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6 23:41:00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菩薩行論二之三 2006年
達賴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二之三)
39、晝夜不暫留,此生續衰減,額外無復增,吾命豈不亡?
「晝夜不暫留,此生續衰減」,我們生的那一天就決定會死,而且我們的壽命是自然的一直都在減短當中,它不可能會有添增的。壽命的減短,也不可能是突然的因緣讓它瞬間急速的減短,不是這一回事的,而是隨著剎那的壞滅當中,它一直在減短的。當然有可能發生意外而突然死亡,這是會有的,可是以壽命減少的進度跟過程而言,每一分鐘、每一剎那在轉變的時候,它在縮短、縮短當中。
如同第七世達賴喇嘛曾經有說到:『我們從生下的那一天起,就已經踏上跟死神接近的路途當中,而且永不間斷、無自主的一直逼自己往死神方向前進著。所以雖然我們的嘴巴上是用一個「活」字,可是實際上這就是死的前因。所謂的「活」,其實它的第二個剎那就是「死」了。』曾經有說過這樣一句話。當然我們可以透過長壽灌頂或者是長壽的修法,當然要有很多的因緣,就像堅定的禪定或者是空性等等的思惟,還有菩提心的觀修等,這些眾多的因緣具足之後,說不一定可以透過長壽的修法,讓自己的壽命添增等,這是有可能的;可是一般人來講的話,是太困難、太困難了,所以「晝夜不暫留,此生續衰滅,額外無復增,吾命豈不亡。」“
40、臨終彌留際,眾親雖圍繞,命絕諸苦痛,吾唯一人受。
我們在死亡的那一剎那,真的只有無奈的怨天尤人,在那邊鳴呼哀叫而已,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助我們的。如同洛桑卻堅曾經說到了:「醫生已經決定說你沒有救了,自己的親朋好友也說:我的某某人沒有救了;他們正在痛苦的時候,自己完全不知所措,唯有祈求三寶來救護我們,除此以外,還有什麼途徑能夠讓自己獲得救護呢?這是沒有辦法的。」所以在死亡的時候,有再多外在的順緣,也沒有辦法救護我們,所以第41句就說到了:
41、魔使來執時,親朋有何益?唯福能救護,然我未曾修。
「魔使來執時,親朋有何益?」有再多的親朋好友有什麼幫助呢?那時候唯一能夠幫助我們的是什麼呢?「唯福能救護,然我未曾修」,我們在死亡的那一天,唯有透過之前所累積的福業,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今生對於善法的串習力,這是唯一能夠真正幫助我們的。今生善法的串習力,就像串習菩提心、串習空正見,或者是由智慧為助伴的這種信心,對三寶的信心,不是一種迷信的信心,而是見理所生的這個信心。如果有這些強烈的善法或善心的話,在死亡的時候是絕對有幫助的。
如果平常有修學菩提心的話,在死亡的那一天,如果能夠生起強烈菩提心的話,在那個當下他的內心是滿足、是充實的,所以他是快樂的,就不會有畏懼的感覺。而且因由平常菩提心的觀修,他會認為說:我這一生已經好好利用這個血肉之軀的工具來利益別人了,所以今天這個工具已經壞掉了,沒關係!我再去換一個新的工具來繼續的利益大眾。所以他仰望的是無上菩提、一切遍知,他只是暫時的換一個工具而已,其實所做的還是利益大眾。因此他不只內心不會有任何的畏懼以外,而且在這個的同時,卻又能夠累積功德,而且內心是非常充實和滿足的。所以在這個的情況下,雖然身體會有一些肉體上的痛苦,可以因為有內心的這種滿足感,所以他也不會感到這種強烈的苦受。因為有菩提心的這種觀修的緣故,所以在之前許多的黑業和白業當中,隨著菩提心的力量,一定能夠滋潤那個白業,那我們後世百分之百的投入善趣的,這是決定的。所以「唯福能救護」的這個「福」字是這個意思。
否則我們平常沒有觀修,死亡的時候再來提醒自己觀修的話,那真的是太困難了。因為一般人在死亡的時候,都是非常恐慌、畏懼的狀況,再加上身體的苦受,所以很難生起善法的,那種心力是很難生起的。就像我們老了,或者反應變差了,敏感度也不夠了,正知和正念也衰退了,這時候才要去想正法的話,很困難、很困難的。與其如此,還不如趁現在有力量的時候、有精力的時候,好好去串習它,這才是更重要的。“
42、放逸吾未知,死亡如是佈;故為無常身,親造諸多罪。
在此藏文有說到:「怙主啊!希望你能夠知道,我因為放逸的緣故,不知道死亡是如何的恐怖啊!」
43、若今赴刑場,罪犯猶驚怖,口乾眼凸出,形貌異故昔;
如果我們反覆的去思惟無常的話,會有罪人臨赴刑場的感覺,是非常驚恐、慌恐的。同樣的道理,反覆思惟無常,知道死相或者死亡的經歷的話,就能夠策勵自己了。
44、何況形恐怖,魔使所執持,大怖憂苦纏,苦極不待言。
「何況形恐怖」,這個死相可以說都是由魔使所表現出來的,就好比呼吸不是很順暢,或者是身體出了狀況等,有這些死相產生就等於閻羅王所派的魔使來提醒我們了,「大怖憂苦纏,苦極不待言。」
45、誰能善護我,離此大佈畏?睜大凸怖眼,四方遍尋護。
46、四方遍尋覓,無依心懊喪;彼處若無依,惶惶何所從?
在快死亡的時候,唯一能夠救護我們的,就是我們之前的這個「福業」,或者是平常對於善心的串習,可是在這個時候也沒有把握,那沒有把握的情況下怎麼辦呢?我們是怎麼到後世去的呢?當然決定後世善趣或者惡趣,是由今生的業或者是串習去作決定的。但是形成後世的那個「身」,最主是由貪我的這個我執而產生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快死亡的時候,很擔心自己會不見了,平常一直執取自己是存在的,或自己的身體是存在的,因此那種我執是非常強烈的。
當我們快死亡的時候,因為死亡的時候就等於身體沒有用了,身體沒有用的時候就會想說:由身體安立的「我」也會跟著不見了,會有這種畏懼,擔心「我」會不見、「我」會消失的這種恐懼感非常強烈的產生,於是非常貪著「我」的那個貪心,會形成後世繼續墮落輪迴當中。形成這個後世決定是善趣或者是惡趣,那就看自己的業了,因此而形成了後世,或者是三善趣、或者是三惡趣等。墮落於三惡趣的話,就是有「睜大凸怖眼,四方遍尋護」的這種三惡道的痛苦、怖畏等。“
47、聖者眾怙主,慈悲勤護生,具力除眾懼,故我今皈依。
這邊就講到皈依了,雖然之前也有講皈依,可是之前講的皈依是簡略的方式帶過,現在就屬於第八支,七支供養再多加一支皈依支就是第八支了,現在講第八支皈依的內涵。
在此說到皈依境的五種功德,(這個「佛者」改為「聖者」會比較理想,聖者眾怙主,慈悲勤護生,「具力」除眾懼,用「具力」可能會比較理想)就是五種功德,哪五種呢?第一「聖者」,第二「眾怙主」,第三「慈悲勤護生」,第四「具力」,第五「除眾懼」。
首先先講「聖者」,從四魔當中獲得了勝利,故稱為聖者。「四魔」可以分由「煩惱障」而形成的四魔以及由「所知障」形成的四魔,這二種。什麼是由「所知障」所形成的四魔呢?四魔是哪四魔呢?蘊魔、煩惱魔、天子魔以及死魔,就是有這四魔。所知障所產生的「煩惱魔」,就是所知障本身。所知障所形成的「死魔」和「蘊魔」是什麼呢?也就是大地菩薩,他們會隨著無明習氣,加上有漏的業力而形成的異生,那個異生就是所知障所形成的「蘊魔」;這個異生不可思議的圓寂、不可思議的往生,就是屬於「死魔」。至於所知障所形成的「天子魔」,我也不知道,我問格西、格西也不知道,兩個不知道加起來還是不知道,無論有多少的不知道,最終還是不知道。(在此的天魔就是我們在修學大乘的時候,會阻擾我們種種的障礙,以此類推來認定為是天魔的。)由四魔獲得的勝利,稱為「聖者」,這是屬於第一功德。
第二個「怙主」,宗大師在《緣起讚》曾經有說到:「希有大師希有教」,這是因為佛能夠自在的宣說甚深緣起見解的緣故,而說了「希有大師希有教」,希有怙主嘛!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有情最主要的痛苦來自於哪裡?煩惱。煩惱的根本來自於哪裡?實執。實執為什麼會產生?因為沒有看清楚甚深的緣起。所以今天如果有一位尊者,他能夠自力的宣說甚深緣起道理的話,豈不等於拔除了一切眾生的痛苦嗎!那就等於一切眾生的怙主了,所以叫「眾怙主」。所以「眾怙主」,最主要是以智慧的角度來宣揚這個功德的。
「慈悲勤護生」,聲聞和獨覺阿羅漢,他們斷除了煩惱,他們有足夠的智慧來斷除煩惱了,可是他們斷除煩惱之後,就會讓自己安住在解脫的三摩地當中(就是所謂的寂靜),安住在一種寂靜的享受當中,他不會很精進的想要去救護眾生。這缺乏了什麼呢?缺乏悲心的緣故。所以在此並非是沈溺於寂靜的享受,而是以慈悲想要去救護眾生,所以具有悲功德者。所以之前是智功德、慧功德,現在是悲功德,所以叫「慈悲勤護生」。
什麼叫「具力」呢?具力就是說不只能夠斷除一切眾生的煩惱以外,連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都有辦法隨著眾生的根器而來斷除,能夠自在宣說的緣故叫具力,具有這個大力量。
「畏懼」可以分二者:一個是輪迴的畏懼,一個是別解脫之後那種寂靜的畏懼,這二者都能夠遠離的緣故,所以叫「除畏懼」。具有這五者的皈依境,我在此作皈依。
48、如是亦皈依,能除輪迴怖,我佛所悟法,及諸菩薩眾。
「如是亦皈依,能除輪迴怖」,這句話如果光是講生死輪迴的話,這兩句話就沒有所謂大乘不共的內涵了,「輪迴怖」小乘也可以做到的。所以我想(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在此的輪迴,一般經典上是沒有說,輪迴可以分大乘或小乘的角度而說的輪迴,可是按照之前「所知障」所形成的蘊魔而言,由無明的習氣以及有漏的業力所產生的異生,如果他的壽命是有限的話,那變成所知障未斷盡之前,這個異生會一直在輪轉當中,就像無自主的輪迴一樣,直至所知障未盡之前,必須要反覆的去取有這個異生,所以或許可以以這種角度來解釋這種輪迴。如果以這個角度來解釋輪迴的話,這兩句話就有大乘的不共之義了,「我佛所悟法,及諸菩薩眾。」於是就唸到第53句。
49、因怖驚顫慄,將身奉普賢;亦復以此身,敬獻文殊尊。
50、哀號力呼求,不昧大悲行,慈尊觀世音:救贖罪人我!
51、復於虛空藏,以及地藏王,一切大悲尊,由衷祈救護。
52、皈依金剛持;懷瞋閻魔使,見彼心畏懼,四方速逃逸。
53、昔違尊聖教,今生大憂懼;願以歸命尊,求速除怖畏!“
54、若懼尋常疾,尚須遵醫囑;何況貪等惑,宿疾恆纏身。
如果我們的身體有了很難治的病痛,必須要依賴一位非常有經驗、非常專業的醫生,才能夠解決身體上的病苦或疾病。既然連血肉之軀的病苦,都必須要依賴一位專業醫生才有辦法治療的話,更何況是無始以來跟隨我們內心的這種煩惱,它更是需要一位非常專業的、非常有經驗的醫生,才有辦法解決內在的這種煩惱等過患。這位專業的醫生,就是諸佛菩薩所說的這些經典,好好的去依止,好好的去學習,才有辦法拿掉內在煩惱種種的妄念。
當然一般我們所謂的親近或者是供養三寶,有三種的供養方法:就是供養自己的物質、身外之物等,就是把衣食等作供養的,這是一者。第二,侍奉自己的上師或者是三寶等,也就是在旁邊服侍著他,這是另外一種供養方式。可是比起這兩者,第三者的供養方式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依教奉行。佛也曾經說到:「對我最好的供養,莫過於好好聽我說的話,去作觀察之後,付諸實踐、好好的修行。」所以佛陀跟我們說了離苦得樂的方法,我們要如何感恩、要如何報恩呢?不是說供養自己很多的財物給佛陀,也並不是說在三寶田當中一直去侍奉他們而已,最主要的是依教奉行,好好的去修行他們對我們所說的教理,這才是對諸佛、或者是三寶田最好的供養了,也是最好的依止了。
有一位大師曾經有說到:「我們透過聽聞教法的緣故,反覆的去思惟,唯有透過聽聞、反覆的思惟學習,才有辦法從煩惱當中獲得解脫。」可見依教奉行是非常重要的。“
55、一瞋若能毀,贍部一切人,療惑諸藥方,遍尋若不得;
為什麼我們要把煩惱視為仇敵呢?「一瞋若能毀,贍部一切人」,煩惱本身可以分很多種,煩惱的說法,在《俱舍論》有說到主要的六種煩惱等。在說到六種主要煩惱的時候,有說到了疑,「疑煩惱」。一般疑心是需要的,就像我們在觀察的時候,必須要保持一個正直的態度,要保持疑心來觀察,不能以先入為主的觀念去觀察。這裡面所謂的「煩惱疑」,那個疑心是什麼呢?把「有」的東西想為「應該是沒有」的,而產生的這種疑慮;或者屬於「是」的,把它想成「應該不是」的這種疑慮,這才稱為煩惱疑。
總言之,煩惱可分很多種,也有另一種分法,就是五種見煩惱、或者是非見煩惱等。如果是講到「見煩惱」,就有邪見、邊見、薩迦耶見(身見)、戒禁取見以及見取見等,有很多這種見煩惱。可是我們仔細的這樣去想的時候,在這世界上有種種的問題,有大大小小的糾紛,最主要問題來自於哪裡?我想應該就是人的瞋心吧!因為人沒辦法控制自己的瞋心,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暴發出來,產生互相傷害的。這一種的瞋心,又來自於哪裡呢?最主要是對於自方的貪著,因為貪著自方所以就劃清界線:這是自方,這是他方,而產生瞋心的。可見世上所有大大小小的問題,都是「貪、瞋」這二個所製造的,光是透過這個身體,沒有辦法產生世界的種種糾紛,最主要是因為這個身體被貪瞋給控制了,所以它產生破壞的工具,而造成種種問題的。
「療惑諸藥方,遍尋若不得」,「貪、瞋」這個病,請問有藥物可治嗎?這世界上有很多的藥店,我們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藥,甚至有上千百萬的藥店或者是醫院,可是我們能夠買到沒有貪、沒有瞋的藥嗎?沒辦法。要去哪裡買?買不到啊!說不定我們會生起貪、會生起瞋的腦部的某一部分,用手術給它割掉,暫時會沒有貪瞋吧!但是聽說腦部有這樣一個作用,原本這邊會產生貪瞋的這個腦的區域,把它割掉的話,原本不會產生貪瞋的另一邊的腦部,它又慢慢會去彌補這個有貪瞋的作用,所以還是會產生貪瞋,還是沒有辦法,所以縱使用手術把它割掉還是沒有用的。最後說不一定用一種藥物,把自己變成植物人,說不一定貪瞋就會減少了;但是植物人沒有用,那是非常愚蠢的一個行為。
在此我並不是說有輕蔑其他宗教信仰的意思,而是我非常的尊敬其他的宗教信仰,但是尊敬和信心是要分開的。為什麼我尊敬他們?是因為在過去的、或者是現在、或者是未來,他們已經利益很多的社會大眾,現在也正在利益著,將來一定會帶來更多的利益造福人群。可是在眾多的宗教信仰裡面,把煩惱真正視為煩惱的,不多!但是印度的婆羅門教有這樣說:「煩惱才是真正痛苦的根本,煩惱是煩惱。」可是仔細去想的時候,他們這種「煩惱是煩惱」的那個「煩惱」是什麼呢?緣色聲香味觸的煩惱而已。針對於上界的細微煩惱,他們幾乎很少去破斥,很少把它視為煩惱的。而且他們有講到一個粗境相,這個粗境相就會緣自地的一種貪著,所以可見他們那種貪著還仍然存在著,再加上他們所謂的「常一自主的我」的主張,可見他們更堅定了我執的存在。
所以在眾多的宗教信仰和見解裡面,把「我執」視為一切煩惱根本的,唯有佛教而已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宗教了。所以真正能夠消滅煩惱,能夠消滅貪瞋,唯一的藥方是什麼呢?就是把這個「我執」拿掉。這唯一的專業醫生是誰呢?那當然就是佛所說的「緣起」的見解。也就是一切的痛苦都是來自於煩惱,煩惱來自於真實的執著,可是這個真實執著與實際是不吻合的,它是顛倒實際的一種執著。所以我們只要把真實的情況看清楚,「如所有性」,如同它原本是怎麼樣存在的這個性質看清楚的話,我們就能夠得到解脫,如所有性了。而說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的究竟性質。
在中觀派裡面,又把佛經分為「了義經」和「不了義經」。「了義經」的定義是什麼呢?詮釋勝義諦的經典,稱為了義經。光是透過不了義經,透過世俗諦的詮釋經典,雖然菩提心等的這個法門非常殊勝,可是它沒有辦法直接的對治我執;直接消滅我執,直接對治我執的唯一經典,就是透過「了義經」才有辦法生起無我的見解,然後去對治的。所以這是唯一能夠把貪瞋拿掉的方法,除此以外,如果你要去醫院找醫生,拜託醫生可不可以給你沒有貪心的藥、沒有瞋心的藥、沒有癡心的藥,我相信那個賣藥的人,一定是先摸著頭說:你到底在講什麼東西?
56、醫王一切智,拔苦諸聖教,知已若不行,癡極應訶責!
57、若遇尋常險,猶須慎防護;況墮千由旬,長劫險難處。
58、或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吾生終歸盡,死期必降臨。
59、誰賜我無懼?云何定脫苦?倘若必死亡,為何今安逸?
60、除憶昔經歷,今我復何餘?然因執著彼,屢違師教誡。
第55句,最主要講到了「正行」對治力。從61句起就講到了「反悔對治力」等。
61、此生若須捨,親友亦如是,獨行無定所,何苦結親仇?
62、不善生諸苦,云何得脫除?故我當一心,日夜思除苦。
63、吾因無明癡,犯諸自性罪,或佛所制戒,及餘眾過罪。
第63句,說到了性罪還有遮罪的差別。「性罪」就是說,無論你有沒有獲得這個戒體,無論你有沒有承認要守護什麼等等,只要是誰犯了這個行為,都是算造惡業,所以連動物去犯的話也算造惡業,任何一者去犯同樣的行為都算造惡業的話,這個叫做性罪。「遮罪」的意思就是說,你沒有承諾,或者沒有受戒的話,你去犯不叫犯罪,這不叫做造罪;可是一旦你承諾了,或者受戒了,你去犯的話,這就叫做造業、叫惡業,這種叫遮罪。於是就說到了佛所制定的遮罪或者自性罪等,在此:
64、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再三禮諸佛,懺除一切罪。
65、諸佛祈寬恕,往昔所造罪!此既非善行,爾後誓不為!
所以就說到了「返回對治力」,也就是說我從此之後再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1、欣樂而隨喜:一切眾有情,息苦諸善行、得樂諸福報。
現在就講到了隨喜。這句話最主要是隨喜,增上生的因以及增上生本身(就是果)的內涵。隨喜一切有情遠離三惡道的痛苦,如何遠離呢?就是透過十善業而去遠離的,所以「諸善行」就是增上生的因緣。在此隨喜增上生的因以及增上生,這是第一句的內容。
2、隨喜三學行─二乘菩提因。隨喜眾有情,實脫輪迴苦。
第2句,就是隨喜決定勝的因以及決定勝本身,「隨喜三學行」,也就是隨喜聲聞和獨覺的戒定慧三學,依由三學而獲得涅槃,在此也隨喜。所以「二乘菩提因。隨喜眾有情,實脫輪迴苦。」
3、隨喜佛菩提、佛子諸果地。亦復樂隨喜:能與有情樂。
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
第3句就是隨喜決定勝裡面的大菩提了。「隨喜佛菩提」,這是隨喜果位。其因是什麼呢?就像十地等,「佛子諸果地」就是初地一直到十地,這些成就大菩提的因緣,在此隨喜。「亦復樂隨喜:能與有情樂。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十地的因緣是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六度的修行,甚至於菩提心以及菩提心所緣一切有情眾生,所以我在此也一併的隨喜。“
4、我於十方佛,合掌誠祈請:為苦癡迷眾,燃亮正法燈!
接下來是請轉法輪,「我於十方佛,合掌誠祈請」,「十方佛」就是指不分界限的,就是對一切的諸佛,無論是現在正在轉法輪,或者是沒有轉法輪的一切諸佛,我合掌的、誠心的祈求您,請以教證法讓這些有情能夠聽聞到離苦得樂的方法,而生起聞所生慧,再次的生起思所生慧,並且獲得修所生慧。之後透過教證法炬火的光芒,讓他們獲得正證法,由正證法的炬火的光芒,使得內心的無明以及無明所留下來的習氣,能夠一併的淨除,所以「為苦癡迷眾,燃亮正法燈!」“
5、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請:住世無量劫,莫遺世間迷!
之後是請佛住世。也就是佛來到這個世界之後,先示現成道相,之後又示現轉法輪,最後直接與佛有業緣的眾生都被度盡的緣故,所以就示現涅槃相了。所有在此我們就作請佛住世、不要示現涅槃相的祈求:「祈求佛陀能長久住世,救度我們這些正在迷惘的、沒有智慧正眼的,像沒有眼睛的殘障人士一樣,以您的正法智慧之眼,給予我們光芒、給予我們前途,請您長久住世。」“
6、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
接下來就講到迴向,一般的總迴向。在迴向的時候,如果只是迴向給增上生的話,那就不對了。如同之前所說的,如果你迴向的功德是增上生的話,那獲得增上生之後,這個功德的力量就消失、就沒有了。但是如果今天是為了獲得一切遍知,能夠無有間斷的走上成佛之道,所以把功德迴向給增上生的話,目的是為了將來能夠成佛,那就沒有關係了。所以在迴向的時候,要懂得這種善巧。至於個別的迴向是什麼呢?
7、乃至眾生疾,尚未療癒前,願為醫與藥,並作看護士!
8、盼天降食雨,解除飢渴難!於諸災荒劫,願成充飢食!
「於諸災荒劫」,以藏文來講這是一個特別的劫數,像末法一樣,它是一個特別的劫數,叫做荒劫。這個「荒劫」有二種不同的說法,也就是說人壽到了三十歲的時候,會產生一次荒劫,這是一者。第二個說法,就是有一部論典裡面說到,在人壽十歲的時候,會產生荒劫,這是另外一種的說法。總言之,我們把自己的功德迴向給這些正在遭遇困難的,就像在迦爾哥達那個地方有很多的病人,Teresa 的這個修女,跑到那個地方去蓋醫院,去救護當地很多的病人,我覺得這種行為就非常值得我們去隨喜了;同樣的,在非洲非常貧窮的地區,有很多人因為沒有飯吃而餓死了。所以無論是我們可以直接幫忙的,或者是可以間接幫忙的,應該盡量的去幫助他們。
9、為濟貧困者,願成無盡藏!願諸資生物,悉現彼等前!
10、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身財諸受用、三世一切善。
於是就唸到第10句。就是布施身、布施財以及布施自己的善業。在布施的時候,《學集論》裡面有說到,一定要保持四種原則,哪四種原則呢?「施,護,淨,增」,要保持這四種原則來作布施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當下的時機是正確的,如果布施自己的身體對他人有幫助的話,而且沒有任何違緣的情況下,再加上你有這種的能量、你有這種的魄力和心力能夠去布施,而且對於他人是只有利益、沒有任何傷害的話,這個時候就要布施,這個就是所謂的「施」。如果我們布施自己的身體,不只不會帶來利益,反而會造成傷害,這個時候就不應該布施,這時候就要「護」、防護。平常我們要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呢?儘量讓自己的身體作為修法的工具,不要讓自己的身體成為煩惱的工具,而說了「淨」,淨煩惱的意思。為了使這個身體──成佛的工具,能夠順利的去修法,所以要給予他增上緣,就是要給予他醫療、或者是注重衛生健康等,這屬於「增」的部分,就是給予他順緣、增上緣。這是屬於「身」的部份。
同樣的,「財」的部份也是如此。如果給予這筆財物,會給他利益,而且不會造成任何副作用的情況下,那就應該施,沒有任何違緣的情況叫做「施」。如果給予這個財物,會帶來副作用、或者是違緣的話,這時候就要「護」。可是在護的同時,儘量讓自己不要有非理作意及自利作意而去貪著,所以叫做「淨」。「增」就是使自己的財物作為善法用,而不是作為煩惱用,就是「增」。
同樣的,像「善業」來講的話,我們觀想自己的善業迴向給他人,是「施」。這些的善業好好的保護它,不要隨著瞋心還有貪心而走,就是「護」。「淨」就是不要隨著非理作意、不要隨著自利作意而轉,叫做「淨」。「增」就是隨喜自己的善業,使自己的善業增長。所以在布施的時候,有很多的內容值得我們去學習,什麼時候應該要布施?什麼時候不應該布施?有什麼東西可以布施?在什麼時間之下,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需要布施?這個在《廣論》裡面是非常清楚的。
11、捨盡則脫苦,吾心成涅槃。與其死方捨,何若生盡施?
於是又說到了第11句,我們在布施的時候,一定要看當下的狀況,如果覺得布施會有利益的話,那就要去布施。如此的去串習,慢慢的心力就能夠增長,越來越強烈,最後就能夠圓滿布施到彼岸了。
12、吾既將此身,隨順施有情,一任彼歡喜,恆常打罵殺!
13、縱人戲我身,侵侮並譏諷,吾身既已施,云何復珍惜?
14、一切無害業,令身力行之。願彼見我者,悉獲眾利益!
15、若人因見我,生起信憎心;願彼恆成為,成辦眾利因!
16、惟願毀我者、及餘害我者、乃至辱我者,皆長菩提緣!
之後就唸到了第16句,今天的部分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