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缽舍那 2003-12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十二)2月25日-1
宗大師曾經在《三主要道》當中有談到,「觀見世出世間一切法,從因生果真實不虛妄,一切所執之境皆壞滅,彼乃趣入佛陀歡喜道。」在這個偈頌當中,宗大師最主要表達的內涵,就是表達了中觀應成的不共見解。昨天在《毗缽舍那》當中也有講到,當他宗在闡釋中觀應成的見解時,並沒有辦法如理的將中觀的不共見解闡釋出來。如果要破除,就是要推翻他宗所提出的觀點,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中觀應成也就是自宗,它所提出的宗義為何?並且昨天我們透由龍樹菩薩所造的《六十正理論》,也可以看到在果位的時候,如果我們想要獲得佛陀的法身以及色身,在之前也就是「道位」時,必須要修學方便以及智慧兩種的道次第。我們應該藉由什麼樣的方式,來修學方便以及智慧的道次第呢?這個就必須追根於「根位」的時候,必須對世俗諦以及勝義諦,不斷的思惟而生起定解,並且必須要能夠了解世俗諦以及勝義諦,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任何相違的情形發生。在這個偈頌的第一句「觀見世出世間一切法」,這當中所謂的「世間」就是輪迴,而「出世間」就是解脫。所以在這個當中會講到輪迴以及解脫,最主要的原因它是要闡釋四諦的內涵。因為在四諦當中,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以流轉輪迴的四諦而言,而講到了苦諦以及集諦;以跳脫輪迴的四諦而言,而講到了滅諦以及道諦。在輪迴當中流轉的眾生,為什麼必須要承受痛苦?這是因為煩惱以及業集諦而產生的。如果想要跳脫生死輪迴,你必須要獲得滅諦,在獲得滅諦之前,必須藉由修學道諦,才有辦法成辦滅諦的功德。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了解到,苦的產生是由於集諦,集諦的根本是在於無明;要斷除無明,必須透由修學道的內涵,才有辦法獲得滅諦的功德。所以對於世間以及出世間的這一切法,「從因生果真實不虛妄」我們必須要能夠了解到,這之間都是有因果的關係。由因生果,透由集諦的因,而產生了苦諦的果,相同的,想要獲得滅諦的果,必須透由修學道諦的因,所以「從因生果真實不虛妄」,這之間的因果關係,是絕對不虛妄的。
接下來「一切所執之境皆壞滅」,雖然透由因的會合,透由因緣的聚集能夠產生果,但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名言」安立的。不管是因、或者是果,世間、出世間這一切的法,它的本質並沒有任何的自性,它會形成出來,僅僅是透由分別心去安立的。但是在執著境界時,要是沒有辦法了解到,萬法僅由分別心來安立的話,就會產生自性執。也就是因為自性執的緣故,我們沒有辦法修學真正清淨的方便以及智慧道次第。所以我們對於這一切,必須要先了解到,外在的這一切萬事萬法,它本質是沒有任何的自性,它能夠呈現僅僅是透由分別心去安立的,並且對於無自性的內涵生起定解之後,才能夠破除我執,「所以一切所執之境皆壞滅」。透由了解了世俗諦以及勝義諦這兩法之間,並沒有任何的相違,並且對於因果的道理以及諸法無自性的內涵,生起了定解之後,「彼乃趣入佛陀歡喜道」,藉由這種方式,我們才有辦法修學清淨、沒有染污的方便,以及智慧的道次第。透由修學這兩種道次第,才有辦法獲得佛陀的法身以及色身。
因此昨天在《毗缽舍那》當中,第414頁的倒數第五行,中間這個地方就有談到,「此等唯說,由緣起因故自性空,故緣起義現為無自性空性之義,即是龍猛菩薩不共之宗。」這一段當中就是談到了,龍樹菩薩藉由緣起之正因,而闡釋了自性空的道理,這一點正是龍樹菩薩自宗所承許最不共的一個特點。因此在闡釋中觀應成派正見的當下,所謂的自性空的這個「空」字,或者是空性的這個「空」字,並不是萬法不存在,或是萬法沒有辦法作用的這種空。所謂的空,是所謂的自性空。為什麼它沒有辦法有自性?因為它是必須要透由緣起才有辦法產生。萬事萬法要形成,是必須要觀待他者,才有辦法安立的緣故,所以以它自己本身的角度而言,它是沒有任何的自性,因此我們稱萬法為自性空。
接下來看到第414頁的倒數第三行。若謂無自性之空,是就中觀自宗安立,而緣起因果之建立,於自宗中不善安立,便謂就他而假立者,非緣起義。這一段就是談到,西藏的某一些論師們,他們會提出一種觀點,就是講到了「諸法是無自性的」。當他們談到了諸法是無自性的這個觀點時,他們會覺得這個觀點,就是中觀應成派自宗所承許的觀點。「而緣起因果之建立,於自宗中不善安立」,但是他們在闡述自性空的內涵時,在自性空之上,因為緣起因果的內涵,難以安立的緣故,這個時候他們就提出了另一個觀點,他們就講到了,「便謂就他而假立」就是說這一切,也就是由因生果的這一切,皆是他宗所假設出來的。這當中的「他」,特別有強調是未證空性的這些人所假設出來的,「非緣起義」但實際上這並不是真正緣起真實的涵義。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觀點呢?因為當這些論師,在闡釋「諸法無自性」時,因為沒有辦法在無自性之上建立因果的關係,所以他們就會認為,萬事萬法雖然是無自性,但是實際上它是不存在的。
這個時候,就有人會提出問題就是說,既然萬事萬法是不存在的,那我們何必去行善?為什麼要去斷惡?甚至為什麼我們要修學道的內涵,想要去成就佛果?既然善行、惡行,善業、惡業,道以及佛果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些事情?這個時候他就會回答說:其實要行善、要斷惡,或者是要修學六度,比如以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等等的內涵,這是未證得空性的人才需要做的。對於一個證得空性的行者而言,他只要能夠沈浸在空性的內涵當中,也就是透由了解空性的內涵,他是可以不用做這些事情的。因此因果以及緣起的這些法,「便謂就他而假立」這是從沒有辦法證得空性的這些人,他的那個方位而假設出來的。但是實際上對於一個證得空性的人而言,他是不用做這些事情。但是實際上「非緣起義」,以這種方式來解釋緣起,這並不是緣起真實的涵義。
如云:就是在《中論》當中有談到,「若誰可有空,於彼一切成。」這兩句當中就是講到了,此說何宗許無自性,即於彼宗,生死涅槃一切緣起,皆應理故。也就是哪一個宗派,要是能夠承許無自性的內涵,即能夠在此之上安立生死涅槃等一切的緣起法。所以無自性跟生死涅槃,也就是因果緣起這兩點,是必須建立在同一個宗派當中的。因此在《中論》當中,以非常詳細的方式,清楚的點到,如果這個宗派裡,要是能夠承許無自性的話,在這個當下應該要能夠安立生死涅槃等一切的緣起法,所以這就跟你之前所提出來的論點不相同。你之前只有闡述到,中觀應成他們是承許諸法為無自性,但是卻沒有辦法在無自性之上,而安立緣起因果的道理。若爾,許空性宗生死涅槃如何成耶?如果是這樣的話,也就是在同一個宗派當中,必須在無自性之上,才有辦法安立因果以及緣起的內涵的話,那承許自性空是如何的來安立生死涅槃的呢?就是在自性空之上,應該透由什麼方式,才能夠正確的安立生死涅槃等一切緣起法?這個時候就回答,「一切諸法自性空者,是由依因緣生起之理,故說彼空,後當廣釋」,這當中所謂的「一切諸法」,實際上這個名辭,在這個地方是不應該翻成一切諸法的,應該是翻成一切的「事物」。因為「事物」它有兩種的解釋方式,在藏文當中所謂的事物,它是用「窩缽」的這個字來代表。講到「窩缽」的這個字,它直接翻譯成中文,應該是翻譯成事物,但是在有一些偈頌當中,會翻譯成「諸法」。實際上「窩缽」的這個字,如果以狹義的角度而言,它只能夠闡釋由因緣所生的有為法;如果以廣義的角度而言,它是能夠代表一切的諸法。但是在這個地方,因為後面有一句話,也就是「一切事物自性空者,是由依因緣生起之理」,這後面有特別的談到,它是透由因緣而產生的。所以一切的諸法,並不是都透由因緣而產生,只有「有為法」才是透由因緣而產生的。所以在這個地方,還是照著藏文版它原有的這個字,將它翻成「一切的事物」。在解釋「事物」的這個名辭時,應該是用由因緣所生的有為法來作解釋。因此一切的事物,一切的有為法,它的本質都是自性空。為什麼呢?「是由依因緣生起之理,故說彼空,後當廣釋」,因為它是透由因緣而產生的。
在這個地方,為什麼要特別的強調「有為法」,是有它的原因的。因為無為法,它是不用透由因緣產生,所以在無為法之上,闡述自性空的道理,是比較容易了解。但是對於有為法而言,我們在說有為法它是自性空,它並沒有自性的當下,卻又要在這個之上安立它是透由因緣而產生的話,實際上在這個同時,會有很多的疑惑產生。既然它沒有自性,它為什麼是透由因而產生?為什麼行善它能夠得到善果?為什麼造惡會得到惡果?既然它本身已經沒有自性的話,為什麼它又是透由因而產生的呢?所以在有為法之上,因為比較容易產生這種疑惑的關係,所以宗大師在這一段,特別將一切諸法當中的有為法提出來,然後在這個之上,闡釋了自性空的道理。因此在這個地方就是,一切的事物自性空者,是依由因緣生起之理,故說彼空,後當廣釋。在接下來的文中,會廣泛的解釋,也就是緣起性空的內涵。
故於此宗緣起成立,因此在中觀應成的這個宗派當中,自性空的道理,既然是建立的話,那有自性空就表示有緣起的成立。因為中觀應成將自性空是建立在緣起之上,所以既然諸法是自性空,可見在這個宗派當中,緣起是能夠安立的。此成立故苦亦成立,要是緣起能夠安立的話,在緣起之上,苦諦也有辦法形成。為什麼苦諦是必須要安立在緣起之上的呢?苦依因緣緣起建立,若無緣起,苦不成故。因為苦諦是透由因緣而產生的,我們都知道,苦諦是藉由集諦才有辦法生起。在論典中,在定義苦諦的定義時,有特別的講到,所謂的苦諦,就是透由自因的集諦,所生起的一種輪迴所攝,我們稱之為苦諦。就是任何的一種苦諦,它是透由它自己本身的因緣──集諦,所產生的一種輪迴的束縛,或者是輪迴的所攝,我們稱之為苦諦。既然苦諦它是必須透由因緣,也就是透由自因的集諦而生的話,那沒有因緣,怎麼可能會有苦諦?所以苦諦它是必須建立在緣起之上。「故苦亦成立,苦依因緣緣起建立,若無緣起,苦不成故」,沒有因緣的話,苦諦是沒有辦法形成的。
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當我們在闡釋有為法它是無自性時,可以透由我們能夠看到的東西,來做比喻。比如我們都知道「火」,它有熱的本質。火是熱的這一點,是在火產生的當下,就已經形成的。所以一般人都會說,熱是火它的自性,或者是它的本質。為什麼我們會這樣說,因為在火產生的那一刻,火它本身就有這種特質的緣故,所以我們會說熱它是火的本質。如果在我們的面前放著一杯熱開水,我們並不會說「熱」它是水的本質。為什麼?這一杯熱開水,它要形成出來,它是必須要觀待其他的因緣。比如有一個人要將這一杯水,拿到瓦斯爐上面去燒,這一杯水才能變成熱水。就是因為它要透由其他的因緣,才有辦法產生的緣故,我們不會說熱的這一點是水的本質,但是我們卻會說熱的這一點是火的本質、是它的特質。所以從這當中我們就可以了解到,這一法要是必須透由觀待他者,才有辦法安立、才有辦法形成的話,實際上在它的這個方面,就是沒有任何的自性、沒有任何的本質。所以中觀應成派就是透由這個觀點,也就是「有為法」它是必須透由因緣才有辦法形成,才有辦法安立的緣故,所以有為法它是無自性的。
接下來看到,若有苦諦,生苦之集,滅苦之滅,趣滅之道,亦皆應理,故有四諦。首先在四諦當中,因為有緣起的緣故,所以透由緣起才有辦法安立苦諦,也就是因為有苦諦的緣故,才有辦法安立集諦。從這一句話當中,它就已經闡釋了中觀應成的不共見解,因為中觀自續派以下的這些論師,他們是承許「果」是必須要觀待「因」,但是「因」的形成是不需要觀待「果」的;中觀應成的這些論師,他不僅僅闡釋了「果」的形成必須要觀待「因」,「因」的形成也必須要觀待「果」。所以集諦雖然是苦諦的因,但是「集諦」在形成時,是藉由「苦諦」的形成,它才有辦法安立「集諦」的。所以這當中就特別的強調,「若有苦諦,生苦之集」,如果有苦諦的話,生起苦的集諦已有辦法安立,這就是透由「果」來安立「因」的道理,這個是中觀應成的不共論點。因此如果有「苦諦」的話,則生苦之「集諦」也有辦法形成。苦諦以及集諦形成的話,「滅苦之滅諦」就是滅除痛苦的滅諦,以及「能滅之道」這個字應該是翻成「趣滅之道」會比較好,就是趣向的「趣」。如果是翻成「能滅」,會讓人產生誤解,以為「道諦」它本身是能夠滅除痛苦的。實際上道諦是能夠滅除痛苦,但是在闡釋四諦的內涵時,最主要是說,想要滅除苦諦以及集諦,必須要能夠獲得滅諦。要怎麼才能夠獲得滅諦呢?必須透由道諦的內涵,才有辦法趣向,才有辦法獲得滅諦。所以在這個地方,以藏文版的字句,應該是翻趣向的「趣」會比較恰當。如果要用「能」的這個字,就是能獲得滅諦之道諦,或者是趣向滅諦之道諦。所以苦諦有辦法形成的話,在苦諦之上,集諦、滅諦以及道諦,也有辦法安立,亦皆應理,故有四諦。若有四諦,則於四諦,知斷證修亦皆成立。如果有四諦,知苦、斷集、證滅以及修道,亦皆成立。若有知等,則三寶等一切皆成。因此如果有辦法了知痛苦,斷除集諦、證得滅諦以及修學道諦的話,三寶的內涵就有辦法形成。
接下來宗大師引了月稱菩薩所造的《明顯句論》的這一段話,在這個地方為什麼要特別引用月稱菩薩所造的《明顯句論》?宗大師是要表示,對於我之前所提出來的看法,這些並不是我自己的見解,而是依照著月稱菩薩,他在《明顯句論》當中所描述的內涵,而我對這內涵做了解釋,所以在這個地方就引了《明顯句論》當中的一段話。如明顯句論云:「若於誰宗,有一切法皆自性空,即於彼宗如所宣說此等一切皆可得成。在哪一個宗派,要是能夠正確的安立自性空,則於此宗萬事萬法皆能成立。云何得成?如何的安立呢?答:我因緣起故說是空,故誰有空,即有緣起,誰能夠安立自性空,就能夠在這個之上安立緣起。誰有緣起,則四聖諦於彼應理。有緣起的話,苦集滅道四聖諦的內涵就有辦法安立。云何應理?這是怎麼安立的呢?答:謂由緣起故乃有苦諦,因為有緣起的緣故,在緣起之上能夠安立苦諦。非無緣起,這四個字的翻譯不知道是不是恰當,但是它最主要就是要描述,如果有緣起的話,就有苦諦,如果沒有緣起的話,就沒有辦法安立苦諦。彼無自性故即為性空。因此這邊所謂的自性空,或者是性空的內涵就是,「無自性」它是必須觀待「因緣」而生起的。若有苦者,苦集苦滅趣苦滅道,皆可成立,如果苦諦能夠安立的話,苦的因也就是集諦,以及滅苦的滅諦,以及趣向滅苦的道諦,皆可成立。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亦得成立。若有知苦諦等,要是能夠了知苦諦等,則有諸聖果,這當中的聖果,就是小乘的預流、一還、不還以及阿羅漢果。這四果當中又可以分為向跟果,就是預流向、預流果,一還向、一還果,不還向、不還果,以及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如果能夠了知苦諦等四諦的內涵,「則有諸聖果」。若有諸果住果亦成,如果聖果能夠安立,安住於果位的聖者,也有辦法形成。若有住果則有諸向,如果有果的話,在這個之前一定會有所謂的向,這邊所謂的「向」,就是獲得果的過程,也就是在獲得預流果之前,必須要先獲得預流向。所以「若有住果,則有諸向」,所謂的「向」就是獲得「果」的過程。若有住果及向即有僧寶。如果能夠安住在「果」,或者是安住在「向」的話,那安住在「果、向」的這些行者,我們就可以稱之為僧寶。有諸聖諦,即有正法,如果有四聖諦,就有辦法安立正法。若有正法及僧伽者,佛亦得成。如果有正法的法寶以及僧伽的僧寶,佛寶亦能安立。是故三寶亦得成立,則世出世一切諸法差別證德一切皆成。因此不管是世間、或者是出世間,尤其是種種教證的功德皆能安立。諸法非法及其果報,並其世間一切名言亦皆得成。透由行善所得的善果,以及透由造惡所得的惡果,世間的一切名言,在這個當下都是有辦法安立的。故云:『若誰可有空,於彼一切成。』誰要是能夠正確的安立自性空的內涵,在這個之上一切諸法,不管是四諦或者是三寶,皆有辦法形成。若誰無空則無緣起,相反的,沒有辦法安立自性空,就沒有辦法安立因果以及緣起,故一切不成。」言成不成,應知是說彼等有無。這當中「若誰可有空,於彼一切成」,諸法成與不成是指諸法「有無」的意思。也就是能夠安立自性空,在這個之上就有辦法安立諸法,諸法是存在的;相反的,要是沒有辦法安立自性空,諸法是沒有辦法形成,也就是諸法是不存在的。所以「言成不成」這當中所謂成與不成,是代表有跟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