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7/16 23:10:38
學習次第 : 進階
南傳 禪修解惑
梁國雄居士譯
【譯者前言:下文譯自斯里蘭卡大師 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所著的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一書中的第二章,大師在此章中從「內觀禪」系的禪修角度出發,澄清一般人對佛教禪修的重要誤解,內容精闢,發人深省。】
「禪修」這個字你應聽過,否則不會拿起這本書 -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思維過程靠聯想運作,因此,「禪修」這個字令你想起各式各樣的概念,它們之中,有些或許正確,有些卻是虛假的、不可接受的,有些則較接近某類禪修系統,但與「內觀禪」的修習無關。在開始談「內觀禪」之前,我們應清洗一下腦袋,好讓新資訊能順利進入。讓我們由最明顯的東西開始吧!
我們不會教你留意臍部或念誦密咒,你是無法征服魔鬼、邪神或駕馭無形力量的,不會給你色帶去標示你的修行成積,不會叫你剃頭或包紮頭巾,也不會要你放棄所有財物和入住寺院。事實上,你若非品德惡劣和活得一團糟,是可以馬上開始及取得一些進展的。聽來很鼓舞吧!
有關禪修的書很多,大部分皆以某一宗派的觀點出發,對此大多作者皆隱而不宣,他們對「禪修」的陳述,看似一般定律,其實只是某類禪修系統特有的程式而已,結果只會令人糊塗。更糟的是:把找來的複雜理論和解釋,全部穿戴上身,看來怪異不襯,結果亦只是一團糟 - 伴著大堆枝節、無關的資料,只是混亂一片的彼此衝突的意見群。
本書與別不同,我們專為「內觀禪」禪修系統而寫,我們會教你用平靜(calm)和超然的(detached)方式去觀察自己的內心運作,讓你洞悉自己行為,目標是(不凡的)覺知力(awareness) - 一種特別強烈(intense)、集中且經細緻調整的覺知力,它會助你通達事物本身的實相。
一般性錯誤的禪修觀念,觸目皆是,它們在新同學中常常出現,最好能馬上處理,否則,在開始禪修時,它們會造成妨礙。我們在下面會檢視它們,並將之逐一擊破。
錯誤觀念(1):禪修只是一種放鬆技巧
這裏令人恐懼的,是「只是」兩個字。放鬆固然是禪修的關鍵部分,但「內觀禪」有較高目標,非止於此。不過,對於很多禪修系統來說,這陳述仍大體可靠。所有禪修程式都著重心念集中(concentration),要引導自心安然地停留在某事物或思想領域上,做得有力和徹底,可達至深度的喜樂(blissful)放鬆狀態--定境(Jhana),只有殊勝的寧靜才可導致那種喜樂,那是一種超越平常意識狀態經驗的快樂形式。大多數禪修系統只能在那裏停止,這就是它們的目標,當你到達後,亦只可在餘生中重複那經驗。內觀禪並不相同,它要求另一目標--(不凡的)覺知(awareness)。寧靜與喜樂只是覺知的前軀(precursors)、有用而方便的工具和有益的副產品,卻不是內觀禪的目標。內觀禪的目標是內觀智慧。內觀禪是深奧的宗教性修持,最終是要淨化和轉化你的日常生活。
錯誤觀念(2):禪修是要進入(像催眠後的)恍惚、如夢幻之境的狀態(Trance)
此陳述亦只可用于某些禪修系統之中,不能用於「內觀禪」。「內觀禪」不是催眠,不想你自致昏沉,變得不知不覺,也不想你變得像草木般無情。要做的恰恰相反,你將越來越調適自己的情緒變化,以及越來越瞭解自己。學習此技巧(內觀禪)時,對修行者來說,某些類似恍惚的狀態是會出現的,但它們與前述的情況並不相同,在催眠的恍惚狀態中,當事者易受別人操控,然而,在深切的專注中,修行者仍可充分自主。兩者的相同點微不足道,不管怎樣,這些現象的出現並非內觀禪的關鍵之處。前面說過,深切專注成就的定境(Jhana),不過是達到高度覺知的踏腳石而已。內觀禪的定義是覺知的培育,如果你發覺自己在禪修中變得不知不覺,你就不是做著上述的「內觀禪」,就是這麼簡單。
錯誤觀念(3):禪修是深奧難懂的神秘修練(Mysterious Practice)
這陳述似對,但非全對。禪修要處理的,是較一般符號思維更深層次的意識,因此,禪修中某些資訊實無法宣之語言文字,但此言並非說禪修是無法理解的,除了語言文字外,還有較深邃的方法可去瞭解事物的。例如:你知道如何走路,但你無法描述在過程中自己的神經纖維和肌肉的收縮次序,雖然如此,你仍能走路。禪修亦可作如是觀,只管做就是了,它不是你用抽象術語可學得到的,它是要體驗的。禪修不是靠些膚淺公式,便可自動達到結果,在禪修活動中,你是無法預知什麼事情會發生的,每次都是一種調查、實驗和探險。事實上,此話的真確性,可見於下面例子:假若在禪修中,你真的達到預知的和相似的感覺時,你便用之作指標(Indicator),那表示你已偏離正軌,轉向沉滯了。內觀禪最重視的,是要學習注意每一秒鐘(正在發生的事情),好像它是宇宙的第一和唯一的一秒鐘一樣。
錯誤觀念(4):禪修目的是要變成具神通的超人
不是,禪修(內觀禪)目的是要培育和發展覺知。學習他心通(讀心術)不是它的重點,令身體飄浮空中也不是它的目標,內觀禪的目標是解脫。心靈現象與禪修是有密切關係的,但那關係頗為複雜,禪修者于禪修初期,那些心靈現象可能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有些人會體驗到一些直覺知識或是過去世的一些記憶,有些人卻沒有這些經驗。無論如何,這些都不能視作高度發展和可靠的神通力(特殊精神力量),也無須重視。事實上,對於初學者來說,那些現象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它們太誘惑了,可造成自我陷阱,引誘你立即偏離正軌。你最好完全漠視這些現象,如果它們出現,很好,如果它們沒有出現,亦佳;它們是不太可能會出現的。在禪修路上,修行者可能會做些特殊修煉去發展神通力(Psychic Powers),但通常是在修持很久以後,才會發生。在證得甚深定境(Jhana)後,修行者已充分提升,可運用自如而不致失控或喪失生命,到時,為了服務他人,他會繼續發展那些神通力。此類事情,往往須修持十年以上才會發生。對此不必擔心,只須專注和繼續發展覺知,當中若有突發的聲音或影像出現時,只須在覺知後,讓它過去,不可與它糾纏。
錯誤觀念(5):禪修是危險的,審慎者是不會做的
任何事皆有危險,走路時會給車子撞倒,洗澡時會不慎滑倒折傷骨頸,禪修時會挖起過去的傷心事,久遠埋藏心內的壓抑著的事情,會令人驚恐,不過,它們的出現也是很有益的。沒有活動是完全沒有危險的,但這並非表示要把自己包進保護囊中,此非生活,而是提前死亡。處理危險方法,首先,要知危險大約有多少?在那裏會碰到?它出現時該怎樣應付?這都是本書要處理的問題。內觀禪是覺知的培育和發展,(覺知)本身是有益無害的,亦無危險。增強了的覺知力是危險的警衛,做得正當妥善,禪修是個溫和漸進的過程;和緩而輕鬆地做,禪修將會自然發展,無須勉強。之後,你可進行一時期的密集鍛煉,在明師的嚴謹照顧和悉心指導下,可加速你的修持進度。不過,開始時,還是輕鬆點吧!溫和地做功夫,自會一切順利。
錯誤觀念(6):禪修是聖賢的事,常人是做不到的
你會發覺,亞洲人很多持有這種態度,在那裏,僧人或是聖者皆非常受人尊敬,有點像美國人崇拜電影明星和棒球英雄的態度一樣。這些人都被定型了,都被誇大了,都被背上各式各樣只有極少數人才做得到的特質。就算西方人,對於禪修,現也沾上這些態度。我們大多期望,禪修者皆是非常虔誠之輩,在他們口中,連牛油也不敢溶化。其實,只要與他們稍為接觸,很快就可消除錯覺。他們大多精力充沛,具非凡活力的生活著。事實上,大多數聖者皆有禪修,但他並非因自己是聖者才禪修,那是顛倒的說法,他們是因為禪修才變為聖者的,禪修是他們成為聖者的因由,他們在成為聖者之前,早就開始禪修了。這是個重要之點,大多初學者覺得,在開始禪修前,個人在道德上必須完滿無缺。這策略是行不通的,道德首先要有適度的自製力,這是先決條件,沒有少許自製力,你是無法遵守任何道德戒條的;況且,若內心不停運轉,那是萬難自控的。因此,禪修應是第一步。
佛教禪修有三個相互支撐的要素 - 戒、定、慧。隨著禪修的進展,那三個要素亦會一起增長。任一要素都會影響其他要素,因此,你是三者齊修,而不是一時修習一個的。當你有真智慧洞悉情況時,對有關人等所起的慈悲心,是會自動自發的,慈悲心可使你自動控制害己害人的身口意行為,如是,你的行為自會合乎道德。只因你未曾深入瞭解事物,才會產生問題,你無法看清自己的行為後果,才會犯錯。那些要等到行為完全合乎道德,才開始禪修的人,只是等著一個永不會來的「但是」(指還未完滿道德)。古昔智者曾說:「他是個要等到海洋波浪完全平靜下來才會洗澡的人。」
為了更全面地瞭解這關係,讓我們作如下建議:道德是有數個層次的,最低下的層次,是要遵循他人所訂的規則,制訂規則的人,可以是你喜歡的預言家、國家、族長、或是你的父親。不管是誰制訂的,在這層次,你該做的,只是去明白它們、遵守它們。如果規則簡單,機械人能守,訓練過的猩猩也能守,只要在每次牠犯錯時,你就打牠一下。此層次全不需要禪修也可以做,你所需要的,是一些規則和一個打手。 第二個層次的道德是:即使沒有打手,你照樣遵守,因為你已適應和習慣成自然了。若有犯規,你會自己責備自己,這層次需要一點心念控制,如果你思想混亂,你的行為也將混亂不堪,禪修可減少心理上的混亂。
第三個層次的道德,稱為「倫理」(Ethics),或許較佳,這是一個重大的躍進層次,它與前述的層次截然不同。在此「倫理」層次中,一個人不會盲從嚴格的、不容改變的、由權威制訂的規則,而是依情況需要去決定自己的行為。這層次要求真智慧和同時巧妙處理情況中所有要素的能力,依之可每次作出合適的、獨特的和有創意的反應。此外,作決定的人,能抽離自己有限的個人觀點,能客觀地認知全局情勢,平衡照顧自己和別人的需要。換句話說,他要有不受貪欲、瞋恨、嫉妒等自私情緒干擾的能力,它們經常障礙我們瞭解別人對問題的觀點。只有如此,他才能作出適切的判斷,準確地選出處理情況最有利的一組行為。除非你是天生聖者,此道德層次絕對需要禪修,別無他途。而且,此層次要求的篩選過程繁複竭力,假若你想用表層意識去處理每一情況的所有要素,你將精疲力盡,智慧是無法同一時間在空中擲耍那麼多球子的,這是一種負荷超載。幸好,較深沉的意識能輕而易舉地處理此類篩選,禪修能助你完成這種篩選過程,那是一種奇異的感受。
譬如說:有一天,你遇到一個困難 - 要處理何文叔叔最近的離婚問題。表面看來,那是絕對解決不了的事,非常多的「可能」混在一起,令如所羅門王等智者也會不知所措。第二天,當你洗著碗碟、想著全然無關的事情時,問題的答案會突然出現,它從你內心深處彈出,你靈機一觸的道:「啊!哈!」整件事就獲得解決了。只有當與問題有關的邏輯線路被切斷,讓內心有機會慢慢地燉出解決方案,這類直覺才會發生。主因是,表層意識活動不斷構成障礙,禪修教我們抽離思想之流,這是一種走出習性窠臼的心理技藝,在日常生活非常管用。禪修實非專為苦行僧或隱士而設的修行方式,它與每一個人皆息息相關,它是一種以日常生活事件為專注修持物件的實用技巧,可直接用於生活,禪修決非另一世界的事。
很不幸,這事實會障礙某些初學者,他們加入修行的目的,是想瞬間獲得期望中的宇宙啟示,還要有眾多天神前來隨喜。他們通常得到的,往往是較有效的清除內心垃圾的方法,以及找出解決像(上述)何文叔叔問題的較佳途徑。他們不必失望,因為,解決垃圾清除問題只是第一步,要見到天神還要多一點時間。
錯誤觀念(7):禪修是逃避現實(Running Away from Reality)
不對!禪修是走入現實,不是把你與生命的苦難隔開,它讓你鑽進生命及其有關方面之中,直至你可穿透痛苦的障礙,完全超越痛苦為止。修習內觀禪要刻意面對現實、要全面體驗生命實相,然後依你發現的方式去處理。它讓你吹走錯覺,超越心內常常出現的客氣謊話,那裏的東西是什麼就是什麼,自己是什麼就是什麼,繼續用謊話來掩飾自己的弱點和動機,只會令自己在錯覺中團團轉,不會得到解脫的。內觀禪目的不是忘記自己,或是隱瞞自己的煩惱或問題,它要你學習觀察自己的實相,知曉那裏有什麼,然後,全面地接受它,只有在那個時候,你才可改變它。
錯誤觀念(8):禪修是一種令人像酒醉般興奮、情緒高漲、飄飄欲仙的蠻好方法
可說是,也可說不是。禪修有時的確能給你可愛、美好的感受,但它們不是目標,況且,它們也不會經常出現,此外,若懷此目標禪修,它們比你為禪修的實際目標(增強覺知)而禪修還會少機會出現。快樂緣於放鬆,而放鬆緣於緊張的解除。在禪修中追求快樂會把緊張引進禪修之中,它會吹動一連串事件,那是作繭自縛(自陷困局)的做法。要快樂出現,惟有在禪修中停止追求快樂。此外,若幸福感(Euphoria)和美好的感受是你的目標,有較易的方法可取得:在酒館內或街頭巷尾暗角躲藏的人物中都可以找到(指飲酒吸毒)。幸福感不是禪修的目標,它會間中出現,但只可視為副產品,不過,它仍是非常適意和愉快的副產品,而且,你禪修越久,它出現的頻率就會越高,此話老修行們都不會否定的。
錯誤觀念(9):禪修是自私的行徑
禪修確實有點像自私的樣子,看!在那裏,一個禪修者正坐在墊子上,他是去捐血嗎?他忙著賑災或當義工嗎?全都不是!讓我們來檢查一下他的動機,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噢!原來他要驅除心內的瞋恨、偏見和其他惡念,他正積極從事清除貪欲、緊張、感覺遲鈍(insensitivity)等心念,那些都是妨礙他慈悲待人的東西,若不去掉它們,他作的任何好事,亦只是自我意識的延伸,長遠來說,實無幫助。
「幫助為名,傷害為實」是個很古老的把戲: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所長滿口崇高動機,薩蘭姆巫教施行審判(Salem witchcraft trials)也是說為了公眾利益。稍觀老修行的個人生活,你常會發覺,他們都從事著慈善的人道主義服務,你很少發現他們是十字軍式的教士 - 為了某些虔誠的信念而樂意犧牲某些人士。
事實上,我們比自己所瞭解的更為自私,若無限制,「自我(Ego)」會任性而為,它有方法把最崇高的活動變為廢物。通過禪修,我們念念覺察著自己無數隱微難現的自私行徑,漸漸變得更加瞭解真的自己,那才可以真的開展名符其實的無私。因此,淨除自私的利己之心,不算是自私的行徑。
錯誤觀念(10):禪修時,你要一邊坐著,一邊思維崇高的想法
又錯了。有些禪修系統確實如此,內觀禪卻不是這個樣子。內觀禪是覺知的修習,要如實覺知那裏的東西,不管是崇高的真理,或是無用的廢物、垃圾,那裏的東西是什麼就是什麼。當然,在修行中,崇高美好的思想有可能發生,不必回避,也不必追求,它們只不過是愉快的副產品而已。內觀禪是個簡單的修持,它包括直接體驗自己的生命事件,不偏愛,也不想像任何東西。內觀禪是要毫無偏私地觀察自己生命每分每秒的開展,不管什麼東西出現,全讓它出現,是非常簡單的。
錯誤觀念(11):只須幾個星期禪修,我的一切問題就會消失
對不起,禪修不是速效的萬靈丹。你會開始看到一些即時轉變,但深遠的改變,要經年累月修習始得,這是宇宙的內在規律,有價值的東西是不會一夜之間成就的。在某方面來說,禪修是艱辛的,它要作長期的紀律訓練,間中也要經歷痛苦的修持過程。每次禪修必有得益,但其結果多不明顯,它們發生在內心深處,久而久之,才會顯現出來。若坐禪時,你仍想著巨大的瞬間轉變,必將全部錯過本會發生的微細改變,你會很快氣餒,跟著放棄,還會向人誓言,那些轉變是絕不會發生的。「忍耐」是個關鍵,要忍耐啊!假若你從禪修學不到什麼東西,至少學到「忍耐」,那是很管用的最有價值的教訓。
閱讀英文原文 Chapter2 of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 by 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