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6/24 01:17:16
月稱菩薩
尊貴宗薩欽哲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中道-談入中論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第165個記誦,“由無作者則無業,若見我我所見空……諸瑜珈師得解脫”。因為無我,所以他不可能有我的行為。同時,你也沒有所謂我所,就是說這個是我的感覺,這是我, 的什麼,這種, 我所也沒有。, 當一個瑜珈行者證得無我也無我所的時候,得到了解脫。

第166個記誦,“瓶衣帳軍林鬘樹……由佛不與世諍故”。月稱菩薩說,一切的東西,或者一切的現象都是緣起而生,並不是只有現象界的某幾個現象是這樣的,而是所有的現象都是如此的。瓶子、衣服、網子、軍隊、樹林、念珠、樹、房子、小車子、旅社,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舉這些例子,可能是當時月稱菩薩想的這些。最後結束的兩句講的非常美,以上這些東西,只要你不去分析它,它都是存在的,為什麼存在呢?因為佛永遠不去和任何的人有衝突、爭論的。

第167個記誦,“功德支貪相薪等,有德支貪所相火……由余世間共許有”。前面這兩句應該是並排擺著,他們其實是相對的。比如功德和擁有功德的人或者是物件,和貪心的人,這兩個是相對的。比如我們說茶杯和組成茶杯的離子,說我和蘊,以上這些東西,如果你以前面講的“七支”的方法分析,就找不到一個實存的東西,但是如果在相對的層次上不去分析,他們都是存在的。

第168個記誦,“因能生果乃為因,若不生果則非因,果若有因乃得生,當說何先誰從誰”。如果某一個東西能夠產生結果的話,這個東西我們就給它一個標識叫因。如果某些東西不能產生因,我們就不叫這些東西為因。結果之所以會產生,只有當它有因的時候才會有果。如果我們說因果是互相依存的,是緣起的,那什麼能夠叫做最原始的因呢?所以,這些理論家經過了很大的辛苦,去創造出所謂的創造者。但對月稱來說,因果可以說這種形式非常好,因和果是互相依存的,是緣起而生的。

第169和170兩個記誦,“若因果合而生果,一故因果應無異,不合因非因無別,離二亦無餘可計”,“因不生果則無果,離果則因應無因,此二如幻我無失,世間諸法亦得有”。如果一個理論家認為因果兩個是獨立的,當我們說那些相信因和果都是獨立存在的時候,幾乎包括了一切,也包括了那些相信神的人,因為他們認為神創造了一切的,所以兩個因果是獨立存在的。現在月稱菩薩分析,當因產生果的時候,因和果有沒有真正的接觸呢?如果接觸,就是他們兩個碰到的話,如果因果沒有接觸,就是合一的話,兩個就是一樣,何必要有結果呢?一個獨立的因去碰到一個獨立的果,就是已經存在的,這兩個碰到一起的時候,何必要前面的那個呢?我們如果說因果不接觸的話,就像一個創造者創造被他創造的這些東西,這兩個他們並不接觸,這種情況之下,任何一個東西,就算那個東西跟結果毫不相關,也可以創造。這就好象說,只要種下針,就可以長出果。第170個記誦是繼續的。

現在,又有人問,如果這樣,怎麼樣建立所謂的因果觀念呢?對月稱來說,因兩個都是幻想,都是虛幻的。而前面同樣的問題,因果兩個會不會相遇,這一類的問題對我來說不能成立。因為對我來說,我的因和果兩個都是虛幻的,都是緣起所生的,所以沒有所謂因果碰不碰到一起的問題。

第171個記誦,“能破所破合不合,此過於汝寧非有……故汝不能破所破”。對手講,現在你自稱月稱的人來駁斥我們的理論,你駁斥的理論和我們被你駁斥的理論,兩個是接觸還是不接觸呢?這個問題就可以破除掉你破除的方法。

第172個記誦,“自語同犯似能破,無理而謗一切法……汝是無宗破法人”。月稱說你是一個根本沒有見地的人,你只不過是一直駁斥其他人,人家有一個理論,你就駁斥他。所以這就表示,你根本不入聖者之流,聖人根本不認為你跟他們一樣的。你這種做法是不好,不對的。

第173個記誦,“前說能破於所破……誰定有宗乃有過,我無此宗故無失”。月稱說,你所問的就是一個駁斥者和被他所駁斥的理論,兩個接觸不接觸,這種問題只有對一個建立起自己理論的人,才有這種問題存在,我從來沒有建立自己的理論,我也沒有這樣的過失。

第174個記誦,“如日輪有蝕等別,於影像上亦能見……然是名言依緣生”。舉例來說,當有日食的時候,你已經直接看太陽,你看到一面鏡子,你看到鏡子的時候,你就知道太陽被食掉多少了,你可以講出這個。那個時候,我們不必擔心說天上的太陽經過日食,還有鏡子裏面太陽的影子有日食,這個時候我們不必擔心天上的太陽跟鏡子裏的太陽的影子兩個到底有沒有接觸,這個不用擔心。但是,鏡子裏的太陽還是有這樣的功效在。月稱菩薩非常特別的一點,他甚至說我所駁斥的東西,連我的駁斥本身在內,也是相對層次的,請不要去分析它。我對你的駁斥實際上跟剛才舉的例子一樣,像太陽的日食和鏡子裏日食的影子一樣,就是這樣在運作的,這樣還是很有效的,還是能做很多的事。

第175個記誦,“如為修飾面容故,……如是此因雖非實,能淨慧面亦達宗。”在鏡子裏面有你的像,這個像當然不是你真的臉,但是你用這個像可以在自己的臉上,可以把自己弄的漂亮。這個時候不用擔心你的臉和鏡子裏的像,兩個是不是接觸。這個時候,月稱菩薩說他的對手,你智慧的臉被你所發展出來的理論所遮住了。為要除去遮住你的理論,所以,我給你一些虛幻一樣駁斥的分析。所以,我的駁斥,我的分析,不但可以駁斥別人錯誤的見解,同時也能讓你瞭解到智慧。

第176個記誦,“若能了因是實有,……則可配此合等理,非爾故汝唐劬勞”。

月稱菩薩講,我們中觀師從來不認為有一個實存的分析,我們也不認為有一個實存的被分析的物件,所以你要試圖拿我們的方法來攻擊、反擊我們,這只會讓你覺得非常疲憊。

第177個記誦,“易達諸法無自性,難使他知有自性,汝複以惡分別網,何為於此惱世間”。對於月稱來說,要讓這樣一個理論師瞭解到一切東西都不是實存的,其實很簡單,因為我有各種各樣的例子比喻給你聽,比如我可以說這是幻影,這是海市蜃樓,我可以用這些例子跟你講。但是,對於你這樣的理論師來說,如果你想要向月稱證實有什麼東西是真實存在的,你舉不出例子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力氣去編織一個錯誤的見解的網,何必這樣做呢?

第178個記誦,“了知上說餘破已,重破外答合等難,雲何而是破法人,由此當知餘能破”。前面我們所用的不自生、不他生等等的方法,還可以繼續用。這個時候,月稱菩薩對對手講,你要瞭解到這一點,因為你是相信有什麼東西實際上存在的,而我從來沒有相信什麼東西是實際存在的,所以你用我的辯證方法來反擊我,這是毫無一點效果的。也就是說中觀應成派用對手的邏輯來反擊打倒對方。這是因為你有一個理論建立起來,所以我可以駁斥你,對我而言,我從來沒有建立任何的理論,你如何拿我的東西來駁斥我。

前面講的無我,無我如何說無我能夠成佛,也許我們出生,我們就像一條船一樣,那裏有很多的惡業,我們可以用這一生清除很多的惡業,這個船就比較輕了,比較輕了,最後就可以渡過河成佛,是不是這樣?

回答:

你這樣講,就為我說了很多的話。自我不是一條船,修道才是你的船。就算在相對的層次上,所謂的自我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只是一個名字。當然,這個名字本身的力量很大的。也許我們應該說是一個標籤,這個標籤的力量很大。

提問:有一個記誦,“若見我所皆空,終瑜珈師得解脫”,我想得到明確的答案,只要了無我就會得解脫,還是說只要得所證戒才會得解脫?

回答:這兩個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東西。如果你真正能夠體驗到,即便是一刹那間體驗到記誦的這兩句,你就會正得菩薩初地。你要在一刹那之間面見一百個佛,就可以見到他們。如果那個時候,你想把自己的肢體肢解開去供養一切的眾生,你也可以那樣做。你記不記得,如果說你真的能夠正到這樣的話,就算古代功德具足的那些阿羅漢,但是他們一切的功德都還比不上,他們的光芒都會被你遮蓋過去。那個時候,當然你的智慧不能真正地超越,或者說讓你的光芒超越,並不完全是你的智慧。對一個像我們這樣的凡夫來說,如果說一個完完全全成佛的佛和一個證得初地菩薩的人在一起,一個凡夫分不出兩個的不同。不過這樣已經不錯了。

提問:如果月稱菩薩講,在相對的層次不應該分析它,我們接受那麼一個玩意兒叫車,在相對的世界,我們什麼時候要分析,分析在什麼時候用?

回答:這個問題很不錯。當我們的修持如果受到一些東西的影響,或者是被一些東西,尤其是被宗教式的理論帶著走的時候,當然在修持中,一個車的概念大概不會給我們惹什麼麻煩,我們用別理論的在這兒講。比如有人現在跟你講,這個人說我看到你的前生,你的前生可能什麼事情不對,像類似這樣的話,你會非常的害怕。這一類的事你不要認為不會發生在我們的身上,它經常發生在我們的身上。現在我給你另外一個好的例子。

比如你從香港跑來看我,你來的時候,你有期望,你認為我可以幫助你解決某些問題,但是你不知道這實際上是你自己的期望。因為,在這個時候,為什麼呢?因為你 認為這一個拯救者是獨立實存的一個拯救者,所以你來的時候,你就來見我,我也不知道自己做了一些什麼,也許就拍拍你的肩膀。有兩件事可以發生,一個好事一個壞事,如果說我拍拍你的肩膀,你真的把問題解決了,其實是一個壞事。為什麼呢?因為這樣,可以說是確認了你原來就有的煩惱,你會說我老早就知道,我是刻意這樣做。也可以是好事,但是如果是好事,實際上就是要看你了。比如說你到我這兒來問我一個問題,我念了十萬遍的咒,給你一個灌頂,給你掛一個什麼東西,結果無效,你可能覺得很失望。如果你對於前面發生的,比如你來了,結果我做了一些什麼,但是做了什麼無效,這些本身是我說的好事,但是對於好事的處理,如果你覺得是無效,實際上這件好事沒有好好處理它,你就會覺得失望。但是,如果說經過前面這些東西,假如你的感覺,你覺得其實是我自己的期望,我的期望太高了,其實不是這樣的,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可以從好事裏得到一些不錯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因為這樣的話,我的責任就沒有這麼大了。

提問:我想提出一個反擊前面說車子的形狀的問題。也許從車子的形狀,你找不出車子的基礎,但是會有一個機會的可能性。當然永遠可能沒有辦法畫成一個完完全全最標準的正方形或者是圓形。但是我有可能性去畫,比如形成一個人是基因形成的,我也可以說這種基因有很多的可能性。

回答:對於這個的答案,這個問題在法國教這個《入中論》的時候,討論了很久,我認為月稱菩薩仍然會說這是一個串習。在法國討論的時候,人家說在數學上,無論你怎麼說,2加2絕對不可能成為5,就是4。月稱菩薩對於這個東西會這樣回答,你實際上看起來非常邏輯的答案,但是實際上就是你的串習,因為你已經學了很久,2加2就是等於4,這就是你的串習。

提問:我其實上面的意思,比如我們說一個完美的圓形,沒有一個人畫得出來,也許我們的電腦可以畫得非常非常接近,但是仍然沒有一個人畫。但是不管我們畫不畫得出來完美的圓,但是完美的圓一定是有一個概念,我們才知道什麼叫完美的圓。

回答:完美圓的概念應該是我們畫得不太完美的圓的基礎。月義菩薩不會這樣講,這一切是互因而起的。為什麼你認為有完美的圓,因為你認為有方形,所以您認為會有圓。

第179個記誦,“無我為度生,有人法分二,佛複依所化,分別說多種”。

第180個記誦,“如是廣宣所……一許十大聖”。佛當要講比較仔細的時候,就說16種空性,如果簡略地講,就是四種空性。

第181個記誦,“有本性爾故,眼由眼性空,如是耳鼻舌,身及意亦爾”。眼睛的本性空,並不是有什麼別的讓眼睛空,而是眼睛的本性是空的。這一句話,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很多人在修持空性的時候,我們都是去看,或者是認為什麼東西消失掉的,或者是什麼東西沒有了,或者是什麼東西成為空了,如果我們這樣去看、修持,我們所講的其實不是它的本性空,而是什麼東西不見了或者是什麼東西消失掉了。

第182個記誦,“非常非斷故,眼等內六法,所有無自性,是名為內空”。因為他們沒有什麼東西本質上是存在的,因為生、住、滅這些東西,本性都是空的,所以一切的眼、鼻、耳等等這些本性是空的,這個稱為內空。

第183、184個記誦,“由本性爾故,色由色性空,聲香味及觸,並諸法亦爾,色等無自性,是名為外空,二分無自性,是名內外空”。色本身對於色而言,是空性的。其他的聲香味觸法,一切的法,這些對於它本身是空的。這種空,我們稱之為外空。而一切的感官是空性,感官的物件也是空性的,這兩個被我們稱為內外空。這些不同的空性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不同的眾生。對於某一些眾生,要先叫他外空,有一些可以反過來。

第185個記誦,“諸法無自性,智者說名空,複說此空性,由空自性空”。這個記誦是非常出名的一個,一再被人引用。諸法離於自性,以前有學問的人說這個是空性。但是,空性本身也是離於自性的,這是我們說的叫做空空或者是本性空。

第186個記誦,“空性之空性,既說名空空,為除執法者,執空故宣說”。當有的人學習到空性之後,又會把空性再當作是一種現象,當做是一種法。為了要除去這種執著,所以佛說空空,就是自性空。這個空,實際上經常別人談論到的空,就是講的這個空。

第187、188個記誦,“由能遍一切,情器世間故,無量喻無邊,故方名為大。由是十方處,由十方恒空,是名為大空,為除大執說”。在任何方向,實際上都是無邊無際的,任何一個方向,都有無數無量的眾生,而這些眾生,對他們而言,又有不同的方向。在各個方向,東南西北等等,這十方,每一個方向的本性都是空的,沒有一個究竟的東方,究竟的南方。在我們這個相對的世界,當然最大的東西就是方向,所以說這種空被稱為大空,也許可以叫偉大的空或者是方向的空。

第189、190個記誦,“由是勝所為,涅磐名勝義,彼由彼性空,是名勝義空。為除執法者,執涅磐實有,故知勝義者,宣說勝義空”。涅磐是所有跟隨三乘修行者最近的目標。但是,就算是涅磐或者我們說成佛解脫,本身也是空性的。這是我們說的勝義空或者是究竟空。

之所以說佛要教授這種空,是因為避免有人把涅磐或者把成佛解脫也當作是一個實存的現象,而執著涅磐是實存的。對於這種弟子,佛就教育勝義空。第190個記誦,第三句,月稱菩薩特別強調,是誰教導勝義空?是已經證到佛果的人教導的,他說成佛或者是涅磐這件事本性是空的。

第191個記誦,“三界從緣生,故說名有為,彼由彼性空,說名有為空”。三界是由一切因緣產生的,所以,他們都是組合的現象,是有為。而一切組合的現象,一切的有為的本性是空的。這就是我們說的一切組合的現象本性空,也就是有為空。

第192個記誦,“若無生住滅,是法名無為,由彼彼性空,是為畢竟空”。如果沒有生、住、滅這些的話,這個現象就是非組合的或者是無為。因為我們有這個習慣,當我們談到有為法,也就是說組合的現象的時候,一個人很自然地想到跟他相對的一定是非組合的現象,就是無為法。非組合,本身就是空性。

第193個記誦,“若法無究竟,說名為畢竟,由彼彼性空,是為畢竟空”。這種空性,如果用比較平常的話講無邊即空,沒有邊際,沒有界限的空。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裏,我們沒有體驗什麼叫無邊際,也許我們可以想像在某一個方向一直下去是無邊際,天空是無邊際,但是實際上我們沒有體驗過什麼叫無邊際。但是無邊際實際上是報身佛所有的一項財富。比如我們說無量光,無量的化身,實際上我們說阿彌陀佛就無量光,長壽佛就是無量佛的化身。但是無邊際本身是空性的,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稱的無邊際空,或者是書上講的畢竟空。這個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教授,因為有個人執著於保身佛無量的功德,如果是這樣的話,全部都沒有了。

第194、195個記誦,“由無初後際,故說此生死,名無初後際,三有無去來。如夢自性離,故大論說彼,名為無粗及,及無後際空”。這個空叫做無始無終空,這邊你要非常注意,開始鐘錶是空的。因為一般的大乘經常會這樣講,輪回是無始無終,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所以有人會把無始無終本身當做一種現象,所有的無始無終本身也是空性。越程菩薩說輪回是無始無終的,也沒有所謂的來去,就像做夢一樣,沒有辦法說夢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就像你在夢中夢到一個茶杯,並不是說打破了或者是被人拿走了,茶杯沒有了,而是本身是空的。這個無始無終,本身也是空性的。在大論,也就是說中論裏講過。

第196、197個記誦,“故謂有可放,及有可捨棄,無散無放,都無可捨棄,既彼無散法,由無散性法,由本性爾故,說名無散空”。很簡單。也許像這些,當然真的要瞭解是不容易的,不過字面上看好象不難。這種空性叫做無可捨棄空,就是沒有什麼東西要去捨棄掉的。當我們談到捨棄什麼東西的時候,表示你要丟掉一個你不要的東西,你要把它捨棄掉,這是空性裏面最偉大的空性。這實際上和我們前面舉的例子,就是稻草人和人,和人認為是人的故事非常配合,在這個故事裏,沒有所謂真正的人要去捨棄掉。所謂的自我,並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你沒有什麼可以捨棄的。所以,當你經過做了十萬個大禮拜,修了十萬遍的金剛薩多以後,終於成佛了,那個時候你會發現你沒有做什麼。你立刻的反映,你就會講,我們為什麼要幹這個事,既然沒什麼東西可以捨棄,我們修這些做什麼,這兩個記誦就是答案。這個空不是叫做捨棄空,或是叫無可捨棄空。這就表示,你有什麼東西要捨棄嗎?當然不是。

第198、199個記誦,“有為等法性,都非諸聲聞,獨覺與菩薩,如來之所作。故有為等性,說名為本性,彼由彼性空,是為本性空”。這是另外一個非常重大的教授。一切的現象,一切的法,無論是有為法、無為法等等,這一切的現象都事實上聲聞緣覺、菩薩、如來所製造出來的。但是,一切這些現象的本性,比如有為法,就是前面講的,我們製造出來的有為法的本性是空的,所以這個叫做本性空。

第200、201個記誦,“十八界六觸,彼所生六受,若有色無色,有為無為法。如是一切法,由彼性離空,變礙等無性,是為自相空”。這是一切現象、一切法空。一般所教授的空性,實際上是這個空性。第200記誦和和201個記誦前兩句,講的是一種空。講一切一切的現象,一切的十八界,十八種元素,六種感官,六種受,一切組合的、非組合的各種現象,沒有一個留下,一切都是空。這就是我們稱為的一切法空或者是一切現象空。

201個記誦最後兩句,是另外一種空。或者應該這樣說,201個記誦後兩句,實際上可以說是解釋另外一種空性的開始。這個空,實際上像昨天那位外國朋友講的,我們有的時候會說這個東西也許是空的,但是它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有效的東西在。比如我們說畫一個圓,非常完美的圓形,我們可能現在用任何的器具或者是電腦,都畫不出一個完美的圓,但是背後一定有一個有效的,我們認為實際上有一個完美的圓形存在於它的背後,我們才能有圓的概念,所以這個在背後的有效的東西,有點像我們說這個人表面看起來脾氣不太好,其實他的心腸很好。外面表現,但是背後有一個真正的狀況。這種空性多半是對於理論師說的。這個空,下面解釋了很多,我們就往下講。所謂的空性是怎麼講?像前面講的,這個現象顯現出來什麼,背後有一個真正的本性,這個東西是什麼呢?真正在背後的東西是空性。下面的14個記誦,就是解釋這兩句話,但都是講它的性質。

第202個記誦,“色相謂變礙,受是領徹性,想謂能取像,行即能造作”。可以說這些性質都是有部的論師建立起來的,我也同意。什麼叫做色?色就是說,能夠組合成一個什麼樣的形式的,會有阻礙性,阻礙東西的,這種叫做色。什麼叫做受呢?受就是一種體驗,能夠體驗到快樂、痛苦,或者是不苦不樂的體驗,或者是體驗到快樂、不快樂或者中間的體驗,叫做受。對於我們說標識和標識的物件,就是標識所依的物件的執著,是我們說的相。可以說去照做一個什麼,做一種行為,去形成一種行為,是我們說的行。識表示去分別,知道每一樣東西的差別、差異,這個叫做識。可以去分別,能夠知道,同時知道各個的不同,這個叫做視。

現我們剛才講的,實際上可以說是各蘊,就是五蘊背後到底什麼東西是真正的,討論這個東西的本性。當然每一個記誦都是非常精簡,一個記誦甚至是一句,裏面有很多的意思。如果您是想每一句都要知道真正仔細講起來的意思,就去看阿毗達摩。但是因為我們目前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中觀的道理,所以對每一個都沒有深入講。

第203個記誦,實際上等於是把一本很大的東西,只引一句,只講五蘊的自性就是苦,18界的本性就是毒蛇。

第204個記誦,佛所說的12觸,實際上是一切痛苦的來源,或者說痛苦所生的地方。12緣起法是什麼呢?就是一切因果相交,一切合合的,就叫做緣起法。給別人捨棄東西,是佈施;沒有痛苦,是戒;沒有嗔恨,是表示安忍;不去做非功德的行,這個叫精進。這只是用一個非常簡單的定義界定這些。把心向內收,這個叫靜慮,就是三摩地。什麼叫做智慧,什麼叫般若?沒有執著叫做般若,這些是波羅秘多。四種三摩地。四種,等於是沒有形象的三摩地,比如我們說的四無量心。另外是色界的最後四種加行。這四種不同的三摩地、靜慮,是佛講出來的認為這些三摩地是不受影響或者是不會搖動的。

37菩提份的本性是什麼?讓你可以從輪回中解脫出去。在座很多大乘的學生,記不記得菩薩的菩提份是什麼?四念處、四清淨心、四如意族、五根、五立,七菩提份。這37菩提份的本性,可以帶領一個人或者眾生從輪回裏解脫出去,用專有名詞講就是“處理”。空性的本性是什麼呢?沒有執著,或者可以講,在主客之間沒有什麼行為。解脫的三門:沒有標識。這個東西的基礎是無相,或者是沒有標識;道是修的道,道是無怨。很抱歉,今天記不得第三個了。不管怎麼樣,這三個東西可以除去障礙。但是除去的障礙是非常特別的,就是當你入定之間有障礙,他們可以除去這種障礙。

佛有實力,這個實力的本性,就是能夠建立勝義諦的見地。四種無畏的本性,是堅定,佛的功德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所以就會無味。如果一個東西慢慢減少,可能會害它,佛四種無味的本性是堅定。佛的四種無分別制的本性,是不終止,就是無結,沒有終結。立意眾生的本性是大慈。比如保護其他的眾生不受痛苦,這叫做悲。有一個句話非常間斷,像下面的這一句,“喜”的本性或者是喜的像,就是喜。“舍”,也就是平等,平等的本性是無分別,沒有什麼東西混雜,無分別。佛有18部共法,本性也許可以解釋,你找不到跟它一樣,這個東西是那個東西的樣本,找不出那種東西。你沒有辦法把它變成一個別的東西也具有同樣的,這叫不公。

第214個記誦,佛的智慧,本性是現見、現觀,當下就可以知道。也就是佛如果要瞭解一件東西,不必經過邏輯,不經過比量,全部的瞭解都是經過現觀。其他除了佛之外的聖者,無論是阿羅漢還是實地菩薩,他們都是少份,沒有佛那麼大、那麼圓滿。

第215個記誦,講最後的結論。一切組合的現象,以及非組合的現象,用比較術語講,就是一切的有為和無為法的本性都是空的,是自像空,用比較普通的話說一個現象真正背後的本質是空性的。這種空性在修道的時候,主要是教授這種空性。這種空在修持當中經常談到,比如在修持當中用分析的方法,我們知道很多的現象都是空性,這一切都是幻想。但是在這些的背後,我們知道後面其實有一個什麼什麼的本性。比如有不的論師得到,一切東西的背後就是無方,沒有方向的例子。唯是師得到是,一切的東西本性,然後下一個定義,就是怎麼怎麼樣的。

第216、217個記誦。現在這一刻不會留下來的,過去、未來根本不存在。不管怎麼說,時間根本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不存在,本身是空性的。這個可以叫做不存在空,或者是不可得空。

第218個記誦,“……合合由彼空”。一切的諸法、現象,當因緣具足的時候生起,但是在究竟的立場上,並沒有什麼聚在一起或者是合合。我們所說的聚在一起或者是合合,只是給這種情形的標識而已。這種聚合或者合合的現象,實際上是空性的,有點像一個森林是很多的聚合,我們所謂的聚合,實際上只是一種標識,這是我們說的空。

以上如果我們用很詳細的方法講空性,16空。

第219個記誦,“應知有性言,是總說五蘊,彼由彼性空,說名有性空”。一切存在的現象,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五類,就是五蘊。我們說五蘊,自性空,叫做有性空或者是實質空。講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我們是在介紹不共,或者是很特別的大乘的見地。前面我講過,就算是聲聞緣覺也瞭解人空和法空的道理。有幾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不同的學者講的不一樣,龍樹和彌勒,對於這一點的觀點不同。龍樹和彌勒的觀點不同,主要是在定義什麼叫做法空,也就是現象空上。月稱菩薩等於是龍樹菩薩的跟從者,所以我們就會說,緣覺也了解法空,但是彌勒不是這樣說的。龍樹菩薩的觀點是這樣,為了能夠證得人空,當然要知道五蘊是空。因為不管怎麼樣,五蘊是人或者說我間接的目標,所以你至少要知道五蘊空。所以聲聞緣覺一樣了解法空。而彌勒不把五蘊當作人以外的現象,他把五蘊當作人,所以成為人空的一部分。他們兩個這樣講都是有道理的。因為龍樹菩薩在寫論的時候,支持他的是從經上得來的。而在《般若經》裏面,佛講過,就算要證得聲聞,也要瞭解波羅,要證得緣覺,也要瞭解波羅,這個波羅當然包括了人空和法空。所以龍樹菩薩用佛經上講的,來支持他所寫的論。

第220個記誦,講非組合的現象,也就是我們說的無為法,也是一種現象。但是這種現象不是實質的現象,所以本性也是空。就像天空,之所以稱之為天空,因為沒有什麼東西在那裏,所以叫天空,這一類叫做無性空。

第221個記誦,“自性無有性,說明自性空,此性非所作,故說名自性”。我們所說的自性、本性,無做作,是本性的定義。空性不是一種做作。而這個不做作的空性,本性也是空的。

第222、223個記誦,“若諸佛出世,若佛不出世,一切法空性,說名為他性,實際與真如,是為他性空,般若波羅秘,廣作如是說”。上一個記誦說的是自性或者說非做作的自性空。不管佛出世與否,一切現象的究竟本質是空性。這種空叫做他性空,這種空是沒有其他的性質在裏面。為什麼叫他呢?這個他是表示對佛而言,佛所瞭解到的空是這樣的,所以說這個空只有佛所正到的。第223個記誦的前兩句,這是自己的本性,就是我們說的真如,這種本性,除了佛之外,其他的人無法正得、瞭解。

以上是20種空性,223個記誦後兩句,月稱菩薩講,以上的16空以及4空,是在《大般若經》裏所說的。

第224個記誦,“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諦入滅定”。六地的菩薩因為瞭解到16空,他的心從一切的煩惱中解脫出來,所以看到三界,也就是三有,就好象看到一種水果,一種水果可以同時看到外面,也可以看到裏面,在坐上的時候,是這樣的。在座下,用一切相對真理或者是相對層次的方法,也就是名言諦,也就是剛才前面說的“護持戒”等等。這樣,就可以進入滅。

第225個記誦,“非常具足滅定心,然恒悲念苦眾生,此上複能以慧力,勝過聲聞及獨覺”。到這裏,就進入七地菩薩。非常難得的六地的菩薩,雖然已經正得了離于二邊的智慧,但是他沒有一點的驕傲,反而對於那些沒有救護的眾生產生慈悲心。當菩薩進入七地的時候,菩薩就可以勝過聲聞緣覺,不僅是功德方面,他的智慧也超過了聲聞緣覺。

第226個記誦,“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六地菩薩就像是鵝王,他可以帶著那些鵝飛躍大海。六地菩薩,有兩個翼,一個翅膀是勝義諦,另外一個就是世俗諦,一個是究竟真理,一個是相對的真理,這兩翼非常廣闊,這個時候可以飛躍、超越過聲聞緣覺,帶領所有的鳥飛。當他在飛行的時候,如果需要風的幫助的話,就可以積聚風,實際上這些風就是善的功德,能夠幫助他飛行。這樣,就可以飛躍像海一樣廣大的諸佛的功德,無量的功德,可以飛躍過去。這大概是藏文本最後一個字,就是“去”,他已經達到了這一點。他還沒有達到,但是現在已經在飛了。到這個時候,這一地的菩薩已經超越其他所有的了。記不記得當初地菩薩的時候,只是一隻小鳥,但是那個時候,其他的鳥還是很尊敬他,因為這個小鳥雖然智慧不太夠,但是功德很大。到這個時候,他超越了其他的一切鳥,他現在帶頭在前面了。

也許有人問我們來這些幹嗎?我們來這裏,可以說來買保險,多生以來,我們有這樣的習慣、串習。有沒有人看過一個電影,《入侵腦細胞》,大家應該看這場電影。如果你去看的話,不要忘了,我要拿介紹費。在這個電影裏,一個女的大概是被放到別人的腦細胞裏面。因為這樣,她必須要經歷很多不同的經歷,很多的經歷都是非常可怕的。但是把她放進的科學家,他跟這個女的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無論發生什麼,你都要記得這不是真的。在我們的生活裏實際上也是這樣的,但是我們的問題是不記得它是真的,我們會忘掉它是真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非常強的串習,來執著於不是真實的東西為真實。我來臺灣超過十年了,我見過許多的人,有很多人重複來找我。我看到這些人有許許多多說不清的問題,有各種各樣的痛苦,來問他。我為任何人打的卦,加起來都無數了。我身為西藏的所謂的魔法師,我給很多人寫過多少的藥方來治這些痛苦。比如有的時候告訴別人要煙供,有的時候告訴別人要水供。同樣,有的時候告訴人家要修火供,有的時候要告訴他要認識星系。但是,無論你做什麼,只要不知道這一切都不是真的,那實際上都是騙人,老師在騙學生,學生在騙老師。

我們不知道這一切都不是真實的,而我們試著去解決這個問題,或者是非常努力地去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行為,正好會反過來加強我們對這個事的執著。因為你認為它是真實的,你才會拼了老命也要解決。我知道,要知道這一切都不是真實的,那是非常困難的。我知道,當痛苦真正入侵到我們的生活裏的時候,那個時候要認為這一切不是真實的,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往往我們為了一個小小的沒有一點害處的芝麻落在你的床上,就會覺得非常痛苦。尤其你晚上如果睡不著覺,床上要有一個小芝麻,那就要了你的命。你睡不著,突然到半夜,發現床上有一個芝麻,當你又睡不著覺,那個時候不管怎麼想,這個芝麻很小,這個芝麻其實是會變現,這個芝麻其實是一個美妙無比的空心舞,這些都是無效的,這種執著的力量非常非常大。

就像你拼命要抓一個什麼東西,這種執著,實際上就是平常說的生存的本能。我們在這邊要做什麼呢?我們在這邊學習越程菩薩這本書,至少會給我們一個很模糊的觀念,什麼叫真理的概念。這個概念雖然模糊,但是它已經夠好了。我們學這本書,只讓我們很模糊的,或者是大略瞭解什麼叫真理的概念。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保險。當然,如果有一個人問你單掌拍出來的聲音是什麼,或者有人問你雨滴在地上的聲音是什麼,如果你瞭解當然很好,但是這個需要很多的功德,我們不可能做到。但是有模糊的大略的真理的概念,對我們來說已經夠好了。所以在第六章的時候,月稱菩薩所做的就是建立起這種見地來。

我們說見,實際上用一種方便的方式來稱呼。當我們說見的時候,並不表示月稱菩薩有一個命題在那邊,不是這個意思。非常重要的一點,你要知道月稱菩薩從來沒有一個命題。這不只是月稱菩薩在究竟的立場,因為空性,所以完全沒有這種命題,在相對的層次上,實際上月稱菩薩也沒有一個主觀的命題,因為在相對的層次上接受不同的眾生所接受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一個命題。

所以,當我們講月稱不接受任何的理論,並不表示月稱菩薩是一個斷見。因為,斷見是你相信有一個東西,那個東西的名字叫不存在,而這個不存在是實際存在的。當月稱菩薩講接受所有眾生所接受的,這也並不是表示他是常見。我知道,在中國人裏,《心經》和《金剛經》是大家很多人讀的,而我們現在講的《入中論》是進入、瞭解這兩部經的鑰匙,希望大家很重視這部《入中論》。佛的教授是非常深奧,非常廣大,幾乎不是一個像我們這種平常人所能瞭解的,所以我們非常需要有一個人把佛所講的東西解釋給我們聽,而是一個寫的非常好、非常美、非常明白又非常簡潔、簡短的解釋。

月稱菩薩說,在勝義諦,也就是究竟諦上,任何的現象都是離於四邊,為什麼呢?因為這四種邊界任何一種拿出來分析,你就會發現他們都不是邊界,這個見解是究竟的見地。這個實際上是非常有意義的,當我們瞭解到在究竟上任何的現象都是超過,或者是離於所謂的四邊的話,我們的工作實際上就是這樣的,我們運用學習、討論等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討論,建立起任何的現象都是離於四邊,這是我們對於見地做的工作。當我們具備了這樣的知識,也就是說一切的現象都是離於四邊,我們並不是停在這邊,而是繼續努力,希望我們一切的思想等等,都和我們的見地能夠結合起來,否則的話,就變成你的肚子很餓,但是燒好了一盤飯,放在你的面前,你不吃是一樣的。

現在講一個例子。我們說夢當然不是真的,惡夢,或者說做夢,我們會說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舉例來說,也許有兩個人在做夢,其中一個人醒過來了,他知道剛才在做夢。前面已經講了,在勝義諦或者在實相裏面,即便是做夢的人醒過來,這兩個人根本沒有差別,因為根本沒有夢,所以這兩個人實際上沒有什麼不一樣。但是,如果我們談到現在正在做惡夢的人和夢醒的兩個人的經歷,就有很大的不一樣。所以,這中間是有差別的。剛才講的這個人,是我個人很喜歡的,是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一個人。吉美林巴叫他自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甚至不是一個出家人,值得別人尊敬的人,或者是高高在上的人,他跟平常的人一樣,就是一個平常的商人或者是一個平常的漁夫。

第七地,也就是第七地的菩薩,叫做遠行地。這個菩薩在每一刹那都能夠進入滅靜地。可以隨時隨地棄住空性或者是棄住真理。就是因為在第六章,所做的關於智慧的瞭解,能夠幫助在第七地的時候,每一刹那都能夠棄住真理。在坐下,大概是安全住在方便。也許我們回想一下,在講第一品的時候,進初地菩薩的時候,初地菩薩在座下最主要的修持是佈施。一地一地講上來再第六地的時候,菩薩在座下主要的修持智慧,七地在座下修的是方便,這是第七地。這是印度寫作的風格,他們認為重要的地方,就一章一頁地寫下去,當不重要的地方,就跳過去了。

第八地,叫做不動地。七地的菩薩為了能夠更加提高自己,進入第八地——不動地。在坐下的時間,修的是祈禱。為了表示證悟,所以八地的菩薩、諸佛會來把他叫醒。在前面我們也許會覺得,一個菩薩有的時候會在座上會留戀過久,雖然菩薩有一種傾向、可能性,但是不會做這種事。到了八地的時候,菩薩們就再也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八地的菩薩也會除掉一切的煩惱。因為這樣,所以菩薩成為三界的導師。但是,八地菩薩跟佛比起來,還是沒有佛圓滿的功德。雖然八地菩薩輪回裏面的一切,不只是輪回的果報,甚至連輪回的因都完完全全切斷了,完全沒有了。八地菩薩會正得十種非常特殊的自在。

一個是長壽的自在,他得到壽命自在,如果他願意的話,他願意活多少就活多少。如果他想要不活下去的話,隨時可以不活下去。如果他要的話,他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動機。另外一個自在,他有什麼樣的莊嚴就有什麼樣的,如果他想要富裕的話,就可以做世界的轉龍王。如果他要做乞丐的話,刹那之間就可以做乞丐。另外一個自在,叫做業的自在。不像我們,我們對於業最多用懺悔的方式減少,但是八地菩薩不僅可以改變自己的,還可以改變別人的業。另外一個是生自在,可以有任何他想要的方式出生,可以從蓮花裏面化生,可以從子宮裏出生等等,都可以。另外一個是願自在,如果他願意的話,可以把整個大地都變成黃金。另外一個是發心自在,他可以把地獄道、餓鬼道轉煉成極樂世界。另外一個是神通自在,他可以上身出水,下身出火。另外是智慧自在,如果他願意的話,可以在一刹那之間瞭解無靜的現象。另外是法自在,他可以按照不同眾生的需要,來教導不同眾生不同的東西,就是眾生需要的東西。

實際上當我們談到第八、九、十地的菩薩,基本上是在談佛了,這實際上已經超越我們知識的瞭解了。在這個層次,我們搞不懂一個這樣的人到了那種情況下,為什麼還叫做菩薩。這是八地的菩薩。

第九地,九地的菩薩在座下修行力。當我們談到力的時候,實際上我們講的是一種定級的現象,沒有辦法比這個更好的現象。當我們修持波羅蜜的時候,當波羅蜜達到頂點,不能再好的時候,叫做力。這時候,有四種解脫的功德。第一,可以無礙來分別或者是了解法,還有它的意義,怎麼樣來表現這種詞句、語言,表達法的勇氣。這是九地。

第十地,十地的菩薩,叫做法雲地。在這個時候,菩薩從一切諸佛得到大光明灌頂。這個菩薩就算在坐下,當然座下比座上來說,有點像打彈弓的。打彈弓的時候,所做的也是智慧。第六地講的智慧,是能夠了解法無我和人無我的智慧。由修行,前者我們所知道的智慧,最後能夠證悟到偉大的智慧或者是波羅,這種的智慧或者是波羅,是十地菩薩在座下時候的修持。當然也許大家在這邊希望知道,修大圓滿一向非常吹噓的就是這一點。大圓滿的修持是只保留給十地菩薩,十地菩薩才來修持的東西,這才是大圓滿。

月稱菩薩很簡短地講從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怎麼樣慢慢聚足佛的功德。當菩薩證到初地的時候,他們能夠見到一百個佛,一百個佛不只是他們能夠見到,這一百個佛也會加持他們。菩薩也會非常清楚、明明白白知道,並且接受佛給他的加持,沒有給他任何東西。見到一百個佛,得到一百個佛的加持,第一個,能夠見到一百個佛,第二,這一百個佛會加持他,第三,他有能力完全接受一百個佛所給他的加持,而沒有損失掉任何的東西。

初地菩薩的壽量長短,是一百劫這麼長。除了前面的功德,另外的功德,就是在這一百劫的時間長度裏,他的智慧可以知道過去和未來。初地菩薩在一刹那間可以進入,或者是安住在一百種不同的三摩地。這可能是一個,已經有一百個這樣的功德了。第七個功德,他不但能夠在一刹那之間證入一百個三摩地,同時可以在一刹那間離開這一百個三摩地,這種離開或者是這種不執著,講起來容易,但是阿羅漢都做不到,這種功德我們不可能有,當然在座的有可能有的人有吧。初地菩薩能夠震動一百個世界,這又是另外一個。這個菩薩可以照亮一百個不同的世界、宇宙,剛才講的每一個一百,都是一種功德。這個菩薩可以在一百個不同的世界裏成熟一百種不同的眾生,這個菩薩也可以去遊歷到一百種不同的佛土。這個菩薩,自己的身體能夠化現成一百個不同的身體。而這一百個化身,每一個都有一百個菩薩圍繞。剛才說的12種,每一個都是100個初地菩薩的功德,月稱菩薩講,這些功德就像把一根草放在海裏,拿起來,草上有一點點的水,只能講出初地菩薩的一點點的功德。

二地,就是每一樣都跟前面一樣,但是每一個都變成一千。剛才說你能見到一千個佛這一類的事。比如你會見到一千個佛,化身一千個化身,到一千個佛土等等。第三地的菩薩,呈幾何基數增長,他可以見到十萬,比如他可以見到十萬個佛等等。四地,剩下的就是一百萬,然後就變成一億,然後變成十億。一百、一千、十萬,然後是一個一後面有七個零,然後再一百倍。初地是一百個佛,二地是一千,三地是十萬,四地就是十億,可以見到十億個佛等等。當然我們只能談談,對我們來說,你能夠看到佛穿著拖鞋都不錯了。當然這樣說,有點像菩薩在吹噓了。一萬億就是一兆,一兆還不夠,是一千兆,可以見到這麼多的佛。(提問:是不是成百的乘?)不是,我們也不知道是呈什麼樣的序列在增加,就是一千兆的一萬倍。這還不夠,它的一萬倍再一百倍,就是一百萬倍,就是一千兆的一百萬倍。我們想像看,第七地的菩薩可以在一刹那間看到這麼多的一千兆的一百萬倍的菩薩,受到這麼多佛的加持,他也沒有完全接受佛的加持,沒有損失掉任何的,他壽命的長度是這麼長。在這麼長的一個時段,就是一千兆的一百萬倍的時間裏,他的智慧可以這樣前後移動。

為什麼我要這樣來算這個數?當然也可以很快不斷地增加,一句帶過,為什麼要這樣做?實際上月稱是用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告訴你,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東西叫做數位,數位是根本不存在的。前面的這些,我們叫做七個不清靜的菩薩的七地,現在,我們聽聽另外剩下三種清靜的、偉大的菩薩是什麼樣的。

我們算宇宙,用中文說是大千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把這個乘上一百倍,就是30萬個宇宙,這30萬個宇宙,再乘上一千倍,就是三億。八地的菩薩,我們說的三億個,或者說是宇宙,或者是大千世界,裏面所有的塵土,把塵土一個一個算清楚,他可以在一刹那之間見到這麼多的諸佛,從這些諸佛得到教授等等。任何一種語言裏,都有計數的單位,像中文有百千萬,萬以上,萬是一個單位,我們可以說十萬,但是基本上單位是萬,萬上面有億、兆。英文有個位、十位、百位、萬,那個字相當於百萬的數字。印度文裏,萬、億、兆,這種的數位單位有60個,60個單位或許叫做無量。第八地菩薩的功德是什麼?第九地的菩薩,我們剛才說八地菩薩能夠見到佛或者是功德的數量,能在一刹那之間見到三億個大千世界所有塵土數量的諸佛,但是這個數量以印度的數量來算,等於是第一個計數的單位,就是中文的個位。九地菩薩可以算到第60個計數的單位。那樣的話,我們算成一百萬個。剛才說的60個計數的單位,當作一個,這個數量的一百萬倍,是九地菩薩在一刹那能夠看到的諸佛的數量。但是,月稱菩薩說我們還可以再算,所以這還不是令人驚訝的。當你證到十地菩薩的時候,真的是無量,沒有辦法算。月稱菩薩要讚美、稱頌十地菩薩。

舉一個例子,為什麼說十地菩薩是超過我們的語言所能形容的。從初地菩薩一直到九地菩薩的數量,大家記不記得?從初地菩薩到九地菩薩所有的功德加起來,以十地菩薩來說,把這些當作是一個,你算一個單位、兩個單位等等,你還是沒有辦法算。還不只是這樣,前面講從初地到九地這麼多的菩薩,實際上是十地菩薩一個毛孔裏就有這麼多的佛,每一個佛都有成佛的經歷。希望這個至少讓大家有一種受到鼓舞、激勵的感覺。這一切的功德,只要簡單做一件事就可以全部得到,就是證悟到真理,就這一件就可以了。如果這樣看,大概就知道我們少看了多少的東西。所以,當我們瞭解到這個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就是為了小小的一個早餐、午餐,小小一雙鞋,一點點的友誼,我們損失了多少的東西。在這樣的功德之下,就算同時看到一百個頻道的電視,都是可以看得到的。

提問:您開始講到執著是生存的本能,當你在了無一切的時候,執著還是存在的,因為它是生存的本能,是不是這個意思?

回答:這樣的看法表示出來,我們對這個問題還沒有真正瞭解。 對於看山這件事,或者你要到山那邊去這件事,光看山還不夠。當然,對很多人裏說,連山都看不到,就算是這樣,我們在這邊實際上也沒有看到山。我們這邊所談的,實際上是告訴你山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

提問:我們講到見修行的時候,我認為見可能不如修和行重要,因為修和行實際上是做各種各樣的,如果我們在做的時候,怎麼樣知道這樣做是對的?

回答:我們現在讀這本書,就是讓我們知道在修行的時候,不會有做錯的狀況。

提問:我們讀這樣的書,不瞭解它,不知道對不對?

回答:所以說世親菩薩講過,要瞭解它,必須經過聞、思、修三個步驟。

提問:在前面講當我們把不真實的東西當作真實的,會有很多的痛苦,有些時候,我們可以說有些東西不是真實的,對於別的,我們還是沒有辦法知道它是真實的。

回答:在這個時候,所以我們必須要習慣於知道所有的現象都不是真實的。因為對我們來說放棄某些東西是可以做到的。比如一雙襪子穿舊了,可以丟掉,但是別的東西不一定能這樣做,所以我們要經常修持,這樣做。你講的是很對的,修行是非常困難的。尤其如果你希望以修持的方式來破壞平常所謂的嘗試,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從小受儒家的教育,這些嘗試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很注意它。

中觀應成哲學或者是見地,並不是讓你讀一遍就束之高閣的東西。這本書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種見地,然後以這個見地為基礎,做行持修持,以行持修持來改變自己、改變一生,以及改變對所有現象的看法。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一點,我們所謂中觀應成和中觀自續,他們之間的差別就是因為要建立見地的結果,才會分出兩個不同的中觀的派別。我們同時也要知道,佛教的一個派別建立主要的命題和見地、行持的方法,這是兩樣東西。當然,它的見地或者是哲學立場,實際上是他修持的一個引導。修道這件事,就是我們修持的方面,就像是月稱菩薩在前面一章已經重複講過好多次,修道永遠是相對一方面,不是究竟的。

月稱菩薩說,愚笨的眾生做各種各樣的惡行,因為惡行,他就落入地獄。有一些愚笨的眾生,會造善業,造善業就升天堂。具有智慧的人,超越過善行,也超過惡行,他能證得涅磐。這個記誦講了很多的東西。

昨天,最後的時候,討論過一個修持者有困境或者是兩難的局面。修持的人在修持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修持的道、方法,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你必須認識你所修持的道總有一天是要完全拋棄掉的,這種態度,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要瞭解到。雖然現在談這個的時間不是很對,但是我還要提一下。像我們在修持的時候,一般你修持的老師當然是帶學生,經過修持的道最後成佛。這個老師通常給你下面的建議,尤其當你修的不錯的時候。你修持的佛法的東西,在修持中無論有任何的經歷,都不要執著它,應該把這種經歷完完全全拋棄掉、忘掉。

修行大圓滿的老師講過,就像是磨刀一樣,你在石頭上磨刀,石頭就會磨掉,越磨越少,但是刀是金屬的,刀的金屬也會越磨越少。磨刀這個工作,只有當石頭和刀兩方面都減少的時候,才有可能發生。但是,上面這種講法講起來容易,其實做的時候非常難。不要說初地菩薩見到一百個佛,我們就算是看到一隻佛的手都會非常執著,這種現象可以鼓勵我們,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現象。這種現象也許的確是一種鼓舞,也不錯。但是問題發生在,如果你一旦把這種現象執著他,你因為執著他,不再向前進,這樣的話就不好了。

,就是什麼東西是最初的問題,我們一直希望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什麼是最初的,什麼是最原發,什麼是原創的,這個問題是一切宗教都產生的問題。我們可以說,從什麼地方發生所謂的生,什麼叫做就近的生?但是當我們談到生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說很早很早以前的什麼生,我們不是講那個生,我們講的不只是那樣,我們講的可以說每一刻每一秒都有不斷的生,我們談的是這個生。這個生是哪里來的?這種答案有很多,很多人想出各種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創造出神的概念,有的人說有業,因為有業,所以有生。

我特別談到業力,因為我知道,有很多的佛教徒非常驕傲地說,我們信佛的人是不信神的,是不相信上帝的。但是在同樣的立場,他們相信業,業推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這樣談的。但是如果你認為業是一切東西的原創者,就有問題了。我對現代人怎麼樣來解釋業,是非常質疑、懷疑的。當我們看到某一個人一個什麼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佛教徒會說這是他的業。其實我覺得多半的佛教徒會錯了佛教哲學的意思。當我們說這是業的時候,我們不自覺地接受業是一個獨立生起來的東西、獨立存在的東西。

當然,要完完全全正確地瞭解業,也不容易。我只是覺得,很多人對於業的觀念,並不認為業是因緣所生的東西,多半人認為業是固定不壞,不可能被任何人破壞,沒有辦法改變的東西。現在產生了這樣的結果,這個結果我們要毫無選擇地接受它。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瞭解,為什麼是這樣的。我能夠瞭解為什麼多半的佛教徒有上面的困難或者是問題?因為業果是業所生的。就像煮蛋一樣,把一個生的蛋放在鍋裏煮,煮了很久了,蛋已經幾乎要煮熟,那個時候你突然起來說這個蛋可不可以不要熟,當然沒辦法,這個蛋已經熟了。這個事經歷了很多次,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狀況,因為我們經歷了這個事,覺得這個業已經成熟了,沒有辦法,所以我們有這樣的觀念。

我想多談一下,尤其是對於在座的中國人或者是西藏人。因為中國人和西藏人喜歡修各種各樣的法,比如有一個喇嘛說你活不久,修一個什麼法可以活得久一點。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如果你知道業力實際上是一個依他而生,一個因緣而生的現象,如果你瞭解這一點,遠比你認為業是一個獨立體,更能夠幫助你修的法產生好的結果。業力如果是一個不依他而起,是一個獨立所生的東西的話,如果這是對的,你現在想要修法去改變它,你現在嘗試改變一個根本獨立不可改變的東西,這種行為幾乎可以說是一個惡行,是一件壞事。但是正因為業力是依他而起,是一個可以改變的東西,所以我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改變它。

但是當然,為什麼我們對這件事會不清楚,或者會有這樣的誤解,當然是非常明顯的。比如佛一再說,如果我們殺害其他的生命,這樣的結果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會有短命的報,但是我們吃了各種的魚蝦肉,我們天天吃,一天吃了好多條命,我們天天經常在做這種事,偶爾我們好久才來一次,修一個法,修一長壽法想要長壽。就好象一個人在家裏想要把蛋煮熟,鍋裏沒有放水什麼的,煮蛋煮到一半的時候,他做這個做那個,讓蛋煮不熟,好象這種情況發生在我們身上一樣。也許我低估大家了,我認為大家不懂,也許大家懂。我認為大家都跟我一樣,都不懂。我們學習佛法,尤其是學習中觀的人,我們既不信神,我想相信神是一個創作者的話,我們既不相信,但是我們也不說不是這樣的。但是在行為上,通常我們不瞭解,在行為上,我們通常認為變成一個相信神的,要不然就是一個反對它,我們不瞭解一切的東西都是因緣所生的,就是依他而起。所以在我們來看,所謂的業力基本上就是一個神一樣的,一個上帝一樣的。

當我們聽到這個命題叫做依他而起,當你一聽到要談生,每一個人都會覺得月稱在這本書裏告訴你那個東西怎麼生出來,結果他不是這樣跟你談。他是跟你談人和法兩個現象怎麼樣無生,這是他跟你談的方式。在一開始,我們就會想,實際上所有我們宇宙裏面的星羅萬象,分起來只有兩大類,一個就是我,另外一個就是我所,跟我有關的東西。所以,這個就可以分成人和法。人和法,這裏的法當然指的是現象,人和法這兩方面,如果你去分析他們,都會發現這兩者沒有獨立的、永遠實存的本質在,沒有這個東西。中觀應成派是這樣的,因為人和法這兩方面都沒有真實存在的本性,因為是這樣的,所以沒有一個所謂真實的生起,生起也是沒有本性的,沒有真實的生起存在。

我們瞭解到前面這些,當我們去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時候,這些句子才有意思。否則的話,如果我們不瞭解這些的話,色還在那邊,色還是找你的麻煩。學習《心經》,當然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我的老師們教導我《心經》的時候,都是用要從因緣所生的觀點上看《心經》,這樣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我們不能瞭解到前面說的依他的觀點的話,我們就會產生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一個學習中觀的人會認為,當我們修持空性,當我們證悟到空性的時候,空性會破壞一切的現象,會破壞諸法。學習中觀的人,一定要把一切的現象毀滅掉,剩下的才是空性,這是學習空性的中觀師最大的錯誤。我們不用擔心,因為我們還談不到什麼空性不空性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學習中觀的人,把空性拿來否定一切的東西。但是,你沒有體會到時候躲在一直否定否定所有東西的後面,實際上有一個認為是一定存在的東西。

瞭解了前面這一些,我希望能夠幫助你瞭解到,為什麼大乘的修道是這樣安排的?舉例來說,有三種神聖的東西,大乘一直建議他們的修行人要這三樣東西。任何行為的開始,即便是點一盞燈這樣的行為,在開始的時候都要基於利於一切眾生的動機,這裏就有益他。如果我們不談說幫助眾生成佛,只利於自己,這種把自己和依他的觀念劃了一道鴻溝。當你實際上去點這盞燈的時候,當你行動的時候,你要知道點的動作,被點的燈或者是蠟燭,點燈的人,跟這個一切相關的現象,一切都是依他而起,在這個現象裏,你找不到一個實存的獨立的東西。

我們有了這樣的瞭解,我們在做這樣的行為的時候,就不會執著在這個行為上。比如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瞭解,你就不會因為別人比你點的燈多,你就嫉妒他,你跟他比較,這一切都不會的。既然一切都是依他而起,一切都是幻想,你點一盞燈和點一百盞燈,是一樣的,沒有差別的。如果你有這樣的瞭解,即便有一點點這樣的瞭解,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你自己點了十萬盞燈,你也不會有絲毫覺得驕傲的。但是,同樣如果你非常窮,只能點一盞燈,點一根蠟燭,你也會非常傲氣,就跟轉龍王一樣,把一百盞燈點起來。第三步,你所得到的功德也會給眾生。當然我們前面說的依他、因緣而生就是這樣的。

現在談一下佛像海這麼大的功德裏面的一小滴。當秋天沒有雲的時候,月亮就會照耀。當像雲一樣的無名,當他在十地菩薩的階段完完全全除掉之後,像滿月一樣的佛的功德就顯現出來,這實際上就是菩薩不斷在追求的目標。他在哪里能夠證得這樣的佛果,在那邊,佛證到究竟的功德。比如在我們的世界上有各種各樣不同形狀的瓶子、房子、盒子,這些東西裏面都有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和這些東西外面的虛空,實際上是沒有分別的。

同樣,一切的諸法、一切的現象,無論是色、受等等,他們雖然是千差萬別,但是他們的本性是空,這都是一樣的。以上說的這種情況,是佛在刹那間就能正得,這個叫做異位。這邊假定有一個跟我們討論的對手,這個對手反問我們一個問題。如果說一切的現象都是離于二邊的話,如果一切的現象,也就是諸法離于二邊,離開極端的現象的話,因為前面月稱用這樣的例子,比如瓶子、房子、盒子裏面的空間,他的對手就用這個來反擊他,這個記誦在很多的地方被引用到。

有一個問題實際上非常好,而且很多人問同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說,如果你說空性是諸法的本性,也就是說空性是離于二邊,離於各種極端的狀況,既然是離於極端的狀況,佛怎麼瞭解什麼都不是的空性呢?如果佛不知道這個空性是什麼的話,佛如何能叫全知呢?月稱菩薩說,你說得對,但是當我們說佛是全知,佛瞭解、正悟到一切,我們這樣講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跟你溝通。甚至我們平常講的,佛知道諸法的實相,或者是佛證悟諸法的實相,就算是這句話本身也是一個相對的真理。

我舉一個例子,當你看藍色的時候,藍色實際上是你的心。但是,這個藍色雖然是你的心,但是又能夠被你的心所能看到,這種現象仍然可以這樣講,某一個人看到了藍色。所以,只是因為在相對真理的層次上,我們才用這句話,佛證悟一切,或者是佛瞭解一切。下一個記誦繼續這樣解釋。

下面還有一個很好的懷疑,怎麼樣把究竟的真理和相對真理放在一起?因為我們還有一種概念,這個人修行到最後,證得一切的真理,我們還有這樣的概念。一個人修持在菩薩的階段,所集聚一切功德的力量,刹那之間就可以化身報身,一切的空間性的身體,一切各種各樣的形色,比如講各種大臣、皇后甚至妓女,都可以化顯出來。

回答:一切你在修道上所有的東西,都要跟緣起相關。

提問:第一個問題,剛才您講因為一切法無我、人無我,所以沒有任何東西真實生起的存在。如果用這樣的心態看《心經》才能受用,否則色還是會煩惱我們。問一個問題,像剛才你講的因緣一切都空了,聽起來很能瞭解,可是為什麼我們還是會有煩惱?

回答:因為我們有串習,習性還在那裏。

提問:串習怎麼除掉?

回答:同樣,要去掉串習,就是前面講的這些法,都是去掉串習的方法。

提問:我需要試用哪一個法呢?

回答:如果這樣的話,大概我們可以慢慢開始。聽起來,您可能有點不安全的感覺。當我們覺得有不安全感,別人可能會利用我們不安全的感覺。我一天讓你覺得全世界最美的人就是我,隔一天,我會讓你覺得全世界最醜的人就是你。

提問:這就是我的法門嗎?

回答:是的。也許唯一的辦法,當你覺得自己漂亮的時候,我會讓你覺得自己非常醜。

提問:剛才您提到佛的慈悲是怎麼樣來的。《入中論》裏講的一個例子,你認為也不是非常好,可是後來提到摩尼寶珠的概念,摩尼寶珠是什麼樣的概念,為什麼會產生慈悲呢?佛是慈悲的本性,不是因為串習來的,摩尼寶珠到底是什麼樣的本質,為什麼會產生慈悲?

回答:第一點,基本上要瞭解,我們現在講的是中觀應成派,應成派不接受什麼叫佛,那個佛具備慈悲,中觀並不接受這一點。月稱菩薩在介紹佛的各種功德。當然,月稱在前面講過,佛的功德是無量的,後面他會再次講到,那時候我們會再提到。即便在我們現在談到少數佛的功德,談到這些功德,但是是對我們有相對鼓舞的作用。這種功德,要真正實際瞭解它,確實有很大的困難。但是,如果你回想一下,像昨天談到從初地到十地,各地菩薩的功德數量的增長,你就會瞭解到這一點。但是佛經上說,一切十地菩薩以前所有的功德,一切從資糧道到加行道到證得見道位,從初地到十地所有菩薩的功德,甚至沒有辦法比過佛一點點的功德,比如佛的手掌是赤紅色的,這一切所有的功德加起來都不如佛這一個。但是我們談到佛的手掌的顏色,這實際上是佛的外相的一項功德,這其實沒有太多的讓我們羡慕的地方。佛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力量,在於他能夠證得,也就是他能夠了知實相的力量。佛具有這樣的能力,能夠圓滿地了知所有的法、所有的現象,這是佛最大的功德。

舉例來說,對我們來說,去瞭解這個真理只有一個方法,就是通過我們的語言,經語言去瞭解真理,或者我們可以經過思考的程式去瞭解。比如我們去分析、禪坐、思考,用這種方式來瞭解真理。但是,如果我們去瞭解真理,只用我們有分別的心去瞭解的話,我們永遠沒有辦法看到真相全部的面貌。今天談到成佛的時候,我們的心相續全部切斷,我們這邊講的心相續,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在成佛的一刹那完全切斷了。

昨天談到實相或者說真理,不瞭解實相本身就是一種無明。這種不瞭解實相的無明,在成佛的時候完全切斷了。但是,當我們談到不瞭解實相的時候,其實我們談的是一種非常非常微細的無名。當佛教徒談到無名的時候,多半的人會把無名當作惡業,當作惡性的東西,多半會認為是這樣的。當然,一般來說,身為一個好的佛教徒,我們不要去做惡業。但是,依照月稱菩薩來說,你光這樣做還不夠。你還得要超越好的善行、善業。因為,就算是我們說的善業、善行,比如我們說的慈悲、虔誠,這些仍然是無明,因為這些不管是什麼,都沒有真正見到實相。之所以教導我們修持這些,主要是來訓練我們的心,修心。因為當我們成佛的時候,我們的心相續完完全全切斷、終止,所以在那個時候,你所知道、了悟的實相,和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下面因為講的是有關佛的實例。

“處非處智辦”。同時有這種力量或者說智力,去瞭解業和業果,就是業報,能夠瞭解發星,同時能夠瞭解各種的界的智力,能夠有智慧知道什麼樣的根,什麼樣是低劣的,同時知道各種解脫、各種行持、各種定,有宿命的智力,有可以知道生死的智力,有這種力量,讓我們知道一切的煩惱都清靜時的情況怎麼樣。實力,聽起來很簡單,“處非處”,什麼地方是處,什麼地方不是處,聽起來是這樣的,但是完全不像想像我們的。

像第一個所講的智力,比如佛知道什麼樣的惡因,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惡果,而什麼樣的因不會生起什麼樣特定的果。當然我們只能用想像的,所以這裏我舉一個例子。現在談的這些東西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亞洲人。因為亞洲人可能會把所謂佛教講的東西歸類于行為,認為業當然是有善業、惡業,什麼樣的行為該做,什麼樣的行為不該做,這樣會定義很多的規律。現在,實際上我們可以用兩個層次的方法來解釋。其中一個層次,如果你殺了一個人,這是惡業。另外一種人,接受了一些大師的教授,思想變得比較精巧一點,他們開始談動機的問題,你為了一百萬個人的好處,去殺一個人,這個可能不算是惡業,這個大概算是比較高級的。這就是前面講的,我們把佛教的教聖局限在我們所說的業,也就是行為準則,佛教所教的就是行為準則的範疇裏,但是這個不壞,我們可以這樣做。但是,業不只是我們前面講的這兩個階層,它其實比這個多得多。

舉例來說,看起來最糟的業可以是最好的。但是,誰知道什麼樣的業看起來是最壞的,實際上是最好的,這只有佛的智慧知道。這也就是DL亞娜為什麼問佛14個種類的問題的時候,佛都拒絕回答,這是其中的一個。佛之所以不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是因為他對這個問題沒有答案,而是因為沒有一個人有足夠的功德,能夠瞭解佛的答案。

第三種力,勝解力。目前我們能夠對這方面判斷,實際上是很簡單的判斷。比如我們怎麼樣判斷好和壞,如果你的動機,你的行為會在別人身上產生一定的痛苦,這個就認為是不好的。如果我們稍微高一點的層次,比較精巧一點,可以說任何一個動機如果有自私自利在裏面,這就是惡的動機。任何的動機,或者任何的行為,假如是出自菩提心,我們就說它是善的。這等於是用一般的方式來瞭解的,這實際上很多次被人引用。

眾生有不同的動機,每一刹那都有不同的動機,所以眾生的動機是我們根本沒有辦法瞭解的。如果一個人有虔誠心的話,樹葉落下來的聲音,他就會聽到講的是無常、空等等的聲音。因為他感覺樹葉掉下來的聲音,所談的是無常、空,因為這樣,才能夠證得成佛。

下一個記誦談佛的法身,講的很好。當一切我們的業力像是燒的柴,被智慧的火完全燒盡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證到最極的結果,也就是佛的法身。因為,一切的分別都被除盡了,所以說沒有所謂的生,也沒有所謂的滅。那個時候,我們的心,一直執著在外境的心就完全地消滅了。我們自己非常非常喜愛的心,到那個時候就會完全地終止。我們的心存在的時間長度,實際上是非常非常長的,那個應該上吉尼斯記錄。我們存在了很久的心,只有到這個記誦講的時候,才會完全地終止。什麼東西來替代我們的心呢?法身。另外一個問題,法身替代了你的心,你怎麼樣利益眾生呢?這個時候,像是如意樹或者是摩尼寶珠一樣,一直到眾生數量完全除盡之後,佛的化身永遠不會終止。這個時候,佛的一個色界身,我覺得我們不應該用化身,因為化身是非常《金剛乘》的語言。在任何一個色界的世界裏,佛的出生、成道、轉法等等的事業都清楚地顯示出來,就像是一個鏡子,雖然很小,可是如果放在一個很合適的地方,裏面所有的三股,樹、房都會很清楚地表現在裏面是一樣的。

在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佛化現,諸佛有不同的身上的顏色,不同的長相,不同的事業,不同的行為,不同的力量,他們有什麼樣地址,有的佛只有聲聞,有的有聲聞和緣覺,有的是各種的地址都有。他們是由什麼樣的菩薩圍繞,他們是給什麼樣的教授,有的是給一聖的法,有的是三聖等等。哪一類的弟子是聽到這樣的教法,有些弟子坐在那邊,沒有聽到教法的,都有。這些聽到教法的弟子,哪一些弟子有能力去解釋、詮釋所聽到的佛法?跟這個情況相關的,佛就會化現各種各樣的情況,去幫助這樣的情形,這種行為有的是讓很散漫的弟子專心,如果想睡覺,就把他們叫醒。

同時,他能夠瞭解一切的眾生,尤其是修行的人,無論在任何一刻,很短暫的刹那所能做的佈施等等的善行,都能知道。還不只是這樣的,這個佛在以往是菩薩的時候,所做的一切的事業,都可以在一生顯現出來。還不只是這樣,他可以從自己的毛孔裏,把不只是他自己所做的,把過去、現在、未來所謂諸法所做的各種事業,從一個毛孔中化現、顯現出來。

同時,月稱也講,不只是他自己,而是其他一切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不只是諸佛說的法,而是諸佛說法時聲音的清晰,以及聲音裏面所具有的各種品質,都全部可以照樣顯現。同時,不只顯現佛的功德,菩薩、聲聞緣覺的功德,雖然比佛低,但是佛也同樣能夠顯現。這樣講,不知道我們有沒有注意到妙處在哪里?佛當然是圓滿的,但是菩薩、聲聞緣覺並不是那麼圓滿,但是就是這樣的,佛也能顯現對他來說並不是那麼圓滿的功德。還不只是這樣,甚至當出發心還是凡夫的時候,那時候的行為、功德,也可以顯現。比如當他還是一個兔子的時候,當他還是一個國王的時候,能夠顯現這一切。

最後,月稱用這個記誦來結束前面所講的。這個圓滿的佛,可以在最小最小的塵土上化現所有諸佛的眷屬,包括諸佛的教授,完完全全可以化現在最小的塵土上。不是一個佛,像虛空,像塵土這麼多的佛,一般的眷屬等等教授、事業,都可以化現在一個塵土上,但是這一個塵土並沒有變大,像塵沙一樣的諸佛,各種的佛土也沒有縮小。下面這個記誦講,一個沒有概念的,一個清靜的佛,所做所為,就是一切的化現都不是像我們這些平凡的眾生所能想像的,沒有這種概念、分別。對我們來說為什麼不可能呢?因為我們有概念、分別,所以不可能。昨天我們講每一個地的菩薩怎麼怎麼樣,到後來這個數字算不出來,為什麼呢?因為那是一個概念。

提問:怎麼樣去除掉概念、分別?

回答: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除掉概念、分別。這個問題很大。

這個可能有一個語意上的問題,當我們說這些東西因緣所生,你會把因緣當成是獨立的。這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這種有點像佛教徒當然死也不會承認,這就是佛教徒裏信神的人。因為我們立刻會把依他,現在一般比較少用依他而生,一般用因緣,所以我避免用因緣,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如果用依他的時候,你就會想這個他是哪里來的,你會認為他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我們沒有用,因為那個他也是依他。這個問題不只是問的人,其他的人也同樣有這個問題。提這種問題的人,是叫對於上帝的追尋,對於創造者的追尋。因為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物件,無論你叫它什麼,叫它上帝,什麼都沒問題,如果這樣的話,就會很方便。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的佛教徒所謂做善行,很像我們帶銀行存錢一樣。

我們所謂的“回向”,實際上也有這個意義。很重要的一點,當我們在這邊談這個問題的時候,並不是不要你做回向等等的行為,而是要你做的時候,有這個概念的瞭解。就算你說我其實根本不是追尋上帝、信神,但是我們仍然希望有這個東西在。因為假如你有什麼不舒服、不對,你可以怪這個東西,就像是我們責難的一個目標、物件。

提問:前面講了三種殊勝,或者是三種神聖,我們的動機要很神聖。這些沒有本性的這些那些,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不會造成功德或者是沒有功德,到最後有什麼可以回向?

回答:這個情形不是這樣的,當我們知道沒有本性的時候,當你做的時候,不應該執著在結果上。但是因為是依他所生,所以這樣做,當然會有相當的結果,不會沒有結果。

提問: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好的實際的問題,我們談一切都是依他而生,假如我現在把一個水倒在一個供杯裏,我怎麼樣想依他而生,依他而起?

回答:這要看你的程度怎麼樣,你是哪一個層次。如果說你的層次是屬於初學者的層次,這個時候你要兩隻眼睛看著放水的杯子,不要讓水溢出來了。慢慢慢慢地,在你的行為裏,同時慢慢加上你對於空性,也就是對於依他而生的瞭解,逐漸加到裏面去。這個跟剛才前面這位小姐問的,我們怎麼樣來除掉什麼東西一樣,方法是無窮無盡的。這就是前面講的一個困境或者是兩難的局面。我想談談這個,因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題目。

這實際上很多次被人引用。眾生有不同的動機,每一刹那都有不同的動機,所以眾生的動機是我們根本沒有辦法瞭解的,實際上只有佛才能完全瞭解。這樣講主要的目的,讓我們知道,我們一般把所有的事情一般化、標準化,比如我們討論動機,這是沒有辦法一般化或者標準化來討論的。如果你稍微有一定修持,我們現在在這邊談的是什麼意思,你就會稍微有一點的瞭解。我們沒有經過修持的心,通常我們看東西,認為那個東西非黑即白,我們用非常分別的方式來看所有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稍微修持一下,慢慢你就會瞭解到,實際上你有一種非常非常微細的,甚至不知道能不能稱之為動機或者是潛意識,但是實際上是有一種動機在慢慢慢慢活動。

第四種智力,就是了解各種界的智力,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當然我們還是把它一般化了,我們說有五大,或者說是五毒,“貪嗔癡慢疑”。所謂五毒就是一般化的過程,因為談到五毒,我們就談到五智。其實我們各種的煩惱、情緒、狀況,遠多於所謂的五毒。有了這樣的煩惱,既沒有辦法歸類到慢裏面,也不能歸類到疑。這種煩惱,實際上只有佛才知道大概是什麼樣的煩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謂的五方佛,實際上應該叫做無量方佛,各種各樣的方法非常非常多,對於每一個眾生都有不同的方法,所以這個叫做戒。

下面,要知道我們的根,就是各種各樣的感官系統。這邊談的22種根,這個根不是我剛才說的感官系統,比如我們說的虔誠,也算是一種根。剛才說到根,實際上大概也就是我們各種的感官、感覺系統。像現在很多的老師,自己對於所謂的根並沒有很深的瞭解。所以當他們去找所謂的學生的時候,必須要找那個學生有表現出他們的虔誠心,要找一個有虔誠心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才能教導這樣的學生。但是佛不是這樣的,因為佛看到每一個學生都有各種各樣的感覺,佛甚至可以運用不是虔誠的根來教化他。比如某一個眾生,他對於佛一點虔誠心都沒有,但是他唯一想做的就是把杯子舉起來,佛知道這一定,佛就可以運用他的心相續,幫助他,讓他入道。

第六個,要知道我們的道。對我們來說,這又是一個很狹窄的道,因為我們只知道三乘。為什麼的?因為三道實際上我們只能夠接受,可以說我們只能受得了這麼多。所謂的三乘,我們並不能完全接受,因為這是一個數量,我們只能接受一個乘,連著就修不好。實際上各種的修道或者說各種的乘,是無數無量的。在所有的東西裏面,可能唯一沒有改變的就是空性。除了這個之外,因為佛教導了各種各樣的弟子,對於我們來說教導了佛、法、僧等等,對於其他的弟子,他教沒教過,我們都不知道,他用各種的方式來教導他的學生,但是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他們證得緣起。

 

下面是瞭解各種的靜慮,就是修定。對我們來說,所謂的修定,就是“止”。至於我們說的“定”,實際上有非常非常多的別的東西在裏面,還有教授的次序怎麼排列。對我們來說,在修持的最初,出離心是最重要的,有了出離心我們再修所謂的正行,但是我們哪里知道,可能對某一類的正行來說,我們所謂的正行可能是加行,這也不一定。佛有另外一種智力,能夠瞭解不只是他自己,而且所有的眾生,過去、現在、未來生的一切的狀況。佛可以知道,你的六萬生之前、之後,每一天是怎麼過的,你吃了什麼東西,你的思想是什麼樣,他完全清清楚楚。

第九個,能夠瞭解到一切眾生現在是生還是已經死,或者說是已經死,但是還沒有生,這不是終。在已經死,尚未生的狀況。每一個眾生現在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佛都清清楚楚地知道。

第十個,一切佛的弟子,不管你是十地菩薩,或者是像我們這種剛剛要開始的,甚至不是開始得很好、很正確的,就算是這樣的狀況,你有一點點的瞭解,這個瞭解會給你帶來什麼樣的好處等等,佛也是完完全全地清楚。

下面要講的記誦,應該寫下來,貼到你的牆上。“妙翅飛還非空盡,由自力盡而回轉,佛德無邊若虛空,弟子菩薩莫能宣”。鳥飛出去之後,到後來落在地面上,並不是因為這個鳥已經飛到了虛空的邊際所以才回來,不是這樣的。鳥是因為飛出去,飛不動了,沒有力氣,所以回來了,不是因為他沒有辦法飛到虛空的邊際。

所以不再談佛的功德,不是因為佛已經沒有功德讓人家談論,而是因為我已經沒有力氣再談下去了。即便是我在這邊曾經講過的佛的功德,難道我能單獨這樣說嗎?實際上並不是我有這個能力來講,而是因為我根據龍樹菩薩說的,我來這樣講。我講的理由,只不過是希望能夠幫助眾生、鼓舞眾生更加努力地走上成佛的方向提問:

我們現在的教授當然非常好,同時也是非常廣大、深奧的,很困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回答:這個東西雖然很難,但是是可以學、做的,同時也要瞭解沒有邊際,沒有結束的,你要不斷地學習,一直到你證悟空性為止。

我認為自己最自私的時候,就是拼命要賺錢的時候,那個時候變得非常自我為中心,怎麼樣處理這種狀況呢?

回答:

我們能做的其實很多,這要看你是一個多麼投入的修持的人。我一向認為,我們最終的目標應該是成佛,我們相對的目標應該是賺錢,所以我們實際上是有兩個目標。如果你是一個非常投入的修持的人的話,如果你有膽量做一個大乘的修行人的話,我們應該要努力工作,應該努力存錢,如果你有機會的話,你甚至可以選美國總統,但是做這一切的動機應該是幫助眾生,應該是修持。當然非常強調的是我們的發心如何。比如現在有一些眾生,因為這些眾生跟你業的聯繫,或者說他們前生欠你的,只有你能夠讓他們瞭解什麼叫菩提心。我們假設這個人唯一會聽你講話的理由,是因為你塗了一個口紅,口紅的顏色是他喜歡的。就是很難找這種顏色的唇膏,你應該拼了老命去把它找到。如果你認為唇膏是非常世俗的東西,不要它了,如果這邊把唇膏捨棄掉了,實際上你捨棄的是菩提心。

A:

有的時候做他床單底下的蟲等等,什麼你都做。問題還不只這些,並不是你用各種各樣的形式,想跟這個人溝通,這還不是唯一的問題。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有的人會問你,你這樣做,對他太執著了。甚至你認為一個很大的喇嘛,我也會跟你講,你這樣做太執著了,其實把那個人放棄了,不需要這樣的。一個很大的菩薩,他會不受任何人的影響,繼續這樣做下去。如果說跟這種情形比較的話,剛才說的把手腳跟老虎吃,那就簡單多了。但是當你聽到這些建議,要你怎麼怎麼做,這實際上是非常可怕的建議。

提問:為什麼在其他的狀況下,不可以從事其他的思想和活動?

回答: 如果你安住在當下的話,沒有什麼你不可以做的事。正因為我們不能安住在當下,所以才有什麼事你可以做不能做的規律。如果你一直安住在當下的時候,你要想其他的事,根本是不可能的。

提問: 當我們在中觀裏講無生的時候,可能有人有這種感覺,實際上我們講的是一個整體,是一大團東西,這個東西本身無增無減無生無滅,但是這裏有小的不同的單位,但是這些單位會改變?比如說能量,能量不會損失會改變。

回答: 當我們面對各個現象的時候,有兩種假設、狀態。一個所顯現的樣子是什麼,另外一個就是它本身是什麼樣的,如果這兩個狀態以月稱菩薩很嚴格地方式來說的話,他會說這兩個實際上都是顯現。我們會覺得,任何的現象是這個狀態是那種狀態,是一種顯現。但是當我們談到一個現象的顯現的時候,我們永遠暗指顯現的背後有本來的狀態。如果我們不加分析地講,用這樣來形容這個現象,月稱可能也會接受。但是月稱說這種情況分析它的本性是什麼,你就會發現,你所謂的本性實際上是你自己的看法、解讀,實際上也是一種顯現。

所以說在哲學的討論上,不太討論所謂的顯現,因為這種顯現的問題,不論是佛教或者是印度教,或者是佛教徒之間沒有太大的爭論。但是這個顯現方面,所有的佛教以及哲學的派別,他們所爭的實際上都是在究竟上,也就是在勝義諦上到底本性是什麼。討論本性,很多這種討論的人都選擇討論生起的問題。討論到生起的問題,有很多不同各種各樣的哲學體系,比如印度教認為這個東西的本性生起是自生,有的佛教派別認為是他生,這種他生很重要,原來是由一個本性的,然後生起這種本性,佛教和印度教都同意是自他兩種生起。另外一個佛教的派別是無因生。他們爭論的是這種現象的本性是什麼,當爭論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產生了。談到這邊就可以想一下,引用地羅巴對納巴羅一個很聰明的教授。地巴羅告訴納巴羅,真正捆綁你的不是外界而是你對外界的執著。當我們討論一個東西的本性是什麼的時候,實際上有一個非常微細、堅固的執著在裏面。對於這方面,中觀應成對於任何的東西完全沒有任何的命題,所以對任何事物的本性是什麼,毫無執著。

提問: 佛性和空是一樣的,是不是表示佛性和空是一切現象背後的本性呢?

回答: 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即便我們用的佛性和空這個字眼,仍然是在修道上的字眼。談到這一點,也許在座的受過現代教育的人對這一點不熟悉。因為在座的人很少經過傳統的佛學院,當現代人想學佛的時候,就是拿出一些佛教的經典來看,認為這樣是學佛的方法,但是在傳統的,尤其是藏傳的學院裏不是這樣認為的,他們認為學佛就是要瞭解各種現象、修持各種現象。因為法在一個更廣大的定義裏,代表很多的現象。在傳統的佛學院裏,當你要學習現象的時候,最先教你的是色,表示物質,然後教你受,一直教到成佛。實際上從色開始一直到成佛,全部包括在現象裏面。從這個角度看,從色到成佛完全是相對的,在教導現象的時候,從來沒有說什麼是究竟或者是勝義諦。

提問: 我們學了這麼多空性好的教導,是不是在我們做禪坐的時候,應該把這樣的想法放到裏面,還是我們做禪坐的時候,自然會領悟到空性?

回答: 這實際上是佛教,特別是空性的地方,因為空性這麼深奧、廣大,所以每一件事都可以成為你去修持的道,或者是你達到它的道。所有你做的,無論是頂禮、點燈,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使你達到空性的方法。這本書後面也會看到,月稱講,實際上只有一乘,沒有什麼叫三乘。所有其他的乘,就是所有其他修行的方法,都只是帶領你走到這個方向。為了要鼓舞不同的學生,所以說經常會針對某一個人說,這個道是最好的道,但是當我們說這個是最好的時候,並不是表示別的不是最好的,別的也是最好的,但是是對不同的人是最好的。而所有的道也都同樣有他們冒險的成分在裏面。

當我們談到金剛乘的修行方法,經常說一味,在你的面前放一盤肉和糞,你毫無分別地享用兩者,這聽起來是最快的達到空性的路。但是如果這個方法給錯了人,就會冒很大的險。比如你看他也吃肉,但是沒有無分別。反過來看,小乘的方法,把頭髮剃掉,拿著乞討的缽等等戒律,讓我們的心靜下來,這種時候,反而成為我們正得空性直接的道路。似乎這種冒險的成分也比較低。之所以說似乎是這樣,因為其中有一種可能的狀況,你可能是最傷根的弟子,你可能把肉和糞一起毫無分別地吃掉,你可以毫無錯誤地解讀這種狀況,如果你是有這種根的弟子,你剃了頭髮做小乘的行持,並不表示你錯,你還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但是你浪費了很多的時間。除非你走很迂回的修道,你有你的目的,用這種方式來利益眾生,如果不是的話,那就是浪費時間。

再次提醒各位,不要認為有一種修持叫做空性,空性的修持是一步一步破壞所有的現象。就像你整理房間裏,把所有舊的東西完全打爛丟掉,沒有這種修持。

我再總結一次,有兩件事你可以做的,修持的方式有兩大類。一個就是你直接地證悟到空性,然後緊緊地抓住。這是一個修道的方法。但是這條路非常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串習,因為我們有非常強的串習,我們會認為現象實際上不是空性的。也許我們可以有一兩件事認為是空的,但是別的東西不會認為是空性的。第二種修持的方法,你不直接去證悟空性,你去掃除阻止你證悟到空性的串習,我們做很多修行的方法,用這些方法去對治串習,因為你對治串習,最後可以證悟到空性,這種方法比較久,但是有一個好處,你不會騙自己。第一種方法,直接修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提問:成佛以後有斷了心的相續,在《入中論》經文裏有相關的內容。我想問相續和斷真正的意思是什麼?是完全斷的執著嗎?

回答: 基本上我們對於主觀、客觀的分別完全終止,時間也終止了。其實,時間終止實際上很重要,因為我們談到心的時候,我們講心是相續,當談到續的時候,是時間。我只能講這麼多,因為這個狀況,就是終止心相續的狀況超過我們的想像,因為什麼樣的情況下沒有昨天、明天?(回答:現象沒有改變。)如果我們說現象是那個樣子,什麼叫做現象?是那個樣子。在這邊,我們沒有辦法說現象繼續下去,或者是現象終止,因為這實際上超越我們目前能夠想像的。所以說我們再回到前面的討論,當我們講現象的時候,現象在我們來看只有兩種狀態,現象所顯現的一定是有觀察的主體和被觀察的客體,這些才有所謂的現象。你說的心相續這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現象的本性是什麼,這是超過我們想像的。所以說,這個的改變很大。比如你成佛了,你這一生的時候,你是人家的兒子,你最小的時候是一個小嬰兒,然後成為一個青年人,然後變成一個成年人,然後成為某人的丈夫或者是某人的爸爸,當你成佛的時候,許多不同時候的現象,到底哪一個應該留存下來呢?如果現象還是那樣的話,沒有一個現象說你是別人的爸爸,又是丈夫,又是小孩,沒有這樣的現象存在的。因為對你的小孩來說,你是他們的父親,對你的太太來說,你是他的丈夫。這就很難,要這樣來談的話,就很難這樣講。

提問:在修持的時候,也許可以說我們進入空性,或者是放棄執著,但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裏,我們一直都有心存在。一般都是空的,但是我們有心存在,怎麼樣在日常的生活裏修持空?

回答:我們在修持的時候,也許有幾樣東西可以說這個是空,那個是空,我可以放棄這個執著那個執著,但是要全部都做到,我們做不到。同時,您所解釋的,您所詮釋的空,實際上不是空,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無,就是我們說的不存在。把一個東西拿掉以後剩下的那個不是空。我們所說的空,並不是什麼東西不存在,不是這樣的,並不是無。我們所說的空是超越四邊,就是一個東西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不存在又不不存在,離於這四個現象,剩下的那個我們叫空。

提問:空性中的無分別制是不是會不見?

在我們開悟之前,如果真正見到佛性,也是像一個離子一樣,不是真的,好象你看到人家舉了一個比喻,是那樣的佛性,不是究竟的佛性。但是,就算我們沒有見到真正的佛性,而是見到比喻的離子式的佛像,那已經非常非常難得,可以讓我們積聚很多的功德。

現在我問大家問題,我們說一個東西的結果應該是什麼樣的?在座的可不可以告訴我,我們討論裏面的對手,他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或者更簡單地問,什麼叫做應成?中觀應成派的學者,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稱號?(答:應用其他人的理論系統,會產生某一種結果。)只要你有一個理論,就會得到某一種結果,是嗎?這個理論實際上非常好,因為只要你有任何的主張、命題,你一定就是某一個結果的受害者。(答:他們有自己的主張,完全依照對手的主張來擊敗對手。)

心是怎麼樣,心是如何如何,不管我們講出的東西怎麼樣,是一個分析之後得到的結果,如果你沒有經過分析的過程,月稱對你所講的一點什麼都問題,問題就在於你分析之後得到的結果。因為月稱自己說,月稱的宗派是放牛人的宗派,不做分析,如果唯識不做分析的話,月稱跟他一點矛盾都沒有。分析到底錯在哪里呢?現在講的是分析的結果,如何的現象都經不起我們分析,因為一分析,所有的現象都會被打散、破壞掉,最後只剩下究竟。而分析的目的是什麼?要去找到真理,這是分析的目的。什麼樣的真理?究竟的真理。相對的真理,我們完完全全接受了,絲毫不加任何的分析。實際上就算在科學的實驗裏我們也做了,不管你在做什麼,你都想發現這個現象背後的本性是什麼,這是我們做實驗的目的。

另外一個問題,月稱菩薩到底是反對什麼,是反對分析本身,還是分析之後得到的結果?反對分析之後得到的結果。

現在談談我們對手的主張。按次序一個一個來,第一個我們的對手,實際上應該是主張自生的,自生是什麼主張?。為什麼月秤要反對分析的結果,他不是自己認為勝義諦,就不接受勝義諦很多的東西。這是他跟很多對手最大的不一樣,月稱菩薩並不反對勝義諦,他說在勝義諦裏,實際上沒有任何的東西在那邊。對手經過分析,你應該發現勝義諦,他的對手說經過勝義諦以後,任何東西有什麼在,不管你發現什麼,只要有東西在,月稱就不能贊同。

現在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可以讓我知道,你對中觀是不是瞭解。月稱是不是說不允許你去分析?他說什麼?如果說你繼續分析的話,找不到任何的東西。月稱菩薩從來沒有講不允許你做分析,或者說分析是一種罪惡,他從來沒有這樣說。以月稱菩薩的理論為基礎,我們怎麼修持呢?我們現在修菩提心,我們怎麼修菩提心,我們又怎麼知道修菩提心可以讓我們成佛呢?(答:不要分析,就去做。)很好。如果你講的角度對的話,那是不錯的,如果你講的角度不對,那就不好了。假如我們的角度不對,幾乎跟信神沒有什麼兩樣,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去分析,所有的東西都會毀壞掉,但是,為了眾生,你非要成佛,你的責任就是這個。你現在有的是什麼呢?你有一個目標,目標是要成佛,你也有修持的方法,就是道,道是什麼呢?就是菩提心。你也有一個修持的結果,就是你的佛性,這是一切修行的基礎,你有我們說的根、道、果,三者你都有。所以月稱並沒有說你不能分析,幾乎像菩薩說你不能問上帝任何東西,這個修持到底怎麼樣能夠發揮作用呢?實際上每個人都知道,但是要表達出來可能很難。(答:做,但是同時要有空性的見地。)

月稱菩薩有沒有鼓勵我們去分析菩提心?(答:沒有。分析又不分析,在分析跟不分析的中間,再分析跟不分析。)這個恐怕做不到。你把剛才的答案放在心裏,月稱有沒有鼓勵我們分析?也不是一開始就要分析,到後面。你這樣講還是像瑜珈師的,你像哲學家,像班智達的方式回答。(答:當然要分析,不分析怎麼知道有佛性。)這個答案前面一半是對的,後面一半的理由不對。月稱當然鼓勵我們分析,因為月稱要我們自己發現,就算是菩提心也不是真實存在的,這一點已經講了,就像夢幻一樣。問題是出在,如果你經過分析以後發現,菩提心經過分析以後有什麼東西剩下在裏邊,這個月稱菩薩就不高興了。當你在修持菩提心的時候,你經過分析,你發現其實背後什麼都沒有,月稱菩薩會說,這樣才真正證悟到了究竟的菩提心。

佛當然有無數無量的功德,昨天我們討論了功德裏面的實例,最後做結論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已經把佛的各種功德講完了,所以停止了,不是這樣的。在結論的時候,佛和菩薩有兩種功德。第一個,是甚深的空性,另外一個就是菩薩的無量的莊嚴,比如佈施、持戒等等。佛成佛之後,為了要救度眾生,再次化現在三界之中。比如從天界下降,出生在王族,好象在摩戒托這個地方證悟到最後的真理,成佛。這種講法當然是非常大乘的。為了解除眾生對於貪等等的執著束縛,讓他們升到天道、成佛,所以講了無數無量的法門。

佛為了要帶領八萬四千種不同的眾生,這些眾生具有八萬四千種不同的煩惱,所以講了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法。在無數無量佛所說的法裏面,我們所在的地方,我們所知道的叫做三乘。下一個記誦,但是因為一切的現象只有一位,就是空性。只有正悟到空性,才能把我們從各種煩惱中解脫出來。所以,實際上只有一乘,佛實際上講的只有一乘。這個佛是平等教化了所有的眾生,這算是最偉大的大聖。但是,眾生有五濁,其中有命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雖然眾生一直受到五濁很深刻的影響,但是佛從來沒有一刻喪失他的慈悲。佛是智慧和慈悲的化身。因為在以前,身為菩薩的時候,發了各種誓願要度盡眾生。雖然只有一乘,但是佛顯現出無數無量的方便來教化眾生。很多眾生非常懦弱,當眾生非常害怕的時候,告訴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用這種方式鼓勵眾生。同樣,佛以同樣的方法來教化、鼓勵眾生。當時機成熟的時候,佛就會帶領他們走向唯一的一乘,或者是唯一的目標。

下面這個記誦也是非常有名的記誦,經常被引用。這個記誦很特別,講了兩件事。我們認為歷史上出現的,比如色身的佛,由於佛的悲心,如果我們計算一下佛成佛的次數,都是無數無量的。三界的塵土可以一個一個算清楚,但是佛成佛的次數算不清。為什麼要一次一次地成佛,難道有更好的成佛的境界,要一直這樣去達到嗎?為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記誦的最後一句說“難此秘密為常說,這個秘密是我們不知道,沒有辦法說的。經過前面講這麼多佛的色身,怎麼樣成佛,無數次的成佛,我們怎麼向佛祈禱,談到內在的佛性。佛性不只是佛有的,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在我們成佛之前,甚至到現在,佛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記誦的最後一句,實際上是月稱菩薩講佛性的,他說這是一個秘密,是沒有辦法說的,這樣裏形容佛性。最後這個記誦談到佛的色身和佛性,這個記誦講了很多的東西。

比如我們都有佛性,佛性一直都在那兒,佛性有很多的化現,其中一個就是虔誠心。虔誠心所投射出來的東西,也許會看到一個破破爛爛的佛像。因為你有這樣程度的虔誠心,所以你當時可能會拿一片樹葉蓋在他的頭上,不要被東西弄髒了。可以看出來,佛性在這裏發揮作用,佛的色身也發揮了作用,兩者結合在一起。佛的色身實際上隨時隨地準備要做一些什麼東西,發揮一些什麼作用。

下面三個記誦,等於反過來完全講不同的東西。直到所有的眾生都成佛,這個記誦月稱跟菩薩講,在所有的眾生沒有成佛前,智慧就像是佛的母親一樣,佛是由智慧這個母親所產生出來的。你是由智慧所生的,照顧你的人,帶你的保姆,是慈悲。你也誓言要救度一切的眾生,這樣你如何能夠入於寂滅。這個記誦講你不能入滅。

下面這個記誦,世間的眾生一直在吃著愚癡,這種就像是一個母親看著他的獨子,剛剛吃下有毒的東西的感覺是一樣的。因為這些眾生一直都不停地吃有毒的食物,所以佛說你不能入滅。

第三個記誦,沒有智慧的人,一直執著在或者有或者無,或者生或者死,痛苦以及惡行。因為你具有這種超越存在或者不存在,有無的悲心,超越過痛苦和快樂,超越過輪回涅磐,所以實際上沒有什麼叫做成佛。

最後三個記誦,實際上是月稱講給佛聽的,這個講法非常特別,第一是用印度當時的習慣,印度有一種種性,你出身在哪一個種性,就從事哪一種工作。第一個記誦,佛是由智慧母親生出來的,生出來之後也不是說沒有管理,你的保姆就是悲心,慈悲是你的保姆,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可能入滅,因為你是來自這樣的種性、家族。第二個記誦,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允許你入滅,因為世間都在吃毒,你沒有辦法入滅。第三個記誦講根本沒有入滅這回事。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本書很有意思。在剛開始的時候,每一本書都會敬禮一個物件,一般是敬禮諸佛,這本書沒有敬禮諸佛,它是敬禮悲心。到了最後,才是一樣的,最贊許的還是悲心。

我們以菩提心幫助別人,但是有的時候會越搞越糟,怎麼樣用智慧的方式以菩提心幫助別人?

回答:一直到我們能夠證得見到位,在這之前,我們不管做什麼,總是會給一些人惹麻煩。第一,我們的智慧很不成熟,我們同時也沒有究竟的智慧。所謂方便,我們也沒有真正的方便的法門,只有有關方便,我們有這種概念罷了。談到不要讓別的你在做什麼事的時候,或者你幫助別人的時候,不要讓人家不舒服,這很不容易。 所以,像我們這種菩薩,也就是受了菩薩戒的菩薩,在我們修道的過程裏,在目前我們的狀況裏,最安全的一個修道的方法就是願菩提心。龍青巴有非常出名的著作,叫《龍青七寶》,其中有一個叫“口訣寶”。在我們現在的程度,根本談不到幫助別人。至少我們要有意願去幫助別人,因為我們現在有這樣的意願,至少能夠幫助我們不去傷害別人。龍青巴的化身是吉美林巴,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一直到你能夠完完全全除掉自己自私的那一天,這之前你所幫助別人,只不過是演一場戲罷了。

回答: 如果你是一個大乘的修行人的話,要有意願去幫助他們。或者你可以修一種修心的方法,中文叫收放,把別人不好的拿來,把好的給別人,或者叫自他相換。如果你是比較小乘的、上座部的修行人的話,你就可以讓你的病人種下一些種子或者是習性,怎麼樣讓他看佛像,或者是念佛給他聽。

如果你是金剛乘的修行人,你就應該介紹給他看,讓他知道,他所見的一切的象,包括他所害怕的象,完全是本性所顯現的,這個很難。不用談了。第一個大乘的辦法最簡單了。

假如總結一下,來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這有兩個層次、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建立見地,第二個階段是實際修道。在建立見地的時候,月稱說不能分析相對的真理,因為當我們談到相對真理、究竟真理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見地。但是相對的真理去分析他,整個就破壞掉了,所以說沒有辦法建立起這個。月稱對於相對真理的態度,就是不去分析。但是,在修道上,我們鼓勵大家去分析。為什麼呢?因為修道的目的就是要破壞你對於這些東西的執著。

最後這個記誦是回向。由解釋龍樹的見地,得到的一切殊勝的功德,我的發心就像是天空這麼藍,完全不受各種煩惱的遮蔽。或者說我的動機就像是龍頂上的摩尼寶珠一樣,我願意以這樣的功德來回向,願意以一切組合的現象,還有眾生能夠證悟的真理,證得究竟的大樂。《入中論》的作者月稱是最上乘,最高的教法,他的智慧不受任何的干擾,他的慈悲永遠是現前,他為了要表現他已經脫離了認為什麼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執著,他曾經在牆上畫的乳牛能擠出牛奶。月稱說,我是一個這樣的人,是由我寫的這本書。

現在念的回向,是由一個叫聖賢的人所寫的記誦,這個記誦多半是佛說的。

第一個記誦,聲聞緣覺是從佛生的,佛是菩薩生出來的,而菩薩是從大悲心、無二慧和菩提心所生的。

第二個記誦,佛廣大的結果是由大悲心而產生的,大悲心在剛開始的時候像種子,中間的時候像我們耕田、澆水,到最後的時候,我們受用大悲心的結果也是悲心,所有這一切都是由悲心開始的,悲心在中間。月稱在這本書的最先,先敬禮大悲心。

學習《入中論》大概是在現代這個時代,少數幾個可以讓我們拿到保險的辦法。

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由月稱、我和各位一起走過的《入中論》的旅程已經走完了。我認為總有一些功德是可以回向的,我們應該回向無數無量的眾生能夠正得《入中論》裏面所講的道理,希望各位能夠長壽、富裕、有智慧、有慈悲、經常冒險!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