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6 17:11:01
學習次第 : 進階
量理寶藏論 第八品 觀法相 第五十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學習《量理寶藏論》,現在講依靠前面的量來遣除增益。
戊二(依此遣除增益之理)分二:一、如何決定;二、遣除諍論。
己一、如何決定:
依量之力引定解,定解違品乃增益。
彼之法相棄真理,分別他邊有二類,
分別倒識及懷疑。
這個頌詞應該這樣來理解:
依靠定解怎麼樣遣除增益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定解?所謂定解,就是依靠、憑藉量的力量,遣除懷疑而引生出來的智慧。也就是說,依靠正量的途徑遣除對事物的懷疑,這樣的一種智慧就叫做定解。按照《量理寶藏論自釋》,定解分正量的定解和顛倒的定解。正量的定解是指對無有欺惑的意義斷除懷疑的智慧;顛倒的定解是對欺惑的意義遣除懷疑而獲得的智慧。在有些人的相續中暫時也有顛倒的定解,比如外道認為前世後世不存在,實際上這是欺惑性的,但是他們卻認為這是一種真理。如果後來在自相續中生起了正量定解,這種顛倒的定解就會被推翻,如:一旦你學了真正的佛教,相續中生起了萬法無常的定解,則可將原來執某法為常有的執著推翻。如此,定解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我們這裏什麼是定解,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也就是說依靠正量來遣除懷疑,這種智慧叫做定解。《定解寶燈論》中的定解,也可以這樣來理解,就是遣除晦暗、遣除疑惑。定解的違品就是增益,或者說增益是定解的違品。
什麼叫做增益呢?大家都知道,本來存在的法而認為不存在,本來不存在的法而認為存在,這就是增益。也就是說,不符合實際道理的一種見解,這樣的一種邪見就叫做增益。
那麼,增益的法相是什麼呢?“彼之法相棄真理,”也就是說增益的法相是拋棄真理。本來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切有為法全部是無常的,可是在有增益的人的相續中,卻認為有為法不是無常的而是常有的;一切有漏法本來是痛苦的本性,卻反而認為有快樂的性質等等,這樣的心識就叫做增益。這種增益,依靠智慧或定解完全可以推翻。在我們眾生的相續中,經常會產生增益和定解。從廣義上講,增益就是一種非常不正確的無明見解,定解就是一種非常正確的智慧。我們大家應該清楚,智慧可以摧毀無明,定解也照樣摧毀增益,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要明白。另外,增益還分別他邊。它的法相一個是棄真理,一個是分別他邊。本來不是自己的真相反而執著為是自己的真相,這就是將此分別為其他的邊。比如認為萬法實有存在,前世後世不存在,等等。有時候墮入常的邊,有時候墮入斷的邊。總而言之,所有千千萬萬的邪見增益可以包括在常見和斷見之中。
這樣的增益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分別顛倒識,還有一個是分別懷疑。歸納起來,增益全部是在分別念中分的。因為無分別,大家也清楚,它是沒有決定性的,因此它也不可能去執著,它沒有實執。這兩種增益,依靠智慧和定解可以遣除。顛倒增益,世間的邪見都屬於顛倒增益。懷疑呢,我們也清楚,就是覺得“因果存不存在啊?前世後世存不存在?”等等,這樣的心態全部屬於懷疑增益之中。
為什麼無分別沒有呢?因為增益可以依靠定解的智慧來遣除,當相續中產生一個與它相違的智慧的時候,增益就可以遣除。比如我原來認為柱子是常有的,後來依靠善知識的教言,自己也看了一些無常方面的書,最後就知道“噢,萬法都是無常的,柱子也不例外。”當我的相續中生起柱子是無常的觀念的時候,就完全遣除了我原來執著柱子為常有的增益惡念。那無分別為什麼沒有增益的分別呢?因為要遣除無分別的顛倒識,那必須要斷掉它的因。比如當我看見毛髮、二月,以及將海螺看成黃色的時候,分別念完全通達,不可能天上有兩個月亮,不可能天空中有毛髮等,這從道理上完全明白;但卻不能遣除無分別念的增益。所以在這裏,無分別念的增益不安立的原因也是這樣的,因為這裏完全是講分別念的違品,也就是說定解的違品就是增益。
在細微的過程中,無分別有沒有增益呢?應該有。我們學習《釋量論》的時候,也可以瞭解。那應該怎樣認識呢?其實,無分別念的增益與自己的習氣有一定關係。為什麼這麼講呢?比如我們眼睛看見紅色柱子,這是因為人有它的習氣,眼識中有它的習氣;而不同的眾生,他有他的現量的一種執著,其他的眾生也有它的一種習氣,眾生有各自的習氣。又比如,男、女互相看見以後,由於自相續中的煩惱沒有斷除,加上親近對境,於是就產生了非理作意,這樣就可以生起貪心。在生貪心之前,他把對境作為所緣緣,他的眼識看見對方,在他的無分別念的眼識中應該有好看和不好看。如果沒有這樣,只是因為先看見對方(對境),隨後就產生分別念,那這不合理。因為,如果現量沒有看見好的東西,那後來的分別念中就不會產生好的執著。當然,這也是每一個眾生的習氣,無分別念的東西一定與習氣有關係。比如說,一個人覺得“這個人很好看”,隨後就對他產生貪心。而對犛牛或者豬狗等,當她看了這些動物以後,根本不會認為好看。這是因為她的眼識中沒有好看的習氣,所以她不會產生好的無分別的執著,這種緣取不會產生。
對六道眾生來講,不管是眼識所見的形色或者是耳識聽到的聲音等等,與這些對境密切相關的一種習氣都是存在的。當習氣成熟的時候,在無分別念面前,應該說有一種細微的增益。為什麼這樣說呢?有些人可能這樣講,我看見一個人,他非常好看,而且這種好看在外境上存在,因為他長得實在太好看了。但是,這樣的好看絕對不會存在。如果外境上真實存在,那麼我們所有人看見他,也應該生起貪心;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因為很多人根本不會生起貪心。或者說,我們人覺得好看的,天人不一定覺得好看,天人反而覺得這是非常醜陋的眾生,他們會這樣認為的。
世間的動物也是這樣的,比如旁生,我們人看起來非常的難看,但是它們卻互相生貪心,作不淨行等等。既然如此,那麼它們自己的眼識首先看見對方沒有呢?肯定看見了。看見對方的時候,是不是把對方看作很好看呢?肯定是。如果沒有這樣,對對方就不可能產生貪心。因為嗔恨心是對不悅意的對境產生的,貪心是對悅意的對境產生的。在它們的無分別念中,也的的確確覺得,眼識面前顯現的形色或者耳識聽到的聲音等,都有一種好或者不好的自相。
那這種自相是不是真正名言的真相呢?我們不能說這是名言的真相。如果它是名言的真相,比如旁生裏面非常難看的動物,它們覺得自己的夥伴非常好看,可是我們所有的人看了以後,不管怎麼樣對它絕對不會產生貪心。同樣的道理,色界、欲界中的天人看見我們世間最好看的人,在他們的眼目中,它們看欲界的眾生就如我們看動物一樣,絕對不會生起任何貪心。這說明,對境中好和壞都是沒有的。但是對眾生來講,不管在分別念面前也好,或者是在細微的根識群體中,執著外境的習氣都是存在的。
那這樣,量和非量的概念是不是全部都混亂了呢?比如我們看見鮮花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這是非常好看,可是你們卻說它的本體上不存在;那我們看見月亮的時候,一個月亮和兩個月亮是不是沒有什麼差別呢?因為,反正在本體上不存在之故。那個時候,我們要懂得唯識宗的觀點,因為越來越觀察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外境全部都是沒有的;但《量理寶藏論》中也講了,也有習氣穩固和不穩固的差別,大家應該想得起來吧。
關於增益,薩迦班智達在這裏並沒有分析無分別的增益,但是,無分別的增益有是應該有。如果在無分別中沒有增益,那就不應該有這樣的差別:比如我看見這是紅色的東西,然後又看見不清淨的東西,也看見清淨的東西,但這些都有很大的差別。比如說修不淨觀的人,他看見人體是一種不清淨的東西。這種不清淨的東西,並不僅僅是依靠分別念來假立的,而是在他的眼識的群體中通過修行現量見到的。一般貪欲強烈的人把人體看成非常清淨的東西,這也是因為:他的習氣和煩惱結合起來,在他的眼識的群體中緣取了這樣一個清淨的東西。
我們暫時來講,量和非量之間的差別是有的。就像《入中論》裏面所講的那樣,自己的六根識沒有損害的情況下,它所緣取的對境安立為名言中的正量,這一點是沒有錯的,可以這樣講。但是我們再詳細分析,不需要勝義量,在世俗量中,的的確確,不管是快樂也好、清淨也好、常有也好,這些都是顛倒的分別念;再詳細觀察,最後顯現的外境全部落到唯識宗的觀點上;再詳細觀察,對大圓滿裏面光明的心現於一切的道理會進一步瞭解。這裏所講的大的分別念的增益,應該說比較好理解,大家也應該通過這種方式來理解。
己二、遣除諍論:
有謂未悟驟然中,了悟尚未遣增益。
這是對方的觀點,對方這樣說:你們剛才說增益分顛倒增益和懷疑增益兩種,其實這兩種增益不包括的增益還存在,比如驟然比量所遣除的增益。所謂驟然比量,就是提前沒有什麼準備,當突然發現一個東西的時候,因為以前學過因明,通過推理心裏就馬上想起這個地方有某種事物存在,於是便遣除了一些增益,產生了一種定解,這叫做驟然比量。比如說我到色達去,路上看見冒煙,於是心裏馬上想起:哦!這裏有火。通過比量——突然的比量,馬上知道那個地方有火。但對方認為,驟然比量決定火的時候,這是以前未了知的現在突然了達,儘管它已經了達並遣除了當時的違品,但是這種違品並不包括在前面的顛倒增益和懷疑增益之中。因為,所謂顛倒增益是指這個地方本來有火,但你卻認為沒有火;而懷疑增益,這個地方到底有火還是沒有火?這樣的增益叫做懷疑增益。可是你到色達去的路上,這裏沒有火的想法也沒有,這裏有沒有火的想法也沒有,什麼都沒有想。只是你在路上看見以後,就產生這樣一種定解:噢!這裏不是沒有火,而是有火。所以,我們的觀點是合理的。
意思就是說,這種驟然比量的智慧所決定的定解,它所遣除的增益到底屬於懷疑增益呢,還是屬於顛倒增益?如果你說懷疑增益,這也不對,因為以前沒有產生過懷疑;如果你說顛倒增益,但以前對這個地方並沒有產生不存在火的執著。這兩種心態都從未產生,那這種比量斷除的增益到底包括在什麼範疇當中?對方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下面作者進行回答:
比量非由顯現取,乃是遣餘彼對境,
執著同他無有火,是故許為顛倒識。
這很簡單,實際上並不是對方所說那樣。因為比量畢竟是一種遣余智慧,它絕對不可能像無分別的現量那樣,以顯現的方式來取對境。如果以顯現的方式來取對境,那麼當時的驟然比量就已經成了現量了,但這是不可能的。既然說它是一種比量,那它一定是遣余的智慧,當驟然比量的智慧產生的時候,它會遣除增益。雖然他以前並沒有對這個地方產生顛倒的增益,因為他以前沒有認為這個地方不存在火,沒有產生這樣的增益;但在他的心態當中,好像這個地方跟沒有火的地方完全一樣,有這樣一種心態。現在你突然以煙的推理推出這個地方有火,這說明你以前認為這個地方跟其他地方一樣,執著它是沒有火的地方。那這樣,現在就遣除了它是沒有火的地方的執著。這樣以後,驟然比量遣除的執著就可以間接包括在顛倒增益之中。
應該是這樣的,我們自己也可以想得出來。比如到色達去的路上,我突然看見煙,也就知道這個地方有火。雖然我剛開始去的時候,或者去的整個路上我也沒有想到那裏有火;但是,我的心態中大概有這樣的,覺得這個地方與沒有火的地方一樣。當一看到煙的時候,哦!這個地方有火。那這樣,產生這種定解的同時,原來好像與沒有火的地方一樣的執著就被遣除了。所以,這種執著應該間接包括在顛倒增益之中,因為原來認為沒有火,現在卻產生了有火的定解。因此,對我們自宗來講,你們所發的太過不存在;也就是說,以驟然比量所得到的定解而遣除的增益,不包括在兩種增益中的過失是沒有的。
下面對定解和增益進行分析:
定解增益此二者,對境本體時間中,
觀察一體及異體,三種辯論不害此。
定解增益耽境一,耽式相異故遣餘。
下面,對方給我們提出一些問題,增益和定解兩者應該進行分析,可以從對境、本體、時間三個方面來進行觀察。意思是,從對境方面說,這兩者是一體還是他體?從時間方面說,這兩者是一體還是他體?從本體上面說,這兩者是一體還是他體?對方與我們有三種辯論,也就是說作了三次分析。我們先讓他們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後再一一地分析:其實,這三種辯論對我們自宗來講沒有任何危害。
首先,有些論師給我們發出這樣一種太過。你們所謂的定解和增益,它們的對境是一個對境呢,還是兩個對境?也就是說,增益的對境和定解的對境是一個還是兩個?是不是一個對境?如果你說它們的對境不是一個,那就像外面有光明,但房子裏全是黑暗一樣。現在有些地下室,白天的時候,外面亮亮的,但裏面卻漆黑一片。就像外面的光明不能遣除裏面的黑暗一樣,那所謂的定解就不應該遣除增益了,有這個過失。如果你說它們的對境是一個,那麼請問,這種對境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你說對境是真的,因為增益和定解的對境是一個,而且這一個對境是真的,那增益也成為無有錯謬的了,而成為正確的意識。如果你說對境是假的,因為這兩者只有一個對境,而且這個對境是假的,那定解也成了假的了。
既然對方給我們提出這樣一個辯論,那我們怎麼回答呢?看起來這還是比較尖銳的,說一個對境也不行,說兩個對境也不行。的的確確,會不會有這種過失呢?不會有過失。我們對他們回答的時候,可以這樣說(頌詞中比較明顯):從耽著的對境的角度來講,是一個對境。比如說柱子,一個人執著它是常有的,另一個人執著它是無常的。我們說,無常的執著叫定解,常有的執著叫增益。那它們兩個的對境是不是柱子呢?從耽著境的角度來講,它們耽著的對境都是柱子;所以從耽著境的角度來講,增益和定解的對境是一個。如果是一個,那會不會有剛才對方給我們發出來的太過:要麼定解也變成假的了,要麼增益也變成真的了。沒有這個過失。因為,從緣取的方式上來講它們並不是一個對境。為什麼呢?一個人,他的緣取方式符合實際道理,如他把柱子執著為無常,這沒有任何量的危害;而另一個人,他把柱子執著為常有,這不符合實際道理。所以從緣取方式方面,一個是正確的,一個不正確的;正確的智慧叫定解,不正確的智慧叫增益。所以說,從對境上觀察的時候,自宗不會有這個過失。
然後是第二個辯論,有些論師從定解和增益的本體上來進行觀察,他們問:這兩者的本體是無二無別的一體呢,還是他體?如果你說定解和增益的本體就像火和火的熱性一樣,是一體;那麼,定解作為能遣,增益作為所遣,它們兩者之間能遣所遣的關係就不可能有。因為,既然它們兩個是一個本體,那就像光明的燈自己對自己不能遣除一樣,這兩者不可能有能遣所遣的關係,有這個過失。如果你說這兩者完全是他體,那也不合理。因為這相當於兩個人的相續一樣,增益是一個人的相續,定解又是一個人的相續,那就不可能一者遣除另一者。這樣一來,一個人雖然已經產生了定解,就像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一樣,他已完全通達了一切萬法的真理;但是,另外一個增益的本體卻無法遣除,如當時的提婆達多等很多世間愚昧無知的眾生的相續一樣。所以,如果這兩個是他體,那能遣所遣的作用就無法實現。對方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對他們進行回答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說:從本體的角度或者從一個相續的角度來講,增益和定解是一個本體。比如我的相續當中,先對柱子有常有的增益邪念,後來依靠上師的智慧和引導,我發現柱子不是常有的,而是無常的,產生了這樣一種定解。這樣的增益和定解,對我這個補特伽羅的心態來講,從我心的本體的角度來講,確實是一個心的本體,只不過階段不同而已。當然,這是從一個相續的角度來講的,並不是指一個刹那,刹那性的東西不可能一會兒有增益,一會兒有定解。從相續的角度來講,可以說它們是一個本體;但是,它們各自的反體完全是不相同的,就像我們昨天講的自反體一樣,增益的自反體並不是定解的自反體。因此,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一個相續(本體)上的不同反體。所以你們剛才所講的,一體和他體的過失都沒有。這是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
然後是第三個問題。對方這樣說:增益和定解是在同一個時間中產生呢,還是在不同的時間中產生?如果你說同一個時間產生,那也不合理;因為,在一個人的相續中就產生了兩種分別念了。如認為這個柱子是無常的,這是無常的定解;又認為這個柱子是常有的,這是常有的增益。那這兩種分別念能不能同一時間在我的心相續中產生呢?絕對不可能。佛陀在有關經典中說,眾生不可能有兩種相續。這樣以後,兩種分別念就不可能同時在相續中產生。如果你說不同時,定解和增益不同時,那也不合理。(好像《中觀莊嚴論》中也有這樣的辯論,我覺得很熟悉。)這就像昨天的黑暗和今天的光明一樣。或者說今天中午的太陽光明,它能不能遣除昨天晚上的黑暗呢?不能,因為它們兩者是不同時產生的緣故。這樣以後,雖然你的相續中已經產生了定解,但是它並不能遣除黑暗,因為它們兩個非同時的緣故。非同時怎麼能有能遣所遣呢,怎麼能起作用呢?不可能的。對方給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怎麼回答呢?這與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基本上相同。從時間的角度來講,同一個時間不可能產生;如果不是同一個時間,那可不可以有能遣所遣呢?這是可以的。一個人的相續中,種種原因先產生增益,比如說花色的繩子認為是毒蛇等,這樣的增益先產生;後來通過其他正確的因緣,原來的顛倒增益遣除了,在此之後它的相續不再產生,從而引生了定解。先是增益,後產生定解,在學習因明的過程中,或者說在名言中,這就被稱之為能遣所遣。真正的能遣所遣,就像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一樣,一方得勝利,另一方便滅絕,這在相續中是沒有的。
今天上午,薩達姆被絞死了。美國可能很高興,但表面上他們並沒有這麼說。不過他死的時候,也祈禱,還念《古蘭經》,他的臉色和態度還是非常平常,也沒有發抖,也沒有害怕。大約上午11點鐘被絞死,也很可憐!他以前在杜賈爾村屠殺案中屠殺了148人,我那天想,他可能要死吧!因為他殺人的數目是148(要死吧)!前一段時間,國際上一直評論他到底會不會被判死刑!後來我想,他殺的人數是148,那可能會死吧。當然,與其他也有關係,但是最主要的可能是這個問題。
就像布希和薩達姆之間的關係一樣,一個戰勝,一個滅絕。在我們的相續中,這種情況是沒有的。“噢!今天增益失敗了,它已經死了,定解勝利了。”在一個人的相續中,這是沒有的。當然我們前面也分析過,遣除增益有兩種。一種是斷除種子,相續中增益的種子全部毀滅,如果得到聖者一地菩薩的智慧,那凡夫地實執種子的增益就全部會滅絕,有這種情況。可是,凡夫人有沒有這樣一種智慧產生呢?這是沒有的。但是,暫時在相續中制止增益分別念,這是能辦到的。比如說我,不管怎麼樣,我現在通過學習因明以後,在即生中,不可能認為這個柱子是常有的。那麼,這可不可以說我相續中的增益已經除去而定解已經產生了呢?可以這麼說。所以我們應該瞭解,當增益在自相續中被制止的時候,人們可以稱它為遣除增益。真正的能遣所遣,剛才我們講的比喻一樣,不會存在。這個問題大家應該清楚,以前也在這方面作過一些分析。
好,講到這裏吧!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