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6 09:28:05
學習次第 : 進階
量理寶藏論 第十品 觀自利比量 第六十五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量理寶藏論》,現在講同品異品遍之觀待事同品與異品,這分三個方面講:破他宗、建立自宗、遣除於此諍論。其中破他宗已經講完了,現在講建立自宗。建立自宗中,分析同品異品又分三個方面,其中同品異品的法相和認識相同對境已經講完了,今天開始講遣除於此諍論。
我想大家都應該清楚,這一品主要是講自利比量,其實自利比量真正的用途是在於佛教徒與外道之間的辯論,或者佛教徒內部觀點之間的辯論。依靠什麼樣的比量呢?就是依靠這裏所講的三相齊全的因來進行推斷。
在藏傳佛教中這一品非常關鍵,很多高僧大德宣講因明的時候也極為重視。但漢傳佛教的歷史上歷來都沒有因明的正式辯論,最多是一種研討。這樣,我覺得很多知識份子會不會知道這一品的重要性呢?我不敢說、也不能說很多人非常重視這一品。
今天我剛好看到一本《廣東佛教》,上面有一篇文章專門講漢傳佛教的因明,講了當年唐玄奘如何弘揚因明,一直到目前漢傳因明的狀況,當然我剛開始講《量理寶藏論》的時候也給大家作過介紹,基本的內容是相同的。但是文章裏面引用的照片是藏傳佛教的兩位小僧人在互相辯論。當時我想了一下,漢傳佛教如果有因明的辯論,最好引用兩位和尚辯論的照片可能好一點,或者兩位在家人辯論也可以。
但藏傳佛教也有一個比較奇怪的事,是什麼呢?一般來講只有寺院裏面的僧人辯論的場景,而在家人辯論的場景是看不到的。所以每個地方的傳統都不相同。
總而言之,學習因明當然要辯論。從本論的作者薩迦班智達來講,他在辯論方面非常厲害。大家也看過歷史吧,以前薩迦班智達在藏地弘揚佛法的時候,與印度外道綽傑噶瓦互相辯論,後來通過因明的辯論獲得勝利。
當然不同的歷史有不同的一些說法。《藏密佛教史》講普巴金剛(金剛橛)的傳承在藏地傳得特別廣,其中在講薩迦派傳承的時候提過這個故事。當時有一位上師叫朵拉·香曲多吉,他從小就遭遇很大的困難,就像米拉日巴尊者的遭遇一樣,後來他獲得金剛橛的傳授,並一直傳下來。其中有一位大成就者叫做達夏熱巴,達夏熱巴在清淨的顯現中曾多次見過蓮花生大師,蓮花生大師對他親自予以授記,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達夏熱巴前後住在很多山洞裏修行,當他住在金城的一個山洞的時候,薩迦班智達前往那裏,剛好遇到這位上師。
這個故事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我大概是六七歲的時候,隔壁放犛牛的一位老出家人給我講過。但是他當時講的跟歷史書裏面有點不相同。有時候我們一起到山上放犛牛,他沒有事的時候就讓我看一看周圍有沒有人,然後說:“沒有人的話,我給你隨便講一些佛教的故事。”那個時候政策也沒有開放,我們也特別害怕。有時候我想起當時放犛牛的夥伴,隔壁一家人三兄弟以前都出過家,但後來兩個還俗了,還俗以後相續中佛教教育的習氣還是非常濃厚。當時我們大概六七年都在山上作鄰居,我個人來講受他們的影響是非常非常的深,不管是放犛牛還是在家裏,整天都是拜佛等。在那種社會環境中,他們的信心非常非常的強烈。所以我有時候想:不管有些人的出家戒律圓滿也好,不圓滿也好,凡是出家學過佛,那麼他晚年相續中的習氣和行為與一般在家人完全不相同。當然這是課外話題,意思是說當時我聽到的故事與別的歷史有點不同。
當薩迦班智達到山谷裏的時候,整個山山水水全部都發出金剛橛的聲音。金剛橛的咒語本來是“嗡班雜兒格勒格拉雅吽啪”,但是山山水水、所有的草木全部發出“嗡班雜兒嘰哩嘰哩雅吽啪”的聲音。本來是格勒格拉雅吽啪,但一直聽到嘰哩嘰哩雅吽啪。薩迦班智達覺得這裏可能有一位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觀察後發現山洞裏面有一位瑜伽士一直在念這個咒語。薩迦班智達就告訴他,你這樣的念法是不對的。因為薩迦班智達是顯密精通、對印藏所有佛法都瞭若指掌的大班智達,肯定會很標準地念一個咒語。他說,你這樣的念誦方法是不對的,應該念嗡班雜兒格勒格拉雅吽啪。薩迦班智達教他的時候,好像怎麼也教不會,後來好不容易教會了,但那位瑜伽士念的時候,所有草木發出的聲音已經停止了。薩迦班智達有點害怕:那算了,你念錯了也還是念你自己的吧。過了一會兒,瑜伽士一邊念一邊把金剛橛拿出來插在岩石裏面,就像是橛插入泥地裏面一樣直接而入。那個時候薩迦班智達才發現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後來薩迦班智達說,我剛好與印度的外道相約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希望大成就者多多幫助我。當時瑜伽士也答應了,跟著薩迦班智達去了金城——一般藏地叫做傑契。(九○年法王如意寶去印度的時候,我們路過那個地方,上師講了這個故事,在那裏也念了金剛橛等等,有很多好的回憶,但是我在這裏不廣說。)他們到了當時外道的地方——在歷史上是印度和藏地交界的地方,現在是尼泊爾和中國交界的地方。
在那個地方外道綽傑噶瓦與薩迦班智達辯論。在辯論的時候,他們按照印度的傳統,誰贏了就樹立起他的經旗,另外一個人就皈依他的教派。這樣約定之後就開始辯論,在長達十三天的時間裏展開辯論,最後薩迦班智達以他無比的雄辯辯服了外道。這完全是按照因明來辯論的。外道失敗之後,薩迦班智達要求他歸入佛教,但是外道不願意,他說:這是從邏輯上辯論的,現在我們開始在成就相上進行比賽。說完之後外道把自己的髮髻往後一甩,兩隻手叉開好像變成翅膀一樣直接飛到虛空中。這時候,薩迦班智達連忙要求達夏熱巴:快快快!用你成就的力量儘快降伏外道。那個時候,瑜伽士逍遙自在地慢慢走過來,當時外道在空中一直飛來飛去,他的黑乎乎的影子落在地上。達夏熱巴瑜伽士一邊念錯誤的嘰哩嘰哩雅吽啪,一邊把金剛橛插在影子上,這時外道就像石頭擊到鳥的身上一樣直接掉在地上。這樣,通過瑜珈士的成就已經降伏了外道。(在這個故事中,薩迦班智達好像沒有成就,但是從後來他到漢地當國師的歷史看,薩迦班智達也有很多的成就相,在不同歷史中也有不同的說法。)後來外道不得不皈依佛教,因為他已經承諾過。這樣之後,薩迦班智達準備把外道帶到藏地,到了邊界地方的時候,因為蓮花生大師囑咐過十二地母不能讓外道進入藏地,當時綽傑噶瓦口吐鮮血而亡。後來薩迦班智達把外道的髮髻拿到薩迦寺,有些歷史上是這樣講的。聽說現在薩迦寺中好像沒有那個髮髻。有些歷史說達夏熱巴的金剛橛到目前為止還在薩迦寺,但是有沒有也不太清楚。
法王去印度的時候本來路過那裏,但當時時間比較急所以也沒有去薩迦寺。如果你們以後去薩迦寺首先要問這兩個。這是簡單說明在辯論上作者薩迦班智達勝過外道的故事。
其實漢地佛教雖然沒有以因明的推理方式進行辯論的傳統,但是與其他宗教通過辯論而獲得勝利的歷史也是有的。比如說《影塵回憶錄》中,倓虛大師與一個姓劉的外道在從北塘到天津的路上一直辯論。那個外道是基督教的,他說上帝是萬能的。倓虛大師說,你們的上帝並不是萬能的,如果是萬能的,那麼耶穌受到損害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上帝也沒有制止的能力,而且現在世間有很多壞人也沒辦法制裁,也沒辦法使他們獲得解脫的能力。後來外道說,如果這樣,那你們的佛陀也不是萬能的。倓虛大師說,所謂佛陀萬能是可以說的,因為佛陀為大家所宣說的真理是:如果有人作惡事就會轉到三惡趣,如果有人受持三皈五戒就能獲得人天的果報,如果有人行持六度萬行就能獲得菩薩的果位,如果以自他醒悟為目標而修行最終能獲得佛陀的果位。並且佛陀告訴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如來藏,每一個眾生都平等可以獲得如來的果位,這是唯一的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所以天上天下唯有釋尊是萬能的。而你們的上帝,他只能自己成為上帝,其他眾生卻沒有能力、沒有權利或者資格成為上帝,所以這就是你們的不足之處。從文字記載看,應該說漢地佛教以辯論勝過對方的歷史是有的。當然根據歷史,根據現在的狀況來看,也應該通過教理來辯論,自古以來這都是非常正常的。
在座的道友,我們學因明的目的不是為了和別人吵架,也不是為了自相續生起邪見——挑毛病。目的是什麼呢?我以前也講過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自相續真正生起以理引發的對佛和佛法的正信,也就是說定解;第二個目的,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有人對佛教進行辯駁、譭謗的時候,作為佛教徒如果我們連運用基本的佛理來說服別人的能力都沒有,那我們自己實在慚愧,所以為了保護整個佛教並使之興盛,大家應該學好因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想這一品大家都應該瞭解一下。
不管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在辯論方式上,我覺得應該沒有什麼差別。我們這裏的很多道友在世間智慧方面非常聰明,當遇到因明這種真理的時候,很多人基本上都能接受。尤其比較聰明的人,講完之後基本能跟得上因明的思路,同時自相續中也會生起對佛教不可思議的偉大智慧的信心,對此有些人應該會深信不疑。所以我覺得大家學習因明非常有必要。希望前面學得比較精進的人,不要慢慢慢慢就不學了。也不要覺得現在社會上的人都趕不上因明的智慧。當然現在世間上,大多數人們的的確確思想水準尤其智慧不是很高,一般來講,講佛法的時候如果講一些人天福報、因果等等,這樣就比較方便。但是我想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和知識份子比較有智慧,如果在這些人面前整天都講一些生死輪回、業因果的道理,那他們不一定有興趣。而且,依靠因明的正理使自相續中的正見越來越得以穩固,也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因此,我今天在這裏順便告訴大家一下在歷史上佛教勝過其他宗派的一些真實故事。
下麵繼續講遣除諍論。
於此無有他說過,論典意趣亦僅此。
意思是說對方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按照你們因明後派的觀點,與所諍事相同是同品,與所諍事(立宗)不同的事是異品。如果按照這樣講,那麼你們真實推理的所諍事應該變成違品,為什麼呢?因為所諍事並不是與自己相同,所諍事自己對自己相同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自己對自己沒有相同,那所諍事肯定成了異品,這樣一來你們因明後派的所諍事應該都變成違品了。對方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駁斥他的觀點,自宗根本沒有你們所說的過失。為什麼呢?因為所諍事雖然自己對自己無法相同,這一點你說的是對的,但是所諍事可以與比喻相同。比如說“柱子無常,所作之故。”柱子自己對自己相同是不可能的,但是柱子與瓶子是以無常而相同的,因此所諍事變成違品的過失絕對沒有。這一點應該是陳那和法稱兩位論師的究竟觀點。
子二、認識因之破立對境:
所謂實體即有實,遣餘之外無反體,
是故實體與反體,誤為一體行破立。
通過因明的推理來進行破立的時候,不管是自性因,還是果因,或者否定因,以什麼樣的因來進行破立都必須以實體反體誤為一體的方式來進行。
那什麼是實體呢?實體就是柱子、瓶子等事物,凡是具有自相的事物都叫實體,而並不是外道所說那樣,微塵集聚的東西才叫實體,《自釋》中有外道這種說法。反體是什麼呢?它是分別念前出現的影像——遣餘,除了遣餘之外沒有別的反體。
實體反體就像第四品和第五品所講的那樣,在宣講的時候實體反體可以分開說明,但是在實際運用的時候,千萬不能像因明前派所承認的一樣:反體上可以有三品物體,實體上不能有;實體上可以有三品物體,反體上不能有。在運用的時候必須要把反體實體混為一體,否則,如果像外道所說那樣,那一切名言取捨皆破壞。比如說:“我要提水去”,真正水的自相和我的語言結合起來有一定的困難,而且聽者說者對反體實體還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概念。所以說,如果我們沒有混為一體,那始終都無法溝通,這一點相當困難。
因此,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一定要把實體反體誤認為一體,只有這樣才能進行破立。比如說:我前面柱子不存在,如果柱子存在,我就可以現量見;但是,因為我沒有見到的緣故,柱子肯定不存在。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否定柱子存在,這樣的破是依靠實體反體混為一體的方式來進行的。又比如:我前面肯定存在柱子,我現量見到的緣故;或者,我前面肯定有光明,沒有見到黑暗的緣故,等等。建立也是同樣,必須以實體反體混為一體的方式來進行。所以,不管是破還是立,全部都需要實體反體混為一體,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白。
這就是因明推理的因的對境的破立方法,破立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的。為什麼說本論第四品在學習因明的過程中相當重要,其原因就在這裏。不管是前幾品也好、後幾品也好,始終都離不開遣餘和自相的關係;如果離開了這個標準線,很多地方可能就搞不明白。
子三、遣餘破立之詳細分類:
依於有實無實法,以三名義立二法。
遣餘破立的詳細分類有三種。那三種呢?依靠有實法、無實法、有實無實二者,總共有三種概念(意義)和三種名稱。
怎麼會有三種名稱呢?比如說依靠有實法,有實法是自相的柱子、瓶子、犛牛、黃牛等,依靠這些有實法在遣餘名稱裏面就會有存在、實有的概念——有實有的瓶子等等。依靠無實法的話,無實法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那樣,它的自相本體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我們分別念面前,依靠無實法也有無實法的概念,比如說兔角、石女的兒子、虛空等等。依靠有實法和無實法兩者也會出現第三品物體或者說所知。
當然,所知的概念比較大,它遍於所瞭解的一切萬法。其實,所知也可以說,萬法也可以說。萬法呢,有實法也可以包括,無實法也可以包括。這在學中觀的時候也經常強調。
《釋量論》也講了,依靠有無二者出現三種法,三種法指的是總法。因為,在分別遣餘面前,依靠有實法柱子就會產生一種柱子的總法;依靠無實法石女兒,就會產生一種石女兒子的概念(總法),而這兩者都是法。這個法可以算第三品物體,這樣的總法在分別念面前可以現前。《釋量論》中也有這樣的道理。
意思就是說,依靠有實法和無實法總共有三種意義和三種名稱。當然,分開叫“三種意義、三種名稱”也可以,沒有分開叫“三種名義”也可以,實際上三種名義就是三種遣餘。這三種遣餘可分為依靠有境方面的三種名詞(名稱)和依靠對境方面的三種意義。依靠這三種名義可以證成義理和名言。比如說依靠三種意義:“柱子無常,所作之故。”這是證成義理;依靠三種名稱:“這個動物是黃牛,具有項峰垂胡之故。”這是證成名言。這就是“立二法”,建立二種法。這兩種推理在學中觀的時候也講過,本論前面也講過。
因此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因明推理中的破立既要有有實法,也要有無實法;但是有實法和無實法全部是遣餘心識面前的一種破立,這一點非常重要。
癸三(除諍論)分二:一、遣除觀察二方則不合理之諍;二、遣除觀察因與所立則不合理之諍。
子一、遣除觀察二方則不合理之諍:
謂煙因中灰白物,三相之因總所知,
觀察同品異品攝,則已失毀量安立。
這是對方的觀點。因明前派始終認為,實體反體一定要分開,如果沒有分開實體反體而進行建立,很多推理就無法成立。比如:在“山上有火,有煙之故。”和“所作是真因,三相齊全之故。”兩個推理中,前一推理中有灰白色的實體,後一推理中有所知總反體的總法(三相齊全的總反體),它們一定要包括在同品異品任何一者之中,但分別觀察它們到底是同品還是異品時,結果卻不可確定,如此一來會毀壞你們對名言的安立,或者說將失毀你們關於量的安立。
因為,他們心裏面一直這樣想:在依靠實體法灰白色的實體而進行建立時,在實體上可以斷定兩品,這時對反體而言即使出現第三品物體也是可以的。在依靠反體法所知總反體而進行建立時,在反體上面要麼是同品要麼是異品,這是可以斷定的,那個時候在實體上面第三品物體可以成立。
實際上這種推理不能成立,下面進行破斥:
煙及三相二遣餘,與灰白色及所知,
自相緊密相聯繫,反體聯二故合理。
我們回答:並沒有這樣的過失。怎麼沒有呢?因為,表面上看來,灰白色和所知總反體這兩者好像是單獨存在的法,實際上它們與事物的自相息息相連、密切相關。比如說灰白色的東西,實際上它與山上煙的自相完全相連。從自相的角度來講,這兩個法與它們的自相法完全相連,所以說單獨的一個反體和實體存在的必要完全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三品物體根本不能成立。
從單獨反體的角度來講,灰白色也好、所知也好,這兩者都可以具足三品物體。比如說“山上有火,有煙之故。”這個時候對方給我們提問:有煙特點的灰白色實體如果是同品,那麼氣體也應該有火了;如果它是非同品,那煙也不應該由火中產生。除了這兩者以外,第三品物體存不存在?我們對因明前派這樣回答:你剛才所說的灰白色事物是從真正事物的實體上講,還是從心識前的反體上講?如果你說是反體上的灰白色,那麼第三品物體可以存在,我們也承認。為什麼呢?心識中的灰白色既可以變成氣體,如灰白的霧等;又可以變成由火(因)產生的煙。如果從心識的反體上講,與二者不相分割的三品物體可以存在。
“所作是建立無常的真因,三相齊全之故。”這個時候你說:如果所知成為同品,那麼所有的所知法都變成建立無常的因了;如果它是異品,那麼建立無常的因也變成異品了。當對方指出這個過失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同樣回答:如果你從自相的角度來講,建立無常的真因與同品異品就不能雙融。如果你從所知反體的角度來講,因為所知是心識中的概念,在這種概念中,它既可以成為建立無常的同品法,有很多無常方面的法;又可以成為建立非無常的虛空等。這樣,第三品方面的法在心識遣余面前可以成立。
你們因明前派始終都認為,任何一個法要麼在同品上存在、要麼在異品上存在,除了這兩個以外,第三品物體在實體反體沒有混合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成立。實際上,你們沒有把運用和宣說分開,運用的時候我們把它們混用,宣說的時候反體實體可以分開;但是你們並不是這樣的,你們在運用的時候把實體反體完全分開,但在這種情況下因明的任何破立絕對無法成立。所以,因明前派分開實體反體的觀點不應理。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