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7 01:46:49
量理寶藏論 第一品 觀境 第一課
《量理寶藏論》講記
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刹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上師瑜伽速賜加持:
涅慶日俄再愛香克思自大聖境五臺山
加華頭吉新拉意拉悶文殊加持入心間
晉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機多巴破瓦新吉羅證悟意傳求加持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一節課
今天開始宣講《量理寶藏論》。
宣講這部因明之前,我順便也給大家講一下這次我們宣講因明的主要緣起。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早在幾年前,我們的恩師——上師如意寶還沒有圓寂之時,我也在僧眾面前發過願,如果沒有出現死亡,那麼這幾年當中要宣講五部大論;當時我們這裏有許多道友也同時發願,要聽受五部大論。幾年以來,我們排除困難,精進地學習了五部大論當中《戒律》、《俱舍》、《中觀》三部論典。
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因明學。
此次學習因明,我自己也感到非常地高興。為什麼呢?因為學習因明對任何一個佛教徒來講,非常有必要。在現在這樣邪知邪見滿天的社會當中,學習因明,學習正量,學習量學,實在是不可缺少的!
我作為一個因明的傳講者,自己確實學得並不是很好,這我自己也清楚。但是通過對以前高僧大德們的論著共同學習,我們能增長自己的智慧。這樣對佛教的各種成見、邪見、懷疑等一些不好的念頭也會消失,從而生起正知正見;對佛教的信心等一些正念也會自然生起(1)。這部論典並不像世間的學問那樣沒有價值,它一定會使我們的相續當中生起正見,真實生起對佛陀和佛教的不退信心,所以我覺得對每一個人來講,學習因明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應該立一種誓言。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應該在心裏面有這樣的一種發願:我一定要圓滿地學習這部論典!
五部大論當中現在宣講的是因明。在因緣成熟的時候,準備宣講《現觀莊嚴論》;其講完以後,如果各方面的因緣成熟,我想也對有緣的佛友宣講一些有關《大幻化網》或者是密法方面的法要,但這要觀待當時的緣起再做決定。
今天是宣講因明的第一天,我首先講一下為什麼要宣講因明。每一個人如果沒有懂得因明,沒有懂得中觀,那他對佛教的信心並不是很穩固的,會很容易退轉。我有時候這樣想:如今自己相續當中的信心和正見來自於我們的上師們,也來自于這些因明、中觀等殊勝論典,所以非常非常感謝我們的大恩上師如意寶。
對我本人而言,大概八六年的時候,在上師如意寶面前聽受了《量理寶藏論》。當時學院還不是很大,平時講法都是在經堂當中,但有一天上師在外面講,在現在摩尼寶區的僧眾所在地,當時環境也非常優美,自己心裏至今還有印象。法王八七年的時候去朝拜五臺山,回來後於當年冬天,在學院當中為一千多僧眾宣講了麥彭仁波切所著的《釋量論大疏》,持續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從那個時候開始,自己真正對佛教生起了不可退轉的信心。雖然對佛法大的證悟到目前為止不敢說什麼,但的確自相續當中對佛教有不可退轉的正信,無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說是堅信不疑。所以我讚歎所有的傳承上師,尤其是對我們的金剛上師,以特別恭敬的語言讚歎他老人家每一個弘法利生的善舉。
今天宣講因明論,我首先給大家簡單地宣講一下它的歷史——因明的來歷,因明在印度、藏地、漢地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弘揚的。如果你翻開有關的歷史,應該看到因明這部大論在不同的歷史當中,所占的篇幅是相當大的,這個問題我在這裏也不廣說。
簡單來講,大家也知道: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在整個世間當中,弘揚釋迦牟尼佛教法的論師當中出現過“六大莊嚴”,我們以前也給大家做過介紹。首先是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等有關經典裏面,親自授記的龍猛菩薩——登地的龍猛菩薩,他造了《中觀》的相關論典;第二個是彌勒菩薩親自攝受的無著菩薩,也即開顯廣行派的無著菩薩;第三個是文殊菩薩親自攝受、獲得戰勝一切悉地的陳那論師。此三大論師人們稱之為“三大造論者”:《中觀》的造論者龍猛菩薩;《大乘俱舍論》的造論者無著菩薩;《因明》的造論者陳那論師。後來弘揚他們的教法、解釋他們論著的有三大論師,也即在蓮花當中化生的聖天論師解釋了龍猛菩薩的觀點;能背誦九十九萬部論典的世親論師解釋了無著菩薩的觀點;勝服一切外道、抨擊一切外道的法稱論師,他解釋了陳那論師的究竟意趣。一般來講,人們稱這六大論師為“六大莊嚴”:三大造論者、三大釋論者,總共有六大論師。有關“六莊嚴二殊勝”也有不同說法:有些說無著菩薩和龍猛菩薩為二大殊勝論師,加上功德光尊者和釋迦光尊者兩位論師作為“六大莊嚴”。
不管怎樣,釋迦牟尼佛所有的大乘小乘教法,依靠這六大論師而進行弘揚的,這一點無論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還是其他傳承的佛教都是公認的。所以我們要學習釋迦牟尼佛的真實密意,必須要依靠這些論師們特別珍貴的論典。我們也學習過龍猛菩薩和聖天論師中觀方面的教言;又學習過無著菩薩和世親論師《俱舍論》方面的教言;這次學習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所傳下來的有關因明方面的教言。
因明的教言,首先是在印度開始弘揚起來的,所以人們稱陳那論師為因明的創始人,是因明最初的造論者。
世親論師有四大勝過自己的弟子:《現觀莊嚴論》方面勝過自己的解脫部論師;《俱舍論》方面勝過自己的安慧論師;戒律方面勝過自己的功德光尊者;因明方面超過自己的陳那論師。
因明,實際上是陳那論師首先造了許多論典,然後在世間進行弘揚的。
陳那論師大概是在西元400年的時候出生,480年左右示現圓寂。根據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記載,陳那論師是婆羅門種姓,也曾學習外道,在幼年的時候,他學習了各種婆羅門及外道的論典,後來他對佛教生起信心,皈依了小乘佛教當中犢子部的論師,犢子部的論師為他宣講了犢子部的佛法要義。大家也知道犢子部的觀點:人我不是有不是無,一個不可思議的我是存在的,這是他們所承認的觀點。這些論師們為他宣講了不可思議的我,即實有我的道理,由於陳那論師具有大乘種性以及高超的智慧,聽了這些觀點以後心中不服,雖然沒有依止過其他的大乘上師,但通過自己的智慧進行觀察,始終都覺得我是不存在的。後來他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白天打開窗戶一直往外看,到處尋找人我;到了晚上的時候,在身體的四方點四盞燈,然後自己在中間裸體而坐,裏裏外外觀察,尋找實有、不可思議的我。後來犢子部的論師們問他:“你為什麼這樣修行?”他說:“上師雖然告訴我們說不可思議的我是存在的,但我裏裏外外、白天晚上怎麼觀察,實有的我始終是找不到。”意思就是說,他對上師們的傳授,尤其是對犢子部人我的觀點不太承許。後來有些上師和僧眾對他不太滿意,不讓他待在這裏。當他離開的時候,心裏面特別想跟他們辯論,但怕上師不高興,所以心裏雖然不服,但不得不離開。後來他依止了世親論師等學習大乘的有關論典,最後通達了大乘人無我的道理。
根據《大唐西域記》、《印度佛教史》等有關歷史的記載,他主要是住在南方一個比較寂靜的森林當中,後來印度著名的那爛陀寺遭到很多外道婆羅門的攻擊,僧眾無法獲勝,最後他們迎請了陳那論師。陳那論師與婆羅門外道進行了三次辯論,結果大獲全勝。之後他在那爛陀寺當中當論師很多年, 當時他對班智達們所宣講的佛法全部記錄成文字,據有關歷史記載有一百多部論典,現在相當一部分論著存于藏傳佛教的《丹珠爾》當中,但有些可能因為沒有翻譯或其他原因而沒有流傳下來。
後來,他到了印度南方,在一個山洞中造了《正理門論》為主的一些論典。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這是依靠山神的幫助和文殊菩薩加持而寫出來的。在佛教歷史上,《正理門論》也叫做《理門論》,早在很多年以前,已經譯成了藏語和漢語,成為人們特別重視的一部大論,我想我們有些人也可能看過這部論典。以前很多人——尤其是研究因明、延續因明的一些論師特別喜歡這部論典,這是他造的第一部較為著名的論典。
陳那論師在因明歷史中貢獻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論著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集量論》,大家也許看過。早在大約西元711年的時候,當時唐代的義淨法師已經翻譯過,但比較可惜的是,這個譯本在漢傳佛教當中一直沒有弘揚開來,現在有沒有這個法本也不太清楚。在八十年代的時候,法尊法師也曾翻譯過。
《集量論》內容非常的殊勝,關於造論的過程,也有一些比較奇特的傳記。《集量論》的頂禮句和立誓句附在《因明論集》的封底,陳那論師首先頂禮:“敬禮定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意思就是,我要恭恭敬敬地敬禮世間當中的唯一的量士夫,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的救護者——善逝釋迦牟尼佛;然後立誓:“為成量故從自論,集諸散說匯為一。”他說,我一生當中看見各種各樣因明的善說,全部是依靠正理來闡述的,我在這裏概括性地宣講。在《集量論》的開篇,他就寫了這個偈頌。
有關歷史當中記載說,他首先把這個偈頌用石頭的筆寫在一塊岩石上,有這樣的說法;有些說用石頭的筆寫在灰塵裏面。不管哪種說法,總之在他住的山洞門口寫了這個偈頌——頂禮句和誓言句,寫完以後他就到城市裏面化緣去了。當時有一個具有神通的外道婆羅門叫傑那波,神變非常了不起,他把偈頌擦掉了。陳那論師回來後,看到偈頌被擦掉,就又寫了一次,然後到城市裏面去了,回來的時候偈頌又被擦掉了;之後他在旁邊附言道:“如果你無意當中或者開玩笑、嬉戲而擦掉的,希望你不要把此頂禮句擦掉,我是有一定目的和必要的,希望你不要隨便這樣亂來。如果你覺得此頂禮句說得不對,想與我辯論,請你現身出來,不要偷偷摸摸地搞破壞。”他就寫了第三次。當時傑那波婆羅門見到附言不好再擦,等陳那論師返回即與之辯論,他們經過長時間的辯論,此外道根本無法匹敵,後來他顯示神變,身上燃火燒毀了陳那論師的一些資具。大師曾一度悲觀,最後文殊菩薩親自顯現,對其進行安慰,並說《集量論》必須造,因為它對未來的眾生有不可思議的利益,之後陳那論師造了這部《集量論》。我們以後有機會的時候,我想大家也可以學這部論典。去年我準備翻譯麥彭仁波切著的《集量論略釋》,後來因時間關係沒有翻譯,但方便的時候我想還是翻譯出來。
因明最典型的論典是《集量論》,共有六品:現量品、自利品、觀違礙品、他利品、觀譬喻品、觀能破品。這是我們藏傳佛教很多寺院當中,聞思修行的一部重要論典,我們學院因明班也經常學習。
首先因明的論典是《集量論》,其來源如何,在座的學者們應該了知,造了《集量論》以後,在印度內外道面前,陳那論師的辯論是非常有特色的,因此當時人們都稱他是“辯論之王”,陳那論師是以《正理門論》、《集量論》為主,其他還有如《觀三時論》等共八大論典。但這八大論典,義淨論師翻譯的與藏傳佛教的可能在名稱和內容上稍微有點不同。無論何種說法,其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是《正理門論》和《集量論》。因明的開端,在印度是從陳那論師開始的,因明的代表著作主要是這兩部論典,之後就傳到了法稱論師。
法稱論師也是婆羅門家庭出生的,他的出生年代有些歷史裏面說在六世紀,有些說七世紀;但我想可能在六世紀末、七世紀初出世的。他幼年的時候,對醫學、吠陀學、聲明學等內外教共同的知識無所不通;到了十六七歲的時候,他對佛教生起了極大的信心而皈依佛門。當時有一個陳那論師的弟子叫自在軍,他在自在軍前聽了《集量論》。第一次聽的時候,與自在軍的水準相同了;第二次聽的時候,與陳那論師已經基本相等了;第三次聽的時候,便能洞察自在軍對陳那論師的意旨未能通達之處。不像有些道友一樣,第一次聽《四百論》的時候是一樣的;第二次聽的時候還不能超越;第三次聽的時候就更糊塗了,不能這樣。
法稱論師非常的雄辯,當年在印度一些佛教團體中,按當時印度習慣,稱其為“辯論牛王”,即辯論之王——辯論最厲害的。
後來在賓陀山一帶,郁普羅布濕波王作為施主迎請了法稱論師,祈請法稱論師造《因明七論》。以此緣起,法稱論師為了準確解釋陳那論師的因明觀點而造了因明七部論典。《因明七論》有三個根本論和四個支分論,三個根本的論典即《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就像我們講《中觀六論》時,也分根本論和支分論一樣;四個支分論典即《因滴論》、《關係論》、《悟他論》、《諍理論》。
當然,《因明七論》中譯成英文的也非常多,也有日文、法文、德文等譯本。不同語言翻譯的時候,也有可能出現不同的譯名。比如說《悟他相續論》,有很多翻譯成《觀相續論》。但依據《藏漢大詞典》為主的一些資料,後面這幾部論典也翻譯成這樣:《因滴論》、《關係論》、《悟他論》、《諍理論》。
以上因明七論,完全闡釋了陳那論師的所有究竟觀點,相當一部分,在我們漢文當中也有。方便的時候,大家應該學習因明七論,尤其是《釋量論》,因為《釋量論》在因明七論當中是最關鍵的。
在藏傳佛教中,各教各派對《釋量論》有不同的解釋。但是所有的解釋當中,我自己認為:麥彭仁波切著的《釋量論大疏》,具有竅訣性、針對性,辯論也特別強。這也許是我對自己的宗派特別執著而造成的吧!去年,我翻譯《量理寶藏論》的時候,有好幾次準備翻譯《釋量論大疏》。但後來,因為時間也比較緊,再加上也有一些顧慮:如果翻譯這樣的論典,到底有沒有人看?所以就放下來了。
法稱論師造《因明七論》,有讓人回味無窮的故事。
法稱論師依靠國王的恭敬及優厚待遇,整天都在皇宮裏面翻譯。有時候,國王為了觀察法稱論師的心,派公主和一些美女給他送飯,但是法稱論師的心如如不動。有時候,他們在法稱論師吃的飯菜裏面放一些地丁(地丁是一種特別苦的植物),他也根本不知道。以如此專注的心,法稱論師完成了《因明七論》的創作。
《因明七論》造完了以後,他在部分班智達裏面宣講。但許多班智達根本不知所云,聽不懂所講的內容。因為因明的秘訣實在太深奧、太殊勝了。有些班智達僅能了知一點,也有一些是以嫉妒心來對待的。在《釋量論》倒數三四頌中,法稱論師說:現在的很多智者,根本不知道我在論典裏面寫下了很多的智慧,而這個智慧其他人卻無法接受領悟,現在已經融入了我自己。就像所有的河流融入大海,我在因明當中所講的智慧也全部融入了自己。他在偈頌中發出了這樣悲傷的感慨。
後來法稱論師將《釋量論》為主的《因明七論》,拴在狗的尾巴上。他的意思是說:你們這麼多的班智達、這麼多的智者,如果不重視如此殊勝的論典,那這個論典也算是不合格的論典。按照當時印度的傳統(2),他自己也做過這樣的行為(3)。實際上,這是由於因明的竅訣特別深奧,一般人難以通達。
當然我們在座的道友,今天大家歡喜心都比較強烈:我一定要學好因明,筆記本我都準備好了,我一定要把因明學好。過一段時間,我們講自比量、他比量,可能好多人每天都是打瞌睡,在夢中雲遊世界,這樣的經歷可能會多一點。
不管怎麼樣,印度最偉大的因明學家應該是陳那和法稱論師。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丹珠爾》裏面有許多因明方面的論著。解釋他們著作的論師是千千萬萬,無數個智者的確曾經出現過。總之,因明在印度的歷史大致如此。
第二個:在漢傳佛教當中,因明到底是怎樣弘揚的呢?最早在南北朝時期,吉迦夜、曇曜、菩提流支、毗目智仙、真諦等譯師也翻譯過《方便心論》、《如實論》等等。包括中觀宗的《回諍論》,當時漢傳佛教當中,也把它當做因明的論典來弘揚。
但漢傳佛教因明的真實開端在唐朝,其開創之功當屬玄奘法師。玄奘法師在印度求學期間,曾在喀什米爾(4)的僧稱論師面前,學過一些因明的理論。到了印度那爛陀寺以後,他依止了戒賢法師,在其面前反反復複地學習了《集量論》。當然,玄奘大師在印度還依止過很多善知識。
求學生涯結束後,玄奘大師載譽而歸。有些歷史記載,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經論657部,其中36部是因明論典。到了長安以後,他翻譯了《入正理門論》、《正理門論》等眾多經論。
對於大師的弘法,有些歷史是這樣講的,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翻譯方面,所以未造各種論典的注疏。
但是,他的弟子窺基大師等,造了一些因明方面的論典。特別是窺基大師,他十七歲依止玄奘法師,後來造了《因明入正理門論疏》,後人尊稱為《大疏》,在漢傳佛教當中是非常有名的。可惜的是,並沒有廣泛弘揚,但後來專門研究因明的學者,大多以窺基大師的《因明大疏》為藍本。
之後應該是義淨三藏,義淨三藏與窺基大師同一時代,他是唐代三大譯師之一。他通過海道赴印留學,在印度求學二十多年,廣泛學習了包括因明在內的許多佛學知識。回國之後翻譯了《集量論》,但比較遺憾的是,義淨法師翻譯的《集量論》並沒有弘揚開來。
後來,因明在各個時期都有一定弘揚。但影響較大的,應該在太虛大師那個時代。
到了近代,可能是受法尊法師的影響,太虛法師有《因明概論》問世。《因明概論》是由太虛法師1922年在武漢中華大學的一個因明講稿,後來集結成論。它共有四章,前三章主要宣說《入正理門論》和窺基大師的《因明大疏》的思想,後一章主要宣講因明的歷史、傳承與變革。當時也對因明有所弘揚,尤其是楊文會對因明有較大貢獻。
到了二十世紀,像楊化群等,他們所翻譯的因明也非常好。
以上是漢傳因明的簡略概說。
我個人認為,在漢傳佛教的歷史當中,雖然有上述高僧大德翻譯過少部分的因明論典,並進行了一定弘揚,現在也有學習藏漢因明、學習佛教邏輯的知識份子,但是像藏傳佛教那樣,在每一個寺院當中,或者每一個高等的研究所,或者在每一所大學裏面廣弘開來的幾乎沒有。所以我想,因明學應該在漢傳佛教中興盛起來,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應擔負起弘揚的重任。如果因明學加以弘揚,很多人對佛法的正確性、佛法的真理性,一定會產生極大的信心和如理如實的正見。所以大家應該精進聞思修行。
藏傳佛教的因明發展,我在這裏也簡單地介紹一下,主要是根據布頓大師的《布頓佛教史》來說明。
藏傳佛教的前弘期,蓮華生大師和布瑪莫紮等許多班智達、譯師聚集在藏地,翻譯了許許多多的顯密經續及論典。在那個時候,《因滴論》、《關係論》等因明論典已經成功翻譯。歷史記載中,桑耶寺雖有翻譯因明並宣講因明的經歷,但從整個狀況來看,因明教法在藏地的前弘期並不是特別興盛。
到了後弘期,在羅紮瓦(譯師)當中有一個非常出名的瑪·善慧譯師,他翻譯了《釋量論》。還有鄂·勒巴西繞譯師,他翻譯了《定量論》、《理滴論》等因明方面的論典。此後,因明在藏地開始了真正的弘揚。
後來,有一個叫做夏瓦秋桑的論師(漢語的意思是“法獅子”),他依靠小乘經部的論典來建立宗派,並首創了辯論的風範,他自己也造了《因類學》方面的論典。有些歷史學者認為,藏地真正辯經的開端,是從夏瓦秋桑那個時候肇始的。一般因明學家都認為,這是藏地因明的前弘期(因明前派)。(5)
在南宋時期,文殊菩薩化身的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也就是薩迦五祖中的第四祖,他出世以後,進一步弘揚了因明學,從而真正奠定了藏傳佛教因明的基礎。尤其是他造的《量理寶藏論》這部前所未有的巨著,概括性地論述了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的究竟觀點,可以說一切因明的要訣在本論中囊括無餘。並且薩迦班智達在《量理寶藏論》當中,對夏瓦秋桑的因明觀點進行了強有力的辯駁。也就是說,夏瓦秋桑所弘揚的因明,並沒有真正通達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的究竟觀點。
到了元代,《布頓佛教史》的作者布頓大師造了《釋量論》的解釋。從歷史上看,當時藏傳佛教的因明,影響是比較大的,此後在藏傳佛教當中,因明學逐漸弘揚開來。
明朝初期,宗喀巴大師降生人間,他依止了薩迦派的仁達瓦大師,並在其面前學習了《集量論》。宗喀巴大師創立了藏傳佛教真正的因明辯論,其兩大高足克珠傑和賈曹傑,也分別造了許多因明論著;後來於三大寺為主的所有格魯派的大寺院當中,都有辯論的課程,整個藏傳佛教的因明,從那個時候起,開始進入鼎盛階段,到目前為止一直興盛不衰。應該說,藏傳佛教真正非常精彩的辯論風範,是從宗喀巴大師以後才出現的,直到現在,不管哪一個國家,只要宣講藏傳佛教的辯論,他們都覺得這是非常稀有的一件事情。不管拍照也好,或者寫文章也好,都認為兩個人的辯論是極為精彩的。
辯論的時候,一方是提問者,另一方是辯答者。辯答者應該如如不動的坐在那裏,提問題者應該步步緊逼地與他辯論,以拍手、蹬腳等方式進行辯論。在辯論的過程當中,如果辯答者實在走投無路,已經答不出來,提問者便在他的頭上用手來繞三圈,口念“科爾松”(“科爾松”意為繞三輪)。繞三圈的意思是什麼呢?你現在繞了三圈,已經沒有路了,走投無路了,是這個意思。或者念“擦”,“擦”是什麼意思呢?很羞恥的意思。因為你自己前面承認的東西和後面說的完全自相矛盾,所以你一切都完了,太羞恥了!是這個意思。但回答者什麼不能做,他只能說不成、不定、相違等等,以這些話來回辯。除此以外,不應該有很多的話。在因明辯論場所當中,氣氛很熱烈,情節很精彩!
我們甯瑪派的因明,應該說從麥彭仁波切造了《釋量論大疏》之後才真正比較興盛。雖然前面也有一些,包括前弘期的寧瑪派的論師當中,也有許多弘揚因明的論師,但他們弘揚的力度與深度都不夠。
當代的印度南方有一個貝諾法王開辦,有幾千個僧眾的朗卓佛學院。在那裏,也有像格魯派一樣的大規模辯論場,以前在寧瑪派中,像這樣的辯論場所比較少見的。法王如意寶90年去印度回來以後,經祈禱上師、本尊,在學院當中也建立了這樣的辯經場。通過十六年的發展,學院因明的辯論應該跟格魯派的各大寺院沒有任何差別了。
藏傳佛教當中的僧人,如何對待因明,以及因明的來源、沿革,我於此簡單概述一下。這次宣講的《量理寶藏論》,概括性地描述了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所有因明的要訣,對我們這支傳承的佛友來講,有非常殊勝的緣起。
我們大多數人看過麥彭仁波切的傳記,尊者也是受薩迦班智達的加持才通達因明的。在他造《釋量論大疏》時,薩迦班智達某晚曾於尊者的光明夢境中顯現,並告訴他說:因明沒有什麼不懂的,就是破和立。要麼是破,要麼是立,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班智達將手中經函交與他,結果它們在尊者手裏化現為一柄寶劍,尊者覺得整個學問已變為一本書橫在自己面前,於是便揮劍向書砍去,一下就將其切為兩半。尊者當時感覺,世間當中的所有學問和知識無所不通,全部已經瞭若指掌。從此以後,麥彭仁波切通達了因明為主的一切顯宗密宗的教言。這是麥彭仁波切在清淨的境界當中見到薩迦班智達的經歷。你們有機會應參閱麥彭仁波切的傳記,法王如意寶著的傳記當中也有記載。
同樣,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也有類似的經歷。當年在石渠求學初學因明《量理寶藏論》時,對其中有些深奧的因明密語略微覺得難懂,就一緣專注猛勵祈禱上師本尊。一天晚上光明夢境中,薩迦班智達顯現,為他傳授了一遍《真實名經》並賜與殊勝加持。醒來以後,對顯密一切法要無所不知,尤其是因明的所有問題全部迎刃而解。一直睡了兩三天,醒來後他異常興奮,喃喃地說:“我病了。”
我們有些道友今天也說病了,明天也說病了,今天講考班的好幾個道友都說病了,沒有來,他們可能已經見到薩迦班智達了。(眾笑)
有些人這樣想:作為寧瑪派的傳承的弟子,學習薩迦班智達的論典有沒有必要呢?應該有很大的必要!因為我們的傳承上師麥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寶都是依靠《量理寶藏論》的作者,藏地三大文殊之一的薩迦班智達的加持,而通達因明論典的。
現在社會學術研究領域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教授、學者,他們也在研究因明,但他們研究的方式,跟我們佛教徒不相同。作為佛弟子:一方面,我們應通過自己的智慧來研究,這有很大的必要;另一方面,這是非常甚深的教言,光是憑自己的分別念來推測,不一定找得到因明的秘訣。所以我們要祈禱薩迦班智達、麥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寶,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通達因明的究竟要義。我們學習《量理寶藏論》,應該經常祈禱薩迦班智達,麥彭仁波切有個四句的祈禱文。麥彭仁波切造過一個法稱論師的《上師瑜珈》,以前我們學《釋量論》的時候,每天都讀一遍。
如果我們通達了因明真正的意義,以後的聞思修行,絕對不會有任何困難。上師如意寶曾經這樣講過:我去五臺山之後,依靠文殊菩薩的加持,為你們宣講《釋量論》,以後你們的人生之路當中,對佛法的信心是不會退轉的!這句話我一直記憶猶新。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此段內容位置前後有所調整。
(2)按印度傳統,造論者所造之論著,不能得到智者們的認同,即是不合格之論典,不允許流通,應拴在狗尾巴上燒掉,以示羞辱。反之,若是合格的論典,應置於尊勝幢頂,恭敬供養,並流通於世。
(3)另一種說法:法稱論師完成了他的大著後,曾拿給當時的學者們看,可是沒有得到絲毫的賞識與善意。他的論敵們還把他的書頁拴在一隻狗的尾巴上,讓狗在街上亂跑,書頁也紛紛散落。可是法稱論師卻這麼說:正如這只狗四處飛跑一樣,我的著作也將在全世界散播開來。
(4)喀什米爾是今稱,當時是北印度的迦濕彌羅國。
(5)下一段落位置有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