外緣而起作用。

寅三、攝義: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

知已不應嗔,如幻如化事。

因此說,所有萬法均是依靠他力而生,一切外緣也是以前前之力而產生,所以它們都是不由自主,而且前面的邊際無窮無盡,自主的任何事都不可能有,我們認識到這一點以後,就不會再嗔恨無實中顯現如幻化般的一切事物。

醜二、遣除除嗔不應理之邪念:

由誰除何嗔,除嗔不如理,

嗔除諸苦滅,故非不應理。

如果說:既然一切如幻化般無有真實性可言,那麼由何人或依靠何種對治來遣除何種嗔心呢?遣除也是不應理的。

答辯:在世俗諦中,承許依靠去除嗔心而息滅依於嗔恨的所有痛苦,因此並無不合理之處。這是善天論師及《釋論》中解釋的。《大疏》對“一切若以緣生則遣除嗔恨不應理”的觀點也作了答復。

醜三、攝義:

故見怨或親,非理妄加害,

思此乃緣生,受之甘如飴。

因而,當見到仇敵或者親友做非理之事(指妄自加害自己)的時候,心裏應當這樣想:他們之所以做出如此不合情理的事完全是身不由己,依外緣而造成的,我不該為此而心煩意亂,而要樂觀接受。

若苦由自取,而人皆厭苦,

以是諸有情,皆當無苦楚。

假設說痛苦是隨意而成的,那麼任何有情都不希望自己痛苦,由此一來,一切眾生都不應當有痛苦了。

子三(忍耐作害者之安忍)分三:一、作害者理應是悲憫之對境;二、不應是嗔恨之對境;三、宣說嗔恨之顛倒理由。

醜一、作害者理應是悲憫之對境:

或因己不慎,以刺自戳傷,

或為得婦心,憂傷複絕食,

縱崖或自縊,吞服毒害食,

妄以自虐行,於己作損傷。

那些作害者由於被煩惱所控制不加小心當中,自己用荊棘等戳傷自己的身體;或者為了贏得女人的心,得到財物等而憂愁悲傷,甚至絕食等等;有些人自盡、跳崖、服毒、吞下有害食品等等,以非福德行為長期自我虐待。

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盡,

況於他人身,絲毫無傷損。

一旦被煩惱所左右,甚至不顧惜極為珍愛的自己生身性命,自殺身亡,又怎麼會對別人的身體絲毫也不傷害呢?

故於害我者,心應懷慈憫,

慈悲縱不起,生嗔亦非當。

因此對於萌生煩惱而加害我的那些人理當生起悲心,就算生不起悲心,又有什麼理由嗔恨他們呢?實在不該嗔恨他們。

醜二(不應是嗔恨之對境)分二:一、觀察作害者之自性;二、觀察受害者自己之過失。

寅一(觀察作害者之自性)分二:一、觀察本體;二、觀察害法。

卯一、觀察本體:

設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

嗔彼則非理,如嗔燒性火。

假設說損害他眾是所有凡夫愚者的本性,那麼就更不應該嗔恨他們,否則就像嗔恨燃燒本性的火一樣。

若過是偶發,有情性仁賢,

則嗔亦非理,如嗔煙蔽空。

如果損害等過患只是偶然性的,眾生本性善良,那麼也不應當嗔恨,這種嗔恨就像仇恨自性空無的虛空被滾滾的濃煙遮蔽一樣。

卯二、觀察害法:

棍杖所傷人,不應嗔使者,

彼複嗔使故,理應憎其嗔。

如果敵人使用棍棒與兵刃等來加害,那麼理應嗔恨直接的加害者棍棒(而不應當嗔恨使用棍棒的人)。如果說使用者是敵人,因此對他生嗔,實際上敵人也是由嗔恨心唆使而造業,那理所應當憎恨嗔心了。

寅二(觀察受害者自己之過失)分三:一、說明以往曾害過他人;二、說明自身之過失;三、說明業力之過失。

卯一、說明以往自己曾害過他人:

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

既曾傷有情,理應受此損。

(在受害之時心裏要這樣想:我之所以受到這樣的傷害)完全是由於我以前曾經對有情如此加害過,既然我曾經害過有情,那麼如今受到這樣損害的報應是天經地義的事。

卯二、說明自身之過失:

敵器與我身,二皆致苦因,

雙出器與身,於誰該當嗔?

敵人的兵刃與我的身體這兩者均是傷痛的來源,既然怨敵使出兵器、自己拿出身體才導致的傷害,應當對二者中的何者生嗔呢?因為這兩者的理由是相同的。

身似人形瘡,輕觸苦不堪,

盲目我愛執,遭損誰當嗔?

身體就像人形的膿癤一樣,只是輕輕觸碰也是苦不堪言,盲目愚癡的我由於貪愛身體等的我執而遭受一切損害,那麼應當對加害身體的誰生嗔恨心呢?嗔恨他人實不合理。

卯三、說明業力之過失:

愚夫不欲苦,偏作諸苦因,

既由己過害,豈能嗔於人?

譬如地獄卒,及諸劍葉林,

既由己業生,於誰該當嗔?

愚昧的凡夫本不想受苦,卻偏偏造痛苦之因的惡業並貪戀身體,既然由於自己所造痛苦之因、執著自身的過患才招致損害的,怎麼能憎恨他人呢?無有理由憎恨他人。例如,眾生地獄的看守與劍葉林等完全是由地獄眾生自己的業力所感召的。同樣,既然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感遭受這些傷害,那又該對其他誰人生嗔心呢?對誰也不應生嗔。

醜三、宣說嗔恨之顛倒理由:

宿業所引發,令他損惱我,

因此若墮獄,豈非我害他?

由令自己受害的往昔業力牽引而導致他眾加害損惱我,如果依此而令那些作害者墮入眾生地獄,豈不是我毀了那些作害者嗎?

依敵修忍辱,消我諸多罪,

怨敵依我者,墮獄久受苦。

若我傷害彼,敵反饒益我,

則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再者說,依靠這些作害者修安忍可消除我的眾多罪業,可是敵人卻由於加害我而長期墮落於地獄中受苦,這樣一來,我反而成了加害怨敵的人,而那些敵人卻是饒益我的人,如此這般顛倒,為什麼粗暴的心你反而對他生嗔呢?顯然不應理。

若我有功德,必不墮地獄,

若吾自守護,則彼何所得?

若有人想:以他人的罪業為緣使我也墮入地獄。如果我具有安忍的功德,則絕不會下墮地獄。倘若認為:同為作害不應該有墮不墮入地獄的差別吧?應該有差別,如果以我的功德而防止我墮入地獄,那麼他們怎麼會得到這種防護呢?不會得到的。

若以怨報怨,則更不護敵,

吾行將退失,難行亦毀損。

如果說:那麼,你以安忍來保護你自己,而不保護饒益你的那位怨敵,顯然已成了不知報恩或無有悲心。

以我的安忍尚且無法保護他,如果我無有安忍那又能以什麼來保護他們呢?如果我以牙還牙進行報復,那只能更增長他們的罪業而已,根本不可能保護他們,這樣一來,我的沙門四行也將失毀,結果最殊勝的苦行安忍也會毀於一旦。

癸二(破嗔輕侮我等三者)分三:一、輕侮等無害故不應嗔恨;二、不應嗔成為利養之違緣者;三、不應嗔令他人不信者。

子一、輕侮等無害故不應嗔恨:

心意無形體,誰亦不能毀。

若心執此身,定遭諸苦損,

輕蔑語粗鄙,口出惡言辭,

於身既無害,心汝何故嗔?

如果說:由於敵人傷害心意或身體,因而對他生嗔。第一傷害心意不合理,因為心意不具形體,所以誰也無法用兵刃等對它加以摧毀。

如果對方說:由於心貪執身體,身體是能夠以痛苦加害的,傷害身體實際上就等於加害身心二者了。既然口出輕侮粗語以及刺耳之詞也不會對身體有傷害,更何況說對心了,心你為什麼極度嗔恨這些呢?

謂他不喜我,然彼於現後,

不能毀損我,何故厭譏毀?

如果說:由於通過輕視等態度造成其他眾生不喜歡我,為此生起嗔恨。既然今生或他世中這對我不會造成損害,我又何必討厭、譏諷、詆毀他們呢?

子二(不應嗔成為利養之違緣者)分三:一、嗔罪嚴重;二、利養無有實質;三、遮破有實質之妄念。

醜一、嗔罪嚴重:

謂礙利養故,縱我厭受損,

吾利終須舍,諸罪則久留。

如果說:由於輕蔑等使他人對我不起信心,這樣一來,就對我得到利養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我不願意受到輕辱。縱然我獲得利養,但最終畢竟要留在今世,不可能跟隨到後世,而為了他而嗔恨的罪業則要在未感受果報之前一直恒久穩固留存。

寧今速死歿,不願邪命活,

苟安縱久住,終必遭死苦。

因此,寧願我無有利養當下死亡,也不願意通過害他的途徑來邪命養活、苟且偷生長久存活,因為我即便能長久留住人世,但終究擺脫不了死亡的痛苦,並且死後以邪命的果報還將受苦。

醜二、利養無有實質:

夢受百年樂,彼人複蘇醒,

或受須臾樂,夢已此人覺,

覺已此二人,夢樂皆不還。

壽雖有長短,臨終唯如是,

設得多利養,長時享安樂,

死如遭盜劫,赤裸空手還。

有人在夢中百年享受快樂,醒來以後會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另有人於夢境中只是在頃刻間感受安樂,醒來後又會是怎樣的呢?很顯然,清醒後的這兩者,夢中擁有的快樂在醒覺時都是一去不復返。同樣的道理,長壽短命這兩種人,在死亡時以前享受的快樂均不會再現,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再者,即便獲得豐厚利養能長時間盡情享樂,可是在死亡的時候就像遭受強盜搶劫一般,絲毫也無權帶到後世,最終只能是赤手空拳、赤身裸體而離開人世。因此,利養等無有實質。

醜三、遮破有實質之妄念:

謂利能活命,淨罪並修福,

然為利養嗔,福盡惡當生。

若為塵俗活,複因彼退墮,

唯行罪惡事,苟活義安在?

若有人說:利養是生活的順緣,具足利養後可以長久存活,並能滅盡罪業、增長福德,如雲:“行法乃至長生存,期間極增善相續。”因而利養意義頗大,為此才嗔恨對利養作違緣的人。如果為了利養而嗔恨對利養製造障礙者,那麼豈不是會滅盡福德、增長罪業嗎?為了存活的目的而使福德失毀,唯一以造罪業苟活塵世有什麼意義呢?根本無有實義。

子三、不應嗔令他人不信者:

謂謗令他失,故我嗔謗者,

如是何不嗔,誹謗他人者?

如果說:由於會使其他眾生對我退失信心,為此才嗔恨那些誹謗我的人。那麼,你為什麼不同樣嗔恨誹謗其他人的人呢?因為這也會使人對他退失信心。

謂此唯關他,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煩惱所生謗?

若說:因為這只關係到別人對他信不信的問題,(所以我可以接受)當然別人對他有沒有信心,這還取決於他本身有無功德與可信處。如果對他人無有信心這一點你可以忍受,那為什麼不能安忍誹謗自己的人呢?因為這也是由於別人心生煩惱而誹謗你的。

壬二(破嗔於親友造四罪者)分二:一、因於對境無害而止嗔;二、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

癸一、因於對境無害而止嗔:

於佛塔像法,誹詆損毀者,

吾亦不應嗔,因佛遠諸害。

對於佛像、佛塔、正法信口開河說些非理誹謗之詞並加以毀壞的人,我理應生起悲心才對,不該反而生嗔心,因為這於對境的佛陀等不會有絲毫損害,並且作害者本是該悲憫的對象。

癸二(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分三:一、深思法理之安忍;二、不畏損害之安忍;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子一、深思法理之安忍:

于害上師尊,及傷親友者,

思彼皆緣生,知已應止嗔。

其實,加害上師親朋好友等也都是依靠以前如是一切外緣等造成的,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進而制止嗔恨。

子二(不畏損害之安忍)分三:一、怨敵不應為嗔恨之對境;二、是故斷除嗔彼;三、為斷嗔而除貪。

醜一(怨敵不應為嗔恨之對境)分三:一、與無情損害相同;二、與嗔者罪業相同;三、害由業生故不應嗔敵。

寅一、與無情損害相同:

情與無情二,俱害諸有情,

雲何唯嗔人?故我應忍害。

如果有情與無情對眾生同樣損害,那麼為何單單對有情懷有仇恨呢?因此,我們理當安忍損害。

寅二、與嗔者罪業相同:

或由愚行害,或因愚還嗔,

此中孰無過?孰為有過者?

如果有些仇敵是由於愚昧而作加害,有些因為愚癡而以怨報怨,那麼這兩者誰無有過失,誰具有過失呢?很明顯,兩者同等具有過失。

寅三、害由業生故不應嗔敵:

因何昔造業,於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業,憑何嗔於彼?

你昔日為什麼要造下損害眾生的業,以致於如今遭受他眾的加害?既然一切損害均來源於自己的業力,那我憑什麼仇恨這位怨敵呢?

醜二、是故斷除嗔彼:

如是體解已,以慈互善待,

故吾當一心,勤行諸福善。

這般認清損害是由業力所致等道理以後務必要盡心盡力斷除互相之間的嗔恨心,彼此仁慈善待。為此,我應當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勤修福德。

醜三、為斷嗔而除貪:

譬如屋著火,燃及他屋時,

理當速移棄,助火蔓延草。

如是心所貪,能助嗔火蔓,

慮火燒德屋,應疾厭棄彼。

例如,房屋失火,當火勢燃向其他房屋,這時主人按理來說要將能助燃的草木等轉移出去。同樣的道理,由於心貪執所需的物品,別人對此作違緣能使嗔心之火蔓延,因此唯恐嗔恨的烈火焚燒福德的宅室,一定要當機立斷,厭惡地拋棄貪執。

子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如彼待殺者,斷手獲解脫,

若以修行苦,離獄豈非善?

如果說:敵人使我帶來巨大的痛苦,因而我對他實在無法容忍。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將要遭殺的人假設只是被砍斷手而免於一死,那難道不是值得慶倖嗎?當然值得慶倖。同樣的道理,如果僅僅以人類的這一痛苦或者安忍現在的這種苦難就遠離地獄,那豈不是很好?

於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地獄眾苦因?

現在的這一點點苦如果我都不能忍受,那為什麼還不遣除地獄苦因的嗔恨呢?理當遣除。

為欲曾千返,墮獄受燒烤,

然於自他利,今猶未成辦。

由於貪執欲妙而為了達到目的,我以嗔恨曾經成千上萬次墮入地獄受燒烤的煎熬,或者按《大疏》中所說“為了嗔恨而曾經……”。儘管幾度飽嘗過這般劇烈的痛苦,可是如今我仍然沒有成辦自利與他利。

安忍苦不劇,複能成大利,

為除眾生害,欣然受此苦。

只是承受現在的痛苦這並不是大的危害,而且依靠安忍還能成辦廣大利益,因此理應歡欣喜悅地承受能遣除一切眾生損害的危難或痛苦。

壬三(破嗔於怨敵作四善者)分三:一、破嗔讚譽怨敵者;二、破嗔令怨敵安樂者;三、破嗔成辦怨敵利養者。

癸一(破嗔讚譽怨敵者)分三:一、堪為自樂之因故當取受;二、是他樂之因故不應捨棄;三、宣說顛倒取捨之理。

子一、堪為自樂之因故當取受:

人贊敵有德,若獲歡喜樂,

意汝何不贊,令汝自歡喜?

假設說他人贊評怨敵具有功德,從而讚歎者獲得了隨喜他人功德的安樂,那麼心意你不應當對此忍受不了,你為什麼不讚歎敵人而令自己像其他讚歎者一樣滿懷喜悅之情呢?

如是所生樂,唯樂無性罪,

諸佛皆稱許,複是攝他法。

你隨喜別人的功德而讚歎他這種安樂絕對是快樂的源泉,而無有罪業,並具有功德,也是諸佛等聖賢一致高度贊許的,由此別人知道你無有嫉妒,會起信心,因此又是攝受他眾的殊勝方便。

子二、是他樂之因故不應捨棄:

謂他獲樂故,然汝厭彼樂,

則應不予酬,此壞現後世。

假設說因為讚歎他人而使他獲得喜樂,然而你厭惡稱讚他人的快樂,那麼由於付給工作人員薪水等也會使對方安樂,所以也應當剝奪不給,如此一來,眼見的今世當中事業等、未見的後世中感受佈施之果報等都將毀壞。

子三、宣說顛倒取捨之理:

他贊吾德時,我亦欲他樂,

他贊敵功德,何故我不樂?

當別人讚歎自己的功德時,希望他也獲得讚揚我功德的快樂,而當他稱讚別人的功德時,我為什麼不希望他獲得贊說別人的欣樂,這實屬顛倒錯亂。

癸二、破嗔令怨敵安樂者:

初欲有情樂,而發菩提心,

有情今獲樂,何故反嗔彼?

最初以欲求一切有情獲得安樂的意樂而發菩提心,如果眾生不需要我幫助自己獲得快樂,為什麼反而嗔恨他們呢?實不應理。

癸三(破嗔成辦怨敵利養者)分二:一、不應以得利養等之因而嗔他;二、理當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子一(不應以得利養等之因而嗔他)分二:一、因實現自之願望故不應生嗔;二、因不加害我故不應生嗔。

醜一、因實現自之願望故不應生嗔: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見人獲利,何故生嫉惱?

當初承諾說希望一切有情成就三界供養處的佛果,如今見到他們只是擁有微薄的利養恭敬,為什麼要生起妒忌而損惱他呢?

所應恩親養,當由汝供給,

彼今已自立,不喜豈反嗔?

比如,你的親人本該由你來撫養,按理來說,你要給予他食物等,如果那位元親人不需要你施捨,獨自而謀得生計,那麼你怎麼會不歡喜雀躍反而嗔怒呢?

不願人獲利,豈願彼證覺?

妒憎富貴者,豈有菩提心?

如果連別人獲得暫時的這點利養也不願意,那麼,又怎能願意眾生證得菩提呢,根本不可能。善天尊者解釋為,倘若不願意讓敵人獲得這麼一點點利養,那麼……。對他人的財富憎恨者怎麼會具有菩提心呢?根本不會具有。

醜二、因不加害我故不應生嗔:

若已從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如果怨敵從施主那裏獲得受用,或者他沒有得到,那些財物仍舊留在施主家中,不管怎樣都不會到你手中,無論施給與否,受用或破立的行為與你又有什麼瓜葛呢?根本毫不相干。

子二、理當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何故棄福善,信心與己德?

不守己得財,何不自嗔責?

假設嗔恨敵人的利養而過分希求自己獲得,那麼自己得到利養的因是以往的福德、施主的信心以及自己暫時的功德,既然如此,為什麼要以嗔恨力丟棄這些呢?本是自己沒有把握住得到利養的這些因,那為何不嗔恨自己,理當自我譴責才對。

於昔所為惡,猶無憂愧色,

豈還欲競勝,曾培福德者。

此外若有人想:既然自己沒有利養,以後他人也無有才好。你非但對自己得不到利養之因——往昔所造的罪惡無有羞愧後悔之意,居然還想與培植利養之因——福德的他眾攀比,這麼做實不應當。

辛二(遮破於障礙所欲者生嗔)分二:一、破嗔於怨敵造罪作障者;二、破嗔於自己與親友行善作障者。

壬一(破嗔於怨敵造罪作障者)分二:一、敵人痛苦於己不利;二、願敵痛苦之心有害。

癸一、敵人痛苦於己不利:

縱令敵不喜,汝有何可樂?

唯盼敵受苦,不成損他因。

即便仇敵悶悶不樂,痛苦不堪,你又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即使你值得高興,但只是以想降伏敵人(盼望他們受苦)的願望而並不能成為損害敵人的因,所以無有實義。

癸二、願敵痛苦之心有害:

汝願縱得償,他苦汝何樂?

若謂滿我願,招禍豈過此?

若為嗔漁夫,利鉤所鉤執,

陷我入獄簍,定受獄卒煎。

縱然你讓怨敵痛苦的想法如願以償,你又有什麼可歡喜的呢?如果說這樣一來就滿了我的心願,那麼還有比此更嚴重的禍害嗎?

一旦被煩惱發心的漁夫所投下帶有願別人痛苦之誘餌十分銳利的鐵鉤所擒,必定使我在眾生地獄的簍裏受獄卒們煎煮。

壬二(破嗔於自己與親友行善作障者)分二:一、破嗔於世間法作障者;二、破嗔於福德作障者。

癸一(破嗔於世間法作障者)分二:一、阻礙讚譽者並非有害;二、將阻礙讚譽者視為有益。

子一(阻礙讚譽者並非有害)分二:一、讚譽無有利樂;二、不應喜之。

醜一、讚譽無有利樂:

受贊享榮耀,非福非長壽,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樂。

讚歎與名譽的榮耀既不能成為有利於未來的福德,也不能成為今生安樂之因的長壽,又不會使自己身強力壯,也不能帶來健康無病、身體舒適。

若吾識損益,讚譽有何利?

若唯圖暫樂,應依賭等酒。

如果分析成不成為我自利的是心識,那麼讚歎與名譽對此能談得上什麼自利呢?根本無有利益。假設說依此能舒心悅意。如果只是貪圖暫時的愜意,那麼就應該去賭博、去喝酒、去交往美女佳人等等。

若僅為虛名,失財複喪命,

譽詞何所為,死時誰得樂?

如果毫無意義僅僅為了慷慨佈施的虛有名聲而傾家蕩產,為了英雄的稱號而奔赴戰場,自己也會有喪命等危險,那名聲又有什麼用呢?自己死亡時,又有誰依靠名譽而得到安樂了呢?

沙屋傾頹時,愚童哀極泣,

若我傷失譽,豈非似愚童?

如果沙屋倒塌了,那些愚昧無知的孩童就會極度傷心哭泣。同樣,如果我因失去了稱讚與名譽而傷心,難道不是與幼稚的孩童一模一樣了?這實在不應理。

醜二、不應喜之:

聲暫無心故,稱譽何足樂?

若謂他喜我,彼贊是喜因?

受贊或他喜,于我有何益?

喜樂屬於彼,少分吾不得。

偶爾的讚歎聲原本無心,因而不可能有“要稱讚我”的想法,對此有什麼值得歡喜的呢?因讚譽而心喜若狂實不應理。如果認為令其他讚歎的人喜歡我,宣揚我名聲的他人歡喜就是我歡喜的因,那麼無論是讚歎敵人還是褒揚我,贊者的歡喜對我又有什麼利益呢?歡喜是讚歎者擁有的,我從中一點也不會得到。

他樂故我樂,于眾應如是,

他喜而贊敵,何故我不樂?

如果說:我是菩薩,因此讚歎者快樂我也快樂。那麼,一切有情安樂也同樣需要歡喜。為什麼當其他人歡喜稱讚你的仇敵而快樂時我不鬱鬱寡歡呢?理當歡喜快樂。

故我受贊時,心若生歡喜,

此喜亦非當,唯是愚童行。

因此,當我受到他人讚揚時,生起歡喜也同樣是不合理的,這種歡喜只是喜歡無義之事的愚童行為罷了。

子二、將阻礙讚譽視為有益:

讚譽令心散,損壞厭離心,

令妒有德者,複毀圓滿事。

讚揚名聲等能使自己的心散亂於善法所緣之外,它也會毀壞對輪回的厭離心,並且為了它會嫉賢妒能,對他人的圓滿怒火中燒,這以上是《大疏》與《釋論》中解釋的。《普明論》中將其解釋為:以嗔恨心毀壞他人的圓滿。

以是若有人,欲損吾聲譽,

豈非救護我,免墮諸惡趣。

因此,如果有人想毀壞我的名譽等,那難道不是依靠他們的力量救護我,使我免於墮入惡趣了嗎?為此更不該嗔恨。

吾唯求解脫,無需利敬縛,

于解束縛者,何故反生嗔?

此外,我唯一追求的是從輪回中解脫,不應當被成為解脫障礙的利養恭敬所束縛,有人從中作梗而使我解開輪回的束縛,我怎麼能反而嗔恨他呢?

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

閉門不放行,雲何反嗔彼?

正如我想以讚譽的罪業趨入惡趣中時,蒙受佛陀的加持,通過障礙利養的方式不放行我到惡趣中而緊閉惡趣之門,我怎麼能反而嗔恨他呢?實在不應憎恨。

癸二(破嗔於福德作障者)分三:一、嗔恨是福德之障;二、作害是順緣;三、故當消除嗔恨而恭敬。

子一、嗔恨是福德之障:

謂敵能障福,嗔敵亦非當,

難行莫勝忍,雲何不忍耶?

如果說:敵人是福德的障礙者(因而嗔恨)。嗔恨障礙福德者也不應理,如果再沒有與安忍相提並論的苦行,那麼我為什麼不安忍呢?理當安忍,而安忍要依賴敵人。

若我因己過,不堪忍敵害,

豈非徒自障,習忍福德因?

假設我因為自己的過失而不能忍受這位怨敵,難道不是我自己對福德之因的安忍作障礙了嗎?

子二、作害是順緣:

無害忍不生,怨敵生忍福,

既為修福因,雲何謂障福?

應時來乞者,非行佈施障,

授戒阿闍黎,亦非障出家。

某一法如果不存在,就不會生果,某一法如果存在就會生果,那麼這一法就是此果的因。既然安忍也是隨怨敵而生,那為什麼說仇人障礙福德呢?實際上怨敵正是安忍之因,譬如佈施時,前來乞討者是佈施的因而絕不是佈施的障礙;賜予出家戒律的授戒阿黎等絕不會被稱為障礙出家者。

子三(故當消除嗔恨而恭敬)分三:一、以眾生自之功德當恭敬;二、信仰佛陀故當恭敬;三、觀察果當恭敬。

醜一(以眾生自之功德當恭敬)分二:一、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緣故當恭敬;二、建立眾生與佛相同。

寅一(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緣故當恭敬)分二:一、恭敬之因成立;二、斷除於彼迷惑。

卯一、恭敬之因成立:

世間乞者眾,忍緣敵害稀,

若不外植怨,必無為害者。

世間的乞者與怨敵同是福德之因,然而在世間中乞丐多不可數,而作害者卻少得可憐,這其中的原因是:如果未加害對方,不結下怨恨,必定不會有反過來加害的人。

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

能助菩提行,故當喜自敵。

由於安忍是最大的福德,因而敵人恩德頗大,難得難遇,如同未經辛勤勞作而在自己家中出現寶藏一般,成為菩提行即成佛的助伴,因而我應當喜愛敵人才是。

敵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

首當奉獻彼,因敵是忍緣。

敵人與我共同修成安忍,我們二者都屬於安忍的因,為此果報正法甘露首先理當獻給這位怨敵,因為他是安忍的真正因。

卯二、斷除於彼迷惑:

謂無助忍想,故敵非應供,

則亦不應供,正法修善因。

假設說:敵人並沒有助我修成安忍的想法,雖然他是安忍的因,但並非是應供。

那麼,你為什麼要供養修成善法之因的正法呢?(它也同樣沒有助修成善法的念頭)所以也不該成為應供。

謂敵思為害,故彼非應供,

若如醫利我,雲何修安忍?

假設說:這兩者全然不同,正法無有害心,而敵人卻有要害這個人的心態,因而他不是應供。

倘若敵人也像醫生一樣精勤利益我,那肯定不是安忍的對境,依靠他我怎麼能成就安忍呢?

既依極嗔心,乃堪修堅忍,

故敵是忍因,應供如正法。

既然依於具有極度的嗔心者才能生起忍耐之心,所以說敵人才是安忍的因,理當猶如正法一樣供養。

寅二(建立眾生與佛相同)分二:一、安立教證;二、教義成立。

卯一、安立教證:

本師牟尼說,生佛勝福田。

能仁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攝正法經》中說:由於從有情中產生善法,因此眾生之田與佛陀福田中出生佛法,此中雲:“眾生之田即佛之田,由佛田中獲得諸佛法,於其倒行逆施不應理。”

卯二(教義成立)分二:一、真實宣說;二、遣除爭論。

辰一、真實宣說:

常敬生佛者,圓滿達彼岸。

修法所依緣,有情等諸佛,

敬佛不敬眾,豈有此道理?

如果有人認為:由於這一教義沒有依據的理證,因而不是可信之處。

有理可依,經常令眾生歡喜者,能獲得圓滿波羅蜜多的佛果。因此,從依靠眾生與佛陀成就佛果的正法這一角度來說是相同的。對佛陀恭敬而不恭敬眾生,這是何道理?根本沒有理由。

辰二、遣除爭論:

非說智德等,由用故雲等,

有情助成佛,故說生佛等。

假設有人認為:這兩者功德截然不同,因而不應當同等恭敬。

這裏並不是從自心功德的角度安立為同等的,而是從依靠眾生與佛陀二者能成就佛果這一點而安立平等的。因此,與佛陀相同,一切眾生也具有助成佛果的功德,為此說眾生與佛同等。

懷慈供有情,因彼尊貴故,

敬佛福德廣,亦因佛尊貴。

此外,供養從一緣慈心等持中出定者,現世中也會獲得福德,原因是眾生尊貴,如果無有眾生的對境,那麼也就無有福德可言,對佛陀起信的福德也是由於佛陀是尊貴無比的福田。

助修成佛故,許眾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無邊功德海。

總而言之,由於同樣是助修成佛,因而承許眾生與佛平等,然而任何眾生的功德不可能與無邊功德海的諸佛平等。

唯佛功德齊,於具少分者,

雖供三界物,猶嫌不得足。

不僅如此,而且圓滿具足一切殊勝功德的唯一補特伽羅就是佛陀,為了供養具足佛陀少分功德者,即使獻上整個三界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功德不同。

有情具功德,能生勝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應供有情。

然而,從能生起殊勝佛法的角度而言,一切眾生也具有,僅以這一點相符,就理應供養眾生。

醜二(信仰佛陀故當恭敬)分二:一、佛將眾生作為我所;二、佛將眾生作為我。

寅一(佛將眾生作為我所)分二:一、當恭敬之理由;二、懺悔不敬之過。

卯一、當恭敬之理由:

無偽眾生親,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

對於無有虛偽狡猾、作為一切有情之至親的諸佛與菩薩,所行所為唯一就是饒益無邊眾生,因而除了令眾生歡喜以外,何以回報佛菩薩的深厚恩德?

利生方足報,捨身入獄佛,

故我雖受害,亦當行眾善。

只有利益眾生方可報答為了眾生捨棄身體入於無間地獄的佛陀之恩,因此我無論遭受再大的損害,三門的一切行為都要善妙,唯一行持利益他眾之事。

諸佛為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癡我何故,驕慢不侍眾?

眾生的主尊——佛陀尚且為了群生不惜捨棄自己的身體,而愚昧無知的我怎麼能貢高我慢、不行侍候眾生的事情呢?

眾樂佛歡喜,眾苦佛傷悲,

悅眾佛愉悅,犯眾亦傷佛。

眾生安樂,諸佛才會歡喜,傷害眾生,佛陀也會悲傷,令眾生歡喜,諸佛自然會欣悅,冒犯加害這些有情,佛陀就會傷心,因此等於傷害佛陀。

遍身著火者,與欲樂不生,

若傷諸有情,雲何悅諸佛?

譬如,周身燃火之人,不會以所求的一切功德而心情快樂。同樣,如果傷害眾生,(憑什麼取悅諸佛?)那麼顯然無有其他令大悲諸佛歡喜的方法。

卯二、懺悔不敬之過:

因昔害眾生,令佛傷心懷,

眾罪我今悔,祈佛盡寬恕。

我因為曾經加害眾生而令大慈大悲的諸佛不悅傷心,今日對所造的一切罪業分別懺悔,祈求諸佛原諒寬恕。

為令如來喜,止害利世間,

任他踐吾頂,寧死悅世主。

從今以後,為了使諸位善逝歡欣喜悅,一定要制止損害眾生,作為世人的奴僕,任憑芸芸眾生腳踏在我的頭頂,寧死也不反抗,以此令所有世間的怙主喜悅。

寅二、佛將眾生作為我:

大悲諸佛尊,視眾猶如己,

生佛既同體,何不敬眾生?

悲憫一切有情的尊主佛陀,證悟法界等性並以自他相換的方式視眾生為自己,這一點毋庸置疑。既然了達眾生的本體就是怙主佛陀,我為什麼還不恭敬眾生呢?理當恭敬。

醜三(觀察果當恭敬)分三:一、宣說取悅眾生是諸善之因;二、以此方式教誡勤奮;三、攝義。

寅一、宣說取悅眾生是諸善之因:

悅眾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間苦,故應常安忍。

取悅有情能令善逝欣喜,也能真實成辦自己的利益,又能遣除一切世間的痛苦,所以我要時時刻刻修行安忍。

寅二、以此方式教誡勤奮:

譬如大王臣,雖傷眾多人,

謀深慮遠者,力堪不報復,

因敵力非單,王勢即彼援,

故敵力雖弱,不應輕忽彼。

打個比方來說,國王的某位大臣傷害眾多民眾,然而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的人們,想到以後的利害,儘管當時力所能及也不進行報復,因為他們明白表面看來對方似乎只是孤身一人,無有兵旅,勢單力薄,其實不然,國王的強大勢力就是他的援兵。因此,作害者雖然力量薄弱,但也絕不能不屑一顧、等閒視之。

悲佛與獄卒,吾敵眾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同樣,地獄的看守與大慈大悲的佛陀就是我這些怨敵的依怙靠山,獄卒會反過來對我進行報仇加害,佛陀會不悅悲傷。就像百姓對暴君做小小的錯事也會大禍臨頭,因而應當如同民眾百般取悅君王一樣令所有眾生皆大歡喜。

暴君縱生嗔,不能令墮獄,

然犯諸有情,定遭地獄害。

如是王雖喜,不能令成佛,

然悅諸眾生,終成無上覺。

儘管使殘暴的君主勃然大怒,但也不致于像使眾生不悅那樣遭受地獄的損害。同樣,即便令國王心花怒放,也不可能賜予像取悅眾生那樣獲得佛果。因此,喻義二者利害並不相等。

寅三、攝義:

雲何猶不見,取悅有情果,

來生成正覺,今世享榮耀。

生生修忍得,貌美無病障,

譽雅命久長,樂等轉輪王。

為什麼還見不到令眾生喜悅的果報呢?暫且不說未來成就正覺,就是今生今世也會享受豐厚財富、美名遠揚的快樂,不僅是現世,而且身處輪回中時,其他生世中也會因為安忍而感得相貌端嚴、健康無病、名聲榮譽、長壽百年等等,擁有轉輪王的圓滿安樂。

 

于無始害恩德者,受苦成就大樂因,

觀察能所嗔不成,莫嗔焚心諸智者。

 

第六品釋終

 

科判下載  

 

《入行論釋·善說海》思考題

(第六品)

70節課

467、請從所毀、能毀、摧毀方式,具體分析“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468、同樣是生起嗔恨心,為什麼有些論典說能摧毀千劫的善根,有些論典說能摧毀百劫的善根?

469、“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對此你有什麼深刻體會?

470、嗔恨心到底能招致什麼樣的痛苦和過患?

71節課

471、嗔恨心的因是什麼?它依靠什麼因緣而產生?怎樣才能遣除?請以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具體分析。

472、快樂和痛苦到底建立在什麼上面?你平時是怎樣追求快樂的?

473、有些人辦事情失敗了,就對別人大發脾氣,這種做法合理嗎?為什麼?

474、生嗔的對境分為哪72種?請在現實生活中一一對應。

72節課

475、為什麼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476、輪回中的痛苦,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對此你有什麼親身感受?

477、有些人脾氣不好,一出門就要和別人吵架,學習了這節課以後,應該怎樣提醒自己?

478、現在的修行人有哪兩大違緣?你平時是如何對治的?

73節課

479、面對傷害痛苦時,堅忍者和懦弱者有什麼截然不同的表現?這是由痛苦本身所導致的嗎?請以你的經驗加以分析。

480、世間英雄與出世間英雄有什麼差別?哪個才是真正的英雄?為什麼?

481、怎樣理解外境的苦害對修行有助進作用?

74節課

482、有人認為:“我應對敵人生嗔恨,因為他給我帶來了痛苦。”這種想法對嗎?請以辯論的方式具體分析,並以比喻進行說明。

483、若有人想:“疾病並非故意害我,但怨敵卻有加害我的念頭,所以我一定要對他恨之不可。”請判別此觀點的對錯,詳細說明你的理由。

484、為什麼說嗔心及其引發的罪業,都是因緣而生?請用教證、理證、公案加以說明。

75節課

485、勝論外道和數論外道認為,諸法有一個常有的造作者,嗔恨心均由它而產生。這種觀點正確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486、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究竟觀點上有什麼共同之處?對此理應如何破析?

487、勝論派和數論派是古印度的外道,現在幾乎不存在,為什麼我們要瞭解他們的觀點,並大費周章地加以破斥?

488、通達了諸法緣起生,對我們會有什麼幫助?

76節課

489、既然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生嗔者是幻化的,嗔心也是幻化的,那又何必去除嗔恚呢?懂得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平時該如何修行?

490、有些親友本來相處得不錯,但到一定時候會翻臉不認人,平白無故鬧許多是非,這時候應該怎麼做?你能做到嗎?平常你是怎麼訓練的?

491、有些人認為痛苦是咎由自取,並非因緣所生,這種觀點對嗎?為什麼?

492、怨敵明明是傷害我們的人,為什麼反而說他是值得悲憫的對境?你真的這樣認為嗎?

77節課

493、有些人夢見佛菩薩,或自己的照片上有光,就覺得非常了不起,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494、請分別從作害者、受害者的角度分析,我們為什麼對怨敵的損害不應生嗔恨。

495、若有人持刀棍等兇器加害我們,讓我們感受身心的痛苦,此時是否應該對敵人生嗔?為什麼?

78節課

496、怨敵用兵器打我們時,為什麼不能完全怪他,我們自己也有責任?你覺得這種說法合理嗎?

497、有時我們對某人的言行舉止看不慣,真是那個人不對嗎?為什麼?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498、怨敵損惱我們,使我們感受身心痛苦,作者為什麼反而說是我們害了他?

79節課

499、怨敵因我們而墮落受苦,那我們會不會有惡報呢?修行人依靠怨敵的傷害而修安忍,怨敵是否也會因之而得到利益?請詳細分析。

500、既然安忍的功德如此之大,那在遇到他人損害時,能否以怨報怨、以牙還牙,促使他也修安忍呢?為什麼?

501、電視上出家人或修行人的形象,以前對你有什麼影響?學習了本論之後,你有哪些改變?

502、面對別人的譏諷、誹謗和謾駡,你應該如何修安忍?你做到了嗎?

80節課

503、若謂:“譏毀將使他人對我生厭惡心,所以我對譏毀者生嗔。”你如何駁斥?

504、學佛或出家之後,家人依靠自己造惡業,為了防止他們造業,應隨順他們嗎?為什麼?

505、有人說:“譏毀障礙我得到利養,若沒有人供養,我餓死了怎麼辦?”對此應如何回答?

506、邪命分為哪五種?你有幾種?今後該怎麼做?

507、請具體分析:利養無有實質。

81節課

508、有人認為:“有錢可以懺罪修福,供養僧眾、建寺院、修佛像。別人若阻礙我賺錢,應該對他恨之入骨。”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509、藏族有句諺語說:“世間的屠夫和獵人,殺生的豺狼和貓,殺他們也沒什麼罪過。”對於這句話,你怎麼看?

510、遇到名聞利養時,我們應怎樣正確對待?

511、若謂:“別人誹謗我,會令大家生懷疑,使我不能弘法利生,也斷了他人的善根,所以,造謠的人特別可恨。”對此請以理破斥。

512、有些居士學佛,家裏非常反對,經常砸佛像、燒經書。這些居士就認為自己發了菩提心,不能讓眾生依靠自己造罪,所以只好放棄學佛。這種做法對嗎?你遇到這種情況時會怎麼辦?

82節課

513、上師對我們恩重如山,若有人譭謗甚至傷害上師,我們應該怎麼做?為什麼?

514、論中說怨敵與天災對我們的損害相同,但怨敵有故意害我們的心態,天災卻沒有,所以二者並不相同。對此你如何破斥?

515、一個人莫名其妙被打後,對打人者生起嗔恨心,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為什麼作者說被打者與打人者有同樣的過失?

516、你對學習《入行論》重視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83節課

517、貪心與嗔心的對境完全不同,為什麼說嗔心的來源就是貪心?“貪執縱有芝麻許,竟引痛苦無邊際。”對這句話你有什麼深刻體會?

518、為修行而辭親割愛,斷除種種貪執,對有些人來說非常痛苦,甚至無法忍受而退失信心。見到這種情況時,你應該如何勸他?

519、請談談你對“有信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信,增長邪見”的理解。你應當怎麼做?

520、平時遇到生嗔境時,你是怎麼樣修安忍的?

84節課

521、讚歎隨喜敵人的功德,具足哪四種特點?

522、痛苦和快樂的源泉,到底在於外境還是內心?為什麼?

523、有些人一聽到別人讚歎與自己關係不好的人,就極為不快,臉色馬上陰下來,這時候你應該怎麼勸他?

524、為什麼說嫉妒心可以摧毀今生來世?請以公案具體分析。

525、行持善法時,需要具足哪四大助緣?你做到了幾條?

85節課

526、發了菩提心的人,遇到別人搶自己執著的對境時,應該怎麼做?你能做到嗎?

527、你對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有責任感嗎?體現在哪些方面?你今後有什麼打算?

528、你有願菩提心嗎?以什麼來衡量的?看到可憐的眾生心生不忍,這是菩提心嗎?為什麼?

529、施主供養自己的怨敵,有些人就氣憤不已,對此你如何看待?

530、在到處見上師與聞思經論方面,你平時是如何抉擇的?為什麼?

86節課

 

531、法王如意寶接近圓寂時,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哪四點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532、有些人經常咒駡自己的敵人:“願他倒楣、失敗,讓他不得好死……”對此現象,你如何看待?

533、怎樣衡量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確?

534、倘若你辛苦創建的事業被人毀於一旦,你會怎麼對待?

535、作為大乘修行人,對名聲應持什麼態度?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536、有些人說:“為了弘法利生,我必須要有名聲,不然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怎麼廣度眾生呢?”對這種論調,你怎麼破斥?

87節課

537、“名譽,是魔鬼對你的奉承。”你對這句話有什麼看法?

538、你有沒有分清楚生活與生活的意義?今後你有哪些打算?

539、為什麼說美名跟孩童的沙屋沒什麼差別,當它倒塌時,不值得為此而傷心哭泣?

540、當聽到別人的讚美時,我們自然會生歡喜心,為什麼作者說這不應理?

88節課

541、有人說:“別人讚美我的時候,他必然很快樂。我已經發了菩提心,眾生快樂我也快樂,所以我喜歡讚歎,主要是隨喜別人的快樂。”這種說法你如何駁斥?

542、有了名聲讚譽之後,會帶來哪些過患?

543、有人對你惡語中傷、造謠誹謗,明明是忍無可忍的事情,作者為什麼說這是好事?你真的這樣認為嗎?

544、“佛陀怎麼樣對待眾生?我怎麼樣對待眾生?”在這兩句話中,你感悟到了什麼?

89節課

545、有人說:“我正在聞思修行時,別人前來干擾破壞,故我應為了保護自己的修行而嗔恨他!”對此你如何看待?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546、為什麼說三乘佛法都強調不害眾生?請具體分析。

547、你與別人發生矛盾時,一般是怎麼樣處理的?舜的故事給了你什麼啟示?

548、有些人抱怨:“我本來正在修安忍,但他一直給我製造障礙,總讓我生嗔恨心!”這種說法對嗎?為什麼?

90節課

549、有些人看到佛像就馬上磕頭,看到怨恨的敵人就咬牙切齒,這種做法對嗎?為什麼?

550、有人說:“敵人雖然是修安忍最殊勝的助緣,但他並沒有利益我的發心,所以不應將功德回向給他。”請以理駁斥這種說法。

551、在寂靜的地方修安忍,任何人也不接觸,這樣會有效果嗎?安忍應當怎麼修?

552、現在有些人宣稱自己比釋迦牟尼佛還厲害,對此你如何看待?

553、為什麼說要想獲得佛果,眾生這一福田不可缺少?請從基道果的角度分析。

91節課

554、你看到佛塔佛像和看到普通眾生時,態度有什麼不同?這樣對嗎?為什麼?

555、“眾生與佛完全相同”,這種說法正確嗎?請具體分析。

556、“懷慈供有情,因彼尊貴故”有哪兩種解釋方法?

557、請以教證、理證說明:眾生對我們成佛非常重要。

558、怎樣才能瞭解佛陀的功德?對此你有何打算?

92節課

559、如果你周圍的人特別惡劣,經常無事生非、造謠誹謗,你會怎麼對待?為什麼?

560、世間的愛和佛陀的愛有什麼區別?你有哪些親身體會?

561、如何才能報答上師和佛陀的恩德?你做到了嗎?

562、“人越愚癡,就會越傲慢。”對於這句話,你怎麼看待?

563、為什麼說殺害眾生來供養上師或佛陀,是非常顛倒的行為?請以教證、理證、比喻說明。

93節課

564、有些人在佛像前供一朵花,看見上面有小蟲,就不管它死活,馬上夾起來扔出去,這種做法佛菩薩會歡喜嗎?為什麼?

565、堪布貢噶旺秋的公案,對你有什麼觸動?你打算以後怎麼做?

566、為什麼說眾生與佛陀是一體的?請從世俗、勝義兩個角度分析。

94節課

567、為什麼說想到利害之果也應該恭敬眾生?

568、讓暴君生嗔和傷害眾生,二者有什麼差別?請從利、害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569、看到有些待宰的眾生時,我們應當怎麼做?

570、取悅有情、修習安忍,會有哪些殊勝果報?

571、這一品的內容對你有哪些影響?具體表現在什麼事情上?

 

第六品  思考題答案

(注:問題中若提到寫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請自己發揮。)

70節課

467、請從所毀、能毀、摧毀方式這三方面,具體分析“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答:1、所毀的善根,是未以大小乘方便和智慧所攝持的隨福德分善。

2、能毀的嗔恨心,具備三個條件:1)對境嚴厲,如上師或已發心菩薩;2)嗔恨心十分猛烈;3)生起後也無有後悔等對治法。

3、摧毀方式:嗔心摧毀善根的程度應視情況而定,有些是徹底摧毀,有些只是摧毀一部分。如果嗔恨心非常嚴重,善根則從根本上斷除。

468、同樣是生起嗔恨心,為什麼有些論典說能摧毀千劫的善根,有些說能摧毀百劫的善根?

答:根據薩迦派果仁巴尊者的觀點,兩者都是發菩提心的菩薩,如果下地菩薩對上地菩薩生嗔恨心,如資糧道的菩薩對加行道的菩薩生嗔恨心,就能摧毀千劫福德;反之,如果上地菩薩對下地菩薩生嗔恨心,就會摧毀百劫福德。

宗喀巴大師也在相關論典中說,發菩提心的人若對發菩提心的人生嗔恨心,就會摧毀千劫福德;若對沒有發心的凡夫生嗔恨心,就會摧毀百劫福德。

還有論師說,此二者之差異是因為所引經典不同,《入中論》根據《文殊遊舞經》,經中雲:“文殊,所謂嗔心,能毀百劫所積之善。”而《入菩薩行論》的依據是《寶積經》,此經中說:一嗔能毀千劫所積之善。

469、“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對此你有什麼深刻體會?

答:請自己發揮。

470、嗔恨心到底會招致什麼樣的痛苦和過患?

答:我們能見得到的,是白天不快樂、晚上睡不著覺,自己眾叛親離,甚至被下屬所殺害;我們見不到的,就是摧毀多生累劫的善根,來世墮入地獄等等。這些今生來世的諸多過患,全部是由嗔恨心引起。

71節課

471、嗔恨心的因是什麼?它依靠什麼因緣而產生?怎樣才能遣除?請以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具體分析。

答:嗔恨心的因是“不快樂的心態”。它依靠兩種因產生,一是他人“強行我不欲”: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事,他人卻強行實施;另一種是“或撓吾所欲”:自己非常嚮往的事物,他人卻橫加阻撓。嗔恨煩惱敵得到這兩種不悅心意的飲食後,便會增長它的身力,摧毀自他的所有安樂。

嗔恨心的來源就是執著,如果沒有特別執著,即使別人“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自己的心也會如如不動。因為本來就沒什麼希求,別人怎麼樣製造違緣,我也不會產生嗔恨心。或者我非常隨順,別人說什麼,我就順從他,也不一定有嗔恨心。所以,無論遇到什麼事,最好不要先以分別念進行取捨,若能做到這一點,就好比沒有火的因、火焰就無法產生一樣,嗔恨的敵人便無計可施了。

472、快樂和痛苦到底建立在什麼上面?你平時是怎樣追求快樂的?

答:快樂和痛苦完全建立在心的執著上。大多數有智慧的人都承認:快樂建立在心上面,如果心很快樂,什麼環境中都非常快樂,若追求物質來滿足自己,讓自己快樂,這是根本不現實的。當然,物質並不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任何事情要不墮兩邊,佛陀在有關教言中也講得非常清楚。

473、有些人辦事情失敗了,就對別人發脾氣,這種做法合理嗎?為什麼?

答:不合理。事情失敗了,假設尚有扭轉的餘地,那有什麼不高興的呢?如果已經不可救藥,如同碗打破了一樣,傷心苦惱又有什麼用呢?發脾氣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使人失壞許多有益的善行。

474、生嗔的對境分為哪72種?請在現實生活中一一對應。

答:不欲境有36種:我自己不樂意的對境有4種——讓我痛苦、遭受輕毀、當面說惡語、背後說譭謗的鄙語。同時,我也不希望這4種發生在我的親友身上。而對我的怨敵則與此相反,讓他快樂、獲得尊敬、聽聞愛語和敬語,是我所不願意的。這以上共有12種,各自又分過去、現在、未來三種,這樣共有36種。

所欲境也是同樣:我自己希求的對境有4種:讓我快樂、獲得尊敬、聽聞愛語和敬語。也希望我的親人得到這4種。而對我的敵人,願意讓他痛苦、遭人輕毀、聽受譭謗和惡語。這12種各分過去、現在、未來三種,共有36種所欲境。

72節課

475、為什麼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答:因為大多數人造善業極少,起心動念都在製造苦因,如是因、如是果,所以痛苦在輪回中必定多,而快樂在輪回中必定少。《地藏經》中說:“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因此,痛苦的毒火無時不刻地焚燒著輪回眾生。佛在《正念經》中說:“輪回如針尖,永無少安樂。”彌勒菩薩也說:“不淨糞中無香味,五道之中無安樂。”

476、輪回中的痛苦,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對此你有什麼親身感受?

答:“無苦無出離”,痛苦是修持佛法的助緣,是幫助眾生進入佛門的助緣。因為感受到痛苦,眾生才會生起出離輪回的心念,進而追求解脫。從對修行有如是增上助進作用的角度上,我們得感激這些痛苦。無垢光尊者說:“遭受損害遇正法,獲解脫道害恩大;痛苦憂傷遇正法,得安樂故苦恩大。”

477、有些人脾氣不好,一出門就要和別人吵架,學習了這節課以後,應該怎樣提醒自己?

答:一定要修安忍!龍猛菩薩說:“眾生的功德與過患,皆依串習而成,而串習也依賴於自己,故當勵力串習善法功德。”如果修安忍的話,幾百個人中天天去,也不會有任何問題。漸漸修習忍受小損害,即使大的苦難臨頭,到時候也能夠安忍了。

478、現在的修行人有哪兩大違緣?你平時是如何對治的?

答:現在的修行人有兩大違緣:一是散亂,另一個就是嬌弱。

後一問請自己發揮。

73節課

479、面對傷害痛苦時,堅忍者和懦弱者有什麼截然不同的表現?這是由痛苦本身所導致的嗎?請以你的經驗加以分析。

答:堅忍者見到自己為敵所傷而流血,反而會增強堅毅和勇氣,而懦弱者看到他人流血,也會驚慌害怕,甚至嚇得昏死過去;懦弱者在遇到苦難時,心煩意亂,毫無主見,只有可憐地隨業風而浮沉,可對堅忍者來說,他具有堅強的毅力,明鑒諸法的智慧,面對苦難時,自心澄淨而清明,不會有浮躁不安、憂惱的情緒。

這二者的巨大差異,並不是外境有異而致,亦非身力有強弱的差異而致,完全是由於心理堅毅和懦弱而導致。

480、世間英雄與出世間英雄有什麼差別?哪個才是真正的英雄?為什麼?

答:世間英雄是戰勝外面的敵人,而出世間英雄是能戰勝自己內心的煩惱。

出世間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因為世間敵人是業和煩惱的聚合體,即使你沒有殺他,百年之後他也必定死亡。而煩惱的這種敵軍,無始以來一直損害著我們,現在也在不斷地加害,倘若沒有強有力的對治,它是不可能自然消失的。《親友書釋》中說:眼等六根之對境,恒常動搖不定,若能對此如如不動,這種人與沙場上攻克敵軍的人相比,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因為能做到心不隨根轉、根不隨境轉的人,在凡夫地階段非常罕見,沙場勝敵在旁生中也有,而勝伏根境這一點,就連帝釋天王也很難做到。

481、怎樣理解外境的苦害對修行有助進作用?

答:一般人認為苦害是安樂的違品,因而不願遭受它。然而,這只是一種表面的看法,如果用智慧去剖析,在堅忍的修行人面前,苦害會顯露出功德的一面。

1)“厭離”:若從來沒有感受過痛苦,就不會對輪回生起厭離心,想要出離獲得解脫。前面也講過,“無苦無出離”,有些人若沒有遇到一些挫折,不一定有今天的學佛機會,因此苦難是出離心的催化劑。

2)“除驕慢”:如果一生中事事圓滿順利,沒有遇到絲毫挫折,始終會高高在上、傲氣十足,而一旦經歷了痛苦,原來的傲慢會大打折扣。所以,痛苦能令傲慢心得以摧毀。

3)“悲湣生死眾”:痛苦能激發對六道眾生的悲憫之心。自己生病以後,才能體會有病苦的眾生多麼需要他人幫助;自己感受到天氣的寒冷以後,才能了知寒地獄眾生的切膚之痛。故而,苦難可令悲心自然增上。

4)“羞惡樂行善”:對痛苦有了真實體會後,便明白惡業乃為痛苦之因,為獲得平安快樂,必須不再造作惡業,從今以後斷惡行善,努力行持善法,這樣的話,自己的修行定會有所助進。

總而言之,痛苦並非不好,若能善於利用,則可成就許多道業功德。

74節課

482、有人認為:“我應對敵人生嗔恨,因為他給我帶來了痛苦。”這種想法對嗎?請以辯論的方式具體分析,並以比喻進行說明。

答:這種想法不對。日常中傷害人們最嚴重的,莫過於風、膽、涎等各種疾病,在遭受這些病痛的折磨時,人們並不會去對它生起嗔恨;而對傷害自己的有情,卻生起猛厲的嗔恨。同樣是帶來痛苦的因,為什麼對它們的態度如此截然不同?

或許有些人說:風膽等病是因緣和合而生的現象,它們自己沒有主宰,所以不必要去嗔恨它們。

駁斥:有情對自己作傷害,同樣也是因緣和合,自無主宰。怨敵本身是五蘊假合而成,由業風的吹動而產生了種種心念行為,由這些因緣的和合,而對我們有了傷害行為,他們其實也是無有自主,被因緣之線牽動,不得不做出種種行動,致使我們感受傷害痛苦。

比喻:如同人們雖然不希望患病,但業感疾病仍會生起。同樣,人們雖然不想生煩惱,但在業緣逼迫下,煩惱仍然會湧現出來。所以,他人惱害我們實際也是無法自主,業緣逼迫而已。

483、若有人想:“疾病並非故意害我,但怨敵卻有加害我的念頭,所以我一定要對他恨之不可。”請判別此觀點的對錯,詳細說明你的理由。

答:此觀點不正確。從嗔恨的起因與過程上分析,都是毫無主體的,並沒有一個人在主宰它,只是由於因緣條件具足,嗔恨自發地生起。在這個過程中,即使你不去作意如何生起嗔恨,嗔恨也會自動地生起。所以生嗔只是一個習慣的執著過程,並非有自主的力量。既然如此,我們在感受到某種嗔害時,又怎麼可以去怨恨別人呢?

484、為什麼說嗔心及其引發的罪業,都是因緣而生?請用教證、理證、公案加以說明。

答:1)教證:《俱舍論》中說,不悅意的對境、非理作意、相續中的習氣未斷,具足這三種因緣時,自然而然會生嗔恨心。如果因緣不具足,怎麼擠也擠不出來。

2)理證:不悅意對境、非理作意、相續中的習氣未斷這三種因緣具足(有法),一定會引發嗔恨心(立宗),因為因緣具足,果定會無障礙產生(因),如同水、肥、陽光聚合時種子必定發芽(比喻)。

舉個例子,我們看見一個人而生氣,這個事件中先有生氣的對境存在;然後以眼耳色根見聞感受到;再產生分別心念,由不滿而生嗔恨等。這個嗔恨心到底由誰主動生起呢?外境、眼耳諸根自然是無法生起嗔恨,那麼是不是意根呢?也不是,如果意根能獨立自主地生嗔,那在外境、色根不具時,為何不生嗔恨呢?那是不是三個因緣聚在一起,經過一場會議商量去製造嗔恨心呢?這也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就如冷熱空氣不均而產生風,這根本不是哪一個因緣主動、有意去製造。所以嗔心是依緣而起,並沒有一個有意的操縱者。

3)公案:安士高法師的三世經歷(略)。

75節課

485、勝論外道和數論外道認為,諸法有一個常有的造作者,嗔恨心均由它而產生。這種觀點正確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不正確。如果認為造作者是常有,則不可能造作這個世間,為什麼呢?因為若是常有則不生,若連自己的本體都沒有產生,那製造萬物是根本不現實的,如同石女兒的本體都不成立,他要創造整個世間有沒有可能呢?絕對不可能。

或者,還有一種破斥方法:你們承認造作者是常有,既是常有之法,則恒時無有變動,又怎麼會產生器情世間之種種呢?

486、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究竟觀點上有什麼共同之處?對此理應如何破析?

答:他們都承認眾生的苦樂、感受、器情萬法,均依靠上帝或真主或道來製造。

我們分析的時候,最關鍵的問題是:他們承不承認這些是常有?如果承認常有,則無法避免前一題的過失;如果不是常有,那它們究竟是怎麼造萬物的?有人說這是神的境界,不可言說,若不可言說,那你怎麼知道的?世間萬法若真有一個造作者,不管是上帝也好、主物也好,誰來造的話,應該可以用語言來描述。

487、勝論派和數論派是古印度的外道,現在幾乎不存在,為什麼我們要瞭解他們的觀點,並大費周章地加以破斥?

答:瞭解並破斥這些,一方面是為了破除我們相續中的遍計執著,另一方面是為了以後容易去判斷、破斥種種無明邪說。如今在世界上,有很多與數論外道或勝論外道相似的宗派,以及其他外道的種種邪說倒見,到處都在蠱惑欺騙世人,我們如果能熟悉地掌握一些剖析、分辨乃至破斥的方法,對利益眾生的事業是極有裨益的。

488、通達了諸法緣起生,對我們會有什麼幫助?

答:知道了這個道理後,在我們境界中,雖然嗔恨等煩惱仍會不斷地顯現,但此時已了知這些法無有實質,如同幻術變化一樣,又有什麼可值得生起執著呢?大空的緣起幻現中,嗔害者與被害者、嗔害本身,這些都無有主體,應去嗔惱誰呢?愚昧的實執習氣支配下,許多人為損惱苦受而生嗔,唯有徒然造業而已。若了悟此理,苦樂喜憂的種種分別念自然平息下來,任何苦惱損害之境也就能泰然安忍。

76節課

489、既然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生嗔者是幻化的,嗔心也是幻化的,那又何必去除嗔恚呢?懂得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平時該如何修行?

答:這種說法沒有分清勝義諦和世俗諦。雖然在證悟實相者的境界中,一切現法都是幻化夢影,但對我們凡夫來說,實執習氣濃厚,諸法無生幻化的實質無法見到,森羅萬象顯得實實在在。特別是嗔恨的惡習,在沒有證悟空性前,它帶來的苦受超過其餘所有煩惱。因而勝義中雖無有除嗔之事,但在世俗卻有滅掉嗔惱的必要。我們必須以忍辱去對治嗔恨,在如幻如夢的境界中,以如幻如夢的忍辱去對治如夢如幻的嗔恨,這樣才能徹底斷除嗔恨帶來的如幻如夢痛苦,得到如幻如夢的解脫和安樂。

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平時我們修行時,一方面對諸法不要太執著,要明白它幻化無實的本質;另一方面,世俗中的行持善法不能偏廢,在如幻的境界中積累如幻的資糧,度化如幻的眾生。

490、有些親友本來相處得不錯,但到一定時候會翻臉不認人,平白無故鬧許多是非,這時候應該怎麼做?平常你是怎麼訓練的?

答:應該想“思此乃緣生”,將心安住於這種境界後“受之甘如飴”。既然嗔害等法是緣起生,那就找不到該嗔怨的主體,進而息滅嗔恨。然後進一步去觀察,他人對自己的傷害,是自己往昔惡業果報的成熟,現在以此能消宿業,何樂而不為呢?還可以去想,這是自己善業的感召而現,以此能消除自己驕慢,增強自己的出離心、悲湣心,能迅速成就安忍波羅蜜多等,這樣難得的修法機緣,理應去欣然接受。

在沒有遇到違緣時,平時自己應該有所準備:“今天若有人無緣無故來害我、譭謗我,對我進行毆打摧殘,那我怎麼樣對待?”這個問題要經常思維,讓自己有心理準備,這樣即使真正遇到對境,那時候也可以坦然面對了。否則,如果什麼準備都沒有,一爆發則很難以控制。

491、有些人認為痛苦是咎由自取,並非因緣所生,這種觀點對嗎?為什麼?

答:不對。如果痛苦不是因緣生,而可以自主取捨,那麼世間的人們都是厭惡痛苦的,一切有情都應沒有痛苦才對。但事實卻相反,每個人的身心內外,都有著種種的痛苦在煩擾逼迫,根本無絲毫自由自主的力量。

492、怨敵明明是傷害我們的人,為什麼反而說他是值得悲憫的對境?你真的這樣認為嗎?

答:對有我執的眾生來說,最珍愛的莫過於自己,但在煩惱強烈現前時,他們連自己的身體生命都棄之不顧,尚能自殺摧毀,那麼對其他眾生作損惱自然無法避免。理解到這點,我們在受到他人損害時,又怎麼會不生悲憫呢?

77節課

493、有些人夢見佛菩薩,或自己的照片上有光,就覺得非常了不起,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答:請自己發揮。

494、請分別從作害者、受害者的角度分析,我們為什麼對怨敵的損害不應生嗔恨。

答:1)作害者:作害者損害他人,是不是他們本性如此呢?如果是的話,那生嗔也沒必要,因為他的本性如此,無論接觸誰,都具有如是的損害性,並不是只對我個人有如此的傷害;如果不是的話,他本性善良,只是以暫時的因緣害我們,那也不要生嗔恨心,因為這不是他的本性。

2)受害者:我們之所以受到這樣的傷害,完全是以前曾對眾生如此加害過。現在別人來同樣損害自己,這也是合乎因果規律的事,自己應該毫無怨言地安忍。

495、若有人持刀棍等兇器加害我們,讓我們感受身心的痛苦,此時是否應該對敵人生嗔?為什麼?

答:不應該。作者說:“你不應對敵人生嗔,應該對棍棒生嗔。因為打你的不是敵人,而是棍棒。”有些人可能會反駁:“不對,棍棒無法自己跑來打我,是敵人操縱它來傷害我的。所以害我的根源是敵人,我理應嗔恨他。”對此,作者回答道:“其實敵人也是身不由己,在煩惱的控制下,他毫無自主的力量。如果棍棒是敵人的工具,那敵人就是嗔恨煩惱的工具,要找主犯的話,煩惱才是罪魁禍首。”

或者說,你真要生嗔的話,為何不嗔恨所有的因緣?打你的是棍棒,棍棒的來源是敵人,敵人的來源是嗔恨心,嗔恨心的來源是無始以來的業……。打你的因緣有那麼多,對前面的你不生嗔,對後面的也不生嗔,僅僅挑出中間的敵人來嗔恨,這樣也太不合理了!

78節課

496、怨敵用兵器打我們時,為什麼不能完全怪他,我們自己也有責任?你覺得這種說法合理嗎?

答:1)只有敵器與我們的身體二者同時具足,才會導致傷害痛苦的出生。如果沒有身體,別人要打也像打虛空一樣沒有辦法。假如單獨對敵人生嗔心,非要報仇不可,但對身體從來沒有怨言,也不打算找它算帳,這完全是一種愚癡的做法。

2)身體像一個人形的大瘡傷,輕輕觸及就會痛苦不堪,我們由無智慧而盲目地愛取執著它,它在遭害受傷時該嗔恨誰呢?

3)我們雖然不想受苦,卻偏愛造作導致痛苦的惡因,既然現在為往昔的罪業而受害苦,憑什麼憎恨別人呢?

497、有時我們對某人的言行舉止看不慣,真是那個人不對嗎?為什麼?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答:不一定。我們即生中對有些人的說話做事看不慣,不一定是對方真有毛病,很可能是前世的業緣在中間作怪。我們挑剔別人時,應想到這是前世業力的一種後續,今生若沒有斬斷這種相續,乃至生生世世也許都會成為冤家。

498、怨敵損惱我們,使我們感受身心痛苦,作者為什麼反而說是我們害了他?

答:怨敵來損惱我,是因為我往昔造過類似惡業害過他人,業力今生成熟時,自然導致他對我生起嗔害心。而我依靠他的損惱,償還宿債、積累功德,他卻因緣我生嗔而墮落惡趣,長劫受苦。表面上看,他在損惱我,實際上是我害了他。

79節課

499、怨敵因我們而墮落受苦,那我們會不會有惡報呢?修行人依靠怨敵的傷害而修安忍,怨敵是否也會因之而得到利益?請詳細分析。

答:他人因損害我們而墮落,原因雖然是由我們的宿業所引發,但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沒有損害他人的發心,只有以慈湣去修安忍的善法意樂。如是發心是善,正行也是善法,結行也是善法,因此,我們以修安忍的善法功德,絕不會導致墮落地獄的苦果。

雖然我們藉他人的傷害而成就安忍,但這個過程中,是自己發起修行安忍的意樂,以正知正念守護自己的根門而成就善法,個人發心修持善法,其功德也就只是發心修持者本人得到。而他人的傷害,其因是嗔恨煩惱,其行為是損害惡業,其結果也會是惡趣。一切善惡業都是由發心的善惡而決定,如《功德藏》中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惡劣的心念行為,導致惡果,善良的心念、行為會導致善果,因果規律便是如此。

500、既然安忍的功德如此之大,那在遇到他人損害時,能否以怨報怨、以牙還牙,促使他也修安忍呢?為什麼?

答: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面對他人的損惱,如果以牙還牙、以怨報怨,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因為他人進行傷害行為時,心相續為煩惱所制而無有自主,如果在此時遇到了抵抗損害,如同火上澆油,嗔心會更熾盛。他在這種情形下,根本不會去考慮修持安忍,只會更增加他的損害惡業。而且,如果我們這樣去做,安忍難行也會毀損,自己的菩薩行也就退失了。

501、電視上出家人或修行人的形象,以前對你有什麼影響?學習了本論之後,你有哪些改變?

答:請自己發揮。

502、面對別人的譏諷、誹謗和謾駡,你應該如何修安忍?你做到了嗎?

答:我們應作仔細觀察:他人對我的譏毀傷害,是損害了我的心呢?還是損害了我的身?首先來看自己的心,心沒有顏色、形狀,沒有來處、住處、去處,一切的一切了不可得,本體就像石女的兒子一樣,根本不會存在受傷害的可能性。

那麼身體會不會受到譏毀傷害呢?身體是地水火風無情法組成,本身不會有任何苦樂感受,所以不存在受損害的問題。

若謂“心將身體執為我所,所以身體能以痛苦加害”,這也不合理。因為心自己的本體都不存在,那它所執著的身體會存在嗎?

除了身心之外,沒有其他可受苦損之處。所以,任何言語對我們不會有任何損害,有什麼理由生嗔恨呢?

80節課

503、若謂:“譏毀將使他人對我生厭惡心,所以我對譏毀者生嗔。”你如何駁斥?

答:譏毀固然可導致他人對你不喜,然而他人對你討厭,對你的現生、後世不會有任何毀損。

如果自己修行很圓滿,無論別人對自己怎樣不歡喜,生厭憎心,對今生是不會有損害的,後世也不會因之受損而得到惡報,既然是對自己的今生後世都無損害,那就毫無必要去對譏毀生嗔心。

504、學佛或出家之後,家人依靠自己造惡業,為了防止他們造業,應隨順他們嗎?為什麼?

答:不應該,如果為了讓他們滿意,從而捨棄見解、捨棄學佛,那是非常愚癡的行為。

世間上的流言蜚語各種各樣,對你的今生不會有危害,對來世也沒有什麼影響。儘管出家學佛,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對佛教產生不滿,但這是眾生的業力現前,並不是你故意去害他們。假如為了博得他人讚歎,從而失壞自己的道業,或者為了讓世人滿意,自己從此不修忍辱,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對自他的今生來世無有任何利益。

505、有人說:“譏毀障礙我得到利養,若沒有人供養,我餓死了怎麼辦?”對此應如何回答?

答:即使障礙你獲得利養,也不應該生嗔恨心。因為利養是帶不到後世去的,而為了利養所造的惡業卻會如影隨形,從而感受漫長的惡趣痛苦。所以你寧可現在迅速死去,也不要以邪命過活。苟且偷安地過日子,縱然可以活得長久,但最終必定要面臨死亡和墮落的痛苦。

506、邪命分為哪五種?你具備幾種?

答:詐現威儀、諂媚奉承、旁敲側擊、巧取訛索、贈微博厚。

507、請具體分析“利養無有實質”之理。

答:比如一個人做夢享受了百年快樂,另一個人做夢只享受一瞬間的快樂,但這兩人醒過來以後,夢中擁有的快樂都是一去不復返。同樣的道理,有人以邪命養活過了一百年,有人活了短暫的時間,但他們臨終的時候,原來享受的快樂都不會再現,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再者,即便獲得豐厚利養,能長時間地盡情享樂,可是在死亡時就像遭受強盜搶劫一般,絲毫也無權帶到後世,最終只能是赤裸裸地空手離開人間。

 

81節課

508、有人認為:“有錢可以懺罪修福,供養僧眾、建寺院、修佛像。別人若阻礙我賺錢,應該對他恨之入骨。”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答:不對。如果你追求利養時,有人在中間造違緣,你就對他生嗔恨心,這樣不僅沒辦法淨除罪障、積累福德,反而依此斷送福德而產生罪業。前面也講過,對菩薩生一刹那的嗔恨心,能夠摧毀千劫的福德,過患非常非常可怕。假如為了利養而嗔恨造障礙者,自己的罪業會增長、福德會滅盡,不但沒有任何利益,且對修行有極大障礙。

509、藏族有句諺語說:“世間的屠夫和獵人,殺生的豺狼和貓,殺他們也沒什麼罪過。”對於這句話,你怎麼看?

答:屠夫獵人等活一天就要造一天的惡業,如果讓他們死了,也就解救了很多眾生,他們也少造惡業。當然,這只是民間的說法,凡夫去殺死他們,超度不了,肯定有過失。但是針對造惡業者說,確實是早點死了比活著好。

510、遇到名聞利養時,我們應怎樣正確對待?

答:以前上師如意寶說:“若真正對眾生和佛法有利,接受名聲和利養是可以的,但若純粹是為了個人,那擁有這些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我們今後遇到名聞利養時,也應以這種態度來面對。

511、若謂:“別人誹謗我,會令大家生懷疑,使我不能弘法利生,也斷了他人的善根,所以,造謠的人特別可恨。”對此請以理破斥。

答:既然你是為護持他人的信心,不希望他們聽信謠言生邪見而失壞善根,那你為何不嗔恨誹謗其他大德的人呢?有些大德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事業非常興盛,有人就對他無因誹謗,令許多信徒產生邪見、毀壞善根,你為什麼不生嗔恨心?《毗奈耶經》中記載,舍利子和目犍連曾受果嘎勒嘎比丘的誹謗,你怎麼不為他們憤憤不平?甚至個別大德受誹謗時,你不但不生嗔,反而很高興地跟別人一起談論,那你的理由是不是不太充分?說別人過失,你非常快樂,說自己的過失就忍無可忍,這是什麼原因?你不是口口聲聲說生嗔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嗎?這樣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完全是我執和我所執在作怪,並不是為了保護別人。所以,生嗔恨心的理由不充足。

512、有些居士學佛,家裏非常反對,經常砸佛像、燒經書。這些居士就認為自己發了菩提心,不能讓眾生依靠自己造罪,所以只好放棄學佛。這種做法對嗎?你遇到這種情況時會怎麼辦?

答:不對,這是一種不懂佛法的愚笨做法。如果去隨順他們,從而捨棄正法,斷了解脫的慧命,不僅你造下了舍法罪,而且這個惡業得由他們共同承擔,恰恰把他們全部推進了地獄火坑!如果你聞思過佛法,對教理有所瞭解,那麼在遇到家人反對時,更應精進學佛,以慈悲心把功德回向給他們,讓他們早日迷途知返,走上解脫之道。

82節課

513、上師對我們恩重如山,若有人譭謗甚至傷害上師,我們應該怎麼做?為什麼?

答:如果自己有能力,應予以制止。若無能力,應掩耳不聽,內心不要隨煩惱對他生嗔恨心或害心,而應如理如法地觀修,了知一切皆是因緣所生,以澄明的心去安忍這一切。若對譭謗上師的人生嗔,這種做法有違上師教言,並不是在報答上師的恩德。

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說:“有些人惡語誹謗上師時,應當想方設法加以制止。如果自己無有能力制止,則一邊思維上師的功德,一邊用手指捂住耳朵,不聽他的胡言亂語,切莫與該人親密交往、暢所欲言。”千萬不能為此而打架罵人。

514、論中說怨敵與天災對我們的損害相同,但怨敵有故意害我們的心態,天災卻沒有,所以二者並不相同。對此你如何破斥?

答:怨敵害你實際上也不是故意的,他是在因緣催動下不得不做,這完全是因緣的產物,和無情法一樣。所謂的怨敵,也只不過是內心煩惱所控制的工具,如果沒有煩惱的指使,並沒有自主傷人的能力;而煩惱也只是因緣的產物,如幻如夢,根本沒有獨立自主的自性,在這一連串的因緣所生法中,該嗔恨的對境根本就不可找到。

當別人辱駡我們時,可以這樣去觀察,使自己直接感到傷害的是惡語;惡語的來源是口腔聲帶等發音器官;而操縱這些器官的是心識;他的心識又是誰操縱的呢?煩惱,煩惱出於何處呢?煩惱出於如幻如夢的緣起。這一串因緣中,應該嗔恨誰,不能昏官斷案,不問青紅皂白,胡亂責怪。而我們由長期的錯誤串習,放過了無情法的語言,只是盲目地抓住一個模糊而籠統的有情法——“人”。如果去分析“人”,他也只是由地水火風無情法與心識而組成,而心識也只是緣起幻化法,根本找不到一個有能動作用的本體。

515、一個人莫名其妙被打後,對打人者生起嗔恨心,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為什麼作者說被打者與打人者有同樣的過失?

答:懂得因果業報、緣起等佛法的人,對此中的關係、責任會一目了然。雙方都由無明愚癡覆心,作害者不懂佛法,也不懂世間法,不能逃脫責任;受害者生嗔同樣也如是,不知自業感召,反而對此生起了嗔恨煩惱,也造了很大的不善業,雙方都在造惡業,同樣犯了錯誤。

516、你對學習《入行論》重視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請自己發揮。

83節課

517、貪心與嗔心的對境完全不同,為什麼說嗔心的來源就是貪心?“貪執縱有芝麻許,竟引痛苦無邊際。”對這句話你有什麼深刻體會?

答:儘管《釋量論》中說:嗔恨心依靠不悅意的對境產生,貪心依靠悅意的對境產生。從這個角度上,貪心與嗔心的行相、所緣似乎是他體。但實際上它們全部來源於無明我執和薩迦耶見,依靠這樣的我執和我所執,產生了貪心,當別人對你貪執之境造違緣時又生嗔恨心,倘若沒有對我和我所貪執,嗔恨心怎麼會平白無故產生呢?

後一問請自己發揮。

518、為修行而辭親割愛,斷除種種貪執,對有些人來說非常痛苦,甚至無法忍受而退失信心。見到這種情況時,你應該如何勸他?

答:例如一個束手待殺的死囚,若因斷手而得以活命,何樂而不為呢?同樣,若以忍受辭親割愛等修行的小苦,而能脫離地獄等大苦,難道不是很好嗎?

519、請談談你對“有信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信,增長邪見”的理解。你應當怎麼做?

答:如果僅僅有信心,卻沒有見解智慧,只不過增長無明而已。因為對前後世、業因果的微妙道理一無所知,沒有正見攝持的修行很容易誤入歧途,只是一種茫然的迷信,遇到別人的問難時,自己也是啞口無言。

同樣,光有見解而沒有信心也非常可怕,它是助長邪見之因。比如我們對佛陀和上師的功德,必須具足一種信心,如果這一點都沒有,口頭上說得天花亂墜,把它當作學術一樣鑽研,那只會增長自己的邪見,對解脫沒有任何幫助。

520、平時遇到生嗔境時,你是怎麼樣修安忍的?

答:請自己發揮。

84節課

521、讚歎隨喜敵人的功德,具足哪四種特點?

答:1)“唯樂”:從暫時究竟、今生來世等各方面觀察,它是自他一切快樂的來源。世間的各種妙欲,只能產生暫時的快樂,且它的來源、果、性質都是痛苦。而讚歎別人的安樂,從因方面來講是一切安樂的源泉。

2)“無性罪”:就本性而言,隨喜敵人功德的安樂,在佛陀所制定的罪業中,它既非佛制罪,也非自性罪。若能做到這一點,別人也會認為你心胸寬廣,值得交往。

3)“諸佛皆稱許”:世間妙欲是諸佛菩薩、高僧大德、傳承上師所呵斥的,而隨喜的快樂,卻是他們都悅意讚歎的。我們遇到敵人時,如果在他面前修安忍,並隨喜讚歎他的功德,那所有的上師、諸佛菩薩都會認可,在大小乘經論中也予以讚歎。

4)“攝他法”:隨喜別人的快樂,就是在利益眾生。因為利益眾生主要是六度四攝,而隨喜讚歎敵人的功德,別人知道你無有嫉妒,會起信心,屬於四攝中的“愛語”方便。

522、痛苦和快樂的源泉,到底在於外境還是內心?為什麼?

答:在於內心。人世間如同火坑般的險惡苦境中,痛苦障難必然是少不了,只有保持一種安樂的心態,對這一切才能正確的對待,順利的將苦難轉化為修行助緣。要不然外境最好,自己也會非常痛苦。如果能淨化自心的煩惱,原先讓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都會變成安樂。以前藏地有一位大德,文革時人們每天都要批鬥他,但他卻顯得特別安樂,在私下告訴別人:“我這一生從來沒有享受過這樣的歡樂,現在我每天都在修安忍的歡喜之中。”

523、有些人一聽到別人讚歎與自己關係不好的人,就極為不快,臉色馬上陰下來,這時候你應該怎麼勸他?

答:1)倘若對方因稱讚你的敵人有功德,因而他獲得了讚歎隨喜的快樂,那麼你為何不同樣稱讚,而讓自己也一起享受快樂呢?

2)如果說讚歎將使敵方獲得快樂,而你不希望他們得到快樂,那麼你也不該支付酬資使你的僕人快樂,但是這種做法,會使你今生和來世的安樂都失去。

3)當別人稱讚你有功德時,你就希望他得到讚歎隨喜的快樂,而當別人稱讚你的仇敵有功德時,為什麼你就感到不樂意呢?

4)如果對方發過菩提心,則可以勸他:你原先希望一切有情都能獲得安樂,因而發起了“成佛利眾生”的菩提心,現在有情自己獲得了安樂,為何你反而要為之而嗔恨呢?

524、為什麼說嫉妒心可以摧毀今生來世?請以公案具體分析。

答:毀壞來世的公案:《雜譬喻經》

毀壞今生的公案:慧期僧人的故事

(具體情節略,詳見《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525、行持善法時,需要具足哪四大助緣?你做到了幾條?

答:噶當派的大德在修心時,一定要具足四種條件:1)有強烈的意樂。沒有意樂的話,想往生或者利益眾生,什麼事情都搞不成。2)發殊勝的願。在上師、諸佛菩薩面前,發願生生世世利益無邊的眾生。3)誓言要堅定。不能今天發一個願,明天就放棄了,大家現在已發了菩提心,以後在實際行動中,儘管每個人的能力有限,但所發的誓言不能忘。4)經常祈禱諸佛菩薩。依靠諸佛菩薩的加持,才能順利承辦所發之願。

85節課

526、發了菩提心的人,遇到別人搶自己執著的對境時,應該怎麼做?你能做到嗎?

答: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應該對一切修安忍,縱然是最執著、最喜歡的對境,為了眾生也要心甘情願地捨棄。因為你在發菩提心時,曾于上師三寶前立誓:“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既然自己的身體都能捨棄,更何況身外之物呢?如果丈夫也好、妻子也好、家裏的財產也好,全部可以拱手讓人,那說明你確實存在菩提心。

527、你對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有責任感嗎?體現在哪些方面?你今後有什麼打算?

答:請自己發揮。

528、你有願菩提心嗎?以什麼來衡量的?看到可憐的眾生心生不忍,這是菩提心嗎?為什麼?

答:前一問請自己發揮。

這不能稱為菩提心,因為沒有發過心的世間善人或外道慈善人士,他們的相續中也有,這只能算是一種憐憫心,憐憫心的對境只是個別眾生,而菩提心則是緣天邊無際的一切有情。

529、施主供養自己的怨敵,有些人就氣憤不已,對此你如何看待?

答:沒必要生氣。因為不論是怨敵從施主那裏獲得受用,或者他沒有得到,財物仍舊留在施主家,這二者都沒有你的份兒。別人得到與否,跟你沒有任何關係,你又何必生嗔恨心呢?

530、在到處見上師與聞思經論方面,你平時是如何抉擇的?為什麼?

答:請自己發揮。

86節課

531、法王如意寶接近圓寂時,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哪四點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答:1)誠心祈禱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2)發菩提心,以慈悲心來對待眾生;3)儘量守持一分戒以上,這一分戒也主要指不殺生;4)末法時代,觀音心咒轉經輪度化眾生的緣起非常成熟,每個修行人要經常使用。

532、有些人經常咒駡自己的敵人:“願他倒楣、失敗,讓他不得好死……”對此現象,你如何看待?

答:這樣陰毒的發心,對於別人的成敗興衰,其實不會起任何作用,別人的遭遇只能由他自己所作的業決定,如果他的福德善根成熟,無論你如何盼他受苦,不會變成現實。但是,這種心念對自己卻是有很大的危害,以此惡業將招感惡果,毀壞自己今生來世的福樂。

533、怎樣衡量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確?

答:如果能斷除煩惱心,說明自己的修行正確;如果煩惱有增無減,那修行可能誤入歧途,米拉日巴尊者說:“飲食好不好,觀其面色即可知曉,同樣,佛法懂不懂、修行好不好,看他是否能對治煩惱便了然。”煩惱對治得不錯的話,修行已經步入正軌,其他的方面不用判斷,仲敦巴尊者也說:“對治煩惱則為法,不治煩惱為非法。”

534、倘若你辛苦創建的事業被人毀於一旦,你會怎麼對待?

答:隨緣而轉。別人造違緣的話,說明因緣不成熟,那就放下吧,沒必要為此懷恨在心,更不可像世間人那樣,拿著刀子拼個你死我活,這不是學習大乘經論之人的行為。

535、作為大乘修行人,對名聲應持什麼態度?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答:大乘行人對名聲的態度,則是不破不立。一個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聲自會像瑪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誰也無法阻擋。但若有人無端加害,令自己的名聲掃地,為此不應該生嗔心,更不應該損害眾生。

536、有些人說:“為了弘法利生,我必須要有名聲,不然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怎麼廣度眾生呢?”對這種論調,你怎麼破斥?

答:度化眾生靠的是修證功德,靠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如果一個人具足了這些功德,即使他沒有什麼名聲,也能夠利益廣大眾生。西藏人有種說法是:“是真金,雖在泥土中也會發光。”你真正有了修證功德,就會像太陽升起來一樣,不管烏雲有多麼濃厚,陽光也不會被遮擋的。如果自身沒有功德,縱然名聲如雷,但這除了給你帶來麻煩外,也利益不了任何眾生。

87節課

537、“名譽,是魔鬼對你的奉承。”你對這句話有什麼看法?

答:請自己發揮。

538、你有沒有分清楚生活與生活的意義?今後你有哪些打算?

答:請自己發揮。

539、為什麼說美名跟孩童的沙屋沒什麼差別,當它倒塌時,不值得為此而傷心哭泣?

答:在成年人眼裏,沙屋本來無有實質,倒塌也可以,建立也可以,根本不值得為此而哭。同樣,在聖者眼裏,成年人對名聲的貪執與孩童對沙屋的貪執一樣可笑,無有實質意義。只是口頭上的一種言詞,這種言詞對解脫沒有絲毫幫助,反而因之堅固我執。在輪回的大夢裏,若為了拼命追求名聲而喪失財產、生命,一旦失去就痛苦不已,那跟愚童因沙屋倒塌而哭有何區別?

540、當聽到別人的讚美時,我們自然會生歡喜心,為什麼作者說這不應理?

答:這種讚美我們的聲音,如果去分析,它是一種很短暫的法,顯現後無間即入於寂滅,不再存在。而它本身又是一種無情法,不可能有“我要讚美某人”的分別意念。它只是一種響聲,由微塵的不同振動頻率而組成,與自然界的水聲風聲沒有區別,對這樣的無情現象,理應不能生執愛,認為它在讚美自己而為之高興。

88節課

541、有人說:“別人讚美我的時候,他必然很快樂。我已經發了菩提心,眾生快樂我也快樂,所以我喜歡讚歎,主要是隨喜別人的快樂。”這種說法你如何駁斥?

答:你既然能對眾生的快樂感到高興,那麼這種隨喜應該很廣大,可以遍及每一個眾生吧!但實際上你的心好像很會揀擇,當別人讚歎你的敵人時,你為什麼不去隨喜呢?那時你不但不高興,反而生起嗔惱痛苦,這與你的說法完全相反。別人的名聲傳揚各方而喜悅時,你在旁邊的心境如何呢?可見,你的說法自相矛盾。

542、有了名聲讚譽之後,會帶來哪些過患?

答:讚美稱譽會使自心掉舉散亂,瑣事應酬不斷,且損壞自己的厭離心,嫉妒具有福德才學之人,破壞圓滿福慧資糧的法行。

543、有人對你惡語中傷、造謠誹謗,明明是忍無可忍的事情,作者為什麼說這是好事?你真的這樣認為嗎?

答:因為讚譽名聲能讓自己陷於虛假的名譽中,為它所拖累、障蔽,愈來愈趨向於危險的罪業惡趣。這時若有人用誹謗、譏諷等方法,摧毀我的名聲迷網,使我從障蔽中解脫,那此人對我的恩德很大。如果沒有他的幫助,我就會一迷不返,墮落在罪惡險坑,造不可思議罪業而墮入惡趣,而他的誹謗卻使我從這危險中擺脫出來。所以,被他人惡語中傷、造謠誹謗是好事。

544、“佛陀怎麼樣對待眾生?我怎麼樣對待眾生?”這兩句話當中,你感悟到了什麼?

答:請自己發揮。

89節課

545、有人說:“我正在聞思修行時,別人前來干擾破壞,故我應為了保護自己的修行而嗔恨他!”對此你如何看待?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答:這種理由不能成立。在所有的修行中,安忍是最難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你要修集福德,為何不修習安忍呢?修行人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遭受別人干擾是難免的。但我們修行佛法,唯一目的是成佛利益眾生,現在如果對眾生發嗔恨心,豈不是從根本上違背了修行目的。所以,為保護修行而不安忍眾生損害的理由,是荒謬的。

《佛遺教經》中說:“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依佛陀的教導,我們不管遇到任何情況,也不能以嗔恚對待。經中還說哪怕是眾生前來節節肢解我們,也應“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

546、為什麼說三乘佛法都強調不害眾生?請具體分析。

答:《別解脫經》中可以體現出,小乘的主要原則就是不害眾生。大乘佛教在不害眾生的基礎上,還加上了利益眾生。而密宗無上乘,則是大利益眾生,從下往上依次遞進。所以只要是一個佛教徒,無論遇到任何違緣,都應修持安忍波羅蜜多,不傷害眾生。

547、你與別人發生矛盾時,一般是怎麼樣處理的?舜的故事給了你什麼啟示?

答:請自己發揮。

548、有些人抱怨:“我本來正在修安忍,但他一直給我製造障礙,總讓我生嗔恨心!”這種說法對嗎?為什麼?

答:不對。安忍並不是在沒有人的環境中,自己一個人靜靜地修。修安忍必須要依靠眾生,若沒有眾生的損害,對誰生起安忍之心?所以如果有人傷害你,這是修安忍最好的機會,千萬不能生嗔恨心。

90節課

549、有些人看到佛像就馬上磕頭,看到怨恨的敵人就咬牙切齒,這種做法對嗎?為什麼?

答:不對。恭敬佛像可以積累資糧、淨除業障,而敵人也是一樣,依靠他的損害,自己才有機會修安忍,才能圓滿安忍波羅蜜多的功德。二者都是修行所緣,故應平等恭敬。

550、有人說:“敵人雖然是修安忍最殊勝的助緣,但他並沒有利益我的發心,所以不應將功德回向給他。”請以理駁斥這種說法。

答:敵人確實沒有想幫你的念頭,然而世間上很多法都沒有饒益人的分別念,但我們也會對它極力供奉。如三藏十二部、戒定慧三學、佛塔、佛像、舍利等,這些都是沒有心識的法,如果以沒有利益你就不應對其供奉為理由,那對這些都不應去頂禮供奉,甚至連佛陀也不能去供奉了。但這是每一個三寶弟子不會承認的。

551、在寂靜的地方修安忍,任何人也不接觸,這樣會有效果嗎?安忍應當怎麼修?

答:雖然這也可以,但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和傳承上師們修安忍的方法,並沒有說跟任何人都不見,只閉關就可以了。一般而言,仇敵嗔害越強烈,所受的苦惱越厲害,忍辱力才能越增上。翻閱諸佛菩薩與高僧大德們的傳記,不依靠怨敵的嗔害而修成安忍的事例,恐怕是沒有的。

所以,修安忍必須要出來接觸人,面對各種各樣的事,在那個過程中,看自己的忍耐力有多強,依靠種種違緣逐漸強化你的忍心,修行境界才會越來越提升。

552、現在有些人宣稱自己比釋迦牟尼佛還厲害,對此你如何看待?

答:這是非常愚癡的說法!如果你有釋迦牟尼佛功德的億萬分之一,這也是可以,但可能不會有的。佛陀在漫長的時間中,變成外道、婆羅門、仙人、非人、旁生等,他的安忍心是怎麼樣修的,慈悲心是怎麼樣修的,佈施心是怎麼樣修的?不說別的,看一看麥彭仁波切著的《釋尊廣傳》中佛陀因地時的公案,哪個人能比得上?

553、為什麼說要想獲得佛果,眾生這一福田不可缺少?請從基道果的角度分析。

答:基:剛開始時,為了度化一切眾生發菩提心。菩提心有兩個條件,一是以慈悲心緣眾生,二是讓這些眾生獲得佛果,所以不能離開眾生。

道:發了心之後,三大阿僧劫中行持六度萬行,沒有眾生的話,修持六度沒有對境。

果:最後獲得佛果時,度化眾生是佛的唯一事業,如果沒有眾生,佛就“失業”了,沒有任何事情可做。

故從基道果上講,最初的發菩提心,中間行持六度萬行,最後成就佛的事業,都不能離開眾生。

91節課

554、你看到佛塔佛像和看到普通眾生時,態度有什麼不同?這樣對嗎?為什麼?

答:請自己發揮。

555、“眾生與佛完全相同”,這種說法正確嗎?請具體分析。

答:就修行所依的助緣來說,佛和眾生同等重要。如果一個眾生都沒有,很多法的確沒辦法修。我們修法就是為了利益眾生,從剛開始發心到最後回向之間,眾生是不能離開的。同時沒有佛陀也不行。因為佛陀宣說正道,給我們開示了取捨的道理,如果沒有這些,所有眾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依什麼引導去證悟佛果呢?因此,從功用上而言,眾生與佛是平等的,獲得佛果既有佛陀的恩德,也有眾生的恩德。

但在本身功德上,二者有很大差距。眾生由業和煩惱的纏縛,轉生於輪回苦海,福德、智慧貧乏,無法與佛的無邊功德事業相比。

556、“懷慈供有情,因彼尊貴故”有哪兩種解釋方法?

答:1)安住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境界中,去供養一切有情,這個功德非常大,因為眾生是珍貴的福田。

2)供養從一緣慈心等持中出定者,這個人雖不是聖者,但供養的功德無量無邊。

557、請以教證、理證說明:眾生對我們成佛非常重要。

答:1)教證:《華嚴經》中說:“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龍樹菩薩也說過:“眾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於眾敬如師。”

2)理證:如果沒有眾生,發心便無由可起;再者學道積資糧的過程,需要修習六度四攝等菩薩行,如果不依靠眾生,佈施、忍辱、四攝等等,也就無從下手;最後要獲得圓滿果位時,還是不能離開眾生,否則成佛的事業無法圓滿。因此,眾生對我們成佛非常重要。

558、怎樣才能瞭解佛陀的功德?對此你有何打算?

答:佛陀的悲心和五道十地的廣大功德,應該看一看《釋迦牟尼佛廣傳》等論典,佛於多生累劫中,為了眾生發菩提心,歷經種種難行苦行,一般凡夫人根本無法想像。至於佛陀的無上智慧,可依靠因明的推理來成立佛陀為量士夫。

92節課

559、如果你周圍的人特別惡劣,經常無事生非、造謠誹謗,你會怎麼對待?為什麼?

答:以歡喜心去對待。因為這些人實際上是幫助我們成就一切功德之因,如同核桃,表面凹凸不平很不好看,但裏面卻有著美味可口的果仁。如果只看表面,而失去其實際的功用,這不是一般的愚癡,而是斷毀解脫功德至命的愚癡行為。以這份實實在在的助成佛果之功德,完全值得我們至心恭敬供養。

560、世間的愛和佛陀的愛有什麼區別?你有哪些親身體會?

答:世間的愛,所愛的範圍有限,且帶著自私的成分,非常虛偽、不可靠。而佛陀的愛,如同陽光一樣普灑有情,是一切眾生的無偽無偏至親之導師,他唯一所行的便是利益眾生。為了利益眾生,佛陀因地時寧可捐軀獻命,以種種難行苦行而成就佛果,賜給眾生甘露法藥。

561、如何才能報答上師和佛陀的恩德?你做到了嗎?

答:上師諸佛視三界眾生如愛子,願他們都離苦得樂,如果我們盡一切力量讓眾生歡喜,那麼上師佛陀一定會感到欣慰,這才是報答佛恩的唯一方法。《楞嚴經》中說:“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將成佛度盡眾生的心願,去付諸實際行動,供奉微塵數的諸佛,這才能算是修行人的真正報佛恩德。

562、“人越愚癡,就會越傲慢。”對於這句話,你怎麼看待?

答:請自己發揮。

563、為什麼說殺害眾生來供養上師或佛陀,是非常顛倒的行為?請以教證、理證、比喻說明。

答:1)教證:佛在《月燈經》中曾問阿難:“一個人從頭到腳遍滿火焰,這時在他前面擺滿各種妙欲,他有沒有快樂之心?”“絕對沒有。”佛說:“同樣的道理,諸佛菩薩看見三界眾生遭受種種痛苦,也不會生起一點歡喜。”

2)理證:害眾生(有法),不能令佛歡喜(立宗),令佛傷心之故(因),如殺兒欲令母喜一樣(比喻)。

上師諸佛是眾生無偽的親友,唯一關心的就是利益眾生,為了利益眾生,曾修過無數次的捨身苦行,也曾以自己願入地獄的決心去代眾生受苦。乃至輪回未盡、眾生未空之前,始終不顧財產、眷屬乃至身命善根等。所以,眾生快樂,上師諸佛就會歡喜,如果眾生遭受苦害,諸佛就會悲傷難過。

3)比喻: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說:“比如請一位母親做客,將被殺兒子的肉放在她面前,這位母親會不會歡喜?同樣,一切佛菩薩對所有眾生就像母親一樣關照垂念,殺害任何旁生作血肉供養,諸佛都不可能歡喜。”

93節課

564、有些人在佛像前供一朵花,看見上面有小蟲,就不管它死活,馬上夾起來扔出去,這種做法佛菩薩會歡喜嗎?為什麼?

答:實際上這是對諸佛聖尊最大的傷害,這種供養也沒有意義。損害眾生會令諸佛聖尊悲傷,即使表面上的善法再大,對眾生有害的話也勞而無功,是讓諸佛聖尊不悅之因,護法善神也會因此而遠離。因此,從現在開始,要以利益眾生作為自己的修行中心,斷除一切傷害眾生的惡業,盡心盡力去饒益眾生。

565、堪布貢噶旺秋的公案,對你有什麼觸動?你打算以後怎麼做?

答:請自己發揮。

566、為什麼說眾生與佛陀是一體的?請從世俗、勝義兩個角度分析。

答:從勝義的角度來講,眾生與佛一味一體,每個眾生都具有如來藏,都具足如來的功德莊嚴。從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發了菩提心後,把眾生和自己觀為一體,通過自他交換、自他平等、自輕他重等修持菩提心,眾生的悲苦喜樂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而且眾生都是未來佛。

94節課

567、為什麼說想到利害之果也應該恭敬眾生?

答:譬如國王屬下的大臣,雖然傷害了很多人,但具有遠見的人,縱有力量也不會報復,因為他知道仇敵不只是一個人的力量,國王的威勢就是他的依靠。

同樣,傷害我的仇敵縱然力單勢孤,也不應輕易報復,因為慈愛眾生的佛陀和懲治罪行的獄卒,都是仇敵的依怙。所以,我應該像庶民侍奉君主一樣,恒常隨順恭敬,使一切有情皆大歡喜。

568、讓暴君生嗔和傷害眾生,二者有什麼差別?請從利、害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答:1)害:殘暴的君王無論怎麼生氣,也不能把人打入地獄受苦;但是,如果嗔怒有情,卻會帶來地獄的苦害。

2)利:使一個有權勢的國王最高興,也不能賜給我成佛的安樂;但是取悅眾生,最後一定可以圓滿無上正覺。

569、看到有些待宰的眾生時,我們應當怎麼做?

答:如果有能力的話,哪怕救一個生命,功德也是無量的。但若實在無能無力,在其耳邊無條件地念一些寶髻如來、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佛號,對此眾生也必定有利益。

570、取悅有情、修習安忍,會有哪些殊勝果報?

答:取悅有情:能在未來成就佛果,今生也可享受美譽等榮耀。

修習安忍:使人得到莊嚴殊妙的容貌,無有病障的健康身體,美好的名譽,長壽久住和轉輪聖王的無窮快樂。

571、這一品的內容對你有哪些影響?具體表現在什麼事情上?

答:請自己發揮。
 

 

 

 

第六品

安 忍

 

 

法本下載   科判下載   思考題下載   思考題答案   頌詞MP3下載

 

 

第六品全部音頻/視頻/配套文本點此進入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