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
Ⅰ、中文部份 |
一、 佛教古籍文獻(依《大正藏》經號排序) |
《中阿含經》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藏》冊1,no.26。 |
《雜阿含經》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冊2,no.99。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玄奘譯,《大正藏》冊5-7,no.220。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8,no.223。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8,no.227。 |
《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叉難陀譯,《大正藏》冊10,no.279。 |
《大寶積經》菩提流志譯,《大正藏》冊11,no.310。 |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義淨譯,《大正藏》冊14,no.577。 |
《月燈三昧經》那連提耶舍譯,《大正藏》冊15,no.639。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冊16,no.670。 |
《大乘入楞伽經》實叉難陀譯,《大正藏》冊16,no.672。 |
《大乘密嚴經》地婆訶羅譯,《大正藏》冊16,no.682。 |
《佛說大乘稻稈經》失譯,《大正藏》冊16,no.709。 |
《解深密經》玄奘譯,《大正藏》冊16,no.676。 |
龍樹《大智度論》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25,no.1509。 |
五百大阿羅漢等著《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玄奘譯,《大正藏》冊27,no.1545。 |
世親《阿毘達磨俱舍論》玄奘譯,《大正藏》冊29,no.1558。 |
眾賢《阿毘達磨順正理論》玄奘譯,《大正藏》冊29,no.1562。 |
龍樹造頌、青目釋,《中論》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30,no.1564。 |
龍樹造頌、清辨釋,《般若燈論釋》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藏》冊30, no.1566。 |
龍樹造頌、安慧釋,《大乘中觀釋論》惟淨等譯,《大正藏》冊30,no.1567。 |
龍樹《十二門論》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30,no.1568。 |
---《六十頌如理論》施護譯,《大正藏》冊30,no.1575。 |
---《迴諍論》毘目智仙、瞿曇流支譯,《大正藏》冊32,no.1631。 |
---《方便心論》吉迦夜譯,《大正藏》冊32,no.1632。 |
---《因緣心論頌因緣心論釋》失譯,《大正藏》冊32,no.1654。 |
提婆《廣百論本》玄奘譯,《大正藏》冊30,no.1570。 |
提婆造頌、護法釋,《大乘廣百論釋論》玄奘譯,《大正藏》冊30,no.1571。 |
清辨《大乘掌珍論》玄奘譯,《大正藏》冊30,no.1578。 |
彌勒《瑜伽師地論》玄奘譯,《大正藏》冊30,no.1579。 |
護法等著《成唯識論》玄奘譯,《大正藏》冊31,no.1585。 |
世親《唯識三十論頌》玄奘譯,《大正藏》冊31,no.1586。 |
---《唯識二十論》玄奘譯,《大正藏》冊31,no.1590。 |
---《攝大乘論釋》真諦譯,《大正藏》冊31,no.1595。 |
---《攝大乘論釋》玄奘譯,《大正藏》冊31,no.1597。 |
---《辯中邊論》玄奘譯,《大正藏》冊31,no.1600。 |
無著《攝大乘論本》玄奘譯,《大正藏》冊31,no.1594。 |
---《顯揚聖教論》玄奘譯,《大正藏》冊31,no.1602。 |
---《大乘莊嚴經論》玄奘譯,《大正藏》冊31,no.1604。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藏》冊31,no.1605。 |
安慧《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玄奘譯,《大正藏》冊31,no.1606。 |
陳那《觀所緣緣論》玄奘譯,《大正藏》冊31,no.1624.。 |
---《因明正理門論本》玄奘譯,《大正藏》冊32,no.1628。 |
商羯羅主《因明入正理論》玄奘譯,《大正藏》冊32,no.1630。 |
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大正藏》冊43,no.1830。 |
---《唯識二十論述記》,《大正藏》冊43,no.1834。 |
世友《異部宗輪論》玄奘譯,《大正藏》冊49,no.2031。 |
二、 當代原典譯註(依作者年代排序) |
龍樹《六十正理論頌》任杰譯,收入寶貴敏、栗拙山編,《龍樹六論:正理聚及其注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42-147。 |
---《七十空性論科攝》法尊譯,弘悲科攝,收入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78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
陳那《集量論略解》法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
---《集量論釋略抄》呂澂譯鈔,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4。 |
月稱《入中論》法尊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
---《六十頌如理論釋》陳又新譯,《西藏佛教研究論文集》,臺北:西藏研究委員會,第3輯(1990):119-156。 |
布頓《布頓佛教史》郭和卿譯,收入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9、70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8。 |
宗喀巴《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法尊譯,收入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第78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159-276。 |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法尊譯,臺北:法爾出版社,1995。 |
---《菩提道次第廣論》法尊譯,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1998。 |
---《三主要道》帕繃喀講,仁欽曲札譯,臺北:經續法林,1997。 |
多羅那它《印度佛教史》張建木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
共卻亟美汪波《宗義寶鬘》陳玉蛟譯,臺北:法爾出版社,1988。 |
松巴堪布益西班覺《如意寶樹史》蒲文成、才讓譯,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 |
三、 當代著作 |
(一)、中文著作 |
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
印順《唯識學探源》,臺北:正聞出版社,1944(1992修訂二版)。 |
---《攝大乘論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1946(1992修訂一版)。 |
---《佛法概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49(1992修訂二版)。 |
---《性空學探源》,臺北:正聞出版社,1950a(1992修訂一版)。 |
---《中觀今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50b(1992修訂一版)。 |
---《中觀論頌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1952(1992修訂一版)。 |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68(1992七版)。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1992七版)。 |
---《雜阿含經論會編》共三冊,臺北:正聞出版社,1983(1994重版)。 |
---《空之探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85(1992六版)。 |
---《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88(1990四版)。 |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公司,1992。 |
李志夫《理則學導論》,臺北:華岡出版社,1974。 |
---《中印佛學比較研究》,臺北:文物供應社,1986。 |
---《印度思想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 |
---《印度哲學及其基本精神》,臺北:洪葉出版社,1999。 |
沈劍英《因明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
---《佛家邏輯》,臺北:商鼎文化,1994。 |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
法尊《入中論講記》,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0。 |
林正弘《邏輯》,臺北:三民書局,1997。 |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臺北:立緒文化,1999。 |
---《辯證的行旅》,臺北:立緒文化,2002。 |
徐典正《唯識思想要義》,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 |
陳大齊《因明入正理論悟他們淺釋》,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 |
楊惠南《佛教思想新論》,臺北:東大圖書,1982(1998四版)。 |
---《龍樹與中觀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
---《印度哲學史》,臺北:東大圖書,1995。 |
---《佛教思想發展史論》,臺北:東大圖書,1997。 |
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1998。 |
---《詞義之爭與義理之辨:佛教思想研究論文集》,南投:正觀出版社,1998。 |
演培《入中論頌講記》,臺北:天華出版公司,1997。 |
劉福增《基本邏輯》,臺北:心理出版社,2003。 |
鄭偉宏《佛家邏輯通論》,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7。 |
歐陽竟無《唯識抉擇談》,臺北:廣文書局,1977。 |
釋日慧《四部宗義略論講釋》,臺北:法爾出版社,1991。 |
釋昭慧《初期唯識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脈絡》,臺北:法界出版社,2001。 |
釋惠敏《中觀與瑜伽》,臺北:東初出版社,1990。 |
釋惠敏、釋果徹合著《生命緣起觀》,臺北:法鼓文化事業,1996。 |
(二)、翻譯著作 |
Chatterjee,S.C. & Datta,D.M.《印度哲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the Indian Philosophy)李志夫譯,臺北:幼師文化,1987。 |
Dasgupta, Surendranath.《印度哲學史1、2》(The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林煌洲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1998。 |
Robinson,Richard H. 《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Early Madhyamika in India and China)郭忠生譯,南投:正觀出版社,1996。 |
Stcherbatsky, Th.《大乘佛學:佛教的涅槃概念》(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立人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
Wolfram, Sybil .《哲學邏輯》(Philosophical Logic)劉福增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 |
山口瑞鳳等著《西藏的佛教》許洋主譯,臺北:法爾出版社,1991。 |
瓜生津隆真等著《中觀與空義》許洋主等譯,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2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5。 |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印度哲學宗教史》高觀廬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
梶山雄一《佛教中觀哲學》吳汝鈞譯,高雄:佛光出版社,1978。 |
梶山雄一等著《中觀思想》李世傑譯,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3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5。 |
四、期刊論文 |
(一)、中文 |
印順〈清辨與護法〉,收入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第24冊(1978):299-317。 |
李世傑〈萬法唯識的論證〉,收入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第25冊(1978):1-14。 |
李志夫〈一元論與中觀哲學之比較研究〉,《佛光學報》第9期(1984):71-103。 |
曹志成〈月稱對於瑜伽行派阿賴耶識的批判之研究〉,《國際佛學研究年刊》,臺北:國際佛學研究中心,創刊號(1991):225-249。 |
---〈空有之諍的研究:以清辨對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為解釋線索〉,臺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
---〈清辨二諦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
陳一標〈賴耶緣起與三性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
敬之〈中觀宗「不許自續」的問題〉,收入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第46冊(1978):365-375。 |
楊郁文〈緣起之「此緣性 (idappaccayata)」〉,《中華佛學學報》,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第9期(1996):1-34。 |
萬金川〈《俱舍論˙世間品》所記有關「緣起」一詞的詞意對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第1期(1996):1-30。 |
蔡耀明〈業報緣起與成就無上智慧:以阿含.般若為線索而連貫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
---〈佛陀教法三乘的分立與連貫〉,《鵝湖》第15卷第2期(1989.8):15-28。 |
---〈由三乘施設論菩薩正性離生——以大般若經第二會為中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第1期(1997.3):109-142。 |
蕭金松〈佛教對西藏傳統社會的影響〉,《歷史月刊》第14期(1989):91-97。 |
釋如石〈《入中論釋》「初品」譯注〉,《中華佛學學報》,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第7期(1994):41-71。 |
釋見愷〈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注•第七品斷貪愛的方法〉,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碩士論文,1996。 |
(二)、翻譯之單篇論文 |
Eckel, Malcolm D.〈清辨與早期中觀學派之語言理論〉(Bhavaviveka and the early Madhyamika theories of language)大容譯,《諦觀》,臺北:諦觀雜誌社,第24期(1985):28-49。 |
Olson, Robert F.〈月稱對唯識宗的批判〉(Candrakirti''s critique of Vijbanavada)法雨譯,《諦觀》,臺北:諦觀雜誌社,第32期(1985):22-31。 |
山口益〈應成中觀派〉易陶天譯,收入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第46冊(1978):287-291。 |
---〈中觀自續派與瑜伽唯識〉易陶天譯,收入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第46冊(1978):293-313。 |
水野弘元等著〈緣起思想的發展〉李世傑譯,收入玉城康四郎主編,《佛教思想(一):在印度的開展•第四章》,臺北:幼獅文化出版公司,(1985):123-198。 |
江島惠教〈《中論》註釋書中有關「緣起」的語義解釋〉陳一標譯,《法光學壇》,臺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創刊號(1996):23-41。 |
原田覺〈西藏佛教的中觀思想〉,李世傑譯,收入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臺北:華宇出版社,第63冊(1985):387-437。 |
Ⅱ、外文部分 |
一、梵、藏原典 |
(一)、梵文 |
Aryadeva.Catuhwatika. Edited by Mahamahopadhyaya Haraprasad Shastri,Memoires |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Vol.Ⅲ, No.8. Calcutta, 1914. Pp.449-514. |
Candrakirti. Mulamadhyamakavrtti:Prasannapada. Edited by 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Bibliotheca Buddhica IV. St.Pétersbourg, 1903-13. |
(二)、藏文 |
Candrakirti.Madhyamakavatara-traduction tibetaine. Edited by 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Bibliotheca Buddhica IX. St.Pétersbourg, 1907-12. |
Candrakirti. Dbu ma la ’jug pa zhes bya ba. D.3861;臺北版冊35, no.3866. |
Candrakirti. Dbu ma la ’jug pa’i bshad pa zhes bya ba. D.3862;臺北版冊35, no.3867. |
Candrakirti. Byang chub sems dpa’i rnal ’byor spyod pa bzhi brgya pa’i rgya cher ’grel pa. D.3865;臺北版冊35, no.3870. |
Candrakirti.Sanskrit Fragments and Tibetan Translation of Candrakirti’s Bodhisattva- |
yogacaracatuhwatakatika. Edited by Koshin Suzuki. Tokyo:The Sankibo Press ,1994. |
二、當代原典譯註 |
(一)、日文 |
山口益《月稱造中論釋(І)》,東京:清水弘文堂,1968。 |
小川一乘《空性思想の研究:入中論の解讀》,京都:文榮堂,1976。 |
上田昇《チャンドラキールティ著『四百論註』第一〜八章和釋》,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94。 |
本多惠《チャンドラキールティ中論註和釋》,東京:圖書刊行會,1988。 |
奧住毅《中論註釋書の研究:チャンドラキールティ『プラサンナパダー』和譯》,東京:大藏出版社,1988。 |
(二)、英文 |
Geshe Kelsang Gyatso. Ocean of Nectar:Wisdom and Compassion in Mahayana Buddhism. Ulverston & Glen Spey:Tharpa Publications, 1995 (2003rpt). |
Geshe Rabten. Echoes of Voidnes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Stephen Batchelor. London:Wisdom Publications, 1983. |
Ju Mipham. Introduction to the Middle Way: Candrakirti''s Madhyamakavatara with commentary by Ju Mipham. Translated by the 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 Boston & Lond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2002. |
Sprung,Mervyn. Lucid exposition of the Middle Way:the essential chapters from the |
Prasannapada of Candrakirti. Boulder:Prajba Press, 1979. |
Thurman, Robert A.F.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Tibet: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Jey |
Tsong Khapa’s Essence of True Eloguenc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
三、當代著作 |
(一)、日文著作 |
小川一乘《空性思想の研究Ⅱ-チャンドラキールティの中觀說》,京都:文榮堂,1988。 |
山口益《佛教におけゐ無と有との對論》,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5。 |
---《中觀佛教論攷》,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5。 |
立川武藏《中論の思想》,京都:法藏館,1994。 |
安井廣濟《中觀思想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79。 |
江島惠教《中觀思想の展開:Bhavaviveka研究》,東京:春秋社,1979。 |
長尾雅人《中觀と唯識》,東京:岩波書店,1978。 |
---《西藏佛教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