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6 23:47:07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菩薩行論三之二 2006年
達賴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三之二)
第四品 不放逸
1、佛子既如是,堅持菩提心,恒勤勿懈怠,莫違諸學處。
要堅持菩提心的原因是什麼呢?
2、遇事不慎思、率爾未經意,雖已誓成辦,後宜思捨否。
也就是說,我們既然已經生起了菩提心,已經承諾要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的話,那就不應該輕率的、或者是不經意的,去放棄菩提心的修持。如果放棄了之前的承諾,或者是違背之前承諾的話,將會有極大的罪行。
3、諸佛及佛子,大慧所觀察,吾亦屢思擇,云何捨誓戒?
4、若誓利眾生,而不勤踐履,則為欺有情;來生何所似!
我們之前已經發願說要利益眾生了,如果沒有付諸於實踐真正利益有情的話,就等於欺騙有情了,那我們後世絕對是墮落於三惡趣的。為什麼呢?
5、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因慳未施與,經說墮餓鬼。
因為佛陀曾經有說到:如果我們應該布施的時候而不去布施,因由慳貪沒有去行布施的話,只是布施少許的物品而已,對你來講根本沒有任何損害的情況下,你沒有去布施而慳貪的話,佛說這種人會墮落於餓鬼的;更何況是在三世諸佛面前,刻意的去迎請一些眾生圍繞在我們的身旁,在三世諸佛面前,我們已經發願、立下誓願了,所以我們更需要去利益有情,不應該違背承諾的,所以:
6、況請眾生赴,無上安樂宴,後反欺眾生,云何生善趣?
這時候就會有一個疑惑了,因為舍利弗他有發過菩提心,而且供養無上佛,後來卻因為某種因緣捨棄了菩提心。之後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又成為了智慧最殊勝的一個弟子,最後成就果位了。這個不是跟上述所說的有所違背了嗎?
7、有人捨覺心,卻辦解脫果?彼業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有人捨覺心,卻辦解脫果?」這是一個疑問,於是寂天菩薩回答說:「彼業不可思,知唯一切智」,在這個過程當中,舍利弗也有造了許多將來可以讓他獲得解脫的因緣。至於這種極細微的因緣,它的內涵我現在不知道,唯有佛陀具有一切遍知,才會知道這種細微的因緣,所以我們在此不要馬上毀謗。“
8、菩薩戒墮中,此罪最嚴重;因彼心若生,眾生利將損。
在菩薩戒的十八條根本罪裡面,唯有「邪見」還有「捨願心」這兩者是不需要四纏的,就是只要那個意念一生起的話,馬上菩薩戒就破根本罪了,其餘的十六條罪是需要四纏的。所以「菩薩戒墮中,此罪最嚴重」,此罪就是說「捨願心」,捨棄之前的承諾,或者是想要利益一切有情的那個心想要放棄了,一旦有放棄眾生的心,這個罪是最嚴重的。「因彼心若生,眾生利將損」,因為如果捨掉這個願心的話,與我們有業緣的眾生,他們將沒有辦法快速的獲得利益,這種的利益將會獲得損失,因此:
9、雖僅一剎那,障礙他人德,因損有情利,惡趣報無邊。
「雖僅一剎那,障礙他人德」,我們不要障礙菩薩利益眾生的這種善行,因為這種的障礙會帶來無邊的痛苦。因為菩薩利益有情的時候,如果我們去障礙,有可能使菩薩退失這種願心,這樣的話無邊眾生的利益將獲得損失,不只如此我們也會獲得無邊的惡果報,「因損有情利,惡趣報無邊。」
10、毀一有情樂,自身且遭損,況毀盡空際,有情眾安樂。
如果我們只是傷害一個人的利益,都會墮落三惡道的話,更何況是菩薩救度無邊有情眾生的事業,我們去造成傷害的話,那豈不是會帶來更多的痛苦嗎?“
11、故雜罪墮力、菩提心力者,昇沈輪迴故,登地久蹉跎。
如果我們之前有承諾,並且接受了菩薩戒,可是之後因為捨棄了願心,而犯了根本罪的話。原本登地並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的,可是因為犯戒的緣故,雖然戒體可以再恢復,你可以再次的得戒(菩薩戒可以再次的受、或者獲得),可是你離登地的時候就會拉得更長久。怎麼說呢?宗大師曾經在此有做一個比喻,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小心發生意外,如果他的腿受傷的話,受傷的部分可以治療;可是比起受傷的腿,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受傷的好,同樣的道理,「故如所立誓,我當恭敬行。」
12、故如所立誓,我當恭敬行;今後若不勉,定當趨下流。
「今後若不勉,定當趨下流」,為什麼要恭敬菩薩行,並且好好遵守學處呢?在此就說到這個理由了。因為如果我們不精進修行、不勉勵自己上進的話,「定當趨下流」,就是每況愈下。今天我們獲得了暇滿人身,能夠遇值大小乘的圓滿教法,而且外在善知識的因緣也具足了,我們也可以聽聞到總略菩提心的教授和它的解釋,所以就應該好好把握自己的機緣,儘量努力的修行。否則的話,隨著「愛我執」還有「真實執著」而走,如果再繼續的隨著這種散亂心(隨著愛我執和真實執著)而走的話,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就是隨著愛我執及真實執著而走,所以今天還是凡夫,如果繼續的不好好把握機會,隨著愛我執還有真實執著而走的話,將來必定還是凡夫,而且可能會越來越差勁。
13、饒益眾有情,無量佛已逝;然我因昔過,未得佛化育。
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沒有這個機緣能夠見到佛陀,佛涅槃至今大約有二千五百多年了,這中間有很多大成就者來到這娑婆世界救度眾生,當然也有很多的眾生,因此而獲得了道地果位,可是我們也沒有這樣的機緣,能夠見聞到他們這些尊者。
14、若今依舊犯,如是將反覆,惡趣中領受,病縛剖割苦。
如果我們還是依然的犯以前的這種錯誤的話,不好好去修行的話,那不只會隨煩惱墮落惡趣以外,縱使在惡趣已經用盡了一切的惡果,後世生為了增上生,獲得了人天之道了;可是獲得人天之道,又會有短壽等等的危險。
15、若值佛出世、為人信佛法、宜修善稀有,何日復得此?
佛法如果是永遠存在的,善知識如果是永遠存在的話,那說不一定還有另一個機會,值得我們說:啊!我們可以先暫時不用修行、或什麼等等,說不定可以找到某種的藉口;可是並不是這樣子啊!佛法並不是永遠存在的,這個機會是非常難得的。
16、縱似今無病,足食無損傷,然壽剎那逝,身猶須臾頃。
現在我們雖然沒有病苦,或者也沒有死亡的這種可能性,乍看之下是沒有的,因此會覺得:「我們還有機會,我們還有明天!」覺得:「現在不修應該是沒有什麼關係!」所以會有一點散亂。可是我們要了解到說,每一剎那都在消失當中、都在轉變當中,我們一直往死亡的方向走去。實際上它一直在改變的,我們生存的時間一直在縮短,可是我們卻覺得還有很久的時間可以繼續活著,這個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跟實際上所存在的不一樣,我們被自己的常執給欺騙了。所以不要被自己的常執給欺騙,因此而擔誤了你的修行。“
17、憑吾此行素,人身難復得;若不得人身,徒惡乏善行。
一旦我們墮落於畜生道的話,畜生道要去行善機率是少之又少,因為牠們不懂得如何去思惟。而且善法都是要刻意的去承辦,它不是自然而然的,可是貪瞋等煩惱卻是自然而然的,我們可以從畜生道的身上看到。
18、若具行善緣,而我未為善,惡趣眾苦逼,屆時復何為?
「若具行善緣,而我未為善」,如果有好的善緣,不好好去修行的話,「惡趣眾苦逼,屆時復何為?」如果投生到惡趣的時候,如同剛剛所說的,惡業都是自然而然去造作的,善業又很難累積的話,那豈不是等於說,一旦墮落惡趣就很難到善趣了嗎?
19、既未行諸善,復集眾惡業,縱歷一億劫,不聞善趣名。
如同剛剛所說的,一旦投生到惡趣的話,就沒有因緣去滋潤之前累積的善業因緣了,所以一旦墮落惡趣的話,幾乎都是在惡趣裡面打轉。因為在惡趣的時候,他會繼續的煩惱,要讓他生起善心是非常困難的,所以用善心去滋潤以前的善緣,那是難之又難了。
20、是故世尊說:人身極難得;如海目盲龜,頸入軛木孔。
21、剎那造重罪,歷劫住無間,何況無始罪,積重失善趣。
尤其是造了重罪墮落於地獄等(像無間地獄)的話,隨著這種痛苦,更有可能一直在地獄裡面繼續的輪迴,很難到善趣了。
22、然僅受彼報,苦猶不得脫;因受惡報時,復生餘多罪。
23、既得此閒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
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們不好好修行的話,那等於是自欺欺人,沒有比這個更愚蠢的。
24、若我已解此,因癡復怠惰,則於臨終時,定生大憂苦。
我們都是隨著這種常執或者是淨執(把不淨視為乾淨的這個淨執)等,種種的顛倒執來欺騙自己,認為:「我還有時間,現在不需要馬上精進修行」,就是因為有這種散亂、或者是懈怠的顛倒執著,所以讓我們沒有辦法精進的上進,因此會產生種種的痛苦。如果之前不相信有前後世存在的話,說不一定這個人死去的時候,心裡上不會那麼的痛苦,因為他不相信有後世。可是一旦我們相信有前後世的存在,又有佛法的信仰,可是卻隨著散亂、還有無意義的瑣事空度過一生的話,可能在死的時候,會比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還要來得痛苦。因為我們相信會有後世,我們會覺得說:「我怎麼過得那麼沒有意義!」會有這種的危險,所以「定生大憂苦」。
25、難忍地獄火,長久燒身時,悔火亦炙燃;吾心必痛苦。
26、難得有益身,今既僥倖得,亦復具智慧,若仍墮地獄,
27、則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惑患無所知,何蠱藏心耶?“
28、貪瞋等諸敵,無手亦無足,非勇非精明,役我怎如奴?
其實貪心還有瞋心等煩惱,它並沒有手來逼我們當它的奴隸,它也沒有腳來踢我們、踹我們等,它也並不是很聰明、也並不是很精明,可是我們卻死心踏地的成為它忠心的奴隸。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沒有仔細的透過思考,其實貪瞋、或者是我慢、忌妒等,這是內心造成煩惱、造成痛苦的主要來源。我們認為這一切的煩惱,好像是一種自然現象,不必要、不需要刻意去破斥的。其實真正的仇敵是煩惱啊!帶來痛苦的是煩惱,它不是一種自然的現象,讓它安置在那裡就可以的,它是真正帶來痛苦的。
在這世界上有許多種種的問題,不要說人類的世界,就連動物的世界,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會爭執,會發生互相的打鬥等。這一切都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瞋心而造成互相傷害的。那這個強烈的瞋心從哪裡來的呢?一定是由強烈的貪心而有的。這強烈的貪心,就是因為把自方和他方中間劃一個界限,對自方強烈的貪著,而產生種種的傷害。所以我們可以由自己的經驗來知道說:一切的爭執還有糾紛,都是由自己和他人的煩惱所帶來的話,那為什麼我們還要死心踏地的,成為煩惱的奴隸呢?這並沒有道理啊!
煩惱生起的時候,我們一般人會覺得說:瞋心好像在保護我一樣,瞋心帶給我勇氣了,讓我去面對種種的問題;當我們產生貪心的時候會覺得說:貪心幫我去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我們一般人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只是沒有仔細的想更清楚,我們被這一種的想法給騙走了,被這一種的顛倒執著給騙走了,我們應該把實際的狀況看得更清楚才對。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很清楚那種表態,像瞋心乍看之下好像保護你的這種表態,以及貪心好像幫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的這種表現,所以讓你就會很忠實的成為它的奴隸。
29、惑住我心中,任意傷害我,猶忍不瞋彼,非當應訶責。
30、縱使天非天,齊來敵對我,然彼猶不能,擲我入無間。
如果我們是講到外在仇敵的話,外在的仇敵是屬於暫時性的,它並不是永恒存在的;可是煩惱敵,是無始以來到現在都陪著我們而有的。如果有一個仇敵,在小時候,說不定我們可以跟他玩得很高興,可是慢慢的長大了,可能雙方的見解不同、或者意見不一樣了,因此而發生了口角,最後產生了衝突,最後互相懷恨對方。可見一個仇敵的演變或者形成,它是屬於暫時性的,它不是永久性的,也不是決定性的。可是煩惱卻不是如此,煩惱敵是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傷害我們,而且想盡辦法來傷害我們的。所以在此說到了,縱使全世界的人都是你的敵人來傷害你,但是也沒有辦法把你投到無間地獄裡。可是當你隨著煩惱的這個主人,我們死心踏地成為煩惱的奴隸的話,這個煩惱主人就會很殘忍的把我們投入到無間地獄。
31、強力煩惱敵,擲我入獄火,須彌若遇之,灰燼亦無餘。
如果我們的內心一直安住著這個煩惱的話,它會把我們墮落於地獄,讓我們承受地獄種種的痛苦,而且地獄火的熱度可以使須彌燃燒了。
32、吾心煩惱敵,長住無盡期;其餘世間敵,命不如是久。
煩惱的敵人,它是隨時隨地跟我們在一起的,可是世間的敵人卻不是如此,世間敵人有死亡的一天,所以他不是永恒的。而且換個角度去想的話,世間的敵人,如果你對他好,以善巧的方式去尊敬他、愛戴他的話,說不一定有一天,他會回心轉意成為你的好朋友;可是煩惱敵人卻不是,你一旦對它好的話,它會更加的來傷害你。所以在此說到了:
33、若我順侍敵,敵或利樂我;若隨諸煩惱,徒遭傷害苦。“
34、無始相續敵,孳禍唯一因;若久住我心,生死怎無懼?
這個煩惱的敵人它恒長的,所謂「恒長」的意思,就是無始以來到現在,只要我們一有心的話,這個煩惱敵就隨著我們的心,百般的想盡辦法傷害著我們,而且這種的傷害可以說是無有間斷的。也就是因為有這個煩惱敵,所以禍害無有間斷的一直在形成,所以「孳禍唯一因」。「若久住我心,生死怎無懼?」好比我們內心隨時都會有一個不定時的炸彈一樣,所以造成痛苦的這個仇敵一直在我們內心的話,我們怎麼可能不會因此而感到恐懼呢?
35、生死牢獄卒,地獄劊子手,若皆住我心,安樂何能有?
因為有了煩惱之後,只要一不小心「死無常」到來的話,我們將會墮落於地獄。有煩惱的話,等於地獄的劊子手就在我們的內心裡面,我們怎麼可能會有真正的安樂呢?因為有這個愛我執以及真實執著,這二大劊子手在我的內心裡面,而且這二個心是想盡辦法的想要傷害我們,而且他們兩個是手牽著手想要合力的對付我,只有讓我造成傷害,沒有真正想要幫助或者是利益我的,因此我必須要努力並且精進不能放逸。
36、乃至吾未能,親滅此惑敵,盡吾此一生,不應捨精進。
於他微小害,尚起瞋惱心,是故未滅彼,壯士不成眠。
「乃至吾未能,親滅此惑敵」,乃至現證空性正對治煩惱之前,我不能夠放逸或者是懈怠,我必須要提起精進力,「盡吾此一生,不應捨精進。」「於他微小害,尚起瞋惱心,是故未滅彼,壯士不成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像世人來講的話,第37句就說到這樣一個比喻:
37、列陣激戰場,奮力欲滅除,終必自老死,生諸苦惱敵。
僅此尚不顧,箭矛著身苦,未達目的已,不向後逃逸。
一般我們為了要消滅世人所謂的仇敵,而進入戰場跟敵人奮鬥的時候,我們在打仗的時候連睡覺都睡不好,為什麼呢?因為要小心翼翼的,看有沒有敵人來侵害我們,或者是侵犯我們,所以我們會非常小心。既然我們對凡人的這種仇敵,要如此謹慎的話,那更何況是無始以來一直想要傷害我們的這個仇敵,更應該要小心了。這好比有一個人,他得一個很難治的疾病,雖然在那個當下,他並不一定有身體的極大苦受,可是他會隨時小心翼翼的,看病症有沒有再次的發作,或者不應該吃些什麼,在飲食上都會注意的。更何況是想盡辦法讓我們墮落於地獄的這種愛我執和真實執著,一直在我們內心當中,我們應該要恐懼,應該要感到畏懼,並且去破壞他們。所以「僅此尚不顧,箭矛著身苦,未達目的已,不向後逃逸。」
38、況吾正精進,決志欲滅盡,恒為痛苦因,自然煩惱敵。
故今雖遭致,百般諸痛苦,然終不應當,喪志生懈怠。
如果是講到一般仇敵的話,所謂凡人或世人的這種仇敵他會自然的死亡,當然他有他的生老病死等痛苦,他會自然的消滅。可是煩惱的仇敵,它不會自然的消滅,除非你以精進力,生起對治力去消滅它以外,它不可能自然消滅的。
39、將士為微利,赴戰遭敵傷;戰歸炫身傷,猶如配勳章。
吾今為大利,修行勤精進,所生暫時苦,云何能困我?
一般的世人去打仗,會為了勳章而殺了世人的這種仇敵,且感到很驕傲的話,更何況是一位智者,為了能夠真正消滅無始以來的仇敵的這個勇士,我們更應該去讚嘆他、敬禮他。“
40、漁夫與屠戶、農牧等凡俗,唯念己自身,求活維生計,
猶忍寒與熱、疲困諸艱辛;我今為眾樂,云何不稍忍?
一般的世人,會為了很多沒有意義的事情去犧牲這一生,或者是為了賺錢他們什麼事都做了!可是所獲得的利益卻是極小的利益,就像魚夫、屠夫、農牧等這種凡俗,只是為了能夠維持自己的生活,他們一直都在努力著,而且花了很多時間在這上面。而且他們在瑣事的過程當中,會忍辱外界寒與冷的痛苦,也不畏懼任何的辛酸,會非常堅苦的、辛勞的去工作。為了將來究竟的安樂,我為什麼現在不能夠忍受斷除煩惱的這種痛苦呢?我更應該要去忍受了!“
41、雖曾立此誓:欲於十方際,度眾出煩惱!然我未離惑。
42、出言不量力,云何非顛狂?故於滅煩惱,應恒不退怯。
自己還沒有斷除煩惱之前,卻又立志或者是發誓說:「要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拔除眾生的一切煩惱」,那豈不是很好笑嗎?因為自己的煩惱都沒有動搖,或者是沒有想要去消滅自己內心的煩惱,卻想要把敵人的、或者他人的煩惱拿掉,這豈不是像顛狂語一樣了嗎?所以「故於滅煩惱,應恒不退怯」,應該要恒常的去滅除煩惱,而不應該退卻的。
43、吾應樂修斷,懷恨與彼戰;似瞋此道心,唯能滅煩惱。
「吾應樂修斷,懷恨與彼戰」,身為佛教徒不應該對佛法的宗義保持一種強烈的執著,因為這種強烈執著是一種貪心,我們之前有談到這個內涵。可是在此所說的卻又是不一樣了,為什麼呢?在此的意思就是說,「我應該貪著對治煩惱的對治力,我應該懷恨煩惱本身」,乍看之下這好像是一種貪,也好像是一種瞋。有時候「我很討厭煩惱」的那種瞋心,「我很喜歡煩惱的對治力」的那種貪心,乍看之下好像是貪以及瞋,可是其實它並不是貪、也並不是瞋,為什麼呢?下面那句話就說到了,「似瞋此道心」,乍看之下好像瞋,可是它並不是瞋,它是真正非常的理性,讓你去了解何謂所取、何謂所捨的一種判斷力,一種的理智,一種的智慧。所以看似像瞋,但並非是瞋,而且這是唯一能夠對治煩惱的方法,所以「似瞋此道心,唯能滅煩惱」,所以它並不是貪、也並不是瞋。
44、吾寧被燒殺,或遭斷頭苦;然心終不屈,順就煩惱敵。
我寧願被殺害,或者是我身體寧願被羞辱等等,可是我絕對不能夠屈服於煩惱底下,因為它才是真正的傷害我。
45、常敵受驅逐,仍可據他鄉,力足旋復返;惑賊不如是。
一般世間的這種仇敵,我們暫時消滅他,可是他返回自己的家鄉養精蓄銳之後,說不定還會再來傷害我們,這是有可能的。可是煩惱敵卻不是這樣,只要一旦我們消滅了煩惱敵,就是永恒的消滅了,它不可能再回返了。所以在此說到了:
46、惑為慧眼斷,逐已何所之?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進。
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間,亦非其他處,云何害眾生?
「惑為慧眼斷」,在此的「惑」有二種解釋方式。如果按照梵文的直接翻譯,「惑」是代表沒有力量的、或者是沒有根據的,微弱的意思,微弱的煩惱。為什麼在此說到「微弱的煩惱」呢?因為煩惱一旦被消滅的話,它就永恒的被消滅了,它沒有辦法養精蓄銳再次的攻擊我們,因此它是微弱的。或者以另外一種角度來講「微弱」的意思,就是說煩惱是不符合實際的一種顛倒執著,所以只要把實際的情況看清楚,這種顛倒執著就能夠拿掉了。所以能不能夠斷除煩惱,就是有沒有把實相看清楚而已,它本身是一個很脆弱、很微弱的東西,所以叫做「微弱」的意思。所以「惑」字從梵文直接翻譯過來,是有一種沒有能力、或者是能力並不強大的意思。這一種能力並不強大的煩惱,是由什麼而斷的呢?是由看到真實情況的智慧之眼所斷的,這是一種解釋的方式。第二種解釋方式就是,因為煩惱本身無有自性,心、煩惱本身也是空性,「惑」是由看到「惑空性」的這種智慧所斷的,是被無我的智慧所斷,這是另外一種解釋方式。
47、惑幻心莫懼,為智應精進。何苦於地獄,無義受傷害?“
之前就說到了,煩惱惑是由智慧眼所斷的,這是什麼意思呢?煩惱就好比貪心、瞋心、我慢、嫉妒等,我們說要把它視為仇敵,可是仔細這樣去想,這些煩惱的性質是什麼呢?其實煩惱也是眾多的因緣聚合之後才能夠生起的。透過我們的五根,或者是內在的意識,以及外在的所緣緣,或者是之前的等無間緣、俱生緣等,眾多的因緣聚合。當然最主要的就是真實執著,因為看好的或是看壞的時候,會覺得是從它那邊的好、從它那邊的壞,於是去決定它的好或它的壞。
一旦決定了有一個好壞的真實基礎之後,它有一個很穩的基礎了,地基已經打好了,之後再由非理作意去添增它的好,於是就會產生貪心;由非理作意去毀謗它的壞,壞的成份增多了,於是會產生排斥的這種瞋心。所以一切的煩惱,都是沒有把實際看清楚,也就是說真實執著等眾多的因緣聚合起來之後才會產生的。所以仔細去想煩惱本身的性質的話,這樣煩惱就能夠大大的減少了,因為煩惱也無自性。所以這種煩惱會傷害我的,或者是煩惱很有力量的那種感覺,好像被潑冷水一樣,馬上消下來了。
為什麼呢?就好比無論是西藏人,或者是中國人,同樣的都有一種自然的反應,那是什麼反應呢?看到鬼的時候就會害怕,或者聽到鬼的時候就會怕到。所以當我們聽到說:「那邊有鬼喔!」他這樣一講的時候,我們會很害怕,因為會覺得有一個真實的鬼,活生生的、真實獨立的、有重量的鬼就在那邊,所以我們會害怕。可是當另外一者說:「那不是鬼啦!那是樹的陰影什麼之類的」,那時候那種真實的感覺就不見了,沒有那個地基了,沒有那個重量的地基了,所以那時候就會覺得比較好一點。
所以如果仔細的分辨每一法的性質,仔細這樣思考的時候,就找不到了,沒有一個可以抓得到的重點,這時候你對這一法的執著就不會那麼強烈。因為對這一法的執著不會那麼強烈,所以由執著所產生的畏懼、貪心、瞋心,就不會那麼強烈了。假設有一個人的名字叫札西,我對札西這個人很生氣,當我很氣憤札西這個人的時候,如果有第二個想法跟我說:請問你生氣的札西,是你對他的臉生氣?在他的手生氣?對他的腳生氣?對哪裡生氣呢?這樣反問的話,之前你對札西那種很強烈的瞋恚心,好像被潑了冷水一樣,它的力量馬上就會有消弱的感覺,因為找不到一個點可以讓你抓到。
為什麼他的心胸狹窄的原因,就是他緊緊的咬緊那個點,他認為那個點就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獨立,因此而產生的。可是當你透過智慧,看清楚並沒有那個點的時候,煩惱的力量馬上就會被削弱了。同樣的道理,就像之前所說的那個鬼的比喻,我們聽到有鬼的時候會說:「哇!好恐怖喔!」那請問你怕是怕鬼的哪裡呢?是怕鬼的行為呢?怕鬼的意識呢?還是哪裡呢?這樣去找的時候,之前對鬼的那種畏懼心態,馬上就會減少了。所以同樣的,我們生起煩惱的時候,會覺得好像有一個點可以讓我們抓到,於是產生煩惱,可是仔細這樣去想的話,幾乎好像沒有什麼值得我們煩惱的。
所以在此就說到了,煩惱並非在外境,也並非常在裡面的根或是身的中間,也並不是在其他的地方,仔細去觀察煩惱性質的話,煩惱的力量就會大大的縮小。如果產生貪心、產生瞋心的時候,仔細的去觀看,現在正在貪的你,現在正在瞋的你,那個貪心和瞋心在哪裡的話,貪瞋的力量馬上就會削弱了。所以煩惱是由看到煩惱真正性質的智慧來消滅的。
47、惑幻心莫懼,為智應精進。何苦於地獄,無義受傷害?
「惑幻心莫懼,為智應精進」,其實煩惱是由沒有把實相看清楚的顛倒執著而產生的,所以只要把實相看清楚,煩惱就能夠消滅了。煩惱有如同幻化的感覺一樣,因為沒有把實相看清楚而產生的,當實相一看清楚,那種幻化的影像就會消滅般的,煩惱就會消滅了。所以不用去畏懼煩惱,煩惱惑的這種幻化也不用去害怕了,應該以看到真實相的智慧來破斥,因此而精進的去對治它。
「何苦於地獄,無義受傷害?」一般講十二緣起輪轉的時候可以知道,由真實執著的「無明支」,而造第二支「行」,之後再「識」等其他支。可以在十二因緣裡面,哪一支的力量是最微弱的呢?是無明。為什麼呢?如果是第二支「行」的話,已經造了業,已經存在了,就必須要透過強烈的四力來懺悔,才有辦法把它消除。可是第一支「無明」卻不是,只要把實際的情況看清楚就好了,所以它本身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因為它沒有基礎,它沒有靠山,它沒有理由為依據,所以它本身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所以與其消滅後後支的十二因緣,還不如把第一支給消滅掉,而且這是最容易消滅的。既然第一支擋住了,那後後支的十二緣起就不會產生了,所以在此就說到了「何苦於地獄,無義受傷害?」那是一種無奈的心情。也就是說這麼容易消滅的煩惱,只要把實相看清楚就可以了,可是我卻沒有把實相看清楚,讓自己無奈的在地獄受苦,「啊!這又是何苦」的意思了。所以:
48、思已當盡力,圓滿諸學處;若不遵醫囑,病患何能癒?
這以上就是講到了暇滿以及煩惱過患的內涵。聽到了暇滿義大的道理,之後再聽到煩惱過患等種種的理論之後,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我不應該放逸」的這種心生起?之後就講「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