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7/14 09:12:49
學習次第 : 進階
南傳 佛陀法語
達爾卡法師著
郭錦彪、劉妙蓮譯
佛陀法語 十一月
十一月
十一月一日
世尊對舍利弗說:‘告訴我,舍利弗,一個秉持正信,專心認真的聖潔弟子,對如來或其教誨會存有疑問或不能確定嗎?’
‘不的!世尊,他不會。聖潔的弟子憑著信心與力量努力精進、堅持不懈地斷除惡行、發展善行。他意志堅定、力量強大、毫不猶豫地負起行善的責任,努力實踐善行。他的力量是由正精進的能力所控制的。’
‘聖潔的弟子秉持正信、能使心念分明、善於分辨、能記憶久遠的事。他的念念分明是由正念的能力所控制的。’
‘聖潔的弟子秉持正信、正精進、正念,能使雜念自行平息,使精神集中,心念專一。他的心念專一是由正定的能力所控制的。’
‘聖潔的弟子秉持正信、正精進、正念、正定,能瞭解輪回是無休止的。有始以來眾生因無明的阻礙,貪欲的束縛而在無盡的生命輪回中浮沉。超越了這愚癡、黑暗的階段,便能到達快樂的、美妙的、平息一切妄想,放棄一切輪回的基礎、斷除欲望、平和寂靜的階段進入涅槃。這種智慧由正見能力所控制。’
‘聖潔的弟子秉持正信,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精進、一次又一次地使念念分明,一次又一次地使心念專一,一次又一次修習正念,清楚明瞭一切;一次又一次地增進信心。他想著:“以前我只是曾經聽聞過這些事物,如今我親身體會它們。’這種信心是由正信的能力所控制。”
十一月二日
樹在為人遮蔭時並無分別心。同樣的,積極修習禪定的修行者不應對眾生產生分別心。相反的,他應培養一視同仁的慈愛心,對行劫者、殺人犯、敵人或自己,都懷著同樣的想法:‘這些眾生將如何消除敵氣、不相互傷害?如何生活得平平安安、快樂與有保障?他們將如何照顧自己呢?’
十一月三日
世尊之親戚蒂莎(Tissa)尊者哭著來見世尊。世尊問道:‘蒂莎,發生了甚麼事?為何這般傷心失意,坐在我身邊大哭?’
‘世尊,這是因為其他比丘都在嘲笑、戲弄我。’
‘蒂莎,這是因為你舌尖嘴利,卻受不了他人的舌尖嘴利。你既然出家修行就不應該再舌尖嘴利,也不應該忍受不了他人的尖利嘴舌。如果你自己的嘴舌很尖利,就應該忍受得了他人的舌尖嘴利。’
說了這話,世尊還加上一首偈:
蒂莎為何生氣?別生氣。
謙和對你最有益,
抑制氣憤、傲慢與矯飾心是至善的,
為此,我們出家修行。
十一月四日
一個人要如何觀察感受呢?當感覺到愉快時,他知道:‘我感覺愉快。’當感覺到痛苦時,他知道:‘我感覺痛苦。’當感覺到中性感覺時,他知道:‘我既不感覺愉快,也不感覺痛苦。’當感覺到愉快、痛苦或中性感覺時,他知道這些感覺是世俗的。又,當感覺到非世俗的愉快、痛苦或中性感覺時,他知道這些感受是非世俗的。他如此觀察內外之感受,他細想著感受的升起因素與消失因素。他也覺察到感受的存在。他如此修習直至達到有智慧與專注的階段。這樣的人能獨立,不執著於世間的事物。
十一月五日
天神無法確定一個心已得到解脫的人屬於那裏的。即使他們想:‘這心識是屬於如來的。’也不對。為甚麼呢?因為如來是無蹤跡的。雖然,我這樣講,仍然有些隱士與婆羅門錯誤地說:‘沙門喬達摩是虛無主義者,因為他教導斷除、消滅、使實有之物消失。’我並沒有說這些。在以前和現在,我只是在教導甚麼是苦及如何滅苦。
十一月六日
有一個人很憐憫眾生的痛苦,為了眾生的利益、眾生的快樂、人與天神的利益與快樂,他出生在人世間。他是誰呢?就是如來、聖者、徹底覺悟的佛陀。
十一月七日
凡人和受過訓練的聖潔弟子同樣體驗到愉快、痛苦與不樂不苦的感受。他們兩間有何分別處與相異處呢?
當凡人體驗到痛苦時,他憂慮、悲傷、哀痛、捶胸、流淚、心情紛亂。他的肉體與精神都有如此感受。這有如一個人被一枚飛鏢射中後,又遭到另一枚飛鏢的攻擊。他會感受到被兩枚飛鏢所射的疼痛。凡人就是這麼樣的。當感覺痛苦時,他怨恨、抗拒,結果產生了一股強烈的怨恨與抗拒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便去尋求感官之樂。為甚麼呢?因為凡人除了尋求感官享樂之外,並不知道其他脫離痛苦的方法。在享受感官之樂時,享樂的貪念逐漸加強。他不知道這些貪念的升起與消失的真相,不瞭解這些貪念的滿足感、危險性,也不知道如何脫離它們。由於缺乏這種知識,所以對不苦不樂的感受無知。無論是苦、樂或不苦不樂,他都認為是束縛。他被生、老、死、悲傷、慟哭、疼痛與絕望所束縛。我說他是被痛苦所束縛。
當經受訓的聖潔弟子體驗到痛苦時,他不會憂慮、悲傷、哀痛、捶胸、流淚、心情紛亂。他只體驗到肉體的感受。這有如一個人只被一枚飛標射中,不再遭受隨後的飛鏢攻擊。受過訓練的聖潔弟子就是這麼樣的。當感覺痛苦時,他並不抗拒、怨恨,也就不會產生強烈的抗拒或怨恨心。在疼痛的折磨下,他並不尋找感官享樂。為甚麼呢?因為他知道脫離疼痛的其他方法。由於不去享受感官之樂,他便不會對享樂產生任何貪念。他知道這些貪念的升起與消失的真相,瞭解這些貪念的滿足感與危險性,也知道如何脫離它們。有了這種知識,對不苦不樂的感受不會無知。無論他感受到苦、樂、不苦不樂時,他不會被這些感受所束縛。他脫離了生、老、死、悲傷、慟哭、疼痛與絕望。我說他脫離了痛苦。
十一月八日
比丘的財富是甚麼?他將滿懷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散發到四方。他充滿著充實的、無量的、不念嗔恨與惡意的慈心、悲心、喜心與舍心,並將它們散發到全世界的上方、下方、對面與各個角落。這就是比丘的財富。
十一月九日
舍利弗對世尊說:‘我相信自古至今,甚至將來,也不會有比世尊更為覺悟的隱士或婆羅門。’
‘舍利弗,你的說法十分果斷,有如獅子自信地吼叫。為甚麼會這樣呢?難道你知道過去諸佛的心念、德行、教誨或解脫?’
‘不的,世尊。’
‘你知道未來諸佛的心念嗎?’
‘不的,世尊。’
‘那我呢,你知道我的心念、德行、教誨或解脫嗎?’
‘不的,世尊。’
‘那麼,舍利弗,你既然不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心念,何以卻像獅子自信地吼叫一般,說話如此果斷呢?’
‘世尊,我雖不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心念,我卻瞭解佛法。假設有一個城市,築有堅固的城牆、高聳的樓房和一道大城門。把守這大門的是個非常銳敏、警覺的人,只讓相識的人入城,陌生人一概拒之門外。在巡視城牆時,他連一個足以讓貓兒出入的洞孔都沒有看到。由此,他知道一切大小眾生要出入城市,必定得通過大門。依我看,佛法也是如此。所有過去諸佛通過摒棄五障、摒棄削弱正見的煩惱、設立四念處、瞭解七覺支的真相而證得正覺。所有未來諸佛也是如此。您,世尊、聖者、正等正覺的佛陀也是如此。’
十一月十日
一個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的人是怎樣的?他的動作敏捷、能掌握有益的教誨、瞭解佛法的文句與字義,並且牢記在心、依法修行。他還擁有美麗的嗓子,發言時,用詞文雅、清楚,聲音清晰、易聽。他教導同修者,驅策、鼓勵他們,並且使他們快樂。
十一月十一日
混雜在黃金內的不純物質有:塵埃、沙粒、砂礫和小石塊。淘金者或其學徒把金堆積在水槽中上下清洗以去除塵埃。完成這程式後,依然有沙粒與小石塊存在。淘金者重複相同的程式,洗畢時,還存有極小的沙粒與塵埃。淘金者再次重複該程式,結果只剩下金砂。接著金匠或其學徒把金砂倒入坩堝熔解。這時的金,雖已熔化,但還不純、還有些混雜物質。它不易彎曲、不能加工、沒有光澤、脆弱易斷,不能用來製造物品。再過一段時間,金匠熔化了金,將它倒出,將所有的雜質濾去。這時的金易於彎曲、能夠加工、光澤四射、不再脆弱易斷,能加以使用。它可用在任何用途,如製成金盤、戒指、項煉與煉子等等。一個積極發展高尚的心的人也是如此。
一個深思熟慮、謹慎小心的人,在摒棄身、口、意上的不潔淨時,經常檢查它們或將它們徹底去除,不再升起。在這之後,尚有些微小的不淨念頭,如邪淫、嗔恨、殘酷之念頭黏附著他。他再次把這些不潔淨之念一一摒棄。摒棄之後,尚有些更微小的不淨念頭,如對親人、國家、聲譽的思念。這個深思熟慮、謹慎小心的人,再次檢查不潔淨之念,或將它們徹底去除,不能再升起。這時,他只剩下佛法的念頭。在這階段,他的集中力尚未平靜、高超,也尚未安穩和專注於一境。這集中力還受習性所抑制。但有朝一日,他的心念穩定、平靜、專一與集中,他的集中力也就不再受習性所抑制,而能平靜、高超、安穩和專注。不論心念轉移到那一門知識上,他都有能力理解。
十一月十二日
正如有一個人在森林中旅行,來到一條曾為古人走過的路。他沿著這條道路行走,來到一座曾為古人居住過的皇家古城。城內設有公園、叢林、蓄水池和圍牆,確實是個可愛的地方。假設這個人向國王或臣子稟告他的發現,說道:‘大人,我發現了一座古城,請您將它重修。’又假設這座古城經過重修後,繁盛了起來、住滿了人,而且還繼續擴張發展。同樣的,我看到一條古路,一條古時諸佛曾經歷過的路。那是甚麼路?它就是八正道。
十一月十三日
一個人如何修習觀心?起貪念時,知道心在思念著貪;不起貪念時,知道心不念貪。起嗔念時,知道心念嗔;不起嗔恨時,知道心不念嗔。起癡念時,知道心念癡;不起癡念時,知道心不念癡。心念專一時,知道心念專一;心念散亂時,知道心念散亂。心念經修習發展時,知道心念經修習發展。心念未修習發展時,知道心念未修習發展。心有更高的心識在活動時,知道心有更高的心識在活動;心沒有更高的心識在活動時,知道心沒有更高的心識在活動。心念集中時,知道心念集中;心念不集中時,知道心念不集中。心念解脫時,知道心念解脫;心念不解脫時,知道心念不解脫。
一個人應如此內外觀察自己的心念。知道心念的起因與滅因,知道心念的存在,發展它,使其能達到修習智慧與專注的要求。人的心念若能獨立存在,就不會執著於世間任何事物。
十一月十四日
精進有五個支撐部份。那五個?人對佛陀的證悟要有信心;人的身體要健康、消化要良好,既不熾熱也不寒冷,正適合努力精進;人在導師之前、同修之中都要開誠相見,既不欺詐也不虛偽。人要努力摒棄惡行培育善行。人要有堅定的意志、堅強的力量,不會避開負起佛法的責任。人要有智慧,能瞭解事物的升起與消失的真相,能知道徹底克服痛苦之法。
十一月十五日
誰若由於尊敬、恭敬、崇敬佛法而變得平易近人,其言談也因此而親切友善,我稱他為易交談者。
十一月十六日
如來生活自由,脫離了色(物質)、受(感覺作用)、想(認識作用)、行(意志作用)、識(意識作用)、輪回、腐壞、死亡、情欲等束縛。有如生長在水中的青、紅或白色的蓮花,高立水面後,便不為污泥所染。一樣的,如來脫離了這些事物的糾纏,心無障礙、自由自在。
十一十七日
‘我將為你們敍說一個乘筏渡河而不執著於筏的比喻,從中教導你們一些東西。仔細聽,我這就講。假設有一個人在大道上行走,來到一灘大水前,此岸危險嚇人,彼岸則穩固安全。可是卻沒有舟船或橋樑可供渡越。這人想:‘此岸危險嚇人;彼岸穩固安全,卻沒有舟船或橋樑可供渡越。我何不彙聚草木樹枝,紮成一個筏,然後坐在其上,以手足劃水,渡到彼岸?’於是他製造了一個筏,安全地乘坐到彼岸。他接著又想:‘我憑這筏抵達安全的這一岸,我何不把它頂在頭上或肩上,繼續上路呢?’‘比丘們,如果他這麼做,是正確處置那木筏嗎?你們有何意見?’
‘不的,世尊。’
‘那該如何處置那木筏呢?’‘那人應該想:“這木筏曾對我有用,我坐上它,以手足劃水,才能到達安全的這一岸。我何不將它留在岸邊,繼續上路呢?”這才是正確處置那木筏的方法。瞭解了這個比喻,你應知道即使是好的事物都應該放棄,壞的事物就更不用說了。’
十一月十八日
有一天,當世尊坐在祇園內的甘達估滴(Gardha Kuti)中,以天眼觀察黎明時分的世間,覺察到阿拉裏(Alavi)裏的一位窮人有達到預流果的潛能。於是世尊帶了五百名比丘來到阿拉裏。阿拉裏居民懇請世尊留宿,那位窮人聽說世尊來了,決心要去聽他說法。可是說法那天,他的牛走失了。他猶豫地想著:‘我該先去找牛或是先去聽法呢?’他最終決定先去找牛,於是一大清早就出發了。阿拉裏人民以佛陀為首,為眾僧設了座位及供養食物。食畢後,他們還把世尊的乞缽拿去清洗。世尊向他們致謝,並說道:‘我走三十裏路來這裏是為了一個人。他正在樹林裏找尋他的牛。當他回來後,我就開始說法。’說畢,世尊保持沉默。
在天黑之前,那窮人找到了牛,把它趕回牛群中。他想:‘既無他事,我可以去禮敬世尊了。雖然饑餓,他卻不先回家,反而儘快趕到世尊那裏。向世尊敬禮後,他恭敬地坐在一旁。世尊問主管食物的人:‘還剩有食物嗎?’
‘尊者,還剩有一些。’
‘那就盛給這人吃吧。’
那主管把那人帶到世尊所指示的座位,給他送來一些稀飯等軟硬食物。那人吃完與漱口後,由於饑苦已去除,心念便趨於平靜。世尊於是開始了有層次的說法,闡述四聖諦。法說完後,那人就證得預流果。
十一月十九日
阿圖拉(Atula)呀!
他們責怪寡言之人,
他們責怪多言之人,
他們也責怪適量言語之人。
過去、現在、向來都如此,
沒有人不曾被責怪。
以前不曾有,
將來不會有,
現在也沒有,
一個完全被責怪或稱讚之人。
十一月二十日
將自己置身在清靜孤獨處吧。清靜孤獨者能清楚知道事物的真相。
十一月廿一日
世尊說:‘阿難,在婆羅雙樹之間鋪設一張睡榻,我不舒服,想要躺下。’阿難照辦後,世尊靠右躺下,一腳疊放在另一腳上做獅子臥,神志清醒和專注。突然,婆羅雙樹不依季節而盛開花朵。花雨繽紛地飄落在如來身上,以示敬意。天花、檀香粉如雨般飄下,天樂歌聲四處悠揚,以向如來致敬。世尊對阿難說:‘看看這盛開的婆羅雙樹、天花、檀香粉、天樂歌聲吧。但是,這不是向如來致最高的敬意、崇拜、敬仰的方法。若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和女居士都能遵守戒律、依法修習,才是向如來致了最高的敬意、崇拜與敬仰。所以,你應該遵守佛法,依法修習以訓練自己。’
十一月廿二日
在喜悅逐漸消失後,一個人便能保持心的平靜、專注、清醒,體驗到諸聖者所說的:‘心安住于平靜與專注的人是快樂的。’他於是進入與安住在三禪。他以這不含喜悅的快樂蓋滿、充塞及滲透全身,以至全身無一處不被這種快樂所沾染。
這就有如生長在水池中的青、紅或白色的蓮花一樣。在未出水面之前,花朵全被涼水所蓋滿,充塞及滲透,以至無一處不被這涼水所沾染。同樣的,進入三禪者被不含喜悅的快樂蓋滿、充塞及滲透全身,以至全身無一處不被它沾染。
十一月廿三日
正如水能涼好與壞兩者
及洗掉所有不純淨物與塵埃,
同樣的,你應發展對敵友一致的愛心,
當愛心達至圓滿時,
你會證得正覺。
十一月廿四日
土、水、火、風在甚麼地方找不到落腳之處?長與短、大與小、淨與汙、名與形最終在甚麼地方消失?答案是:
聖者的意識是無影無形、
無邊無際與無量光明的,
土、水、火、風
在這裏找不到落腳處
當意識消失時,
長短、大小、淨汙、名形,
最終也跟著消失。
十一月廿五日
對心念分明者,總是有善好,
對心念分明者,快樂會增加,
對心念分明者,萬事會轉好。
但是,他依然擺脫不了敵人。
若他在日間與夜裏,
都不欺淩加害眾生,
都與眾生分享其愛,
就不再有任何敵意。
十一月廿六日
我將教導你何謂執著與憂慮,也將教導你如何放棄和脫離執著與憂慮。何謂執著與憂慮?凡人有如此看法:‘這個身體是我的,我是這個,這個就是我。’這樣想的人對身體的變化感到悲傷、憂慮、苦惱、哀痛與絕望。對於受(感覺作用)、想(認識作用)、行(意志作用)、識(意識作用),凡人也有如此看法與感受。
何謂放棄與脫離執著、憂慮?受過良好教導的聖潔弟子有以下看法:‘這個身體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個不是我。’這樣想的人對身體的變化不會感到悲傷、憂慮、苦惱、哀痛與絕望。對於受、想、行、識,他也有如此觀感。這就是放棄與脫離執著、憂慮。
十一月廿七日
假設有一個國王或大臣未曾聽過琵琶所奏之音。有一天,他聽到了,便問:‘好僕人,告訴我這是甚麼聲音,竟然如此動聽、迷人、令人喜悅陶醉、有這般扣人心弦的力量?’僕人們回答:
‘那是琵琶聲呀!陛下。’
國王接著說:‘去,把那把琵琶拿來。’
僕人們拿來後,國王卻說:‘我不要這把琵琶,把音樂拿來。’
僕人們回答:‘這琵琶聲由多個不同的部份綜合組成,包括支弦腹、皮革、手柄、骨架、弦、弦架以及彈奏者的技術。琵琶之所以能發出聲音是因為他們的組合起來,琵琶之所以能發出聲音是因為有了這許多個不同的組成部份。’
國王聽了,把琵琶拆成百多片,再進一步拆成更小片,然後放入火中燒。過後,把灰燼收集在一起,放在篩子中簸揚、在水中清洗,以便找出音樂。如此做了之後,國王說道:‘這琵琶其實是微不足道之物;然而,不論它究竟是甚麼,世人都為它著迷。’
同樣的,一個人在不斷觀察、分析色(身體、物質)受、想、行、識之後,最終的結論是沒有‘我’,沒有‘我是’,沒有‘我的’。
十一月廿八日
以前貪婪者,如今不再貪,以前嗔恨者,如今不再嗔恨;以前吝嗇者,如今不再吝嗇;以前矯飾者,如今不再矯飾;以前懷惡意者,如今不再懷惡意;以前妒忌者,如今不再妒忌;以前卑鄙者,如今不再卑鄙;以前無信用者,如今不再無信用;以前狡詐者,如今不再狡詐;以前有惡欲者,如今不再有惡欲;以前持邪見者,如今不再持邪見—從這些人的例子,我可以這麼說:誰若能跟從隱士的修行,他便能去除與隱士共有的污垢,去除與隱士共有的瑕疵、缺點,去除導致痛苦與往生到惡道的因素。他看到自己已淨化了,擺脫惡習與不純正事物。他因此感到愉快,並且從愉快中得到喜悅。因為喜悅,身體隨之而平靜。有了平靜的身體,他感到快樂、有了快樂,他的心念便能集中。他將滿懷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散發到四方,充滿世界的上方、下方、對面與各個角落。他具備了一顆充滿仁慈、悲憫、隨喜、平等、充實、不受抑制、沒有嗔恨與惡念的心。
十一月廿九日
世尊的親戚蒂莎(Tissa)尊者對一群比丘說:‘法友們,我的身體有如中了毒,視力也變得模糊,對佛法不再清楚。我的心被懶散怠惰所佔據,修行生活缺乏歡喜。我對佛陀的教誨的信心、開始動搖。’
比丘們把蒂沙的這番話轉告給世尊聽。世尊於是對一名比丘說:‘去吧!比丘,以我的名義,叫蒂莎前來和我對話。’當蒂莎來到時,世尊問他:‘他們說你的身體有如中了毒,視力也變得模糊,對佛法不再清楚;你的心被懶散怠惰所佔據,你的修行生活缺乏歡喜,對佛陀的教誨的信心開始動搖。這都是真的嗎?
‘是真的,世尊。’
‘蒂莎,充滿著情欲、欲望、愛意、渴望、狂熱與貪求的身體是否不斷在轉變?悲傷、憂愁、苦惱、哀痛與絕望是否會因此升起,你的看法如何?’
‘會的,世尊。’
‘那麼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嗎?’
‘是,世尊。’
‘說得好!蒂莎,說得好!依你看,沒有情欲、欲望、愛意、渴望、狂熱與貪求的身體是否不斷在轉變?悲傷、憂愁、苦惱、哀痛與絕望是否會因而升起?’
‘當然不會,世尊。’
‘那麼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嗎?’
‘是的,世尊。’
‘說得好!蒂莎,說得好!你以為身(色)、受、想、行、識是永久(常)或不永久的呢?’
‘不永久的,世尊。’
‘瞭解了這些,經過訓練的修行弟子就會遠離這五蘊。遠離它們,激情就消失。激情消失,他就得到解脫,並且體悟到:“輪回已休止,我已經過修行生活和做了一切必須做的,我不再生死與受業報了。”假設有兩個人,一個善於遠行,一個不善。不善於遠行者向善於遠行者問路。對方答道:“是呀!好兄弟,就是這條路。再走不遠你會看到一個岔口,靠右走,再走一會兒就會來到一座樹林;再往前走是一片沼澤;再向前,你會看到一面峭壁,繼續向前你就會到達一片美麗的曠野了。”我以這個比喻來闡明我的意思,即那個不善遠行者代表凡人,善於遠行者代表如來、無上士、正覺佛陀,岔口代表猶豫不決的階段,左邊道路是八邪道,右邊道路是八正道,樹林代表無明,沼澤代表欲望,峭壁代表煩躁不安與絕望,而那片美麗的曠野就是涅槃。打起精神吧!蒂莎,打起精神。我會勸告你,我會支持你,我會指引你。’
十一月卅日
世尊對僧眾說:‘身體不是靈魂。如果它是靈魂就不會受苦;一個人也就可以說:我要我的身體這樣,不要身體那樣。既然身體不是靈魂,就一定會承受到痛苦,而人就不可以說:我要我的身體這樣,不要身體那樣。受、想、行、識也是如此。你以為身體是永久(常)或不永久(無常)的呢?’
‘不永久的,世尊。’
‘不永久的東西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
‘痛苦的,世尊。’
‘將無常的和痛苦的東西當成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靈魂,這樣認為是適當的嗎?’
‘不適當,世尊。’
‘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所以,不論任何一種色、受、想、行、識—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是粗俗的或巧妙的,是內在或外在的,是低卑或卓越的,是遠或近的,都應以正確的知識理解成:‘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靈魂。’如此觀看與聽聞後,聖潔弟子就不再執著於身、受、想、行、識。既然不再執著,激情會消退。激情消退,他就得到解脫,並且知道自己是解脫者。他體悟到:輪回已休止,我已經過修行生活和做了一切必須做的,我不再生死與受業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