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8 12:07:41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2/04/28 12:07:17 喇嘛網 編輯部
講述: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手錄:鶴 林
(二十三之一)2012年3月31日 (下午)大悲精舍
接下來我們看到,第二個科判當中的第二段,有未深究正理要處、欲謗業果者說,有一些人並沒有深入的研究正理的關鍵處,並且想要毀謗業果,而提出了以下的論點:「人間所見無穢江河,餓鬼於彼見為膿血,在地球上一般的人,所見到沒有染污的江河,「餓鬼於彼」,在同樣的地方,餓鬼會看到面前的這條河,它是充滿著膿血的。甚至更進一步的,他們提到了,餓鬼他的眼前之所以會現出這樣的對境,是因為他們的內心生起了錯亂的認知,而感覺面前有膿血。而這樣的對境,如果是天人在場的話,天人他會看到面前有許多的甘露,此乃往昔惡業所感異熟之力所現,所以他認為餓鬼之所以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是因為心中的錯亂知所顯現的一種對境,這是往昔的惡業所感得的一種異熟,然於彼處全無餓鬼所能受用少許膿血,但實際上,在那個地方完全沒有餓鬼所能夠受用的少許膿血。如果在這條江河的位置上,有餓鬼能夠受用的膿血的話;則人亦應可見,然不見故。」這時人應該也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但沒有辦法看見。所以這些人他們提出的論點,是在地球上沒有污垢的這條江河當中,是沒有膿血的;餓鬼能夠看到膿血,是過去的惡業而感得的一種異熟。
此說極不合理。容於彼處有未見者,但這樣的論點,其實是不合道理的。或許在現場,絕大部分的人他沒有辦法看見膿血,甚至他的內心中會現起:「我的面前沒有膿血」的這種執著,然若承許遍為無有,則劫盡前皆應承許,但如果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辦法看見,而承許這就是不存在的,「則劫盡前皆應承許」,這時在這個世間還沒有消失之前,都必須作以下的承許:「地獄烈火亦由往昔惡業所感異熟之力所現,然於彼處實無烈火。」相同的道理,地獄當中的熊熊烈火,應該也是過去造作惡業而感得的一種異熟果,但是在地獄的方位應該是沒有烈火的。終將毀謗業果而說:「地獄亦無。」最後,以這樣的正理去推論的話,得到的結論是連地獄都不存在。然亦無法成立可為人見。雖然在人世間,同樣的位置膿血是存在的,但是否就能夠證成「人都能夠看到這樣的對境」?是沒有辦法的。若如順世外道及汝所許,願地獄中全無生苦之冷熱觸!如果如同順世外道以及你──也就是現場提出問難、提出這樣論點的人,如果現實的狀況是如同你們所承許的,我還真希望地獄當中沒有寒冷,或者是炎熱的這種觸覺,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我們可以這樣發願,但地獄當中確實有這樣的痛苦。
所以對於這樣的一個問題,三種不同的人,在業力所感的情況下,它會顯現不同的對境。以人而言,他會看到普通的水;而以餓鬼而言,他會看到膿血;以天人而言,會看到甘露,但這三種的心都是正量。提到了這個部分,我們可以思維業果,也可以思維由分別心安立對境的這個論點。我們時常說,一切的法都是由分別心去安立的,「由分別心安立」是什麼樣的狀態?在業力顯現的同時,透由分別心在境界上顯現了一個對境,而這時這樣的對境,就在分別心顯現的一剎那,它就存在了;並不是從境界的方位,去探討一個有自性的對境。
所以就以現今我們所探討的這個例子,餓鬼為什麼會見到膿血?這是因為他過去造作了類似的惡業,而在今生感得他能夠見到膿血的這樣的對境,而人也是如此;相同的,天人之所以能夠看得到甘露,是因為他過去造作了善業,而感得的果報。所以我們的心中是否能夠現起對境,必須要觀待我們過去所造作的善業以及惡業,透由善惡業的力量,在當下藉由分別心顯現對境的同時,對境就可以呈現。如果說境界的存在方式,是從境界本身的方位就可以成形,而不需要觀待心的話,那這時我們就沒有辦法解釋這樣的一個差異──也就是為什麼三種不同的眾生,在面對同樣的一個對境時,會顯現出三種不同的面貌。由此可知,我們面前所顯現的對境,是必須要觀待過去所造的善業以及惡業,而感得的一種果報,所以在顯現的當下,對境就能夠呈現。所以在眾多因緣聚集的情況下,透由內在的分別心去安立對境的同時,境界就成形了。
提到了這一點,我們平常時常說「視師如佛」,也就是必須把我們的上師視為佛。上師真的就是佛嗎?或者是所有的上師,他都一定是佛嗎?並不一定。並不是說每一位上師,他的本質都是佛,沒有任何的正理能夠證成所有的上師都是佛;但是以弟子的角度而言,一位弟子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是必須「視師如佛」。所謂的「視師如佛」是指,縱使你所依止的上師,他並不是佛;但是依止者本身──也就是弟子,他如果具備了信心的話,他是有可能把對方看成是佛。為什麼他有可能把對方看成是佛?因為佛的事業是沒有邊際的,再加上依止的弟子本身,他具備有信心的緣故,在這兩種因緣的聚合下,他是有能力把上師看為是佛,但並不代表他的上師就是佛。
從過去的一個公案,也就是將「狗牙視為舍利」的這個公案,我們就可以知道。狗牙本身並不是舍利,但是因為某個人,在某種因緣下,他對於境界本身並不是舍利的這一點,他不了解;他誤以為這就是舍利,並且對它生起了強大的信心。所以由於看待的人本身,他具備了信心的緣故,再加上佛的事業没有任何的邊際,這兩種因緣聚集之後,從看待者本身的方位去看待這個對境,就能夠把這個境看成是舍利,並且能夠獲得舍利的加持。所以這樣的對境,是在眾多因緣聚集之後,透由分別心所安立出來的一種對境;但並不代表他所看到的對境,它的本質就是一顆舍利。
在現今有很多的人,他會認為地獄道、餓鬼道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的話,應該要存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如果存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的話,現今的科學家,藉由這麼多精密的儀器,為什麼都沒有辦法看到地獄以及餓鬼?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當中被業力所阻隔了,我們沒有造作這樣的因,就不會感得那樣的果;所以當下你所造作的因,並不是墮入地獄以及餓鬼的因,在你的眼前很自然的,它就不會呈現出這樣的對境。
就比方說,現今在我們講法的會場,或許會有很多無形的非人,但是如果你沒有造作能夠看到他的業,這時縱使你的周邊有許多的非人在圍繞著,但你也沒有辦法看到他,這是相同的道理。所以現今縱使藉由再精密的儀器,也沒有辦法揀擇出地獄它的方位是在哪個方位。
所以從這一點,再推回我們早上所提到的:一切法它的形成都必須要觀待心,而這當中的心,就是指「調伏的心」以及「未調伏的心」。藉由調伏內心能夠造作善業,藉由造作善業能夠感得善的果報;而所謂「善的果報」,就是在你的面前,你能夠感受到善的境界。相反的,如果你沒有辦法調伏內心,你所造作的業是惡業;藉由惡業感得的果報就是惡果,這時你就必須要承受各式各樣不同的痛苦。對於以上所提到的這些論點,在《中觀》某一個章節裡面,它都有清楚的談到這當中的差異,最主要是希望我們能夠了解,唯由分別心去安立對境的這個主張;也就是在眾多因緣聚集之後,透由分別心的力量去安立境的這種主張。
卯三、攝義
偈頌:是故三界中,無餘怖過心。
在之前我們有提到,一切的痛苦以及過患是來自於未調伏的心;從境界的方位而言,並沒有任何獨立自主的痛苦以及過患。
因而在正文裡提到,一切罪過皆有賴心,是故於三界中,全無其餘更過自心所造恐怖之事。一切的罪過,都有賴於我們的心,所以在三界當中,沒有其他比自心造作更恐怖的事情。
寅二、功德依心(分六)
卯一、布施依心(分二)
辰一、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不待消除一切眾生貧苦
辰二、串習捨心能至究竟
卯二、持戒依心
卯三、忍辱依心
卯四、精進依心
卯五、靜慮依心
卯六、般若依心
辰一、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不待消除一切眾生貧苦(115“)
接下來,「功德依心」。痛苦過患的根源是我們的內心,相同的,我們想要追求的無量宮──淨土,它的根源也在於我們的心。而「功德依心」當中,這個部分所提到的功德,是提到了六度。所以這個部分,它的科判分為六:一、布施依心,二、持戒依心,三、忍辱依心,四、精進依心,五、靜慮依心,六、般若依心。
首先「布施依心」,我們平常會誤以為所謂的「布施」,是指把東西拿給其他的人,或者是把某個東西施捨給其他的人;其實布施不僅於此。所謂的「布施」,是指我們的內心必須要生起「想要施捨」的念頭,而更進一步的,把所擁有的東西施捨給他人,這樣的布施才是圓滿的;如果我們只拿東西給別人,但是內心並沒有想要布施的念頭,甚至生起了慳吝的話,其實這樣的行為,並不能稱為布施。
對於「布施依心」的內涵分二:一、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不待消除一切眾生貧苦。二、串習捨心能至究竟。想要圓滿布施度,並不需要觀待消除一切眾生的貧苦。雖然想要布施的念頭,它的目標是為了要消除對方的貧苦而布施的,但想要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是否要能夠去除外在一切眾生的貧苦呢?並不是!想要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我們必須要串習的是「內在的捨心」──想要施捨給他人的一顆心;並且這樣的捨心,在串習的同時,它並不包含吝嗇。不斷的串習之後,這樣的一顆心它會變成是圓滿、究竟的,到時我們就能夠成辦圓滿的布施波羅蜜多。
對於這一點在偈頌當中有提到:
若除眾生貧,方能圓施度;仍有窮困者,昔佛如何圓?
正文,倘若圓滿布施度者,須除一切眾生貧苦,方能圓滿其布施度;現今仍有窮困者故,昔諸救護──佛陀如何圓滿布施度耶?應未圓滿。如果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必須要能夠去除外在一切眾生的貧苦,才能夠圓滿的話,現今還是有許多窮困的人,那過去的佛祂是如何圓滿布施波羅蜜多的呢?應該是還未圓滿才是!
辰二、串習捨心能至究竟
第二個部分,「串習捨心能至究竟」。既然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並不是從「境界本身是否貧苦」來探討的話,那要以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偈頌:佛說捨諸眾,一切財及果,由此圓施度;故施唯依心。
正文,是故佛說,於諸眾生,欲捨身、財、善根一切財物,及由布施所生福德善果,佛在佛經當中提到了,在面對有情的當下,我們必須要試著去練習:施捨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財物,以及三世所造的善根;試著將我們擁有的一切財物,布施給其他的人。及由布施所生福德善果,並且更進一步的,將布施所產生福德善果,也施捨給他人。由修此心,這當中的「此心」,指的就是想要布施給他人的一顆心,透由不斷的串習這顆心,便能圓滿其布施度。是故,攝義而說「布施唯依於心」。所以想要圓滿布施度,並不需要去除外境──一切有情眾生的貧苦,而是必須要讓我們內心中,「想要布施的這顆心」,它能夠達到究竟圓滿。
卯二、持戒依心(分二)
辰一、圓滿持戒波羅蜜多,不待全無待殺有情
辰二、串習斷心便能圓滿
辰一、圓滿持戒波羅蜜多,不待全無待殺有情(116“)
偈頌:遣魚往何處,方能不遭殺?
正文,圓滿持戒波羅蜜多,不待全無待殺有情。驅遣野獸、魚等前往何處,彼等方能不遭殺害?不可能也。想要圓滿持戒度,「不待全無待殺有情」,這句話看起來是不容易理解的。在《廣論》當中,它有特別的提到:想要圓滿持戒度,並不需要觀待外在的有情遠離一切的傷害,這樣的敘述方式,或許比較容易理解;但實際上這兩部論,在敘述的內涵是相同的。所謂的「持戒」,是避免傷害他人,但是想要圓滿持戒波羅蜜多,或者是圓滿持戒度,是不是要讓外境(一切的有情)都遠離種種的傷害?並不是!比方說外在的野獸,或者是魚,我們要把牠送到什麼樣的地方,牠才能夠不遭到他人的殺害呢?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連佛都做不到。所以想要圓滿持戒波羅蜜多,必須要從我們的心之上去作串習,我們要不斷的串習,斷除想要傷害他人的心來圓滿持戒度。
辰二、串習斷心便能圓滿
偈頌:由得能斷心,說為持戒度。
正文,故由串習能斷欲害他或不予取等意樂之心,獲得圓滿,此為圓滿其持戒度,所以想要圓滿持戒度,必須要串習一種心──也就是斷除想要殺害他人,或者是想要偷盜的這種意樂;如果能夠不斷的串習,到最後獲得究竟圓滿,就能圓滿持戒度。
如經中說:「何為持戒波羅蜜多?謂斷害他之心。」更進一步的,我們提到持戒的內涵,就如同早上所說的,必須要斷除傷害他人及其所依。以十種的惡業來作分類的話,身的惡業有三種、語的惡業有四種、意的惡業有三種。「斷除傷害他人」,是指我們必須要斷除藉由「身」以及「語」二門來傷害他人,「及其所依」,是指意的三門,也就是動機。我們不僅要斷除藉由身、語來傷害其他的有情;更進一步的,要斷除想要傷害他人的動機,所以必須要斷除十種的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