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以上對於《維摩詰經》之「心淨則佛土淨」的考察,將可總結為如下幾點︰
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薩為「成就眾生」故, 必須「願取佛國」,修行「淨佛國土」。
二、十八「淨土之行」︰行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佛土淨。菩 薩依十八種(《什譯》十七種)「淨土之行」令自「行淨」,亦令彼眾生(行淨)(化彼同自),故說「行淨則眾生淨」。如是同行眾生(眾生淨)來生(同行斯集)菩薩將來成佛之國土,故說「眾生淨則佛土淨」。
三、《遠記》、《吉疏》依《肇注》「淨土行之階漸說」,配以菩薩之種姓位、 解行位.... 七地(成就眾生)、八地佛土淨)、九地(說法淨)、十地(智慧淨)、金剛心等覺地(心淨)、佛地(一切德淨)之菩薩乃至成佛十三階位漸次。但《大智度論》則認為「菩薩住七地中,破諸煩惱,自利具足。住八地、九地者利益他人。所謂教化眾生,淨佛世界。自利利他,一切功德具足」,此與《遠記》
及《吉疏》所說七地(教化眾生)、八地(淨佛世界)的
區別有差異。
四、若依《奘譯》與《基疏》,則可將「淨土行之十七展轉相
分為: ( 一 ) 重述十八種淨土行之「次第展轉相」、 ( 二 ) 嚴前因感淨土果(十八種淨土行→清淨有情→嚴淨佛土)、( 三 ) 淨土成更生「轉法輪度化有情」勝果等三段。簡言之,即是十八種淨土行→清淨有情→嚴淨佛土→轉法輪度化有情之模式·這與《大智度論》中引《般若經》所說「饒益一切眾生已淨佛國土。 淨佛國度已得一切種智。
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安立眾生於三乘,令入無餘涅槃」(大25, 652b1 ~ 3 )的說明有相通之處。
五、心淨則佛土淨:心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佛土淨。不可解
釋為︰自心淨,則淨土「自成」,而是「菩薩自心清淨,五蘊假者有情亦淨。內心既淨,外感有情及器亦淨」,也就是「自心淨」→「有情淨」(眾生淨)→「佛土淨」的關係。因此,「心淨則佛土淨」主張的關鍵點 在於「有情淨」(眾生淨)。
六、「心性本淨」應採取如《般若經》與中觀的思想,作「非
心」、「是心非心」、「空寂心」的解釋,比較合乎《維摩詰經》的根本思想。《基疏》將「心淨」解釋為「第八識淨」,「淨」若解為淨化之「行淨」而非「本淨」是正確的解釋;但將「心淨」之「心」解釋「第八阿賴耶識」則是屬於瑜伽行派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