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7 01:22:34
學習次第 : 進階

量理寶藏論 第一品 觀境  第九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刹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上師瑜伽速賜加持:

涅慶日俄再愛香克思自大聖境五臺山

加華頭吉新拉意拉悶文殊加持入心者

晉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機多巴破瓦新吉羅證悟意傳求加持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繼續學習《量理寶藏論》,本論共十一品,現在講第一品:觀境。

觀察外境中阿黎所抉擇之觀點分二:一、抉擇經部觀點;二、抉擇唯識觀點。

後者分三:一、破他宗;二、立自宗;三、遣諍。

前面已經宣講了,通過明知因和俱緣定因兩種推理證成唯識宗萬法唯心的觀點。這是最有說服力的兩種推理,在此二推理下,沒有理由不承認萬法唯心的觀點。

在《十地經》、《楞嚴經》等大乘經典中,經常見到萬法唯心的詞句,但萬法為什麼是心,外境為什麼不存在等這些道理,我想在座的諸位道友,可能以前沒有用理證的方式抉擇過,這次就通過理證的方式來抉擇萬法唯心。當然,剛學習這樣的推理時,不管是否佛教徒都會認為:“萬法可能不是心吧?在我的心以外,外境應該存在。”如果沒有學過宗派,沒有學過這樣理證的人,有這樣的見解也情有可原;但學過宗派的人一定要有理性,通過自己的智慧來分析,到底是不是萬法唯心。如果認為萬法不是心,則應舉出真實、確鑿的理由證成萬法不是心,而安立萬法非心的觀點;否則,無法推翻此二種理證,有智者就應該承認萬法唯心的觀點。

如前所說,大多數眾生認為外境實有存在。如果懂得了萬法唯心,外境唯迷亂習氣顯現,那麼對外境的強烈執著之心就會平息,即使自己遇到一些違緣,內心也不會那麼痛苦;如是對學佛者而言,既然可以放下執著,那麼應從內心深處生起極大的安樂。所以大家一定要通過理證抉擇出唯識宗的觀點,由此生起誠信,這一點很重要。今天我接到一位元美國佛教徒打來的電話,談到東西方人的信仰方式有些不同,比如說西方人要學某一宗教,他首先要通過自己的智慧進行觀察,覺得合理才去信仰,否則,不會產生信心。在西方,很多宗教人士認為,佛教非常有道理,為什麼呢?因為佛教接受任何觀察,對於什麼樣的人、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觀察,佛教不僅不排斥,而且持歡迎態度,即佛教對於用智慧來觀察、來辯論的人,都是接受和歡迎的;但是有些宗教並不是這樣,觀察到一定程度時,只有說這是我們神聖的教義,不允許再去思維,否則就會遭受懲罰等等,這種方式無法證成其合理性。因此,我們學習因明,必須要以此瞭解佛法的真實內涵,瞭解一切萬法唯心的正理,這才是學習因明的關鍵所在。

有些人認為,我學習因明是為了鍛煉口才,跟別人辯論獲勝;又有些人認為,我學一點因明,懂一點因明,也可以平時在親朋好友面前說話時占上風、唱主角,這樣很舒服……不應該這樣想!這只是很小的一點利益。我們學習因明的真正目標,首先是為了解除世人的疑惑,因為很多眾生對世出世間的正理一竅不通,相續中充滿了重重的疑惑,應該為了解除這些眾生的疑惑而學習因明;然後,對我們的自相續而言,作為凡夫人會經常產生各種各樣的非理懷疑,為了遣除這些非理懷疑而學習因明;最後,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這些道理到底能否經得起智慧的觀察,為此,也需要學習因明。

世間很多人比較傲慢,他們有這種想法:佛教徒做什麼事都只憑信仰而趨入,並不以智慧來抉擇。我聽說有一位道友去拉薩時,遇到一位知識份子對他說,你們佛教裏面很多問題,好像僅憑信仰來解決,我覺得有信仰固然很好,但最關鍵的是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對世間唯物論等與佛法衝突的觀點,就無法正面解答。後來這位道友用因明和中觀的理論,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辯駁,最後對方也不得不承認佛教的偉大。所以,並不是佛法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只是部分佛教徒,確實因自己的智慧不夠,沒有通達佛教的教義而無法回答罷了。其實,佛法中不管是因明,還是中觀,都可以遣除眾生相續中的迷亂與疑惑;可是學佛的群體中,部分人對於佛教的正理根本沒有熏習過,當然自己就不懂,別人提出問題時,也只好在表面上敷衍了事地回答,所以作為佛教徒,有必要對佛法再三地聞思。

當然,只學習一兩天因明,“哦!這個道理我已經完全明白了!”不會這樣快,只有通過逐漸學習,才會通達比較深奧、難懂的道理。這時候,相續中就會產生這樣的感受:佛陀確實很偉大,以自己的智慧如何探索,也找不到佛法大海的邊際。以前自以為是的傲慢,這時候自然而然會被摧毀。很多知識份子剛進入佛教的時候很傲慢,過一段時間學習中觀、因明,自己搞得糊裏糊塗的時候開始覺得:哎!佛陀很偉大,佛教真是了不起!因為剛開始的時候,他覺得佛教很容易通達,只不過是外面燒香拜佛等做一些形式而已,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真正要進入佛法甚深智慧的海洋時,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和基本的俱生智慧,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不知所措而迷失方向。

因此,我覺得學習因明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大家一定要明白學因明的兩個目標:一、為了遣除自他相續的懷疑;二、真正通達釋迦牟尼佛的究竟意趣。

遣諍分二:一、遣除與微塵相同的諍論;二、觀察有無相而遣除非理。

首先遣除與微塵相同的諍論:

謂心相續同有支,刹那猶如微塵分,

由是三刹那性故,遠離一體及多體。

前面已經建立了唯識宗的觀點,此時中觀宗對唯識進行駁斥:你們唯識宗承認粗大的心相續存在,遠離能取所取的明清心識也存在,即細微的無分刹那心識存在,但這種立宗是不合理,為什麼呢?通過兩種觀察可以推翻你們唯識宗的觀點。

第一種觀察:唯識宗承認有情前世從旁生轉為今世的人身,來世又轉生天界等,其心相續是存在的,或者明清的心識以遠離二取的方式而延續不斷。唯識宗這種說法並不合理,《智慧品》、《四百論》等很多論典中,都有以下的破斥方式。

外道認為有一種叫有支的法存在,比如說人是有支,人遍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其中每個差別法都叫做分支,每一個分支上面都有實有的有支存在。這種說法,我們通過有支和分支是否一體、他體的方式進行觀察,完全能駁斥。

有支與分支是一體:樹木是有支,柏樹、松樹等是分支,如果遍於所有分支的有支實有存在,那麼砍斷了一棵樹木,總的有支也應被砍斷了;或者東方的樹木毀滅時,總的有支也會毀滅,這些過失會出現。又從時間、形相、方向等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時,發現外道所承許的有支根本不存在,只不過是分別念的一種總相而已,這種觀點在《釋量論》或其他相關論典中都闡述過。

有支與分支是他體:則此二者無有任何關係,如是外道所許自宗失壞。

中觀派認為,以上述推理對心相續(有支)與無分刹那(分支)的觀點進行觀察,完全可以否定唯識宗所承認的心相續(有支)的存在。

第二種觀察,中觀宗認為唯識宗所承許的無分刹那,以對外境無分微塵的觀察方法,可以進行駁斥。因為微塵組成粗大法時,以有沒有粘連來觀察,即可打破無分微塵的存在;同理,唯識宗所承認觀察微塵的方式,用來觀察心識無分刹那,即觀察未來、過去、現在三時,也可以推翻所謂的心識無分刹那。為什麼呢?所謂的無分刹那是指現在的心識無分刹那,而它一定有靠近未來、過去心識刹那的部分,這樣一來,它就變成了三個刹那(三部分),即靠近過去、未來的兩個部分和現在的部分,如果這樣,它就不是無分刹那,而是三分刹那;既然是三分刹那,它就不是“一”了,而是“三”,這樣一來,三分之故,一分不能成立,從而推出遠離一體和多體。中觀宗通過此離一多因的推理,完全能推翻唯識宗所承認的心識無分刹那,這是中觀宗對唯識宗的辯駁。

下麵唯識宗對中觀宗回辯:中觀宗的破斥對唯識宗不會有害。(實際上這是有害的,真正用中觀宗離一多因來觀察微塵、心識時,完全能破斥無分微塵、無分刹那的存在,只不過是薩迦班智達在抉擇名言時,暫時站在唯識宗的角度,建立其觀點,所以用唯識宗的觀點來回辯中觀宗。)

頌詞是這樣說的:

由是三刹那性故,一刹那成不容有,

若一刹那不容有,顯然已失三本性。

唯識宗回答:剛才你們中觀宗說心識無分刹那不合理,因為它有靠近未來、過去的部分故有三個刹那;但如果我們唯識宗的一刹那不成立,那麼你們中觀宗的三刹那也不會成立,因為“一”不成立,“三”也不可能成立的緣故。

此處,唯識宗完全是從文字上進行辯論的。因為中觀宗認為無分刹那可以分過去、未來、現在三刹那,是三刹那性則一刹那不成立,唯識宗則抓住這一點說,如果一刹那不成立,那你們中觀宗所說的三刹那怎麼能成立呢?不能成立!也就是說,中觀宗說唯識宗的心識一刹那不成立,因它是三刹那故;唯識宗則反過來說,既然是三,一就不成立,一不成立,那你的三從哪里來的?從反方面這樣責問。

從詞句上看,唯識宗對中觀宗的回答非常巧妙,但真實上要破除中觀宗有一定困難。我們知道中觀宗通過離一多因觀察時,就像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裏面所講的絨草接觸火一樣,離一多因是事勢理的推理,可以把一切萬法自性抉擇為空性,沒有一個法它不能摧毀。去年我們用了一年時間專門學習離一多因,通過觀察事物遠離一體多體的方式破斥外境、心識等諸法實有的觀點。

唯識宗破除了中觀宗的問難,有人會想其是否已超越了中觀宗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沒有這個機會!但在名言當中,可以暫時安立。剛才中觀宗所說“一”不存在,因為是“三”的本性之故;唯識宗反過來說“三”肯定是不存在的,“一”不存在的緣故,因為我們的“一”被你們已經破了,“一”不存在,哪里有“三”呢?從字面上看確實如此,但如果仔細分析,並不是這樣。比如有人說,一斤不能成立,它是十兩之故,即“一”不成立,因為它是“十”個部分之故;反過來駁斥,你的“十”也不成立,因為“一”不存在之故。如果我們仔細去分析,發現我的“一”的對境是斤,並不是以“十”中“一”的兩為對境;同樣,時間“一”的無分刹那與過去、未來、現在三刹那中的“一”並不是一體。如果中間加以分析,在因明辯論時,也是可以的。

在此,我們應該知道一個問題,觀察勝義諦之時,一切萬法,無論心還是境都不存在,因為中觀應成派、自續派,勝義中諸法都抉擇為空性;在用名言量觀察世俗諦時有兩種途徑,即以經部宗和唯識宗的觀點安立名言。按照經部宗的觀點,在名言現相中外境的隱蔽分是真實存在的,承認無方微塵;在抉擇唯識宗觀點時,在名言實相中外境不存在,暫時承認心識及無分刹那存在。經部宗承認無方微塵之理,前面也給大家介紹過,而我們現在的心識無分刹那怎麼成立的呢?應該這樣回答,如果于名言中詳細觀察,最後的無分刹那應該存在,即最短的時間應該成立為無分刹那,它如果再分下去就變成空性,跟外面的微塵抉擇為空性沒有什麼差別。以前也講了,所謂的微塵就是最後一個無分的微塵,再分就變成虛空了,我們心識的無分刹那也是同樣的道理。

大家應該清楚,心識是與時間聯繫在一起的,否則,它根本無法單獨存在,心識不像微塵,沒有顏色、形狀,所以它必須通過時間的長短來度量。為什麼唯識宗要承認最細微的無分刹那呢?因為在佛經論典,如小乘《俱舍論》、《大乘阿毗達磨》、《瑜伽師地論》等中都講到,人一眨眼共有65個無分刹那, 或有些論典中說一彈指間有6564個無分刹那,唯識宗以此為根據安立無分刹那的存在。當然,相對而言,這也是比較粗大的時間概念,如果我們用理證進行觀察肯定還可以分。為什麼呢?比如說我們一眨眼時,上下眼皮接觸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此距離決定不止65個微塵並排的長度,肯定有肉眼看不見的千百萬個微塵,當你一眨眼的時候,眼皮應該次第經過這些微塵,而不是同時經過;如果是同時經過,那麼一個微塵同時經過,兩個微塵同時經過……最後所有的微塵同時經過,就會出現時間沒有長短的過失。佛經論典中為什麼把最短的時間安立為一彈指間的1/65呢?其實這是觀待當時世俗觀念較強的眾生而安立的,對他們而言,這是時間最短的單位,這個我們下面講現量的時候也會講到的。

眾生執著外境的時候,一個微塵是根本看不見的,當很多微塵積聚時才是凡夫人現量的對境;同理,最短的時間單位無分刹那根本無法現量感受到,而當刹那時間以一定數量積累起來的時候,才能產生心識,比如作為凡夫眼識現量的界限是有一定時間要求的。當然,這種界限也是暫時安立的,因為世俗的事物,真正來講全部是虛假的,所以凡夫眾生現量的界限,最短的時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裏並沒有詳細說明。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懂得實際上所謂的時間,暫時可以分,比較粗大的時間就是有未來、過去、現在的部分,這樣分下去,到無分刹那的時候,再分就滅盡不存在了,最後成為空性而消於法界。所以,這種分析時間的方法跟微塵沒有什麼差別。

當然,唯識宗認為自己的理由很充足,可以通六塵繞中塵的觀察方法來破外境的無方微塵,然而認為心識並不能這樣破。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第十二品中,首先宣講了經部宗和有部宗的觀點,然後用唯識宗的道理來駁斥他們的無方微塵;唯識宗所承認的無分刹那,則用中觀宗的道理來駁斥。實際上用中觀推理來觀察,比如說前刹那和後刹那之間接不接觸?如果不接觸,前刹那的心識已滅盡,與後刹那還沒有接觸之際,當下的身體因沒有心識就變成了屍體,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進行觀察。另外全知無垢光尊者還用光影、射箭等很多方式來進行觀察,以前我們也推理過,有些道友應該比較清楚。

比如一個人射箭的時候,我們假設箭經過60個粗大微塵的距離,也假設說是經過60個刹那時間,即每一個刹那經過一個粗大微塵。而每個粗大微塵還有更多細微的微塵組成,箭經過這個粗大微塵時,用剛才的推理,箭是次第,還是同時而經過的?如果次第而經過,因為微塵的這邊肯定不是微塵的另一邊,中間還間隔有很多細微的微塵,這樣一來,說明每一個刹那還可以再繼續分。當然分別念的分析與物質的分割不能等同,就像以前學的無限循環小數,10除以3,結果是3的迴圈;同樣,在分別念上是可以無限分下去的。但實際上,真正的一個物質,能不能這樣無限地分割下去呢?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對於外境,分別念的分析和實際本體的分割應該是分開的。時間一直分到最細微無分刹那,沒辦法分了,再分就成了空性,應該要承認這種觀察方法下,所安立的無分刹那。

由於對方承認最細微的時間,對此中觀宗反問,這樣最細微的時間有沒有長短的一種量?如果沒有長短的量,則無分刹那沒有長短,那麼無數的無分刹那加在一起,也不能累積成大的時間單位,因為沒有量之故;如果說有一種量,時間並不像色法那樣有顏色、形狀,而是以長短來安立的,時間有量則一定是始與終非為一體,如此一來,說明無分刹那還可以再分,那麼這個無分刹那和無數刹那聚集的大劫應該長短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大劫有無量的時間組成,而無分刹那因有分的緣故也有無量的時間組成,所以它們的長短應沒有什麼差分別。此如同全知麥彭仁波切遮破無方微塵時,講到會有吉祥草和須彌山所含微塵的數量、體積、重量全部等同的過失一樣。所以實有的無分刹那是不能成立的,但在名言中應該承認有最細微的刹那存在,如果再分就化為烏有。我們知道,唯識宗的這種觀點,在中觀勝義理論離一多因的觀察下不堪一擊;但是在名言實相的角度,最適合的安立就是外境不存在、萬法唯心,這一點在《中觀莊嚴論釋》中,也給大家講得比較清楚。

在這裏,大家一定要記住幾個關鍵的問題:在何種情況下承認無分刹那和萬法唯心,在何種情況下要承認無分微塵。如果一切都不承認,則名言無法建立。比如說最短的一個時間標準沒有,包括密續《時輪金剛》中所講的年、月、日的概念根本無法建立。我們按現在的演算法:一年有12個月,一個月有30天,一天是24小時,一個小時是60分鐘,一分鐘是60秒。按現在的時間概念,秒是最細微的時間單位,如果要再分,以剛才的觀察方式照樣可以分。比如說有六十張特別薄的紙用針快速地穿過去,一秒鐘時間穿透,如是一秒則可以分60份;而每張紙的兩邊肯定是不一樣的,否則第一張紙與第二張紙沒有上下的差別,第二張紙與第三張紙沒有上下的差別……這樣一來,60張紙就有在名言中成為一體,變成了一個微塵的厚度,這個過失,誰也不敢承當。在凡夫人的分別心面前,可以這樣分下去,在以前學數學時,一秒要算它的1/1001/1000 1/1000等等,這樣計算是可以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用,有沒有必要呢?根本用不上,因為我們並不是生命非常短暫的眾生。如現代科學觀察發現,壽命特別短的一種眾生,只有萬分之一秒,我們的生命如果是這樣就需要比一秒更細微的時間單位,但是作為人類,秒作為最小的時間單位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夠用了。因此,名言中一定要承認最小的時間單位。但是它能否分呢?可以分,最後滅的時候,它是無分而滅,不是有分而滅,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如果最後滅的時候有分而滅,那它永遠有靠未來過去的兩部分,這樣也永遠也滅不了,就像我們前面所講的微塵一樣,應該這樣瞭解。

下面我們看第二個頌詞:

粗塵同時環繞故,居中微塵成有分,

三時頓時不生故,現在刹那乃無分。

唯識宗這樣認為,微塵與心識刹那並不相同。外境當中的微塵可以同時並存,即東南西北的微塵可以同時環繞中間的微塵,則其一定有方分。通過對微塵的觀察,無分微塵根本不成立,由此外境也不成立。但是時間與微塵完全不同,過去、現在、未來三時並不是同時而是次第性的。因此,微塵同時存在的緣故,可以觀察在圍繞時有沒有方分;而時間並不是這樣的,三時是次第分開產生的,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唯是當下一念,所以無法進行同理的觀察。有些修行竅訣,比如禪宗裏講的當下覺悟等也是如此。從世間的角度來講,剛產生最細微的時間,認為無法分,因為過去已滅、未來未生,所以這樣的時間,按照唯識宗的觀點應該是成立的,這就是它成立的原因。

唯識宗認為,龍猛阿闍黎以觀察三時的方式對於時間進行觀察,破斥有部宗三時實有的觀點,對於他們的觀點,這種觀察方式是合理的。但對自宗所承認的無分刹那,不能以龍猛菩薩觀察三時的方式來推翻。前面已經講過,這種說法在名言中不觀察的情況下可以暫時安立。無分刹那與微塵比較起來,似乎有些不同,微塵可用六塵環繞的方式加以破析,而時間則有別,過去已滅,未來未生,只有當下的無分刹那實有存在,他們是這樣認為的。當然,暫時在比較粗大的概念面前,安立現在有一種實有的刹那起作用,並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但真正以中觀最究竟的觀察方式進行分析時,根本沒有任何道理證成現在實有存在,大家應該這樣瞭解。

然後觀察有無相而遣除非理。

對方給薩迦班知達發了這樣的太過:如果真相唯識宗和假相唯識宗,都根本不承認存在外境,那麼量與非量之間就無有任何差別了。意思就是說,你們唯識宗的觀點,無論假相、真相唯識宗,都是萬法唯心,不存在外境,那外境法就沒有正不正確的概念了。為什麼呢?比如說,不但外境的第二個月亮是假相,而且第一個月亮也是假相,因為外境都不存在,全是心而已,所以這兩個月亮無有差別,黃海螺與白海螺也沒有不同之處,因為外境都是假的。如是一也罷,二也罷,正確不正確等概念,對唯識宗來講,都是一樣的,這樣名言中的萬法永遠也找不到任何差別。

我們有時會這樣想:如果萬法唯心,那實際上第二個月亮和第一個月亮都是一樣的,反正外境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那假中還有什麼真的、假的?沒有必要去分析,凡是外境都不存在。對粗大的概念來講,這樣說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所有外境都是假的,花色的繩子與迷亂所現的毒蛇,除了識的顯現之外,外境都不存在,那還有分什麼真和假,全都是假的就可以了。按照你們唯識宗的觀點,假人和真人也無法區分,白海螺和黃海螺也無差別,眼病者前顯現的毛髮和真正的毛髮,也無有差別等等,有這些過失。

對方給唯識宗提出這樣的問難,薩迦班智達站在唯識宗的觀點,對其進行回辯:

現外境乃識本身,此者顯現外無有,

實際上,正在顯現的外境,根本不存在絲毫實質,全是眾生心識的本體。

不管是山河大地,還是黃海螺、白海螺,凡是顯現的外境,除了自己的心之外,無有絲毫實質存在。當然,站在經部宗的立場,柱子等外境是肯定存在,但按照唯識宗的觀點,柱子等外境肯定不存在,只不過是自心顯現而已,上面唯識宗的俱緣定因和明知因的推理,大家一定要搞明白。

以前法王如意寶傳授因明時,也這樣說過:明知因的內涵非常深,通過它逐漸能了達自心的本來光明,接近大圓滿的一些直指心性的法要;俱緣定因主要通過推理的方法抉擇外境不存在。前者建立外境是心的本體,而心的本性是自性光明,其推理接近大圓滿的抉擇方式;後者以推理的方式抉擇外境不存在。因此我們一定要了知,俱緣定因和明知因如何推證外境無有,一切顯現如夢境般唯是自心。這一點,一方面要在理論上進行抉擇,另一方面要實際地修持,即要將理論和修行結合起來。名言中應該了知,一切萬法在外境中並不存在,以密宗的觀點宣說,這是自心光明智慧的妙用;用顯宗的觀點詮釋,外境根本不存在,它唯是心識幻化的如幻如夢的妙色而已。

因此,希望大家通過理證的方式抉擇這些道理。若站在經部的立場,則承許外境存在,雖然此種存在並無究竟的理證,但暫時可以這樣安立,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有幾處講到此理;但按照全知麥彭仁波切的觀點,名言實相一定要用唯識宗的觀點來進行安立。

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萬法唯心之理,並非因為是佛陀所說的緣故,就必須相信;我們不能盲目信仰,而應通過自己的智慧進行最有力度的觀察,比如下課以後,對這些內容,大家應該互相探討。晚上你們在此探討時,有疑惑的人可以舉手提問,手舉得特別高則說明疑惑較強,需要回答。所以學習因明時,若對佛陀的教義真的有懷疑,不用客氣,不要害怕堪布答不上來,心想我在這麼多人當中羞辱他不太好,就原諒他吧。即使我答不上來,但佛教徒中肯定有能回答地非常圓滿的。一般對我個人而言,應該尊重的時候要尊重,但如果你從理論上真能辯得過,我覺得這也沒什麼;如果大家對此疑惑都無法遣除,而你所說的道理能除眾惑,或者你站在外道的角度,我們佛教實在是解答不出來,這樣我們在外道面前也不得不頂禮。但自古以來,佛教都可以給出真實的答案,佛教徒當中,一個不能,第二個人站起來……最後用真理說服別人是最有力的。

在這裏抉擇外境為心,那為什麼還有正確與否的差別呢?這個問題下面進行回答。

習氣堅固不堅固,能立真實與虛妄。

我們在《中觀莊嚴論釋》中已經學過,在實際生活中,第一個月亮真實,第二個月亮虛妄;白海螺正確,黃海螺錯誤。其原因何在呢?是因為習氣堅固不堅固造成的,真、妄皆為阿賴耶識上的習氣所顯現,但有習氣堅不堅固之別。例如白海螺,世間成千上萬之人此種習氣堅固,都認為共同看見這個白海螺,且時間也特別長;黃膽病患者以不堅固的習氣,暫時見其為黃色。又如我們現在是人類,見到的水可以解渴,這是人類的習氣比較堅固而已;如果做人的習氣盡了,餓鬼習氣成熟時,江河馬上就變成骯髒的膿血。

以前根登秋佩大師曾說:我們當牛羊驢馬等時,覺得綠草很好吃,當習氣轉成天、人時,原來的綠草就不能吃了。如果外境中,除了習氣以外,真的存在實有的東西,那麼一切眾生見它都應該一樣無有差別,但並非如此。所以,顯現的外境與各自阿賴耶上的習氣有一定的聯繫,習氣堅固且時間較長的,則安立它是正確的;反之,則共許是錯誤的。我們在座的諸位都覺得新鮮疏菜好吃,此乃共同的習氣成熟;菜有蟲或已腐爛,就覺得不好吃,這個不能買,為什麼呢?我們的習氣認為它是非量。如果我們像瑜伽士一樣二取融入智慧,則一切都是智慧的顯現;或者變成其他動物時,也不會有做人時好壞的觀念差別。所以萬法唯心,並不只是唯識宗的說法,也不因為我們信仰佛教,不管正確與否都不得不承認,並非如此,應該要符合邏輯推理,也要符合眾生的業感,這樣才可以。

暫時來講,我們站在人類的立場,無患根識所見虛空中的月亮,認為它是正量,這是因習氣堅固,時間較長而這樣確定的;眼識迷亂時所見的二月是不正確的非量,這是因暫時習氣不穩固,時間也不長而這樣判斷的。這些道理,對於修行來講,應該要注意。有些人說:“假如萬法唯心,那什麼都沒有了,做善做惡沒有差別,都是自己心的本體。”其實,這些人只是一知半解,聽到一點表面上的字句,並沒有真正地深入,聽到他的這番話,就覺得非常可笑,沒有必要這樣顯露自己的愚癡!好像說起來非常簡單,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應該要深入地分析。學佛一定要用佛法的真理來調服自心,這一點非常重要。

下面是本品的最後一個頌詞,薩迦班智達以攝義偈的方式對第一品作總結。

攝義的總結偈:

乃至承認有外境,其間因稱所取境。

如若所知納入內,境及有境別不成。

本頌總結了這一品的所有內容。總而言之,只要承認外境,那麼在此期間,所取境是存在的。

昨天有道友說,按照經部的觀點,外境微塵、自己的根、作意三者存在,依靠這三種因產生眼識,那時外境與自心不能同時;按照唯識宗俱緣定因來觀察,外境與自心是同時的,那有沒有前面我們破雪域派或其他宗派的過失呢?根本沒有!站在唯識宗的立場,一切所知的萬法抉擇為自心,在這種情況下,外境根本不存在,只不過是自己心識的一種迷亂顯現。除此之外,產生眼識的外境、根、作意三者,雖然表面上是產生眼識的因緣,但是它並非真實存在,應該這樣瞭解。

依靠經部宗的觀點抉擇應該存在外境,而站在唯識宗的立場,一切所知抉擇為自心,那這二者誰更接近于萬法真相呢?應該是後者。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有些經典中說外境存在,也有些說外境不存在,那到底如何抉擇呢?最不了義的是外境存在,暫時了義的是外境不存在而心識存在,最了義的是外境、心識皆融入法界,遠離一切戲論。有些人認為,學習因明沒有必要,只是增加分別念而已,還是安住在大圓滿境界當中比較好,甚至剛開始學因明時,有幾個道友專門到山裏實修去了。一方面,我非常隨喜他們的發心,但另一方面,光是盲修瞎煉,坐在那裏產生各種各樣的分別念,對三寶懷疑,沒有正見的話,我覺得還不如學習因明好,也就是說,如果自相續中不具備因明的尖銳智慧,並以此斷除自心的分別疑網,只是形式上安住,不可能斷除輪回的根本。所以希望大家在聞思過程中,應該想方設法生起真正的智慧,就像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所講的那樣,名言中因明的推理並不難懂,只要對中觀推理有所瞭解的人,因明推理是很容易的;如果因明的推理能掌握,那對中觀和其他世間邏輯,應該也會瞭解的。

有些人一聽因明既然是邏輯,那我還是念"嗡嘛呢叭咪吽",念誦當然功德很大,但修行也不要太盲目了,我們還要面對很多的事情,有時會遇到一些知識份子,有時會遇到外道,與他們進行辯論、研討時,如果自己對佛陀的信心,沒有通過因明的觀察生起真實的定解,那麼很有可能別人一說,佛教裏面這個不成立,那個不成立,你馬上就被牽著鼻子轉了;如果自己有一定因明的基礎,那別人說什麼也不容易被他所動。尤其現在是末法時代,與以前的時代完全不相同,古人比較老實,看的不多,聽的也不多,按自己的傳統去做;而現代人分別念熾盛,所接觸的人紛繁複雜,所以於此五濁惡世,真正想對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不退轉的信心,其途徑就是依靠世間唯一的明目——因明學。

本品宣說完畢,在內心之中大家應該這樣發願:

生生世世不離開這樣的智慧!

生生世世以因明的智慧來遣除各種懷疑、邪見!

生生世世在自相續之中生起真實的智慧!

這樣,我覺得在世間當中,乃至生生世世,我們的人生才是非常有意義的!

好,今天學習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