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7/16 23:33:09
學習次第 : 進階

 南傳  五種障礙  
 

 魔(Mara),在座大部分都聽說過,或許有些人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是你們全都認識它。它堪稱為一位誘惑家,總是以鮮明的欲樂誘惑我們。當佛陀坐在菩提樹下即將悟道之時,魔也正在附近。我們都以為魔是從雙耳噴出赤色火焰,強行拉著我們淪落地獄的惡魔,其實完全不是。充滿自己心中的誘惑,就是魔。因此在佛陀悟道之前誘惑他的魔,可能就是浮現心中的誘惑。這段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
  佛陀與我們不同之處,在於他瞭解這個誘惑之魔,他非常清楚,而我們卻不然,總是為了欲望辯護而且使之合理化。我曾經看過汽車後面貼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貼紙。會讓我們覺得喜歡的事物有很多,即使在殺人的刹那,也可能令某些人產生快感。


  誘惑,如同潛伏在心中的陰謀份子,一次又一次暗中地破壞著我們的慧命。我們卻又不願意承認自己心中懷有需要揪出的壞份子,反而盡力為它們辯護。人們有時會說:“沒錯,我應該要享受人生。”或“這個我喜歡,我要了。”
  實際上,我們心中的誘惑始終都存在,只因為幻想執著而無法辨識,最後總是受到誘惑的擺佈。舉例來說:現在我們知道聽聞佛法很好,但是睡覺不是也不錯嗎?如果只有我們自己,沒有別人在此靜坐,我想很快地我們就會跑去睡覺了。
  魔是無時不在的。他不斷地以種種感官的欲樂誘惑我們沉溺其中,但是這些欲樂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我們也無法由欲樂中得到真實的快樂。
  佛陀說有五種障礙(五蓋),是存在于眾生心中的五大敵人。在座各位都有,全都受到他們的誘惑。前二者將導致最嚴重的後果,是最可怕的敵人。貪欲
  首要的敵人,就是貪欲。在這個充斥著聲色犬馬的社會裏,我們很難將欲望視為敵人。每支廣告、每出電視節目、百貨公司以及展示櫥窗,都致力於挑起消費者的欲望。的確,大多數人都認為,擁有百萬名車、別墅豪宅、名牌服飾等,越是能夠滿足欲望就越是代表著成功。這些欲望所帶來的短暫快樂,常令人覺得相當美好。“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真是錯誤的觀念!沒有人會去責備努力追求欲望的人,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沉溺在欲樂之中,連自己在做什麼都不知道。夠誇張的吧!
  而次要敵人——瞋恚與憤怒——的情形,與貪欲可以說是恰恰相反。瞋恚不但無法帶給人們任何快樂,還不斷地受到責難,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當然我們有時也會試著辯護:“我之所以動怒,就是因為他、她或他們,總是跟我唱反調。”不過瞋恚還是不見容於社會,因為無法帶給人快樂,也就沒有人會誤認為瞋恚是美好的。憤怒和惡念、嫌惡和怨恨、排斥、恐懼、焦慮,沒有人會認為這些是快樂的,而且如果有人經常動怒,換來的只是更多的責難。
  雖然貪欲的滿足,能夠帶給人們些許快樂,但是貪欲危害我們的程度,一點也不輸給瞋恚及惡念。他們是一體的兩面,只要出現了其中之一,那麼,另外一個也就在旁邊了。貪欲總是會造成更多的渴望,因此一般人無法完全滿足自己的欲望。若是有人於某些貪欲中獲得相當的滿足,很快地,他就會產生排斥,接著就會因為無法真正滿足欲望而動怒。“萬事如意”是沒有人能夠做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這兩位敵人,常常造成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困難,而且嚴重干擾我們的禪坐。如果有人覺得奇怪——我敢說在座各位其中一定也有——心靈專注為什麼如此困難?尤其在靜坐開始的時候最為明顯,原因就是貪欲和瞋恚。
  如果有人說“我想要坐得比較舒適”,這就是貪欲;如果有人說“我現在想要去睡覺”,這也是貪欲;如果說“我好想要找人說說話,好想要到戶外去散步;天氣太熱了,我好想要衝個冷水澡;肚子餓了,想要找些東西來吃;口好渴,想喝點什麼;我覺得不太舒服,看來我不能靜坐了”,這些都是貪欲,而且也都是我們時常說話的內容。
  唯有當我們從禪修中經驗到遠比感官欲樂更為滿足,也就是心靈專注時所充滿的法喜寧靜,才能夠停止貪欲的念頭。貪欲唯有在禪修期間才會消失,其他任何方法都無法令貪欲消失,可惜禪修只有短暫的時間。
  因為我們的感官是與生俱來的,必須要以食物來餵養它們。如同我們有餵養身體的欲望,也有餵養感官的欲望,不然,就有可能會生病。
  美國的太空人在被送入太空之前,必須經過一道“感官隔離室”的訓練。那是一個沒有地心引力的房間,同時人的觸覺也將消失。這房間不但是完全隔音,而且裏面什麼也沒有,全部都是灰色的,而經由一條管子送來的食物,也是索然無味。在這裏面接受訓練的太空人,如果按一下鈴,就表示他受不了了。我沒記錯的話,在裏面待得最久的紀錄是八小時。
  對我們而言,借由感官送來的食物是不可或缺,我們也仰賴這些食物而活。如此的仰賴,造成我們的一種幻覺,認為這是最為重要的事情,而引導著我們生命追尋的方向——喜歡看著美麗的形象、聽著悅耳的聲音、嘗著誘人的滋味、嗅著怡人的香氣、追尋愉悅的觸感並且充滿著愉快的思想。
  凡是尚未接受佛法和禪修訓練的人們,他們人生所追尋的方向就是如此,這不是成功的方向,只是鍍金的飾品。雖然燦爛卻沒有價值,因為很快就會失去光澤了。
  想像你享受著極為豐盛的饗宴,每道菜都是非常美味,你會說:“這真是太好吃了!”然後你的朋友將會誠摯邀請你:“真的那麼好吃的話,不要客氣,請繼續吃。你盡可以留下來,從現在一直吃到明天早上。”這對於身體和心理而言,是多麼悲慘的一件事啊!想要享受一道菜,大概只能吃個二十到二十五分鐘而已。在大熱天裏,你們都想要衝個冷水澡。當你正在享受沖涼的時候,你會說:“喔,這真是太棒了!我現在覺得涼爽舒適。”然後你的朋友說:“那很好哇!你為什麼不在這裏沖他個五六小時呢?”這真是太悲慘了,不是嗎?沒有人會想要衝那麼久的,最多沖個十分鐘,十五分鐘就很多了。
  其他各種感官的滿足也是一樣。當持續太久的時候,就不再是一件快樂的事,而變成了悲慘的事了。然而,全世界都在追尋的,僅僅是這“感官的短暫滿足”。人甚至於買醉取樂,但是喝醉了顯然就沒有快樂可言。所有嘗試借由感官追尋快樂的人們,都將註定失敗。
貪欲是永無止盡的負債
  那些感官——眼、耳、鼻、舌、身——只是有著感覺意識的生理反應現象而已。既非私人所有,更與好壞無關,善惡業也並非感官所造作。當我們想要擁有,並且要持續享受感官快樂的時候,心中就充滿了惡業。
  有些人借由買醉、傷害他人、嗑藥或是性行為等等,來獲取感官的快樂。而這些所謂感官的快樂,是非常不健康的。其他人能夠借由欣賞野花、日落以及美妙的音樂,而獲得感官的快樂,這些感官快樂距離精妙,還差得很遠呢!
  事實上,我們一再地想要擁有、持續以及享受快樂的貪欲,這正是悲慘的起因。當人看見美麗的花朵時,首先他們想要定近,去摘下這美麗的花朵。為什麼不要摘下花朵,讓每個人都能夠欣賞呢?才不要呢!“這花很漂亮,我要擁有它。”
  當人的內心漸漸淨化的時候,所感覺的樂受會比較細緻。縱使最小的事物,都能夠獲得享受。但是,仍然潛伏著匱乏的危機。而匱乏、渴望,將會帶來不知足,因為匱乏之人無法得到完全的滿足。我們永遠趕不上貪欲的腳步,總是有更多的美景要看,有更多美好的事物要聽、要接觸。總是還有其他美好的事物,如此只會造成心靈上更多的紊亂,我們永遠無法得到完全的滿足。
  因為無法得到內心完全的滿足,常常令我們覺得相當的失敗,總是認為還有很多令人驚奇的事物等著被發現,因此人們不斷地探索這個世界。對現代人而言,環遊世界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只需要一張機票就可以辦到。人們東奔西跑,四處追尋更多的刺激、新的景色、新的體驗。累積生活經驗早已蔚為風尚。不過,由於經驗無法持續,所以人們不會得到滿足。事實上,人們無法獲得任何經驗,因為所有經驗都已消失,都成了回憶,沒有什麼能夠累積的。收集郵票還比累積經驗來得有成效,至少你能看得到郵票。
  佛陀將貪欲比喻成負債。譬如你向銀行貸款買了一棟房子,你必須每個月本利攤還。但是在這個例子中,房貸終有清償的一天,而貪欲的負債,卻沒有東西可以償還。貪欲一再地負債,卻從未被償還。我們一再地饑餓,一再地口渴;我們一次又一次想要看、想要聽、想要嘗,而且想要觸摸。
  佛陀也將貪欲比喻為一位旅行者,進行著一段完全沒有任何準備的旅程。當他覺得又餓又渴的時候,看見遠處有一個村落,就相當歡喜地想說:“哦,那個村落裏面一定能夠找到食物和飲料。”當他到達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廢棄的村落,一個什麼都沒有的村莊。隨後他又找到另外一個村落,但是那又是一個廢棄的村落。
  對於滿足貪欲的願望和期待,令我們覺得快樂。一旦貪欲得到了滿足,快樂也就因此結束,緊接著又是新貪欲的產生。
  佛陀也時常將貪欲比喻成一個充滿許多顏色的池塘。人們對欲望的貪愛,就像存在於心湖中不同程度的色彩,會遮蔽住心靈的光明,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困難。因為我們的心被貪欲所遮蔽,以至於無法辨認其他更為重要的事物。我們只看見欲望,只知道要如何滿足我們的貪愛,不再擁有瞭解自我的能力。
放下樂受的渴望
  佛陀為此給了幾帖藥方。首先,最重要的藥方,就是了解貪欲是破壞我們內在家庭的敵人,它造成了我們索求不得的恐懼,以及對於如願以償之人的敵意——羡慕、嫉妒等種種不愉快的心態。敵意是針對所求如願的他人所起的,這也是引起敵意的唯一方法。
  有一件相當重要的事,即是瞭解人類一切所有問題的根源,是來自於不斷地追求快樂的感覺、追求舒適、追求滿足,卻時常索求不得,縱使暫時獲得,也從來無法持續擁有。對於所追求的事,要抱持隨緣放下的態度,也就是縱使不滿足也要放下。不過,若是只有嘴上說說,或是書上讀過,就要求你從現在隨緣放下到天亮,這是不太可能的事。隨緣放下,是需要循序漸進的。首先,我們用不舒服的方式坐著,試著不要到處蠕動或移動,也試著不要借由變換姿勢來舒緩不舒適的感受。蠕動對於減輕苦受是沒有效果的,苦受也不會這樣就消失的。去除苦受的唯一方法,就是放下對於樂受的渴望。對於樂受的渴望,無法借由移動而去除,唯一的方式,只有隨緣放下。由此可知,到處蠕動是無法去除我們的苦受,也無法令我們得到滿足。
  靜坐所引起不舒適的感受,帶給我們學習瞭解欲貪的絕佳機會,如果我們不借此良機學習,就沒有其他學習的機會了。不論是在學校甚至大學裏,都不會有人教這些課程,在家裏也學不到,因為世上的人都是盡可能地追求舒適。在這裏我們有現成的素材,可以用來學習認識渴望,也就是所有的憂悲惱苦的根源。如果你感到坐得很舒適,似乎是很棒的感覺,不過這其中必有毛病。但是如果你覺得不舒適,這才真的是太好了。因為不論在你自己的腿上,背上或是身上其他位置,都是活生生的學習機會。
  渴望舒適,以至於到處蠕動試著要舒服一點,是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在做的事情,人們為此不惜花費大量金錢。人們因而加班工作、四處旅行、追求娛樂,乃至因不舒適而扭動,但是這些都是種下了敗因。為什麼這麼肯定我們自己種下了敗因呢?縱使你借著蠕動,稍微去除些許的不舒適,不是在短時間內又有另外的不舒適出現嗎?當一場娛樂剛剛落幕,心中立刻就產生了無聊的念頭。因為你的移動,所以右腿不再酸痛,不過,左腿又開始痛了,這就是敗因。然而,肯定自己種下的敗因就更為愚蠢了,以佛法來修正自己豈不是更好嗎?千百年來早已證明,佛法是正確的。佛陀因之悟道,其他凡是驗證過佛法的人,也都因而悟道。與佛法同行,才是最好的選擇。
  每當下午饑腸轆轆的時候,你就會想說:“我懷疑過午不食是否真的必要?”或是將思緒拉回家裏的廚房,滿腦子想著你能夠調理的所有食物。這就是貪欲。如果心理上一直努力地抗拒,那麼貪欲反而能打敗你。但是,如果你能夠觀照貪欲,對它微笑地說:“這都是魔在干擾。”那就表示你已經知道什麼是佛法了。如果只是聽聞或閱讀有關魔的故事,這可是一點用處都沒有。我們必須趁著魔在行動的時候來認識它,而它也只能夠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活動。它在我們心中過得非常快樂,因為我們總是臣服於它,讓它度過難忘的美好時光。
  佛陀對治貪欲的其中一帖藥方,就是節制飲食,這也就是要受持過午不食戒的其中一項理由。節制飲食,並不代表著完全不吃東西,而是只攝取維持身體健康的足量飲食即可。飲食這種貪欲,看似容易滿足,卻是一次又一次地不斷發生,一般人大概一天會出現個四、五、六次之多!如果我們能夠阻絕其中的一次貪欲,就有能力阻絕更多的貪欲。只要築起一道圍牆,就擋住許多的貪欲。所以我們必須從阻擋這種容易滿足、但卻時常發生的貪欲開始,也就是我們在此所做的:節制飲食。
  佛陀開出的其他帖藥方,我們只能看到部分而無法看見整體。你們大部分人有的已經知道或者已經聽說過,身體共有三十二個部分,身體的三十二個部分時常被背誦著:
  這個真正的身體,是從腳底以上,直到頭頂以下,中間被皮膚包裹,充滿各種不同的雜質;在這個身體中有: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頭、骨髓、腎臟、心臟、肝臟、隔膜、脾臟、肺臟、大腸、小腸、咽喉、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液、皮下脂肪、唾沫、鼻水、關節油脂、小便(和腦)。
  如果你對於某人有著非常強烈的欲望,就不要以整體美麗的形像來看待那個人,要想想這個人是由許多小部分所組成。不要被外貌,體態和彩妝所迷惑,這都只是外表包裝而已。身體的三十二個部分從“頭髮、體毛、指甲、牙齒和皮膚”開始,如果不看美麗的外型,也許只能看見牙齒?
  有段故事是關於佛世時,某位已經證得阿羅漢的比丘。故事上說,有一對夫妻發生嚴重的爭吵,妻子負氣想要斷絕夫妻關係。她將所有最精緻、最美麗的衣服穿在身上,佩戴上所有的珠寶,在她帶走所有服飾之後掉頭就走。丈夫在妻子離開之後四處尋找,終不能找到他的妻子,然而他的妻子正走在他的前頭。當丈夫沿著街道奔跑,四處尋找妻子的時候,遇見這位比丘。丈夫走上前去,請問這位比丘是否看見一位面貌皎好,有著烏黑秀髮的女子,拎著一個紅色包包,裏頭裝了許多珠寶、耳環以及金項鏈,剛剛很匆忙地走過這條路。這位比丘答言:“我沒有看見你所說的女子,但是我有看見一排牙齒走過去。”
  這對於我們來說實在相當困難,故事卻說明瞭佛陀所謂的:不要看整體,因為人們通常不會愛上一排牙齒,對於一排牙齒,人們實在提不起熱情。再舉例來說,當人們看上一輛非常昂貴美麗的新車。如果只看新車的外型、款式和顏色,可能會被這迷人的新車所誘惑,而背上往後二十年的債務。但是,如果人們瞭解汽車只是由方向盤、加速器、空氣濾清器、馬達,再加上有許多螺絲釘和門把所組成,就可能不會有那麼高昂的熱情。汽車並非本身就有功能,而是靠著所有零組件的配合才有功能。人也是一樣,並非自己就有功能,而是靠著各個部分功能的組成。
  對於容易產生強烈欲望的人而言,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借著禪修,學習以分解的角度看待所喜愛的人、事、物。我們每個人全都是由相同的三十二個部分所組成,無人例外。如果我們把每個人的人皮部拆開,就會發現大家原來都一樣。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