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7 10:37:11
新聞單位 :
修心日光六 龍樹親友書 思惟暇滿難得 甘丹赤巴尊者2011年
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日期:2011年2月27日 上午
龍樹菩薩曾經在《親友書》當中有講到一個偈頌,這個偈頌在講義的第21頁當中:
「從畜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
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
透由這個偈頌最主要表達的是,藉由譬喻的方式思惟暇滿是難得的。在這之前正文當中有提到,透由思惟「因」的方式來思惟暇滿是難得的。如何的思惟?在正文裡面有引了《四百論》當中的一個偈頌提到說:現今絕大部分的人,所造作的業都是惡業,能夠行善的人數量相當的微少,因此來生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墮入惡趣。更進一步的提到,由於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不閒暇之處,所以在不閒暇之處想要修學正法,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因此暇滿是難得的。這是從成辦暇滿的「因」來作分析,而更進一步的,思惟到暇滿的人身是如此的難得。
而這個地方《親友書》當中,藉由譬喻來譬喻我們現今所獲得的人身,也是相當難得。為什麼在《親友書》當中的第一句要特別的提到「畜生」?為什麼不提到餓鬼或者是地獄?其實餓鬼、地獄、畜生,雖然都是屬於惡趣,但是餓鬼道的眾生也好、地獄道的眾生也好,他們雖然要承受的苦遠超過於畜生道的眾生,但是他們具有智慧;相較於地獄道或者是餓鬼道的眾生,「畜生」道的有情眾所必須要承受的苦雖然較輕微,但是牠不具有智慧(也就是特別的愚癡),牠不懂得善惡、也不會去分辨是非好壞等等,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強調「畜生」是有它的原因在的。
以苦而言餓鬼道的有情,必須要承受的是飢渴(飢餓、口渴)的痛苦;地獄道的有情眾,必須要承受的是嚴寒或者是炎熱的這種痛苦;而畜生道的有情眾生,最主要的苦就是牠們過度的愚癡。如果有一個人,帶著一頭畜生準備要將牠宰殺,這時候這隻畜生根本就不知道,面前的人是要帶牠去哪裡?到底是要傷害牠?還是要利益牠?牠根本就無從了知。而更進一步的,由於畜生道的有情,是我們用肉眼就可以觀察得到(可以看得到)的,所以這時特別以畜生作為例子。
而由於畜生道的有情過於的愚癡,縱使佛衪能夠示現來到這些畜生的面前,對這些畜生們展現神通或者是講經說法。對於這些畜生來說,或許能夠在親見佛的當下累積些許的福德,但是牠是否能夠藉由佛講經說法的過程中,了解所謂的「善法」跟「惡法」之間的差別呢?這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在牠們的心續當中,要想要生起善念、避免造惡,這對於畜生道的有情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而以地獄道的有情來說,如果地獄道的有情,他的心續中能夠生起善念的話,在生起善念的一瞬間,他就能夠跳脫惡趣而投生善趣。而地獄道的有情,絕大部分是如何的生起善念?當他的「業」也就是過去生所造的惡業的力量完全消失的同時,由於佛的事業是遍於十方法界的,所以當地獄道的有情過去所造的惡業力量完全消失的那一瞬間,再加上三寶的事業力,在他的心續中就能夠生起善念,藉由善念的力量讓他跳脫惡趣、而投生在善趣。但是這對於畜生道來說,就顯得格外的困難。
這個地方一開始提到的是從畜生跳脫而能夠得人身,這一點是很困難的。這一點導師釋迦世尊過去在《律經》當中有特別的提到,這時候,世尊衪抓了一把土放在自己的手指上,並且問衪的弟子說:「我手上的灰塵、泥沙比較多?還是你們所看到的大地土比較多?」這時候周邊的弟子都感到相當的訝異,為什麼會拿這兩個東西來作比較呢?「我們所看到的大地土,當然是遠遠多過於世尊您手上的灰塵啊!這兩者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這時世尊就告訴周邊的弟子說:「藉由這個譬喻,我想要告訴你們的是,從惡趣投生惡趣、或從善趣再一次的投生善趣,它就猶如同是指上塵,它的機率是微乎其微的;相反的,從善趣投生惡趣、或從惡趣再一次的投生在惡趣當中,它的比例就猶如同是大地土,它的機會是非常高的。從這個當中來告訴我們,想要獲得人身、甚至再一次的投生在善趣中,這種可能性是非常、非常的渺茫。
其實我們在這個地方所看到的這些譬喻,並不是過去的成就者、或者是智者們,他們自己所捏造出來的,這些都是導師釋迦世尊親口告訴我們的。“
而在《親友書》當中,更進一步的提到了一個譬喻,這個譬喻最主要描述的內容是提到說:在大海上有一塊軛木,這塊木頭上面有一個孔,這塊木頭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大海上面漂泊著。而在深海底有一隻烏龜,這隻烏龜牠的眼睛瞎了,而且牠是每一百年才會到海面上探出牠的頭來呼吸空氣。所以對於這隻烏龜來說,牠的頭想要鑽到這塊木頭的孔裡面,這個機率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如果說這塊木頭它能夠在原地不動的話,或許機率還大一點;而這隻烏龜如果牠有眼睛的話,或許牠會被這塊木頭所吸引,因此牠靠近這塊木頭的可能性也會高一點,但是卻不是!這塊木頭在海面上不斷的漂動著,而這隻烏龜牠的雙眼卻沒有辦法看到外在的事物,所以牠的頭想要鑽到這塊木頭的孔裡面,機率幾乎是等於零。
對於這一點,過去有一位成就者名叫做札班著,他所造的《普賢上師 教授》當中就有提到相同的譬喻,他更進一步的提到說:如果在海面上漂動的這塊木頭,它是有心的那也還好!偏偏它是無心的,因為它是一塊木頭。而海底當中的這隻海龜,如果牠的雙眼是能夠看到外在的事物這也還好!但是偏偏這隻海龜牠的雙眼都已經瞎了。
而這個譬喻裡面,「大海」就是譬喻成「輪迴」,輪迴它是無始的,甚至對很多人來說輪迴是無邊的。而這當中的「海龜」就是「我們」。為什麼這隻海龜牠瞎了雙眼?這就是因為我們愚癡的緣故,沒有辦法分辨善惡取捨是一樣的。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去分辨善惡取捨?這是因為我們絕大部分都是在三惡道流轉,有時投生在善趣、或是投生為人,但是我們不見得有了解善惡的智慧,所以我們就如同是瞎了眼的海龜,多生、多劫都是在輪迴的三惡趣當中受苦,偶而會有這個機會來到海面(也就是投生善趣)。
但是光投生善趣不見得就能夠遇到佛教,所以佛陀所留下來的圓滿教法,就猶如同是這塊木頭一樣。而遇到了這塊木頭,也就是我們能夠遇到佛教,不代表我們就能夠進入佛教的大門。遇到佛教之後,要如何的才能夠入佛教門?這時我們內心必須要能夠對於法生起信心,而在內心生起皈依三寶的心。唯有生起皈依三寶的心,才能夠稱之為是一位佛弟子,才有資格說自己已經進入了佛教的大門;除此之外,沒有第二道門、沒有第二種方式,能夠讓我們進入佛教的大門。
但是現今看看我們的現狀,就如同之前所提到的例子,我們周遭的人是要傷害我們?還是幫助我們?我們連這一點都分不出來了,更何況是對於三寶生起信心、生起皈依的心?所以想要進入佛教的大門,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現今在這個世間上,雖然各地都有佛法,但是絕大部分的人,對於佛法內心不僅沒有好感、甚至會以各種的方式來作毀謗。有一些人表面上看起來是有信心,但是真正在修學佛法的人卻是少數。“
有一些人在聽到這些譬喻的時候,或許內心會覺得說:用這樣的譬喻來譬喻暇滿的人身,會不會太誇張了一點?暇滿的人身應該沒有如此難得才對!這時候你就應該要想一想,藉由什麼樣的方式、透由什麼樣的因緣才能夠成辦暇滿的人身?所以再一次的回到以暇滿身的「因」的角度來作思惟,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到,要如何才能夠成辦暇滿人身?必須要具備有成辦暇滿人身的因緣條件。如果沒有因就不會有果,因此在成辦暇滿身之前,成辦暇滿身的因為何?最基本的我們要懂得怎麼如何持戒,而且要持守清淨的戒律。
不要說持守清淨的戒律,很多人連持戒的內涵都沒有聽聞過,更何況去持守清淨的戒律?不懂得持戒的人,所作的都是惡行,內心當中想要生起善念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因此成辦暇滿身的因,如果沒有辦法具備的話,怎麼可能會有暇滿身的果出現呢?所以之前我們所提到的這個例子,其實一點都不誇張,想要再一次的獲得暇滿身,確實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除了這些例子之外,在經論裡面也有提到其他相關的例子,就比方說我們要將白芥子(一個小小的種子)放在針頭上,而且能夠讓它停留在針頭上的機率也是相當低的。甚至說我們將手上的一把豆子撒在牆壁上面,而這當中有一粒豆子能夠停在牆壁上的機率也是非常低的。透由這些譬喻來譬喻,現今我們所獲得的人身是相當難得的。
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
若生入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
第一句話「若以眾寶飾金器」,如果現今有一個純金打造的容器,它以眾多的寶飾、寶物去裝飾它。如果今天有一個人拿著這個容器,到廁所去倒不淨物的話,你會不會覺得這個人的行為非常的傻,而在內心當中覺得說:「這個人真的是一個笨蛋!」但是「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但是想想我們自己,在我們獲得人身的同時,我們有機會值遇佛陀圓滿的教法,並且透由上師的指導,我們能夠對於佛法生起些微的信心,對於善惡也能夠如理的來作分辨的同時,如果我們所造的業都是惡業的話,你不覺得你所做的事情,比前面的這個例子、比這個人還要更愚癡嗎?
為什麼?因為現今我們所獲得的人身,不管是從今生的角度、或者是從來生的角度,我們想要成辦的種種利益,都能夠藉由現今所獲得的人身來成辦。從今生外在的種種資財、安樂,來生的增上果位、解脫、一切遍智,都是可以藉由現今的人身來成辦的。但是能夠成辦種種利益的人身,我們卻不懂得如何去使用它,甚至藉由人身造作許多的惡業,讓我們來生墮入惡趣的話,其實我們的行為比前面那個人的行為,還要愚癡好幾百千倍。
所以如果透由人身不懂得如何去利用它,有可能它會傷害你的今生、更會傷害到你的來生,讓你的今生以及來生沒有任何的光彩可言。對於這一點,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懂得該如何的去思惟?但是如果你靜下心來好好思惟的話,你會覺得如果我在獲得人身的同時,我不懂得如何去行善?而不斷造惡的話,其實這種行為真的是非常愚癡的。“
接下來是以「果」的角度來思惟暇滿是難得的。總體來說,善趣跟惡趣兩者相較之下,「善趣」眾生的數量、跟「惡趣」眾生的數量互相比較之後,惡趣眾生的數量是遠超過善趣的,惡趣當中地獄道的眾生是最多的,接下來是餓鬼道。
而畜生道當中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在深海底的畜生以及在地面上的畜生,這兩者相較之下,深海底的畜生又遠多過於地面上的畜生。但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在地面上的這些畜生,其實牠是三惡趣當中數量最少的一群。但是我們光去觀察牠們的數量,我們就可以知道,光是地面上的畜生,牠的數量就是難以估計的。而且我們現今可以看得到的是牠有形體,我們能夠觀察得出來的,還有一些是我們沒有辦法藉由肉眼去觀察出來的畜生。由此可知在這個地球上,光是地面上的這些畜生,它的數量就是無法估計,更何況是三惡趣的有情眾。
而善趣眾生的數量相較之下,就顯得相當的稀少,這一點我們仔細的去比較,就可以比較得出來。而在善趣當中(以人而言),雖然現今在這個地球上有這麼多的人口,但是在眾多的人口當中,有機會修學佛法的人有多少?其實它的數量並不多。這一點我們去觀察可以知道,你到任何的國家去,每一個國家都有相當多的人口,但是在眾多的人口當中,有誰對於法(尤其是佛法)能夠生起信心?其實他的數量是相當稀少的。而對於法能夠生起信心的人當中,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在修學正法的?他的人數更少了。而在修學正法的人當中,有多少的人是精進的努力在修學正法的?他的人數是微乎其微的,就猶如同是白天天空當中的星星,我們用肉眼幾乎是看不到的一樣。
但是當我們在思惟暇滿難得的這個問題時,其實我們並不應該看外在人數的多寡,而來決定暇滿是不是難得的。這個時候看看我們自己的現狀,我們就可以知道,一開始我們先觀察,我們對於佛法是否能夠生起信心?一天當中我們有多少的時間是在思惟正法?我們的行為有多少的行為是跟正法相應的?這時候反觀我們自己就知道說,我們現今所造的業,是否能夠讓我們的來生,再次的獲得暇滿的人身?所以思惟暇滿是否難得的這一點,不應該去觀察說,外在的人數的多寡而來作判斷,而是應該更進一步的想到我們自身的行為,是否能夠讓我們的來生再次的獲得暇滿的人身。如果你仔細的思惟你就可以知道,現今以我們的現狀持續下去的話,來生想要再次的獲得人身,它機率似乎是不高的。“
接下來在正文當中有特別的提到,總體而言,惡趣眾生的數量是多的,而善趣眾生的數量是少的。以各別的角度來作分析的話,在善趣當中能夠獲得遠離八種無暇的人身,他的機會更是渺茫的;而在這當中,在獲得暇滿身的同時,能夠讓我們的心趣向正法的更是少數,他就猶如同是白天的星星。所以今生在獲得如此義大、難得的暇滿身時,必須要以各種的方式在內心中生起想要擷取心要的這種念頭。
而在此身擷取心要的方式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須修正法」,我們必須要修學正法。為什麼我們在今生必須要修學正法?因為我們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眾生。想要離苦得樂,它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學正法。
而第二點是提到「能修正法」,有一些人他會覺得確實是如此,想要離苦得樂是必須要修學正法,沒有錯!但是我真的有能力來修學正法嗎?這也是可以的。因為在現今外緣、內緣都已經圓滿的具足,在外緣已經值遇了大乘的善知識,而在內緣已經具備了善妙的暇滿人身,並且在獲得暇滿人身的同時,我們承認有宗教、甚至有佛教的存在。並且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能夠對於佛法生起些許的信心,了解佛法當中的內涵,所以內外的因緣都具備的同時,我們是能夠修學正法的。
更進一步的提到說「須現世修」,我們必須在現世來修學。有一些人他會覺得:「我們必須要修學正法,沒有錯!我也有能力修學正法,但是我不見得要在今生修?我可以在來生修啊!」但是你怎麼知道,你的來生有機會獲得暇滿身來修學正法呢?因此我們必須在現世修學正法。
而現世當中有一些人會覺得說:「我現在年紀還小、或者是我現在手邊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做,所以等晚一點、或者是等我之後把手邊的事情處理完,我再來修學正法。」但是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我們「須當下修」,必須要在當下的時間點來修學正法。為什麼必須要在當下的時間點修學正法?因為死是確定的,但是什麼時候死?卻是我們沒有辦法去預估的,所以在當下修學正法,是有它的必要性的。“
對於這一點宗大師也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有提到,比方說現在是白天,我們沒辦法確定我們今天晚上會不會死?你沒有辦法確定今天晚上會死,也沒有辦法確定今天晚上不會死,所以對於今天晚上會死或是不會死這件事情,現今的我們都沒有辦法確定。但是在此時此刻,如果我們的心能夠趣向「會死」的這個方向的話,這時我們的內心當中就會因此而生起想要修學正法的心。因為你在內心中會覺得:「既然我今天晚上就有可能會死,那我就應該為死來作準備,應該做一些對來生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如果你的心是偏向今天晚上「即將會死」的那一邊的話,你的內心所想的就是跟法有關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的心是偏向於「不會死」的那一邊的話,這時你的內心中會告訴自己:「我現在年紀還小,或者是我在白天的時候身體很健康,所以晚上不會死。」而這時候因為你的心偏向於「不會死」的那個方面,你的所作所為絕大部分都是以「今生」作為出發點。
雖然晚上會不會死的這件事情,我們都沒有辦法確定,但是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偏向「會死」的這一邊,這對我們是有利的,而且如果這顆心的力量越強大的話,這時透由這顆心想要去修學正法的念頭也會更堅定。
其實要生起「念死無常」的正量並不困難,只不過我們都沒有去思惟罷了!每天在電視裡、廣播中或者是電腦當中,這些資訊都不斷的告訴我們:「什麼人因為什麼事情而死了!」其實念死無常的這個單元,根本就不需要閱讀經論裡面的內涵,你整天看電視、聽廣播、上網去查電腦的資料,就可以知道有多少的人、因為什麼樣的方式而死?但是我們在看這些事情的時候都會覺得:「這些人是因為什麼方式而死的,但是自己似乎永遠都不會死。」所以一個永遠都不會死的人,以這種角度在看待別人的死亡,他的內心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
而在提到暇滿的最後一段正文當中講到,最後我們必須要思惟,藉由現今所獲得的暇滿身,來成辦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而在眾多擷取心要的事情當中,修習「菩提心寶」是最殊勝、最主要的、而且最善妙的。為什麼要特別的思惟這個部分?因為我們要讓「思惟暇滿」能夠成為修習菩提心的「前行支分」,也就是對於一個修心的行者來說,他所修的任何善行,最終的目標都是以圓滿佛果為目標,為了要獲得圓滿的佛果,希望能夠早日的發起菩提心,因此當下所作所為,內心當中所起的念頭、所思惟的善法,都希望能夠成為是修習菩提心的前行支分,以這種方式將自己當下所思惟的法類跟菩提心之間有了關聯性。“
接下來第二個部分,「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必將死去的無常之理」。為什麼在暇滿之後,要特別提到「無常」或是「念死」?念死有什麼樣利益?不念死又有什麼樣的過患?以最簡單的方式,如果在獲得暇滿身的同時沒有辦法念死,這時我們就不會想到佛法;如果不想到佛法,這時想要更進一步的去修法是更不可能的。縱使我們想要去修法,但是不念死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修清淨的法;相反的,如果我們懂得如何的念死,這時我們就會想到正法。想到正法的同時,由於念死的力量,我們會更進一步的去修學正法,並且在修的當下修清淨的正法,所以這就是「念死的利益」以及「不念死的過患」。
在正文當中有提到,沒有「思惟死」或者「沒憶念死」的過患是什麼呢?它是今生、後世一切禍害的根源。而「念死」或者是串習「死無常」,又有什麼樣的利益呢?它是成辦今生後世一切善聚的唯一途徑。
而在念死之後,我們當然都會對於「死」生起恐懼。念死之後的恐懼有兩種:一種是不修道的,也就是跟正法沒有什麼關聯性的這種恐懼感,第二種是真正在修法的行者內心中所必須要生起的恐懼。現今絕大部分的人也都知道自己會死,而且光想到會死這件事,他的內心當中就會有一種恐懼感發生。為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這是因為每一個人,他都知道自己最後一定會死,而在死的當下他現今所擁有的這一切,不管是親朋好友、或者是房子、或者是他喜歡吃的東西等等,這一切都沒有辦法跟隨著他而走,他必須要遠離這一切,所以他的內心當中會感到恐懼。但是這種恐懼感,對於「不死」有沒有任何的幫助?沒有!因為只要是業以及煩惱的力量所感得的身體,最終都必須要面對死亡。因此這種恐懼,對於不死有沒有幫助?其實是沒有的。所以如果你因此而讓內心感到恐懼不安的話,其實是你自己活該,因為你不懂得該如何的念死。
而更進一步的,如果以修法者的角度,真正的念死是應該想到說:「既然我終究要面對死亡,在面對死亡的當下,唯有正法能夠對我產生幫助,所以在還沒有死之前,我應該要好好的來修學正法。如果在沒有修學正法的情況下而死的話,這是非常可惜、而且應該在內心當中感到恐懼的一件事,因為沒有修學正法而死,來生就有可能墮落。」所以想到這一點你內心當中會產生恐懼感,而為了避免這件事情的發生,你在還沒有死之前,你就會策勵自己,希望自己好好的修學正法。如果你有好好修學正法,當死亡來臨的那一瞬間,你的內心是不會有任何的恐懼。所以這種念死的方式,它是能夠幫助我們,去除我們內心當中對於死亡的恐懼感,而且能夠策勵我們、讓我們當下好好的修學正法。“
在正文裡面它有提到說,絕大部分的人想到了「死」,他想到的是「在死亡的一瞬間,必須要遠離今生的身體、資財、親朋好友等所有的一切事物。」由於內心當中對於這一切生起貪的緣故,所以一想到要跟這一切遠離,他內心就會感到不安、感到恐懼。但是這種恐懼、這種念死的方式,實際上跟佛法當中的念死並沒有直接的相關性,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並不是要強調這種的念死方式。既然不是如此,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念死呢?這時我們必須要想到:「由煩惱以及業的力量所感得的身體,最終都無法超出於死。」
因此對於這一件事情,如果我們的內心當中會感到恐懼的話,我們也沒有辦法去遮止它(也就是你投生之後,你最終都必須要面對的死亡)。但是更進一步的,對於沒有辦法成辦來生的利益而死去的話,內心應該要感到恐懼,而生起了這樣的恐懼,以這種方式來念死,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好處呢?如果你想到了:「在還沒有成辦來生的利益之前而死的話,這時來生有可能會墮入惡趣;而更進一步的,為了不墮惡趣,你就會把握剩餘的時間好好的修法。」而這種行動力,能夠讓你在臨終時,內心的恐懼感完全消失。
所以為什麼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有特別的提到:「我們每一天都要念死,而且每一天都要告訴自己『我今天會死』。」其實這一段文,它是有很深厚的內涵在裡面,如果我們每一天早上醒來都可以告訴自己:「我今天有可能會死」,或是「我今天即將會死」的話,藉由這顆心的力量會讓我們在一天當中比較趣向正法。
接下來在思惟念死的時候,宗大師有特別的強調必須要思惟死亡的九相,也就是藉由三種的根本、九種的因相來念死,這是宗大師所傳下來的不共教授。「三種的根本」裡面就提到了必須要思惟:一、在今生我們一定會死。第二點、什麼時候死,不是我們能夠控制、能夠掌握的。第三點、在死的時候除了正法之外,其他的一切對我們都沒有任何的幫助。其實這三點不需要有太多的正理以及經教的內涵來證成,我們仔細的思惟就知道這三點都是成立的。但是為了要加深我們的印象,讓我們能夠對於這三點生起更強烈的定解的緣故,所以宗大師在每個根本之後,都有各別列出了三種的原因來證成這三種的根本。
三種的根本、九種的因相當中,首先我們看到第一個根本「思惟定死」,也就是我們都一定會死。而證成「我們一定會死」的三種原因裡,第一種原因「死主是一定會到來的」。所謂的「死主」,它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在業以及煩惱的控制下,只要在輪迴當中投生都沒有辦法超越死亡(也就是我們都沒有辦法超脫於死),這一點是「死主」的內涵。而這樣的內涵,如果顯現出它的形色,或許我們會看到所謂的死主閻魔王,但是所謂的「死主閻魔王」,背後所代表的內涵就是,如果我們投生的方式是被業以及煩惱所控制的情況下而投生的話,終究是沒有辦法超脫於死的,因此這一點是真正的死主。所以為什麼我們一定會死?是因為死主一定會來到我們的面前,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為什麼我們一定會死?」因為我們的壽命是固定的,而且它沒有辦法再添加,並且不斷的在減少,所以我們會死。為什麼我們的壽命是固定的、沒有辦法再添加的呢?過去的能引業它所引的業力是多少、就是多少,比如說一百年,你最多就只能夠活一百年;但是「無間減少」,能夠活一百年的同時,這一百年是不斷的在減少,沒有增加、不斷的在減少,所以最後一定會死。其實當我們進入母胎、結生相續的第二秒鐘之後,我們的壽命就已經開始在減少了;在沒有辦法增加的情況下、又不斷的減少,最後壽命都會有竭盡的一天。就猶如同是河流,從上游流到下游,如果將中間完全阻隔起來的話,「水」流過去之後,它就是這麼多的水,後面的水是沒有辦法流進來的。
第三點,我們必須要更進一步的去思惟,在生的時候(也就是在還有生命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多少的時間能夠修學正法,而在這種情況下而死。“
接下來看到正文當中,對於死主一定會前來的這件事情,更進一步的思惟到:「不管我們獲得什麼樣的身體,我們都沒有辦法超脫死亡」,這一點在《無常集》當中有特別的提到:
「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
尚須捨此身,何況諸庸夫。」
這個偈頌裡面特別的強調了,「佛」、或者是「獨覺」、或者是「諸佛的聲聞弟子們」,字面上提到的是「佛、獨覺以及聲聞」,更進一步的彌勒菩薩、文殊菩薩種種的諸大菩薩們,甚至以龍樹菩薩為首的印度二聖六莊嚴、八十大成就者,沒有一個人不會死。雖然說佛或者是菩薩,有一些聖眾是示現出死亡的面貌,但是他為什麼要示現出死亡的面貌?也是為了讓我們了解法的內涵,而更進一步趣向於法的緣故,所以雖然他們本身或許有不死的功德,但是他們呈現出「死」的這種面貌來讓我們知道。
甚至說發兵攻打敵軍的將軍,雖然在戰場上他能夠殺死很多人,但是這個將軍到最後也免不了一死。「尚須捨此身,何況諸庸夫。」如果連佛、或者是聖者,都必須要示現出死亡的面貌、或者是真正的去面對死亡的到來的話,那就更何況是我們一般的凡夫了。
第二點是提到,(23頁)不管我們住在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環境裡,也都無法超越死亡。這一點在《無常集》當中也有提到:
「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
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
這個偈頌的內涵,最主要是出自於《佛陀的本生傳》當中,在《佛陀的本生傳》裡面,有一個章節特別的提到:當有敵軍發兵攻打釋迦族的時候,這時候佛為了要告訴周邊的弟子們「死亡是無法避免的」,這時候佛特別示現出種種的善巧方便,而將釋迦族的族人,有些人放在天空當中、有些人放在海裡面,甚至衪將有一些人放在衪自己的缽裡面,但是當戰爭結束之後,不管是在空中的、在海裡的、甚至是在缽裡面的人全部都死亡了。甚至在作戰的期間,目犍連尊者他想要藉由種種的神通、神變的力量來救釋迦族群的人,但是也都沒有辦法改變他們將死的這件事實。所以這時候佛陀就告訴周邊的弟子們說:「其實當業成熟的時候,一切的事情都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因而提到了相關的偈頌。
接下來我們看到下一個部分,不管是在什麼樣的時間點而「生」,最終我們也都無法超越死亡,而這一點不管是在過去、現今、未來任何的時間點都是如此。在論中有提到:
「盡其已生及當生,悉捨此身而他往,
智者達此悉滅盡,當住正法決定行。」
而這當中的內容,絕大部分的意思應該都可以了解。剛剛仁波切在講述的時候,有特別的提到這個偈頌的第四句話,「當住正法決定行」,這一句最主要的意思是提到了,如果一個智者他了解,他所獲得的這個身體,終究必須要面臨死亡的到來,這時他就必須讓他的心安住在正法之上努力的來修學。
接下來,任何因緣都無法阻擋死主的到來,對於這一點《教誡聖光大王經》中有說到:「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穩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硬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干及諸枝葉,並研磨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卻。」
前面提到了一個譬喻,如果從四面八方,有四座大山,它本身非常的堅固、非常的堅硬,而且沒有任何的破損。這四座山不斷的往中間靠近的時候,在這當中任何的草木、任何的花草樹木、或者是有情,不管是人、或者是動物,都沒有辦法逃脫。相同的道理,
「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卻。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卻。」
藉由四大山,它最主要譬喻的內涵是譬喻,「人的老病死以及衰」,這四者對於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老壞強壯」因為人會老,所以我們強壯的身軀,終究是無法抵擋衰老的侵擊,「病壞無疾」由於人都會生病的緣故,所以他會破壞沒有生病的健康身軀,「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命根」,所以終究我們都是必須要面對死亡的。「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你跑得再快,也沒有辦法逃脫這四者的破壞,「或以力退」你再有力也沒有辦法阻擋這四者的到來,「或以財退」你再有錢也沒有辦法收買這四個敵人,「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卻。」用任何的方式,都沒有辦法阻擋「老、病、死、衰」這四者對我們產生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