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8/17 07:59:07
學習次第 : 進階
毗缽舍那(第8-1講)
講述:甘丹赤巴仁波切
(八)2003年2月28日
印度的大成就者月稱菩薩,曾經在《入中論》當中有講到一個偈頌:「若得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從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偈頌,整個道次第的內涵,可以說是完全的包含在這個偈頌當中。而過去有一位大成就者,他名叫做慬哦瓦,這位大成就者在他還沒有閉關,或者是作任何的觀修之前,他都會先思惟這個偈頌當中的內涵,可見這個偈頌是有它一定的加持力在的。
首先我們看到第一句話,「若得自在住順處」,這當中有講到兩個名詞,第一個名詞是講到了「自在」,第二個名詞是講到了「住順處」。「自在」就是談到了暇滿當中所謂的『閒暇』,而「住順處」就是講到了「圓滿」的這個部分。因此第一句當中就是要告訴我們說,我們現今所獲得的這個人身,是暇滿的人身。關於詮釋「自在」以及「住順處」這兩個名詞,這是過去赤江仁波切在講課的同時,會以這種方式來作詮釋。它所謂的「自在」,就是遠離了八種的不暇,而得到了閒暇的狀態,稱之為自在;在得到閒暇的同時,具足了五自圓滿以及五他圓滿的十圓滿,稱之為「住順處」。
我們都知道,今天如果想要修學佛法的話,我們必須要遠離八種的無暇。八種的無暇當中,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不屬於人類的四種無暇,第二類屬於人類的四種無暇。不屬於人類的四種無暇當中,就包含了地獄、餓鬼、畜生以及長壽天;屬於人類的四種無暇當中,《親友書》以及《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詮釋的方式並不太相同。但是在這個地方,如果我們以《親友書》,或者是把它們兩者的意思統攝起來的話,所謂屬於人類的四種無暇當中就包括了:第一你是「投生在邊地」,第二「五根不全」,第三「無佛出世」,第四「持有邪見」。
我們也都知道,今天要是你沒有辦法得到閒暇的人身,這時候你根本就不會生起想要修學佛法的念頭。縱使你生起了這種念頭,可能也沒有辦法遇到具量的師長,尤其是在這個當下,根本就沒有辦法遇到圓滿的佛法。所以要是現今,我們沒有辦法得到閒暇、圓滿的人身的話,實際上對於我們而言,是處在一種沒有辦法自主的狀態當中。因此第一句話當中,「若得自在住順處」,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在描述「正明暇滿」的這個科判裡,有詳細的講述到何謂閒暇?何謂圓滿?
在《親友書》有引出了一段文,在這一段文當中,有很清楚的講到,何謂八種的無暇。當他講到八種無暇的時候,他是將投生邊地、以及投生為野蠻之人,這兩點併起來作講述的。所以一般道次第的這些著作當中,都是以這種方式來作講述。因為實際上投生在邊地的這些野蠻民族,他們的意識、或者是他們的意根是不正常的,所以他是可以列入在五根不全裡面。有時候你可以透由「五根不全」來解釋,投生在邊疆地區的這些野蠻的人,有時候你可以分開來作解釋。所以這一點在《親友書》以及《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的講述方式,有時候解釋的方式並不相同。
有關於八種無暇這一段,在宗大師所造的一本《現觀莊嚴論》的註解,名叫《金鬘疏》的這本論著當中,也有講述到這個部分。這本註解跟一般的《現觀莊嚴論》的註解比較起來,你就可以知道說,這本註解跟其他的註解並不相同。因為宗大師今天在造這本註解之前,他是閱讀了二十幾種的《現觀莊嚴論》的其他的註解,不管是印度的大成就者他們所造的論典,或者是西藏的論師們他們所提出的觀點,宗大師閱讀了二十幾本著作之後,才造了這一本《現觀莊嚴論》的註解。之前達倉大譯師,有一位大譯師他名叫做達倉,這位譯師他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反對宗大師所提出來的一些觀念;但是當他親自看到宗大師所造的這本《金鬘疏》的時候,他對於宗大師生起了強大的信心,他覺得宗大師是相當了不起的一個人物,所以可見宗大師所造的這本註解是相當不容易的。
之前我們有談到所謂的八種無暇當中,有一種就是投生為野蠻人。一般我們在解釋這個名詞的時候,通常都會解釋成,他們是不承認有法存在的這種人,稱之為野蠻人;但是另外的一種解釋方式,可以把它解釋成,他雖然是承認有法,但是他在修法的時候,是以傷害其他的眾生而來修法的這種人,實際上他也是可以稱之為野蠻人的。「住順處」當中就是講到了十種的圓滿,十種的圓滿當中,就已經包含了五自圓滿以及五他圓滿。在五自圓滿以及五他圓滿當中,尤其是五他圓滿,是我們一般的人比較不容易具備的;因為五他圓滿當中有講到了: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這五種當中的前面三者:佛降、說正法、教住,這三者我們只能夠獲得隨順的這個部分,而沒有辦法獲得真正的佛降世、或者是說正法、或者是教法住世的這一點。其實不要說我們,就連過去的印度大成就者龍樹菩薩,他也沒有辦法真正的獲得這三點。所以不管是龍樹菩薩或者是我們,都只能獲得隨順的這種圓滿。雖然現今佛陀並沒有辦法親身的、親自的為我們說法,但是我們有因緣遇到大乘的善知識,實際上他們就是諸佛的代表了。因此「佛降世」以及「說正法」的這一點,我們雖然沒有辦法完全的獲得,但是我們能夠獲得隨順的這個部分。
第三有講到「教法住世」,這當中所謂的「教法住世」,所住的這個教法必須是實修,也就是「證」的這個教法。因為佛陀的教法可以住世五千年,所以五千年當中,把它分為十份的話,就是每一節、每一個部分,各是五百年。這當中所謂的「教法要住世」的話,所住的這個教法是要以實修,就是「證」的這個教法為主。因此在佛陀降世的那個時候,有很多的人因為修學佛法,而分別的得到了預流、一還、不還以及阿羅漢果。所以在那個時代當中的教法,跟我們現今當中的教法的內涵,雖然是相同的,但是實際上,現今透由修學佛法而能夠獲得以上所謂的這些果位的人,實在是很少的。
因此在今生,我們有幸能夠獲得此暇滿的人身,並且在獲此暇滿人身的同時,我們有機會修學圓滿的佛法,在這個當下我們是處在一種自在、而且圓滿的狀態。所以我們現今所獲得暇滿人身的同時,實際上修學佛法的種種順緣已經具備了,而且違緣都已經淨除的當下,我們是應該要把握當下的這個機會,好好的來修學才是。
接下來我們看到第二句,「設此不能自攝持」,既然我們已經獲得了這個暇滿的人身,我們也有這個機會修法的話,我們是絕對不能夠浪費這個機會。我們應該把握當下的時間,好好的來修學佛法,並且在修學的同時,要格外的謹慎而且小心。因為所謂的「修法」,在印度文,也就是梵文當中,它是用「達勒瑪」這兩個字來表示的。這個字它直接翻譯過來,就是有「持」的意思,在這段文當中就是「攝持」,「設此不能自攝持」,就是有攝持的這個意思。它能夠攝持什麼呢?透由修法的內涵,我們能夠攝持什麼?我們能夠把握住什麼呢?比如以整個道次第而言,如果今天我們透由修學「共下」的內涵,能夠讓我們來生不墮惡趣,而投生在善趣當中;如果透由修學「共中士道」的內涵,能夠讓我們脫離生死輪迴,而得到真正的解脫;而修學「上士道」的內涵,能夠讓我們斷有、寂二邊,也就是破了輪迴以及寂靜邊,而得到圓滿的佛果。因此今天透由修學佛法,能夠讓我們把握來生不墮惡趣,甚至能夠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解脫,以及圓滿的佛果。
尤其是今生我們在獲得暇滿人身的同時,雖然沒有辦法在當下就解脫生死,甚至沒有辦法在當下就獲得圓滿的佛果;但是我們必須藉由修學佛法,讓我們所獲得的這個人身,它能夠生生增上。尤其是我們現今所修學的佛法,是以修學大乘法為主,而整個大乘佛法的中心,就是在於菩提心以及大悲心。因此在修學大乘佛法的同時,要是你能夠盡心盡力的去修學菩提心以及大悲心的話,實際上你就是已經走在成佛的這條道路之上了。
如果來生我們還想獲得暇滿人身的話,我們必須藉由今生,好好的來修學能夠成辦暇滿人身的因,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我們一般人在修學佛法的同時,都會有一種觀念,我們會覺得說,想要獲得解脫、或者是想要獲得佛果,是相當不容易,甚至它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不要說解脫跟佛果,縱使想要證得空性、或者想要發起菩提心,我們都會覺得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仔細的想一想,如果現今我們投生在無暇之處,尤其是投生在三惡道的話,想藉由三惡道再次的獲得暇滿人身的機率,可以說是比之前想要獲得佛果、或者想要獲得解脫來得更困難,這個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情了。也就是說今天你要是不小心投生在三惡道,這個時候你想要藉由你自己本身的力量,再次的成辦暇滿人身的因的話,實際上這件事情,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情。所以過去有很多的上師在講法的時候,都有講到說,如果你想從三惡道,再次的獲得暇滿人身,它會比你獲得暇滿人身而去求得佛果,還要困難得好幾千萬倍。因為我們獲得暇滿人身的同時,只不過是我們自己本身不想修學罷了,如果我們盡心盡力的修學的話,實際上獲得解脫以及佛果,對於我們自己本身而言,並不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投生惡趣,再想獲得暇滿人身的話,幾乎是不太可能了。因為投生在三惡道當中,我們根本都沒有機會修學佛法,因為在這個同時,你沒有辦法生起想要修學佛法的心,甚至你沒有辦法承許何謂佛法?因此在沒有辦法修學佛法的同時,我們是沒有辦法成辦獲得暇滿人身的因緣條件。因此在這個當下,我們必須要把握現今的人身,看是否能夠在來生當中,還能夠獲得同樣的暇滿人身,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
縱使來生還是有機會能夠獲得人身,還是有機會能夠修學佛法,但是以現今的社會而言,我們都知道,縱使你有機會修學佛法,但是在修法的同時,遇到惡友的機會是相當大的;如果我們遇到了惡友,在這個同時,我們對於佛法沒有辦法提起信心的話,實際上我們想要再一次的去修學佛法、想要再一次的遇到佛法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低,因此我們必須要把握當下的機會好好的修學。如果想要在來生獲得暇滿的人身,在今生就必須要去成辦獲得暇滿人身的因。在眾多的條件當中,最主要的,我們必須要以持守清淨的戒律為根本,在持戒之上,必須要以修學六度為助伴,並且要發無垢的淨願。這三點當中又以第一點,也就是持戒是最為重要的。
因為在《入中論》就有講到了:「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這個偈頌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最後的兩句話,「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不要說來生要獲得暇滿的人身,縱使你想要投生在善道,或者獲得普通的一個人身,它最基本的條件都必須要持守清淨的戒律,所以這當中就談到了「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這是獲得人身以及再次的獲得增上生的眾多因緣條件當中,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來生你想要獲得的是暇滿的人身的話,必須在持戒之上,以行六度為助伴;在行善之後,我們必須要發無垢的淨願。這當中所謂「無垢的淨願」,是必須要能夠遠離世間八法的染污;在發願的當下,也是必須要遠離世間的八法,然後發下一個清淨的願。透由這三種的因緣條件聚合的同時,我們才有機會再次的獲得暇滿人身。
之前在《入中論》當中的這個偈頌也有談到:「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這當中的「異生」就是講到了一般的凡夫,「佛語生」就是指著聲聞,而「自證菩提」是指著獨覺,「佛子」就是指著菩薩。因此不管是凡夫、聲聞、獨覺以及菩薩,如果你想要再一次的獲得增上生以及決定勝的話,在眾多的因緣條件當中,必須要以持戒作為根本。因此這個偈頌當中的最後一句話有講到,「其因除戒定無餘」,如果以字面上的意思來看,會覺得獲得增上生以及決定勝的條件只有持戒,其他都不是他們的因。但是實際上這一句當中最主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說,在獲得增上生以及決定勝的眾多條件當中,持戒是最主要的一點。
之前我們有談到,想要再次的獲得增上生以及決定勝,眾多的因緣條件當中,必須要以持戒作為根本;而眾多的戒律當中,又是以斷十惡業的律儀最為重要。因為佛陀所制的戒律有相當多種,但是斷十惡業的律儀,可以算是所有律儀的基礎,也可以說是根本,這不管是出家、或者是在家,都是必須要持守的一個部分。現今有一些人,可能會有一些錯誤的概念,他會覺得,既然我不是出家人,我何必要守戒?但是實際上斷十惡業的這種律儀,不管是在家或者是出家,都是必須要持守的。尤其是現今你既然是一位佛教徒,你承許你自己是佛弟子的話,你就必須要持守佛陀──也就是導師,衪所制下的這些律儀。這不僅是修學佛法的人應該要持守的,就連不修學佛法的人,要是他輕忽了這一點的話,實際上對於他自己本身,以及對於周遭的人而言,都會有絕對性的傷害。因此平時在修學佛法的同時,不能夠有一種錯誤的概念,就是覺得說,我今天是以修學道次第為主,或者是以修學菩提心為主,但是在修學的當下,要是你忽略了戒律的重要性,實際上對你自己本身而言,是相當危險的一件事。
戒律它也可以分為兩大類,為什麼戒律它可以分為兩類?因為戒律所要遮止的罪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就是遮罪,一種是性罪。所謂的「性罪」,就是不管你是出家或者是在家,或者你本身不管有沒有受戒,要是你今天造下了這種惡行所犯的罪,我們稱之為性罪。因此「性罪」不管是你自己本身有沒有守戒,或者你本身有沒有去受戒,要是你犯下了這種惡行,都會造下罪的話,我們稱這種罪為性罪。所謂的「遮罪」,就是你本身要是受了沙彌戒、或者是比丘戒、或者是菩薩戒,在受戒之後,你所造的這個行為,是違反以上的這些律儀的話,那你所犯下的罪,我們稱之為遮罪。所以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惡業當中它可以分為性罪以及遮罪這兩種。
因此佛陀在宣說佛法的同時,就有特別談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實這兩句話當中,不外乎就是希望我們能夠行善、斷惡。你在行善的同時,如果你想要斷除惡行的話,這個時候必須藉由守戒,或者持守斷十惡業的律儀,我們才有辦法斷惡。我們也都知道,佛陀的教法它的內涵是相當的深廣,但是在修學的同時,並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不了解佛法的內涵,而不去修行。通常我們對於佛法,都有一個稍稍的認識,比如以斷十惡業的律儀而言,我相信在場的每一個人,你們都了解何謂斷十惡業的律儀;但是實際上在了解之後,能夠真正去實踐的人,我相信並不會太多。雖然今天你所了解的法,並不是相當的深廣、不是非常的多,但是要是你能夠好好持守斷十惡業的律儀的話,在這個當下你就是在修學佛法,那個是真正的一種修行。尤其是在這個同時,要是你有一種清淨的動機、良好的意樂,你平常保持的是一顆善良的心的話,實際上這樣就已經相當的好。最怕的就是,你在平時是作廣大的聞思,但是在聞思之後,要是沒有辦法努力的去修學的話,實際上這種聞思方式,對於你自己本身只會有傷害,而不會有任何的幫助。
因此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注意到,我們在行善、斷惡的同時,最主要就是要以持守戒律為基礎。因為要是你自己本身沒有辦法持戒,那來生想必一定會墮入到三惡道當中。縱使你是一位大學者、你是一位大成就者,但是要是你忽略了業果、忽略了戒律的這個部分,來生你還是必須要墮入三惡道的。因此現今有很多的人,在修學佛法的同時,可能會生起一種錯誤的概念,他會認為所謂的行善,就是在於供養,或者是布施,或者是作課誦等等。但是在這個同時,他可能就會忽略了持戒的重要性,他會覺得說,持戒並不是特別的重要,我只要能夠去供養、或者行布施、或者去作禮拜的話,我就能夠造下很多的善業。實際上這些是相當好的善行沒有錯,但是這一切的善行,是必須要建立在持戒之上的。
以漢地而言,漢地有所謂的淨土宗,也就是透由持誦阿彌陀佛的咒,能夠往生淨土的這種宗派。但是實際上你在持咒的同時,要是沒有辦法持守清淨的戒律的話,又我自己本身而言,我覺得要藉由這種方式而投生淨土,似乎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情。因為實際上你要投生淨土,剛開始你必須對於業果有了解,甚至你必須對業果生起強大的信心。在持咒的當下,你必須要能夠對於皈依境,尤其是阿彌陀佛生起一種皈依的心。你既然想要皈依衪的話,你必須要藉由思惟阿彌陀佛衪的功德,然後對於三惡道的苦生起恐懼之後,才有一種心會想要去皈依衪。如果說你這一些基礎都沒有,你也不持守清淨的戒律、也對於業果沒有辦法生起信心、對於阿彌陀佛你也沒有辦法生起想要去皈依衪的心的話,縱使你念誦衪的名號,實際上想藉由這種方式而投生淨土,我自己本身覺得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實際上在經典當中它確實有提到,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能夠往生淨土的,但是這一類的經,我們是歸類於不了義經。因為在很多的經論也有談到,今天不管是你想要投生淨土、或者是你想要投生在善道,最基本的條件,是必須要有持戒作為基礎,它是一個根本。如果你沒有辦法持戒的話,縱使你行再多的善行,還是沒有辦法投生在善趣,那更何況是淨土?因此對於一位初學者,或者是對於一位真正想要修學佛法的人而言,剛開始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正確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切的善行,它都是相當好、相當殊勝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種善行,它都是必須要建立在持戒的基礎之上。如果你沒有這樣的一種概念,縱使你行再多的善行,對你自己本身而言是絕對不會有幫助的。
因此不管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居士,我們都知道,你來生如果想要投生在善趣的話,必須以持戒作為根本。剛開始我們在持戒的同時,一定會做出許多違反戒律的事情,也就是我們沒有辦法在當下就持守清淨的戒律。但是要是我們知道自己本身已經違反了戒律,在這個同時,我們必須要透由懺悔的力量,將這些惡行懺悔乾淨。如果能夠將這些惡行懺悔掉的話,實際上當下你的戒律還是相當清淨的;因為剛開始,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所以犯錯之後,你要懂得懺悔,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有持戒作為基礎,在這個之上你去發任何的願,這些願通常都是會比較容易成辦的;比如你可以發願投生淨土、或者是來生再次得到暇滿的人身,這個時候你發願的話,這樣的一種願力,才能夠真正的成辦你想到達的地方。
因此在論典當中,也有作一個譬喻,就有講述到說,持戒以及行善它就有如同是一匹馬,今天我們所發的願,就像是能夠控制馬的那條繩子一般。如果今天你沒有持戒作為基礎,或者你是平常都不去行善的話,就表示你沒有這一匹馬;那如果你沒有這一匹馬,縱使你有這條繩子的話,對你而言並沒有任何的幫助,你是沒有辦法藉此,而達到你想要到達的目的地,所以這兩點是必須要同時具備的。在持戒之上,透由行善;在行善之後,透由發無垢的淨願,我們才有辦法到達,我們想要到達的目的地。
因此剛開始我們必須要先了解業果的內涵,對於業果生起強大的信心;要是你沒有辦法對業果生起信心,你平常的行為都是造惡的話,那縱使你持誦阿彌陀佛的這個咒語,對你自己本身而言,應該是不會有太大的幫助,就是你沒有辦法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目標。因為我們也都知道說,一個果要形成是必須要具備有許多的因緣條件,因此你光光只有這個因,想要達到這個果是不容易的。持咒的當下,對你可能會有一些幫助,你可能也會造下一些善業;但是光光藉由它,是沒有辦法投生淨土的。實際上如果你來生,真的想要投生淨土的話,還有一個條件也是相當重要,你必須對於阿彌陀佛生起強大的信心,這種信心並不是普通的信心,而是要生起強大的淨信心。如果你平常能夠不斷的去作練習的話,在臨終的時候,你或許就會透由之前的串習力,而現起想要皈依阿彌陀佛的心,在眾多的因緣聚合的同時,你投生淨土的機會才會比較大。
平時達賴喇嘛法王在講法的同時也都會談到,整個佛法的內涵,是可以包含在「見、行」這兩者當中,而「見」這個部分就是談到了緣起見,「行」就是講到了無害行。對於之前我們所談述到的這個內容──也就是持戒這個部分而言,不管是沙彌戒、比丘戒,或者是菩薩戒,甚至最基本的斷十惡業的這些律儀,它都是可以包含在無害行當中的。因為透由持守戒律,就能夠遮止一些我們平常會容易犯的惡行。比如以斷十惡業的律儀而言,我們平常透由「身、語」,會直接或者是間接的傷害到其他的眾生。為什麼會有身語的這些行為產生?這是因為「意」的關係,也就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的動機、我們的想法沒有辦法清淨的緣故,所以以身而言「殺、盜、淫」,語的這方面「妄語、惡語」,種種的惡行就是在沒有辦法清淨的動機之上──也就是「意」之上而產生的。因此,今天要是你能夠好好持守斷十惡業的律儀的話,在這個當下你會傷害他人的機會,就會大大的減低。因此法王他在講法的同時,會特別的強調「緣起見」以及「無害行」也是這個關係,希望我們能夠透由行善、斷惡,真正的幫助到他人,要是你沒有辦法幫助到他人,最少你也不應該傷害到他人。
今天我們在修學佛法的同時,要是能夠以持戒為基礎,在這個之上,要是來生跟今生這兩者當中,你以「來生」的安樂為主的話,你就可以藉此在來生不墮惡趣;要是你本身覺得這還不夠,透由思惟輪迴的總苦以及別苦,能夠對於輪迴生起強烈的厭離感;甚至在這個當下,生起一顆我想要獲得解脫的心的話,實際上在持戒之上,你所行的善行,它就能夠成為讓你獲得解脫的一種因緣。如果你還是覺得這樣也不夠的話,你可以在持戒之上好好的去行善,這個時候你的動機,可能就是為了利益一切如虛空般的有情,希望能夠快速的得到圓滿佛果的這顆菩提心,藉此你當下所行的善行,可以藉此都成為所謂佛子行──也就是成佛之因。從這個當中我們就可以了解到說,我們做任何的善行,是必須建立在持戒之上;這樣的一種善行,它能夠成辦什麼樣的果位?這是必須觀待自己本身的動機。
如果我們自己本身的動機,只是希望來生能夠再一次的投生在善趣的話,你所造的善它就會因此而轉向這個方向;如果你覺得這還不夠,我希望能夠得到解脫,或者是比解脫更殊勝的佛果的話,你所謂的「動機」,就如同我們之前所談到的,它是能夠控制馬跑的方向的這條繩子。所以一切的善行,是必須要建立在基礎之上,你自己本身要用什麼樣的動機,這是我們自己本身的問題。
如果來生我們想要再一次的投生在善道當中的話,我們必須以持戒作為基礎,在這個之上,要是你能夠對於業果生起強大的信心,並且能夠皈依三寶的話,我們能夠暫時脫離三惡道的苦,而投生在善趣。如果你自己本身並不以此為滿足,你希望能夠真正的得到解脫的話,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說,眾生會在生死輪迴當中流轉,最主要的因緣就是來自於無明,也就是「我執」。因此想要得到真正的解脫,我們必須要先斷除生死的根本──也就是無明我執,這個時候必須透由戒、定、慧三學的力量,我們才有辦法斷除我執,而得到真正的解脫。因此想要斷除我執,必須要透由修學證得無我的智慧,才有辦法斷除。在這個之上,如果你想要成辦圓滿的佛果的話,必須透由修學戒定慧三學之上,然後以菩提心以及大悲心作為攝持。以菩提心以及大悲心作為持攝的當下,必須要修學廣大的菩薩行,這樣的話才有辦法跳脫有寂二邊,而得到圓滿的佛果。
因此之前在《入中論》當中就有談到:「墮落險處從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要是我們來生,真的是不小心而墮入三惡道當中的話,這個時候我們己本身是處在一種沒有辦法自主的狀態。「後以何因從彼出」,既然我們自己本身是沒有辦法自主的話,那我們要透由修學什麼樣的因緣,什麼樣的善行,才能夠脫離三惡道呢?因此在這個當下,我們必須把握現今所獲得的這個暇滿人身,好好的修學佛法才是。
接下來我們就是要為大家介紹『毗缽舍那』的這個部分。在『毗缽舍那』當中,最主要就是要講述到空性的內涵。我們都知道「空性」它是非常難以了解、難以通達的,但是今天要是你沒有辦法通達「空性」的這個法門,是沒有辦法跳脫生死輪迴的苦海。因此剛開始的時候,你必須要有一種認知,今天我來修學空性的法門,並不是因為它是一門新的學問,而我為了要了解它,才來上師的面前修學;而是因為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是想要離苦得樂,既然你自己本身不想要獲得痛苦的話,你必須要知道,應該藉由什麼樣的方式,我才能夠斷除所有的痛苦?在檢查的當下你會發現到說,一切的痛苦都是來自於「無明」──也就是「我執」。因此要斷除無明我執的話,必須透由修學「無我」的智慧──也就是「空正見」,才有辦法斷除,因此我們必須要把握現今所獲得的這個暇滿人身。
雖然空性它本身是相當難以了解、相當難以通達,但是我們必須在這個當下,藉由修學空性的法門,而在這個同時,我們可以留下一種良好的習氣;雖然在當下,是沒有辦法通達,但是至少我們應該要盡心盡力的來學習,而在這個之上留下一種良好的習氣,這對於我們自己本身才會有絕對性的幫助。要是你覺得說,空性的法門是相當難懂,而就因此忽略掉它,甚至說我不想學這個東西的話,實際上對於你自己而言是一種損失。因為你現今有機會獲得暇滿的人身,並且能夠遇到佛陀圓滿的教法,在這個同時,有機會能夠修學甚深的空性之法,要是你沒有辦法把握當下的機會好好的修學,對你自己本身而言是不會有任何幫助的。因此在這個當下,我們是應該要把握機會好好的修學,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而佛陀衪本身在宣說佛法的同時,因為眾生根性的不同,所以講述了不同的佛法。但是實際上在大乘的佛法、以及小乘的佛法這兩者當中,只有大乘的佛法有辦法,真正的闡釋空性的內涵;小乘的佛法雖然有講述到無我,但是這並不是真正的空性。因此今天如果我們想要修學空性的這個法門,就必須要透由修學大乘的佛法才有辦法成辦。而在大乘的佛法當中,談到了空正見這個部分,最究竟、最圓滿的,不外乎是以中觀應成派的正見為主。因此今天在『毗缽舍那』當中,就是引了龍樹父子他們所造的這些論典,來闡釋中觀應成的正見。
以應成的角度而言,「空性」它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講到了「法無我」,第二個部分是講到了「人無我」。為什麼會分為法無我以及人無我?最主要的關係,也是因為「執著」它可以分為「法我執」以及「人我執」。如果今天你的所緣是以補特伽羅為主,而在補特伽羅之上,生起了「自性執」的話,這樣的執著我們稱之為「人我執」;你要是在補特伽羅以外,比如是在五蘊、或者是其他的諸法之上,而生起了「自性執」,這種執著我們稱之為「法我執」;之前的執著就是在補特伽羅之上所生起的執著,我們稱之為人我執。我們要了解法無我以及人無我之前,也就是在了解中觀的正見之前,最重要的一點不外乎就是先認識「所破」。也就是在證得空性的當下,我們必須要破除的那一分為何?我們必須要先能夠了解。
因此剛開始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當我們的心在執著境界的當下,我們所要破除的那一分──也就是「所破」,它的行相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如果沒有辦法認識所破的話,縱使你花再長的時間來修學中觀正見,你還是沒有辦法了解空性的內涵,因此剛開始認識「所破」的部分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想要斷除「我執」的話,必須要先了解到「我執」在執著境界,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執著的?既然它是一種顛倒的心識,表示這種心在執著境界的同時,它所執著的境是不存在的;因此我們必須要藉由這樣的方式,才有辦法斷除「境」之上「自性有」的這一點。要是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認識「所破」,有可能就會產生兩種的過失:第一種,在破所破的同時,你可能會破得太過,也就是落入了「斷邊」;要不然就是你只有辦法破除「粗分」的所破,而沒有辦法破除「細分」的所破,而墮入了「常邊」,這兩種都是相當危險的。
因此首先我們必須要先認識「所破」。以中觀應成派的角度而言,薩迦耶見或者是無明,它是輪迴的根本。比如在中觀應成派當中,薩迦耶見跟無明這兩者之間,是沒有任何的分別,因此不管是薩迦耶見或者是無明,它都是輪迴的根本。既然我們想要跳脫生死輪迴,必須要先斷除薩迦耶見。如果說剛開始想要斷除薩迦耶見,我們必須要先認識何謂薩迦耶見?也就是這樣的一種顛倒執著,它是如何產生?它在執著境界的當下,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在執著境界?我們必須要先認識、先了解。
因此所謂的薩迦耶見,它的所緣就是緣著「我」、或者是「我所」──也就是「我的」,它緣著「我」或者是「我的」,而生起的「自性執」,我們稱之為薩迦耶見。而這種「心」是我們平常日常生活當中,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生起,你會覺得這是「我的」的那種感受特別的強烈。比如我很快樂,或者是我很痛苦,這是我的房子,這是我的朋友,在「我的」之上,我們很容易生起「我所執」──也就是「我的」的這種執著。不要說是我們人,其實一般的眾生,他們也都會有這種執著產生。雖然他們本身並不會表達說這個是「我的」東西,這個是「你的」東西,但是當他們的心在執著境界的同時,心所執著的境界,就有如同人的心一般。比如像一個小孩子,他剛生下來的時候,雖然不會表達他內心當中的一些想法;但是他的心在執著境界的當下,就如同我們一般是一模一樣的。
8-1«鶴林手錄、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