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7/17 23:33:10
學習次第 : 進階

南傳 原始佛教的衣食住行 衣
 
維佳雅拉特那
廣興 譯

  譯者按:本文譯自M.維佳雅拉特那的<僧伽之寺院生活>一書。原書參照巴厘三藏而著,後由C.格拉基和S.柯林斯譯成英文。
  僧尼所穿之衣服是宗教生活中最重要的標誌之一。在巴厘三藏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段描述僧尼所穿衣服的文字:“我願剃除鬚髮,穿著袈裟色的衣服(Kasayavatthani),拋棄家庭,過一種離俗的生活。”這裏“袈裟色的衣服”指的是佛在世時出家眾所通常穿的衣服,巴厘語Kasaya意為“黃色”或“黃褐色”,Vatthani意為“布料”、“衣服”或“僧衣”。那麼這些黃褐色的布料或僧衣是什麼呢?它們有多大呢?經文中並沒有說明。但是,這種黃褐色的衣服很可能就是佛在世時所有出家修行者的標誌。
  律中有許多處告訴我們,在僧團成立的早期,比丘們穿一種特別簡樸的衣服即糞掃衣。根據《大品》,在佛成道後的前二十年中,佛和他的弟子們都穿糞掃衣(律部I289)——即用破布製成的衣服。在其他教派中,有的苦行者穿用樹皮或草製成的衣服,有的穿用毛、羽絨或鹿皮製成的衣服(律部I305)。更有甚者,如耆那教徒和邪命外道,他們一絲不掛(律部I282)。但是佛教之僧團,及其創始人,都不認為裸體是一種美德,而且也不仿造其他苦行者的衣服。這就是僧團為什麼選用收集來的破布縫製成衣服穿的原因。可是《大品》並沒解釋它的大小及用多少塊布製成。
  根據律部,僧裝是用兩種碎布製成的:一種是在墓地間收集來的碎布,一種是在大街上或布店邊撿來的。我們並不知道第一種是哪里來:是死人身上穿的衣服呢,還是人們為苦行者們故意丟在墓間的呢?律部中描寫雲遊僧在他們出家的第一年是如何在墓間撿碎布的。很可能是人們故意把碎布丟在哪里讓他們撿的。但是,僧尼穿用墓間撿來的碎布製成的衣服,並不表示他們想穿髒衣服,或這樣做有特別功德。相反,律部說他們在用之前首先把碎布清洗乾淨,然後再用之縫製衣服。我們並不知道僧人在街上或布店邊撿碎布的起源,也許這些碎布是穿破無用的,也許是人們故意給苦行者丟在那裏的。在許多情形下,僧人穿糞掃衣,這也許是為了簡樸或經濟原故吧。僧人的住與食是完全依靠信徒的佈施,但是他們並沒有直接向信眾要衣服。
  僧團成立二十年後,有一件事促使僧人接受信眾供養的衣服或布料。《大品》是這樣描述的(律部I280):
  在古代,所有的僧人都穿糞掃衣。一天,佛在王舍城時生了病,一位名叫時縛迦(Jivaka,意為活命)①的大夫來為佛看病,佛很快就恢復了健康。過了不久時縛迦又來看望佛陀,並為佛陀帶來了兩塊價格昂貴的布料,希望佛陀收下,而且說“世尊,您穿糞掃衣,弟子們學著您也穿糞掃衣。世尊,這塊布料叫‘塞韋耶卡’(Siveyyaka)②,是婆焦陀(PAJJOTA)國王送給我的,它的品質很好。世尊,我請求您接收下這兩塊布料為您自己做一件衣服。而且我也請求佛陀允許您的弟子們接受信眾供養的布料。”佛陀接受了這位大夫供養的布料,同時也向弟子們說:“比丘們,我允許你們接受信眾供養的布料,並用之製作僧衣。比丘們,你們可以穿信眾供養的衣服,也可以繼續穿糞掃衣。”
  從此,佛陀就為僧尼穿的衣服制定了戒條,在這之前僧尼穿糞掃衣,無任何特別戒條。實際上律中有關衣服的戒條要比關於住所和食品方面多。在律中共有26條戒是關於衣服的。《大品》中有三章是描述僧衣細節的。這些戒條似乎是在僧團逐漸發展中制定的,根據律部,這些戒條是在佛成道二十年後制定的。
  僧尼接受信徒的供養是否背離了出家的本意了呢?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佛陀接受時縛迦的供養呢?這很可能是時縛迦出於大夫的職業道德,並考慮到佛陀和他的弟子們的健康,他才干涉了僧團的穿衣問題。雖然律中並沒有這樣說,但是時縛迦供養佛陀布料這一事實暗示我們,新衣與佛陀的病有一定關係,而且隨著僧尼人數的增加,他們找不到足夠的破布做衣服,所以允許比丘們接受信徒的供養是應當的、也是正確的。這似乎是佛陀在等待信眾的請求允許比丘們接受信眾供養的衣服。如果佛陀和他的弟子們從僧團成立的第一天就向信眾化緣,用新布制衣而穿,這無疑會阻礙佛教的普及和發展。二十年後,大多數的在家信眾已經懂得,比丘們穿居士供養的衣服不會影響修行。所以信眾們供養佛陀和他的弟子成衣或布料。佛陀看到時機已經成熟,便允許接受新布料並用之製作新衣。但是比丘們並沒有完全放棄穿糞掃衣的習慣,如果一位比丘願意,他可以穿糞掃衣,可他一定要遵守佛制有關僧衣的戒條,即尺寸和顏色。
  從僧衣的表面看,一些學者認為僧衣的尺寸和樣式與當時俗人的衣服沒有多大差別。因為,一位名叫優婆難陀(Upananda)的比丘想要舍衛城銀行家兒子所穿的一件衣服(律部Ⅱ210)。他們認為,如果這位銀行家兒子的衣服與僧衣不同的話,那麼,優婆難陀也不會向他提出這種要求。但是我認為這一件事並不能證明僧衣與當時俗人的衣服是一樣的。優婆難陀並沒有把俗人的衣服要來就此穿上,他是想用它根據戒律中規定的尺寸和樣式製成僧衣而穿。所以很自然,當佛陀允許比丘們接受信眾供養的衣服或布料,他便制定了僧衣的特別戒條。我們很難相信,曾經穿糞掃衣的比丘們會接受並穿與俗人完全相同的衣服。
  根據《大品》,僧衣有三種:一種是有襯墊的,即穿在外面的衣服,叫僧伽提(Sanghati);第二種是無襯墊的,叫郁多羅僧(Uttarasanga);第三種是安陀會(Antarvasaka)。僧人的這三種衣服也與糞掃衣有關,正象糞掃衣用許多塊布縫製而成一樣,信徒供養僧人的衣服也是用許多塊布縫在一起的。比丘們是不允許穿用一塊沒有剪裁的布料縫製成的衣服的,所以信徒拿來的布料不能馬上就用,根據律中的規定,首先把布料剪成幾塊,然後把它縫在一起。不管原來的布料是多大尺寸,都要根據律中規定的尺寸剪裁、縫製才是僧衣。一天佛在摩揭陀時看到方格形的稻田很整齊,於是他要阿難陀根據稻田的樣式設計一種僧衣。阿難陀細心地進行了設計,佛陀接受此衣為僧衣,這就是福田衣的來源。所以要做僧衣首先把布料剪成數塊。
  這三種僧衣都是長方形的③。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僧人要把布料剪成數塊後再做僧衣呢?回答是為了把布料的價值降到最低,這樣也可以減少僧人的貪心。因為即使是一塊很昂貴的布料,當我們把它剪成數塊時,他也失去了其商品價值。有時信徒供養僧人很昂貴的布料,但僧人不能拒絕。所以他們在用之前,首先要降低布料的商品價值。這樣他們縫製的衣服就與出家的本意相合,並且這種衣服“對俗人和小偷都不適合。”(律部I209,律中許多地方提到過僧衣被人偷走,律部I283-298,Ⅲ211,IV119)。
  比丘尼與比丘相同,也穿三衣,但她們比比丘多兩件:一件是胸圍叫娑摩卡基卡(Samakaccika)和一件浴衣叫烏達卡娑提卡(Udakasatika)(律部I272,Ⅳ280-282)。如無胸圍,比丘尼是不允許進城或村莊的(律部IV345),同時比丘尼也不允許裸體洗澡或穿髒衣服。
  根據律部和經部中的一些故事,出家眾所穿衣服的顏色一般是黃色或黃褐色。所以在僧團成立的早期,糞掃衣一定是那種顏色,但是律中並沒有規定哪種顏色是正確的。有些戒條特別指出那些顏色是不適當的。《大品》(律部I306)記載,在僧團成立的早期,有些比丘穿藍色的、棕色的、黃棕色的、淺黃色的、深黃色的、深紅色的、甚至墨色的衣服,由於信眾的批評,佛陀禁止比丘比丘尼穿這些顏色的衣服,同時也不允許他們穿白色的衣服。《大品》(律部I281)中列出允許的服色表:它們是從樹根、樹皮、樹葉、花和花幹提煉而成。把以上的一種或多種材料放入開水中煮,直到水變成黃褐色。這種染色工序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原布料的商品價值。
  [斯]維佳雅拉特那著 廣興譯
  注:(1)這位著名的大夫是頻婆娑羅王的私人大夫他不但為頻婆婆羅王治病,而且也為佛陀和他的弟子們服務。
  (2)“塞韋耶卡”(siveyyaka)是由一位技藝熟練的、名叫塞韋的女子織的布。
  (3)現在上座部僧人所穿三衣的尺寸是:
       長度   寬度
  僧伽提  108英寸 72英寸
  郁多羅僧 108英寸 72英寸
  安陀會  70英寸  42英寸

 

 

 
維佳雅拉特那
廣興 譯

  譯者按:本文譯自M.維佳雅拉特那的<僧伽之寺院生活>一書。原書參照巴厘三藏而著,後由C.格拉基和S.柯林斯譯成英文。
  僧尼所穿之衣服是宗教生活中最重要的標誌之一。在巴厘三藏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段描述僧尼所穿衣服的文字:“我願剃除鬚髮,穿著袈裟色的衣服(Kasayavatthani),拋棄家庭,過一種離俗的生活。”這裏“袈裟色的衣服”指的是佛在世時出家眾所通常穿的衣服,巴厘語Kasaya意為“黃色”或“黃褐色”,Vatthani意為“布料”、“衣服”或“僧衣”。那麼這些黃褐色的布料或僧衣是什麼呢?它們有多大呢?經文中並沒有說明。但是,這種黃褐色的衣服很可能就是佛在世時所有出家修行者的標誌。
  律中有許多處告訴我們,在僧團成立的早期,比丘們穿一種特別簡樸的衣服即糞掃衣。根據《大品》,在佛成道後的前二十年中,佛和他的弟子們都穿糞掃衣(律部I289)——即用破布製成的衣服。在其他教派中,有的苦行者穿用樹皮或草製成的衣服,有的穿用毛、羽絨或鹿皮製成的衣服(律部I305)。更有甚者,如耆那教徒和邪命外道,他們一絲不掛(律部I282)。但是佛教之僧團,及其創始人,都不認為裸體是一種美德,而且也不仿造其他苦行者的衣服。這就是僧團為什麼選用收集來的破布縫製成衣服穿的原因。可是《大品》並沒解釋它的大小及用多少塊布製成。
  根據律部,僧裝是用兩種碎布製成的:一種是在墓地間收集來的碎布,一種是在大街上或布店邊撿來的。我們並不知道第一種是哪里來:是死人身上穿的衣服呢,還是人們為苦行者們故意丟在墓間的呢?律部中描寫雲遊僧在他們出家的第一年是如何在墓間撿碎布的。很可能是人們故意把碎布丟在哪里讓他們撿的。但是,僧尼穿用墓間撿來的碎布製成的衣服,並不表示他們想穿髒衣服,或這樣做有特別功德。相反,律部說他們在用之前首先把碎布清洗乾淨,然後再用之縫製衣服。我們並不知道僧人在街上或布店邊撿碎布的起源,也許這些碎布是穿破無用的,也許是人們故意給苦行者丟在那裏的。在許多情形下,僧人穿糞掃衣,這也許是為了簡樸或經濟原故吧。僧人的住與食是完全依靠信徒的佈施,但是他們並沒有直接向信眾要衣服。
  僧團成立二十年後,有一件事促使僧人接受信眾供養的衣服或布料。《大品》是這樣描述的(律部I280):
  在古代,所有的僧人都穿糞掃衣。一天,佛在王舍城時生了病,一位名叫時縛迦(Jivaka,意為活命)①的大夫來為佛看病,佛很快就恢復了健康。過了不久時縛迦又來看望佛陀,並為佛陀帶來了兩塊價格昂貴的布料,希望佛陀收下,而且說“世尊,您穿糞掃衣,弟子們學著您也穿糞掃衣。世尊,這塊布料叫‘塞韋耶卡’(Siveyyaka)②,是婆焦陀(PAJJOTA)國王送給我的,它的品質很好。世尊,我請求您接收下這兩塊布料為您自己做一件衣服。而且我也請求佛陀允許您的弟子們接受信眾供養的布料。”佛陀接受了這位大夫供養的布料,同時也向弟子們說:“比丘們,我允許你們接受信眾供養的布料,並用之製作僧衣。比丘們,你們可以穿信眾供養的衣服,也可以繼續穿糞掃衣。”
  從此,佛陀就為僧尼穿的衣服制定了戒條,在這之前僧尼穿糞掃衣,無任何特別戒條。實際上律中有關衣服的戒條要比關於住所和食品方面多。在律中共有26條戒是關於衣服的。《大品》中有三章是描述僧衣細節的。這些戒條似乎是在僧團逐漸發展中制定的,根據律部,這些戒條是在佛成道二十年後制定的。
  僧尼接受信徒的供養是否背離了出家的本意了呢?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佛陀接受時縛迦的供養呢?這很可能是時縛迦出於大夫的職業道德,並考慮到佛陀和他的弟子們的健康,他才干涉了僧團的穿衣問題。雖然律中並沒有這樣說,但是時縛迦供養佛陀布料這一事實暗示我們,新衣與佛陀的病有一定關係,而且隨著僧尼人數的增加,他們找不到足夠的破布做衣服,所以允許比丘們接受信徒的供養是應當的、也是正確的。這似乎是佛陀在等待信眾的請求允許比丘們接受信眾供養的衣服。如果佛陀和他的弟子們從僧團成立的第一天就向信眾化緣,用新布制衣而穿,這無疑會阻礙佛教的普及和發展。二十年後,大多數的在家信眾已經懂得,比丘們穿居士供養的衣服不會影響修行。所以信眾們供養佛陀和他的弟子成衣或布料。佛陀看到時機已經成熟,便允許接受新布料並用之製作新衣。但是比丘們並沒有完全放棄穿糞掃衣的習慣,如果一位比丘願意,他可以穿糞掃衣,可他一定要遵守佛制有關僧衣的戒條,即尺寸和顏色。
  從僧衣的表面看,一些學者認為僧衣的尺寸和樣式與當時俗人的衣服沒有多大差別。因為,一位名叫優婆難陀(Upananda)的比丘想要舍衛城銀行家兒子所穿的一件衣服(律部Ⅱ210)。他們認為,如果這位銀行家兒子的衣服與僧衣不同的話,那麼,優婆難陀也不會向他提出這種要求。但是我認為這一件事並不能證明僧衣與當時俗人的衣服是一樣的。優婆難陀並沒有把俗人的衣服要來就此穿上,他是想用它根據戒律中規定的尺寸和樣式製成僧衣而穿。所以很自然,當佛陀允許比丘們接受信眾供養的衣服或布料,他便制定了僧衣的特別戒條。我們很難相信,曾經穿糞掃衣的比丘們會接受並穿與俗人完全相同的衣服。
  根據《大品》,僧衣有三種:一種是有襯墊的,即穿在外面的衣服,叫僧伽提(Sanghati);第二種是無襯墊的,叫郁多羅僧(Uttarasanga);第三種是安陀會(Antarvasaka)。僧人的這三種衣服也與糞掃衣有關,正象糞掃衣用許多塊布縫製而成一樣,信徒供養僧人的衣服也是用許多塊布縫在一起的。比丘們是不允許穿用一塊沒有剪裁的布料縫製成的衣服的,所以信徒拿來的布料不能馬上就用,根據律中的規定,首先把布料剪成幾塊,然後把它縫在一起。不管原來的布料是多大尺寸,都要根據律中規定的尺寸剪裁、縫製才是僧衣。一天佛在摩揭陀時看到方格形的稻田很整齊,於是他要阿難陀根據稻田的樣式設計一種僧衣。阿難陀細心地進行了設計,佛陀接受此衣為僧衣,這就是福田衣的來源。所以要做僧衣首先把布料剪成數塊。
  這三種僧衣都是長方形的③。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僧人要把布料剪成數塊後再做僧衣呢?回答是為了把布料的價值降到最低,這樣也可以減少僧人的貪心。因為即使是一塊很昂貴的布料,當我們把它剪成數塊時,他也失去了其商品價值。有時信徒供養僧人很昂貴的布料,但僧人不能拒絕。所以他們在用之前,首先要降低布料的商品價值。這樣他們縫製的衣服就與出家的本意相合,並且這種衣服“對俗人和小偷都不適合。”(律部I209,律中許多地方提到過僧衣被人偷走,律部I283-298,Ⅲ211,IV119)。
  比丘尼與比丘相同,也穿三衣,但她們比比丘多兩件:一件是胸圍叫娑摩卡基卡(Samakaccika)和一件浴衣叫烏達卡娑提卡(Udakasatika)(律部I272,Ⅳ280-282)。如無胸圍,比丘尼是不允許進城或村莊的(律部IV345),同時比丘尼也不允許裸體洗澡或穿髒衣服。
  根據律部和經部中的一些故事,出家眾所穿衣服的顏色一般是黃色或黃褐色。所以在僧團成立的早期,糞掃衣一定是那種顏色,但是律中並沒有規定哪種顏色是正確的。有些戒條特別指出那些顏色是不適當的。《大品》(律部I306)記載,在僧團成立的早期,有些比丘穿藍色的、棕色的、黃棕色的、淺黃色的、深黃色的、深紅色的、甚至墨色的衣服,由於信眾的批評,佛陀禁止比丘比丘尼穿這些顏色的衣服,同時也不允許他們穿白色的衣服。《大品》(律部I281)中列出允許的服色表:它們是從樹根、樹皮、樹葉、花和花幹提煉而成。把以上的一種或多種材料放入開水中煮,直到水變成黃褐色。這種染色工序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原布料的商品價值。
  [斯]維佳雅拉特那著 廣興譯
  注:(1)這位著名的大夫是頻婆娑羅王的私人大夫他不但為頻婆婆羅王治病,而且也為佛陀和他的弟子們服務。
  (2)“塞韋耶卡”(siveyyaka)是由一位技藝熟練的、名叫塞韋的女子織的布。
  (3)現在上座部僧人所穿三衣的尺寸是:
       長度   寬度
  僧伽提  108英寸 72英寸
  郁多羅僧 108英寸 72英寸
  安陀會  70英寸  42英寸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