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7/16 23:06:36
學習次第 : 進階

 南傳 防護六根之道

六入處與修行息息相關,身、口、意三業的造作皆由此起。僧團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也都是在此中持行。可以這樣說,能防護好六根的行者,戒行必定清淨,修行才能有成;而已修行成就的人,也必能住於正念,隨時防護好六根。防護六根既然這麼重要,那麼怎樣叫作防護六根呢?在<六入處相應>第二八一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婆羅門弟子,名叫郁多羅,他來拜見佛陀。佛陀問他說:「你的老師波羅奢那敎你們如何修習諸根呢?」郁多羅回答說:「我的老師波羅奢那說:『眼不見色境,耳不聽聲音,這樣就叫做修根了。』」佛陀聽後就告訴他說:「如果像你的老師波羅奢那這樣的說法,瞎眼的人是否已修根了呢?為什麼呢?因為只有瞎眼的人才會看不見色境。」侍候一旁的阿難尊者聽了也有同感的說:「如果照這樣說法,耳聾的人聽不到聲音,是否也修根了呢?」如此下去,大概只有六根不俱或殘缺的人才能修習好諸根了。世人常說「眼不見為淨」,問題是既有兩顆眼睛長在臉上,總不能老是閉著它吧!遇事畏縮,是鴕鳥心態,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絕不是佛陀用來教導弟子們修根的方法。雖然經中(二七四經)也有提到佛陀讚歎難陀比丘能「關閉根門」,但詳讀經中所說:

「彼難陀比丘關閉根門故,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無明闇障,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諸律儀,防護於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諸律儀,是名難陀比丘關閉根門。」

由此可知,難陀比丘並非是閉著眼睛不看色境,而是善於防護諸根,不被外境所系縛,這才是佛陀的真正教法。此外,在第二六四經中,對於防護六根,有更詳細明確的解說:

「我今當說律儀、不律儀。雲何律儀?雲何不律儀?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念色而起貪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於彼次第隨生眾多覺想相續,不見過患;複見過患,不能滅除。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比丘!是名不律儀。雲何律儀?多聞聖弟子若眼見色,於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眾多覺想相續住,見色過患;見過患已,能舍離。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是名律儀。」

經中所說「律戒、不律戒」,南傳巴厘本漢譯作「防護及不防護」,譯文不同,但兩者意義是相通的。怎樣叫作防護六根?從以上經意可知,就是我人於觸對六境時,對於順心可愛之境不貪著,對違逆可厭之境不起瞋恚,內心保持靈明覺性,能徹見諸境所引生的過患,而能舍離,這樣就叫防護六根了。

六根猶如狗等六種眾生(二六五經),各自追求自己所樂的境界,很難馴服。為了防護這六根,就必須要有具體可行的方法。綜合經中所述,首先在心理上應建立正確的知見,對於六根逐求六境的禍患,也要有深刻的認知。經中(二四三經)說,由於逐取外境,執迷不悟,身壞命終,就會墮於惡趣中,如沉鐵丸一般。所以多聞聖弟子作如此修學:「我今寧以熾熱鐵槍以貫其目,不以眼識取於色相,墮三惡趣,長夜受苦。我從今日當正思維:觀眼無常、有為,心緣生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有為、心緣生法。」簡單的說,就是要有諸法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的知見,看淡或看空這世間一切,哪還會去執著逐取呢?其次,在實踐上,佛陀也運用個各種方便善巧來教導弟子修習防護諸根:

於行、住、坐、臥中常觀照六根

<清淨乞食住經>(二三八經)中,佛陀告訴舍利弗說:「若入城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觀時,若眼識於色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堪能繫念修學。……若比丘觀察時,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於其中間,眼識於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繫念修習,是名比丘於行、住、坐、臥淨除乞食。」

本經就是敍說佛陀告訴舍利弗,于行乞時,當作思惟觀察,不應眼見色而起愛欲,要滅除行、住、坐、臥時對於眼、色的欲情。其實要滅除的豈止是對於眼、色的欲情;同樣地,也應思惟觀察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等,並滅除其欲情。

觸境時宜善作想、作觀

這是運用善的想法或觀法來淨化欲情的一種方便。如經中(二五九經)所記婆磋國王優陀延那問賓頭盧尊者說:「到底是有什麼方法,而使新學的年少比丘在這佛法與戒律中,雖出家不久,但內心卻能保持很安穩快樂,一切根身都很欣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樂於寂靜,心少浮動。任他青春奔放的活力,有如野獸般旺盛的欲望,然而他們卻能盡其形壽,去修持梵行,是那麼的純一清淨呢?」賓頭盧尊者答說:「就如佛陀所說的,如來、應供,等正覺他所知見的道理,為比丘說:『眾比丘啊!你們如果看見老婦人的話,應當作是母親想;看見中年婦女的話,要作是自己姊妹想;看見幼稚弱小的女孩,應當作是自己子女想。……更有一種對治的方法……為比丘說:我們這個身體從腳下到頭頂,就是骨幹掛著肉團,再覆上一層膚皮罷了,這當中充滿著種種不淨的東西;詳細地觀察,有發、毛、爪……心、肝、肺……膿、血、腦、汁、屎、尿等。』大王啊!就是用這種方法觀察,所以這些年少比丘們在佛法與戒律之中,雖出家不久,卻能保持內心的安穩快樂,乃至純一圓滿清淨。』」第一種方法,可說是用慈心善想來淨化欲情;第二種方法,即是不淨觀,這是用來對治貪欲心極重人的方法,透過觀想肉體之骯髒、齷齪,令心生厭嫌,而遠離貪欲。

不習近六境,視五欲如火坑

不習近六境,這是一種較消極的抵制方式,經中(二四九經)但說:「若沙門、婆羅門眼習近於色,則隨魔自在……乃至不得解脫魔擊;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這應是對一般修學未成的凡夫而說。既然自己把握不住,意志不夠堅定,容易受外物誘惑,最好的方法就是遠離它。至於視五欲如火坑,這就不是消極的排斥了。經中(二六七經)說:「多聞聖弟子于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見五欲猶如火坑。如是觀察五欲已,於五欲貪、欲愛、欲念、欲著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處、住處,而自防閉;行處、住處逆防閉已,隨其行處、住處,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經中所說「一切苦法」,其實就是指五蘊而言,五蘊無常、是苦,這是經中常見的說法。見五欲(色、聲、香、味、觸)猶如火坑,那是透過觀照這五蘊苦法,而如實知見其集、滅、味、患、離後的真知灼見,不同於一般膽小畏事者的作為。如此真知灼見的行者,他能了知自己的心念及其行處、住處,而預為防護,當然世間的貪、憂、惡不善法就不會來煩擾他的心了。

(四)受持六根律儀

受持六根律儀,最重要的就是要奉行戒律,只有戒行清淨,才能完善制伏諸根。經中(六五一經)說:「彼以賢聖戒律成就,善攝根門,來往周旋,顧視屈伸,坐臥眠覺語默,住智正智。」所以要攝護諸根,莫過於持戒。守戒就佛教而言,就是要謹守五戒、波羅提木叉,以及社會上的一切規範律儀。關於攝護諸根,經中(六三六)有一則有趣的記載: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毘舍離國的 羅園中。那時毘舍離城中有位知名美女,名叫庵羅女,她盛妝打扮後來拜佛陀,。世尊遙見庵羅女來了,立即告訴在座比丘們說:「各位比丘們!你們要努力攝住此心,要保持正念正智,現在庵羅女就要來了,所以我要特別告誡你們。」大美女要來了,佛陀對於在座弟子尚且要特別告誡叮嚀,攝心斂根,不可失去威儀,何況一般凡夫,未受教誡,眼見之後,不心搖神晃也難。根據經中的說法,努力攝住心的方法就是「四正勤」;比丘的正智就是「去來威儀常隨正智,回顧視瞻,屈伸俯仰,執持衣缽,行住坐臥,眠覺語默,皆隨正智住」;正念的內容就是「四念處」。這些都是防護諸根的正道。為防護六根逐取染著六境,佛陀更告誡比丘們要常執持六根的律儀,就如烏龜為防傷害而緊密縮藏它的頭、尾、四肢一樣(二六一經),因為魔王想掌控你,都是在此染著境處。所以守護好根門,對修行者而言,是極為重要的行持。世尊在經中(二五九經)告誡比丘們說:「汝等應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增上執持。若於眼根不攝斂住,則世間貪、愛、惡不善法則漏其心,是故汝等當受持眼律儀。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複如是,乃至受持意律儀。」如此殷勤囑咐,道理在此。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