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7/14 17:18:27
學習次第 : 進階

 南傳  佛陀之言  法的定律(Dhammaniyàma)

諸比丘,無論如來有沒有出現,都有此法則、法的定律:諸行無常。對於這點,如來已經圓滿覺悟,他完全了知。如此覺悟和了知後,他公開它、指出它、宣說它、確定它、顯露它、開示它、解釋它和闡明它(此真理):諸行無常。

諸比丘,無論如來有沒有出現,都有此法則、法的定律:諸行是苦。對於這點,如來已經圓滿覺悟,他完全了知。如此覺悟和了知後,他公開它、指出它、宣說它、確定它、顯露它、開示它、解釋它和闡明它(此真理):諸行是苦。

諸比丘,無論如來有沒有出現,都有此法則、法的定律:諸法無我。對於這點,如來已經圓滿覺悟,他完全了知。如此覺悟和了知後,他公開它、指出它、宣說它、確定它、顯露它、開示它、解釋它和闡明它(此真理):諸法無我。15


第一章 注釋:

1 Sukhumàla;注釋解說為nidukkha: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無憂無慮。

2 注釋:其他所有侍者,包括守門者,都是女人。

3 Accanta-sukhumalena

4 注釋:從這解說中,好像我慢(驕傲)已被阿羅漢道去除了(唯有阿羅漢道才能根除「我慢結」màna-sa§yojana)。可是,在此並非如此(因為當時的悉達多太子還未證得聖道)。我們必須瞭解這段經文是指透過思惟去除驕傲。那些天神變化出老人給菩薩(bodhisatta)看(菩薩遇到的四種人的第一位)。從那時直到證得阿羅漢果(arahatta),他對青春的驕傲不再生起。對接下來兩節的意思,也應該如此理解。

5 根據此文,這種驕傲(其巴厘文是mada,直譯為「迷戀」)有三種:

1. 對青春的驕傲(yobbana-mada)

2. 對健康的驕傲(àrogya-mada)

3. 對生命的驕傲(j?vita-mada)

在佛教聖典裏,其他的驕傲都歸納於「我慢」(màna)。

6 注釋:那裏曾被牛走過,是該森林裏一個又廣闊又平坦的行道。在該處,佛陀把掉下來的葉子拾起放成一堆,鋪上他的袈裟,然後盤著腳坐著。

7 訶多(Hatthaka)是阿羅毗王(?lavi)的兒子,後來成為阿那含聖者(anàgàmi)。他被佛陀稱讚為眾信徒的模範,被佛陀宣佈為透過四攝法(sa?gaha-vatthu)贏得隨眾第一的弟子。

中編按:四攝法是佈施、愛語(說好聽的話)、利行(有益的行為)、同待(同等地對待他人)。

8 Sabbàkàraparip?ràni──那腳掌上的輪相是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mahàpurisalakkha?a)之一。

9 注釋:那婆羅門理應也問他是否是天神。可是,婆羅門卻心想佛陀在未來可能會成為有大威力的眾神之王,因此問了有關未來的問題。

10 幹達婆(gandhabba)一種屬於四大王天的音樂家天神。

11 根據注釋,這部經開示完畢後,豆那達到首三聖道與聖果;他編了一首長詩來讚頌佛陀,名為「豆那之吼」(Do?a gajjita)。據說他便是在《大般涅槃經》(Mahàparinibbàna Sutta)結尾時提到,在佛陀入滅後分配佛陀舍利子的豆那(Dona)。

12 中編按:無色禪有四個層次: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

13 中編按:初禪有五個禪支:尋、伺、喜、樂、一境性。尋是把心投入于禪修目標之中,伺則維持心繼續專注於該目標。

14 中編按:sa¤¤àvedayitanirodha(想受滅盡)=nirodhasamàpatti(滅盡定)

15 中編按:佛說諸行無常及諸行是苦,但在說到無我時,卻說諸法無我。若要理解之間的差別,必須明白「行」與「法」這二詞在此的差別。

在此,「行」(sa?khàrà)是有為法,意為由種種因緣造作而形成之法。屬於有為法的便只是色、受、想、行與識這五蘊。

另者,在此的「法」(dhammà)包括有為法與無為法(asa?khata dhamma)。無為法便是不由因緣造作而形成之法。涅槃便是無為法。

諸行是無常、苦、無我的,但是涅槃卻是常、樂、無我的,因此佛陀不說「諸法無常」及「諸法是苦」。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