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29 22:51:34
學習次第 : 初階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宗喀巴大師造 翻經沙門釋法尊謹譯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簡介
《入中論》是西元七、八世紀,印度極著盛名的中觀派學者吉祥月稱論師所著。他出生在南印度娑曼陀地方,是佛護論師的再傳弟子,他認為龍樹菩薩的《中觀論》的諸種解釋中,唯佛護論師能圓滿解釋聖者父子之意趣;以此為本,更複採取清辨論師所有善說,兼亦破除其少數非理之處。佛護論師的中觀學傳至月稱論師而大宏其說。
月稱論師關於中觀學派之著述,有十餘種。其中一部是為龍樹《中論》作精詳注釋的《中觀明句論》,黃教僧人頗予重視。另有《四百論廣注》、《六十如理論疏》等。《入中論》是他學習中觀,有獨特心得,發表自己見解的一部權威作品。他出生在印土大小乘佛法均極隆盛的時代。他在擔任那爛陀寺堪布時,大弘中觀宗,當時弘揚中觀學說的有多種派別,彼此論難不巳。論師追隨佛護阿闍黎,直探聖者父子真義,摧伏異說,所向披靡。又多次與唯識學者辯論而 獲決勝。那時有一位博學精微、學通內外的唯識宗大師月官論師,前來那爛陀寺與他往返爭論達七年之久。故《入中論》,除與《中論》相同,破斥二乘外道而外,複廣破唯識、及中觀自續諸師,尤為本論特色。
宗喀巴大師在講《八難題》中指出,佛護、月稱二大論師對聖者龍樹中觀根本慧論之注釋,不同於其他注釋處甚多,最重要者有其八種:
(一)不許有阿賴耶識。雖不許阿賴耶識等,但作業亦不失壞。唯名言假安立之因果有或無,在壞滅之業上亦為有故。
(二)名言中亦不許有自相。若許名言中有自相者,聖者之智應成為破壞有事之因,性空即成他空、非是自空。
(三)名言中許有外境。在名言能量之份上,境與心二者均同為有;而在思維真實性份上,二者亦同為非有。
(四)不許自相續。在方***上,依龍樹大士隨應破的方法,非自立因。
(五)不許自證分。謂自證分不能領受自體,以諸作用不能於自體而轉,如刀不自割。故心自緣不應道理。(六)聲緣二乘聖者亦證法無我。
(七)諦實執及其種子即是煩惱障。二妄現之習氣即所知障。
(八)佛盡所有智為現量知。知如其一切所有顯現諦實之智,雖亦為現量了知,然不迷亂,非由病識增上力顯現為謗實故。
以上四許四不許,是佛教中極為重要之論題,本論對此,類有論說。
總謂月稱論師綜合《華嚴》《般若》《法華》三經的思想,本著龍樹菩薩抉擇之空義,而完成此論。不僅講甚深空理,而且談菩薩大行,更顯示佛果功德。境行果三,皆悉具足。本論論體,主要分因地與果地二分,共十一地。其中菩薩因地十品,是以勝義菩提心之十種分位,採用《華嚴經》十地作為品名,如次配以十波羅密多。每地菩薩都有其所修之行,所證之理,地地增勝,最後佛地果位,所修諸波羅密皆已圓滿,所證之真理亦複究竟。而於第六品菩提心現前地中,以占全書約三分之二的篇幅,盛破唯識師等,成為全論之中心。此複符合藏人之學風,因而取得了藏地對中觀派論著之代表作的地位,列為黃教僧人必學之五大部之一。
本論卷十曰: 智者達空即解脫。解脫生死必須要通達無性空見,乃得成辦。若離緣起正觀,未得無自性之甚深智慧,尚不能得聲緣解脫,況論成佛度眾生。藏人之重視中觀學說,決不是偶然的。
《善顯密意疏》作者宗喀巴大師,降生于一三五七年、青海西寧地區(藏人稱為宗喀,義為宗水)的一個佛教家庭內,三歲時,依止當地噶當派大德,修雅曼達迦成就之敦珠仁欽而住,七歲受沙彌戒,取名羅桑紮巴,依止十年,學習了多種經論。敦珠仁欽對大師此後學經的路術、思想格局均有重要影響。十六歲進藏深造,在聶塘極樂寺學習以《現觀》為首之慈氏五論,十九歲開始參加桑樸寺辯場,以《現觀》立宗答辯,初露頭角。後見《現觀》釋文多引《俱舍》,較為難懂,乃發心學《俱舍》,二十歲夏,住孜欽寺,從薩迦派學識淵博之喇嘛貢嘎貝,聽學喇嘛自己注釋之《現觀》,甚覺滿意。進而請求講授《俱舍》。喇嘛以年老體衰,乃介紹其弟子仁達瓦。大師從仁達瓦學《俱舍》,文字義理,均極明瞭。對仁達瓦生起極大敬信,嗣後經常依止聽學。是年秋,仁達瓦為大師第一次講《入中論》,此後五年中,又為他重講《入中論》二次,並反復講授《量釋論》、《俱舍》、《集論》等重要論典。仁達瓦成為大師一生主要之師承,對大師有很大的影響,大師的一些顯教經論注疏,在義解方面,多數系根據仁達瓦的見解而寫。
三十二歲冬,大師改戴黃帽。黃帽原為持律者所戴,即含有重興戒律之意。大師提倡戒律,自己能嚴格地遵守,悉糾昔舊諸派之流弊。大師之學問行持均達到最高的造詣,足以領導群倫,他會通一切經教,互不相違,認為一切聖言皆是最勝教授,大乘道遍攝一切餘乘所有斷證功德,一切至言皆攝人成佛大乘道支分中。此複學修之過程,必須經歷由下而上,從淺人深、循步漸進的次第,不可缺支、或躐等,在挾擇見地上,以中觀為正宗,以月稱為皈依。大師建立格魯派,中興了藏地已趨衰頹的佛教,使正法住世近七百年,迄今仍為西藏最大之教派,教化流布遠及青、康、甘、蜀、蒙古等地,最近國際上掀起藏學熱潮,真有普及全球之勢。大師功行業績,至高至偉,後世尊為第二法王,足見其感召之深矣。
譯者法尊法師,俗姓溫,河北深縣南堡村人。一九0二年十二月十四日生,一九八0十二月十四日示寂,世壽七十九,戒臘六十。法師幼而岐嶷,弱齡慕道,年滿二十,受具於北京法源寺,後入武昌佛學院。一九二五年入藏學法,十載勤學,備通三藏。一九三六年返漢,主持漢藏教理院十餘年。一九五六年起任中國佛學院付院長,一九七八年後,兼任院長。
法師畢生致力於翻譯藏文經論,五十餘年,積功不替。前後翻譯西藏格魯派重要論著,如《菩提道次第攝頌》、《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辨了不了義論》、《辨法法性論》等多種,又依獅子賢論主疏,譯述《現觀莊嚴論略譯》,並將《大毗婆沙論》二百卷,及《社會發展史》等由漢譯藏,編輯藏漢,漢藏字典辭彙若干種。為響應中國佛教協會為四化立功之號召,法師以耄耋高齡,譯出陳那菩薩《集量論》、法稱論師《釋量論》及僧成大師《釋量論疏》等數十萬言。早年脫稿而未曾出版問世的、尚有《五次第論》等重要密部論著。法師對介紹藏地佛教高深理論、及交流漢藏文化,作出了偉大的貢獻,起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海外譽稱為我國近代第一大譯師雲。
釋迦教下比丘幻慧依若干資料整理撰集 一九八八年八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