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7/14 09:01:27
學習次第 : 進階
《不共加行 發心篇》大圓滿隆欽領體前行儀軌遍智妙道 開示(四)
我們首先發菩提心,祈願眾生能離苦得樂而於此聽聞佛法……。
我們今天所談是發菩提心,這是大乘佛法共同的入門,也是大乘佛法特有、其他宗派所無……。菩提于梵文為Buddha,中文譯為「佛」,就是覺心 (覺悟的心),放開我們的自私、希望眾生得到佛果的心,就是菩提心。因此發菩提心,即要慈悲的對待眾生、希望所有眾生得到佛果。世俗諦裏,皈依和發心是不同,但在勝義諦……皈依和發心則相同,都是了悟、圓證空性的見地。
壹 培養菩提心之道
培養菩提心的方法很多,源自印度大成就者依經典寫出很多關於發菩提心的論文,如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等……。西藏修習菩提心較普遍的方法有三種,其他也有些小教派或依上師口訣的觀修法等…。在這裏,我們僅略說這三種普遍培養菩提心的方法:
一、因果七訣發菩提心法
二、四無量心修習菩提心法
三、自利利他菩提心、自他平等菩提心、自他交換菩提心。
因果七訣發菩提心法
此法,蓮師于西藏時即有,依大般若經所寫出,阿底峽尊者專修並在西藏提倡;宗喀巴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為解釋菩提道燈論)內也詳細記載此法。什麼是因果七訣?如何觀修?即……
1﹑知母:即瞭解所有眾生都是自己前世的父母。
無始以來我們在六道中輪回,眾生都曾為我們的父母,這不只佛經上記載,
巴智仁波切的《普賢上師言教論》內也述及一故事以為惕:「某日嘎答亞
納大師(為釋迦牟尼佛弟子)托缽到一戶人家前,見此戶夫妻正在吃魚肉,
身邊有一小孩、門前有一隻狗,大師以神通觀此因果……,此魚正是他們
前世的父親,狗為其母,而小孩正為其前世的敵人。」六道的輪轉都是如
此……,前世的敵人為我們此世的父母、親戚,此世的父母親戚則是以前的
敵人, 敵人曾為我們的父母,我們也曾為敵人的父母,眾生在輪回裏輪轉如
此,定需明白!
2念恩:思維父母對我們的恩惠,方法有四種:
思維父母給我們這個身體,得此暇滿人身是父母的恩。
第二﹑思維父母給我們生命。生下我們,父母不只給我們生命,並且保護我們
的生命,我們才得以活存﹗
第三﹑思維父母給我們的受用。受用即生活,由小起,給我們吃、穿溫飽等受用。
第四、思維父母給我們教育。縱然父母不懂得佛法,但教育我們世間法的待人
處世等道理。
除以上,並一一細思父母對我們的其他恩德,但不觀察他們的過失或對我們不好之處。對我們有恩的物件,首先思維母親、父親,次為親戚(累世來都曾為我們的父母)、周遭的人、六道眾生等等,一一慢慢思維他們的恩德。
3報恩:我們前世的父母現在沉淪六道輪回中,雖然想得到快樂,卻不知如何修善
(不知得到快樂的方法),我們有幸遇到上師及佛法,略知善惡的差別,也知如
何修善、去惡,因此有責任幫忙父母,報答他們的恩惠。
4慈心:就是希望一切眾生得到永遠不變的樂及樂因,樂是快樂,樂因是我們的善
業。
5悲心:希望輪回中受苦的眾生都離開一切苦及苦因。離開一切苦的方法就是由
此時起我們要修善去惡,成佛後具廣大力量幫忙眾生,現在我們心裏思維、同
情他們的痛苦,未來能真實利益他們。
6增上意樂心(誠懇心):自己一定要有服務、利益眾生如此確定的心,身口意三
門也一定用在此上。
7菩提心(至高無上的發心):希望所有眾生(以前的父母)依次得到天人、阿羅
漢、菩薩、而至最終的佛果。
以上七種觀修法為阿底峽尊者傳下,本載於《般若經》內。
四無量心修習菩提心法
思維四無量心以培養菩提心的方法,是根據《大般若經》而出,為印度的慧增菩薩和西藏的隆欽巴大師所傳下。思維的方法各教派雖不同,但發四無量心時定要具足正見即「無我智慧見、空性見、菩提心」,菩提心是希望一切眾生得到佛果、幫忙眾生的心,「無量」意為不可思議、沒有限制。一般有限制的慈悲喜舍,如只對親戚、兒女慈悲,對他人則無,此為〝四梵住〞,是離開菩提心、不具空性見(無我智慧)的發心,以後可得天人、梵天的果報,不會成就菩薩或佛果。修四無量心時,不會依照慈、悲、喜、舍的順序而修,我們先修舍心,再發慈心、悲心、喜心,此于隆欽巴大師的《心性安休論》、巴智仁波切的《普賢上師言教論》內都提及……。
舍無量心
為什麼先發舍心呢?為了清淨我們偏私的念頭,因此先發舍心。若先發慈心卻己心難除偏私,那麼我們所發的四無量心就不是菩提心。所謂舍,就是舍掉執著、偏私的心,舍掉對親戚具愛心、對敵人狠心的心,如此的分別心定要消滅,發舍心能產生平等的菩提心。
如何修舍心?如以上嘎答雅納的故事,常思維親戚、家人、敵人跟自己相聚的因果關係,敵人是我們修行上很重要、所必須,有他們,我們忍辱波羅蜜會增長圓滿,因此不可舍去敵人。而敵人和親人本相互輪轉,多思維此「親敵輪轉」的道理,慢慢的….我們親敵之念即消失,這就是舍無量心。
慈無量心
如前面所說「願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即是慈無量心。樂就是歡喜心,具此心,身就不具痛苦,身心本相續,心裏痛苦,身體也會痛苦,反之,心、意常具快樂,身體病痛之因減少,就算外在生活條件很差,也不會難過痛苦,如密勒日巴大師山洞中苦修,沒有吃、穿等受用,但因具快樂、歡喜心而唱出許多金剛道歌;隆欽巴大師苦修時,冬天睡於麻袋內、吃樹皮,心裏很快樂,寫出很多詩歌、論文。心裏常具快樂、歡喜,不為外在條件的差異起煩惱,少煩惱則少病苦,這就是樂。
樂因就是善業,它的果報就是樂,因此我們修十善、斷十惡。修十善即自然得十善的果報,不要要求、希望很快得到善報,心中不在意也不勉強。
修慈心者,應以身慈、語慈、意慈對待眾生,身慈者對他人必有禮貌、微笑以對、恭敬別人、不會動粗;語慈者對他人必出慈祥和藹、悅耳的言語,沒有粗魯、責駡、不禮貌的話,別人不喜歡聽的話不會說;意慈即心裏不起瞋恨心,遇他人不善的態度、言語等,必忍辱。《入菩薩行》裏曾說:「于諸有情,必以慈心、慈目、慈語相對」。
悲無量心
就是願一切眾生遠離苦及苦因。苦分三種,苦苦、壞苦、行苦,人有是非的感覺、對肉身有執著即有苦,龍樹菩薩在《中觀論》內也說:「身體有覺受就有我執,有我執就起煩惱,有煩惱就有痛苦,因此身是苦根。」我們追求世界上的物質都是為了這個身體,得不到時心裏產生痛苦難過,這是苦之一。
苦因是不善業(即惡業),所有不善的事情都是苦因,苦因成熟就得苦報。因此不管身體狀況好壞或碰到任何難境,定要不離菩提心、不失對三寶的信心。有人碰到困難,便對三寶產生退轉心,說:「我一直在修行、念經、拜佛,為什麼會這樣呢?」以往所造很細的因果,阿羅漢也不會知道,但能確定的是……現在的果必為以前的因,這些人雖然常行善業、也精進修行,仍遇困難或病痛,均為前世所造惡業現在成熟。眾生業障深重,無法經由剎那的加持或短暫的修行即消除所有罪業,持續恒久的修行能慢慢消除累世所積業障,現在的痛苦、病痛就是消災、除業障,納戚透美仁波切曾說:「修行時,如果生病,我喜歡!病痛是消除業障的現象,此時成熟,日後免下地獄苦。」修行目的之一既為消除業障,生病即圓滿自己的心願,因此應覺歡喜!若無病痛,也覺歡喜,用此健康的身體,多行善業,為利益眾生而努力。了知如此,碰到任何困難、病痛,心不會退轉,並希望能為眾生承受所有苦…..,我們已修行佛法,知道如何觀修,不畏懼困難,對所有眾生廣發同情心、菩提心。
觀修悲心的方法,首先……觀想自己最喜歡、鍾愛的人正淪于惡鬼或地獄道中受苦,我們不知如何幫忙,乃祈求諸佛菩薩加被、幫助他脫離一切苦,再次,一一觀想周遭的人、陌生人、敵人等……,此為經由悲心培養菩提心的方法。
喜無量心
即祈願眾生永遠不離開快樂的心。如聽聞他人的善業即起歡喜心,隨喜他的功德,為他回向,不起嫉妒心;聽到他人的好名聲、高地位(他此時所需)也隨喜,但如依於惡業而得的利養等,不可隨喜;其他如……聞成就者的轉世時隨喜,聞諸佛任何願力時隨喜,並視為自己的願力,聽聞任何善業時我們都隨喜…..。其他較細部分……如聞地獄道眾生投胎天道、惡鬼道眾生得暇滿人身等,起歡喜心並隨喜。觀修喜無量心的方法,首先觀想自己的父親或母親已離開一切苦、得菩薩果、往生淨土而發歡喜心,並如前述般一ㄧ觀想周遭之人、陌生人、仇敵等都如自己父母般的離苦得樂……。
上述即為以四無量心修習菩提心的方法。
自利利他菩提心、自他平等菩提心、自他交換菩提心。
此于寂天菩薩所作《入菩薩行》內提及,巴智仁波切、前噶當派修行者等均以自他交換法觀修菩提心,又依巴智仁波切和隆欽傳承一些大成就者說:「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換法應放於(發心)菩薩學處願菩提心的戒律上。」因此我們稍後開示。
貳、發心的體性
一、依發心大小 二、依道地而分三、依發心的體相
一、依發心大小
發心因大小的差異而分三種,但不管發心大小,「成佛」目的是相同。
小如國王般的發心,如釋迦牟尼佛的發心,先想辦法得到國王的地位,再想如何為人民做事,使天下太平。同樣,我們先得到佛果,功德圓滿後具度眾能力,即救度眾生。與下面兩者相較,為微小但較易成就的發心。
船夫般(或稱舟子般)的發心,如彌勒菩薩的發心。渡河時船夫同時劃渡自己和他人一起到彼岸,因此我們修菩薩道時,也鼓勵他人一起修、一起成就佛果,這是中等的發心。
牧羊者的發心,為文殊、地藏菩薩等的發心。所有眾生度盡後,自己最後成佛,如牧羊的人必站在後面督促所有羊兒返途般,此種發心最大也最難。
二、依道地而分
依所達境界的道、地等齊而分,發心有四種:
1‧勝解行發心:資糧、加行道的發心。
2‧清淨增上意樂發心:初地至七地菩薩的發心。
3‧異熟發心:清淨地菩薩的發心。
4‧斷障發心:佛地的發心。
依發心的體相 分兩種:世俗和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世俗的「俗」是具煩惱的意思,藏音為〝根住〞,意思是〝所有不淨〞,梵文意義為「迷惑」,中文翻為世俗,世俗的法本來越做越迷惑。資糧道者一般只有世俗菩提心(具煩惱的菩提心),分二為: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舉例來說:「現在想去臺北而開始準備東西即是〝願〞,真實出發即是〝行〞;希望眾生離苦得樂即是〝願〞,真實行利益眾生的事是〝行〞,如行佈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波羅蜜是行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是見道以下的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見道以上的菩提心、真實了悟通達空性的覺心。我們雖尚未具勝義菩提心,但思維四無量以後,會知道些許的空觀(總意上會瞭解,但無法真實的瞭解),這種總意上對空觀的瞭解亦能代表勝義菩提心。
參、發心(菩薩)學處
菩薩的戒律很多,不是一、兩個小時可講完,也非我們此次專講的主題。本來菩薩道即不容易懂,需長期學習,如格魯巴行者一般六年學習並背誦《般若》,能懂些許字意,但仍無法完全瞭解它的真實意。我們甘肅姆拉寺亦同,從小…..先學因明學,再學四年般若等……。般若戒律有輕、重的不同,傳授菩薩戒時會以一到二個月的時間仔細開示,一般通常僅提示基本戒律。
菩薩戒的傳承分為廣行派(阿底峽尊者所傳)和深觀派(龍樹菩薩所傳),蓮花生大師具二種傳承,傳法時以深觀派為主。此戒最重要的是「心」,不同於別解脫戒和密乘戒的需有傳承,具傳承最好,若無傳承,可於佛像或舍利塔前自受戒,若無佛像等實物,則觀想諸佛菩薩于對面虛空而自受戒,日課誦戒時也如此觀想,在尼泊爾我上師夏劄仁波切(H‧H‧The Chadral Rinpoche)的寺院每天誦菩薩戒,我的寺院姆拉寺早課誦此並懺悔。與別解脫戒相較,菩薩戒和密乘戒很容易破,有任何不好的起心動念即破戒,阿底峽尊者曾說:「我從未破別解脫戒。」阿邦仁波切受比丘戒後常居山上、巴智仁波切等別解脫戒均能持守清淨,但阿底峽尊者也曾說:「受菩薩戒後,偶而會犯戒,即犯即懺。但受密乘戒後天天破戒,須每天懺悔」。
發心(菩薩)學處簡分為二,即願菩提心學處(戒律)、行菩提心學處
願菩提心學處(戒律)
巴智仁波切說:「自他平等、自他交換、重人輕己為願菩提心學處」,另于《入菩薩行》、《大般若經》、及印度賢寶菩薩所著論文內,也有關於自他平等、自他交換的方法……。
1‧自他平等即四無量心。深思之,眾人自然具有……,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他
人也不喜,自己喜歡的、他人也會喜歡。我們現在和其他眾生的差別為……我
們已具些許的正知見、知道如何修善、如何了脫生死,因此責任也較重,所以
我們發菩提心……祈願眾生不遇任何困難及不悅事,如己般得到所祈快樂!」
此即自他平等心。
2‧自他交換即將自己所有的功德佈施他人。
3‧重人輕己和自他交換法沒有很大的差別(部分經論內甚至認為此二者無差異,
能將自己的功德佈施他人時,已是重人輕己了!)重人輕己除將自己所有的功
德佈施他人,並承受他人的痛苦,觀修的方法以氣功的方式練習,吸氣時觀想
所有眾生的痛苦化為一股黑氣,由自己右鼻吸入體內,吐氣時觀想自己所有的
功德、財富、健康等化為一股白色的氣,由左鼻出,融入眾生體內而得到我們
所有的功德利益。剛開始,觀想自己前面的父母身受重病、生活窮困、逢各種
遭難,痛苦流淚的求自己幫忙解脫,卻無力相助,於是一邊觀想吸入他們業力
果報的同時,一邊祈求諸佛、菩薩加持,祈願他們得到自己所有的功德福報、
遠離病痛、窮困等…..,最後觀想頂上金剛薩埵發光淨除自身所有不淨過染,
早晚如此練習,並慢慢將觀想的物件推衍到所有六道眾生﹗《入菩薩行》內對
此記載得很清楚,可多閱讀。
行菩提心學處
即行六度波羅蜜,六度細分的方法有很多種,若每度分三,有十八種;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將每度分六,計三十六等等……。今天我們以每度分三而談,而細分時的用語,因傳承的不同也有稍許差異……。
佈施波羅蜜,分三為財施、法施、無畏施。無論何種佈施,必要具足四個條
件(即四種不淨轉為清淨的要件)……:
1、心念要正確
不應有為功德福報或名聲利益而行佈施的心念。功德福報于佈施時自然
具足,本不需多求,應以慈悲喜舍心幫助他人,並將功德回向所有眾生。
2、佈施的功德或物品應清淨
不管吃、穿、受用等各種佈施,應能幫助而無害於人,如槍、炸藥、毒
藥等類物品不可佈施。
3、佈施的方向要對
如佈施的物件拿了錢後,用以買雞殺生或買賣毒品時,不應佈施。每逢
托缽的僧眾(是福田),逢人募化印經、造佛像、建佛寺、舍利塔等行
善業時,應能盡己力行佈施。因此觀察清楚再佈施很重要。
4、佈施的方法要清淨
不論佈施大或小,自己都以尊敬、清淨的身口意三門去做。
以上四種清淨方式的佈施,功德會很快成熟,任缺一種,則不易成熟﹗
財施乃以錢財等受用的東西佈施給他人。
法施乃為他人講善惡差別、取善去惡的方法。法施時應持守戒律(菩薩戒、密乘戒),對佛法不具信、未成熟的眾生不行法施,否則失去對佛法的尊重。
無畏施乃指救人于命危,如放生、救人於危難、臨終時以頗瓦法或超度法(往生淨土捷道法)超薦等‥屬之﹗
持戒波羅蜜,分三:
1、攝戒律儀(禁止惡行戒):斷一切惡業,諸惡莫作。
2、攝善法戒:身口意三門廣行一切善業,眾善奉行。
3、利生戒(饒益有情戒):利益眾生的戒,對初學者較難,但不論能力大小
都盡力而行。就算身、口無法做到,也從心開始,如念經修行時先發菩提心、結束時將所有功德回向眾生等皆是‥‥。
忍辱波羅蜜,分三為耐怨害人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1.耐怨害人忍
他人傷害、打罵自己時,想……這是應該的、是以前對他人如此,今天承受相同的果報。別人恩將仇報傷害自己時,不起煩惱痛苦而樂意的接受,即為耐怨害人忍。
2. 安受苦忍(忍法苦行忍)
遇任何困難都樂意接受,如僧眾守持四法:「他人罵我、我不還罵,他人怒我、我不還怒,他人打我、我不還打,他人告我、我不還告。」此雖為釋迦牟尼佛對僧眾所說,但在家眾受菩薩戒後也應實行這些。初學者就算無法清淨持守所有戒律,也應盡力去做,慢慢….智慧和菩提心會增長。他人罵我而造口業時,除不理會、不還口外,心裏並祈望他不再造口業。他人生氣時、自己不造意業,打自己時、不造身業,並想是自己的過失,現在業果成熟而被指責教訓,不去反對他﹗
3.諦察法忍(無生法忍)
小乘行者承認「人無我」,但不承認「法無我」,如阿底峽尊者有二弟子,其一為小乘行者,當尊者為他開示「人無我」時,覺得非常法喜,但開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時卻說: 「尊者譭謗佛陀、譭謗法……。」大乘行者需相信空性、不離空性、時常觀空並同時承認二者,此為諦察法忍。
修忍辱的方法,《入菩薩行》內提到九種、《菩薩論》內有五種,講法很多,此處的分法是依據往昔成就者修行的方法。
精進波羅蜜
即全心全力的修行,分三為:披甲精進、加行精進、不滿足精進。
披甲精進
修行碰到任何困難時,心不會退轉,如帶盔甲般的面對、忍辱並加強努力。
加行精進
每天早晚課時,心不放逸。今天的功課,也絕不會留到明天,時時努力不懈。
不滿足精進
不滿足自己的修行,不會自認今天已很努力,明天就休息懈怠,如有些人會自認四加行已經修完‥‥可以休息一個月、半年,或說我已聽過四加行、《入菩薩行》的開示,不用再聽等等的話,需知…..每次的聽聞都會增長的智慧,更何況我們亦需如皈依戒所載「‥‥直至菩提我皈依‥‥」的精勤不懈、善法不斷,更不覺滿足‥‥。我們需每天不斷的聞思修,使智慧日增……,此精進心能對治懈怠。
禪定波羅蜜,分三 : 身心安定、功德呈現、利益眾生的禪定
身心安定
打坐時,身方面,坐姿要對,如金剛跏趺坐、菩薩坐等,脊椎要直,眼微閉或凝視對面虛空,兩肩自然下垂、收下顎、舌尖輕抵上顎、兩手結定印、心性安休印等等。心處於輕鬆,若常置於急促或緊張等狀況,不但無法入定,反將發瘋。入禪(止觀)的九種方法,亦應學習。
功德呈現
身心都正確無誤後,每天應加強禪坐。剛開始入禪時,心的覺受會如由高地流下的水流般繁忙,次如水入大河般緩緩而流,再如入大海般表面平靜卻內有波浪,最後心如須彌山般的穩定時,遇任何現象都不為所動,此即禪定力量的呈現,另如神通力、菩提心的產生等都是禪定功德的呈現。
利益眾生的禪
入定時,以密乘四事業(息增懷誅)的觀想法利益眾生。息業即消除他人的業障,如定中以金剛薩埵和自他交換法消除他人的業障。增業即增長他人的智慧、將自己的福德佈施他人,如以寶生部的法門祈他人壽命福德增長、以文殊菩薩法增長他人智慧等等定中行善,這些是利益眾生的禪定。
智慧波羅蜜,簡分為三:即聞、思、修的智慧。
聞: 即本明之處,聞能生慧。聽聞佛法時,不明白處要明白,每次聽聞都可擷取自己所需和能用的法門,就算看電視(本來出家眾是不宜看),若知如何取捨,也能由世俗中拿到有益修行之處,不一定在聽聞佛法中才受用。如此具智慧的聽聞(聞慧)為開智慧之門、開佛經之鑰﹗
思 :即思維,思的智慧能使我們深入經藏,轉化斷除我們的疑望,所知、聽聞不會忘記,對治健忘,記憶增長,未明白處能明白。
修: 即實行所思維、知道的法門,若不實行,就算統覽群經亦無多大用處,
就如一位博學的醫師,雖廣閱很多藥典、也有許多藥物,但生病時,不去觀看、也不用這些藥而往生,那是很可惜﹗如此就如知道自己的貪瞋癡慢疑,也知道對治的口訣,卻不去對治,這是很大的失敗﹗因此懂得佛法對治煩惱的方法,就需應用,要能使用、需先實修,實修中,時時修理、改善自己的心,這就是修的智慧。
簡單的講,以上就是入菩薩道。
肆、儀軌內文開示(參閱遍智妙道二十五頁)
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相
輪回相續漂泊眾有情
本覺光明界內令歇故
發四無量大乘菩提心
文: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相
釋意:這裏所講是我們為何要皈依?發菩提心?
種種顯現是指一切情器世間的現象,一一觀看便知萬象、萬法都是空,如水中倒月,都是幻化、假像、如影子般虛騙,無一真實。
文:輪回相續漂泊眾有情
釋意:輪回相續乃將水中月的幻象當成真實,眾生便因執著如幻的世間法乃流轉
六道輪回中。希望這些迷途眾生都能轉入佛道,乃以釋尊如國王般發心修行菩薩道,希望成就佛果後救度有情﹗多數眾生均視水中月的幻象為真,乃執著萬法,今既已知其為幻、虛假不實,應離開、放下對此假像的執著。
文:本覺光明界內令歇故
釋意:本覺光明為「佛果」之意,亦為自性。自心本來光明(即如來藏性),卻沈於五毒(貪瞋癡慢疑)中,去此五毒,光明自顯。界內令歇故,界內即空性,法界中本無任何煩惱,為斷除煩惱、所知二障的境界,於此內不會執假為真,執幻為實。此句乃指勝義菩提心。
文:發四無量大乘菩提心
釋意:藏文儀軌中本無大乘的字眼,應是翻譯的需要而加入。四無量即前面已開示的慈悲喜舍…….,我們從今天開始發四無量心以對待眾生,祈成就後將救渡眾生,此句所指為世俗菩提心。
伍、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巴智仁波切于弟子請求傳授《大般若法》時,曾要求弟子接受完兩小時四無量心的開示後,須到多阿裏冷處修行,弟子受法後,即往山中閉關實修十二年,菩提心自然增長,便回上師處,仁波切告訴他:「你心願已成、已得《大般若經》的精要,修行已圓滿,更甚於我,現在我能給你的只是一些佛學名詞罷了。」仁波切一生專修菩提心、廣教弟子發菩提心,不斷的講說《入菩薩行》……….。某年冬天開示菩提心時,結冰的地上開滿千瓣蓮花(冬天不會長蓮花,西藏也無蓮花),仁波切說:「此為大家發菩提心的力量,不是我的功德。」入菩薩行內也說:「心裏升起菩提心,凡夫當下成佛子。」佛子即菩薩,具菩提心時,任何所作所為(就算睡覺)都只為利益眾生….,智慧菩提自然增長,業障消除,煩惱斷,我執殲滅,通達空性。知道這些菩提心的功德,那麼聽聞任何菩提心的開示即實行,菩提心內已包括所有法,再不需其他法……,我們因此常發此悲空不二的勝義菩提心(非一般的慈悲心。切記﹗)!今天開示到此,我們將聽聞與講授佛法的所有功德回向一切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