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2 00:57:28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6/02 00:56:38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毗缽舍那 2003-31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三十一)3月11日-2
以上我們已經解釋了中觀自續派以下的論師,以及唯識宗他們所提出來的依他起、圓成實以及遍計執的內涵。接下來要闡釋的是,中觀應成的不共正見。我們看到,入中論釋云:「如於繩上蛇是遍計,於實蛇是圓成實。首先這段文是舉了一個譬喻,這個譬喻是中觀應成在闡釋所破,也是正明所破的當下,所會舉到的一個譬喻。剛開始要是我們對於這個譬喻有一個概念的話,可能對於接下來的這一段文會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就是稍微的解釋一下這個簡單的譬喻。這個譬喻就是講到,我們在面對著外境,也就是當你看到一條草繩的時候,你可能會在內心生起蛇的這一顆心,你會覺得外境就如同是一條真的蛇;這種執著跟你面對著一條蛇,然後生起這是一條蛇的心,這兩種心它到底有什麼區別?我們必須要能夠分辨得出來。實際上我們眾生的內心會生起我執,這種我執它執著境界的方式,就如同是一般的人在面對著一條草繩,會生起這是一條真蛇的心,他們執著境界的方式是很類似的。為什麼會有之前的這一顆心產生呢?就比如有一個人告訴你,你所在的位置,它有很多蛇。如果你晚上到外面去,因為外面的天氣,或者是氣候,或者是非常的晚,所以你沒有辦法清楚的看到外境。如果你走在馬路上,看到一條草繩,因為這條草繩它的形狀,或者是它的顏色,非常類似蛇的話,你在看到這個境界的同時,就會生起那邊有一條蛇的心。也就是因為這顆心的緣故,你在當下會相當的害怕、相當的緊張。那為什麼會有緊張、害怕的心生起?這是因為沒有辦法了解,所緣的境它最究竟的本質,在這之上生起執著,執著它是一條真的蛇。再加上外在種種的因緣,比如這條草繩,它的形狀,或者是顏色,或者是當時的氣候,或者是因為燈光不是很明顯的時候,你會覺得在那個方位,就是有一條真的蛇。實際上這一顆心,它所執著境界的方式,就如同是一般眾生的內心,生起我執執著境的方式,這兩顆心執著境的方式是很類似的。
我們之前有談到所謂的「我」或者是「補特伽羅」,不管是「我」或者是「補特伽羅」在安立的時候,它是必須在五蘊,或者是蘊之上而來安立的;在這個之上透由心,才能夠有辦法去安立所謂的我,或者是補特伽羅。但是當我們的心在執著著境,我們不會有這種感覺,我們會覺得,所謂的「我」是如此的真實,就是在蘊之上似乎就有「真的我」在那邊呈現出來,而你不會覺得,它是「我」或者是「補特伽羅」的這一點,是透由我們的心去觀待它,透由我們的心去安立它的。在這個當下所生起的「我執」,就表示你並沒有真正的了解「補特伽羅」或者是「我」,它最究竟的本質;藉由種種的因緣,你會在這個境界之上,生起強烈的執著。所以我執,跟執著著草繩它是真蛇的這兩顆心,他們執著境界的方式是很類似的。
因此我們看到《入中論釋論》的第一句,「如於繩上蛇是遍計」這句就是談到,如果你面對著草繩的當下,你生起了這是一條真蛇的心的話,就表示你在這條繩子之上,安立了蛇的特性上去。這當中的所謂的遍計,就是有安立的意思。就是你在面對著這條草繩之上,你可能會用你的心去安立「蛇」的本質,但是實際上這是不存在的,透由這一點來比喻「遍計執」的內涵。接下來「於實蛇是圓成實」,蛇它本身雖然不是圓成實,但是如果你面對著真蛇,而你生起了這是真蛇的心,就表示你所緣的境界,跟境界所存在的方式是相符合的。就如同你內心生起這是蛇的心一般,實際上在境界的那個方位,也是有一條真蛇,就表示你內心所緣的境,跟境所存在的方式是相符合的,這一點就是圓成實的特性,也就是藉由這個譬喻,來譬喻圓成實。透由這兩個譬喻,中觀應成的論師,他們是如何來解釋三法?也就是依他起、遍計執以及圓成實的內涵呢?
如是自性,若於緣起諸所作性依他起上是為遍計,於佛行境立為圓成,如是了知三性建立。透由之前的譬喻我們可以了解到,「如是自性」這當中的「自性」並不是自方成立的自性,而是講到了諸法它最究竟的本質。「若於緣起諸所作性依他起上是為遍計」,你在面對諸法最究竟的本質,如果在這個之上生起了遍計執,執著它是有自性,或者是諦實的話,這樣的執著是在緣起的諸法,也就是依他起上做了遍計。實際上這種遍計跟事實是不符合的,就如同是你在面對草繩的當下,你在草繩之上安立了蛇的這一點,這兩個譬喻是相同的。所以藉由前面的譬喻來譬喻說,中觀應成所謂的遍計執就是這樣的內涵。他對於真實的本性,並沒有辦法了解,並且在面對有為法,或者是一切的緣起、依他起法之上,會生起諦實的影像。實際上諸法它是沒有任何的諦實,但是眾生在內心,緣著諸法的同時,會生起諦實的影像,但是這樣的影像是不存在的。「於佛行境立為圓成」,中觀應成它是如何的講到圓成實呢?也就是之前我們有談到,一切的有情他在緣著諸法,在內心中會現起諦實的影像,這種諦實的影像,在你還未成佛之前,是絕對沒有辦法遮止,絕對沒有辦法斷除的。簡單的來說,如果你的內心有所知障,就會現起諦實的影像;當你成佛,得到圓滿的佛果,這種諦實的影像,就會完全的斷除;就是你內心所緣的萬事萬法,就如同外境它所存在的方式一樣,都是沒有任何的諦實,這一點就是講述到了圓成實。如同外境「它是蛇」一般,你的內心要是能夠生起「這是蛇」的心,那透由這個譬喻來譬喻,如果你能夠斷除內心的諦實影像,那在緣著外境的同時,會現起的不是境界上諦實的這一分,而是現起境界是沒有諦實的;那就如同你內心所顯現的一般,境界它也是沒有任何的諦實,以這樣的譬喻來譬喻圓成實。「如是了知三性建立」,就是透由之前的譬喻,來了解到依他起、圓成實以及遍計執這三性的內涵。
所以簡單的來說,以中觀應成的角度而言,他們會認為有為法是依他起。那在有為法之上,如果你透由心去安立它是「有勝義」,或者是「有諦實」的話,這樣的安立方式稱之為是遍計執。如果你能夠完全的斷除「諦實」的影像,就是你在內心所顯現的這一切,是諸法之上無自性、無諦實、無勝義的話,那諸法之上的無自性的這一點,或者是無勝義的這一點,就是諸法之上的圓成實。所以藉由這種方式,來闡釋依他起、遍計執以及圓成實的內涵。
次當解說經中密意:『若經所說非實義,知不了義當引釋。』」因此藉由之前的這種譬喻,來闡釋依他起、圓成實以及遍計執之後,中觀應成的論師會認為《解深密經》闡釋三性,或者是三法的內涵,並不是真實,就是並非諸佛真實的密意。「若經所說非實義,知不了義當引釋」,所以《解深密經》所闡釋三性的內涵,並非佛陀真實的密意,所以我們應該要了解到,《解深密經》並不是了義經,所以「知不了義當引釋」。謂解深密經立三自性是不了義。所以以中觀應成的角度而言,他會認為《解深密經》是不了義經,因為這部經所闡釋三性的內涵,並不是最究竟的。在中觀應成闡釋三性的部分,在《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應成的部分,有解釋得相當清楚。中觀應成的論師,是藉由《慈氏請問經》這本經,來解釋依他起、圓成實以及遍計執的內涵。這個部分在《般若十萬頌》以及八千頌,就是《慈氏請問經》的這一段文,這一段文有很詳細的講述到,依他起、圓成實以及遍計執。因此中觀應成的論師,就是引了《慈氏請問經》的這一段文,來解釋依他起應該是為何?相同的圓成實以及遍計執為何?來闡釋三性的內涵。所以我們剛開始,在解釋這一部分的時候,是應該要引用《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的這一段文,來解釋是比較恰當的。但是因為你們之前,並沒有學應成的部分,你們只有學唯識的部分,所以不知道你們對於這個部分是不是有印象?如果你們己經學習到了《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唯識的部分的話,以後你們有機會是應該要多去閱讀自續以及應成的這一段。如果你們能夠多去閱讀自續以及應成的部分的話,相信你們對於自續以及應成他們所提出來的論點,或者是真實的中觀正見,應該會有不同的理解。
自宗之遍計,謂於依他執有自性,故於名言亦不許依他有自相之性。所謂的「自宗」就是談到了,應成它最不共的論點。以應成的角度他是如何的來安立遍計執的呢?「謂於依他執有自性」就是在依他起上,執著著有自性的這一點,它雖然是遍計執,但是這一點,就是依他起之上有自性的這一點是不存在的。就如同是我們在面對著這一條草繩,會生起這是一條真蛇的心一般,對於境界它本身而言,在草繩之上是沒有蛇的本性。所以眾生的內心,在面對境雖然會生起「有自性」的執著,但是這種執著它所執著的境是不存在的。因此自宗之遍計,就是應成它所談到的遍計執,「謂於依他起」就是在依他起之上「執有自性」,這一點就如同之前所做的譬喻一般,這一點是不存在的,「故於名言亦不許依他有自相之性」,在名言當中,應成的論師是不承許依他起是有自相以及有自性的。
因此中觀應成的論師,他們會談到,除了聖者心相續的根本定之外,其餘一切有情的心,皆是錯亂的心,它是在安立正量之上,同時也能夠安立「心」它是錯亂的。在「心」之上不僅僅能夠安立正量,也能夠安立正量的心,它是錯亂的心,這是中觀應成它所提出的相當不共的觀點。所以除了陀佛之外,是沒有任何的一個有情,它能夠完全的斷除諦實的影像。之前我們有談到在聖者的根本定,也就是聖者入定空性的當下,這個時候雖然這顆心,它是沒有任何錯亂的影像會現起,但是等這一位聖者他出定,也就是在後得智的時候,諦實的影像還是會在他的內心現起,所以他是沒有辦法完全的斷除諦實的影像。能夠完全的斷除諦實影像的,除了佛陀之外,是沒有任何一個有情眾生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以佛陀他本身而言,他在緣著任何境界的當下,他能夠相當清楚的看到每一個境界它最究竟、而且最真實的現狀,這種程度是一般的眾生所沒有辦法達到的。之前我們所談到的這位聖者,雖然在根本定,也就是入定,他在現證空性的時候,是沒有辦法現起諦實的影像,但是在出定的後得智的時候,他所現起的影像,是摻雜著所破的影像,也就是諦實的影像而顯現出來的。
唯識諸師除遍計執,不許依他起及圓成實相無自性。故許彼二,是有自相或有自性。正依解深密經,故許彼二是勝義有。這段文就是談到,以唯識宗的角度而言,他會認為除了遍計執之外,依他起以及圓成實,它是有自相、而且有自性的,所以「除遍計執,不許依他及圓成實相無自性」,他並不承許依他起以及圓成實是相無自性性。因為以唯識宗的角度而言,他會認為在《般若經》的字面上,闡釋了諸法無自性、無自相,甚至它沒有真實的本質的這一點,是沒有辦法隨言取義的,就是沒有辦法照著字面上的意思來作解釋。如果依他起,它是沒有自相,或者是沒有自性的話,就等於是誹謗了依他起;那誹謗了依他起,是沒有辦法安立遍計執以及圓成實的。所以他對於《般若經》所詮釋的內涵,沒有辦法認同的緣故,所以依照著《解深密經》來闡釋到,遍計執是相無自性性,而依他起以及圓成實是相有自性性的內涵,所以「不許依他起及圓成實相無自性」。「故許彼二,是有自相或有自性」,因此依他起以及圓成實,是有自相而且有自性的,「正依解深密經」唯識宗他會提出這樣的論點,是依照著佛陀親自宣說的《解深密經》來闡釋的,「故許彼二是勝義有」所以以唯識宗的角度而言,他會認為依他起以及圓成實,因為它是有自相,而且有自性的緣故,所以它是勝義有。佛護論師月稱論師,謂若有自相所成實體,則是實有,清辨論師等,唯爾不許是勝義有。以中觀應成的論師,不管是佛護論師,或者是月稱論師,他們會認為,如果一法它是自相所成的實體,也就是它是自相成立的話,「則是實有」它就是等於是諦實有,「實有」就是我們平常所謂的諦實有。如果一法它是有自相的話,就等於是有諦實的。「清辨論師等」自續派的論師,比如以清辨論師而言,他並不承許有自相就是有諦實,他將自相跟諦實這兩點完全的區分開來,他承許諸法是有自相,但是他不承許是有諦實的,所以「唯爾不許是勝義有」他既不承許諸法是有諦實,也不承許諸法是勝義有。因此佛護論師,或者是月稱論師,也就是中觀應成的論師們,他們是沒有辦法分辨,有自相以及有諦實這兩者之間的差別,他們認為既然諸法要是有自相的話,它就是等於是有諦實的。那自續派的論師,以清辨論師而言,他會認為諸法有自相的這一點,跟諸法有諦實的這一點,是必須要區分開來的,也就是諸法它雖然是有自相,但是它並非是諦實的。
在這一段宗大師以非常清楚的方式,辨別了唯識跟自續他們所提出的觀點,哪一個地方是不相同的。相同的,自續以及應成這些論師,他們所提出的觀點,所提出的論點,哪一個部分不同,宗大師已經解釋得相當清楚。總而言之,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自續派以下的論師,他們是承許有自相的;以自續派的論師而言,他承許一切的萬事萬法是有自相,但是並沒有諦實。以應成的角度而言,他不僅僅不承許有自相,也不承許有諦實的這一點,所以不管是自相或者是諦實,它都不成立;而自續派的論師,他們是承許諸法是有自相,但非有諦實。以唯識的論點而言,他會認為諸法它可以分為遍計執、依他起以及圓成實這三大類,遍計執它沒有自相,而依他起以及圓成實是有自相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唯識、自續以及應成的論師,在闡釋諸法的當下,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作解釋的。
總而言之,在之前的這一段文,最主要表示的,最主要要談到的內涵,就是講到自續派以下的論師,他們會認為在境界的那一方,是有所謂的自方成立以及自相成立的內涵。如果沒有辦法安立有自相、有自方的話,一切的諸法皆沒有辦法形成。所以在境界的那個方位,我們必須要先安立上有自相以及有自方,我們才能夠分辨何謂有?何謂無?那以應成的角度而言他會認為,不管是在有境,或者是在境界的那個方位,實際上是沒有任何的自性,以及沒有任何自方成立的特質。自續派以下的論師他們卻認為,必須要在境界的那個方位之上,去安立有自相,才能分辨所謂的有跟無的差別。就比如應成他有舉一個例子,看到草繩的時候,你會生起蛇的心,跟看到真蛇的時候,你會生起蛇的心,這兩顆心它所執著的都是執著著蛇,都是「有蛇」的感受。那你怎麼去區分有一顆心它是正確的心?有一顆心它是錯誤的心?你要怎麼去區分它呢?這個時候自續派的論師,他認為是必須在「境界」之上來作區分的。也就是它所緣的境界,一顆心是緣著繩子,一顆心它是緣著真蛇,所以在此之上,他們所現起來的執著,是可以分為正確跟錯誤的。所以一切的萬事萬法,它必須是在境界的那個方位,才能夠分辨所謂的有跟無。如果沒有辦法在境之上分別有無的話,那你怎麼能夠安立之前的這一顆心是錯誤?而之後的這一顆心是正確的?你根本就沒有辦法安立。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會認為自續派他所提出來的論點,是相當有道理的。
對於之前我們所談到的這個譬喻,也就是你在某一個時間,緣著這條草繩而會生起蛇的這種執著,跟你看到真蛇而生起蛇的這種執著,要是你能夠在這兩種執著上面區分出來的話,就表示你有資格來修學中觀應成,他們所提出來的論點。要是你沒有辦法對於這兩種執著生起定解,也就是沒有辦法完全區分出來的話,那你剛開始的時候,還是以修學自續派以下的論師,他們所提出的論點為主,是比較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