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1/09 04:10:42
寂天菩薩
尊貴達賴喇嘛尊者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09/11/09 03:55:59   編輯部 報導 

安忍

一、前言

今天有此難得的機緣,與漢族的佛友們互相討論佛法,我感到非常的歡喜。這裏是我第一次(一九九六)針對漢人傳法的同一大會堂,非常感謝林耿如居士再次主辦法會。當年的中文翻譯有三位,兩位是漢人,一位是藏人。很不幸的,那位非常優秀的藏人翻譯,已經往生,今天我想到他,觸景生情,覺得無限哀傷與悲憫!他確實是一位戒律清淨的比丘,而且是非常努力精進的好學生。

曾參加一九九六年的法會者,從上次到這次內心是否有所改變呢?假使沒有

強烈的改變,只是思惟上改變,這也是好的;現在在你們面前給你們傳法的上師,比沒有改變好一點。

所謂修行而獲得內心的改變,是需要時間,因此恒時不斷的精進非常重要。導師釋迦牟尼佛,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累積資糧而成就佛果位。如果我們想在短時間,或幾天之內成佛,這種想法就太天真了。所以我們在修行道上,應該有一世再一世、一劫再一劫的心力去學習。

這次傳法的主要內容是,入行論的忍辱品以及修心八頌。未傳法之前,我想先說明,在西方多數人的宗教信仰,是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猶太教等,所以我常建議他們,應該保持原有的信仰,才是理想之道。改變宗教信仰不是簡單的事,最穩定的方法就是維持不變。

今天主要針對華人講法,在場也有少數越南人等。以整個佛教的歷史而言,佛法尚未傳入西藏之前,已先傳入漢地了;你們有悠久的佛教信仰,是屬於原始的、傳統的,所以身爲佛教徒,爲你們介紹佛法,我感到非常放心。

對於在場的西方朋友們,有些我們已經認識很久,你們對於佛法的教理深感興趣,也努力的修行,不但生活和精神獲得改善,也過得更快樂、更充實。因爲你們認真學習佛法的教義,我特別懇切的問候你們!如同我常講的,尊敬自己原有的宗教信仰非常重要。

在場多數華人都是追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雖然這位善巧的導師,是在二千五百年前教導我們,但是他的慈悲和智慧,至今我們還能強烈的感受到。世尊的弟子如:龍樹菩薩父子、無著菩薩兄弟等大論師和大教師的善巧的教授,如實地解釋佛陀最究竟的意趣,因此至今,我們還能聽聞學習如此深奧淵博的佛法教理。我們不只可以聽聞、學習,而且可以運用,讓生活更充實、更安樂。漢傳

和藏傳的佛法歷史裏,具大成就的大師、大譯師,都是經過多年苦行而獲得成就,

廣大行持利益有情的事業。應該多多憶念這些大論師、大成就者的恩德!

我們的師長,無論在慈悲智慧方面都是成就非凡、無懈可擊,只是學習的弟子們並非很用功,因而造成許多過患。導師釋迦牟尼佛曾對衆比丘說:「我已說明解脫之道,至於你們是否願意走上解脫之道,能否得到解脫,是你們的責任。」世尊把責任推卸給我們了,他老人家只是負責說而已(衆笑)。所以佛陀說:「自己才是自己最究竟的依怙(救護、依賴的物件)。」自己當自己的證人,走上解脫之道,才是最究竟的方法。一般的世間知識,老師諄諄教導,學生是否交出漂亮成績,端看學生是否努力用功!

二、佛法概要

在場有許多佛法初學者,因此未正式教授主題之前,先介紹佛法大綱。

(一)緣起法則

龍樹菩薩在六十如理論曰:

「爲應依何法,能斷諸生滅,敬禮釋迦尊,宣說緣起義。」

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産生,由因緣而生,由因緣而滅;導師釋迦牟尼佛能夠自在宣說,無自性甚深緣起的道理,因此龍樹菩薩作了禮贊文。爲什麽佛陀開示緣起的道理?如同此頌所雲:「爲應依何法,能斷諸生滅。」無論是暫時的痛苦,或者永恒的痛苦,人人都不要痛苦,可是在不要痛苦的情況下,必須無奈的、無自主的承受衆多的痛苦,是什麽因緣所感的呢?是無明愚癡所造成的,無明是痛苦的根源。

無論接觸到何種外境(色聲香味觸);對於悅意的就産生貪,對於不悅意就産生瞋,爲什麽呢?因爲我們看待事物,都感覺是從境上産生,從它本身自性而有;不但如此,內心更去執著,好的覺得完全的好、真實的好,因而産生貪瞋。透過緣起的道理,讓我們認識一切法最究竟的性質,並不是那樣的真實,不是從境上産生的好壞;了知那只是顛倒識的執取,因而不再生起真實的執著,貪瞋也就不會産生了。

緣起的道理分:因果緣起、觀待緣起。當瞭解無真實、無自性之後,反復持續地觀修空正見的道理,慢慢地就能斷除,認爲真實有、自性有的無明顛倒執著,徹底的斷除痛苦的根源。因此,我們所看到的諸法萬相,都是觀待因緣而有;由因緣的互相依賴、互相觀待,産生一切的變化。所謂因緣是兩種不同元素或因素,互相碰觸之後會産生新的變化,此乃因果法!因果變化當中,有些與我們的意樂有連帶關係,這種與意樂所産生的因果變化,稱爲由業力所産生的果,即業果。與我們意樂無關聯的,是普通的因果變化,非業果。

外在的物質都是由它的固定因緣而産生,同樣的,內在的感受也是由因緣而形成。以個人而言,每個人自然而然都有「我」的想法,都有離苦得樂的想法,不需要道理的認知。「我」非常的重要,地位也很高,雖是亦莊亦諧的說法,然而同樣活在此世間的我們,每個人所居住的地方,都有每一個不同的「我」的世界。

亞洲人認爲亞洲就是自己的領域,在全世界的版圖,亞洲是最重要的地方;西方人亦如此。其實並無特別的理由,只是因爲自己居住在此環境下,理所當然自己的國土最重要。講到中國,代表全世界的中心點,西藏人不一定會認同,覺得自己在全世界的最高峰,若有人來自福建、山東……,也都是以自己的地方爲重心。就是因爲我執,自然而然我的一種想法,自己居住在何處,就感覺與自己最親切。探究其因,其實就是「我」的因素,因此「我」很重要。

誠然,當我們辨別何謂東西南北,何謂多數少數,何謂痛苦快樂,最主要的基礎都在「我」上建立;彷佛三千大千世界的中心點,就在「我」上。因爲「我」,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這是天經地義的、合理的、必須有的想法;而且每個人都有能力斷除永恒的痛苦,讓自己得到真正的究竟的快樂。我們不僅有此能力,也有此權利。

(二)離苦得樂

痛苦是否可以斷除?快樂是否可以追求並使之永恒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爲一切的苦樂都是因緣形成,痛苦的根源是對真理的不認知,亦即錯誤的顛倒執著而産生。若能斷除顛倒執著的無明,就能斷除一切痛苦,獲得永恒的安樂。佛陀第一次轉四諦法輪時,講到染汙諦和清淨諦的因果,染汙諦是指痛苦的因和果,清淨諦指永恒安樂的因和果。更詳細則講到十二因緣,由於第一支無明引發輪回的痛苦,如果瞭解真理的智慧——空正見,就可以獲得永恒的涅盤安樂。

由瞭解或不瞭解,有明或無明産生了涅盤與輪回。以外在物質而言,兩種不同的物質本身,倘若會造成衝突及傷害,當一者力強時,另者必定削弱。此乃兩種物質本身造成矛盾,引起傷害之故。想削弱一者的力量,必須尋求可以真正傷害的另一者;同樣的,內心亦如是。若想消除造成痛苦的負面情緒,如何尋求正面的情緒與之抗衡,成爲真正的對治力呢?如:冷和熱是對立的,同在一處時,遇熱冷度必減少。所以違害分爲:續流違害和俱生違害。冷熱是續流違害;光明和黑暗是俱生違害,有了光明當下沒有黑暗,屬於迅速俱生的違害。

內在的感受亦如是,當瞋恨一個人時,想盡辦法傷害他、讓他痛苦,這是瞋心的一種性質;但是也能對仇人培養真正的愛心和慈心,所謂慈心是讓對方得到安祥快樂。對於同一境,一者想讓他痛苦,一者想讓他快樂,自然地造成違害,所以說慈心可以對治瞋心。愛我執和愛他執也是相違的,如果愛他心的力量強烈,太在意自己的愛我執力量會削弱。有明(所知障的直接傷害)和無明,一者認爲

一切法真實有、自性有,另一者認爲諸法無真實、無自性,正好形成相違及傷害。因爲有明和無明是相違的性質,所以無明招感痛苦,有明成就涅盤。

佛法的原則和道理,是人人天生本能都想離苦得樂。追求離苦得樂,與我們內在動機和意樂,有極密切的關係。造成痛苦的情緒,稱爲煩惱;我們去追溯煩惱的因緣,應該如何斷除煩惱?何種情緒與意樂,能令我們獲得永恒的安樂?這種追求和觀察非常重要。

所謂真正的佛法,是指涅盤;永遠斷除痛苦,是涅盤的性質。我們能體會痛苦是可以減少的,但重點是,痛苦是否可以永遠的斷除呢?解答問題之前,需先瞭解兩大原則:心本身是無自性,煩惱和障礙是暫時性的。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爲了對治衆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若針對每一煩惱修對治力,不但需要耗費多時,而且無法找到最究竟的方法。因此,尋找一切煩惱的根源很重要,如果認識煩惱的根本,進而尋找源頭,是否可以斷除消滅煩惱呢?不斷給自己出問題,作進一步的深入觀察。譬如砍樹,若先折斷樹枝或樹葉,費時又費事,倒不如砍斷樹的根本,枝葉自然乾枯。同理,應當對治煩惱的根本,才是善巧之法。

煩惱的根本,稱爲無明,是顛倒的執著。從經驗上認真觀察,可以稍稍體會煩惱確實來自於無明。在此,無明的內容,主要依據中觀的理論所安立無明道理。無論任何煩惱生起,悅意境或不悅意境,都是如此的真實獨立;可見一切的煩惱,都來自過度真實的執著。如四百論雲:「身根遍一切(眼耳鼻舌),而眼根只局限於眼睛。」同理;無明真實的執著遍及於一切煩惱,而各別的煩惱卻各有其性質,如:貪心、瞋心屬不同性質。因此若能斷除無明,一切煩惱皆可斷除。

無明愚癡不只是對事物的不瞭解,佛教四部皆有解釋,而且對於顛倒的執著各派有不同的見解。四百論所講的無明是指最究竟的顛倒執著。爲何顛倒執著有粗細不同的層次?因爲對於無我的道理和見解,其性質有粗細之分。煩惱的根本,就是認爲諸法有自性和顛倒的執著;若能斷除自性的執著,煩惱自然也斷除。四百論雲:「痛苦的根源,是對於真理的不瞭解,進而顛倒執著而産生」。想明瞭無明是顛倒的執著,應先了知實際的狀況,以及真正的道理,才能辨別何者顛倒,何者正確。瞭解真理之前,需依據正理去觀察,僅僅依靠佛陀的教法及經論所安立,很難辨別。因爲佛陀對一些衆生開示諸法有自性、真實有,又對一些衆生開示諸法無自性、無真實,我們如何判斷佛所教導的究竟意趣呢?依據正理,如果佛所說的內容,經過觀察與正理無任何相違,則屬正確合理;反之,則是錯誤的,

由於衆生的根器不一,佛陀依當時的狀況善巧言教。

 

  1. 安忍與靜慮 〔入菩薩行論〕(1)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2. 安忍與靜慮 〔入菩薩行論〕(2)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3. 安忍與靜慮 〔入菩薩行論〕(3)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4. 安忍與靜慮 〔入菩薩行論〕(4)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5. 安忍與靜慮 〔入菩薩行論〕(5)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6. 安忍與靜慮 〔入菩薩行論〕(6)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7. 安忍與靜慮 〔入菩薩行論〕(7)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8. 安忍與靜慮 〔入菩薩行論〕(8)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9. 安忍與靜慮 〔入菩薩行論〕(9)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10. 安忍與靜慮 〔入菩薩行論〕(10)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11. 安忍與靜慮 〔入菩薩行論〕(11)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12. 安忍與靜慮 〔入菩薩行論〕(12) —文/BY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

安忍與靜慮 〔入菩薩行論〕寂天菩薩造 如石法師譯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講授悲智學佛會 整理


備註 : 聯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