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1 12:37:08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1 12:35:47   編輯部 報導

入中論善顯密義疏 2005-2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二)2005

宗大師在之前的偈頌當中有談到,在今生既然有機會修學佛法,我們應該要感到相當的慶幸,並且感到相當的歡喜。並且在修學佛法,尤其是在聽聞佛法的過程,必須要具備有良好以及清淨的動機。在聽聞的當下,就如同宗大師在《廣論》裡面有談到的,必須要斷器三過、具六種想,動機的部分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只是想要成為一位研究佛法的智者,或者是想要藉由了解佛法而讓你自己成名的話,以這種動機意樂來修學佛法,是沒有辦法獲得任何的成就,也就是因此,斷器三過的這個部分是相當重要的。剛開始我們不能夠有「器倒覆」的這種過失,也就是我們必須要盡可能的去聞思佛法,如果我們沒有作聞思的話,自然我們就沒有辦法了解佛法的內涵。在聞思的過程裡面,清淨的動機是相當的重要,就如同我們之前所談到的,如果你只是想要成為一位研究佛法的智者,或者是想要藉由佛法而提高自己的名聲,甚至想要藉此而獲得種種利益的話,這個時候你的動機是有污垢的。就如同在一個器皿當中,如果器皿它本身是有污垢的話,縱使這裡面有再美好的食物,這對於我們而言,我們也沒有辦法享用它。甚至最後如果器皿本身是有漏洞的話,那我們所裝進去的東西,自然而然會溢漏出去。所以我們不僅僅要聞思佛法,而且在聞思的當下要有清淨的動機意樂。並且在聽聞的過程當中,我們要盡可能的將上師所告訴我們的這些內涵,不斷的去作思惟,而不能夠聽到之後,就馬上的忘記了。所以在修學佛法的過程裡,我們所必須要具備的,第一個部分就是要認清,我們有機會修學佛法這是相當慶幸,並且要覺得相當的歡喜,並且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斷器三過、具六種想這個部分,也是很重要的。

在之前所談到的三種過失裡面,我們平常比較容易犯的,可能是第二種過失,也就是器皿具有污垢的這種過失。一般的人,對於今生會生起強烈的貪著,不僅對今生會有貪著,他也貪著來生。縱使他能夠在內心生起想要獲得解脫的心,但是他所想要獲得的解脫,是以自己為出發點,以這樣的動機意樂在修學大乘佛法,這樣的動機也是屬於有污垢的動機。因此三種的過失當中,第二種的過失是我們比較容易犯的過失。我們去聽上師講課,可能會很仔細的聽,甚至會作種種的筆記。但是你可能會忽略了,要用什麼樣的動機意樂來聽聞這一堂課。如果自己的動機有問題,縱使了解再多的佛法,或者是聽聞再多的佛法,這對於你的修行而言,並不會有任何的幫助。所以在還未聽法之前,在內心必須要想到,我不僅希望能夠藉此而得到真正的解脫,也有希望如同虛空般的有情眾生,都能夠早日的斷除輪迴,以及輪迴種種的因緣,藉此也希望他們能夠早日獲得圓滿的佛果,以這種動機意樂來聽聞今天的這一堂課。

總而言之,今天在我們這個地方所要聽聞的法,它是屬於大乘法。在聽聞之前,要想到我們不僅希望能夠跳脫苦因,甚至跳脫輪迴,也希望如虛空般的有情眾生,都能夠早日去除苦因,而得到無住的涅槃。「無住涅槃」就是佛果,想要獲得圓滿的佛果,必須在這之前去除輪迴之因,也就是無明我執;要去除無明,必須要了解空正見的內涵,以這種動機意樂,來聽聞今天的這一堂課。

接下來在這個地方,就要為大家介紹《入中論善顯密義疏》的正文。在之前,也就是前年,我們是講到了自續派的所破。所謂的所破,就是在了解空性的內涵之前,必須要能夠認識所破,如果沒有辦法清楚的認識所破,就沒有辦法了解空性真正的內涵。舉一個簡單的譬喻,比如你想要消滅某個敵人,必須要能夠先認清楚這個敵人到底是誰?並且他在什麼樣的地方?他具有什麼樣的殺傷力?當你認清之後,才能夠透由某一種的方式來消滅敵人。相同的,想要消滅無明我執的敵人,我們必須要能夠了解到,什麼樣的心,它能夠稱之為無明我執?這一顆心在執著境的當下,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執著的?當你了解之後,才有辦法斷除這種顛倒意識,也就是因此我們必須要認識所破。以佛教的宗義而言,佛教的宗義可以分為四部宗義。四部宗義裡下二部,就是有部和經部,實際上有部和經部的宗義師,他們是不探討空性的內涵。所以在這個地方探討空性的時候,最主要是以中觀自續派,以及中觀應成派的角度,來為大家介紹空性的法門。而中觀自續派以及應成派的論師們,他們是用不同的方式,在為眾生介紹空性的法則。今天我們所進行的部分,是認識中觀應成派的所破。

子二、明應成中觀派之實執(二)141

丑一、明由分別增上安立之理141

丑二、明執彼違品之實執145

丑一、明由分別增上安立之理141

接下來看到的是《入中論善顯密義疏》的第141頁。在141頁中間的這一段,子二「明應成中觀派之實執」分二。在藏文版當中,科判還未分類之前,它有一段話,這一段話在中文版的《入中論善顯密義疏》裡面,並沒有翻譯過來。這一段話就是談到,以中觀應成的角度,我們必須要能夠先了解,一切的法它都是透由分別心的力量而安立出來的。當你能夠認識萬法皆由分別心安立的這一點之後,你才能夠了解到,一法不是藉由分別心安立的狀態,是什麼樣的狀態。也就是透由這一點,我們才能夠了解應成所謂的實執,也就是執著著「不由分別心去安立、而形成自方成立」的這種執著,是什麼樣的執著。

在這一段之後,就談到了科判,「明應成中觀派之實執」分二:第一個科判「明由分別增上安立之理」,第二個科判「明執彼違品之實執」。首先看到第一個科判「明由分別增上安立之理」。所謂的「分別」就是分別心,「增上」藏文當中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藉由分別心的力量而安立的方式,也就是萬法為什麼皆是由分別心所安立出來的?簡單的來說,這個科判就有談到,分別心是如何的來安立諸法的道理。第二個科判「明執彼違品之實執」,了解了心安立境界的道理之後,我們才能夠了解到,「與彼」就是與分別心安立境界相違的狀態,是什麼樣的狀態?執著這種狀態的心,我們稱之為實執。首先看到第一個科判。

丑一、明由分別增上安立之理141

《鄔波離請問經》云:「種種可愛妙花敷,悅意金宮相輝映,此亦未曾有作者,皆從分別增上生,分別假立諸世間」。第一句,種種可愛妙花敷,這當中的「花」就是一般我們在世間,能夠看到的種種花朵。在看到花的時候,會讓你在內心生起賞心悅目的這種感覺,就是你會覺得這朵花,它是很美麗的。不僅如此,悅意金宮相輝映,「金宮」最主要是談到了,天人所居住的宮殿,或者稱之為無量宮。此亦未曾有作者,「作者」就是有談到不管是花,或者是天人所居住的宮殿,它都沒有特別的作者,也就是沒有人會很刻意的去製作這個東西出來。比如以花而言,我們知道一朵花它的形成,是必須要具備許多的因緣條件,可能在這之前你必須要先將花的種子種在土裡面,並且在灌溉之後,它會慢慢的開出一朵花。但是這朵花,它會有人將它直接的製作出來?並不會。如果這朵花它是一朵真花,是沒有辦法藉由特定的一個人,用特定的方式,將這朵花製造出來的。如果這朵花它是紙花,也就是紙所做出來的花的話,那可能可以藉由某一個人,透由某一種的方式,而將它製作出來。但是真正的朵花,雖然它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果,但是是沒有辦法藉由很刻意的方式,而將這朵花,好像是用手製作出來的這種感覺。不僅是花,實際上天人所居住的宮殿也是如此。皆從分別增上生,而這一切都是透由分別心的力量而產生的。也就是因此,分別假立諸世間。」透由分別心的力量,能夠安立世間的萬事萬法。此說諸法皆由分別增上安立。在這一段佛經當中,最主要強調的內涵,就是有談到,諸法皆是透由分別心的力量,而安立出來的。說一切法唯由分別假立,及由分別增上安立者,餘證亦多。不僅如此,一切的法它是藉由分別心所假立,甚至也可以解釋成,是透由分別心的力量而安立出來的。這種名相,在其他的經論當中,也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呈現出來。

《六十正理論》云:「正等覺宣說:無明緣世間,說世是分別,云何不應理。」「正等覺」也就是佛陀,他曾經宣說「無明緣世間」,這當中的「世間」就是透由業以及煩惱所產生的人世間等等的世間。而最究竟的根本,就是無明,因由無明的種種因緣和合之後,而產生了不淨的世間。「說世是分別,云何不應理」,也就是因此,當我們談到「世間」的時候,實際上世間它之所以會形成,完全是藉由分別心的力量所安立,因此這種道理,是可以認同,並且可以承許的。釋論釋此義謂:「一切世間非自性有,唯由分別之所假立。」接下來《六十正理論》的釋論,在解釋這個偈頌時,有談到「一切世間非自性有」,世間的萬事萬法,它的本質皆沒有任何的自性。在沒有自性的狀態,它所形成的方式,完全是透由分別心的力量所假立、所安立出來的。

《百論》亦云:這當中的百論,是談到了《四百論》。在《四百論》有談到一個偈頌,「若無有分別,貪等亦非有,故智者誰執,真義及分別。」首先看到前面兩句,「若無有分別,貪等亦非有」,如果在內心沒有種種的分別心的話,我們的心裡就不會有所謂的非理作意的心態產生。如果沒有非理作意的心態,貪瞋等種種的煩惱是沒有辦法生起的。如果貪瞋的煩惱沒有辦法生起的話,透由貪瞋的這種力量,所安立出來的境界,也應該是不存在的,也就是因此「若無有分別,貪等亦非有」。「故智者誰執,真義及分別」這兩句的內涵,在下面宗大師會作解釋。

釋論亦云:在月稱菩薩所造的《四百論》的釋論也有談到,「有分別,方有彼貪等,若無分別,彼等亦無。決定當知:如於繩上假立為蛇,定無自性。」這一句是在認識中觀應成派的所破當中,最重要的一段話。這一段最後的部分有談到「決定當知」,我們必須要了解到,「如於繩上假立為蛇,定無自性」,這當中有談到一個譬喻,這個譬喻裡面有談到「執繩為蛇」的這種顛倒的意識。這樣的心,是在什麼樣的狀態會生起的呢?也就是如果我們到一個地方,並且知道這個地方有很多蛇出沒。有一天我們走在外面,在我們的面前有一條繩子,它的形狀跟蛇的形狀很類似,並且我們又沒有辦法很清楚的,看到這條繩子它的本質的話,在看到的那一剎那,我們的內心會很容易生起「執繩為蛇」的心態。這種心態就是談到,看到這個東西的當下,會認為你的面前是有一條活生生的蛇。而實際上以境界本身而言,也就是在繩的那個方位,它是沒有任何蛇的特色而存在;但是我們的心在面對這樣的境界時,完全都是透由分別心的力量,在安立之後,才會在內心生起很強的執著,認為你的面前是有一條蛇的。但是仔細的去探討,會發現在我們所緣的境界之上,也就是這條繩子之上,不管是繩子它的總體,或者繩子它的任何支分,所謂「支分」就是它的任何一個部位,不管從總體或者是它的支分來作探討,我們會發現到,在繩子的那個方位,並沒有蛇的任何特性。但是由於我們內心的力量去安立的緣故,所以會認為在我們的面前是有一條活生生的蛇沒有錯,這樣心,就是「執繩為蛇」的心。

在談中觀應成派的正見時,這個譬喻是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拿出來討論。而實際上「執繩為蛇」的心,跟「執蛇為蛇」的心,心在安立境界,它所安立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當我們看到一條繩子,認為它是蛇的心,以及面前有一條蛇,我們去安立它是蛇的心,以心本身的作用而言,它安立境界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我們的心安立任何境界的方式,就如同是用心安立繩子為蛇,它所安立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談到這樣的概念,一般的人可能是沒有辦法接受,他會認為「執繩為蛇」的心,它是顛倒的,因為繩子它並不是蛇;所以將繩子執著它是蛇的話,這樣的心是顛倒的心,沒有錯。「執蛇為蛇」的心,是一種正常的心識,也就是說它並不是顛倒的,實際上蛇它本身是存在的。雖然一條是繩子,一條是真正的蛇,但是我們在這個地方,最主要強調的是,不管你用心去安立「繩子」它是蛇,或者是你用心去安立「蛇」它是蛇也好,實際上心安立境界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從境的那個方位,不管是「蛇」的那個方位,或者是「繩子」的那個方位,它都沒有真實的蛇,這當中我們有加上一個就是「它並不是真實的蛇」。如果你認為「執蛇為蛇」的心,在執著的當下,你會認為境界本身「就有蛇存在」的話,那這種安立方式,就是中觀應成的所破。

相同的道理,我們的內心會生起「我」的這種執著,實際上這種執著生起,是因為觀待了「蘊」之後而生起的感受。透由心在蘊之上會安立「我」,也就是我們會在內心裡,會有一種強烈的執著,「我」要做什麼事情,或者這是「我的」什麼東西等等。但是這種心態,也就是「我」的這種心態,也都是透由心去安立的。以蘊的本質而言,我們仔細的去尋找,會發現在五蘊的任何部位,都沒有辦法找到真實的自我。相同的道理,我們去尋找「執繩為蛇」的心,它的所緣境,也就是「這條繩子」的時候,去尋找的當下,也找不到真實的蛇。相同的「執蛇為蛇」的心,它的所緣境是蛇沒有錯,但是你去尋找的當下,也找不到真實的蛇。你去探討蛇牠的顏色,是蛇嗎?甚至蛇牠的外形,是蛇嗎?或者蛇牠的上半部,牠的下半部,牠的任何部位,是不是蛇?當你探討這樣的問題時,會發現到,似乎沒有很真實的蛇。如果在境界的那個方位,有相當真實的蛇存在的話,你去尋找的當下,也應該能夠找到真實的蛇,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的。談到這個部分,對於某一些人而言,可能會覺得這個部分根本就是沒有辦法接受,或者是相當的難以體會,這就是在談到中觀應成的正見當下,我們最容易產生的一種誤解。我們會將「執繩為蛇」的心,跟「執蛇為蛇」的心,認為它在境界上面是會有某一種的差別,但是實際上心在安立境界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

在現今會有許多其他的譬喻,來譬喻心安立境界的方式。但是在過去這些有證量的論師,他們透由過去比較平常的這些例子來作詮釋的時候,他們就會談到了「執繩為蛇」的譬喻。因此在談到中觀應成的正見時,我們所看到的這句話,實際上是有它某一種的加持力在,甚至這一句話,它是在詮釋中觀應成正見的當下,最重要的一句話。以現今而言,我們能夠看得到,甚至比較容易體會到的譬喻,比如在電視會看到種種的銀幕,我們可以看到人,甚至看到一棟房子。但是仔細的去想,你會知道電視裡面的這一棟房子,它並不是真正的房子,但是你在看到的當下,你會有一種很直接,甚至很「常」的感覺,我看到一棟房子。就是表示雖然電視裡的房子,它並不是房子,但是透由心的力量,你會去安立那邊有一棟房子。這樣的心,它在安立境界的方式,實際上是跟你看到一棟真正的房子,而在內心生起這是一棟房子的心,它安立的境界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它的境界,一棟是電視裡的房子,一棟是我們平常所看到的房子,但是心安立境界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如果你沒有辦法把這兩顆心安立境界的方式劃上等號的話,就表示你沒有辦法真正的了解中觀應成的正見,但是實際上要了解這個部分,是相當困難的。今天這一堂課就上到這個地方。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