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6 08:33:58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6 08:32:50   編輯部 報導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四品業因果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上師索達吉堪布譯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上師索達吉堪布譯

 

  第四品 業因果


  佛說三有諸苦樂,由昔所積業產生。

  黑白二業行輪回,即是十善十不善。

  所依無記阿賴耶,如鏡無念本體上,

  不分別境明清識,作現基故如明鏡,

  彼中執境五根識,自體無念如鏡像。

  其後二取辨境識,刹那於彼執不執,

  辨別彼即染汙識,不辨別彼為意識。

  粗念善惡欲界因,習氣依于阿賴耶,

  無念明現色界因,無念一緣無色因,

  輪回自性二客塵,一切時分依此障。

  心識無念悠然時,不執顯現之外境,

  一緣阿賴耶之時,明現然不執著彼,

  阿賴耶識明清穩,破立二取五根境,

  七聚籠統分別境,此等稱為七識聚。

  串習此等轉三界,三門迷亂痛苦因。

  欲界七識聚為主,色界阿賴耶識主,

  無色界中則唯以,無念阿賴耶為主,

  其餘二者隨眠附,當知各地所具之。

  如是欲界夜眠時,五根識漸入意識,

  意識融入阿賴耶,一緣無念無現境,

  彼者融入法界故,自性遠離諸戲論,

  複現阿賴耶識中,意識單起而作夢,

  種種破立無而現,從中覺醒六識聚,

  趨入外境而造業,夜以繼日如是現。

  色界自識四禪定,住于阿賴耶識中,

  偶生執境細微識,多時等持中安住。

  無色界之自地識,即是阿賴耶自性,

  空無邊等之四處,住於一緣寂止中。

  心相續依極細微,受想行識四名蘊,

  一緣寂止劫不醒,亦未播下善種子。

  如是四禪無色心,前果滅盡亦死亡,

  本體無記愚癡故,顛倒因果而反復,

  投生漂泊輪回處,故當從中得解脫。

  如理修行欲心故,亦成上下解脫因。

  白日七識多為主,餘二一體為附屬,

  當知執色之眼識,無念明分普基識,

  無分別分阿賴耶,其餘六識亦複然。

  一緣眠時阿賴耶,夢中阿賴耶之識,

  意識二者為一體,醒時一切一本體。

  一切諸法之所依,業之根本即無明,

  本體三毒貪嗔癡,所生三有黑白業。

  令墮輪回上下趣,十不善業各自現,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語四意三業。

  故意無誤殺他眾,同分毆打等害命,

  不與取即盜他財,同分狡詐受他財,

  與他所屬行邪淫,同分非處不淨行。

  妄語騙他知詞義,同分直言欺他心,

  離間言說挑撥語,同分他言複傳離,

  綺語惡論無稽談,同分無關非法語,

  粗語刺傷他心言,同分令他不悅語。

  貪心圖財欲己有,同分貪他聞等福,

  害心嗔恨損他眾,同分不利生嗔心,

  邪見常斷無因果,同分增損等倒見。

  境心意樂加行劣,行十不善之果報,

  異熟果與等流果,增上果及士用果。

  小品不善轉旁生,中品不善轉餓鬼,

  大品不善墮地獄,感受異熟之苦果。

  等流分二同行果,經說所行同其果。

  佛說感受等流果,雖已獲得諸善趣,

  亦成短壽多病者,資具貧乏敵共用,

  夫妻醜陋成怨仇,多遭誹謗受他欺,

  眷僕惡劣不合睦,所聞粗言成諍語,

  語言無力辯才微,貪欲強烈不知足,

  不求饒益他害處,極為狡詐具惡見,

  十惡依次各具二,此為感受等流果。

  成熟外境增上果,不淨依他起即時,

  殺生環境極貧瘠,樹葉花果飲食等,

  力微損壽難消化。不與取生畏懼處,

  莊稼果實不成熟,常遭霜雹饑災荒。

  邪淫生於糞淤泥,污穢不堪惡臭境,

  狹窄悲慘不悅意。妄語生於畏不合,

  財富不穩受欺境。離間語業所生處,

  深淵狹穀懸崖等,凹凸難行不悅境。

  粗語生於鹽鹼地,瓦礫荊棘枯樹幹,

  塵土飛揚劣果蔫。令人不喜粗糙處。

  綺語生處果不熟,不長穩住季顛倒。

  貪心生處果等少,糠多見賢時節變。

  害心生處稼苦辣,王蛇盜匪野人等,

  自然災害眾多境。邪見生處無寶源,

  藥樹花果極鮮少,無有依怙無親友。

  不善業之士用果,所作增上生痛苦。

  總之自性十不善,何人行此如服毒,

  定生大中小劇苦,當勤棄之如怨仇。

  ·善趣之因十善業,即斷十惡之善心,

  戒殺戒盜不邪淫,不說妄語離間語,

  綺語粗語離貪心,以及害心與邪見。

  小品轉生於人間,中品善業生欲天,

  大品等持禪無色,能得上二界安樂,

  四果與前皆相反,當知十善果善趣。

  佛說以隨福德分,十善投生善趣中,

  十不善業墮惡趣,取捨黑白因果者,

  世間善道人天乘。以此後世轉善趣,

  故立真實解脫因,善緣眾生當依止。

  解脫之善離輪回,超越三有上下行,

  黑白二業趨寂滅,隨解脫分等善法,

  乃是無漏智慧因,十善四禪四無色,

  六度等善五道攝,證悟人法無我後,

  依智方便雙運善,不住有寂利眾生,

  成就佛陀果位故,瑜伽善法超世間。

  即以有緣福德資,無緣智慧資雙運,

  淨除二障現二身,凡夫有漏後得行,

  聖者無漏入定境,次第而行得解脫。

  佛說心性光明界,乃為自性住佛性,

  彼之現分即二身,空分以九喻說明,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實修生佛性,

  根本覺性光明智,無三毒性乃善法。

  覺醒佛性發二心,修悲世俗福德資,

  瓶等三灌淨生次,空性勝義智慧資,

  句灌圓次大手印,勤修增上二次第,

  煩惱轉依為智慧,一切善法愈增上,

  淨除佛性之障後,現見無垢法相日。

  世間十善禪無色,有現福資後得境,

  超越世間極無戲,勝義慧資入定境,

  行持二資雙運道,成就一切諸善妙。

  猶如善業轉三有,能得寂滅雖說業,

  然已超離三有故,業中解脫實非業。

  入道十善果異熟,等流增上及士用。

  以行小中大品善,暫成人天終定勝。

  同行等流善自增,感受戒殺得長壽,

  斷除偷盜受用豐,斷除邪淫夫妻和,

  無有一切諸怨敵。斷除妄語不遭謗,

  斷除離間互為友,斷除惡語言適宜,

  斷除綺語眾悅耳。斷除貪心果知足,

  斷除嗔心具慈心,斷除邪見具正見。

  增上果生圓滿境,食易消化藥力大,

  淨處藥等具美味,他人不欺離畏害,

  眾人和合得勝樂,隨季成熟豐收果,

  地平嚴飾清涼池,鮮花果實皆繁茂,

  葉果藥等具美味,資源富饒具親友。

  士用之果善增上,如意成辦諸所願。

  此外佈施具財富,持戒安樂忍相好,

  精進具德禪心靜,智慧獲得勝解脫。

  慈心悅意悲成利,喜心圓滿舍無垢,

  總之福慧資糧果,暫時增上決定勝。

  此乃妙道大車軌,三世諸佛圓滿因,

  慈心眾人皆悅意,悲心利益無邊際,

  喜心財富皆圓滿,舍心自心極堪能。

  如是有寂諸行業,依心心性即光明,

  無作離戲如虛空,二諦之義緣起生。

  本來清淨無而現,業作一切如畫家,

  恒時跟隨如身影,不遷他處如苦樂,

  自性難擋如河流,能變高下如君主,

  極其廣大如虛空,黑白不變如蓮花。

  觀察諸業無本性,如夢能現異苦樂,

  心立諸業無實相,因果無欺深緣起。

  非有非無無二性,行何成熟如是果,

  此乃如所盡所境,遍知如來所宣說。

  何人誹謗業因果,則為外道斷見徒,

  誰執空見為究竟,墮于斷邊愈下墮,

  此等趣入諸惡道,永不解脫離善趣。

  有謂因果悲福資,不了義法不成佛,

  言諸瑜伽士當修,了義無作如虛空,

  此等說法真可笑!此乃最重斷見者,

  入於最深劣道中,破因立果誠稀有!

  若是虛空何須修,否則雖修徒無義,

  修無所有若解脫,虛空識派亦成佛。

  許修則成立因果,應當捨棄此惡道。

  所謂真實之正道,即是因果之緣起,

  方便智慧任運成,依現無性之業果,

  修現無性之道故,獲得現無自性果,

  現無自性而饒益,現而無性之有情。

  即深因果之緣起,故為了義經續義,

  依二資糧二次第,速成圓滿正等覺。

  此乃無餘而斷除,三有一切因果行,

  當行解脫之因果,速成增上勝菩提。

  如是大樂法甘霖,令眾心田二資盛,

  於此業惑三有中,疲勞心性今休息。


  大圓滿心性休息第四品業因果終

 

  大圓滿心性休息

   大 車 疏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上師索達吉堪布譯


  梵語:瑪哈善德紫大布占達哲德瑪哈塔那瑪

  藏語:竹巴欽波思涅昂素追瓦向達欽波

  漢意: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四品 業因果

  業因果品分四:一、略說本體;二、廣說自性;三、結尾;四、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略說本體:

  若問:如是眾生漂泊於痛苦的三有中時,各自顯現不同之苦樂是怎樣形成的呢?

  對此作答:是由業形成的。

  佛說三有諸苦樂,由昔所積業產生。

  眾生各自不同的業力成熟為住處、受用、苦樂等多種多樣、各不相同之果。《百業經》雲:“世間業所生,以業繪苦樂,諸緣聚生業,以業受苦樂。”又雲“眾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白蓮花經》雲:“業作一切如畫家,業乃普作如舞者。”《攝菩提資》雲:“無有三種煩惱者,隨力修福解脫業,意故業故等流故,業之作者如種子。

  甲二(廣說自性)分二:一、修世間之法;二、修寂滅之法。

  乙一(修世間之法)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斷除之理。

  丙一、略說:

  黑白二業行輪回,即是十善十不善。

  行持十不善業與隨福德分之十善業是成辦增上生之法。十善十不善是指什麼呢?《寶鬘論》雲:“不殺不盜取,不邪淫妄言,離間粗惡語,綺語正防護。遠離貪欲心,嗔恚及邪見,此十白業道,相反乃黑業。”以不善業轉生惡趣感受痛苦,以善業轉生善趣獲得安樂。《念住經》雲:“不善惡趣受痛苦,善業善趣得安樂。”此外,《業分辨經》雲:“施主鬥達之子婆羅門童子尼珠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而使眾生長壽短命、健康多病、貌美醜陋、權勢大小、種姓貴賤、受用豐乏、智慧高低?’佛告童子尼珠:‘婆羅門童子,由諸眾生業力所成而感受自份之業,業之生住者,依業而分上中下,高低賢劣也。眾生之業有種種、見有種種、行有種種。以黑業轉生於地獄、餓鬼、旁生中,以白業投生於人天中也。’”

  丙二(廣說)分三:一、所依;二、能依;三、果報。

  丁一(所依)分十:一、宣說阿賴耶與阿賴耶識;二、以識積業之理;三、宣說識位;四、各位之識;五、宣說三界以何者為主;六、融入方式;七、各自分類;八、無色界心依四蘊;九、認識禪天無色界之心;十、欲界之識一異之理。

  戊一、宣說阿賴耶與阿賴耶識:

  若問:彼等諸業依于何者、積于何者之上呢?

  于此宣說業之所依:

  所依無記阿賴耶,如鏡無念本體上,

  不分別境明清識,作現基故如明鏡,

  彼中執境五根識,自體無念如鏡像。

  其後二取辨境識,刹那於彼執不執,

  辨別彼即染汙識,不辨別彼為意識。

  輪回與涅槃之諸業均以種子的形式存在于阿賴耶上。《文殊淨智經》雲:“阿賴耶乃一切基,輪回清淨涅槃基。”也就是說,所謂真如法界中的阿賴耶作為分基是指于何者也不分析之無記法。從依於其上或其本性中的本來覺性無為法任運自成之自性分而言,稱為本性真實義阿賴耶;無明作為基,即從存在彼上具有習氣之輪回法八識聚分而言,稱為種種習氣阿賴耶。一切善不善業之有為法皆依靠它,因此顯現各種苦樂。也就是說,隨福德分之一切因果依于阿賴耶;隨解脫分之一切善法也同樣依賴于阿賴耶,而它的離垢之果依於佛性。

  廣說彼等之理:

  無記法的阿賴耶上,存在有輪回因果不善業、隨福德分之微善業、涅槃所離之因——隨解脫分善業、現前所有證道之菩提業等一切業。道地所攝的隨解脫分善業也是暫時之有為法,故以離因的方式存在于種種習氣阿賴耶上,它的離果依于如來藏,如遮日之雲清淨分依靠太陽。《寶性論》雲:“如地依水大,水大依風大,風大依虛空,虛空非依風,亦非依地水。如是蘊界根,依于諸業惑,業惑則恒時,依非理作意,非理作意者,住於淨心中,心自性諸法,不住於一切。”如虛空般自性清淨心性上的清淨佛刹及本來具有的功德等無始善法界,以二種佛性的方式存在於離基中,離基即是涅槃之所依。

  此處應當了知離基、離因、離果、所離四者。其中離基是指佛性或如來藏;離因即指能清淨如來藏上一切垢染的隨解脫分善道;離果是指遠離一切垢染後所現前的如來藏功德;所離是指依賴于種種習氣阿賴耶的具習氣八識聚。此等按密宗而言,共稱為淨基、能淨、淨果、所淨四種。所以說,這四者雖然名稱不同,實際上是一體。不清淨的輪回識聚與隨解脫分的有為諸法均長久存在於無明自性之種種習氣阿賴耶上。

  從涅槃功德之所依分而言,稱為本性真實義阿賴耶,又名為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如寶珠般功德任運自成、無垢、無離垢、本來光明身智無離無合之密意實相;從自性清淨分來說,雖可立名為如虛空、無相、空性、無為法等,然而並非是無有一切的斷空,而是任運自成身智光明之意趣,也是解脫一切輪回法的空性。《密嚴莊嚴經》雲:“清淨之月輪,恒無垢圓滿,因時於世間,分別月盈虧。如是阿賴耶,恒具如來藏,佛說如來藏,名為阿賴耶。不曉此愚者,以自習氣力,見其異苦樂,業感煩惱相。自性淨無垢,功德如寶珠,無遷亦無變,徹知而解脫。”彌勒菩薩雲:“於此無所破,所立亦毫無,真實見真性,見真性解脫。”對此也有種種異名,諸如本性真實義阿賴耶、無始善法界、如來藏、佛性、心之自性光明、法界、實相真如義、自性清淨之真如、智慧到彼岸等;從所依之基、來源、離因等作用分而立名為不可思議。

  此外,就心性上存有輪回習氣分而言,稱為種種習氣阿賴耶。為什麼呢?因為善、不善、解脫、涅槃之業本來即無有自性,但它能作積累忽然所生之諸業的所依,即善不善業均依賴於它。

  阿賴耶之本體是愚癡故為無記法。有者認為阿賴耶非愚癡性,因它既作為所有五毒之所依,又是涅槃之所依故。這也僅是因為他們未懂得本義而已。為什麼呢?此愚癡並非是五毒的愚癡,而是以最初迷亂為輪回時的俱生無明而立名愚癡的。所謂的“是涅槃之所依”也需要觀察。因為阿賴耶不能作為本來清淨與淨除一切客塵之具二清淨的佛陀智慧及如來藏之所依,因阿賴耶尚需轉依故。如《殊勝金光經》雲:“阿賴耶轉依為本體法身。”《滅盡四大續》雲:“阿賴耶淨乃法界”

  種種習氣阿賴耶不是佛性之所依,因為一切垢染於其中是以離因的方式存在,或者與彼是能依所依的關係。因此說,種種習氣阿賴耶僅能作為修道而成就菩提的福慧資糧有為法之所依而已,因二資為道諦所攝,故安立為欺惑無常性,這也是由於它依賴于種種習氣阿賴耶的緣故。

  若問:如果依靠它,則如何於其有害?

  答:這也是應理的,諸如依靠燈心之油燈自燃或依靠薪之火自焚等,以依賴于阿賴耶之二資糧道而使輪回習氣自淨,盡除佛性與界性之垢,真實如初安住,因能現前光明菩提而稱為清淨緣。最後能淨之對治也毀盡,因心所假立的遍計法是善法之故。如《寶性論釋》雲:“現前菩提(一地)位開始,遣除一切地道故。”《入中論》雲:“盡焚所知如乾薪,諸佛法身最寂滅。”此等教證均可說明這一點。

  若問:那麼,阿賴耶上怎麼具有無舍空性與三十七道法呢?

  答:具有佛地所攝之無舍空性與三十七道法而並非有道地所攝之法,因彼等是究竟道位故。

  對此也有不同名稱,即俱生無明、種種習氣阿賴耶、無始無終之障、大黑暗、本住無明等。也就是說,本來具有如虛空般的無始心性法界中,因解脫依之而稱為本性真實義阿賴耶;因輪回依之而稱為種種習氣阿賴耶,並產生輪回中的不同苦樂、功過之顯現。《寶性論釋》中所引教證雲:“無始終時界,乃為諸法處,具此故顯現,眾生與涅槃。”

  接著宣說阿賴耶與八識聚之差別:種種習氣阿賴耶是無記法如鏡子;阿賴耶識如鏡之明清分;五根識如顯現影像;明然觀察最初之事或最初顯現於五根門境現中的“此法”等識名為意識;其後於外境相應產生貪心、嗔心、癡心(舍心)即稱為染汙意識。

  有些前輩阿闍黎說:若不以染汙意識而觀察,則六識聚不能積累惡業,因六識聚不包括在三毒任何一者中故。此說法也需要觀察。雖然在了知諸法自性者的見修行位上的確如此,但未了知此理的眾生因為具有愚癡,所以還是會積累不善業。也就是說,積業之門是意根及五根門;能積是染汙意識、思善意識與中等意識,積于何者上呢?積于阿賴耶上;具有促成彼等增加、積累、減少等作用的是阿賴耶識。如堅慧論師於其所著的《經觀莊嚴論廣釋》中說:“意與眼等五根乃業之門,故為趨入之所依;思善、不善、中等之意為作者;色等六境為所作;阿賴耶識起作用;阿賴耶乃所依如處所或房室。”

  阿賴耶識是不執著任何境與有境之明清分,從中產生五根識,眼識是了知色法卻不起分別之識。同樣,耳聞聲音、鼻嗅香氣、舌品味道、身感所觸,即五根識是指雖了知外境卻不生分別念之識。從五根門現境中產生或了了分明顯現相似於現境形相,所以它既是法,也是意識。即從外境分而言是法,從了知外境之顯現分而言稱為意識。《經觀莊嚴論廣釋》中雲:“意識即隨前一現境而相應產生之識或衡量未現前的外境之識,既是外境又是意識。”滅盡六識(五根識及阿賴耶識)之分稱為意識,也就是說,滅盡各識之境或六識分即是意識。《俱舍論》雲:“六識滅盡後,生識即意識。”例如,執著色法時,停止了不執著外境明清而住之阿賴耶識與見色法之眼識二者,便立名為滅盡;此時,刹那中出現“色法”的意念,這就是意識;因刹那迅速取境,不可詳細發覺故,稱為無分別念;因最初覺知外境,所以也稱為所取;隨後產生的一切細緻伺察意稱為能取之分別念。諸大聖者瑜伽士認為:儘管第一刹那意識覺知,但若未隨後觀察則不積累業。如《鬥追道歌》雲:“六境之識聚,不為執著染,無業無異熟,見如淨虛空。”

  戊二、識積業之方式:

  宣說此等識積業之方式:

  粗念善惡欲界因,習氣依于阿賴耶,

  無念明現色界因,無念一緣無色因,

  輪回自性二客塵,一切時分依此障。

  以粗大的能取、所取分別念與善、不善業而墮入欲界;未以證悟實相所攝之等持即於所現之現境不生分別的狀態中修持,是轉生色界之業,積于阿賴耶上;遮止現境後不分別任何法而修,成為轉生無色界之因,其種子存在于阿賴耶上。《寶積經·禪定品》雲:“以分別念所擾,即以善、不善、中等之行墮於欲界;心于何法亦不分別、不舍外境一緣而行瑜伽且遠離證悟諸法本性者乃色界之行;既非色界亦非欲界之心,不見外境之跡,數數而觀串習者流轉於無色界。此三者永遠不能從三有中解脫,故當正確精進聞法、修法也。”

  戊三、宣說識位:

  心識無念悠然時,不執顯現之外境,

  一緣阿賴耶之時,明現然不執著彼,

  阿賴耶識明清穩,破立二取五根境,

  七聚籠統分別境,此等稱為七識聚。

  如是於任何處境皆不分別,一緣悠然而住即是阿賴耶之時;明瞭見到現境時,不分別任何法坦然而住即是阿賴耶識之時;爾時覺知所明現之各自外境即是五根識之時;第一刹那顯現外境所取為意識之時;第二刹那夾雜煩惱觀察執著為染汙意識之時;此等即是七識聚。《菩薩地論》雲:“不與外境相系無分別念即阿賴耶之時;與外境相系無分別念即阿賴耶識之時;分別覺知外境之相即五根識之時;初分別外境及後以伺察而生二取即分別為意識與染汙意識之時也。”

  戊四、各位之識:

  串習此等轉三界,三門迷亂痛苦因。

  不與解脫道相聯的阿賴耶位之識一緣寂止的穩固等持;明而無念穩固勝觀等持分;隨外境而生之六根的增上緣,產生粗大識,由此識而積累善惡業。以此三者分別轉生於無色界、色界、欲界中。因未以解脫攝持、不離二取之故。也就是說,無分別等持的境界是所取,從中不散一緣安住為能取。真實之等持雖以大悲方便與無二智慧之方式修持,然既無有境與有境之戲論,也無有所謂的“此境界墮一邊之修”,所以是與不可思議的實相關聯的,即使從中獲得大樂、神通神變,也無有自相之歡喜心與相狀執著。其餘等持與之相反故未超越輪回。當今多數修禪者已明顯誤入歧途,並且自己也未見獲得功德。

  戊五、宣說三界以何者為主:

  思維此等識於自地、他地之主次:

  欲界七識聚為主,色界阿賴耶識主,

  無色界中則唯以,無念阿賴耶為主,

  其餘二者隨眠附,當知各地所具之。

  佛護論師于《觀察阿賴耶與智慧論釋》中說:“欲界以眼識等七識為主,其餘為附;色界以阿賴耶識與趨入識為主,其餘為附;無色界以阿賴耶為主,其餘以隨眠的方式存在,當知此理。”

  戊六、融入方式:

  詳細分類:

  如是欲界夜眠時,五根識漸入意識,

  意識融入阿賴耶,一緣無念無現境,

  彼者融入法界故,自性遠離諸戲論,

  複現阿賴耶識中,意識單起而作夢,

  種種破立無而現,從中覺醒六識聚,

  趨入外境而造業,夜以繼日如是現。

  欲界眾生睡眠時,五根識與染汙意識融入意識,意識融入阿賴耶識,頃刻出現明而無念之狀態。雖然新派有些上師說:認識阿賴耶識本面的人在此基礎上安住,從而無夢享受光明法性。但我認為是阿賴耶識融入不分別任何法的阿賴耶中,阿賴耶又融入法界而使粗細執著滅盡的,並顯現了光明離戲之法性。若了知此理,則可斷除迷惑。《集密智寶續》雲:“七聚入阿賴耶識,後阿賴耶淨法界,爾時顯現本俱生,明空自然之智慧,瑜伽士當知此理。”

  複次再現,即從法界中出現阿賴耶,從阿賴耶中產生阿賴耶識,又從阿賴耶識中單獨生起意識而顯現各種夢境,即以習氣而將外境執為我所之時。也就是說,分別運行之風與依七識聚之脈內的風由經精脈血脈而入於中脈內時,稱為阿賴耶三等之識,因三風合而為一之故。爾後此識入中脈內成為一味一體是阿賴耶時,即酣睡時無夢,也有整個晚上處於無夢狀態中的。之後,阿賴耶融入法界是指中脈中央具有粗界、無風運行、殊勝光明不變明性之光脈。《普明續》雲:“中脈中之脈,不變勝光明,無實明性界,自成智之處。”所謂中脈之清風是指自心。若通達心性,則顯現光明。此時,出現光明、明點、光芒、彩虹等顯現光明;現出離戲心性之空性光明;現前明覺覺受大智慧之雙運光明。再後顯現阿賴耶、阿賴耶識、意識時,即是風運行于意念所依之命脈中時,其後風入於依各根之脈中,醒來後自然對現境產生二取執著。如見色法之一境,也可以各自分類,此理下文有明說。

  戊七、各自分類:

  色界自識四禪定,住于阿賴耶識中,

  偶生執境細微識,多時等持中安住。

  禪定正行時,各以無分別念為主,分別外境則以隨眠之附屬方式存在。一禪、二禪、三禪分別具有分別、伺察、喜攝感受的過失,四禪偶爾有此三種分別,如凡夫三地的死亡以及聞法等時。

  戊八、無色界四名蘊依心之理:

  無色界之自地識,即是阿賴耶自性,

  空無邊等之四處,住於一緣寂止中。

  心相續依極細微,受想行識四名蘊,

  一緣寂止劫不醒,亦未播下善種子。

  於往昔死亡之處,融入阿賴耶之受想行識四分稱為四名蘊,心相續依賴於意身,趨入一緣寂止,安住於空無邊等四無色處長達數劫,猶如酣睡階段,無有所行之善法。雖然無有直接所行的不善業,但因無色界自地屬愚癡地所攝,所以自然增長愚癡。

  戊九、認識四禪無色界之心:

  如是四禪無色心,前果滅盡亦死亡,

  本體無記愚癡故,顛倒因果而反復,

  投生漂泊輪回處,故當從中得解脫。

  《無憂經》中雲:“以昔所積善業力,生天界宮亦退轉,四禪無色業盡後,複墜地上墮地獄。”

  戊十(欲界識一異之理)分三:一、修習欲心而成解脫因之理;二、宣說白日以何識為主;三、彼等一異之理。

  己一、修習欲心而成解脫因之理:

  如理修行欲心故,亦成上下解脫因。

  欲界眾生心識較粗大,雖是善趣人類,但也屬於業地之有情,並能作為修法之殊勝法器,故可成為解脫之因。《念住經》中雲:“欲界眾生播善不善種子,其心粗大之故,汝當勤修妙法也。”

  己二、宣說白日以何識為主:

  白日七識多為主,餘二一體為附屬,

  當知執色之眼識,無念明分普基識,

  無分別分阿賴耶,其餘六識亦複然。

  如是眼見色法之分為眼識;明而無念之識明分為阿賴耶識;無分別念分為阿賴耶。同樣,聞聲、嗅香、品味、受觸以及覺知回憶對境時,明知各自對境分為彼等之識;識之明分為阿賴耶識;無分別念分為阿賴耶。于明清不動阿賴耶識之時,也不遮各自之對境分為五根識;從明分而言是阿賴耶識;從無念而言是阿賴耶。諸識聚融入一緣中時,實際上就是諸識融入了阿賴耶並以隨眠的方式存在,如太陽升起時群星以隱沒的方式存在。佛鎧論師於《觀察心智釋》中說:“意識不分別任何法即安立為阿賴耶;僅就明分而言為阿賴耶識;覺知各自對境乃六識聚。即彼融入無念者為阿賴耶時。”

  己三、彼等一異之理:

  宣說彼等一體異體。

  一緣眠時阿賴耶,夢中阿賴耶之識,

  意識二者為一體,醒時一切一本體。

  一緣睡眠時即是諸識于阿賴耶中互為一體之時,毫無外散;夢中時意識從阿賴耶識上獨自生起,所以是從阿賴耶性中稍許外散之時,從阿賴耶中出現的阿賴耶識與意識一體存在;醒覺時諸識從阿賴耶中嚴重外散,所以阿賴耶與八識聚均以一體的方式存在。此等是依照《密藏疏》中所說而述。

  此處以極為明確之語歸納而言,即光明心性是一切之所依或來源,從這一角度來說,無論輪回還是涅槃皆無破立、無異體、無遷變,因此稱為輪涅之源——本性真實義實相如來藏。《道歌集》雲:“唯一心性諸種子,從中顯現輪涅法,能賜一切所欲果,頂禮如摩尼寶心”《密嚴莊嚴經》雲:“所謂殊勝因,彼能生一切,無心皆無有,無作亦無有。與涅槃同體,阿賴耶無二,若與涅槃異,阿賴耶非常,無現無壞常,斷除四邊也。亦稱如來藏,幻化智慧名,互為一體藏,如手鐲而住。異地阿賴耶,亦是如來藏,彼藏阿賴耶,如來所宣說,藏名阿賴耶,淺慧者不了。”

  由於是清淨本性身智等之因故稱為無漏真實義阿賴耶;作為輪回所依故立名為有漏種種習氣阿賴耶。所依法是一本體(法界無分類),是以能依法分類而安立不同名稱的,此理與《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的“以能依法別,宣說彼分類。”相同。意思是說,存在垢染的階段根據清淨每一垢染時的佛性或如來藏而安立不同的名稱也是合理的。如《密嚴莊嚴經》雲:“愚者雖分別,月有盈與虧,然月無盈虧,照明大小洲。如是諸愚夫,于阿賴耶識,恒分別增減,彼乃無始佛。諸法之本基,為慢等習氣,分別所染汙,清淨則無漏。若獲無漏相,彼等恒穩固。”意思是說,雖然月亮本體上無有增減,但因時間運行,而於四大洲中照射似有增減。同樣,儘管于心性光明本體中成佛無有自相苦樂,但因流轉輪回而感受善趣惡趣等不同苦樂。倘若修煉本性實義,即是所謂的“趨至阿賴耶本義”。

  這以上已完整地宣說了從阿賴耶中所現的阿賴耶識與七識聚。即意識由於無明迷亂而積業,如經中雲:“意者為主極迅速,諸法之初意先行。”因未了知無變本性之圓成實而產生各種不淨迷現之遍計依他起,要想斷除如夢般的輪回迷亂也必須通達心性圓成實,通過修持無倒之道——生圓次第方便智慧可現前本基如來藏。因此應當了達此理。

  業之所依本基已宣說完畢。

  丁二(能依)分二:一、宣說根本無明;二、宣說不善業。

  戊一、宣說根本無明:

  現在宣說能依之業:

  一切諸法之所依,業之根本即無明,

  本體三毒貪嗔癡,所生三有黑白業。

  由於最初未了達光明心性之本面而成為二取迷亂之基,進而迷亂為輪回中的一切眾生。《般若攝頌》雲:“佛說諸有情,皆由無明生。”下等惡趣眾生、中等人類、上等天眾均由各自業力而感受種種苦樂,這一切的根本即是無明,由此產生相應之三毒、相應之不善業,以及隨福德分善業之三有樂果。

  戊二(宣說不善業)分二:一、宣說分基;二、宣說分類。

  己一、宣說分基:

  以善業獲得善趣享受安樂,以不善業轉生惡趣遭受痛苦。此處宣說不善業。

  令墮輪回上下趣,十不善業各自現,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語四意三業。

  什麼是不善業呢?是指令眾生從善趣墮入惡趣唯受痛苦的十不善業,即殺生、不與取、邪淫三種為身不善業;妄語、離間語、綺語、惡語四種為語不善業;貪心、害心、邪見三種為意不善業。

  己二(宣說分類)分三:一、身業;二、語業;三、意業。

  庚一、身業:

  宣說身之三種不善業:

  故意無誤殺他眾,同分毆打等害命,

  不與取即盜他財,同分狡詐受他財,

  與他所屬行邪淫,同分非處不淨行。

  對於乃至蚊蟲蜂蠅以上的眾生,明明知道卻故意斷其生命即是殺生,毆打等為其同分;盜竊他人財產即是不與取,其同分為以緩和的方式令他人給予財物;勤與他人之夫或妻、自己之親友作不淨行,以及於其他根門、非處、非時進行交媾即是邪淫,其同分以手指等於彼非處作不淨行。《俱舍論》中雲:“殺生即故意,無誤斃他命,以力暗盜取,他財據己有,非處以貪欲,邪淫共四種。”《眾生分辨經釋》雲:“近似真實者,與彼之分相同,所生之果與彼相似。即以棍棒毆打等(為殺生之同分);依承侍受取他財等(為不與取之同分);自以肢根勤行等(為邪淫之同分)。”

  庚二、語業:

  語之四不善業:

  妄語騙他知詞義,同分直言欺他心,

  離間言說挑撥語,同分他言複傳離,

  綺語惡論無稽談,同分無關非法語,

  粗語刺傷他心言,同分令他不悅語。

  此等是通過語言而造業故稱為語業,言說改變他人之想法的不真實語即是妄語,若見以直言可欺騙對方便言說為其同分;口出挑撥他人關係之詞為離間語,一人所說之語到另一人前漫說為其同分;供施詩韻等違背正法的無稽之談為綺語,談論與時間毫不相干之語是其同分;不悅耳並刺傷他人之言為粗語,雖動聽卻令他人不悅之語是其同分。《俱舍論》雲:“妄言轉他心,彼亦知詞義,為使離間故,說具惑心詞,粗語不悅耳,諸具惑綺語。”《俱舍論釋》中雲:“雖為直言亦為欺騙之性為妄語之同分;如其所說而言告他人為離間語之同分;與時無關之語為綺語之同分;雖動聽卻令他人不悅即粗語之同分。”

  庚三、意業:

  意之三不善業:

  貪心圖財欲己有,同分貪他聞等福,

  害心嗔恨損他眾,同分不利生嗔心,

  邪見常斷無因果,同分增損等倒見。

  他的資財等若是我的該多好的想,即是貪心,心懷忿恨暗想對方的多聞等福德若為我所有該多好,為其同分;有損害他眾之想即為害心,不願饒益其餘眾生並且心生嗔恨為其同分;誹謗業因果墮于常斷邊即是邪見,對正法及如理講法之善知識等進行誹謗為其同分。《俱舍論》雲:“貪倒欲他財,害心嗔眾生,許無善不善,即是邪見也。”《眾生分辨經釋》中雲:“嗔他多聞等福為貪心之同分;不樂利他且懷嗔恨為害心之同分;誹謗善知識、正法與他眾為邪見之同分。”此處僅僅說誹謗正法與善知識是邪見之同分,而《般若八千頌》中雲:“須菩提,積謗正法之業者即墮入惡趣轉生為邪見眾生,於無間大地獄受苦,直至為火壞劫出現時,方轉生於他世間界諸大地獄中,至為火壞之劫出現時亦有其餘……。”其中宣說了此類人將受無量痛苦。《寂滅幻化經》雲:“縱經數多劫,身五百由旬,彼頭亦五百,每一頭上有,不少五百舌,一舌上耕犁,不少五百數,極熾而耕作,即誹謗罪業。”《寶積經》雲:“迦葉,吾與同吾者可了知法與補特迦羅,凡夫不了知法與補特伽羅。否則,會墮落之故。”

  丁三(果報)分三:一、略說自性;二、各自分類;三、彼等攝義。

  戊一、略說自性:

  宣說十不善業之果報:

  境心意樂加行劣,行十不善之果報,

  異熟果與等流果,增上果及士用果。

  此等不善業是由對境不善、等起不善、意樂不善、加行不善而產生的,諸大論中說其果報有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竅訣論中說在此三果基礎上,加上士用果共有四種。

  戊二(各自分類)分四: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

  己一、異熟果:

  小品不善轉旁生,中品不善轉餓鬼,

  大品不善墮地獄,感受異熟之苦果。

  《念住經》雲:“以此等小品不善之異熟果將轉為旁生;如是以中品不善轉為餓鬼;以大品不善墮入地獄。”

  己二(等流果)分二:一、同行等流果;二、感受等流果。

  庚一、同行等流果:

  等流分二同行果,經說所行同其果。

  《百業經》中雲:“因行不善業之串習力而於後世中亦依不善、行不善、轉為作不善者。”

  庚二、感受等流果:

  佛說感受等流果,雖已獲得諸善趣,

  亦成短壽多病者,資具貧乏敵共用,

  夫妻醜陋成怨仇,多遭誹謗受他欺,

  眷僕惡劣不合睦,所聞粗言成諍語,

  語言無力辯才微,貪欲強烈不知足,

  不求饒益他害處,極為狡詐具惡見,

  十惡依次各具二,此為感受等流果。

  《百業經》中雲:“……一旦轉至天界、人間,然以殺業所感而成短壽多病者;以不與取而感資具乏少且與怨敵共用;以邪淫所感夫妻不悅意且與他(她)人共用;以妄語所感多遭誹謗且為他眾所欺;以離間語所感眷僕惡劣且互不合睦;以粗語所感聞不悅耳之語且成諍論之言;以綺語所感言詞無力且辯才不定;以貪心所感貪欲強烈且貪不厭足;以害心所感不尋利益且成損害根源;以邪見所感持執惡見且成十分狡詐者。”《寶鬘論》雲:“殺生成短命,不與取離財,邪淫具怨敵,妄語多誹謗,離間無親友,粗語聞惡言,綺語言無力,貪心摧所願,害心生怖畏,邪見持惡見。”

  己三、增上果:

  成熟外境增上果,不淨依他起即時,

  殺生環境極貧瘠,樹葉花果飲食等,

  力微損壽難消化。不與取生畏懼處,

  莊稼果實不成熟,常遭霜雹饑災荒。

  邪淫生於糞淤泥,污穢不堪惡臭境,

  狹窄悲慘不悅意。妄語生於畏不合,

  財富不穩受欺境。離間語業所生處,

  深淵狹穀懸崖等,凹凸難行不悅境。

  粗語生於鹽鹼地,瓦礫荊棘枯樹幹,

  塵土飛揚劣果蔫,令人不喜粗糙處。

  綺語生處果不熟,不長穩住季顛倒。

  貪心生處果等少,糠多見賢時節變。

  害心生處稼苦辣,王蛇盜匪野人等,

  自然災害眾多境。邪見生處無寶源,

  藥樹花果極鮮少,無有依怙無親友。

  此等增上果是依照《攝抉擇論》中所說而述。《辨中邊論釋》中說:“根據外境不同,善業亦增上。”依此可知,十不善業也可成熟於內心。

  己四、士用果:

  不善業之士用果,所作增上生痛苦。

  《略念住經》中雲:“愚癡之士造罪,其後罪業複增上而受劇苦。”

  戊三、彼等攝義:

  總之自性十不善,何人行此如服毒,

  定生大中小劇苦,當勤棄之如怨仇。

  《毗奈耶·教誡聖者嘉哦耨品》中雲:“不善業如毒,微小亦生大苦故;不善業如野人,摧毀善資故。”因此,應當精勤棄惡從善。《寶鬘論》雲:“當遮身語意,一切不善業,恒時行善業,此說二種法。”

  丙三(斷除之理)分三:一、善趣之因;二、十善之果;三、取捨之教言。

  丁一、善趣之因:

  善趣之因十善業,即斷十惡之善心,

  戒殺戒盜不邪淫,不說妄語離間語,

  綺語粗語離貪心,以及害心與邪見。

  僅僅斷除十不善業還不能構成十善業,因未守護相續故。所以十善業是指斷除十不善業的十種善心。《中般若經》中宣說了“吾亦斷殺生……”宣說了十種善心。

  丁二、十善之果:

  小品轉生於人間,中品善業生欲天,

  大品等持禪無色,能得上二界安樂,

  四果與前皆相反,當知十善果善趣。

  因行持小品中品善業而生於欲界的人間、天界中,依靠與等持相關聯的大品善業轉生於上二界(色界無色界),即行持十善可阻塞惡趣之門,獲得善趣。《寶鬘論》雲:“由此法解脫,地獄鬼旁生,且可得人天,王位圓滿樂。無量禪無色,享梵天等樂。”

  丁三、取捨之教言:

  佛說以隨福德分,十善投生善趣中,

  十不善業墮惡趣,取捨黑白因果者,

  世間善道人天乘。以此後世轉善趣,

  故立真實解脫因,善緣眾生當依止。

  《中般若經》中雲:“須菩提,行持十善業正道者生於善趣,趨入十不善道者墮入惡趣。”《妙法蓮花經》雲:“人天乘十善。”又如《勝藏經》中雲:“天乘即四禪、四無色;人乘即十善,此乃妙法之所依也。”從梵語“雅那”引申為乘或坐騎,因為乘坐之可達到各自目的地之故。《般若攝頌》雲:“乘之諸眾至涅槃,乘如虛空無量宮,能獲喜樂乘殊勝。”根據眾生的意樂次第而宣說不同乘,于寂滅根基者前,佛說一乘。《妙法蓮花經》雲:“究竟一乘無三乘,說彼三乘不了義。”佛也說過有二乘,如《無垢虛空經》雲:“相合眾意樂,我宣說二乘。”即指大乘小乘。佛又說過有三乘,《白蓮經》雲:“雖說調惑之法門,共有八萬四千種,然諸佛陀真意趣,乃為無別一本體。我雖開示三乘法,亦隨眾力意樂說。”總之,如畫家般的心可幻變出無量相,但是從了義上來說,何者也不緣。《楞伽經》雲:“乃至有眾生,乘無有窮盡,一旦心滅盡,無乘無有情。”此處所指即是佛所說的人天乘。《楞伽經》又雲:“天乘梵淨乘,聲聞緣覺乘,我說一切乘。依靠人天乘,決定趨涅槃,後不緣一切。”

  乙二(修寂滅之法)分六:一、總說隨解脫分善業;二、認識隨解脫分善業之自性;三、作解脫因之理;四、覺醒佛性得解脫之理;五、分說同分善業;六、破他宗之邪分別。

  丙一、總說隨解脫分善業:

  必須勤修隨解脫分善業,下文依次宣說:

  解脫之善離輪回,超越三有上下行,

  黑白二業趨寂滅,隨解脫分等善法,

  乃是無漏智慧因,十善四禪四無色,

  六度等善五道攝,證悟人法無我後,

  依智方便雙運善,不住有寂利眾生,

  成就佛陀果位故,瑜伽善法超世間。

  隨解脫分善法既超越了前面所講的隨福德分善業與惡業,又擺脫了投生三有輪回的一切有漏因,是唯一的解脫因。也就是說,十善業與五度等世俗諦善法的有現福德資糧,以及不住二邊智慧的無現智慧資糧,若此二者雙運為五道次第所攝,則依之可趨向佛地,所以它是超越世間之善法。我們應當了知世間之善法有實執和相執,修持隨解脫善法時無實無相,擺脫福德非福德之心,即是空性大悲藏。《般若攝頌》雲:“如魔術師幻男女,彼亦可作一切事,通達慧行諸菩薩,無念智慧行一切。”《寶鬘論》雲:“知有無滅故,超越罪與福,彼離善惡趣,名為勝解脫。”又雲:“空性大悲藏,有者修菩提。”倘若行持善法時,既無有實執之心也無有貪執之束縛,而如虛幻般行利眾事業,則是菩提之殊勝資糧。也就是說,如虛空般的智慧所攝之善法是解脫道,否則,非解脫道。《般若攝頌》雲:“俱胝那由他天盲,尚不識途豈入城?佛說五度亦複然,故當獲得智慧眼。”《般若廣釋》雲:“五度一旦為智慧度所攝持,將趨入遍知大城中。”

  初學者以及愚癡之人對“諸法無自性故善法無自性”的道理非常恐懼。《寶鬘論》雲:“佛說定勝法,細微又深奧,愚者不可聞,令生恐怖故。”《般若二萬頌》雲:“須菩提,當知諸法本性無,六度亦無本性,能伺察、所伺察二者亦不尋不緣,不見真實義。此法不可于初入大乘者、聲聞、緣覺種姓者前講說。何以故?能令彼等驚恐不已、毛骨聳然而捨棄智慧波羅蜜多法門之故。”

  丙二、認識隨解脫分善業之自性:

  什麼是隨解脫分善呢?

  即以有緣福德資,無緣智慧資雙運,

  淨除二障現二身,凡夫有漏後得行,

  聖者無漏入定境,次第而行得解脫。

  依靠佈施等五度之福德資糧與智慧度之智慧資糧雙運,從而可現前二身。《寶鬘論》雲:“佛陀之色身,福資糧所生,法身若略言,智資糧所成,是故此二資,成佛解脫因,欲果者恒依,此福德智慧。”由福慧二資所生的佛色身之諸相好依次向上形成的方式:聲聞、緣覺、異生、菩薩所有福德十倍形成佛陀一毫毛,所有毫毛福德百倍形成一隨好,八十隨好每一好福德百倍形成一妙相,三十二相每一相福德千倍形成白毫相,白毫相福德之十萬倍形成無見頂相,無見頂相福德之百倍形成語法螺相。《寶鬘論》雲:“不可思議福,形成佛妙相,大乘教中說,大王當諦聽。諸緣覺所生,學無學所生,異生一切福,如世間無量。以此福十倍,成佛一毛孔,佛一一毛孔,與彼福相等。成一切毛孔,所有諸福德,以彼之百倍,形成一隨好。所有一切福,感成佛隨好,一一皆圓滿,如是至八十。形成八十好,乃諸福資糧,彼等之百倍,感佛一妙相。三十二相因,乃諸大福德,彼等千倍成,如滿月白毫。白毫相之福,彼等十萬倍,感無見頂相,形成佛肉髻。肉髻福百倍,具十力法螺。”

  (加行道的)勝法位以下屬世間之法為有漏,勝法位以上超越世間之法為無漏,這是以分界而說有漏無漏的;入定智慧為無漏,後得為有漏,這是以道而分有漏無漏的;佈施等五度為有漏,智慧度為無漏,這也是以道而分有漏無漏的。

  丙三、作解脫因之理:

  若問:諸善業依于何者,起何作用呢?

  答:隨解脫分善法為離因之真實道諦所攝,所以依賴于種種習氣阿賴耶,但是,從依靠離因現前離果而言,依於佛性或如來藏,從而作為無有遷變之解脫因,因此,解脫善法之所依即是如來藏。

  佛說心性光明界,乃為自性住佛性,

  彼之現分即二身,空分以九喻說明,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實修生佛性,

  根本覺性光明智,無三毒性乃善法。

  關於此理,世尊於第三轉法輪的了義經部中已如理如實地明示了一切佛陀的大密意,諸如《聖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吉祥鬘獅子吼請問經》《珍寶女請問經》《無垢天女請問經》《指鬘王經》《大涅槃經》《彌勒請問經》《如來藏經》。此等經中宣說了一切眾生本來具有法界自性清淨之心性或佛界、如來藏,即本來存在、無有改變。從現分而言,是相好圓滿之色身的來源;從空分而言,遠離一切戲邊之法身本來任運自成而安住,並以比喻加以說明,即功德任運自成如摩尼寶;不變他性如虛空;遍潤諸眾如淨水。《寶性論》雲:“如寶空淨水,自性恒無惑。”正為垢染遮蔽之時,其自本體住於無垢真如性中,即是心之自性本來光明。《般若八千頌》雲:“心中不具心,心性即光明。”一切眾生普遍存在佛界或佛性。《寶性論》雲:“現圓佛身故,與性無二故,具種故眾生,恒具如來藏。”此如來藏稱為無始善法界,本基中即是正等覺。《真實名經》雲:“佛陀無始終,初佛無偏墮。”《二觀察續》雲:“眾生本是佛,然為客塵染,障淨現正覺。”也就是說,為眾生時,心之法性現分具足色身功德;空分具足法身圓滿功德,然而,因被垢染所障而現量不明顯,所以稱為佛界或佛性。成佛時遠離諸垢,故稱為菩提,這也僅僅是本體心性之圓滿妙力現不現的差別而已,並非承認最初為眾生時無有的功德後來重新產生,因為心性無有遷變故。《宣說如來藏經》雲:“無始時法界,諸法之住處,具此故眾生,獲得涅槃果。如前後亦然,無變真如性。”

  心之法性光明自性不為煩惱所染。《寶性論》雲:“心性光明者,無變如虛空,妄念貪欲等,不為客塵染。”若分類,則有本來安住之自性住佛性與觀待淨除暫時垢染之實修生佛性兩種。

  自性住佛性也分二:即空性離戲之心性住於法性自性中的佛性成為本性身之離因;住於有法自性中的佛性成為殊勝色身之離因。此二者無始以來以有法法性的方式而住。《涅槃經》雲:“善男子,心之法性自性光明,自性無有本體,即自性清淨之心如何顯現與相好燦然之功德皆非異體,然以現空自性而分。”

  實修生佛性:通過發心等暫時學道的方便智慧及福慧資糧而淨除如來藏上的一切垢染。《華嚴經》雲:“嗟!諸佛子,所謂之此菩提佛性即實修法界,現見廣如虛空之自性光明,修學福慧大資糧。”又如《寶性論》雲:“如寶藏果樹,當知二佛性,自性住佛性,實修生佛性。以此二佛性,獲得佛二身,前者得法身,後得二色身。所謂本性身,當知如寶像,非以自性為,乃德寶藏故。具有法政故,報身如輪王,影像自性故,化身如金像。”

  本性身是心性自性住佛性,如摩尼寶般任運自成,從彼性中出現有法自性佛性如轉輪王般的報身,以及於所化前示現的如影像般的殊勝化身。這些在為眾生時因被垢染所障而不現,依靠發心等福德資糧而遣除色身之垢,依靠觀修空性等智慧資糧而遣除本性身之障。自性住佛性如淨水,實修生佛性如所現之各種影像,它們是本來存在的能依所依關係;如是住於本基上之自性住佛性如所知外境,暫時的實修生佛性如能知之心,也是能依所依的關係;自性住佛性以法性與有法之離因方式存在,而無有離果,實修生佛性以能淨垢染之對治方式存在,而無有能生所生因果關係之二身的直接因,依靠此佛性能夠圓滿功德,使有學道之證悟成熟解脫於佛地中。《經觀莊嚴論》雲:“自性隨增性,能依與所依,有無功德者,當知成熟義。”也就是說,遍于一切眾生的如來藏住於煩惱之殼內。

  以九種比喻說明此理,《寶性論》雲:“佛如蓮蜂蜜,糠藏髒物金,地藏芽等果,破衣中佛像,劣女胎君主,地中珍寶像,偶爾惑垢障,真如住眾生。”意思是觀待凡夫、聲緣阿羅漢、見道菩薩、修道菩薩之垢染而說的九種比喻。

  其中,凡夫有未入道者、已入道者、資糧道者、加行道者四種,存在於他們心中為四種垢染所遮的如來藏之四種比喻:(一)存在於未入道凡夫貪心隨眠相殼中的如來藏之比喻,《寶性論》雲:“如住萎蓮內,妙相莊嚴佛,無垢天眼見,從花中取之。佛以佛眼見,獄眾具佛性,無障大悲尊,令彼解脫障。”(二)存在於已入道凡夫嗔心隨眠相殼內的佛性之比喻,彼論雲:“如蜂群中蜜,智者尋義見,方便令蜂蜜,脫離諸蜂群。遍知以佛眼,見如蜜佛性,令彼如蜂障,永遠斷除矣。”(三)存在於資糧道凡夫愚癡隨眠相殼內的如來藏之比喻:彼論複雲:“如具糠秕果,眾人無法享,凡為求食者,彼等去糠秕。煩惱垢遮障,眾生如來藏,未離惑染時,三界不成佛。”(四)存在于加行道凡夫強烈貪嗔癡煩惱殼中的如來藏之比喻:又雲:“如人游時金,墜腐髒物內,不壞性如是,數百年存在。天人天眼見,告人此有金,煉此寶可成,珍寶裝飾品。佛見沉不淨,煩惱眾生德,為令淨惑泥,普降正法雨。”

  存在于聲緣阿羅漢無明習氣殼內的佛性之一種比喻:彼論雲:“如貧室地下,有無盡寶藏,主人不了知,寶不說我此。意中淨寶藏,無破立法性,眾生未證悟,恒受貧窮苦。”

  存在于一地菩薩見道所斷殼內佛性的兩種比喻,(一)彼論雲:“如芒果等樹,具果種芽常,耕耘及灌溉,漸成真樹王。眾生無明果,皮內有佛性,依此善法界,漸成真佛陀。”(二)又雲:“如珍寶佛像,破爛衣纏裹,路旁天人見,解之說彼義。佛見無始惑,所縛如來藏,旁生亦存在,宣說解脫法。”

  存在于修道所斷垢染殼內佛性之比喻也有兩種:(一)彼論雲:“如孤獨醜女,無依無怙住,胎中懷君主,不知存自腹。三有如孤室,眾生如母胎,無垢之佛性,如住彼胎中。”(二)又雲:“如內金相圓,寂滅性者見,了知彼內金,為淨遣外障。見自性光明,諸垢亦客性,佛令如寶源,眾生淨諸障。”

  此等之垢染也有九種,《寶性論》雲:“貪嗔癡三毒,所生強習氣,見修道所斷,依不淨淨地,垢染具九相,喻如萎蓮等,為諸煩惱纏,無數差別相。”

  此等地也是如此。又雲:“凡夫垢有四,阿羅漢垢一,見道修道垢,分別有二種。”

  諸垢與諸地喻義相結合而宣說,《寶性論》雲:“猶如水中蓮,初開人愛戀,花萎人不喜,貪惑亦如是。譬如釀蜜蜂,受擾即蟄人,倘若起嗔心,內心生苦惱。猶如果實等,外為糠秕裹,現見如來藏,無明蛋殼遮。譬如厭糞穢,一切具貪者,依欲生惑因,眾人厭如糞。如寶埋地下,不知不得寶,眾生如來藏,無明習地蔽。如芽等漸生,突破種子殼,現見真如性,遣見道所斷。聖者以見證,摧毀壞聚見,修道智所斷,猶如破爛衣。依七地垢染,如胎中污穢,脫離母胎中,成熟無念智。當知三地垢,不為地所染,當以如金剛,等持摧毀之。貪等九種垢,如同萎蓮等。”

  此外,《大涅槃經》雲:“佛告迦葉:善男子,譬如,國王有一大力士,彼額有一金剛寶珠,與另一大力士較力,雙方撞頭,其額上寶珠沒於肉中,然彼不知寶珠去於何處。因受傷故喚醫令治。醫師醫術精湛,知寶珠入彼肉內故未醫其傷,問言:‘嗟!大力士,汝額上寶珠在何處?’彼大力士驚恐不已,告醫師:‘吾額上寶珠不應去何處,若無則乃虛幻耶?’心生極大憂愁。彼醫為令大力士生喜,而言:‘莫哀傷!汝較力時寶珠沒入肉中,於外僅現影像而已,汝較力時,因生起嗔心故寶珠入於肉內亦未覺察。’醫雖言,然彼不信,告醫:‘汝莫說妄語,寶珠若沒於肉內,則因膿血極髒故影像不能外現。’醫師複令取鏡,寶珠已明現於鏡中。大力士見之,生起稀有之想。善男子,一切眾生亦複如是,因未敬依善知識而無法現見佛性,為貪嗔癡所障所壓而流轉於各趣中受苦也。善男子,一切眾生身內皆具足十力、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其中以多種方式宣說了眾生皆具如來藏。《黑班則續》雲:“身中住大智,斷諸分別念,佛性遍一切,住身非身生。”《寶網續》雲:“我與諸眾生,本來即正覺,以分別流轉,發勝菩提心。”《涅槃智慧經》中雲:“若證悟心,即是佛陀,故莫生起從他處尋正覺之想。”《贊心金剛經》雲:“如地下之水,無垢而存在,煩惱內智慧,亦無垢而住。”《密藏續》雲:“十方四時中,不得圓正覺,心性圓正覺,故莫尋他佛,佛尋亦不得……”

  總之,應當以巨幅綢緞上畫三千世界等比喻來了知一切眾生本來即存有佛陀無離無合之四身五智,如太陽本來具足陽光。佛界即是指一切時自性清淨,本體不變,彼之垢染是遍計性、暫時性的。《寶性論釋》中雲:“大仙人尊者,煩惱即黑暗,清淨即光明,煩惱力微弱,勝觀具大力,煩惱客塵性,自性淨根本。”此佛性本來無有垢染,故為究竟清淨;無有遷變,故為究竟勝我;一切時分存在,故為究竟常有;縱然墮入諸痛苦之輪回中也不為痛苦所惱,故為究竟安樂。《寶性論》雲:“常樂淨我性,究竟功德果。”如來藏遍佈一切眾生。《經觀莊嚴論》雲:“如許虛空常,亦許真如常,虛空遍諸色,佛性遍眾生。”

  同樣,如來藏雖然為煩惱所障,卻不為煩惱所染,如雲中之日一般,本來成佛時也是無滅無離而住。《寶性論釋》中雲:"如來藏分三階段,皆不為煩惱與清淨所改變。”關於此三階段,《寶性論》雲:“不淨稍清淨,極淨之次第,眾生與菩薩,以及諸如來。”不清淨為眾生時,稍清淨為菩薩時,極清淨為成佛時。能如理如實完全與佛性相同之比喻何處也無有,此等是就與如來藏相似而比喻的,彼論雲:“超越世間故,世中無比喻,如來藏佛性,相似而宣說。”如是比喻與意義不完全相同,本性是一體,因階段不同故說九種比喻,這些也僅以部分相同表示而已。

  若問:誰能如理如實現見此佛性呢?

  答:未見實相已被善知識攝受之凡夫、對大乘有信解的聲聞、緣覺以及諸得地菩薩,彼等以勝解信證悟佛性的總相。十地菩薩片面證悟,除佛之外,他眾不能如實地現見如來藏。《寶性論釋》中雲:“汝之一分智慧如同離雲日,諸具慧眼聖者亦非全面見,清淨法身智慧無邊出有壞,汝見遍佈虛空無邊諸所知。”也就是說,如來藏或佛性住於具三身五智莊嚴輪之心性刹土中。若現見真如則為佛陀,所以,此等論典中的說法是合理的。

  在有學道時,以誠信而了達佛性的總相。《寶性論》雲:“自然之勝義,當以信心悟,日輪璀璨光,無眼者不見。”《佛藏經》雲:“僅證一方面並非證悟一切,即凡夫、聲聞、緣覺、菩薩皆非如理如實現見如來藏。譬如,一天盲者問他人酥油之顏色,答曰:‘如白雪。’彼手觸白雪,而執酥油色為涼,又言:‘如天鵝翅膀。’彼聞天鵝翅聲而執雪色為撲啦啦聲。複問:‘翼色如何?’答曰:‘如螺。’彼觸螺覺柔軟而執翼色為柔軟。無論如何言,然天盲者卻不能如理了知其顏色。同理,佛性亦極難現見。”即凡夫難以證悟佛性。《佛藏經》雲:“國王聚集諸多盲人,指示大象後,告諸盲人分別言說大象之特徵。觸大象鼻之諸盲人言‘象如鐵鉤’;觸眼者謂‘象如碗’;觸耳者謂‘象如簸箕’;觸背者謂‘象如擔架’;觸尾者謂‘象如繩子’。眾盲人雖未說除大象外之他法,然彼等未全面瞭解。同理,對於佛性,雖有空性、如幻、光明等不同說法,然並非全面證悟。”

  諸聖者菩薩雖有少許證悟,卻未通用如理如實證悟。《涅槃經》雲:“善男子,譬如,一盲人為治眼故往名醫處。醫持金器除其眼翳,舉一手指示之,盲人言‘不見’。醫複舉二指或三指示之,盲人方言‘見少許’。善男子,我若未宣說,則無量菩薩雖圓滿十度後分別住於十地之間,然亦不見佛性,此理與彼相同,經如來宣說後,彼等方見少許。”《大涅槃經》雲:“鳥翱翔於上空,需觀察是於虛空抑或何處;若住於樹稍鳴叫,則觀察是于水中抑或樹上;於海舟露臺上抑或虛空中,方知於露臺上。以此等比喻雖見少許如來藏,然未定見。”(此比喻不甚明瞭,待查閱《大涅槃經》後再明示)

  若問:如來藏如此細微、難以觀察,眾生時不見,宣說又有何用呢?

  答:宣說自他相續中存在如來藏有五種必要:即是為了斷除自己的怯懦心,了知修持解脫並不困難而生起歡喜心;斷除輕視其他眾生之心,從而對一切眾生具有與佛同等的恭敬心;了知自己具有真實義身智之意趣,進而如理通達勝義之證悟智慧實相;遣除有無常斷之增損,證悟真實智慧;斷除過分貪執真實義之證悟智慧及自詡勝我,對自他一視同仁,進而于其他眾生起強烈慈心。《寶性論》雲:“如雲如夢幻,諸所知皆空。”

  若問:諸佛為何說眾生有如來藏?

  答:《寶性論》雲:“為斷除彼等,怯懦輕辱眾,邪執行正法,貪我執我勝,如是五過患。”遠離五過後生起五功德,即指“喜敬眾如佛,智妙慧大慈,為生此五法,當知皆無過”。

  顛倒的龐大身體用邪分別的金網覆著面部,與了義經部與密宗意趣背道而弛的愚癡者,認為如來藏是不了義的,經中所說如來藏的密意是指行因將生果,否則與外道的常我相同,佛之二身也是由二資而生。

  哎!如大象般具蓮網的可憐人,你們不了知佛所轉三次法輪之密意,這也情有可原,顯然你們是執著了空邊。本來,初轉法輪是相應初學者與下根者而說四諦及斷治,是為令彼等擺脫輪回,從應舍而言的解脫方便;中轉法輪是相應修道者與中根者,為解脫執著對治束縛的方便,宣說八幻喻與如虛空般的空性;末轉法輪是于究竟修行者與利根者前宣說所知本性如何安住。與外道之神我完全不同,因為你們不了知而增益為我,不承認本性無有、大小之量以及身智之法。你們的無我與空執也僅是我執與實執之對治法而已,並非是了義的。《涅槃經》雲:“善男子,譬如,一婦人以口餵養育的嬰兒生病時,婦人悲傷尋醫。醫生以藥油、牛奶、石蜜混合喂之,告婦言:‘此子已服藥,暫時未消化前,切莫喂母乳。’爾後,為使嬰兒不吮乳汁而于乳房上塗苦膽汁,且告子言:‘我乳房已塗毒,莫吮也。’其子口乾舌燥,雖欲吮母乳,然感受苦味立即不吮。藥消化後,婦人洗淨乳房,告子言:‘來,現可吮乳汁也。’彼童雖為乾渴所逼,然因前時感受苦味亦不願來吮。母再三言:‘汝以前服藥,藥未消化前不能吮乳汁,故我塗苦膽汁,今汝藥已消化,膽汁亦洗淨,現無有苦味。’其子方漸吮乳。善男子,同理,如來為救度一切眾生而宣說無我法門,精勤實修此,從而斷除所謂有我之心,並決定涅槃。即是為遣除順世外道之惡見,以修無我法門而成清淨之身,如婦人為子而于乳房上塗苦膽汁,如來亦與彼相同;為令修空性而宣說諸法無我,如婦人洗淨乳房喚子,喂其母乳,我說如來藏亦與此相同。比丘,汝等莫畏,如母喚其子,子漸吮母乳。比丘,汝亦當分析,如來藏並非無有。亦當了知我昔于波羅蜜多經中宣說空性乃無自性之意趣。否則,僅修無所有之空性,亦不能成就佛陀之身智,果隨因而生故。”

  如是空性也是指正在顯現有法時遠離一多的執著戲論,各自本體空性如同鏡中的影像,而並非是最終一切都不存在,或者最初與現在無有而迷現。《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中般若經》中亦雲:“有法時本體空,若無色,色空見豈有?”《寶性論》雲:“具足殊勝相,空性說為色。”又雲:“於此無所遣,所立亦毫無,真實見真性,見真性解脫。具分別有相,暫時界空性,無分別有相,無上法不空。”其釋中說:“以此雲何?自性完全清淨之如來藏上無有稍許所遣之煩惱,因遠離客塵即此自性故。于此所立之清淨法亦無有少許,因無可分類法之清淨法性即自性故。因此,如來藏之分類、分割以及所斷之煩惱一切皆空。無有分類、不可分割、不可思議之佛性超越恒河沙數,為不空也。無有任何法即是所謂之空性,現見真義;剩有任何法即是所謂之常有。當知真如實性也。”眾生本來具足佛陀之二身,其障垢可以依靠二種資糧遣除,而並非是能生所生的因果關係,否則有法身報身成有為法無常之過失故。法身無有遷變,《入中論》雲:“此寂滅身無分別,如如意樹摩尼珠,眾生未空常利世,離戲論者始能見。”《寶性論》雲:“法性摧死魔,本無世怙常。”彼觀點與其中所說也相違。又雲:“無為任運成,非由他緣證,具足智悲力,具二利佛陀。”以此可遮遣能生所生的因果關係。

  所以,我們應當了達無我、空性、無二等實義。如《大涅槃經》雲:“如來藏,乃佛之自性清淨,無有遷變。若說有,則智者不應貪執;若言無,則成妄語,愚者說是斷空,不了知如來藏密意。若說苦,則不知身具大樂自性,愚者認為身體皆無常,執為如瓷器般;智者對此分析而不說一切皆無常,何以故?自身具有佛性種子之故。愚者執著一切佛法皆為無我;智者認為無我僅是心假立而已,無有實體,如是了知於彼不生懷疑。若說如來藏為空性,則愚者聞後生斷見或無見;智者了達如來藏無有遷變。若說如幻解脫,則愚者認為獲得解脫是魔法;智者分析而知如人中獅子之唯一如來是常有無遷變的。若說以無明之緣而生諸行,則愚者聞後分辨為覺與不覺;智者了悟自性無二。若許無二即真實。若說以諸行之緣而生識,則愚者執行識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無二。若許無二即真實。若說諸法無我如來藏亦無我,則愚者執著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無二,即我與無我自性無二。諸佛出有壞皆讚歎無量無邊之如來藏義,吾亦于諸具德經部中廣說矣!”當了知其中所說之義。

  若想:《幻化經》中說“邪見者永遠無法獲得涅槃”並且也宣說了無佛性之斷見,因此一切眾生不一定普遍具有如來藏。

  答:此種想法是不合理的,《涅槃經》中所說的密意是指舍大乘法的邪見者長期不能解脫,以及從道中退轉者暫時已斷了修道之佛性,而並非斷絕了心之自性光明界性。《寶性論釋》中雲:“經中所謂之‘邪見者永不得涅槃’之密意是指:因為於大乘法起嗔恚是邪道之因,故乃斷除於大乘法起嗔者之別時意趣(四意趣之一,指他時可解脫。),(眾生)具有自性清淨之佛性故。有些永遠不得涅槃是不合理的。因為出有壞佛陀了知眾生無有差別皆具清淨佛性故言:‘無始然有終,自性淨常法,無始障不見,如金色被遮。’因為一切眾生都具有無始善法界(佛性),終有一日會得以清淨,所以,能成立所謂之‘無始然有終’。

  覺醒二種佛性之相:(一)覺醒自性法身佛性之相:《入中論》雲:“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生歡喜,由喜引發淚流注,周身汗毛自動豎,彼身已有佛慧種,是可宣說真性器,當為彼說勝義諦。”(二)覺醒色身有法佛性之相:《經觀莊嚴論》雲:“加行觀悲心,勝解及安忍,真實行善法,定說佛性相。”覺醒佛性之功德,彼論雲:“即使墮惡趣,亦速得解脫,彼縱受微苦,生厭度眾生。”意思是說,一次覺醒佛性後,即使墮入惡趣中,也會如線團落地彈起般速得解脫,以其感受微苦及強烈厭離心之緣也可度化眾生。

  眾生若無有如是佛性,則遭遇任何痛苦都不會生起厭離心,有些人有擺脫輪回、趨向涅槃之心也不合理了,甚至欲求解脫的想法也不可能出現。然而,儘管誰也未宣說,卻有些士夫對苦難的其他眾生起悲心,有些人因為感受痛苦而生起出離心等,皆是由於眾生具有無始善法界即如來藏之力所致。《寶性論》雲:“若眾無佛性,於苦不生厭,亦於涅槃法,無欲求心願。現見輪涅法,苦樂之功過,具有佛性致,無佛性無故。”

  如是已廣說了因眾生均具有佛性故自己圓滿如來藏功德之理。為總結之而暫說偈頌:

  眾生皆具如來藏,客塵所遮之殼中,

  本具光明法界燈,身智無離無合法,

  自即具足任運成。勤修空性大悲藏,

  獲得所謂菩提名,利樂一切有情眾,

  雖如空日本自生,然為客惑雲障蔽,

  如夢三有中受苦,為遣二障當精進。

  偶然迷現六趣相,以業習氣如夢幻,

  無前中後無而現,本具自成光明智,

  縱然恒有今未見,如眠時不見自處,

  勿執無義遍計法,修煉心性光明道,

  自在成辦自他利。

  若問:既然一切眾生普遍具有佛性,為何還漂泊於輪回中呢?

  答:由於未了知具有佛性而以我執為因,屢生的煩惱、惡友、貧窮及隨他人所轉為緣,從而流轉在輪回中。《經觀莊嚴論》雲:“串習惑惡友,貧乏隨他轉,總之佛性過,當知此四者。”《光次第論》雲:“本來光明因無明,說心為我執為己,外境說他執我所,眾生漂於三有界,以業各受諸苦樂。”《普作王續》雲:“稀有此遊舞,離作如空住,不緣以愚癡,初始由自生。彼同一切道,眾生自性住,凡夫欺迷故。”又雲:“諸光集於彼,上下四方隅,無定彩虹色,現見佛性別,動塵不動性,勝過五大種。”

  本來的光明心性明空自然智慧,本體空性如虛空;自性光明如日月;大悲現相不滅如清明鏡面。如是從不墮輪涅任何一邊之如來藏法報化三身的自性中,因本體空性而無礙顯現;因自性光明而於外境中出現自然五光;因大悲覺智而產生能辨別之妙慧,從此三者中出現迷亂。《密藏續》雲:“奇哉如來藏,自分別迷亂。”爾時,從未認識自然智慧本面分而言,稱為俱生無明;從自現執為他現分而言,稱為遍計無明。因未了知一切皆從實相中產生而執著為我和外境,從而迷亂為外器世界與內情世界各自異熟習氣之身心、五毒種種相。《普作續》雲:“未悟普作我自性,觀察我所作之法,因生貪執而成相,無常幻性將壞滅,癡如天盲之自性。”意思是說,眾生由於根本無明而迷惑。《般若攝頌》雲:“佛說諸眾生,皆由無明生。”眾生是以我執、我所執而迷惑的。《般若八千頌》雲:“以我我所執,眾生轉輪回。”《般若二萬頌》雲:“一切諸凡夫,無蘊起蘊想,無界起界想,無處起處想,無有緣起生,而作緣起想,執著一切法,顛倒緣起生。”

  如是從兩種無明中形成三有之行,從而形成眾生各自之有、名、相等。從凝酪等直至出生之間,逐漸形成身體。之後依次是觸、受、六處到老死之間,形成十二緣起,故稱為輪回。

  若謂:最初實相不成輪回,故從如來藏中形成輪回不合理。

  駁斥:並非如此。例如,無有污穢、清淨透明的水以冬季寒風之緣而結成如石頭般堅硬的冰。同理,從最初的本性中,以所生起的二取為緣,而形成種種牢不可破的迷現。《多哈道歌》中雲:“水為風所攪,柔水成如石,分別念所攪,無相迷實法。”從如來藏中迷亂時,心性本來清淨之本體無有遷變的本性真實義阿賴耶上法身中存在有圓滿的色身、刹土、智慧,由於迷亂的二取無明遮障,而從無始時以來于種種習氣阿賴耶上播下各種各樣的迷亂習氣種子,眾生因為強大的習氣力量而如夢般地在善趣惡趣中感受種種苦樂。他們流轉時,執著我與我所,生起貪嗔等五毒,積累業與習氣,毫無意義地迷亂產生各種實執,晝夜不停地在迷亂的顯現中流轉。因無基而不能迷亂,從中似乎迷現,如夢中的迷現一樣,在苦樂(不定的生活中)隨煩惱而漂泊。例如,王子離開父王而流浪街頭,受苦的當時,雖因生於王族而具有自性圓滿的快樂,然而暫時他還是會受苦。《無盡藏竅訣歌》中雲:“為如生有藤所纏,流浪我執曠野中,猶如太子離父王,無安樂時心苦惱。”

  如前所說,眾生無義地漂泊于三有荒野中時,仍然如實具有如來藏。《如來藏經》雲:“嗟!王子,譬如,有一量等同三千大千世界之巨幅整匹綢緞,三千大千世界皆圓滿繪於其上。鐵圍山位置繪鐵圍山;大地位置繪大地;第二千中千世界位置繪第二千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位置繪大千世界;四洲世間界位置繪四洲世間界;大海位置繪大海;南贍部洲位置繪南瞻部洲;東勝身洲位置繪東勝身洲;西牛貨洲位置繪西牛貨洲;北俱盧洲位置繪北俱盧洲;須彌山位置繪須彌山;地行天無量宮位置繪地行天無量宮;欲天無量宮位置繪欲天無量宮;色界天無量宮位置繪色界天無量宮。巨幅整匹綢緞面積等同三千大千世界,令此巨幅綢緞成一極細微塵,如彼巨幅綢緞成一極細微塵,一切微塵無餘入於巨幅綢緞中。爾後有具卓越智慧之士誕生,彼之肉眼成天眼且一切現為光明,彼以天眼觀而見此巨幅綢緞存於一極細小微塵中,眾生皆未利用。其思籌:嗚呼!當以大精進力將此極細微塵展開,令此巨幅綢緞利於眾生。彼發起大精進力,以細金剛將微塵打開,如願以償使巨幅綢緞利益一切有情。嗟!佛子,如來之無量智慧,一切眾生悉皆具足,眾生心相續亦同於如來之無量智,然為執著所縛之愚眾不知如來智慧,不了不覺不現。是故,如來以無貪之智徹見眾生遍具法界而作本師想。嗚呼!此等眾生不知如來真如智慧,為令彼等趨入如來智慧,我為眾生開示聖道,以此可擺脫一切想之束縛。”

  丙四、覺醒佛性得解脫之理:

  覺醒佛性發二心,修悲世俗福德資,

  瓶等三灌淨生次,空性勝義智慧資,

  句灌圓次大手印,勤修增上二次第,

  煩惱轉依為智慧,一切善法愈增上,

  淨除佛性之障後,現見無垢法相日。

  本來具足自性清淨、本體無垢之心性佛智的此心,從其自性光明之現分而言,任運自成具有佛陀色身功德,以九種比喻可說明;從空分而言,具足法身功德,一切經續中用虛空之比喻說明。此現空二者無二無別是指所謂的無始善法界。儘管因無有遷變而稱為自性住佛性,因清淨垢染增長功德而稱為實修生佛性,然其根本即是自證之光明智慧。覺醒此二佛性時,通過積累二資糧可以淨除二佛性之垢,顯現功德,最後獲得具二身功德之佛果。六度包括在二種資糧中,同樣,生圓次第也完全可攝於二資糧中。《幻化網》雲:“生圓之次第,福慧二資糧,三灌一自性,餘分有無量。”通過寶瓶、秘密、智慧三灌頂能淨除生起次第之障,是福德資糧,得受後可修持本尊壇城等一切有戲法;通過句寶灌頂能淨除圓滿次第之障,是智慧資糧,得受後可修持光明等一切無戲法。通過修煉生圓次第而淨除佛性之垢。本來具有的佛性如日離雲般從垢染之殼中顯露出來。以上已廣說了佛性,關於密宗所說的佛性之次第下文有講述,在此不廣說。

  丙五(別說同分善業)分三:一、圓滿二資雙運之理;二、不住有寂之理;三、宣說果。

  丁一、圓滿二資雙運之理:

  宣說善法自性之分類:

  世間十善禪無色,有現福資後得境,

  超越世間極無戲,勝義慧資入定境,

  行持二資雙運道,成就一切諸善妙。

  如前所說,十善與四禪、四無色是隨福德分善法,但此處所說的是一個人如若以發心方便與智慧攝持時,那麼他所行的十善與四禪、四無色等便成了解脫之因。《中般若經》雲:“須菩提,諸凡夫一旦發無上菩提心時,彼等所行之十善與四禪、四無色等即成隨解脫分善而為一切遍知之因,故當行持,隨力而修。”

  丁二、不住有寂之理:

  猶如善業轉三有,能得寂滅雖說業,

  然已超離三有故,業中解脫實非業。

  若問:如同以隨福德分十善轉於輪回中一樣,此隨解脫分善難道不也成了輪回之因嗎?

  答:不會的。因為了知業無自性而行可以引向解脫,以相應比喻可說明隨解脫分善是從三有中解脫之方便,而不是三有之因。以大悲心救護三有眾生雖住於輪回中卻不為三有過患所染;了知諸法無生,以大悲方便不墮寂滅一邊。《現觀莊嚴論》雲:“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寶鬘論》雲:“許無墮惡趣,許有趨善趣,如實了達故,不二得解脫。”

  丁三(宣說果)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

  入道十善果異熟,等流增上及士用。

  戊二(廣說)分九: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五、六度之果;六、四無量之果;七、二諦之果;八、善惡分別之果;九、甚深緣起之果。

  己一、異熟果:

  以行小中大品善,暫成人天終定勝。

  並非如隨福德分善終將滅盡,隨解脫分善暫時感受人天樂果,究竟獲得佛果。《般若八千頌》雲:“尊者舍利子,以何善根趨入人間、天界複成就無上正等覺?以發無上菩提心攝持之十善、四禪、四無色滅定、六度,中間永不滅盡也。”

  己二、等流果:

  同行等流善自增,感受戒殺得長壽,

  斷除偷盜受用豐,斷除邪淫夫妻和,

  無有一切諸怨敵。斷除妄語不遭謗,

  斷除離間互為友,斷除惡語言適宜,

  斷除綺語眾悅耳。斷除貪心果知足,

  斷除嗔心具慈心,斷除邪見具正見。

  《宣說十善經》雲:“精進行十善業並使之增上;長壽、受用豐富、夫妻和睦、無有怨敵、不遭誹謗、眾人悅意、語言適當、眾人悅耳、知足少欲、互相慈愛、具足正見。”

  己三、增上果:

  增上果生圓滿境,食易消化藥力大,

  淨處藥等具美味,他人不欺離畏害,

  眾人和合得勝樂,隨季成熟豐收果,

  地平嚴飾清涼池,鮮花果實皆繁茂,

  葉果藥等具美味,資源富饒具親友。

  《十善經》雲:“戒殺者生於環境優美之地;斷除不與取者轉生於飲食容易消化且具美味、藥具強力之境;斷除邪淫者轉生於具有芳香藥樹之清淨處;斷除妄語之人無論生於何處皆無有怨敵、盜匪等危害且不易受騙;斷除離間語者生於眾人和合、瓦礫荊棘鮮少之境;斷除粗語者生於四季無倒、花果應季成熟之境;斷除綺語者轉生於土地平坦、海湖嚴飾之境;斷除貪心者轉生於鮮花、果實、莊稼繁榮昌盛之境;斷除害心者生於枝繁葉茂、碩果累累、香味撲鼻之境;斷除邪見者無論生於何處,悉是果實豐碩、富有寶礦且怙主、親友皆圓滿。”

  己四、士用果:

  士用之果善增上,如意成辦諸所願。

  《廣大遊舞經》雲:“喜善福德資糧增,能持菩提之善聚。”《普賢行願品》雲:“一切妙行皆成就。”

  己五、六度之果:

  此外佈施具財富,持戒安樂忍相好,

  精進具德禪心靜,智慧獲得勝解脫。

  以菩提心所攝之佈施財物、禁戒罪行、摧毀嗔恨、勤於善法、一緣安住、了知二諦自性,即以六度善法而行將獲得勝果。《寶鬘論》雲:“施戒忍精進,禪慧悲為體。博施自財物,持戒而利他,安忍斷嗔心,精進喜善法,禪一緣無惑,慧抉擇實義,慈悲憫眾生,一味等心伴。施具財戒樂,忍具相勤威,禪寂慧解脫,慈悲成諸事。此七者無餘,究竟至彼岸,智慧不可思,獲得怙主位。”在六度中加上慈悲,即是以菩提心攝持而修持,下文還有廣說。

  己六、四無量之果:

  四無量之功德:

  慈心悅意悲成利,喜心圓滿舍無垢,

  總之福慧資糧果,暫時增上決定勝。

  此乃妙道大車軌,三世諸佛圓滿因,

  慈心眾人皆悅意,悲心利益無邊際,

  喜心財富皆圓滿,舍心自心極堪能。

  經中雲:“具慈心者有寬廣、七大1、量無定等與聲聞、緣覺不共之功德,令人天悅意、獲得妙色。”此外,《寶鬘論》雲:“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不及須臾頃,修慈福一分。人天等慈愛,彼等亦守護,意喜身多樂,無毒刃損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2。若令諸有情,發堅菩提心,常得如山王,堅固菩提心。由信離無暇,由戒生善趣,由修習空性,于諸法無貪,於善不放逸。無諂具正念,思惟增睿智,恭敬證法義,護法具智慧。由不障聞法,及行法施者,當與佛值遇,所求亦速得。無貪成法事,無慳增受用,無慢感尊主,忍法獲總持。由施五精華3,及施無怖畏,諸魔不能侵,具殊勝大力。佛塔供燈鬘,暗處置火炬,燈中施油類,能獲淨天眼。供養佛塔時,敬獻妙音樂,鈴及螺鼓等,能得淨天耳。不舉他過失,不說缺肢等,常護惜他心,常感他心通。施履及車騎,攙扶羸弱人,乘騎奉師長,智者得神變。為法建伽藍,憶念法文義,由淨心施法,故得宿命通。諸法無自性,如實正了知,得第六神通,諸漏永斷盡。為解脫有情,真如智等具,以修悲心潤,成最殊勝者。由種種淨願,成佛淨刹土,以寶獻能王,得放無量光。由知此業果,相應義如是,常利益有情,即是汝自利。”此等之理是趨至佛地的唯一殊勝方便。《本生傳》雲:“何具福慧資糧果,即為解脫大津梁,餘無其他解脫因,故當降下善法雨。”

  己七、二諦之果:

  如是有寂諸行業,依心心性即光明,

  無作離戲如虛空,二諦之義緣起生。

  如是所說之諸業皆依賴於自心,若詳細觀察,則心無有自性,本來光明,即世俗諦為緣起而生,勝義諦為自性清淨。《三摩地王經》雲:“無罪具十力佛陀,爾時宣說勝等持,三有眾生如夢境,於此不生亦不滅。眾生名命亦不得,諸法如泡芭蕉樹,如幻亦如空中電,猶如水月如陽焰。有者雖於此世後,遷移往生於他世,然業何時亦不虛,輪回中熟黑白果。非為常有亦非斷,無有積業亦無住,若作並非無感受,他作無有感受也。無有遷變亦無來,一切非有亦非無,似乎住此亦非入,無眾生行無入滅。三有如夢無實質,速壞無常如虛幻,無來亦無自此去,無有相續無相狀。如來行境佛功德,無生無寂無相處,具力陀羅尼德力,此乃人尊佛殊勝。積累白法勝功德,功德智慧陀羅尼,力及神變皆殊勝,獲得殊勝五通故。”

  己八、善惡分別之果:

  以如夢之比喻說明無而顯現之業:

  本來清淨無而現,業作一切如畫家,

  恒時跟隨如身影,不遷他處如苦樂,

  自性難擋如河流,能變高下如君主,

  極其廣大如虛空,黑白不變如蓮花。

  此等業與煩惱雖無自性,然而顯現不滅,其根本依賴於無明,業緣從境而生,業因與三毒相聯。《念住經》雲:“業之根源即無明,若覺則不隨業轉故。業喻如畫家,可作種種故;業緣乃思維外境,如猴子,所行多種;業如魚兒,住于三有海中;業如家主,積累種種習氣;虛幻,無而顯現;如身影,恒時跟隨;如苦樂,不遷移;如河流,勢不可擋;如國王,撐握苦樂;如虛空,廣大無邊;如青蓮、睡蓮,互不改變。”

  己九、甚深緣起之果:

  觀察諸業無本性,如夢能現異苦樂,

  心立諸業無實相,因果無欺深緣起。

  非有非無無二性,行何成熟如是果,

  此乃如所盡所境,遍知如來所宣說。

  我們以分別伺察尋找一切內外界,根本無法得到業與煩惱。如《入行論》雲:“煩惱非住於外境,非住根身非中間,此處亦非其他處,居於何處害眾生?此惑如幻心莫懼,應為智慧勤精進。”雖然在勝義本性中無有業,卻於此如夢般的世俗中,以造罪行善而分別感受苦樂。若以智慧詳細分析,則諸業超越有無之邊,猶如虛空,無有所積之業,因此鄭重教誨我們說:切莫以心勤積迷亂而生之業,遍知佛陀徹知此理而宣說,而外道派無有此因果之理。阿闍黎巴雪於《中觀寶燈論》中雲:“出有壞佛說,因果無欺惑,諸業皆如夢,他論未宣說。”

  丙六(破他宗之邪分別)分四:一、破謗因果;二、破斥空見;三、破有頂具識;四、宣說真實業果。

  丁一、破謗因果:

  何人誹謗業因果,則為外道斷見徒,

  誰執空見為究竟,墮于斷邊愈下墮,

  此等趣入諸惡道,永不解脫離善趣。

  有些具增上慢的愚者不了知諸法之密意,認為業與業果均不存在,猶如虛空般的真如中一切皆無,並且捨棄善法,隨意造罪,他們還口口聲聲地說眾生是自現,如夢一般,不成立實法,殺生也無有罪過,如同木頭一樣。這些人是持斷見者,非佛教徒。《妙臂經》雲:“有者認為無業亦無業之異熟,且說所謂之業僅是引導諸凡夫之不了義法而已。彼等多依不善業,當知彼等非佛教徒,乃自詡佛教徒,依止順世外道,為魔所欺也。”《寶鬘論》雲:“總之空無見,聲稱無業果,非福墮惡趣,稱彼為邪見。”又雲:“斷見墮惡趣。”

  丁二、破斥空見:

  有謂因果悲福資,不了義法不成佛,

  言諸瑜伽士當修,了義無作如虛空,

  此等說法真可笑!此乃最重斷見者,

  入於最深劣道中,破因立果誠稀有!

  順世外道對現量之顯現尚且未說無有,而你們這些人破解脫之因(積資等)卻承認解脫之果,想通過修無作之義而得解脫,實在希奇!

  丁三、破有頂具識:

  若是虛空何須修,否則雖修徒無義,

  修無所有若解脫,虛空識派亦成佛。

  許修則成立因果,應當捨棄此惡道。

  你們是否承認如虛空一樣,若承認,則無需修持,已成立是虛空之故;若不承認,則雖修也是徒勞無義,因本來不是,爾後不能成為是,如成立虛空空無所有後不成他法一樣。

  請問:修此有何用?

  若謂:依此可從煩惱中獲得解脫。

  駁斥:倘若如此,則成立因果,所以你們再也不要說無有因果了。如果修無所有也能夠解脫,那麼順世外道理應解脫了,因他們修無所有之故。《多哈道歌》中亦雲:“我言虛空意識派,何時亦無有解脫。”以此也可破遮彼觀點。因此,切莫跟隨如此之觀點。

  丁四、宣說真實業果:

  所謂真實之正道,即是因果之緣起,

  方便智慧任運成,依現無性之業果,

  修現無性之道故,獲得現無自性果,

  現無自性而饒益,現而無性之有情。

  即深因果之緣起,故為了義經續義,

  依二資糧二次第,速成圓滿正等覺。

  如是依現而無自性如幻之二資而成佛。《幻師善賢請問經》雲:“如幻積資糧,如幻成正覺,如幻而利益,如幻之眾生。”一切了義經續中已宣說此理。諸續部中說:以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而積累二種資糧,從而成佛。

  甲三、結尾:

  此乃無餘而斷除,三有一切因果行,

  當行解脫之因果,速成增上勝菩提。

  我們要斷除一切罪業,行持一切善法,應當使人生有意義,因為必然要迅速離開人間之故。《親友書》雲:“此生多害風吹動,猶如水泡速消逝,呼吸之間而入眠,不死醒來誠稀有!”如是思維此理,無論為自己還是為他人,都不應造罪,甚至為了堪布、阿闍黎、三寶也不應當造罪,否則,惡果只會成熟於自身,他人不會替你分擔。又雲:“汝為沙門婆羅門,師客父母王妃眷,亦不應當造罪業,否則承受地獄果。有者行持諸罪業,縱無片刻如刀砍,然死降臨頭上時,罪業之果必現前。”關於斷除罪業,彼中雲:“一切不善業種子,皆為身語意罪行,盡力不染纖塵許,汝當如是而精勤。”解脫唯一依靠自力,他人不可能成為修持解脫之助手或修行助伴。因此,自己務必斷惡行善。《親友書》雲:“解脫依賴於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具足聞戒與禪定,應當精勤修四諦。”如何而行呢?又雲:“大王勤度諸白日,初夜後夜修善法,中夜睡眠亦具義,當具正念而入眠。恒時真實而修持,慈悲喜舍四無量,縱然未成正等覺,亦得梵天之安樂。以斷欲行喜樂苦,四種禪定次第生,梵天光明與遍淨,廣果天之四天界。恒常以及對治法,殊勝功德與修持,悲湣一切諸眾生,行此五者為善法,不行彼等為大惡。幾兩鹽令少水鹹,不能改變恒河味,如是當知微小罪,不能摧毀大善根。掉舉悔心與害心,昏睡貪欲及懷疑,當知此等五種障,乃奪善財之盜匪。信心精進與正念,勝法等持與智慧,當勤行持此五者,所謂根力勝頂位。”應當不超越此中所說之理。依此可成就增上生、決定勝之法。

  甲四、回向本品善根:

  現將如理廣說意義之福德回向眾生:

  如是大樂法甘霖,令眾心田二資盛,

  於此業惑三有中,疲勞心性今休息。

  以此句義之清涼法雨,令眾生心田中的善資莊稼茂盛,遣除充滿三有的煩惱以及乏少安樂的貧窮,于圓滿功德的佛果虛空藏中得到休息。


  今從導師所開法門中,取出甚深珍寶此義後,

  為利他眾詳細而撰著,以此願眾獲得勝菩提。

  意虛空中煩惱之群星,閃爍非理作意之白光,

  願以廣大福德之陽光,遣除彼光升起智慧日。

  願諸眾生所願如意成,越過業與煩惱之大海,

  願恒享受圓滿之妙法,願於無勤之中善自增。


  大圓滿心性休息第四品業因果釋終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