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4 23:02:52
學習次第 : 進階
科判下載
《入行論釋·善說海》思考題
(第八品)
第111節課
637、有些修行人的心沒有專注於佛法,原因是什麼?應當如何對治?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638、為什麼要斷除親友、名利等世間俗事?應該怎麼樣斷除?
639、禪修為什麼需要良好的環境?為此你有何打算?
640、名詞解釋:外散亂 內散亂 寂止 勝觀 九種住心
第112節課
641、為什麼說貪執無常的親友,是非常愚癡的行為?我們應怎樣將此轉為道用?
642、假如自己如願以償,得到了所喜愛的人,是否就會從此滿足?為什麼?對此你有哪些感受?
643、為什麼說“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請分析其中的邏輯關係。
644、無常的親友為何能毀壞常有的解脫法?這種說法是否矛盾?為什麼?
645、本論中“凡愚”的範圍包括哪些?如此鑒別有何必要?常與這些人交往接觸,會有什麼過患?
第113節課
646、為什麼說與凡夫愚者交往時,對他們沒有利益,對我們也沒有利益?
647、既然與凡愚相處有害無利,我們應該怎麼做?這是否與大乘菩提心相違?為什麼?
648、在修行的時候,為何要選擇適當的環境?應儘量避免與那些人接觸?請引用教證進行分析。
第114節課
649、正式講課之前,上師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幾點?你平時是怎麼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650、修行人理當以什麼原則與人交往?為什麼要這樣?
651、請以比喻說明,出家人與施主之間應保持什麼樣的關係?否則會有哪些過患?對此你有何深刻體會?
652、為什麼說貪執將會導致無量痛苦?請從出世間、世間的角度一一分析。
第115節課
653、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名聞利養?請說明你的理由。
654、在聽到別人讚美或譭謗自己時,應該怎樣把持自己的心,以坦然面對?世間上的仁人志士是怎樣對待的?
655、在利他的過程中,眾口難調,無法令所有的人都一一滿意,這時候應該怎麼辦?你以前是怎麼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第116節課
656、前面講菩薩要全力攝受眾生,這裏又說要捨棄凡愚,前後是不是自相矛盾?為什麼?在此過程中,需要避免哪種誤區?
657、寂靜處的友伴和處所分別指什麼?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樣創造寂靜環境修行的?
第117節課
658、遠離鬧市而前往山林,這對修行有什麼幫助?若不具備這個條件,那應該怎麼辦?
659、有些人看到修行人苦行時,覺得他們非常可憐,對此你如何看待?請說明理由。
660、在衣著方面,寂靜山裏的修行人與世間人有什麼差別?今後你有什麼打算?
661、到屍陀林的時候,怎樣觀想才是正確的?
第118節課
662、有些人不願到山林裏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麼?應該如何斷除?
663、在修行的道路上,為什麼說危害最大的就是親友?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664、當今世界上,人們極力歌頌愛情,認為兩個人永遠在一起最幸福。這種論調正確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665、死亡來臨之前,我們應該怎麼做?在這方面,你有什麼安排?
第119節課
666、親友臨終時,我們為什麼不能哭?按照世間傳統,不哭的話,大家會覺得你不盡人情,這時候你應該怎麼辦?
667、請以教證說明,為什麼臨終時隨念佛陀非常重要?除此以外,還可以隨念哪些對境? 668、假如你沒有機會住在寂靜處修行,那你平時怎樣安排時間?請具體說明。
669、為什麼說貪欲的過患相當可怕?請引用其他公案說明你對此問題的理解。
第120節課
670、佛經中宣說了女人的種種過患,所以有些男眾一見到女人就特別恨,這種做法正確嗎?為什麼?
671、女人的身體為什麼不值得貪執?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672、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你應該怎樣守護清淨的戒律?
第121節課
673、很多人對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特別執著,對方稍微跟異性說幾句話,自己就妒火中燒、疑神疑鬼,怎樣斷除這種顛倒的嫉妒心?
674、有些人花費極大的財力和精力來保養身體、化妝打扮,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請具體分析。
675、佛經中說:“增上貪欲者,不知理非理。”對於這句教言,你有哪些深刻的體會?
676、人們以貪心來擁抱所愛的人,作者是怎樣剖析這種行為的?你覺得合理嗎?
第122節課
677、男人在擁抱親吻女人時,對女人的口水也會生起貪執,對此應該如何破斥?
678、女人細滑柔軟的身體,會給男人帶來樂受,為什麼說這是一種顛倒執著?
679、現在的社會貪欲縱橫,在這種環境中,你應該怎樣護持自己的正知正念?
第123節課
680、世間人將一生的幸福寄託在伴侶身上,認為對方可帶給自己永恆不變的關懷,所以拼命地追求真正的愛情。這種做法正確嗎?為什麼?
681、如果一個不信佛教的人貪愛異性,怎樣引導其走出這種顛倒執著?對此道理,你能生起穩固的定解嗎?
682、有些人雖然知道人身不淨,但卻迷戀異性的膚色、氣味、身材,應如何去除這種妄執?
第124節課
683、請從各方面闡述人身的不淨,並以比喻破析貪愛異性身體的妄執。
684、為什麼說人體是加工不淨物的機器?請以教證、理證、比喻進行說明。
685、如果現量見到身體的汙濁後,仍有懷疑,那應該怎麼辦?為什麼這樣做會有效果?請談談你自己的理解。
第125節課
686、修安忍的果報是感得來世相貌莊嚴,令人見而生喜,這與破除對身體的貪執相違嗎?為什麼?
687、瞭解身體的不淨後,為什麼不能徹底根除貪心?怎樣才能根除?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688、請具體分析身體與香味的關係,以破除因香味而貪愛異性身體的執著。
689、明白身體的本性之後,你怎樣做才不至於墮入兩邊?
第126節課
690、“自迷癡狂徒,嗚呼滿天下”,對這句話你有哪些感受?請以具體事例進行說明。
691、為什麼說死人的城市和活人的城市一樣?明白這個道理後,對自己有什麼幫助?
692、從因方面而言,為什麼不應該貪執異性?
693、在家人沒有清規戒律的約束,可以隨意享受欲樂,為什麼作者說他們享用欲妙的機會很少?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第127節課
694、如果貪著異性的身體,會給自己的身體等帶來哪些痛苦?
695、當今社會上,刑事案件、貪汙分子層出不窮,其來源是什麼?若想從根本上解決,需要採用什麼方法?對此你有何感想?
696、有些在家人認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樣,甚至自己更勝一籌,這種想法正確嗎?為什麼?
第128節課
697、請以教證、比喻和公案說明:貪執財色弊多利少、得不償失。
698、為什麼說為貪欲所受的痛苦毫無意義?
699、當今社會上,色情暴力等的影音資料隨處可見,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700、請具體剖析貪欲所招致的痛苦,遠遠超過其他的痛苦。你對此能產生定解嗎?
第129節課
701、前面已講過寂靜地方的功德,此處又再次宣說,是否有重複的過失?為什麼?
702、請簡述很多在家人雖然沒有機會前往阿蘭若,但在城市裏修行仍可解脫之理。
703、修行人是怎樣看待死亡的?他與一般的世間人有何不同?
704、有些人說:“修行必須要在鬧市,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磨練,去寂靜處是一種逃
避。”他的觀點正確嗎?為什麼?
705、如何區別洪福與清福?你嚮往哪一種?為什麼?
706、請以實際生活來說明知足少欲的功德。為什麼說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富翁?
第130節課
707、修行的方法有哪兩種?《入行論》是哪一種?這對我們來講有什麼必要?
708、菩提心與世間的善心有何區別?你屬於哪一種?
709、修世俗菩提心時,首先需要修什麼?應該怎麼樣修?請以教證進行說明。
710、請以你周圍的事例加以分析,為什麼說自己與眾生是相同的?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自己應該怎樣做?
711、三界的眾生那麼多,每個眾生的習氣愛好都不同,而我只有一個,應該如何將他們全部執為我所呢?
712、有人提出疑問:“道理上可以將別人與自己一起執著為‘我’,但他的痛苦是他的,我的痛苦是我的,二者互不相干,怎麼能除他苦如自苦呢?”請對此以理作答。
第131節課
713、請背誦“吾應除他苦,他苦如自苦;吾當利樂他,有情如吾身”,並具體解釋其中的兩個推理。你覺得這種推理方式合理嗎?為什麼?
714、有些人聲稱:“旁生可以隨便殺害,因為它們比人類低級。”這種說法正確嗎?請以理駁斥。
715、有些人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耽誤了自己的修行和成就,對這種情況應當如何看待?你自己有什麼打算?
716、雖然他人的痛苦很難受,但他的痛苦畢竟無法傷害到我,我一點也感受不到,我憑什麼要去保護呢?
717、為什麼說現在的我和未來的我不是一個相續?請以教證、理證進行分析。
718、你認為《入行論》簡單嗎?請說說你的體會。
第132節課
719、有人說:“如同肚子餓,只能由自己吃飯解決一樣,自己的痛苦應由自己遣除,沒必要替別人解除痛苦。”你如何破斥這種說法?
720、凡夫人從哪兩個方面執著“我”的?請以理分析其顛倒性。
721、為什麼說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你明白此理後有何打算?
第133節課
722、既然一切痛苦都應遣除,為何緣眾生而生悲心的痛苦不遣除?為什麼說這種痛苦很有意義?
723、為什麼說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請以具體事例說明,你通過學習本論,在這方面有哪些改變。
724、現在學習佛法是什麼樣的時代?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725、如何看待現在的“人間佛教”?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求人天福報應擺在什麼樣的位置上?怎樣將之轉為大乘修法?請談談你的理解。
第134節課
726、為什麼菩薩利益眾生時,縱然是無間地獄也願意欣然前往?此舉與小乘行人有什麼差別?
727、強迫出家人把僧衣脫掉,會有什麼過患?懂得這個道理後,你有哪些感觸?
728、在講經說法時,為什麼需要引用教證?對此你有什麼體會?
729、你如何看待藏傳佛教?如果你周圍有人譭謗藏傳佛教,你會怎麼樣做?
730、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培養下一代?為什麼?
731、請以公案、教證說明:一切世間事,串習無不成。並談談你對此有哪些感受?
732、在依止善知識時,一定要注意什麼?原因何在?請以你所見聞的事例進行剖析。
第135節課
734、自他相換包括哪幾個方面?請一一解釋,並說明修自他相換有何必要。
735、三界眾生無有邊際,全部執為自己而取受痛苦,有些人一想到這裏就被嚇壞了,無法發起自他相換的勇氣。你應該用什麼方法一步一步說服他?
736、菩薩是怎樣觀一切有情如同自己的?請以比喻進行說明。
737、我們怎樣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眾生?你對此有哪些感觸?
第136節課
738、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你對觀世音菩薩有信心嗎?為什麼?
739、怎麼樣才能真正與諸佛菩薩相應?這跟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
740、在學習《入行論》的過程中,你是怎樣付出一定的時間、精力、資源的?今後有何打算?
741、為什麼說自他交換是秘密的竅訣、甚深的竅訣?對此你是怎樣修持的?
742、現在社會上的知識跟古代文化有何不同?你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的?
第137節課
743、為什麼要捨棄對自我的貪執?請從今生、來世兩方面具體剖析。
744、很多人認為來世看不見,所以不存在;或者說佛教是迷信,因為用科學解釋不了。這些說法正確嗎?如何一一破斥?
745、有些人說:“人吃動物天經地義,但在殺它的時候,方式要溫和一點。”對此論調,你有何看法?為什麼?
746、現在的教育與古代有何不同?對於各種不良現象,你有哪些感觸?
747、什麼叫三寶物?為什麼說盜取三寶物有極大的過患?為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寺院、居士林等佛教團體應該怎麼做?
748、世間的聰明與佛教的智慧之間有什麼差別?你屬於哪一種?
第138節課
749、為什麼說藏傳佛教不是婆羅門教的支分,而是正統的佛教?釋迦佛已經斷證圓滿,為什麼說蓮花生大師比佛還要殊勝?
750、請以教證和比喻說明,藏傳佛教各宗各派圓融無違,各派祖師都是一個化現。
751、為什麼說淨土宗的人排斥藏傳佛教的話,自己的宗教也無法建立?
752、重視他眾與重視自己有何差別?害他眾與害自己各有什麼果報?在現實生活中,你對這個道理有哪些體會?
753、自己高高在上役使他人,以及將高位讓與他人、當他人的奴僕,分別將導致什麼樣的後果?由此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第139節課
754、“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你對這個頌詞有什麼感觸?請以發生在你身邊的事例說明。
755、請以實例剖析:利他與利己所生的苦樂之理。
756、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換,將會有什麼過患?請從兩方面進行分析。
757、有些人認為自己應該先修行,暫時把眾生的死活置之不顧,等自己成就了以後再度他們。這種想法正確嗎?請說明理由。
第140節課
758、如果有人不敢修自他交換,因為害怕別人的痛苦、病魔真的出現在自己身上,那應該如何正確引導他?平時應當怎樣修自他交換?
759、對自我執著將會產生哪些危害?最終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760、什麼才是真正的大魔?它在哪里?依你的瞭解,有哪些方法可以斷除它?
761、請以比喻說明,斷除我執的必要性。
762、有些人問:“我本來不存在卻生執愛,是一切痛苦之源,那眾生本來也是空性,執愛眾生豈不也是一樣嗎?”對此你該如何回答?
第141節課
763、發了菩提心之後,請從意樂、行為兩方面說明我們是屬於眾生的。明白這個道理後,我
們應該怎麼做?這樣會有什麼結果?
764、嫉妒心、傲慢心、競爭心是依何種對境而生起的?請簡略說明應當如何對治。
765、有些人認為修菩提心、空性有功德,但修傲慢心、嫉妒心等煩惱不合理。對此你是怎麼
看待的?
766、什麼叫嫉妒?嫉妒會有哪些果報?應當如何斷除?
第142節課
767、怎麼樣對低劣者修習相換?為什麼說低劣者用不著過於自卑?
768、對於戒律廢弛、見解退失之人,怎樣修持自他交換?如是修習後,你有哪些切身感受?
769、破見者和破戒者相比,哪個的過失更大?請說明理由。
770、什麼樣的人才會傲慢?為什麼有了傲慢不應理?應當如何對治傲慢?
771、我們在有生之年中,有哪兩件事情特別重要?你今後有什麼打算?
第143節課
772、產生競爭心的對境是什麼樣的?應當如何對之修競爭心?是否所有的競爭心都要對治?
為什麼?
773、什麼是禪話、禪音、禪事、禪心?你平時是怎麼樣修持的?
774、現代人對於出名,與古人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775、怎樣理解說別人過失是不好的行為?作為一名管理人員,見他人言行不如法時,應當如
何處理?
776、看見別人痛苦,自己在一旁幸災樂禍,這會導致什麼後果?請用公案加以說明。
777、我們大乘修行人,理應怎樣對待高低貴賤的眾生?你平時是怎麼做的?請以具體事例進
行剖析。
第144節課
778、怎麼樣對高者修習相換?這裏所講的竅訣與《廣釋》有何不同?你覺得哪種更適合你?
779、有些人一輩子行持善法,上師也給他講了很多教言,但他卻不能調伏自相續,這是由什
麼所導致的?對此你有什麼體會?
780、按照《如意寶藏論》的觀點,佛教和外道有哪五種區分方法?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你是
否是真正的佛教徒?為什麼?
781、請以教證說明,斷除我執的必要性。並說明依靠什麼方法來斷除?你平時是如何運用這
種竅訣的?
782、學習大乘佛法之後,你行為上有哪些轉變?請舉一個具體事例說明。
第145節課
783、為什麼佛陀的語言永遠不會欺惑眾生?《金剛經》中說佛語有哪些特點?請一一解釋。
若有人不相信佛陀所說的話,應該用什麼方法加以引導?
784、假如我們往昔就像諸佛菩薩一樣,放棄自利而專一利他,今天的結局會怎麼樣?明白這
個道理後,你有哪些打算?
785、有些人認為:“自他交換不可行,因為他人一點也沒有我的成分,怎麼可能把他當成
我?”對此你該如何作答?
786、作為大乘修行人,三種佈施當中哪一種最重要?你如何看待在家人講法這種現象?
第146節課
787、有些人認為:“皈依、出家雖然非常難得,但做不到的話,過失也很大,那我不如不皈
依、不出家。”這種想法合理嗎?請說明理由。
788、為什麼聽一聲佛號、看一眼佛像也需要很大的福報?這種善根如此微小,為什麼說它的
功德不可思議?
789、什麼才是修行的成就相?現在世間人有哪些誤區?你打算如何幫助那些誤入歧途者?
790、當今世界上戰爭不斷,根源究竟在哪里?怎麼樣才能真正實現世界和平?
791、古代人和現代人讀書的志向有什麼不同?兩相對比,當今教育體系有何弊病?你將如何
引導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小孩?
792、倘若別人犯了一些大錯,你會怎麼樣對待他?這跟你以前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從中你有
哪些收穫?
793、髮露懺悔有哪兩種方式?應當如何正確地髮露懺悔?
794、《道德經》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句話對你有何啟
示?
第147節課
795、有些人喜歡在眾人前炫耀自己,說自己能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為什麼?
796、什麼才是真正具有菩提心?這與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自己能做到多少?
797、大乘修行人的行為歸攝為哪兩條?你平時是如何以行為來約束自己的心的?現在跟以前
相比有哪些改變?
798、按照格魯派的修行教言,菩提心要培養出來的話,需要哪三個條件?你打算怎麼樣讓自
己一一具足?
第148節課
799、有些人專門用固定的時間修持善法,沒有時間就不修了,這樣做有哪些弊端?怎麼做才
是正確的?並以公案、教證進行說明。
780、強力摧毀自利心的手段,在世俗和勝義中分別是什麼?你覺得哪一種更適合你?
781、請以世間比喻來說明,發了菩提心以後不能輕易反悔。你還有更好的比喻嗎?
782、假如對自己的妄心手下留情,則將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應該用什麼方法把它斷除?
第149節課
783、什麼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師?這與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現在是怎麼樣依止上師的?
784、為什麼想要自己快樂的話,就不可以愛自己,反而要去愛別人?你對此有哪些感受?
785、為什麼說具有利他心的人,是整個世間的莊嚴?這種人承辦各種事業時,與自私自利的
人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786、對身體保護得越周到,它就會越怎麼樣?作為大乘修行人,如何讓這個人身變得有意
義?請談談你自己的經歷。
第150節課
787、按照小乘觀點,什麼是聖者種性?大乘又是如何定義的?怎樣讓自己具備這一功德?這
樣有什麼好處?
788、為什麼說看得破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你對此有哪些體會?
789、有些人認為不耽著受用是合理的,但貪著身體理所當然。對於這種想法,你怎麼看?請
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並說明怎麼樣正確對待這個身體。
790、名詞解釋:慢 我慢
791、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主要是因為什麼原因?明白此理之後,你自己有什麼打算?怎麼樣
去幫助周圍的人?
792、請從名言和勝義的角度分別說明,身體的本質是什麼?你依靠何種方法對此生起定解?
第151節課
793、世間人貪愛身體的新聞,你最近聽到了哪些?對於這種現象,請以佛教的道理進行剖
析。
794、為什麼說身體就像木頭一樣,對苦樂、毀譽無動於衷?明明讚歎或辱駡這個身體時,我
們會或喜或怒,這是怎麼回事?
795、有人說自己愛護身體,是為了讓眾生喜歡,能與他們成為好朋友,這是度化眾生的方
便。對此你怎麼看?
796、世間上有哪兩種愛?請分析母子、男女、朋友、佛陀的愛分別屬於哪一種,並說明理
由。
797、身體既然是萬惡之源,是否就意味著應該徹底捨棄它?為什麼?請用教證和比喻加以說明。
第152節課
798、什麼是愚行?當今社會有哪些行為屬於這一類?怎麼樣才能斷除愚行?
799、什麼是禪定的五種障礙?請引用教證一一說明。
800、龍施菩薩的公案對你有哪些啟示?精進和不精進的結果有何差別?請以你所了知的事例
加以分析。
801、初學者一開始修行就不思善、不思惡,這樣合理嗎?為什麼?瑪哈雅那的公案對你有何
觸動?請具體說明。
802、什麼是三摩地?本品中的三摩地是指什麼?學習了本品之後,你打算從哪些方面讓自己
斷除它的違品?
第八品 思考題答案
(注:若提到寫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請自己發揮。)
第111節課
637、有些修行人的心沒有專注於佛法,原因是什麼?應當如何對治?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答:不專注的原因,一是無始以來的習氣很可怕,二是周圍的環境及自己的修行比較差,以這種種因緣所致,心整天處於散亂和迷亂中。
應當舍離世間的一切,完全拋棄塵俗的妄念。這樣身心得以寂靜,散亂就不會產生了。
638、為什麼要斷除親友、名利等世間俗事?應該怎麼樣斷除?
答:修行人如果不遠離親友名利等,身心常為這些所羈縛、幹擾,那麼要舍離世間,生起出世的禪定、智慧,可以說是無有任何可能性。這些貪執都是輪回之索,如果自心不能斷除這些,則斷絕了出離輪回的希望。
依靠禪定所生的勝觀,才能滅盡種種煩惱種子。知道了這個道理後,應當首先努力去求得寂止,而想修成寂止又須先使內心遠離世間貪著。
639、禪修為什麼需要良好的環境?為此你有何打算?
答:外境對心識的作用非常大,《學集論》雲:“若除外境擾,心寂不動搖。”倘若沒有外境的幹擾,心便會寂然不動,所以我們應首先捨棄俗世的憒鬧而使身寂靜。假如身體得以寂靜,心也會從分別妄念中解脫出來。
640、名詞解釋:外散亂 內散亂 寂止 勝觀 九種住心
答:1)外散亂:身體跟親朋好友吃喝玩樂,口裏說些無關緊要的話。
2)內散亂:意識胡思亂想,分別念紛紛湧現。
3)寂止:心安住於真實的法界。
4)勝觀:真正認識了法界的本性。
5)九種住心:安住、正住、攝住,從外方面進行調心;近住、調住、寂住,從內方面進行調心;最寂住、續住、等持住,從密方面進行調心。依靠這九種調心次第,令心逐漸得以安住。
第112節課
641、為什麼說貪執無常的親友,是非常愚癡的行為?我們應怎樣將此轉為道用?
答:為了貪執一個人,便會造作種種惡業,種下種種惡的習氣,果報成熟以後,後世將墮入惡趣,千百萬劫中見不到所喜愛的人。縱然下一輩子偶爾見面,是親是怨也很難預料。所以貪執無常的親友,去觀察時無有任何意義,反而是毀壞自己的根本因。
在修行中捨棄暫時的親人,應了知一切眾生都曾做過自己的親人,從而拋棄狹隘的貪愛煩惱,代之以廣大平等的慈悲心,以此才能真正地報答輪回中一切父母親人的恩德。
642、假如自己如願以償,得到了所喜愛的人,是否就會從此滿足?為什麼?對此你有哪些感受?
答:並不會就此滿足。因為眾生的欲望沒完沒了、永無止境,佛陀在有關教言中講得非常清楚,對人事物的貪戀越大,執著就會越多,如同飲用鹽水一樣。《廣大遊舞經》雲:“喜歡世間欲樂者,如飲鹽水無足時。”
643、為什麼說“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請分析其中的邏輯關係。
答:因為貪執親友,心靜不下來,寂止就沒辦法產生;沒有壓制煩惱的寂止,勝觀智慧如同無根之苗芽,無法生長起來;而本來清淨的諸法實相,也就不可能現見。
644、無常的親友為何能毀壞常有的解脫法?這種說法是否矛盾?為什麼?
答:不矛盾。因為世間親友雖是無常易壞之法,但我們因對其百般執著,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來藏智慧,一直沉溺在輪回中不得解脫。
645、本論中“凡愚”的範圍包括哪些?如此鑒別有何必要?常與這些人交往接觸,會有什麼過患?
答:“凡愚”按藏文講義的解釋方法,分為與智者對立的凡愚、與老者對立的凡愚、與聖者對立的凡愚。本論指的是與智者對立的凡愚,並不是與聖者對立的凡愚。
有些人說:“凡夫人肯定有睡眠、貪心,這是不會避免的。因為我是凡夫,不是登地菩薩,所以難免不精進。”如果鑒別了此處的“凡愚”是與智者對立的凡愚——愚者,就間接說明瞭智者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不一定非要獲得一地菩薩以上的果位。
世間凡愚的行為,無非是出於貪嗔癡的惡習煩惱,起心動念、一舉一動不求向上解脫,只有恆時積累罪業。如果一心親近愚癡的凡夫,行住坐臥也隨同他們,這無疑會導致自己墮向三惡趣。甚至像麥彭仁波切所說: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毀鮮花一樣,一個晚上就全部毀壞了。如果想得到解脫,趨入聖者之安樂境,那就毫無必要去親近凡愚。
第113節課
646、為什麼說與凡夫愚者交往時,對他們沒有利益,對我們也沒有利益?
答:對他們無利:因為凡夫愚者刹那之間會成為密友,而不小心得罪了,須臾間又會變成仇敵,對於本應歡喜信受的善行也會生起嗔恚,非常難以取悅。所以,進獻忠言時,他們不但要生嗔恨,還會反勸我們放棄各種善法,如果不聽從他們的惡言,便會大發嗔怒而墮入惡趣。
對我們無利:凡夫愚者對勝於自己者生嫉妒;對與自己相等者,則爭強好勝;對卑微的人又生傲慢;受到稱讚會驕矜自滿;聽到逆耳之言是怒氣衝衝。與這樣的凡夫交往怎會有利益呢?與他們親近交往,必定會導致自己犯下自贊毀他的罪過,並且喜好閒談世間的無義之事。
總之,和愚昧的親友交往過密,只會給自己帶來損害。他們對我的修行沒有利益可言,我也不能給他們真正的利益。
647、既然與凡愚相處有害無利,我們應該怎麼做?這是否與大乘菩提心相違?為什麼?
答:作為大乘修行人,不能捨棄眾生,將他們置之不顧、拋之腦後,但要明白的一點是,我們的行為在什麼樣的人群中可以展開,在什麼樣的場合中可以行持,務必要掌握這個分寸。如果現在因緣沒有成熟,儘量不要接近他們,不然很有可能被他們同化。
這與大乘菩提心不相違。因為凡愚的威力和加持力非常強,如果自己沒有定力,只會隨順他們,最後使道心徹底退失。我們應遵循佛陀的教言,內心中不能捨棄眾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響時,行為上還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為主!
648、在修行的時候,為何要選擇適當的環境?應儘量避免與哪些人接觸?請引用教證進行分析。
答:人畢竟受環境的影響,也受別人語言的影響,這是凡夫人共有的一個特點。若與愚昧的親友交往過密,只會給自己帶來損害。他們對我沒有幫助,我對他們也無法饒益,故而只有遠離他們,默默發願將來度化他們,現在最好不要跟他們同流合污。否則,不久的將來,自己的道心必將退失無疑。
《寶雲經》中說了九種惡知識:破戒者、邪見人、失威儀者、邪命人、樂憒鬧處者、多懈怠者、樂著生死者、違背菩提行者、樂居家眷屬者。若與這九種人接觸過密,會給自己的修行帶來違緣、障礙,因而應敬而遠之,謹慎地對待。
第114節課
649、正式講課之前,上師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幾點?你平時是怎麼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答:1)提醒每天早上修菩提心;2)聽法的行為要如理如法,不能看法本以外的書以及做其他事情、講話等;3)在每次聽經之前,大家一定要發菩提心,並且在發心時要串習訓練。
650、修行人理當以什麼原則與人交往?為什麼要這樣?
答:應該遠離凡愚俗情的羈縛。一旦遇上了,應和顏悅色地善待他們,但是不要過於親密,最好採取君子之交的不親不疏。
世間的一切都會顯現無常,而且每個人前世的業力不同,今生的性格愛好也不同,沒有深交時覺得對方一切都隨順自己,言行舉止隨自己而轉,實際上是不一定的。在逐漸交往的過程中,不可能不發生矛盾,對別人的希望越高,最後無常到來時,失望痛苦也就越深,保持平常而穩重自主的心態處世修行,今生定會過得安穩而富有意義。
651、請以比喻說明,出家人與施主之間應保持什麼樣的關係?否則會有哪些過患?對此你有何深刻體會?
答:作為一個出家人,外出化緣乞食時,應像蜜蜂采蜜而不戀花一樣,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後,對施主應視為素昧平生,與他們淡然相處。
如果一個凡夫出家人,長期與固定的施主來往,貪執習氣難免增長,結果施主把上師執為己有、上師把施主執為己有,對雙方都是一場災禍。彼此互相捨棄、製造違緣、爭鬥詆毀的情況會經常發生,甚至僧人因與施主經常交往,最後會還俗成家,墮入世俗之網。
652、為什麼說貪執將會導致無量痛苦?請從出世間、世間的角度一一分析。
答:從出世間法而言,哪怕你只貪一點食物,來世的果報也非常可怕。在活著的時候,對人也好、財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貪執。否則,臨死時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態,很有可能會墮落。
從世間的角度來說,很多人貪這個、貪那個,世間上可貪的對境非常多,得不到時就很羡慕他人,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完美,總想要成為別人。但回歸原地的時候,其實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貪執都會消於法界。
第115節課
653、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名聞利養?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有智慧的人,千萬不要貪著外境財利,貪著這些將引生墮落三惡道的恐懼。
貪欲重的人今生會因所欲不遂而恒常處於懊惱痛苦之中,在後世,更會因此而招感墮落惡道的恐懼痛苦。另外,名聞利養的本性是離散壞滅的無常法,如同水中月、空中花,無有任何實質,人們無論用什麼樣的手段去追求,最終也會如同夢中的買賣,實際中毫無所得。而且,即使我的財物利養豐富,美名也傳揚十方,但是今生中努力聚集的名利,卻無法隨心所欲地伴我去後世。
654、在聽到別人讚美或譭謗自己時,應該怎樣把持自己的心,以坦然面對?世間上的仁人志士是怎樣對待的?
答:如果得到了他人的讚美,此時應把持自己,去反思這並不值得喜悅,因為在讚歎者的背後,世界上肯定有非常多的眾生對我不滿,在這種情形下,自己還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
同樣,如果受到了他人的譏諷、譭謗,此時也不能因此而頹喪、憂傷,喪失信心勇氣。以全面的眼光看,雖然眼前有人譏謗,但其他還有很多人會讚歎、鼓勵我,因此自己根本不值得為那些區區的譏毀言詞而憂傷。
後一問請自己發揮。
655、在利他的過程中,眾口難調,無法令所有的人都一一滿意,這時候應該怎麼辦?你以前是怎麼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答:佛陀都無法滿足所有眾生的願望,我們凡夫人恐怕更不行了。只要自己發心清淨,對得起一切眾生,應該自己做主、憑良心做事。做是肯定要做,不能因為有人誹謗就放下來。
第116節課
656、前面講菩薩要全力攝受眾生,這裏又說要捨棄凡愚,前後是不是自相矛盾?為什麼?在此過程中,需要避免哪種誤區?
答:這並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講得非常清楚,如龍猛菩薩在《菩提心釋》裏說:“雖無力利他,彼意樂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實行利他。”雖然我們沒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顆純潔的利他心,實際上已經利益眾生了。我們作為凡夫人,直接利益眾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很多大乘教典中說,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過利他的發心來利益眾生。
當然,大家也不要認為只發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機會,也什麼事情都不做,這是不應理的。假如會受到環境的污染,那可以暫時保護自己,但如果有了不為外境所擾的修證功德,度化眾生義不容辭。
657、寂靜處的友伴和處所分別指什麼?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樣創造寂靜環境修行的
答:友伴:指山林中的樹木、飛鳥和走獸。它們不會發出刺耳煩心的言詞聲音,與它們相處,內心會非常安樂平靜。
處所:指樹下、山洞裏、無人寺院中。可使心對什麼都不牽掛,不再眷念家宅和親友,完全斷舍一切對塵世的貪欲。
(注:若提到寫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請自己發揮。)
第117節課
658、遠離鬧市而前往山林,這對修行有什麼幫助?若不具備這個條件,那應該怎麼辦?
答:可説明修行人斷舍對塵世的貪戀。安住這樣的環境中,與遼闊的大自然渾然無隔,遠離人世那種充滿擁擠與爭奪的狹隘空間,心也會變得廣闊而清明,對住處難以生起“這是我的住所,那是他人的住所”這類分別執著。在住所方面無牽無掛,則可自由自在而至各處修法,從內心斷除對世俗貪執的無明習氣。
如果條件不具足,也應該知道大自然對修行有非常大的幫助,而這樣發願:“因緣具足時,一定要遠離城市而前往寂靜處修行。”發願的力量也極大。同時,每天不能離開善知識的教言,經常聞思修行,以正知正念來攝持心相續。
659、有些人看到修行人苦行時,覺得他們非常可憐,對此你如何看待?請說明理由。
答:覺得他們可憐,是一種顛倒的悲憫,所以看到寂靜山裏的修行人時,一定要隨喜。
因為用正理來分析的話,拋棄一切在山裏苦行的人,在人類歷史上是最偉大的。他們知道最有意義的是什麼,完全明白解脫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此外任何事情都沒有多大意思。修行人對搞世間法沒有興趣,因此無喜無憂地安住在山林裏,遠遠勝過世間上的一切快樂。
660、在衣著方面,寂靜山裏的修行人與世間人有什麼差別?今後你有什麼打算?
答:寂靜處的修行人生活要求不高,對衣物也沒有什麼貪執,沒有掛礙且很快樂,他們只需一兩件衣服,有換洗的就足夠了。
但若在大城市裏生活,則今天穿白色的、明天穿黃色的、後天穿綠色的,每個人要有很多套衣服,經常要換來換去,因衣物而心生煩惱。
後一問請自己發揮。
661、到屍陀林和墳墓處時,怎麼樣觀想才有意義?
答:看見死人的骨頭時,自己應該思維:“這些人活著的時候,對自己的身體極其執著,可是現在無一例外地變成了這樣。我現在的身體也與此相同,雖然天天愛護保養,一旦死去,也跟屍陀林裏的白骨沒有任何差別,執著它又有什麼意義呢?”將眾生的身體與自己的身體相對比,心裏反反復複地思索,應該深深體會到輪回的本性,而觀厭離心。
第118節課
662、有些人不願到山林裏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麼?應該如何斷除?
答:原因要麼是貪執身體,要麼是貪執親友,要麼是貪執財產。
1)斷除貪執身體:身體很快就會死亡、腐朽,它的臭氣使貪食腐肉的狐狼,都不敢趨前品嘗,這樣的無常變壞結局最終一定會降臨,因而身體不是該貪執的對境。
2)斷除貪執親友:自己孤零零地獨身來到世間,出生時骨肉本是連在一起的,死亡之後也得各自分散,更何況是個體相異的親友了。生時,自己孤零零地出生,死時也只能獨自死亡,自己的苦痛無法代受,親友眷屬有什麼利益呢?
3)斷除貪執財產:死亡時連最珍愛的身體都要捨棄,財產受用又有什麼用呢?
663、在修行的道路上,為什麼說危害最大的就是親友?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答:對一個山裏的修行人來說,怨敵來到面前,強迫他不准修行,必須離開修行道場,他不一定會言聽計從。但親友的軟言慰語,很多人都無力抵擋。
所以,許多修行的違緣並不是外來的,而是身邊親人帶來的。藏地有些大德說:“外面的魔並不可怕,家裏的親人才可怕。”為了修行而與他們斷絕關係,才是上等修行人。
664、當今世界上,人們極力歌頌愛情,認為兩個人永遠在一起最幸福。這種論調正確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不正確。兩個人長期生活在一起,由於彼此的業力不同、愛好不同、性格不同,經常會發生矛盾爭執。現在很多的人,剛開始將幸福完全寄託在對方身上,希望對方能給自己帶來快樂。但結婚久了以後,兩個習氣不同的人,關在一個屋子裏極其痛苦,連做中午飯都意見不統一,吵得不可開交。因此,世間上的很多觀念,都是顛倒的邪念,完全不符合實際真理。
665、死亡來臨之前,我們應該怎麼做?在這方面,你有什麼安排?
答:在還沒有死之前,主動地捨棄親眷,趁早趨往寂靜的森林中,獨自一人修行。
如果沒有這種條件,也應該自己創造一個寂靜的環境,在家裏精進聞思、好好學佛,自己有了善緣和善念時,一定要當下決定,不要一直把修行往後拖。
第119節課
666、親友臨終時,我們為什麼不能哭?按照世間傳統,不哭的話,大家會覺得你不盡人情,這時候你應該怎麼辦?
答: 如果哭的話,對亡者沒有任何利益,反而有極大危害。
因為親友的痛哭會牽動他的戀慕,影響臨終時的正知正念,本來他有機會解脫或者轉生善趣,但由於一念之差,很有可能下墮惡趣。如果你實在忍不住,也應到遠處,偷偷地哭。
667、請以教證說明,為什麼臨終時隨念佛陀非常重要?除此以外,還可以隨念哪些對境?
答:《寶燈經》中說:“臨終隨念佛,指向佛陀像,讚頌皈依偈,此人獲佛光。”假如臨終時想著佛陀,或者看著佛像皈依、讚頌,此人定能獲得佛的加持,不會墮入三惡趣。尤其是戒律清淨、修行精進的人,死時能憶念佛的話,一定會獲得往生,如《別解脫經》中雲:“恒持清淨戒,精進修行者,臨終無憂愁,如火中解脫。”《月燈經》中也說:“一旦受病危,或遭死亡苦,不失憶念佛,痛苦不被奪。”因此,臨終時再怎麼痛苦,只要一心向佛,所有的痛苦便會消失無餘。
隨念的對境,還可以是法寶、僧眾、菩提心等。
668、假如你沒有機會住在寂靜處修行,那你平時怎樣安排時間?請具體說明。
答:請自己發揮。
669、為什麼說貪欲的過患相當可怕?請引用其他公案說明你對此問題的理解。
答:貪欲會給今生來世都會帶來莫大的災難:今生會遭受砍殺、捆縛等痛苦,來世則會墮入地獄等處。如《本師傳》中雲:“貪欲如嗔蛇,毀壞今來世,智者不應依。”其他佛經中也說:“欲妙之奴遭剖剁,砍頭挖眼斷手足,貪欲令墮眾生獄,令轉餓鬼與旁生。”佛陀在《方廣莊嚴經》中,還用毒葉、寶劍、火焰等比喻闡述了貪欲的危害。所以要明白,如果貪心增長,一切苦惱都會出現。
第120節課
670、佛經中宣說了女人的種種過患,所以有些男眾一見到女人就特別恨,這種做法正確嗎?為什麼?
答:不正確。口口聲聲說女人低劣、始終以蔑視的眼光來看待女人的男人,其實貪欲之火非常強烈。有些男眾剛出家時,看見女人就滿懷仇恨,剛開始是這樣的話,不久後很容易毀壞戒律、成家生子。
所謂的女眾,畢竟也是眾生,對眾生不能過於嗔恨。佛在經中剖析女人的身體,目的是為了對治男人的貪心,而實際上男人的身體也是骨肉組成,同樣不清淨,相續中也有諸多煩惱習氣。應該了知自他的身體都無有可貪之處,因此不該走極端。
671、異性的身體為什麼不值得貪執?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答:1)有些人為了得到所貪愛的異性,全然不顧造罪與惡名,從後世來說,為貪執異性而造罪的人,一定會感受三惡趣的猛烈痛苦。得到異性的安樂,只是短暫有漏的小安樂,依此所帶來的痛苦卻是長久、劇烈。2)除了一堆骨架和血肉等不淨物之外,異性的身體更無其餘可貪之物,與其苦苦貪戀這個自己無法主宰的身體,何不如追求解脫的涅槃妙樂?
672、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你應該怎樣守護清淨的戒律?
答:必須以正知正念來攝持,不應貪得無厭,要認識到煩惱和所貪對境的本質。倘若你沒有任何執著,稍微交往也沒有大的過失,但是作為凡夫人,對異性的煩惱極其猛烈,真正能對治有一定的困難。因此,上師如意寶經常提醒大家:首先應當選擇環境,若對戒律各方面有損害,應該火速離開,選擇其他的地方。
第121節課
673、很多人對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特別執著,對方稍微跟異性說幾句話,自己就妒火中燒、疑神疑鬼,怎樣斷除這種顛倒的嫉妒心?
答:以男人為例:貪欲很重的男人,對自己的妻子極為貪愛,別的男人偷偷看上一眼,他也會嫉妒難平,馬上將她遮掩起來。然而不管你以前如何護惜她,當她死後被扔在屍陀林,禿鷲一塊塊地撕食她的皮肉,那時你卻無動於衷,明明你很貪愛她的容顏身體,現在為什麼不去竭力保護她?由此觀察,應該明白身體的本質到底如何,數數串習,便會減輕貪執和嫉妒心。
女人以同理進行觀察。
674、有些人花費極大的財力和精力來保養身體、化妝打扮,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請具體分析。
答:在屍陀林中,即使昔日楚楚動人的美女,死後也為眾多禿鷲、野獸所吞食,事實既然如此,你又何苦耗盡財產、精力,不斷在這種鳥獸食上浪費自己的生命,造作種種惡業,以花鬘等裝飾這些鳥獸的食物呢?花費大量的錢財裝飾這樣的身體,完全是愚癡之舉。
如果一個人長年對豬、羊、雞鴨等禽獸百般呵護,用金銀美飾打扮裝飾,然後送給猛禽惡獸做食物,這種事一定會令人們譏笑不止,而事實上,世人都在幹著這種可笑的蠢事。其實人們特別喜歡的身體,除了給禿鷲當食物以外,沒有任何價值,它唯一的價值就是能依靠它修持善法。
675、佛經中說:“增上貪欲者,不知理非理。”對於這句教言,你有哪些深刻的體會?
答:請自己發揮。
676、人們以貪心來擁抱所愛的人,作者是怎樣剖析這種行為的?你覺得合理嗎?
答:從前,你連穿著衣服的女身都要貪愛,而今為何不欲求那裸露的女屍?如果你厭惡不淨的屍體,那為什麼要擁抱衣服包裹的身體呢?
人們貪愛女人,根本沒有任何理智可言,仔細觀察之下,到底在貪愛什麼呢?華麗的衣飾並非男人所貪的物件,而衣飾下女身的真正本質,唯是一堆血肉、白骨等不淨物,跟屍體沒有什麼差別。如果是喜歡這種不淨物聚成的身體,那麼當它裸臥在屍林中時,你為什麼不喜歡擁抱,反而要生厭惡心呢?若用智慧寶劍去剖析,女人的身體只是一具活屍體,但是世人貪心增上時,愚癡偏執那些不淨物,虛妄地生起種種滿足,如同瘋狂者享受不淨糞一樣可憐。
第122節課
678、男人在擁抱親吻女人時,對女人的口水也會生起貪執,對此應該如何破斥?
答:女人身體中的種種成份,無一不是來自於飲食,如果男人對她的口水生貪執,那為何不對她的糞便生貪愛呢?因為這二者都是由飲食消化而產生的,同樣是她身體中的物質。但在實際中,貪欲煩惱最粗重的男人,也不會對女人的糞便生起貪執而吸吮,甚至連看也不願看。同樣來自於飲食的兩種不淨物,而人們對之態度截然不同,其原因並非外境上有可貪可惡的分別,而是人們在長時期的習慣誤執串習而致。這些習慣沒有任何合理性可言。假如通過了達心的本性、身體的本質,則不會有這樣的貪執。
679、女人細滑柔軟的身體,會給男人帶來樂受,為什麼說這是一種顛倒執著?
答:認為女人細滑柔軟的身會帶來樂感,那為什麼不去擁抱柔滑的木棉枕頭而尋求快樂呢?木棉枕頭與女身比起來,無疑要柔軟細滑得多,而且比女人的身體更清淨。
如果有些男人說:“木棉枕雖然柔滑,然而它沒有女人的體味,無法與女人相比,不能對之生貪愛。”那麼構成女身的三十六種不淨物所散發的味道,哪有值得貪愛之處呢?這些味道穢惡不堪,只是一個盛滿不淨糞的皮囊所散發之臭味,只要稍加分析,便可發現對它的貪執是何等迷亂。
680、現在的社會貪欲縱橫,在這種環境中,你應該怎樣護持自己的正知正念?
答:請自己發揮。
第123節課
681、世間人將一生的幸福寄託在伴侶身上,認為對方可帶給自己永恆不變的關懷,所以拼命地追求真正的愛情。這種做法正確嗎?為什麼?
答:不正確。因為每個人的業力不同,再加上愛的本體根本不存在,所以執著愛情的人最終定會大失所望。
如果詳加分析,愛只是一種虛妄的執著,如果它在本質上存在,那永遠也不會退失,不可能隨因緣而改變,任何人看見一個對境均應生貪心。但實際上,不要說別人,就算是自己,也會今天愛他,明天恨他,對他的感情反復無常。所以,愛的本體根本不存在,貪愛之心只是一種虛無飄渺的執著。
682、如果一個不信佛教的人貪愛異性,怎樣引導其走出這種顛倒執著?對此道理,你能生起穩固的定解嗎?
答:你可以問他:“你喜歡女人的話,到底是喜歡她的身體,還是她的心?”
假如他說喜歡“身體”,那問他為什麼不喜歡屍陀林的屍體?
他若改口說喜歡“具有心的身體”,那麼身體和心是別別他體的,不喜歡身體剛才已經承認了,現在你是不是喜歡她的心?如果是,心無有形體、顏色、處所等,縱然你有通天的本領,也不可能觸摸到如虛空般的心,那怎麼去愛執呢?
這樣一來,身體也不是,心也不是,除此二者以外,你貪戀的究竟是什麼呢?
683、有些人雖然知道人身不淨,但卻迷戀異性的膚色、氣味、身材,應如何去除這種妄執?
答:假如你喜愛色香味俱全的東西,那在晨曦中剛剛開啟的香潔蓮花,跟女人的身體相比,無論從形狀、顏色、氣味哪一方面都遠遠超勝,你為什麼不去愛樂,反而貪著充滿汙穢的臭皮囊呢?女人的身體不管是味道也好、結構也好,沒有任何可貪之處。這一點,你觀察自己的身體就會瞭解,觀察別人的身體也會知道。
因此,愚笨的人非常迷戀異性的身體,想從中獲得快樂,就如同豬狗特別喜愛吃不淨糞一樣。而智者不會喜歡這些,因為女人身體不值得貪執,由此而減少自己迷亂的執著,盡力懺悔往昔的罪業。
第124節課
684、請從各方面闡述人身的不淨,並以比喻破析貪愛異性身體的妄執。
答:清朝的《欲海回狂》一書中說:一切凡夫,皆從情欲生,是“種子”不淨;本為精血和合,是“受生”不淨;住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是“居處”不淨;在胎唯飲母血,是“所食”不淨;足月之後,從陰道出,是“初生”不淨;身內膿血,九竅常流,是“舉體”不淨。因此,從果或因的方面觀察,整個身體都是不淨的。
例如,人們對糞坑裏很小的蛆蟲,通常都會極度厭惡,認為它裏裏外外都是不淨物,但人在骯髒的胎中長成形後生出,吸取腸胃中的不淨物而長大,一生之中時刻都與屎尿相伴,相比之下,蛆蟲只是小小的不淨蟲,而人卻是大大的不淨蟲!既然你對小小的不淨蟲都會噁心厭離,那對人這種大不淨蟲,為什麼要生貪欲呢?
如果認為:“人是洗乾淨的,並且塗了很多香,所以乾淨。”那麼從廁所中撈出一條蛆蟲,洗淨、噴香水後,你是否願意接觸它呢?道理是同樣的!
685、為什麼說人體是加工不淨物的機器?請用你自己的體會進行說明。
答:請自己發揮。
686、假如你去過屍陀林,當時有什麼感受?如果你沒去過屍陀林,那通過什麼方式讓自己對身體不淨產生定解?
答:請自己發揮。
第125節課
687、修安忍的果報是感得來世相貌莊嚴,令人見而生喜,這與破除對身體的貪執相違嗎?為什麼?
答:不相違。喜歡”跟“貪執”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如果去“貪執”,依靠貪心會造很多惡業,其他煩惱也隨之而生,最後讓自己墮入三惡趣。而僅僅是對諸佛菩薩或眾生有“歡喜”心,也沒什麼不對的。佛經有關公案中說,佛菩薩的化現,除了極個別以外,一般都顯為莊嚴的身相,這也是非常合理的。
此處主要是破除眾生無始以來的貪執,因為人體本性極其醜惡,很多眾生並不瞭解這一點。
688、瞭解身體的不淨後,為什麼不能徹底根除貪心?怎樣才能根除?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答:因為修不淨觀而見惡露之識,只是壓制粗大貪欲心的強力觀修法,不僅勝義中不成立,連真世俗中也不成立。由於不淨觀的顯現(如白骨等),不符合對境,實際中並沒有這些,因而是一種顛倒作意。而且它不是我執的根本違品,故不能徹底根除貪心。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認識心的本性,依靠上師的竅訣,通達所有的煩惱和分別念,全是無明愚癡幻變的,若能如此,一切執著均會迎刃而解。因為無我的智慧,才是我執的根本對治。
689、請具體分析身體與香味的關係,以破除因香味而貪愛異性身體的執著。
答:有頭腦的人可用智慧進行觀察:身體和香味是一體還是他體?如果是一體,那每個人不用買香水了,只要身體存在,就會自然發出芳香,但這是不可能的,因此肯定是他體。既然是他體,身體和香味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物質,為什麼因喜歡香味而貪愛身體呢?
如果僅僅是因為喜歡檀香、沉香等香味而貪執身體,那將它塗在蛆蟲、豬、狗等身上,你為什麼不生貪心?所以,這種耽著完全是顛倒的分別念。
690、明白身體的本性之後,你怎樣做才不至於墮入兩邊?
答:從各個方面分析了身體骯髒、臭惡的本性後,就不會貪戀它,也不該再為此身體花費大量的精力、錢財去打扮裝飾,及過分地執著它。但也不應該不搞個人衛生,不洗臉、不刷牙。因為過分貪執和過分厭惡都是極端行為,我們應該不偏激,而自己掌握分寸和尺度,儘量用這個身體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使人生過得有價值。
第126節課
691、“自迷癡狂徒,嗚呼滿天下”,對這句話你有哪些感受?請以具體事例進行說明。
答:請自己發揮。
692、為什麼說死人的城市和活人的城市一樣?明白這個道理後,對自己有什麼幫助?
答:因為人的身體,無論在生前死後,都同樣是皮肉等所裝飾的白骨架,活人拖著令人見而生畏的屍體,與屍陀林的屍體相比,只是暫時擁有心識而已,本質上並無差別。屍體有整齊的公墓園,活人有整齊的城市,二者都是千千萬萬聚於一處,所以居住的環境是一樣的。
迷茫狂亂地貪執異性身體,毫無理智可言,明白這個道理後,若依這些教言觀修,會從迷惑中漸漸解脫出來。龍樹菩薩也說:“汝若如是觀,雖未成離欲,然由欲漸薄,於女不起貪。”如果依教修不淨觀,即使未達成離欲的境界,也會漸漸減薄貪欲,對異性不再生貪心。最重要的是學習佛法必須要努力,下一定的功夫,並且長期串習、深入佛法,這樣會使自己生生世世都獲益。
693、從因方面而言,為什麼不應該貪執異性?
答:汙濁不堪的異性身體,無有資本是得不到的,為之要奔波積財,即生中忙得團團轉,來世還要遭受地獄、餓鬼、旁生等痛苦。貪執異性的人,如同飛蛾撲火,終生勞苦憂惱不休,最終也只是悲慘地死去,毫無所得。所以,貪執異性是帶來巨大痛苦的因。
694、在家人沒有清規戒律的約束,可以隨意享受欲樂,為什麼作者說他們享用欲妙的機會很少?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答:1)孩提時代,自己沒有能力賺錢,所以不具享樂的條件;壯年之時,為了積聚錢財而忙碌,天天為了事業而操勞,故沒有享樂的時間;老態龍鍾的時候,精力不充足,因此沒有享樂的能力。而且,一般的人在結婚之後,便成了家庭的僕人,一生中享樂的時間極少,而多數都是在飽嘗痛苦。
2)那些欲望強烈的卑下之人,白天忙著工作,疲憊不堪,晚上回家時困頓至極,身體就像死屍般倒在那裏,根本無法享受欲樂。即使獲得一點微乎其微的快樂,但它的本質也是痛苦。
3)有些人為了生計,要長途跋涉地遠赴他鄉,儘管渴望與嬌妻歡聚,朝朝暮暮在一起,卻一年也難得見上一面,更何況說享受欲樂了。
綜上所述,在家人即使沒有戒律約束,享用欲妙的機會也很少。因此,應該提醒自己將佛法的道理融入生活,仔細體會佛陀所說的“一切感受皆為痛苦”,這樣對自身會有很大助益。
第127節課
695、如果貪著異性的身體,會給自己的身體等帶來哪些痛苦?
答:有些人為了謀求微利以滿足貪欲,或者為了養家糊口,愚昧地出賣自身,但最終應得的財利還沒有到手,自己已經隨業風漂泊而去了。這種人平時一點自主權也沒有,完全要聽任主人的差遣,即使妻子要臨產,也只能到荒郊野地或樹下生孩子。
有些人被貪欲所蒙蔽,一邊擔憂送命,一邊赴往戰場,披甲從軍。
有些人為了謀利,情願去做他人的奴僕。
還有些人為了貪欲,或被殺身亡;或被穿在利戈的尖端上;或遭到短矛的刺殺;或被投入火中活活燒死。
愚者為了取悅異性,想方設法求得財物,以強烈的貪心漂泊在廣闊無垠的大地上,猶如餓狗般虛度人生,多數人不僅不能成辦一生所願,反而最終餓死、凍死。
696、當今社會上,刑事案件、貪汙分子層出不窮,其來源是什麼?若想從根本上解決,需要採用什麼方法?對此你有何感想?
答:真正找來源的話,不在於外境的事物上,而在於人的貪心上。因為本來貪心的種子未斷,當遇到貪心對境時,就會出現這些禍患。
要想從根本上斷除人們的欲望和貪婪,應該從教育上抓,一定要靠佛教的教育,尤其從小就要瞭解貪欲的過患、知足少欲的功德。如果從這方面下手,那麼社會穩定、治安管理會非常容易。
697、有些在家人認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樣,甚至自己更勝一籌,這種想法正確嗎?為什麼?
答:不正確。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中說,只要披上袈裟,就有超越在家人的功德,對他們理應值得恭敬。律藏中雲:“出家人如住淨室,在家人如住火宅。”《法苑珠林》亦雲:“出家修道易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實難,如陸地行船。”而且以釋迦佛為代表的賢劫千佛,都是以出家身份而成就的。
儘管在家人也可以成就,但從身份上而言,還是要尊重出家人,如果認為自己的境界比出家人高,這無疑是一種增上慢。真正的出家人是非常偉大的,所以有修行的人絕對不會有這種想法。
第128節課
698、請以教證、比喻和公案說明:貪執財色弊多利少、得不償失。
答:1)教證:《八大人覺經》中說:“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因緣品》雲:“愚者為財毀,不尋求來世。”
2)比喻:牛馬拉著沉重的車向前行進時,看見路旁綠油油的青草,禁不住停下來享用,結果立即招來車夫的鞭打,甚至車輪以慣性沖過來,將它撞傷、壓死。為了數口青草,而遭致狠狠的抽打,乃至受傷送命,這是何等的不值得。同樣,人們拼命地追求所貪對境,為了瞬間的欲妙之樂,毀壞長遠的解脫命根,將今生來世的一切安樂葬送無餘,下場比這些旁生更可憐。
3)公案:從前舍衛城有個窮人,他對自己的牛特別貪執。死了以後,他轉生為牛背傷口中的一隻小蟲,蝕食傷口中的膿血,每天都要經歷七次生死。
699、為什麼說為貪欲所受的痛苦毫無意義?
答:一切貪欲之樂,最終都是壞滅無常之法,而且能令人墮入地獄等惡趣,付出長久而痛苦的代價。這些人若以追逐欲樂所付出艱辛努力的千萬分之一去修行正法,足以成就無上的佛道。即使未成佛,最低也不會墮入惡趣。與修菩薩行的菩薩比起來,貪欲者苦難無際卻沒有證得菩提的福分,因此,所受的痛苦毫無意義。
700、當今社會上,色情暴力等的影音資料隨處可見,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答:請自己發揮。
701、請具體剖析貪欲所招致的痛苦,遠遠超過其他的痛苦。你對此能產生定解嗎?
答:毒藥、兵器、烈火、危崖、怨敵等的苦害,最大限度不過在短短的一生中,讓人們受痛苦而已。而貪心在自相續中蔓延的話,不僅今生中非常痛苦,而且來世會千萬劫中飽受地獄、餓鬼、旁生之苦,時間極其漫長,程度也極其慘烈。如《親友書》所言,一日之中不斷感受三百短矛猛刺的痛苦,與地獄中最輕微的痛苦相比,連它的一分也不及。因此,貪欲所帶來的傷害,是任何災難、禍害都無法相比的。
第129節課
702、前面已講過寂靜地方的功德,此處又再次宣說,是否有重複的過失?為什麼?
答:沒有重複的過失。因為前面是總說,這裏是分說;前面讓初學者對寂靜地方產生嚮往之心,這裏是到了寂靜地方以後,斷除內外一切貪執,精進修行,且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能離開寂靜地方。或者還可解釋為,前面是“身體”遠離鬧市而前往靜處,這裏是“心”依靠靜處修持菩提心的真義。因此,寂天菩薩的教言前後並不重複。
703、請簡述很多在家人雖然沒有機會前往阿蘭若,但在城市裏修行仍可解脫之理。
答:在家人雖然沒有住山瑜伽士那樣的修行機會,但如果能把握自己的時間,對身心重新作一番調整,解脫也會掌握在自己手中。
現在很多居士通過修行之後,既不看電視,也不到處去應酬,除了親人重要的請客以外,根本不與不三不四的人來往,以前的惡友全部斷交。而且平時也不逛商店,該做的事情做完後,就到佛堂去看書、聽光碟、修行,把佛堂當作阿蘭若,這也是城市裏依止寂靜的一種方法,這樣修行也有機會獲得解脫。
704、修行人是怎樣看待死亡的?他與一般的世間人有何不同?
答:修行人明白死亡只不過是從一個地方前往另一個地方,沒有什麼可怕的。就好比我原來在新疆做生意,後來生意不太好,準備搬到廣州去,重新過另一種生活。但我臨走的時候,不可能將房子等全部搬走,只有捨棄它們,隨身帶一個旅行包離開。同樣,我們死的時候,房子、衣服、身體也無法帶走,只有阿賴耶識上的善惡種子,才跟我們如影隨形,前往後世去找新的“工作”。因此,從前後世的連續來看,死亡沒什麼可怕的,修行人會坦然面對死亡,一心一意祈禱三寶。
然而,現在的唯物主義者,因為承認人只有一世,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一聽到死的消息就恐懼萬分。世間上那些名人巨匠,大限來臨時,心情恐慌不安、極其害怕,在這種狀態中撒手人寰,而我們修行人面對死亡的態度,非常坦然自在,跟一般的世間人完全不同。
705、有些人說:“修行必須要在鬧市,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磨練,去寂靜處是一種逃避。”他的觀點正確嗎?為什麼?
答:不正確。無垢光尊者和華智仁波切都講過,初學者很容易被環境染汙自己的心,假如首先沒有依止寂靜處,相續中不可能生起禪定的境界。寂靜林間沒有務農經商,也沒有嘈雜喧嚷及各種爭鬥。從釋迦牟尼佛開始,歷代的大成就者幾乎都是依止靜處而獲得成就。因此,自然環境對修行人來講,還是有很大的意義。
706、如何區別洪福與清福?你嚮往哪一種?為什麼?
答:所謂的洪福,指在紅塵裏當大官、賺大錢,比如當局長、書記、大老闆,錢包裏的錢很多,銀行裏的存款也多,還有好多轎車別墅,在世間人眼裏,覺得他的福報很大,特別羡慕。
清福就是在山裏面終年累月地修行,雖然吃得一般般,穿得也很單薄,但他的心情很快樂。真正有福報的人,才能在寂靜處享受這種快樂。
所以,洪福與清福相比起來,我們修行人應該選擇後者。
707、請以實際生活來說明知足少欲的功德。為什麼說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富翁?
答:請自己發揮。
第130節課
708、修行的方法有哪兩種?《入行論》是哪一種?這對我們來講有什麼必要?
答:修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安住修,一是觀察修。
《入行論》講的菩提心修法,主要是觀察修。
觀察修對我們來講很有必要,因為很多人的分別念非常重,邪知邪見也比較多,一定要憑自己的智慧進行破析,道理上想開了、明白了,心才會自然而然趨入正道。否則很多人的習氣根深蒂固,一下子扭轉過來,讓心一下子安住下來,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通過如理的觀察,在猛厲的分別念也不堪一擊。
709、菩提心與世間的善心有何區別?你屬於哪一種?
答:菩提心的條件,是要緣一切眾生,令其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這兩個條件不能離開。世間的善心則離開這兩條,光是希望這個眾生快樂一點,有吃有穿。
區分二者的關鍵,要看有沒有希望眾生暫時離開痛苦,究竟超離輪回獲得佛果。如果沒有這種心態,則不包括在菩提心中。
710、修世俗菩提心時,首先需要修什麼?應該怎麼樣修?請以教證進行說明。
答:首先要集中精力修自他平等心。若未修好自他平等,則自他相換等其他境界無法現前。只有懂得自他是平等的,才可以修出菩提心,如《學集論》雲:“自他平等熟習已,能生堅固菩提心。”
應該自己想怎麼樣,眾生也想怎麼樣。仲巴司那堅問單巴桑吉尊者:“請開示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點的教言。”尊者對他教誡道:“你自己希望怎樣,其他眾生也希望那樣,就這樣修推己及人吧!”所以應該儘量愛護所有的眾生,依靠竅訣修持大乘菩提心。
711、請以你周圍的事例加以分析,為什麼說自己與眾生是相同的?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自己應該怎樣做?
答:避開痛苦、希求安樂,是自己與眾生共同的需求,所以應該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其他眾生。(具體事例請自己發揮。)
712、三界的眾生那麼多,每個眾生的習氣愛好都不同,而我只有一個,應該如何將他們全部執為我所呢?
答:將眾多有情等同自身去愛護,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因為我與我所的範圍可以擴大或縮小。
比如我們凡夫執愛的身體,是由雙手、雙腳、頭、眼睛、肩膀、內臟等不同部分組成,頭又可分為鼻子、眼睛等,所謂的一個身體,不過是一種假立的概念,但在凡夫的心目中,因將這些同等地執著為身體,所以能對它們平等愛護。
同樣,三界的眾生雖然很多,每個眾生的性格、愛好、根基等各不相同,但如果平等地執取愛護,認為他們都是“我”的部分,這跟執著身體的不同部分沒有什麼差別。
實際上,我和眾生也是分別念假立的,並沒有本質上的自和他。既然可以執著本不是我的五蘊為我,那為什麼不可以將眾生執為我所呢?
713、有人提出疑問:“道理上可以將別人與自己一起執著為‘我’,但他的痛苦是他的,我的痛苦是我的,二者互不相干,怎麼能除他苦如自苦呢?”請對此以理作答。
答:雖然自身所感受的痛苦,不會傷及他人的身心,但是這些痛苦我也應該解除,因為執著身為我而極難忍受。同樣,別的眾生感受痛苦時,儘管我自己沒有感覺,但如果將他執為我,他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也會因之而覺得難忍。如果長期串習,自己也可以代受眾生之苦。因此,一定要除他苦如自苦。
第131節課
713、請背誦“吾應除他苦,他苦如自苦;吾當利樂他,有情如吾身”,並解釋其中的兩個推理。你覺得這種推理方式合理嗎?為什麼?
答:1)我應該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因為這些眾生不喜歡痛苦,如同我身上所遭受的痛苦一般。
2)我應該盡力饒益一切眾生,因為這些眾生都是有情之故,如同我的身體一般。
後一問請自己發揮。
715、有些人聲稱:“旁生可以隨便殺害,因為它們比人類低級。”這種說法正確嗎?請以理駁斥。
答:這種說法極其不合理,旁生只不過不能說人的語言而已,實際上它的苦樂與人完全相同。世間上大大小小的眾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喜歡快樂而不喜歡痛苦。我們作為佛教徒,始終要觀自他平等,自己是怎麼樣的,其他眾生也是如此。如果有人說旁生可以殺害,那可以用這種推理方法:“你不能害這個眾生,它是有情的緣故,只要是有情就不能害,如同你自己的身體一樣。”
716、有些人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耽誤了自己的修行和成就,對這種情況應當如何看待?你自己有什麼打算?
答: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中說:“自不樂疾速,取證大菩提,願為一有情,住到最後際。”我們不應為自己而迅速取證菩提,而是要發願即使為了救度一個有情,也要在千百萬劫中住於世間。
所以,只要是能幫助眾生,捨棄自己的成就和修行也合理,只要對眾生有一點利益,無論在輪回中住多長時間、受什麼苦都應該願意。作為修行人,千萬不要有為了自己的如毒般自私自利的心。不拋棄眾生、幫助眾生的心態很重要,麥彭仁波切也說:“寧可捨棄自性命,切莫拋棄諸眾生。從大乘角度而言,我與眾生的目的一樣、感受一樣,那我拋棄眾生而想獲得快樂,這是不合理的。而且,拋棄眾生而自己成佛,也不成立。
717、雖然他人的痛苦很難受,但他的痛苦畢竟無法傷害到我,我一點也感受不到,我憑什麼要去保護呢?
答:如果因其他眾生的痛苦不會傷害你,所以你不需要保護他,那麼未來的惡趣痛苦也沒有損害到今生,你為何要保護呢?比如你現在造惡業,來世會轉生到地獄裏受寒熱之苦,這些痛苦你現在並沒有感受,既然是不能害自身的法,那為何要拼命地積累善法去防護呢?或者說,很多人年輕時積累財產,目的是為了在老年時不受苦,還有一些人為了明天快樂,現在做很多事情,這些都應該成為不合理,因為痛苦現在你也沒有感受到。
718、為什麼說現在的我和未來的我不是一個相續?請以教證、理證進行分析。
答:1)教證:《入中論》雲:“如依慈氏近密法,由是他故非一續。所有自相各異法,是一相續不應理。”
2)理證:比如說,如果34歲的我和35歲的我是一體,那麼我34歲的時候,已經變成35歲了。或者50歲的我和100歲的我若是一體,我到100歲時,已經年輕50歲了。或者我今生是人,來世變成地獄的眾生,假如二者是一體,則人間也有地獄的眾生了……有很多的過失。
因此,這不僅在勝義中不成立,世俗中也不成立。
719、你認為《入行論》簡單嗎?請說說你的體會。
答:請自己發揮。
第132節課
720、有人說:“如同肚子餓,只能由自己吃飯解決一樣,自己的痛苦應由自己遣除,沒必要替別人解除痛苦。”你如何破斥這種說法?
答:如果各自痛苦,應該由自己解決,那麼腳痛與手無關,手為什麼忙不迭地保護腳呢?而且,你也應該只幫助自己,不應該去幫你的弟弟、妹妹等家人。可是我們的習慣和實執並非如此,在行為上,往往都要借助他者來幫助自己。認為不是自己的就不饒益、屬於自己的就幫助是不合理的。因此,自他平等是隨順實相的法,任何與其相違的觀點,無論怎樣也不能成立。
721、凡夫人從哪兩個方面執著“我”的?請以理分析其顛倒性。
答:他們認為:手和腳均為身體的附屬,是同一個蘊聚;明天的我、後天的我,乃至地獄中的我,是同一個相續。從這兩方面執著有一個“我”。
如同軍隊和珠鬘一樣,蘊聚和相續沒有成實的本性。相續不存在,可用鬘來比喻;聚合不存在,可用軍隊來比喻。
首先觀察相續我,我昨天心相續的刹那、今天心相續的刹那,乃至老年時心相續的刹那,全部是連在一起的,似乎有一個長長的東西,但其實這是一種籠統的妄執。因為世間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今天的我、明天的我、老年的我完全不同,只是在沒有觀察時,相似安立的一種假名而已,就如同珠鬘。
還有凡夫執著的蘊聚也是如此。五蘊是五個不同法,並非一個整體,可是凡夫以習慣誤執,認為有一個蘊聚整體,再從蘊聚產生“我”的執著。如同軍隊一樣,從總體上是存在的,但如果具體分析,除了一個個軍人之外,並沒有一個叫“軍隊”的法存在,只不過是人們在自心中強取了一個名稱。
722、為什麼說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你明白此理後有何打算?
答:如果蘊聚的我不存在,相續的我也不存在,那麼所謂的我根本不存在,勝義中不存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只不過名言中有一個假立的存在。我都不存在的話,我所感受的痛苦怎麼會存在呢?既然沒有真實的受苦者,自他的痛苦也就沒有什麼分別了。只要是痛苦,就應盡力遣除,因為不論是眾生的痛苦,還是自己的痛苦,凡是痛苦就特別難忍,所以不能只維護自己,不維護他人。
第133節課
723、既然一切痛苦都應遣除,為何緣眾生而生悲心的痛苦不遣除?為什麼說這種痛苦很有意義?
答:這雖然也是一種痛苦,但並不是無意義的痛苦。如果眾生所受的痛苦,對今生不利、對來世不利、對自己不利、對眾生不利,那一定要遣除。但這種痛苦並非如此,表面上看是一種痛苦,實際上它是斷除痛苦的根本。
而且,因悲憫眾生而生起難忍苦受與地獄的寒熱之苦、餓鬼的饑渴之苦等相比,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即使為了眾生而割下身肉,對真正的大乘菩薩來講,也不算是什麼痛苦。
從另一方面而言,大悲心是一種智慧,它的本質根本不是痛苦,而是如來藏的妙用,是智慧的體現。表面上看來在受苦,實則並不是應捨棄的無義之苦,它與“願芸芸眾生脫離苦海,得到各自所需的果位”之發心相合,這怎麼會屬於痛苦呢?
因此,前面講的痛苦,是自相的痛苦。而大悲心之苦,只是名稱上叫痛苦,實際上是根除無始以來苦因及苦果的正因。
724、為什麼說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請以具體事例說明,你通過學習本論,在這方面有哪些改變。
答:修行的三個階段——最初的發心、中間的修道、最後的成佛,大悲心都必不可缺。月稱論師說:“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於廣大圓滿的佛果,初時要有大悲心,才能引發菩提心的種子;中間要有大悲水的滋潤,菩提種子才不會枯萎,且日日增長;最後要由大悲心示現報化身,讓眾生獲得真實受用。
佛陀在經中說:“諸佛以菩提心為正因,大悲心為根本。”其他經典中也說:“大悲心是一切諸佛功德之根本。”
725、現在學習佛法是什麼樣的時代?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答:就像噶當派大德所說,現在末法時代,不是宣揚的時代,而是觀察自心的時代;不是說一些大話的時代,而是要老老實實幫助眾生的時代;不是說自己開悟、宣揚自己境界的時代,而是對治煩惱的時代。
726、如何看待現在的“人間佛教”?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求人天福報應擺在什麼樣的位置上?怎樣將之轉為大乘修法?請談談你的理解。
答:請自己發揮。
第134節課
727、為什麼菩薩利益眾生時,縱然是無間地獄也願意欣然前往?此舉與小乘行人有什麼差別?
答:生起了自他平等菩提心的菩薩,會時時刻刻護念著一切有情,如果有情從業和煩惱中獲得瞭解脫,他會為此生起無比的歡喜心。這種快慰安樂超越了一切,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有了這種大安樂,菩薩決不會舍大求小,追求個人解脫的寂滅之樂,因為從大乘宗旨而言,自私自利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礙。
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雲:“智者雖常處地獄,不障清淨大菩提;二乘清涼自利益,得樂雖妙障菩提。”菩薩即使長期處於地獄,由於利他心極為強烈,根本不會障礙取證菩提;而聲聞和緣覺二乘行人,就算住在寂靜的地方饒益自己,也對解脫有很大的障礙。
728、強迫出家人把僧衣脫掉,會有什麼過患?懂得這個道理後,你有哪些感觸?
答:佛陀在《地藏十輪經》中講,如果強迫出家人把僧衣脫掉,則是斷三寶種,亦名為挑壞一切眾生法眼,亦為毀滅我久勤苦所得正法,與諸眾生作大衰損,比五無間罪還嚴重。
729、在講經說法時,為什麼需要引用教證?對此你有什麼體會?
答:如果說法從來沒有教證,全部是自己的分別念,則很容易偏離正道。當然,若是大成就者,說出來的話會比較可靠,否則,隨隨便便就下定論,然後自己的語言成了弟子永遠的依靠處,如果所說的有錯誤,就會將無數人引入無明之道,過失是很大的。
730、你如何看待藏傳佛教?如果你周圍有人譭謗藏傳佛教,你會怎麼樣做?
答:請自己發揮。
731、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培養下一代?為什麼?
答:不僅要讓孩子學一點知識,最關鍵的是讓孩子有悲心。
如果沒有悲心,他長大以後讀完大學、博士,會盤算著怎麼樣貪汙,一直想著自己,根本不想這是眾生的血汗,隨便享用不合理,最後對自己、對社會都不利。因此,應該以慈心、悲心的理念教育下一代。
732、請以公案、教證說明:一切世間事,串習無不成。並談談你對此有哪些感受?
答:1)公案:《勝蓮經》講了一個公案,說以前在鹿野苑有一個婆羅門女,時時觀想自己是老虎,後來有一天,她果然變成了老虎,將當地居民全部嚇跑了。
龍樹菩薩有一個弟子,也曾觀修頭上長角,結果真的長出了一個角。龍猛菩薩教他再繼續觀沒有角,然後他不斷地觀修,角慢慢就沒有了。
2)教證:佛經中說:“是故無論真或假,凡事若經久串習,串習力達圓滿時,不思亦能生是心。”
後一問請自己發揮。
733、在依止善知識時,一定要注意什麼?原因何在?請以你所見聞的事例進行剖析。
答:不要盲目去依止,首先應該多打聽、多瞭解。就像買東西,也要辨別是否是偽劣產品。依止上師是終生大事,不能隨便去依止一個人,一定要多方觀察,不然對雙方都不利。
後一問請自己發揮。
(注:若提到寫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請自己發揮。)
第135節課
734、自他相換包括哪幾個方面?請一一解釋,並說明修自他相換有何必要。
答:自他相換包括:1、身體方面的交換:指他人身體上的痛苦,由自己的身體來承受。2、感受苦樂方面的交換:默默承受眾生的一切痛苦,把自己的一切快樂直接或間接奉獻給眾生。3、愛執方面的交換:以前對眾生漠不關心,對自己極其愛執,而現在對眾生非常的關愛,對自己的耽著逐漸淡化。4、善惡方面的交換:自己的善根回向眾生,眾生的罪惡由自己代受。
必要:因為自身的過失極大,無始以來眾生沉溺輪回、飽受痛苦的根本原因,即是無明我執,一直耽著、愛惜自己。由於分別自他親怨,以此而造下無邊貪嗔惡業,產生無邊痛苦。因此,我執實際上是一切禍患的根源,如果希求解脫,必須從根本上把它剷除。
而他人,實際上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因為眾生是成就六度的根本助緣,假如一個眾生也沒有,則六度萬行不能行持。如果能恭敬慈愛其他眾生,則能迅速懺除業障,積累巨大資糧,生起證悟成就的功德。
因此,如恰卡瓦格西言:“自己是一切過失之來源,他人是一切功德之來源。”修行人了知自他利害關係後,應當全力以赴地修持自他相換菩提心,徹底斷除我執,而慈悲地為眾生拔苦予樂。
735、三界眾生無有邊際,全部執為自己而取受痛苦,有些人一想到這裏就被嚇壞了,無法發起自他相換的勇氣。你應該用什麼方法一步一步說服他?
答:首先告訴他:眾生數量雖然非常多,但只要串習,修相換也就沒有任何困難,比喻說每一個有情的手足等肢分雖然很多,然而眾生都已習慣將這些支分執為自己的身肢,並且加以保護愛執。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可以同樣執著一切有情為“我的眾生”?這種執愛以智慧方便加以引導串習,很快就可以成熟。
如果他還覺得有點困難,可以進一步分析說:從身體每一個部位去觀察,可以了知,在五蘊假合的身體上,不可能找到一個“我”,然而眾生由於無明串習,對之生起“我”的念頭,這都是習慣導致的結果。既然如此,那麼對其他眾生統統執為“我的眾生”,久習成性,自然也就會生起“我”的感覺,當他人感受痛苦時,自己也會如同感受到手腳的痛楚,而會想盡辦法去消除苦受一樣,毫無困難,關愛心和菩提心會自然增長。
736、菩薩是怎樣觀一切有情如同自己的?請以比喻進行說明。
答:菩薩每時每刻都在幫助眾生、利益眾生,自己沒有絲毫傲慢心,完全當成了本分事,除此之外,沒有想過“我今天幫他,他明天要幫我”,也不希求來世有什麼異熟果報,只有一心一意利益眾生。只要眾生快樂,就是對他的一種回報。就像用自己的手喂自己吃飯一樣,怎麼會對手表示感謝呢?菩薩利益眾生不需要感謝,只要眾生獲得快樂就可以,眾生的事與自己的事沒有差別,甚至已經勝過了自己。
737、我們怎樣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眾生?你對此有哪些感觸?
答:對微如他人不遜言詞的痛苦,我們都會謹慎小心地防範以免受傷害,對一切眾生的大小痛苦,我們也應該同樣地對待,常修慈悲和愛護。
我們對自己的保護是什麼樣的,每個人都心中有數,稍微有點冷了,馬上披衣服,稍微有點不舒服,馬上要吃藥。但是別人生病了、寒冷了、受苦了,我們會不會像保護自己一樣馬上去幫助他呢?很多人都是有條件的——你是我的親戚、你對我有恩的話,我去幫助你;你對我沒有恩德、跟我沒有任何關係,我就不管,甚至會踐踏他、殺害他。這樣的理念一直串習到今天,如果還不改過來,那根本不能列入大乘修行人的行列當中。所以,在任何眾生遭受痛苦時,都要儘量保護。我們要利用日常中每件小事,不斷地串習,以成熟護他如己的悲心。
第136節課
738、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你對觀世音菩薩有信心嗎?為什麼?
答:觀世音菩薩為了消除眾生的畏懼,以大悲加持自己的名號,使僅僅聽聞此名號者也能得到庇護,所以觀世音名號跟普通人的名稱截然不同,憶念的時候,千萬個眾生的煩惱、恐怖、痛苦同一個時間都會無餘遣除。即使在眾人當中產生一些怖畏,或者遇到地水火風的災難、怨敵的危害、邪魔外道的侵損、重病降臨、恐怖襲擊,憶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也能遣除。甚至,讓你發言、講考,有些人膽子很小,特別害怕,這時候也可以憶念觀世音菩薩。《華嚴經》雲:“憶念三次我之名號者,願彼於輪回中無有恐怖感。”《學集論》中引用《觀音解脫經》也講了憶念觀世音菩薩會令諸眾生離墮落怖、令諸眾生離眾威怖、消除墮入三惡趣的命運、遣除世間的十八種災難等功德。
739、怎麼樣才能真正與諸佛菩薩相應?這跟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
答:與諸佛菩薩相應的方式多種多樣,通過理論瞭解佛法的奧義,這樣雖然有必要,但也要以虔誠心、恭敬心在諸佛菩薩面前祈禱。我們都需要上師的指點和加持,也離不開佛菩薩的無形加持。
740、在學習《入行論》的過程中,你是怎樣付出一定的時間、精力、資源的?今後有何打算?
答:請自己發揮。
741、為什麼說自他交換是秘密的竅訣、甚深的竅訣?對此你是怎樣修持的?
答:1)秘密的竅訣:因為這是對非法器保密的竅訣。所謂的非法器,指強調自私自利的小乘行人,他們只想自己獲得阿羅漢果,聽到這個法之後,肯定會特別害怕。還有,沒皈依佛門的人也無法接受,有些人連基本的因果都不懂,更何況這麼甚深的無上妙法了。
所以藏地在金厄瓦和恰卡瓦之前,寂天菩薩和阿底峽尊者修菩提心的教言,並不是很廣泛地流傳,這種法不能傳給沒有信心的人、具有邪見的人,否則他們不但不生信心,反而會因誹謗而造下惡業。
2)甚深的竅訣:《大圓滿前行》中說:“哪怕相續中生起一次這樣的自他交換菩提心,也能清淨多生累劫的罪障,圓滿廣大福德、智慧資糧,從惡趣、邪見之處獲得解脫。”
即使能夠面見本尊,這也是最甚深的竅訣。甚至當你遇到病魔、違緣,或者身體不好、無藥可治時,修自他交換也能遣除。
742、現在社會上的知識跟古代文化有何不同?你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的?
答:1)現在是資訊時代、知識爆炸的時代,什麼學問都可以輕而易舉得到,人們反而對知識不珍惜了。古人為了求法,翻山越嶺、立雪斷臂,經歷無數苦行,而現在不管是經典也好、論典也好,只要打開電腦上網,什麼都能一覽無餘。
2)現在的一些知識,就是為了短暫的吃喝玩樂,長遠的目標是沒有的,只是一種目光短淺。他們不顧來世也不顧今生,不要說佛教的甚深道理,就連傳統道德也蕩然無存。這樣之後,道德行為沒有約束,盲目地跟著潮流跑,這一代的年輕人,孝順、人道什麼都沒有,而貪汙腐敗、亂七八糟的學問,他們有的是,頭腦中全是垃圾知識。所以,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學習古代大德的論典,或者先賢留下來的教言,這樣,做人才會有很好的約束。
第137節課
743、為什麼要捨棄對自我的貪執?請從今生、來世兩方面具體剖析。
答:1)今生:如果沒有捨棄對自我的貪執,今生當中,縱然遭受微不足道、極為渺小的危害,如蚊子咬你、身上有蝨子,或者別人說你有一點缺陷等,也會產生極大的恐懼。
2)來世:貪執身體會為來世造下很多惡業:為了遣除疾病纏身、饑寒交迫、口乾舌燥等身體上的痛苦,不惜捕殺魚類與飛禽走獸,甚至埋伏在路途中攔路搶劫。即生造的這些惡業,不一定馬上有明顯的果報,但因果是絲毫不爽的,因緣成熟時,來世定會遭受惡趣的痛苦。
744、很多人認為來世看不見,所以不存在;或者說佛教是迷信,因為用科學解釋不了。這些說法正確嗎?如何一一破斥?
答:不正確。
1)善業和惡業就像農民種下的青稞種子,剛開始雖然看不到苗芽,可是只要種下去了,因緣具足、沒有遭到違緣,一定會長出苗芽的。同樣,殺害眾生不一定當下就能現前果報,然而再過幾年或者再過幾世,因緣成熟時,一定會感受痛苦的。這就是業因果的一種自然規律。
2)不承認佛教的理由是“佛教無法用科學來解釋”,這種說法完全是愚癡所限。科學根本沒有觀察佛教的能力,就像對摩尼寶、珊瑚、金剛鑽石等珍寶,不知道它的組成元素,就一口否認它的存在,這樣合不合理呢?同樣,佛教所講的一切道理,世間科學也沒有駁斥它的能力。
因此,不論是否承認因果,只要造下惡業,就必定會感受果報。即便在世間上犯了法,也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不可能產生一個善果。
745、有些人說:“人吃動物天經地義,但在殺它的時候,方式要溫和一點。”對此論調,你有何看法?為什麼?
答:這種說法根本不合理。
講“自他平等”時說了,旁生和我們沒有任何差別,它們也害怕痛苦、喜歡快樂。不管是哪一種殺法,用刀也好、槍也罷,都不可能是快樂的。我們可以試想:如果自己將要被宰殺,是選擇哪一種死法比較好呢?肯定任何手段都特別可怕。那麼眾生與自己也是同樣的。
746、現在的教育與古代有何不同?對於各種不良現象,你有那些感觸?
答:古代的《朱子格言》中說“讀書志在聖賢”,但現在的教育是“讀書志在賺錢”,或者“讀書志在找朋友”,這樣一來,從小就受到不好的教育,許多孩子根本不知道恭敬師長、孝順父母。老師們教學生,也是在課本上走馬觀花就過了,除此之外,根本不教他們從小怎麼樣對待環境、怎麼樣愛護動物、怎麼樣恭敬父母。很多父母只是把孩子送到那裏,對老師教什麼根本不管。老師也是天天打麻將、天天干壞事,學生學不到什麼優良品質。如此一來,社會治安也好,管理秩序也好,到處都是一片混亂,殺害父母、造五無間罪的現象數不勝數。
747、什麼叫三寶物?為什麼說盜取三寶物有極大的過患?為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寺院、居士林等佛教團體應該怎麼做?
答:造佛像、造佛塔等方面的叫佛寶財物,印經書、造論典方面的叫法寶財物,供養僧眾的叫僧寶財物。實際上,供養僧眾的財物也可以叫三寶物,因為從廣義上講,僧眾的身口意代表三寶。
盜取三寶物有極大的過患,來世必定會墮落惡趣,感受無量的痛苦。佛在《大集經》中雲:“盜僧物者,罪同五逆,隨損一毫,則與十方凡聖,一一結罪。”又雲:“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因為對境極其嚴厲,所以佛在《寶梁經》裏說:“宜自啖身肉,不得盜三寶物。”
凡是管財物的,不管是放生錢、三寶物,都應該三四個人以上把賬目弄得清清楚楚,每個月定期、不定期地進行公佈,建立健全財務制度。這樣一方面可以約束自己,一方面也不會遭別人誹謗。
748、世間的聰明與佛教的智慧之間有什麼差別?你屬於哪一種?
答:世間的聰明才智,只是一種世智辯聰,根本不知道萬事萬物的真相。這種人對三寶不承認,對高僧大德、三寶、父母不恭敬,肆無忌憚地造惡業,最終只能成為增長邪見之因,成為毀壞自他的手段。
因此,世間的智慧只是小聰明,在佛教中,不能稱為大智慧。真正通達佛法中的道理,才是大智慧。
第138節課
749、為什麼說藏傳佛教不是婆羅門教的支分,而是正統的佛教?釋迦佛已經斷證圓滿,為什麼說蓮花生大師比佛還要殊勝?
答:因為藏傳佛教創始人——蓮花生大師,是佛陀親自在經典中授記的,並不是藏地自己認定的一位瑜伽士。藏文的《涅槃經》中說:“我已滅度後,汝等莫憂傷,無垢彩湖中,較我勝士夫。”《諸佛未來授記經》中也說:“我已滅度後,一百十二年,較我甚殊勝,名為蓮花生。”
喇拉曲智仁波切等大德在解釋時說,蓮花生大師比釋迦佛殊勝,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從降生方式來看,蓮花生大師是化生,在清淨的蓮花中降生,顯現上沒有父母的垢汙;從弘揚密法來看,釋迦佛只講了極少數的密宗法要,而是授記未來廣弘,蓮花生大師則直接宣講了殊勝的密宗……
750、請以教證和比喻說明,藏傳佛教各宗各派圓融無違,各派祖師都是一個化現。
答:1)教證:第一世達賴根敦朱巴說過:“持明成就蓮花生,五百頂飾燃燈尊,金剛持尊宗喀巴,種種化現我敬禮。”第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也說:“成就自在蓮花生,化為具德阿底峽,再次化現宗喀巴,我無其他皈依處。”
2)比喻:藏傳佛教五大宗派宗如同五個手指,各派見解雖然不完全相同,但“根”全是釋迦牟尼佛一個。
所以,藏地看起來有各大教派,但在蓮花生大師的伏藏品中說,薩迦派的薩迦班智達、覺囊派的達熱那他、噶舉派的塔波仁波切,全部都是他的化身。各宗各派圓融無違,各派祖師都是一個化現。
751、為什麼說淨土宗的人排斥藏傳佛教的話,自己的宗教也無法建立?
答:因為蓮花生大師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是一體的。
有些伏藏品中說:“昔日極樂阿彌陀,普陀怙主觀世音,達納郭夏蓮花生,縱然示現三化身,實則無二也無別。”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普陀山的怙主觀世音菩薩、達納郭夏降生的蓮花生大師,雖然示現為三個化身,實際上是無二無別的,蓮花生大師就是阿彌陀佛。
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從心間射出第二個“舍”字,在達納郭夏的湖裏變成蓮花生大師,鄔金國王恩紮布德來到湖邊後,把他封為太子帶到人間,然後大師經過印度,來藏地弘揚佛法。
儘管表面上化現不同,實際上蓮花生大師就是阿彌陀佛。如果說密宗不好、蓮花生大師不好,那淨土宗的阿彌陀佛也沒辦法建立。
752、重視他眾與重視自己有何差別?害他眾與害自己各有什麼果報?在現實生活中,你對這個道理有哪些體會?
答:1)比如在佈施的時候,很多人顧慮到:“如果佈施了,那我自己享用什麼?”這種自私自利心是吝嗇的餓鬼道。“如果自己享用了,給眾生佈施什麼?”這種利他的菩薩心腸,則是人天善道之法,而且重視他眾的功德也非常大,佛在經中說:“若能行佈施,菩提不難得。”
2)如果為自利而傷害別人,即生中肯定會感受不良的後果,來世也會墮入三惡趣。如果為了利益他眾而損害自己,一定會圓滿一切利樂,暫時享受人天福報,究竟獲得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的三大解脫。
753、自己高高在上役使他人,以及將高位讓與他人、當他人的奴僕,分別將導致什麼樣的後果?由此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答: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淩駕於他人,那麼來世一定會變成卑劣之人,甚至墮落惡趣。反之,假如將高位讓與他人,自己情願居於卑位,那麼,乃至生生世世都會在人天善趣中備受恭敬。
如果為了自己而役使他人,總有一天會感受被奴役的苦果;如果為了利益他眾而自己勞作,即生定能獲得殊勝的官爵地位,不受役使之苦。業因果絲毫也不會空耗。
第139節課
754、“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你對這個頌詞有什麼感觸?請以發生在你身邊的事例說明。
答:請自己發揮。
755、請以實例剖析:利他與利己所生的苦樂之理。
答:在三界之中,眾生無始以來都在為自利而勞碌,時時刻刻為了自身利樂而追逐不休,可是結果仍是無盡苦海輪回。這種愛執自身的習氣如果不能斷除,也就毫無安樂可得,將永無止息地流轉在三界火宅中受煎熬。
反之,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主的智者們為例,他們在因地時,也曾是凡夫眾生,但他們發起了無上菩提心,並且將一切都投入在利益眾生的事業中身體力行。不僅一生如此,他們在生生世世,乃至發願在輪回不空之際,都是如此,不顧自己身命善根等一切,唯一謀求眾生的利益,從來不為自己考慮,而其結果,卻是得到了無上成佛大安樂。
逐自利者墮落無盡苦海,唯利他者終成無上正覺,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效智者的足跡,去精勤修習利他菩提心呢?
756、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換,將會有什麼過患?請從兩方面進行分析。
答:1)未見之過患: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樂,真實相換別人的痛苦,那麼不但獲得斷證圓滿的佛果是天方夜譚,甚至在生死輪回中也不會有善趣的快樂,因為一切快樂之源就是利他。這種果報雖然現在看不見,但它是確實存在的。
2)可見之過患:暫且不論自私自利者來世果報如何,在現世,比如主僕之間,如果僕人以狡詐行為騙取利益,一旦被發現,就會丟掉工作;而如果主人不願支付酬勞給別人,吝嗇又輕視僕人,則僕人也不會為他付出,這樣,就連今生的小利樂也無法成辦。
757、有些人認為自己應該先修行,暫時把眾生的死活置之不顧,等自己成就了以後再度他們。這種想法正確嗎?請說明理由。
答:不正確。自己發了菩提心以後,眼睜睜地看著眾生受苦乃至死亡卻見死不救,說證悟以後度化天邊無際的眾生,這簡直是一種空話。“不救一蟲,何以救天下?”連一個小蟲都不救的話,聲稱要救天下的眾生,恐怕是不現實的。
所以我們對身邊的每一個眾生,甚至一草一木,都要以利他心來對待,倘若有了利他心,即使修行沒有很高的境界,但也是菩薩的行為。
第140節課
758、如果有人不敢修自他交換,因為害怕別人的痛苦、病魔真的出現在自己身上,那應該如何正確引導他?平時應當怎樣修自他交換?
答:其實根本不用擔心,因為菩提心的本體不會讓眾生受苦,只要這樣修,獲得成就非常快,自己身心也不會有痛苦。菩薩修一下自他相換,並不是病人就馬上好了,自己馬上倒下了。除了極個別的事例外,一般來講不一定有,但這種力量和成就的作用相當大。
平時如果有條件,則可以每天按規定的時間修;若無條件,則隨處隨地都可以修。應該用上快樂和痛苦,遭受痛苦時,想到眾生的痛苦讓我代受;有快樂時,想到回向給眾生,應該如此時刻不忘記自他交換的菩提心。
759、對自我執著將會產生哪些危害?最終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答:世間上一切災害、痛苦,地震、火災、洪水等自然災害,人與非人的恐怖,病魔、鬼神等都是從我執而產生的。
生老病死,行苦、變苦、苦苦等三大痛苦,以及大大小小的輪回痛苦,來源也全部是我執。
煩惱過失與我執也連在一起。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雲:“有我則知他,自他中執嗔,此等盡相系,而生諸過失。”
甚至小狗來了、小老鼠來了也害怕,就是因為有了我執。如果沒有我執,對這些是不會執著的。
最終可以得出結論:我執這一生死眾苦之根本,使自己長久陷於生死輪回苦海的大魔,對它為何還要執愛而不斷舍,還要留著它做什麼呢?難道自己所受苦難還不夠嗎?應如華智仁波切所說:“所有的修行中應該反觀自心,所有的力量應該用於斷除我執上面。”
760、什麼才是真正的大魔?它在哪里?依你的瞭解,有哪些方法可以斷除它?
答:1)我執才是帶來一切痛苦的真正大魔。它潛伏在每個眾生的相續中。
2)大乘佛法裏專門有種“斷法”,即依靠般若法門來斷除我執,與禪宗依靠《金剛經》來斷除執著基本上相同。
或者還可以依靠修持空性、自他交換等等。此處可以自己發揮。
761、請以比喻說明,斷除我執的必要性。
答:現在很多人特別痛苦,就是因為沒有斷除我執,以我執的束縛、捆綁,痛苦不斷地增上。比如一個人手裏拿著火,整個手都在燃燒,即使他痛得大喊大叫,但不願意放棄火的話,痛苦也不會離開。同樣,我執實際上是三界的毒火,在沒有遠離它之前,痛苦不會無因無緣停息,什麼時候斷了我執,什麼時候才會有無漏的快樂。
所以,自己有時間或在行住坐臥的威儀中,應該多修一點菩提心和無我,如果沒有自我的執著,利他心很重,不僅生生世世對修行有利,暫時的恐怖痛苦也可以解除。
762、有些人問:“我本來不存在卻生執愛,是一切痛苦之源,那眾生本來也是空性,執愛眾生豈不也是一樣嗎?”對此你該如何回答?
答:不錯,勝義中雖然兩種都是執著,但在世俗中一個有價值,一個沒有價值。這一點,智作慧論師在《入行論大疏》中講得比較清楚,他說:“燈光與珠光,誤認為珠寶,錯覺雖無別,實義則懸殊。”把珠寶的光誤認為珠寶、把燈光誤認為珠寶,這兩種執著都是假的,但其結果,誤認燈光為珠寶者一無所得,而誤認珠光為珠寶者卻能得到珠寶。同樣,我們在世俗修持的過程中,愛我是一種邪執,根本得不到菩提,愛眾生則可以獲得殊勝的菩提心,依靠這樣愛所有眾生的菩提心,能得到圓滿正等覺果位。
第141節課
763、發了菩提心之後,請從意樂、行為兩方面說明我們是屬於眾生的。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應該怎麼做?這樣會有什麼結果?
答:1)意樂:在發菩提心的當下,我們的身口意、財產、善根已經完全屬於眾生。發菩提心的人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利益有情,如同工人的任務是做工一樣,應時時刻刻想著眾生,暫時讓他們身心安樂,究竟得到圓滿佛果,除了利益有情外,千萬不要再想其餘事。
行為:我們不應再用屬於他人的眼等肢體,成辦自己的利益,更不能以屬於他人的眼等身肢,造作惡業傷害眾生。因為發菩提心時,曾以十方諸佛菩薩作見證,迎請三界輪回的眾生作嘉賓,將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供養給眾生了,給別人的東西,未經別人開許不能隨便用,更不能用它來害眾生。
2)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應以眾生的利益為主,把眾生當作佛陀那樣來對待,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全部搶下來,不要再把它歸為己有,而要將使用權交到眾生手裏,一點不剩地佈施給眾生。
3)結果:能夠付出一切,就能獲得一切。如果能把自己的所有拿來為眾生服務,自然而然會生起很高的境界,智慧無勤開發,利益眾生的事業也任運自成。
764、嫉妒心、傲慢心、競爭心是依何種對境而生起的?請簡略說明應當如何對治。
答:1)對卑下者容易生傲慢心,覺得他的才華、智慧、名聲不如我,我很了不起;對平起平坐者容易生競爭心,認為他跟自己是一樣的,他發財的話我也要發財,處處想與他競爭;對超勝自己者容易生嫉妒心,別人各方面超過自己時,自己心裏就不平衡,一定要超過他。
2)有了這三種過失後,現在應該換一個位置,我當作低劣者、我當作高者、我當作平等者,原來的位置換作眾生,然後去表演角色。
但是這三種煩惱不能在同一個時間修,因為它們不可能在同一個時間產生,因而一定要分開修。修行的時候不要懷疑,也不要三心二意:“我到底是不是卑下者?我到底是不是別人啊?”邊修邊懷疑是不合理的,一定要有種決定性,應該站在別人的位置上修持交換。
765、有些人認為修菩提心、空性有功德,但修傲慢心、嫉妒心等煩惱不合理。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
答:這種竅訣是以毒攻毒,非常殊勝,用煩惱來摧毀煩惱,它的力量更強大,有時候比一些對治法更有效。就像現在的有些醫生,毒藥用成良藥,能攻克許多疑難雜症,所以只要運用恰當,一切都可以轉為道用。
766、什麼叫嫉妒?嫉妒會有哪些果報?應當如何斷除?
答:1)《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對嫉妒作了詳細定義:“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於有之人,而生憎恚。”自己希求名利,不想讓別人擁有,一旦別人擁有了,便產生如火般的憎恚心,這就是嫉妒心的概念。
2)這部經典中還講了嫉妒心的諸多果報,比如特別嫉妒的女人,將會失去丈夫,還會轉生於黑暗之處,連自己的手腳都看不見,甚至變成吃嘔吐物的餓鬼。
3)把對方放在高位,自己降為低位進行觀想,對易位前的自己生起嫉妒,感受卑下者渴求幫助關懷的心理,使自己承受那些痛苦。
然後再回過頭看自己在沒有做這種交換修習前,自己對那些卑下者不但不生憐憫愛護善心,有時甚至生傲慢輕視噁心,那樣是多麼不如法與冷酷。從今後應以大精進修習菩提心,利樂他們。同時,回顧自己的嫉妒煩惱,除為自己帶來痛苦之外,完全沒有意義,應徹底根除。
第142節課
767、怎麼樣對低劣者修習相換?為什麼說低劣者用不著過於自卑?
答:1)我們把地位最下等、身份極下劣的人換作自己,具足名聲、財富、地位、權勢等一切福報。而原來的自己換作別人,淪落為了乞丐、屠夫、妓女等下賤人。如此進行換位思考,對之修嫉妒心。原來自己看不起低劣的人,但現在受這些苦惱,以後就不會這樣了。
這種心不能有任何懷疑,也不能打其他妄想,只有真正生得起來,修行才會比較成功。
2)低劣者與高者比起來,儘管有些地方比不上,但也並不是一無是處。佛經中雲:“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功德之相。”既然具足如來藏,那也用不著自暴自棄,甚至想去自殺。因為與更下等的人相比,你還是超過他們,那些傲慢的人與最高的智者比起來,還是差得很遠。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你雖然趕不上高者,但比你更低劣的肯定大有人在,殊勝也是觀待低下而安立的。
768、對於戒律廢弛、見解退失之人,怎樣修持自他交換?如是修習後,你有哪些切身感受?
答:易位至其位置,以此而引發大悲救護之心。自己觀想與他們相換,然後可以想到:“雖然我戒律廢弛、見解退失,但這並非我心甘情願如此,而是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惡緣在控制我,貪嗔心極為強烈,再加上外界複雜混亂的環境等因素,才導致了這種可怕結果。作為修行人,我也希望自己能戒律清淨,獲得正見,得到無上解脫安樂。而他(易位前之自己)如果有悲心,有清淨正見戒律,就應該幫助與救護我,那我也有自拔的能力,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折磨,我都心甘情願去面對接受。”
如是修習後,自己對戒律見解衰退者的痛苦有了切身感受,他們雖然對自己有嫉妒,但自己怎麼能因此而傲慢或對他們不理不睬呢?自己理應克服傲慢煩惱,以大悲寬容之心對待他們,也應安然忍受重重困難,盡心盡力幫助救濟他們。同時,也可掘出自己內心潛藏的嫉妒煩惱,予以認識後徹底剷除。
769、破見者和破戒者相比,哪個過失的更大?請說明理由。
答:比起破見來,破戒過患尚稍遜一籌,破見的過失更大。
因為破戒者如有正見尚可懺悔,依靠還淨儀軌可得以清淨,而破見者對因果、正法等生邪見,如同壞自命根,壞自解脫眼目,這種罪過無法衡量。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說過:“甯毀犯屍羅,不損壞正見,屍羅生善趣,正見得涅槃。”《俱舍論》裏也說,獲得善趣以戒律為主,獲得解脫以見解或修行為主。
正見是證得無上涅槃的根本,因此,大家在有生之年一定要護持自己的見解。
770、什麼樣的人才會傲慢?為什麼有了傲慢不應理?應當如何對治傲慢?
答:1)內在越沒有功德的人,有了一些地位名聲時,外在的表現越傲慢。
2)有了傲慢相的話,會遮止自己相續中產生功德。本來你很快就要開悟了,但有了傲慢就會耽誤;本來你對上師三寶的信心很大,有了傲慢心的話,就不行了。
3)加行裏說多磕頭可以對治傲慢,有傲慢的人必須磕頭。讓他在佛像前磕頭的話,傲慢心逐漸就沒有了,這樣一來,自相續比較調柔,修法、做事情都比較堪能。
771、我們在有生之年中,有哪兩件事情特別重要?你今後有什麼打算?
答: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不管出家人、在家人,每天都要聞思修行。
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時時刻刻不能忘記利益眾生的大事。
第143節課
772、產生競爭心的對境是什麼樣的?應當如何對之修競爭心?是否所有的競爭心都要對治?為什麼?
答:1) 在利養、能力、智慧、勢力等方面與己相等或者稍微超勝的對境面前,很容易產生競爭。但如果自己跟別人差距很大,是不會產生競爭心的。
2)以觀想相換,使自己變易為對方,然後對易位前的自己,發起競爭好勝之心:為了使自己優越超勝,如果能不費吹灰之力就把眾人對他的恭敬利養奪過來,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但若沒有這麼順利,縱然發生爭吵也不惜,只希望能贏得更多的財利與恭敬。
功德方面:我將盡力宣揚自己的功德,令名聲傳揚世間各方,而對他(原來的我)要千方百計壓制,使世人聽不到他有任何優點功德名譽。過失方面:我更要設法隱藏自己的過失,使自己廣受供養,而對他(原來的我)要完全相反,盡力顯露其過失使他得不到分毫利養,使我今後獲得名利地位,備受恭敬,而不讓他獲得任何名利。
我自己心懷安樂,而希望看到他長久淪落苦難,慘遭不幸,我要使他成為眾人嘲諷的笑柄,成為眾人競相譭謗的對象。
3)不是。在聞思、修行、辯論、守持戒律等方面,互相也有種競爭心時,這種競爭對自他都有利,不用去對治。
773、什麼是禪話、禪音、禪事、禪心?你平時是怎麼樣修持的?
答:禪話就是說歡喜的語言,說真實的語言,說謙虛的語言,說利人的語言。
禪音就是化一切音聲為微妙的音聲,把辱駡的音聲轉為慈悲的音聲,把譭謗的聲音轉為幫助的音聲,對哭聲鬧聲、粗聲醜聲都不介意,那就是禪音。
禪事就是佈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務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禪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聖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弟子的心與上師的智慧無二無別,也是一種禪心。
我們應該儘量斷除競爭心、煩惱心,用禪宗或密法的竅訣來調伏自己。
774、現代人對於出名,與古人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答:古人雲:“人怕出名,豬怕壯。”古人不願意出名,害怕樹大招風,遇到很多麻煩事。但社會發展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想出名,本沒什麼功德可宣揚,但是通過媒體的炒作包裝,搖身一變就成了巨星。甚至有些人為了出名,不知道慚愧,通過裸體、罵人等手段來提高知名度。這也是當今社會的一種弊病。
其實如果真有功德,有學問智慧、戒律清淨,並不需要特意去宣傳,“桃李無言,下自成蹊”,遲早會有弟眾成群結隊地蜂擁而至,用不著去打一些假廣告。佛教徒應該淡泊名利,一心一意利益眾生,當然,如果對眾生有利益,自己有名聲也沒必要刻意隱藏,顯露出來是可以的。
775、怎樣理解說別人過失是不好的行為?作為一名管理人員,見他人言行不如法時,應當如何處理?
答:關於說過失的問題,大乘經論都進行了極力遮止,薩迦班智達在格言中也說:“聖士觀察自過失,劣者觀察他過失,孔雀觀察自身體,鴟鴞給人起惡兆。”特別喜歡說人過失的話,那絕對是個壞人。看見別人就開始說過失,是非常不好的現象。作為大乘修行人,應當像《佛子行》所講的一樣,儘量把別人觀為清淨,最好不要說入了大乘的佛子過失,不然將失毀自己的大乘戒律。
以前法王如意寶講過,即使有些管理人員不得不說,也應該在正知正念的攝持下,知道“我今天要說某某人的過失,不是我自己跟他有矛盾,或者以自己心眼不清淨而說的。這個不說的話,對僧眾、對佛教可能會造成一些危害”,然後一邊懺悔,一邊在私下或公眾場合說出來,這種情況是允許的。除此之外,這個看不慣、那個看不慣,這個是壞人、那個是仇人,這種做法是失壞大乘佛子的一種行為。
776、看見別人痛苦,自己在一旁幸災樂禍,這會導致什麼後果?請用公案加以說明。
答:以前有個小孩叫派克,他是8歲。一天他氣勢衝衝地回到家,一直跺腳,特別不開心。當時父親在院子裏幹活,見後想跟他聊一聊,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派克氣憤地說:“我們班裏的華金特別壞,在很多人面前讓我丟臉,真很希望他遇到倒楣事。”
父親於是指著院子裏曬的白襯衫,對他說:“你把這個白襯衫想成華金,拿一袋木炭使勁砸,砸中一個就代表他遇到一件倒楣事。”派克聽了覺得很有趣,就開始拿木炭拼命砸。
全部砸完之後,父親問他感覺怎麼樣,他氣喘吁吁地說:“蠻舒服的,畢竟砸到了好幾個,但累死我了。”父親知道他沒明白自己的意圖,就把他帶到鏡子前。派克一看,自己完全成了一個“黑人”,只有牙齒是白色的,而白襯衫上只有幾塊黑點而已。
他馬上醒悟到:“自己若以惡行去攻擊別人,對別人的損害並不大,但對自己的反作用相當強。”
所以作為一個修行人,哪怕跟別人關係再不好,也千萬不能發惡願“但願他受到如何如何的痛苦……”,而應該用菩提心來攝持。
777、我們大乘修行人,理應怎樣對待高低貴賤的眾生?你平時是怎麼做的?請以具體事例進行剖析。
答:學了大乘菩薩道的人,對所有的眾生都不要有輕辱心,應該有恭敬心,來了縣委書記和來了一個乞丐,應該用同樣的態度來平等相待。
第144節課
778、怎麼樣對高者修習相換?這裏所講的竅訣與《廣釋》有何不同?你覺得哪種更適合你?
答:1)首先把自己換成別人,再看易位前的自己,顯得傲氣十足,以蔑視侮辱的眼神來對待他(原來的我)。要讓他聽到我被全世界的人交口稱讚,讚歎我的種姓、智慧、悲心及人格,我因而歡喜若狂、汗毛直豎,完全陶醉在歡樂的海洋中。
然而我們換位後應該知道,這個被讚歎的,實際上不是我,而是易位前的眾生。如果是我受到讚歎,肯定會得意洋洋,但若是眾生的話,我們恐怕會生嫉妒心,非要跟他平起平坐。在這個時候,這些煩惱的禍首,其實就是我執,正因為我執從中作怪,所以我們對眾生漠不關心,對自己非常貪愛。
2)這裏主要是從重自輕他來源於我執講的,而《廣釋》則是從換位後體會高者的傲慢之苦來講的,即換位後修習自他交換,代受他們的痛苦。
779、有些人一輩子行持善法,上師也給他講了很多教言,但他卻不能調伏自相續,這是由什麼所導致的?對此你有什麼體會?
答:阿底峽尊者的上師達瑪 吉達說過:“行持善法不能調伏自相續,是因為傲慢所導致。”有些人雖然修持善法,但這種善法跟自相續並沒有真正結合起來,上師苦口婆心地講了千經萬論、三藏十二部、五部大論等殊勝教言,但這些教言一直沒有融入自己心中。這種人的我執特別重,認為上師講的教言不合理,自己的想法才正確,於是沿著另一條道路前進,這樣之後,上師也沒有辦法教育你,最後你的相續與法根本不相應。
780、按照《如意寶藏論》的觀點,佛教和外道有哪五種區分方法?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你是否是真正的佛教徒?為什麼?
答: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說,佛教和外道有五種區分方法: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寶,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他們暫時皈依這些,但並不能讓人了脫生死。
二、見解。見解有暫時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暫時見解就是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滅,最究竟的見解,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而外道根本沒有這種殊勝的見解,雖然有些竅訣暫時可以壓制煩惱、痛苦,但無法從根本上斷除。
三、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暫時修持制止分別念的禪定,並沒有如是殊勝的修法。
四、行為。佛教是遠離貪嗔癡以及損害眾生的行為,而外道經常損害眾生,也不能脫離貪嗔癡的行為。
五、果位。佛教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陀三解脫,而外道沒有如是的解脫,只能流轉於輪回當中。
781、請以教證說明,斷除我執的必要性。並說明依靠什麼方法來斷除?你平時是如何運用這種竅訣的?
答:1)龍猛菩薩說:“無餘此有情,皆源於我執,具我所執重,佛唯利彼說。”三界眾生流轉生死,沒有一個不是源於我執,大慈大悲的佛陀知道這一點後,為令眾生減少我執,而宣說了空性、大悲心的法門。
夏吾巴格西說:“乃至沒把‘我’看成怨敵之前,善知識的教言對自己也無濟於事,一旦將自己看成怨敵,善知識的教言才能起到效益。”
月稱論師雲:“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
2)我執可通過兩種方式來斷除,一種是按照第二轉法輪的空性法門來根除,一種是在世俗中修慈悲菩提心,自己與別人交換位置,以前對自己非常關心,從現在開始當以眾生為主。
782、學習大乘佛法之後,你行為上有哪些轉變?請舉一個具體事例說明。
答:請自己發揮。
第145節課
783、為什麼佛陀的語言永遠不會欺惑眾生?《金剛經》中說佛語有哪些特點?請一一解釋。若有人不相信佛陀所說的話,應該用什麼方法加以引導?
答:1) 理自在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言:“無因不說妄。”因為多劫以來從根本上斷除了說妄語的因——貪嗔癡等煩惱,故而佛根本不會說妄語。馬鳴菩薩亦言:“見義故無欺。”佛陀徹見了萬法的實義,他所說的絕對不會欺惑。而且佛陀這樣的語言,是生生世世串習過來的,《金光明最勝王經》雲:“十方諸佛,悉皆已習真實之語……已於無量俱胝大劫,常說實語。”
2) 《金剛經》雲:“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就是佛陀語言的特徵。
按照世親論師的觀點,所謂“真語者”,指世俗中佛所說的因果、微觀宏觀世界的道理真實不虛;“實語者”是從勝義角度講,佛陀在《般若經》中所宣說的空性,一點也不會欺惑,完全真實;“如語者”是佛在第三轉法輪中所抉擇的如來藏光明顯現存在,這方面的真理非常可靠;“不誑語者”,是佛為引導眾生而宣說不同的教言,一字一句都具有殊勝密意;“不異語者”的意思是,佛陀針對六道眾生所講的法,每個眾生根據自己的根基不同,所領會的意義也有差別。
3) 這些人必須要通達“兩大理自在”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把佛陀建立為量士夫的教言。或者通過自己的智慧來剖析,看佛陀2500多年前講了那麼多法門,世間上的智者推翻過多少?其他學說在世間上留下了多少?這些方面一一觀察的話,就會對佛所說的話產生信任了。
784、假如我們往昔就像諸佛菩薩一樣,放棄自利而專一利他,今天的結局會怎麼樣?明白這個道理後,你有哪些打算?
如今除了得到如來正等覺的無漏安樂之外,絕對不可能每天被煩惱折磨著,落到這般痛苦的地步。華智仁波切說:“眾生若在以前精進修持過佛法,現在已經得到了如來果位,至少也有不墮三惡趣的把握。”
785、有些人認為:“自他交換不可行,因為他人一點也沒有我的成分,怎麼可能把他當成我?”對此你該如何作答?
答:既然你經過串習,能將父精母血的不淨種子所形成的假合五蘊執為我,為何不能同樣對其他眾生也如是執著呢?
父母的不淨種子本不是我,卻因長期執著而當成我。同樣,芸芸眾生雖然也不是我,但從現在開始,若串習將他們視同己身,並以智慧加以引導,最後無疑也會執著為我。只要慢慢串習,這一點根本不會有困難。
786、作為大乘修行人,三種佈施當中哪一種最重要?你如何看待在家人講法這種現象?
答:1) 三種佈施是: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財佈施、無畏佈施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作法佈施。如果自己有一些佛法的境界、佛法的傳承,那應該佈施給眾生。
2) 在家人也可以當法師。《楞嚴經》裏面,觀音菩薩為度眾生顯現三十二相,有比丘來求法,他顯現為比丘相;有比丘尼來求法,顯現為比丘尼相;有在家守五戒的居士來求法,則顯現為優婆塞、優婆夷等在家身份進行說法。這在佛經裏是有教證的。
但現在有些城市裏面,居士給居士講經覺得不好,而居士站在出家人的講臺上講經,大家都規規矩矩地聽著,這種傳統不一定對。出家人面前應該由出家人來說法,在家人面前,出家人或在家人說法都可以。
第146節課
787、有些人認為:“皈依、出家雖然非常難得,但做不到的話,過失也很大,那我不如不皈依、不出家。”這種想法合理嗎?請說明理由。
答:不合理。佛陀在《說菩薩行》的經文中曾記載:有八位比丘聽到大乘空性法門,因生起邪見,當下口吐鮮血,墮入地獄。本來他們千百萬劫不能解脫,但由於聽過空性法門的緣故,很快時間內就轉生到了兜率天,下生人間成為轉輪王而獲得成就。
如果沒有皈依、出家,在漫長輪回中就沒有解脫的機會,即使因為你業力深重,守戒無法善始善終,但和不皈依、不出家比起來,只要入了這個教法,功德就不可同日而語。
788、為什麼聽一聲佛號、看一眼佛像也需要很大的福報?這種善根如此微小,為什麼說它的功德不可思議?
答:1)《入定不定手印經》中說:“漫長的時日中供養緣覺,不如看到佛像、聽到佛號的功德大。”
2)因為看到佛像、聽到佛號等以後,眼識阿賴耶上就種下了善根,雖然比較微小,但這個功德就像大海裏滴一滴水,大海沒有乾涸之前,水也不會消失。同樣,緣佛的功德乃至菩提果之間不會用盡,即使小如初一的月亮,但也勝過所有星星的光。
789、什麼才是修行的成就相?現在世間人有哪些誤區?你打算如何幫助那些誤入歧途者?
答:1)倘若有了一點利他心,平時經常約束自己、轉變自己,以前不能面對的東西,學習佛法以後能面對了,以前遇到家人、感情等時特別執著,現在通過學習之後,真的有一點點改變,對世間的執著比較淡,這就是修行的成就相。
2)修行的成就相並不是頭上一下子長兩隻角、臉上馬上冒一個包,也不一定是眼睛看見特別亮的東西。假如看見特別亮的東西就是成就相,那盯著燈泡就可以了。
790、當今世界上戰爭不斷,根源究竟在哪里?怎麼樣才能真正實現世界和平?
答:根源就是自私自利,若沒有調伏這種煩惱,衝突就會不斷發生。什麼時候摧毀了每個人的自私自利,什麼時候就天下太平了。
791、古代人和現代人讀書的志向有什麼不同?兩相對比,當今教育體系有何弊病?你將如何引導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小孩?
答:古代人讀書的志向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學知識是為了通達大自然的真性,為百姓和社會謀福利,繼承前輩大德的優良傳統,為千秋萬代創造和平。
而現代人讀書,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或者是為了自己快樂,擁有幸福的家庭。
後兩問請自己發揮。
792、倘若別人犯了一些大錯,你會怎麼樣對待他?這跟你以前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從中你有哪些收穫?
答:請自己發揮。
793、髮露懺悔有哪兩種方式?應當如何正確地髮露懺悔?
答:1)上師如意寶講過,髮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懺悔低劣的行為,如殺生、邪淫等,覺得自己做錯了,在別人面前髮露懺悔;還有一種是,自己造惡業之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在眾人面前炫耀自己在戰場上怎麼樣殺人,當時如何如何厲害。這樣的髮露沒有功德,只有過失。
2)方便的話,應該在大眾面前懺悔;如果在他們面前說對佛法有害,各方面不太方便,那在諸佛菩薩面前懺悔也可以。
794、《道德經》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句話對你有何啟示?
答:請自己發揮。
第147節課
795、有些人喜歡在眾人前炫耀自己,說自己能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為什麼?
答:作為真正的修行人,應該儘量隱藏自己的功德,縱然有一分功德,也要想辦法不讓人知道。就算偶爾有點修行境界,也不值得在人前宣揚。而有些人根本沒有什麼境界,卻偏偏喜歡講這些,這是不合理的。
原因:1)即便有一些境界,但也許是暫時的、偶爾的、不可靠的,沒有什麼可信賴的。
2)“隱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倘若特意去宣揚自己的功德,很容易遭到別人歧視和一些違緣。
3)智悲光尊者曾說:“作為凡夫人,自己的境界不能過多講給別人聽,否則,從此之後這些境界就不會現前了。”
因此,在保護自己修行的方面,我們應該學智者的行為。
796、什麼才是真正具有菩提心?這與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自己能做到多少?
答:有菩提心不是你道理上理解了,而是真正從體會中產生了。產生什麼呢?自己所作所為就是讓眾生獲得成就,白天走路吃飯、晚上睡覺,一切的行為都要想著眾生,就像新媳婦過門之後,會經常考慮怎麼樣讓所有的人都滿意一樣,凡是眾生的事情,就不顧一切去做。若能如此,那說明真的有了菩提心。
797、大乘修行人的行為歸攝為哪兩條?你平時是如何以行為來約束自己的心的?現在跟以前相比有哪些改變?
答:從正面來講,要盡心盡力地幫助眾生、利益眾生;從反面來講,從現在開始,乃至生生世世,連一個眾生的毛孔都不損害,不得罪眾生,不做眾生不高興的事情,更不用說危害他們最珍貴的生命了。概言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798、按照格魯派的修行教言,菩提心要培養出來的話,需要哪三個條件?你打算怎麼樣讓自己一一具足?
答:格魯派的修行教言中說,菩提心若要培養出來,有三個條件:第一、要遣除違緣,懺悔自己無始以來的罪障;第二、要創造順緣,儘量地積累資糧;第三、一心一意地祈禱諸佛菩薩和根本上師,願相續中的菩提心日日增上,不要減滅。
第148節課
799、有些人專門用固定的時間修持善法,沒有時間就不修了,這樣做有哪些弊端?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並以公案、教證進行說明。
答:1)這樣能有多少時間修行也很難說。因為人的生命非常短暫,再加上欲界眾生一天至少要睡4—8個小時,如果還能活10年,5年的時間用來睡覺,剩下的5年當中還要散亂、說話,真正能抽出來的修行時間又有多少?所以,修行的時間不要定下來,不要為自己的懶惰找許許多多藉口。
2)其實什麼時候都可以修,長的話,閉關兩三年,每年可以有月修或季修。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每天只要有時間,隨時隨地都可以修。所修的內容可以多種多樣,有相的善法,如磕頭、念經、轉繞、作供養;無相的善法,像入於禪定或安住於中觀的境界中,這些都是可以的。而環境方面,在寂靜的地方可以,在散亂的地方也可以,家裏、單位、車上……只要自己的心能約束,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修。
《百喻經》中說,有個愚笨的人,有一次口渴得不得了,正好遇到一條清澈的河,但他卻呆呆地望著河而不喝水。旁人奇怪地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河水這麼多,我怎麼能喝得完呢?”
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口渴的人即使只喝一口水,也能緩解自己的口乾舌燥,一口水也有一口水的作用。《水木格言》雲:“諸法縱難知全,少知亦得大利,江河雖難全飲,少飲亦能解渴。”佛法雖然博大精深,但學一句話、一個道理,對自己也是有利益的。
780、強力摧毀自利心的手段,在世俗和勝義中分別是什麼?你覺得哪一種更適合你?
答:從世俗來說,自心警醒、堅強,不留任何餘地地斥責消除我執惡習。
從勝義來說,即是以甚深般若去觀照,勘破其虛偽外相,而徹斷其根源。這是最有力的手段,也是《智慧品》所闡述的內容。
781、請以世間比喻來說明,發了菩提心以後不能輕易反悔。你還有更好的比喻嗎?
答:嫁出去的女孩子,已經成了別人家的人了,兩三天后開始鬧著要回家,這是不可以的,誰讓你剛開始願意到他家去?同樣,我們發菩提心時,“愛上”了三界輪回的一切眾生,現在想要反悔的話,沒有那麼容易。世間人也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不能隨隨便便出爾反爾,今天想要利益眾生,明天覺得困難就放棄,這樣反復無常是不行的。
782、假如對自己的妄心手下留情,則將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應該用什麼方法把它斷除?
答:我們依靠這顆狂妄的心,多生累劫中不願意發菩提心,不想去利益眾生,以致在輪回中一直受苦。如果以後仍一如既往,肯定會造各種各樣的惡業,之後墮入三惡趣,感受地獄、餓鬼、旁生的痛苦。
修斷法古薩裏,是斷除我執的殊勝方法。若能完整地修持,那是非常好,但若實在不行,也可以按照有些傳承上師的教言中所說,把自己的身體觀想成甘露,一份供養三寶;一份供養護法神;一份佈施給三界眾生,化為解除他們痛苦的任何有用之物,使病苦者獲得妙藥,使盲者獲得明目,使饑餓者獲得食物,使寒冷者獲得衣服;最後一份佈施給前世今生你曾欠下債的眾生,還清所有的命債、宿債、財物等。這樣觀想的意義也非常非常大。
第149節課
783、什麼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師?這與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現在是怎麼樣依止上師的?
答:真正的依止上師,就是遵循上師的教言,以其隨時隨地對照自己。假如每天記住一個上師的教言,裏面的法義自然觸動自己,使自己的行為不離正道。而不一定是呆在上師身邊。
784、為什麼想要自己快樂的話,就不可以愛自己,反而要去愛別人?你對此有哪些感受?
答:因為自我執愛如同毒藥一樣,如果不徹底捨棄,永遠不會得到安樂,反而墮入可怕的深淵。無垢光尊者在道歌中說過:“若不摧毀我執山,永無滅盡迷亂時。”藕益大師也說過:“內不見有我,則吾無能。”如果不能從內心斷除我執,那修行也就沒有什麼功效力量可言。修持正法的根本就在斷除我執迷亂,就像除滅一棵大樹,如果斷其根,則整棵大樹自然死亡;同樣,如果斷盡我執之根,則三界輪回迷亂顯現自然滅盡。
當然,如果想滅除種種難忍之苦,必須將自己無條件地奉獻給他人,盡心盡力地愛護眾生,利益眾生,只有這樣自己才不會有痛苦。法王如意寶說過:“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如果一心一意追逐自我利益而不利益眾生,這種人將永遠不可能有離苦得樂的機會。只有摧毀我執的自私自利心,願意幫助眾生、保護眾生,就有了如來種性,如此才會獲得真正的大安樂。
785、為什麼說具有利他心的人,是整個世間的莊嚴?這種人承辦各種事業時,與自私自利的人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答:1)有利他心的人,是整個世間的莊嚴。如果一個人生起了菩提心,人、非人、天龍八部、護法神都會保護他,他腳下踩的微塵也會為天王所頂戴。他的衣服、頭髮、舍利都有加持,甚至把他的一片衣服帶在身上,邪魔外道和妖魔鬼怪也不敢害你。發大乘心的人無論住在哪里,都是當地的佛塔,非人會整天轉繞他。
2)在這個世間上,只要是為了眾生而無條件地奉獻一切,所有的人都會幫助他。有些人不管辦慈善也好、傳法也好、利益眾生也好,如果自己任何目的都沒有,很多人一定會對他伸出支援之手的。而自私自利心強的人,絞盡腦汁、不擇手段地謀取利益,他的所作所為遲早會暴露無遺,人看不慣他,非人更是看不慣,到頭來得到的利益很少,造的惡業很多,唯一剩下的就是痛苦。
786、對身體保護得越周到,它就會越怎麼樣?作為大乘修行人,如何讓這個人身變得有意義?請談談你自己的經歷。
答:1)對身體保護得越周到,它就會越來越脆弱無力,對小苦也不堪忍受,欲望不斷地增加,就算擁有大地上一切事物也滿足不了。
2)人要有一種滿足感,生活隨緣而轉,不要貪得無厭。當然,光有滿足感還不行,每天還要盡心盡力修一點法,一邊聽佛法,一邊發心、修行,把理論的東西隨時用在實踐上,這樣人身才會變得有意義。
第150節課
787、按照小乘觀點,什麼是聖者種性?大乘又是如何定義的?怎樣讓自己具備這一功德?這樣有什麼好處?
答:1)按照小乘的教言,少欲不貪是聖者的境界。《俱舍論釋》中說,聖者有四種種性,一是以菲薄法衣而滿足,二是以粗糲齋飯而滿足,三是以簡陋床榻而滿足,四是喜歡聞思修行,這四者都是知足少欲的自性。
2)大乘《涅槃經》雲:“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少欲就是對一切沒有特別的要求,任何時候都很隨緣;知足是即使得不到自己的所求,也不會有悔恨、痛苦。其實,凡事不計較也是一種知足少欲,如《佛說大乘無量壽經》中說:“不計眾苦,少欲知足。”所以,應當在此生淡泊知足,斷除對財物、身體等的貪執,否則對今生來世的危害很大。
3)對身體不要太過貪執,不要讓它有增長貪心的機會,不然快樂不會有,修行也不會成功。比如小乘《毗奈耶經》和有關論典中說,修行人不能打扮,不能使用花鬘香水,也不能過於飽脹,必須過午不食……這些都是使身體不要貪得無厭的手段。如果過於貪著所求之法,將會招致各種痛苦。
4)沒有貪欲的人不管在哪個地方,城市裏也好、寂靜地方也好,不會整天愁眉苦臉,心情坦然、快樂、灑脫,沒有畏懼、痛苦、擔憂,就像日月在空中運行一樣自在,臉上時刻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一旦達到沒有什麼可貪的境界,那已經獲得了最妙的財富,即使你身無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
788、為什麼說看得破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你對此有哪些體會?
答:看得淡、看得破,是人生中最大的快樂。蓮池大師說過:“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有了知足少欲的功德,貪心、嗔心、欲望、擔憂、煩惱及生活的壓力,統統都會去除的。有些在家人說:“我們生活壓力太大了,好重喔!實在撐不起來。”但如果有了知足的妙藥,即便你變成路邊的乞丐,也照樣會很快樂。
789、有些人認為不耽著受用是合理的,但貪著身體理所當然。對於這種想法,你怎麼看?請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並說明怎麼樣正確對待這個身體。
答:1)事實並非如此。暫時把身體當作修法的工具是可以,但如果拼命打扮身體、執著身體,這是完全不合理的。原因有三:
(1)“可怖不淨身”:前面再三地分析過,這個身體的組成物質令人見而生畏,活著的身體和死後的屍體沒什麼差別,原來是皮膚、肌肉、骨頭、內臟,死完了之後依然是這些。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說:“見而生畏之屍體,本為現在之身體。”
假如有人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可怕,很可愛,那把可愛的部分割一塊放在盤子裏,你吃一下,或是讓你最好的朋友、對你很有信心的人吃一口,看害不害怕?所以,身體的上上下下沒有一處是乾淨的,沒有一處是不可怕的。現在很多人拼命去打扮、整容,主要是不瞭解身體的成分,不知道它是什麼組成的,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因此在這上面一直很迷惑。
(2)“不動待他牽”:身體本是無情物,就像石塊、木頭、牛糞一樣不能動,只有靠心的力量來牽引,才能走路、說話、睡覺等。所以身體跟屍陀林裏的屍體沒有差別,完全是依靠心識和風的因緣暫時顯現的“起屍”,不應該去貪著它。
(3)“火化終成灰”:身體終將在火化場裏變成一堆灰,因此是無常無實的東西。
明白這三點之後,為什麼還要貪執身體呢?
2)不管是從小到青年、中年、老年活著的身體,還是最後得重病離開人間的屍體,這個身體若沒有用於佛法方面,則跟糞便、煤炭、石頭、木塊沒有差別,沒有絲毫實質可言。龍猛菩薩雲:“身際如灰幹際墜,終究不淨無實質。”故不應該特別貪執,一定要斷除我慢,依靠它為眾生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並且認真學習佛法。
790、名詞解釋:慢 我慢
答:1)慢:本來沒有的卻認為存在,這就是“慢”。
2)我慢:本來身體沒有什麼功德,但偏偏特別貪執,執著身體為我,這就是“我慢”。
791、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主要是因為什麼原因?明白此理之後,你自己有什麼打算?怎麼樣去幫助周圍的人?
答:一是心裏對佛法有懷疑,對上師起邪見,被很多邪見和懷疑阻擋著;還有一個就是心力不夠。如果心力特別強,像米拉日巴尊者、無垢光尊者那樣把身體當成一堆草,且不說一生當中成佛,至少也獲得了不墮惡趣的把握。
792、請從名言和勝義的角度分別說明,身體的本質是什麼?你依靠何種方法對此生起定解?
答:這個身體從勝義角度講,如《般若經》中所說,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從名言角度講是痛苦的本性,誠如月稱菩薩所言:“如鐵物熔化,豈性變液體?如是苦性身,豈能成樂性?”
《中觀四百論》講了凡夫的四種顛倒執著,一旦通過聞思修行破除了迷亂,就能見到萬法的名言真相和勝義真相。
第151節課
793、世間人貪愛身體的新聞,你最近聽到了哪些?對於這種現象,請以佛教的道理進行剖析。
答:請自己發揮。
794、為什麼說身體就像木頭一樣,對苦樂、毀譽無動於衷?明明讚歎或辱駡這個身體時,我們會或喜或怒,這是怎麼回事?
答:1)因為身體是無情法,只是四大假合,沒有任何感覺,對它讚歎和辱駡就像空中的風一樣無利無害。雖然《俱舍論》裏面講了身受和意受兩種受,但身體的感受其實是意識在接受,如果沒有意識,身體單獨不會有感受的。
2)讚歎或辱駡這個身體時,我們會或喜或怒,這是妄想分別在中間作怪。對身體過於執著,不明白佛教道理,本來不是自己的東西反而當成自己的,本來不乾淨的東西反而執為乾淨的,這些都是顛倒的執著。
795、有人說自己愛護身體,是為了讓眾生喜歡,能與他們成為好朋友,這是度化眾生的方便。對此你怎麼看?
答:這個理由似乎比較充分。假如純粹是讓他人高興,想利益眾生,這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因為哪怕讓眾生產生一刹那的快樂,大乘菩薩也應該全力以赴去做。
但如果他真有這麼一番發心,那天下無邊所有的眾生,大至天人,小至螞蟻,沒有一個不愛自己身體的,他為什麼不愛所有眾生的身體呢?因為他愛護身體的唯一理由,就是要讓眾生歡喜,但眾生歡喜的因不僅僅是他的身體,眾生對自己的身體更是關愛,如此一來,為何不去愛他們的身體呢?但實際上恐怕不是這樣,他只不過是說漂亮話而已,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愛自己的身體,不是愛其他的眾生。
796、世間上有哪兩種愛?請分析母子、男女、朋友、佛陀的愛分別屬於哪一種,並說明理由。
答:世間上有兩種愛,一種是自私的愛,一種是無私的愛。
自私的愛就像世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只是互相利用,有時其樂融融,有時反目成仇,這不是真正的愛。而無私的愛是以對方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佛教的博愛就屬於這一種,不管是什麼樣的眾生,都沒有條件地讓他快樂,這種愛是非常偉大的。
797、身體既然是萬惡之源,是否就意味著應該徹底捨棄它?為什麼?請用教證和比喻加以說明。
答:不是。身體雖有諸多過患,但如果善加運用,也能成為解脫的工具。誠如聖天論師所說:“雖見身如怨,然應保護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前行》中也有頌雲:“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造惡便是輪回錨。”從輪回的此岸越過生死大海,到達涅槃的彼岸,一定要依靠身體這個船隻,沒有它的話,不可能接受佛陀的甘露教法,也不可能到達目的地。
月稱論師在《四百論》的講義中,用過一個很好的比喻:譬如昔日有大商主,他的兒子跟盜賊同流合污,犯了法,最後被關在監獄裏。商主明明知道兒子的劣跡,但因為家業還要靠他繼承,所以並沒有捨棄兒子,還是對他很關心。同樣,我們的身體雖然在往昔造了很多惡業,也有很多壞毛病,但也不應該捨棄它,假如沒有身體的這個船筏,那解脫生死大海靠誰呢?
所以,有這樣的身體既要歡喜也要謹慎,應該自己行持善法,也儘量讓別人行持善法,如此活在人間是有意義的。《中般若經》雲:“任何菩薩自己行善並勸勉他人行善,即成為具義暇滿人身。”
第152節課
798、什麼是愚行?當今社會有哪些行為屬於這一類?怎麼樣才能斷除愚行?
答:“愚行”即愚昧無知者的行為,指不明佛法的凡夫眾生執著自我,與解脫大道相乖離的身口意三門行為。具體說,我們執著自我,追求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的所作所為,全部都是愚行。並且了知: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只是誘惑我們的幻象,究竟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第二問請自己發揮。
一定要追循前輩大德們的足跡,認真憶念本論第四品《不放逸品》、第七品《精進品》所講的教言,龍猛菩薩在《經集論》和《學集論》中也講了很多不放逸的教言,努力斷除昏沉、睡眠等禪定的五種障礙。
799、什麼是禪定的五種障礙?請引用教證一一說明。
答: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雲:“掉舉後悔與害心,昏睡貪欲及懷疑,當知此等五種障,乃奪善財之盜匪。”
1)掉舉和後悔都是心外散,算為一種障礙;2)害眾生的心是第二種;3)昏沉和睡眠都是心內收,昏沉是內收,睡眠是極其內收,這兩個也算為一種;4)對有漏欲妙的貪求;5)對基道果的懷疑,這五種障礙是掠奪禪定善財的盜匪。
800、龍施菩薩的公案對你有哪些啟示?精進和不精進的結果有何差別?請以你所了知的事例加以分析。
答:請自己發揮。
801、初學者一開始修行就不思善、不思惡,這樣合理嗎?為什麼?瑪哈雅那的公案對你有何觸動?請具體說明。
答:除非是具有特殊善緣的弟子,一般來講是不合理的。
抉擇了很高的見解而對世俗法並不重視,麥彭仁波切把這種人歸為“盲修無念和尚宗”。雖然在勝義中,心的本來面目沒有任何執著,但如果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不知道六道輪回的基本道理,就一味追求什麼都不執著,造惡業隨隨便便,造善業也無所謂,這樣一定會墮入三惡趣。自己趨入歧途,還帶著很多人盲修瞎煉,這個罪過非常大!
802、什麼是三摩地?本品中的三摩地是指什麼?學習了本品之後,你打算從哪些方面讓自己斷除它的違品?
答:一般而言,三摩地就是寂止,即心如如不動地安住於一個境界中。還有一種三摩地,是安住在心本來面目的境界中。但在本品,三摩地則是遠離自私自利心,安住於自他交換或自他平等的菩提心。
後一問請自己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