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8 01:33:11
學習次第 : 進階

解脫之門 一、道次第、修心類 3、修心日光論

 

3、修心日光論

南喀貝 著 

江波(仁欽曲紮)譯

《修心日光論》科判表

《修心日光論》大科分二:

甲一 為鼓勵具慧者修法介紹本法傳承史及教誡殊勝 分二:

 乙一 為顯示法源清淨故介紹本法傳承史與總說

 乙二 為對教誡生恭敬故由不共作用之門別說教誡殊勝

甲二 正說大寶教誡之王 分二:

 乙一 思維前行基礎之法 分四

  丙一 思維暇滿難得及利大之理 分二:

   丁一 從因方面思維難得

   丁二 從果方面思維難得

  丙二 思維現世不能久住死無常之理 分三:

   丁一 思維死決定之理

   丁二 思維死無定期之理

   丁三 思維死時除正法外餘皆無益

  丙三 思維業果之理 分四:

   丁一 思維業決定之理

   丁二 思維業增長廣大之理

   丁三 思維不遇未造業之理

   丁四 思維已造業不失之理

  丙四 思維輪回過患之理 分六:

   丁一 思維無定過患

   丁二 思維無飽足過患

   丁三 思維數數捨身過患

   丁四 思維數數結生過患

   丁五 思維數數高下過患

   丁六 思維無伴過患

 乙二 正行修大寶菩提心之法 分二:

  丙一 修世俗菩提心之次第 分二:

   丁一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丁二 正說修習次第 分二:

    戊一 正修世俗菩提心 分二:

     己一 修希求利他之菩提心 分二:

      庚一 由功過之門開示自他相換 分二:

       辛一 由思維我愛執過患之門開示何應舍

       辛二 由思維他愛執功德之門開示何應取

      庚二 正修希求利他之菩提心 分二:

       辛一 正行時修法 分二:

        壬一 修慈 分三:

         癸一 施身法 分二:

          子一 施於有情 分二:

           醜一 奉獻於未入道補特伽羅

           醜二 奉獻於入道補特伽羅

          子二 施於器界

         癸二 施受用

         癸三 施善根

        壬二 修悲 分二:

         癸一 取有情苦

         癸二 取器界過

       辛二 結行與座間修法

     己二 修希求菩提之菩提心次第

    戊二 支分教授 分五:

     己一 轉惡緣為菩提道 分二:

      庚一 略示

      庚二 總說 分二

       辛一 依殊勝意樂菩提心轉惡緣為道

       辛二 依殊勝加行積淨二者轉惡緣為道

     己二 開示一生修持之總綱

     己三 開示修習純熟之量

     己四 開示修心行者不可違越之諸三昧耶 分二:

      庚一 以偈頌開示之條款 分三:

       辛一 修心不違承許之戒

       辛二 修心不流於怪誕

       辛三 修心不墮於偏黨

      庚二 以長行開示之條款

     己五 開示修心學處 分二:

      庚一 以偈頌開示之條款

      庚二 以長行開示之條款

  丙二 修勝義菩提心 分三:

   丁一 教授之所緣

   丁二 開示修勝義菩提心之法之時

   丁三 正說修勝義菩提心之教授 分二:

    戊一 認識無明且顯明此為輪回根本

    戊二 為斷無明須抉擇無我見及抉擇之理 分二:

     己一 抉擇二無我之次第

     己二 正說抉擇無我之理 分三:

      庚一 抉擇補特伽羅無我之理 分二:

       辛一 抉擇我無自性

       辛二 抉擇我所無自性

      庚二 抉擇法無我之理

      庚三 依此現起如幻補特伽羅與法之理 分二:

       辛一 如幻似義

       辛二 如幻正義

 《修心七義》根本文

(錄自《修心日光論》)

 敬禮大悲!

    教授甘露藏,金洲所傳來。

    如金剛、日、樹,文義等應知,

    五濁厚重時,轉成菩提道。

    先學諸加行。

    眾過歸於一,思眾皆有恩。

    取捨間雜修,先從自身取。

    複令乘風息,境毒三善根,

    結行略教授,威儀盡誦持。

    罪滿情器時,轉成菩提道。

    遇緣即修習,四行勝方便。

    應修五種力,大乘往生法,

    五力重威儀。

    諸法歸一要,以二證為主。

    常懷喜悅心。純熟量為倒,

    五大純熟相,散亂亦能主。

    常學三總義,強馴猛取捨,

    應壞一切因。常修諸特殊,

    不待眾緣備。

    心改身如故,勿說缺支節,

    莫思他人事,不求於果報。

    莫啖雜毒食,不重假義氣,

    勿作世笑駡,勿俟于狹路,

    不可刺其心,莫推卻自責,

    眾利勿爭先,天莫變成魔,

    樂支不求苦。

    一貫眾瑜伽,初後修二事,

    先學易修持,二境皆安忍,

    捨命護二戒,勤學三難事,

    悉轉大乘道,重周遍深透,

    取三主要因,先治重煩惱,

    應取大義利,修三不退失,

    具三不舍離,顛倒修對治,

    今當修主要,未來常披甲。

    斷除諸顛倒,莫輕嘗便舍,

    勤習不散亂,觀察令解脫,

    不思有所恃,氣量勿狹小,

    莫須臾便舍,勿著於聲譽。

    獲堅固示密,思諸法如夢,

    觀心亦無生,對治自然解,

    道體住賴耶。座間如幻士。

《修心日光論》

  敬禮皈依至尊具大悲心諸位大德們直至永遠!懇請在一切階段對我悲憫攝受!

  他以慈悲為材料,

  營造出菩提心的舟筏,

  揚起六度四攝的巨帆,

  伴隨無有懈怠的精進風起航,

  帶領有情渡過輪回大海,

  抵達一切智的如意寶洲,

  他就是最上商主釋迦牟尼,

  我頂禮於佛陀的足下。

  彌勒、無著、世親、堅慧,

  文殊、龍猛、聖者寂天,

  金洲之王、吉祥阿底峽師,

  仲敦巴與三昆仲等,

  我也分別一一頂禮。

  能將各位大車的道軌,

  明晰不混善作教誡,

  那是濁世第二佛陀宗喀巴,

  我敬禮于文殊大師的足下。

  大師所說的最上教誡,

  厥為修習菩提心法,

  我當加以正確解說,

  大乘道的有緣人啊,

  請你們歡喜聽受!

  我將在此講解著名的修大寶菩提心法——“大乘修心大耳傳”(即《修心七義》)

  全文分兩大科:(甲一)為鼓勵具慧者修法介紹本法傳承史及教誡殊勝;(甲二)正說大寶教誡之王。

 甲一 為鼓勵具慧者修法介紹本法傳承史及教誡殊勝

 分兩部分:(乙一)為顯示法源清淨故介紹本法傳承史與總說教誡殊勝;(乙二)為對教誡生恭敬故由不共作用之門別說教誡殊勝。

乙一 為顯示法源清淨故介紹本法傳承史與總說教誡殊勝

(《修心七義》正文中說:)

    教授甘露藏,金洲所傳來

  從總體上講,正等覺所說的八萬四千法蘊或三轉*輪,全部合起來可概括為兩大類:

  第一,為了徹底消除我執的錯亂;

  第二,修習利他心之道及諸支分。

  前者按所詮來講,即聲聞與獨覺二乘。按能詮來講,即佛為引導聲聞、獨覺種姓而說的小乘藏。後者按所詮來講,為因、果大乘。按能詮來講,為佛說的大乘顯密經教。此處所開示的為修菩提心的教誡,它是有緣人士進入能獲一切種智佛位方便——大乘的門徑。

  佛陀世尊所賜的一切修菩提心教誡,保存在各位大車的三派之中。它們全都是最上、最勝、最妙的甘露,能消滅八萬四千種煩惱疾病,以及煩惱所出生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痛苦,並能容易地賜予無住涅槃之位。總的來說,甘露的梵文阿密哩達一詞是指能賜予不死之物。正若有經驗的醫師能夠妥善診斷疾病並配藥,從而使病者解脫病、老、死,而在所有藥品之中,最主要或最殊勝的是支麻格藥,光是它的氣味便能消除擴散迅速最厲害的蛇毒。同樣的,《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所說的教誡,是所有能賜不死藥物中最為重要者。發心想獲聲聞或獨覺菩提者,具足道之支分而修,也能獲得解脫輪回生、老、病、死之位。但是,如果發起無上菩提心具足道之支分而修,則聲聞、獨覺大阿羅漢和住清淨地大菩薩無法斷除的不可思議變異生死也能徹底消滅,並能獲得一切種智——佛陀世尊之位。因此,在所有能賜不死的甘露中,如精華般最為殊勝者,厥為大寶菩提心。

  金洲上師擁有諸位大車全圓道軌三派傳承,他將此教誡如瓶傾注般授予大覺窩阿底峽尊者。雖然大覺窩的弟子中有無數來自印度、喀什米爾、鄔仗那、尼泊爾和西藏等地的智者和成就者,但能弘揚上師事業的傳承住持者,是度母授記的仲敦巴·傑尾迥乃(勝者生源)

  格西仲敦巴所建熱振寺中,出了許許多多成就者,可與西方鄔仗那的成就者數量媲美。在所有弟子中,能繼承上師事業並發揚光大的,是人稱大寶三昆仲的三位大德。其中著名的格西博朵瓦大師,是聖支分生尊者的化身,他擁有善知識仲敦巴的所有顯密教典教授傳承。博朵瓦大師的事業極為廣大,他以《菩薩地論》、《大乘莊嚴經論》、《本生經》、《集法句經》、《集菩薩學論》和《入菩薩行論》六種教典作為聽講的中心,以大寶菩提心作為修持的中心。通過弘揚佛教的講修事業,出現了逾二千多名一心追求解脫的弟子,最出名的有涅區的朗、虐二師,藏區的楞、囊二師,康區的洽、帕二師,多區的碑、洛二師,中區稱為日月二輪的朗、夏二師。次由格西紮巴、格西定巴及紮嘎瓦大師等繼承法統。其中香敦大師夏惹瓦擁有全部教典教授傳承,被稱為上師事業的繼承者。他曾為二千八百名出家眾多次講授六種教典教授,從而出現四名繼承事業的心子:卻隆古協負責善後,達嘎瓦大師負責講經,尼麥持律師負責加持,切喀瓦大師負責菩提心教授。

  格西切喀瓦大師先是在涅加辛巴跟前聽受朗日塘巴所著的《修心八偈》,而對噶當派教法產生信心。他後來前往拉薩,意在探訪修心法類。他的一些好友建議說,大乘的上師應當像肩頭扛有日月般那樣偉大,所以你應該去拜訪夏惹瓦大師或洽域瓦大師。切喀瓦遵囑來到區夏惹瓦大師住的地方,當時格西正在講《聲聞地》,他便坐下來聽。聽完之後,他覺得並沒得到什麼東西,反而有些迷糊。於是他心裏計畫著想問一下夏惹瓦是否有這個法門,以及能不能實修。如果夏惹瓦回答是否定的,他便準備去別處。

  有一天,當他受邀前來參加僧眾齋宴的時候,半路上看到格西夏惹瓦在繞塔,於是走到夏惹瓦面前,將大氅鋪成座墊,然後說道:請您坐一下,我有件事想請教您。夏惹瓦問道:這位元大德還有什麼事需要討論嗎?該談的我已在法座上都講過了。於是,切喀瓦將朗日塘巴的《修心八偈》念了一遍,問道:您有這個法門嗎?我這個人心思十分散亂,然而當我找不到房子住或受到他人誹謗的時候,我覺得這個修法還是有點幫助。但有時候我感到自己能力不太夠,不知道我可不可以修這個法?它是不是能夠使我成佛?夏惹瓦坐在那裏一聲不吭,等數完手裏一百零八粒菩提籽念珠後才回答說:大德,能不能修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如果您不想要成佛的果位也就罷了。如果您有這一願望,不入這個法門是成不了佛的。切喀瓦心想,這些話表明他心裏肯定有特別的體驗,於是又問道:請問這個法門有什麼經教的依據呢?夏惹瓦答道:難道聖龍猛還不夠標準嗎?《寶鬘論》中說:

    願彼等罪報於我,我無餘善熟於彼。

切喀瓦聞言便請求說:我對於這個法門很有信心,請您大悲攝受我吧!夏惹瓦說:那麼請設法住下來,並解決生活問題。切喀瓦又好奇地問道:您為何在法會上隻字不提這一法門呢?回答是:對他們講沒有益處,他們是沒法學的。切喀瓦頂禮三次後告退。

  切喀瓦回家後,在房東的藏書中找到《寶鬘論》,經閱讀發現的確有夏惹瓦提到的頌文,由此斷除其他分別疑慮,對此一心專修了兩年多。後來又在傑貢修了六年,在夏瓦修了四年。簡言之,切喀瓦依止格西夏惹瓦修了十四年,生起了清淨體驗。對此他曾說,即便將祖業變賣成黃金供師而自己睡在草糠堆裏,那也是值得的。

切喀瓦大師有九百多位一心追求解脫的出家弟子,其中綽薩的瑜伽師絳生、蘭雜惹的瑜伽師絳耶、跋朗的甘巴敦達、洛巴一切智、嘉榜薩塘巴、朗巴拉定巴大師、無與倫比的嘉瓦色等多位弟子,成為許多眾生的依怙。尤其是色機布瓦,如影隨形依止大師廿一年,如瓶滿注般獲得全部教典教授傳承。

  色機布瓦將法傳給拉欽波隴季旺曲叔侄等人,他們依次傳來的修菩提心教誡,由具有不可思議法力與悲心的大德釋迦索南嘉措吉祥賢慈悲授於我。朗巴拉定巴的傳承,以及濁世大菩薩脫麥桑波所著的《修心七義廣釋》,由其弟子大譯師嘉卻吉祥賢授予我。拉定巴的修心七義經驗引導,是由人天世間最上導師怙主文殊化身東宗喀巴一切智授予的,當時大師對我說:在所有大車的菩提心修法中,切喀瓦大師的這個修心,似乎是根據聖寂天的論著來修菩提心的教授,所以應當根據寂天派來講解。再者,目前流傳的根本文句的數量和次第等多有出入,若能妥善加以編輯,將成為令智者歡喜的教授,因此應當這樣來講。

  以上是簡述本法歷史與教誡的殊勝。

 乙二 為對教誡生恭敬故由不共作用之門別說教誡殊勝

  正文中說:

    如金剛、日、樹,文義等應知。

    五濁厚重時,轉成菩提道。

  譬如不僅整塊金剛寶石能消除貧窮和賜予所需,就連它的少許碎片也勝過一切上好的飾品,仍具金剛寶石之名和消除貧窮之力。同樣的,下面所述修菩提心教誡若整個的在心相續中生起那不必說了,就連心中生起一部分文義者也將被稱為菩提薩埵,勝過如上好金飾般的聲聞、獨覺,並能消除輪回的貧窮。

  不僅黑暗根本無法遮蓋住太陽本身,就連太陽發出的光它也無法遮住。同樣的,下面所述修菩提心教誡若整個的在心相續中生起那不必說了,若能在心中生起一部分文義,我執愚癡無明及其引生的我愛執等煩惱與隨煩惱的黑暗也擋不住。

  整個藥樹自然具有消除四百四十種疾病的能力,就連藥樹的根、果、葉、花、枝也都各具治病的能力。同樣的,下面所述修菩提心教誡若想整個的在心中生起那不必說了,若能在心中生起一部分文義,也將成為治療八萬四千種煩惱痼疾的妙藥。

  大師釋迦牟尼特別選擇在濁世厚重的時候降臨,而現在濁世的情形比以前更甚:有情心裏想的無非是煩惱,所作的無非是造集惡業與罪,看到別人發生不幸之事便幸災樂禍,見到別人有好事發生便妒忌難忍,身口意三門所作全是損人利己的勾當。在目前這類有情充滿世界的時代,那些喜愛善業的護法與天龍等,紛紛前往別的刹土保護佛教與四眾弟子。那些喜愛惡業的惡毒非人與人,力量得到增強,在世界上散佈種種不祥之事,特別對於入聖教門修正法的人,更是以各種手段干擾破壞,製造種種違緣。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勤修這一法門,我們的佛法是不會成功的。若能進入這一法門而勤修,我們便能將違緣轉成道而變成修行的助伴。知道將修習正法的違緣轉成順緣的人即是智者,能夠將劣緣變成助伴的人即是勇士。這一轉劣緣為道的教授,是將惡兆招為福澤的教授,因為轉劣緣為道能解脫劣緣的險難。當我們抵達對治的安全地帶時,這個四方一度的修法之身也可以說就是極樂世界,因為任何內外惡緣都不會造成痛苦和不快樂,而只會成為快樂的助伴。或者也可以稱為不動佛的世界,因為縱然身心之苦如大火般燃燒,修行者也能堅忍不動。或者也可以叫作樂源城,或稱作已得一切法成樂三摩地。據說在五濁惡世內外違緣充滿的情況下,略微用功便能迅速積集在淨土中可能要經劫才能積聚的資糧,所以這是一種轉惡時為善時的殊勝方便。下面會具體解說正修的方法。

  甲二 正說大寶教誡之王

分二部分:(乙一)思維前行基礎之法;(乙二)正行修大寶菩提心之次第。

 乙一 思維前行基礎之法

此即正文中所說。

    先學諸加行。

  包括思維暇滿、難得及利大之理;思維現世不能久住死無常之理;思維業的因果與思維輪回的過患。從這裏開始至修習勝義菩提心之間,所有修法都可分成二部分:座上正修和座間瑜伽。座上正修又分成座首、正行和結行三部分:

  第一,如金洲上師傳中所說的那樣,我們先應裝飾住處,陳設所依,然後應供曼荼羅和作三大事祈禱等,以完備六種加行法。

  第二,在正行之中,我們應當思維:從無始以來直至現在,我們一直受心的控制,心又受煩惱控制,煩惱又集起那些輪回根本的業,由此嘗受各種各樣的輪回之苦。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必須要主宰自己的心,要讓它聽話:命令它住下就住下,派遣它去哪里就去哪里。為了達到這個效果,除了保持當前應修的所緣之外,我們不可受昏沉、掉舉的影響而散亂。心智保持清明、不亂,按照規定的次第和數量修習各科所緣。除靜慮波羅蜜多之外,其他修法都是觀察修

  第三為結行,應念誦《普賢行願》等發清淨願。我們應以上述修法晝夜共修六次。

  在座間的時候,我們應做到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勤修醒寤瑜伽和知道睡眠時如何作。聖無著說,這些是引發奢摩他和毗缽舍那殊勝證德的正因。

 丙一 思維暇滿難得及利大之理

  暇滿的體性為遠離八無暇和具足十圓滿。所謂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中所說,即:

    執邪倒見、生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

    及生邊地懱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

    於隨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患,

    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策勵斷生死。

  遠離人趣所有的四種無暇和非人趣所有的四種無暇,即為有暇。

  十圓滿中屬自圓滿的有五種,即:

    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

  屬他圓滿的也有五種:

    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

    有他具悲憫。

  思維自身具足這些殊勝暇滿的情形是十分重要的。

  總的來說,成就究竟決定善三種菩提的所依身是人身,人身之中以三洲人身為上,三洲人身之中又以我們瞻部洲的人身為上,一切顯密教典贊之為成就解脫道之身。聖馬鳴曾說:

    獲何能下種,度輪回彼岸,

    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寶,

    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入行論》中也說:

    既得如是暇,我若不修善,

    無餘欺勝此,亦無過此愚。

    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

    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

    難忍地獄火,常燒我身時,

    粗猛追悔火,定當燒我心。

    難得饒益地,既已僥倖得,

    我複具辨慧,若後仍入獄,

    如受咒所蒙,我于此無心,

    何蒙我未知,是何居我心?

  聖馬鳴又說:

    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

    愚故於此身,未少集福藏。

    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

    如商至寶洲,空手返家鄉。

    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

    不得人唯苦,如何能有樂,

    餘欺無過此,亦無勝此愚。

  像這樣思維之後,我們當生取心要之心,如《入行論》中所說:

    與此工價已,今當作自利。

  以及:

    當依人身舟,越渡大苦河,

    此舟後難得,愚者莫酣睡。

  博朵瓦的《喻法集》中說:

    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

  觀待現前增上生暇滿利大的道理:獲得善趣天、人之位需以受持三種戒為因,而受戒之身以瞻部洲的人身被贊為最上,有道是:

    南洲人身極難得,得時即當勤修善。

  暇滿難得的道理可從因、果兩方面來思維。

 丁一 從因方面思維難得

  如《四百論》中所說:

    諸人多受持,非殊勝善品,

    是故諸凡夫,多定往惡趣。

  得善趣身的人等也大多肆無忌憚地犯遮罪和性罪,能生起防護今後不再犯罪之心者卻極稀少,所以墮惡趣者為數眾多,獲樂趣身者為數甚少。《入行論》中說:

    我以如是行,人身且不得,

    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

  《親友書》中說:

    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

    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

    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

    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尤過彼。

 丁二 從果方面思維難得。

  總的來說,墮三惡趣的有情數量眾多,得善趣身的為數稀少,尤其是遠離八種無暇的善趣身為數更少,而獲得暇滿身後能心向正法的,當知如白晝之星、少之又少。

  在此獲得利大難得的寶貴暇滿之際,我們應當以多種途徑生起取心要之心。于暇滿身取心要的方法,從廣義上講,就是修習正法,這是因為我們都想要快樂而不想要痛苦。雖然我們有這種需要,但我們是否有能力去修呢?答案是完全肯定的。為什麼呢?因為外緣我們遇有大乘的善知識,內緣我們具有暇滿的妙身。那麼,我們是否可以等到來生再修呢?不可以,因為後世很難得像這樣的暇滿。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再等幾個月或幾年再修呢?也不行,因為雖然死是決定的,但死期是不決定的。我們應當想到,在所有取心要的方法中,修習大寶菩提心乃是最殊勝和最重要之法。這樣來思考,上述各法即應視作修菩提心前行的支分。

 丙二 思維現世不能久住死無常之理

  我們應當思維,不思和不念死亡的過患在於:它是今生後世一切罪孽的根本;也當了知思維修習死無常的利益在於:它是成就今生、後世一切善資糧的唯一門徑。

  由於貪著現世的身體、受用與親友等而害怕與之分離,這是全未修道的人對死亡產生恐懼的情形,思維死無常不是旨在生起像這樣的恐懼感。那麼是什麼樣的呢?所有受業煩惱支配而受生者,最終都不免一死,雖然對此恐懼也無濟於事。所以,我們應對未能成辦後世利益即死而感到害怕。若能思維死無常並成辦後世的利益,我們臨終時則無所畏懼了。

  正思死無常之理分三部分:總死決定;死無定期;死時除正法外餘皆無益。

 丁一 思維死決定之理

(1)死亡是決定會來的,不管我們受什麼樣的身,都無法不死。《集法句經》中說:

    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

    尚須舍此身,何況諸凡夫。

  不管我們住在什麼樣的地方都無法不死,該文中說:

    住于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

    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

  不管我們生在什麼時候,也都無法不死,該文又說:

    盡其已生及當生,悉舍此身而他往,

    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

  我們既無法逃脫死主的的魔爪,也不能設法擊退它,《教授國王經》中說: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穩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硬,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並研一切有情有命眾生。此非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物,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卻。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

(2) 思維壽命只會不斷減少不會增加,所以死亡是必然的。我們的壽量不僅本來就很短,而且只會不斷地減少不會增加。年為月所銷蝕,月為日所銷蝕,日又為晝夜所銷蝕。《入行論》中說:

    此壽恒損減,亦無餘可添,

    我何能不死?

  此外,我們還可利用許多譬喻來思維,《集法句經》中說:

    譬如舒經幟,隨所入緯線,

    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

    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

    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

    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

    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

    艱勞及短促,此複有諸苦,

    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

    牧童執杖驅,諸畜還其處,

    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

  《廣大遊戲經》中也說:

   三有無常如秋雲,有情生死等觀戲,

    眾生壽行似空電,如崖瀑布速疾行。

(3) 思維生時亦無暇修法而決定死。《入胎經》中說:此中(一生)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二十轉衰,愁歎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

  格西切喀瓦也說:六十年中,除去飽腹、睡眠與疾病,余能修法,尚無五載!

  《本生論》中說:

   嗟乎世間惑,匪堅不可喜,

    此睡蓮雖盛,終當成念境。

    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稀有,

    死主阻斷一切道,全無畏懼歡樂行。

    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

    他世定赴苦惱處,誰有心知思愛此?

  《迦尼迦書》中也提到:

   死主無悲憫,無義殺士夫,

    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

    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

    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

丁二 思維死無定期之理

(1) 思維瞻部洲人壽量不定。俱瀘州人的壽量是確定的,其他洲中各自的壽量雖然不能確定,但得享天年者仍為數眾多,而瞻部洲人的壽量卻極不確定。《俱舍論》中說:

    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

  《集法句經》中說:

   上午見多人,下午有不見,

    下午見多人,次晨有不見。

  又說:

   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

    何能保此人,尚幼定能活?

    一類胎中死,如是於產地,

    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

    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

    依次當離去,猶如墮熟果。

(2) 思維死緣極多活緣微少之理。《寶鬘論》中說:

    安住死緣中,猶如風中燭。

  《親友書》中也說:

   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

    出入二息能從睡,有暇醒覺最稀有。

  《四百論》中也說:

   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

    諸相違雲樂,……”

  《寶鬘論》中又說:

   死緣極眾多,活緣唯少許,

    此等亦成死,故當修正法。

(3) 思維身極脆弱故死無定期。《親友書》中說:

   七日燃燒諸有形,大地須彌及大海,

    尚無灰塵得餘留,況諸至極微弱人?

  《迦尼迦書》中說:

   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

    莫思明後行,應速修正法。

    此明今作此,是說非賢人,

    何日汝當無,恐此即明日。

丁三 思維死時除正法外餘皆無益

  在我們臨終的時候,親友、身體、受用都幫不上忙。《迦尼迦書》中說:

   引異熟宿業,將棄此而去,

    與新業相系,死主牽去時,

    當知除善惡,余眾生皆返,

    無一隨汝行,故應善修行。

  吉祥勝逝友也說:

   陛下如何富,死赴他世時,

    如敵劫於野,獨身無子妃,

    無衣無友伴,無國無王位,

    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

    下至無一人,隨陛下而行。

    總之名亦無,何況諸餘事。

  像這樣思維之後,我們即應生起這樣的定解:死是決定的;死期是不確定的;死時除正法之外餘皆無益,因此當修正法;正法之中,以修菩提心為最要。這樣來思考,上述一切修法即應視作修菩提心的支分。

 丙三 思維業果之理

  我們死了之後並非從此消失,還需再次受生,而受生的地方不外乎樂趣和惡趣二種。由於我們無法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受生之處,而需由業力決定,所以應當盡力如理地取捨黑白業。此處分四個方面來思維:

 丁一 思維業決定之理

  我們所受的一切苦樂,不論粗細,都是由善惡業造成的,《寶鬘論》中說:

   不善生諸苦,如是諸惡趣;

    善感諸樂趣,一切生安樂。

丁二 思維業增長廣大之理

  微小的善惡業因也能產生極大的苦樂之果。《集法句經》中說:

   雖造微少罪,他世大怖畏,

    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

    雖造微少善,他世引大樂,

    亦成諸大義,如諸谷豐熟。

  又說:

   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

    作善與作惡,隨彼眾生行。

    如諸少盤纏,入路如受苦,

    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

    如多有盤纏,入路如享樂,

    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以及:

   莫思作輕罪,不隨身後來,

    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

    如是集少罪,愚夫當極滿;

    莫思作少善,後世不相隨,

    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

    由略集諸善,堅固極充滿。

丁三 思維不遇未造業之理

  如果未曾造集能感苦樂之因的業,我們是根本不會受其果的。那些能受用大師佛陀所集無數資糧之果的人,雖然不需造集其所有的因,但也要造集部分的因。

 丁四 思維已造業不失之理

  《殊勝贊》中說:

   梵志諸善惡,能換如取捨;

    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

  《三摩地王經》中也說:

    此複作已非不觸,余所作者亦無受。

  律經中也說:

   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失,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像這樣對業決定、業增長、不遇未造業及業造已不失這些道理妥善地獲得定解之後,我們即應從動機開始,斷除所有黑業道,勤修一切白業道。並應想到:善業之中,以修大寶菩提心為最要和最上。這樣來思考,上述一切修法即應視作修菩提心的支分。

丙四 思維輪回過患之理

  丁一 思維無定過患

  我們應當知道,在輪回中流轉的時候,仇敵和親友的位置是可以互換的,所以當視輪回法全無可信賴之處而生起厭離。《親友書》中說:

   父轉為子母為妻,冤仇眾生轉為親,

    亦有與此相反者,故輪回中全無定。

  《妙臂請問經》中說:

   有時怨敵轉為親,親愛如是亦為怨,

    如是一類為中立,即諸中立複為怨,

    如是亦複為親愛,具慧了知終莫貪,

    於親當斷愛分別,心于善法安樂住。

丁二 思維無飽足過患

  《親友書》中說:

   一一曾飲諸乳汁,量過四海於今後,

    隨凡夫性流轉者,尚須多飲過於彼。

  這是僅舉一例而已。該書又說:

   如諸癩人為蟲癢,為安樂故雖近火,

    然不能息應了知,貪著諸欲亦如是。

  《攝波羅蜜多經》中也說:

   獲得彼等欲,日日恒依止,

    多受仍不足,何疾大於此?

  意為我們再怎麼受用五欲也不會感到滿足。此外,如果我們能按照《除憂經》中所說來思維,將生起極大的厭離心:

   數於地獄中,所飲諸烊銅,

    雖大海中水,亦難及其量。

    生諸犬豕中,所食諸污穢,

    其量遠超過,須彌山王量。

    又於生死中,由離諸親友,

    所泣諸淚滴,非海能為器。

    由互相鬥爭,積所截頭顱,

    如是高聳量,出過梵世間。

    為蟲極饑虛,所啖諸糞土,

    若置大乳海,充滿極高盛。

  不管我們獲得多少三有的圓滿,那全是騙人的。如果還不精進修行,這樣的事還會發生。我們應當這樣思維而生起厭離。善知識桑朴瓦曾說:于輪回中尚須多番仰覆,此於心中實覺不安。我們必須不斷思維,直至生起同樣的感覺。

丁三 思維數數捨身過患

  每個有情受身後遺下的骨骸如不壞爛,堆積起來的高度將超過須彌山,所謂:

    一一身體諸骨聚,或等或超須彌峰。

丁四 思維數數結生過患

  《親友書》中說:

    大地土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

  《親友書釋》中引經文說:諸苾芻,譬若有人從此大地執取諸丸,量如柏子,作是數雲: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諸苾芻,此大地泥速可窮盡,然諸人母輾轉非爾。

丁五 思維數數高下過患

  《親友書》中說:

   即成帝釋世應供,由業力故複墮地,

    即成轉輪聖王已,複于輪回為奴婢。

    天趣天女乳腰柔,久愛安樂妙觸已,

    後墮地獄鐵輪中,當受粗磨割裂觸。

    長時安住須彌頂,安足陷下受安樂,

    後遊煻煨屍泥中,當念眾苦極難忍。

    天女隨逐心歡喜,遊戲端妙歡喜園,

    後當住止劍葉林,獲割耳鼻刖手足。

    天女殊妙如金蓮,共同游泳徐流池,

    後墮地獄當趣入,難忍灰水無極河。

    難得天界大欲樂,及諸梵天離欲樂,

    後墮無間為火薪,忍受眾苦常無間。

    得為日月自身光,照耀一切諸世間,

    後往極黑陰暗處,自手伸舒亦莫睹。

  律經中也說:

   積集皆消散,崇高必墮落,

    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

丁六 思維無伴過患

  《親友書》中說:

   若能了知如是過,願取三福燈光明,

    秉此獨自當趣入,日月難破黑暗中。

  上述六種過患也可以概括為三種,即:在輪回中無保信處;受輪回樂再多也無滿足;無始以來即是如此。第一種又可細分成四個方面:

1、所獲之身不可保信,即數數捨身;

2、作損益者不可保信,即怨親無定;

3、富樂圓滿不可保信,即高下變異;

4、友伴不可保信,即無伴而往。

  第三種也就是數數結生,輾轉受生不見盡頭。我們應該像這樣總結起來思維。

  慧力較大的君,應該思維八苦,如《親友書》中所說:

    欲乏死病老死等,無量眾苦所生處。

  以及三苦等,以思維輪回總苦與六道各別之苦。若能從多方面思維,即能從多方面瞭解輪回的過患;若能以強有力的動機來思維,所生之心也會變得強烈;若能長久思維,瞭解輪回過患之心也會持久。

  像這樣瞭解了輪回過患之後,我們便會生起出離輪回之心。那時候,我們應該意識到,出離輪回趨向解脫的所有道中,以修大菩提心為最要最上。這樣來思考,上述修法即應視作修菩提心的支分。

乙二 正行修大寶菩提心之法

  此科分二部分:(丙一)修世俗菩提心之次第;(丙二)修勝義菩提心之次第。

丙一 修世俗菩提心之次第

  修世俗菩提心的次第又分二部分:(丁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丁二)正說修心次第。

  丁一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如果像先前所說的那樣,我們必須進入大乘,那麼什麼是進入大乘的門徑呢?佛說大乘有兩種:般若波羅蜜多大乘(顯宗)與密咒大乘(密宗),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大乘。不論修這二者之中的哪一種,入門唯是菩提心。我們什麼時候在相續中發起菩提心,就算沒有其他任何功德,也成為大乘中人;什麼時候與之相離,就算擁有通達空性等功德,也已墮入聲聞等地中、(,)退失大乘。大乘教典都這麼說,也能以正理成立。

  因此,我們最初是否進入大乘的標準,即以是否發起菩提心而定,以後是否退出大乘,也以是否喪失菩提心而定。所以說,是或不是大乘行人完全在於有或沒有菩提心來定。《入行論》中說:

   系輪回獄苦有情,發菩提心之刹那,

    即應稱作諸佛子。

  以及:

    今日生佛族,當下為佛子。

  意為發心後立刻成為佛子。《聖彌勒解脫經》中說:善男子,譬如金剛寶石之碎片,亦能映奪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舍金剛寶石之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善男子,如是于一切智發心之金剛寶石,縱離修習,亦能映奪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舍菩薩之名,亦能遣除一切輪回貧窮。意為若有菩提心,縱然不學菩薩行,也還是菩薩。怙主龍猛說:

   若汝與世間,欲獲無上覺,

    其本菩提心,應固如山王。

  《金剛手灌頂續》中也說:

  諸大菩薩,此大陀羅尼咒曼荼羅至極廣大,至極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不可為諸惡有情開示。金剛手,汝之所說甚為稀有,若為聞此,當為何等有情而作宣說?金剛手答曰:曼殊師利,若彼等正修菩提心者成就菩提心時,曼殊師利,當令彼等由密咒門行菩薩行之菩薩,入大智灌頂陀羅尼咒曼荼羅。諸菩提心未圓滿者,不應令入,亦不應令見曼荼羅,亦不應於彼等顯示印咒。

  《華嚴經》中也說:

  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種;如增長一切眾生白法之田;如一切世間所依之地;如正斷一切匱乏之多聞子;如保護一切菩薩之父;如成就一切事之如意寶王;如圓滿一切意願之賢妙瓶;如擊敗煩惱怨敵之矛;如遮止非理作意之甲胄;如去煩惱頭之劍;如斷煩惱樹之斧;如防護一切侵害之兵刃;如拔出輪回河之鉤;如吹散一切障蓋根本之風輪;如總示一切菩薩行願之略說;如天、人、非天等世間所應供養之塔。善男子,菩提心者具足如是彼等功德,尚有其他無量功德差別。

  由此可見,菩提心是進入成就正等覺位大乘的獨特門徑。任何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的人,其菩提心能焚毀一切宿積的業障,救護一切痛苦與怖畏,施與增上生和決定善無盡之果。它就像攪動佛經大海所出現的醍醐,就像成佛不共近取因的穀種。我們應當知道菩提心的這些功德而至心歡喜。當思:總的來說,我獲得暇滿身修習正法已經是很幸運的了,尤其是能有修大乘菩提心的機會更是珍貴。這樣子猛力生起定解很重要。

丁二 正說修心之次第

  分二方面:(戊一)正修世俗菩提心教授;(戊二)支分教授。

戊一 正修世俗菩提心教授

  又分二部分:(己一)修希求利他菩提心之次第;(己二)修希求菩提之菩提心次第。

己一 修希求利他菩提心之次第

  分二段:(庚一)由功過之門開示自他相換;(庚二)正修希求利他菩提心。

庚一 由功過之門開示自他相換

  總的來說,大車們(指龍樹、無著、寂天等祖師)都同意將修菩提心分成希求利他與希求菩提兩方面,也都認為在修第一方面時應將所利境有情視為可愛悅意之相。那麼怎樣來修呢?當我們由七因果之門引發菩提心時,首先應知我們大都對親友方產生悅意感,對怨敵方產生不悅感,對中庸方產生冷漠感,然後將一切有情都觀修成自己的親友。由於母親是最親近的人,故當修習知母、念恩、報恩三者來成辦悅意相。當我們根據聖寂天的論著來修時,應從多方面思維我愛執的過患而將之摒棄,並多方面地思維他愛執的功德,以此對所利境有情生起可愛悅意之相。大菩薩切喀瓦的菩提心修法是依據後者來修的,所以在講述時分兩方面來講:(辛一)由思維我愛執過患之門開示何應舍;(辛二)由思維他愛執功德之門開示何應取。

 辛一 由思維我愛執過患之門開示何應舍

    眾過歸於一

  對我們這些有情來說,不想要的痛苦老是落到我們頭上,想要的事卻總是成就不了。如果我們將這一切的根本歸咎於某種外在因素,那是找錯了地方。下至無間地獄、上至有頂,我們受生在五趣或六道中長時領受的種種劇烈痛苦,這一切並不是無因而有或由不順因產生的,它們是憑籍業煩惱的而起的。由於業是由煩惱造集的,所以煩惱是主因。在煩惱之中,尤以我執無明是生起一切痛苦的根本。《入行論》中說:

   世間諸災害,所有怖畏苦,

    悉由我執生,此魔何所為?

  此外,以我執為主的煩惱對我們的傷害至極深遠,所以我們不能與此宿敵繼續和諧共處下去。該論又說:

   此久相續敵,滋害唯一因,

    若真住我心,輪回豈無懼?

  再者,我們當思維我愛執能導致諸多傷害並關閉成辦利益之門,而對此產生怨恨。由無明愚癡所引生的我愛執和輕棄他人的想法,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的兇惡屠夫,手持邪見的利刃,不顧善惡,肆無忌憚地斬斷我們增上生和決定善的命脈;

  這個我愛執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的強盜,手持三毒之囊,將我們的善收成洗劫一空;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的梟頭鬼,在我們心中囤積許多非福穢物而召來人與非人的所有損害;

  它就像住在我們心中的農夫,在業田裏播下識種,以愛、取之水不斷地灌溉,使五趣或六道的苦芽多多地成長;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無衣空手的懶漢,雖然過去的諸佛世尊,從久遠以來在三有中一直與我們相伴,但我們迄今尚未擁有任何世間和出世間的功德;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的貪心人,我們雖然聽聞過佛經、解釋佛經密意的論著和大德上師的道歌,明白從有頂至無間地獄之間,任何受生之處莫非是苦處,任何相伴之人皆是苦伴,任何受用無非是苦受用,但我們仍然像貪食的老狗,對輪回的圓滿愛戀不已;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疑慮心重的人,在利益未明的情況下,希望得到參戰的益處而進行欺騙;在不知是否會受到進攻的情況下,害怕今後產生重大禍害而大建防禦工事;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的無恥惡棍,為了謀利而沖入用刀用箭用槍的相互廝殺中去,一旦吃了虧又將責任推到親教師、軌范師、朋友、父母和親戚等頭上;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的脫韁野馬,在所有煩惱中最為危險難馴。上至善知識下至小痞子,對那些比我們高的人,我們心生嫉妒;對與我們相同的人,我們起競爭心;對不及我們的人,我們心生我慢。贊則驕慢,謗則嗔恚。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懷有邪見的惡人,雖然我們聽聞過世尊的聖言,解釋佛陀密意大師的論著,以及吉祥大德上師的道歌,知道善業生樂果、惡業生苦果等因果不亂的道理,而且只想得到快樂、不想要絲毫的痛苦。然而我們從不聽從他人的勸告而心向善品;性罪和遮罪卻像順流的水一樣,拼命地去犯,自己的行為與所理解的相矛盾;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的瞎眼泥像,從無始以來迄今為止,那些八萬四千煩惱給我們帶來無數傷害和痛苦,許多成辦利樂的大門被迫關閉,但我們卻依然見不到它們的一點過患。

  簡言之,只要我們的身、口、意三門之行仍為能生一切爭鬥與痛苦的根本——我愛執所控制,即將導致所有的內憂外患及今生、後世的災禍。當知我愛執和輕棄他人之心就像是能報兇信的藍頭鳥,對此應認定為敵,將它像怨家一樣地趕走。正如聖寂天所說:

   我昔受汝制,以往可不論,

    今見汝何趨,應摧汝驕慢。

    今汝應捨棄,思我有自利,

    汝已售他人,莫厭應盡力。

    放逸不將汝,惠施諸有情,

    汝則定將我,授予諸獄卒。

    如是汝長時,棄我令久苦,

    今念諸宿怨,摧汝自利心。

  再者,由於我們從無始以來熏習我愛執的力量,一聽到房子裏老鼠的吱吱叫聲,便擔心自己的耳朵是否被啃掉;一聽到打雷聲,便擔心自己的頭是否被擊到;一到鬧鬼的地方心裏就發毛、害怕被鬼挾持。同樣的,有人總是擔心別人說自己的壞話而苦惱;有人擔心制伏不了怨家而苦惱;有人擔心無法保護親人而苦惱。簡言之,我們應認識到,我愛執是產生所有個人和地區問題的根本。

  格西那摩瓦曾建議說:當你打茶磚的時候,可以設想打在自己我執的頭上。格西奔也曾說:我在自心的門口手持尖槍站崗。如果它緊逼,我也緊逼;如果它放鬆,我也放鬆。朗日塘巴說:利益與勝利當獻與有情,為什麼呢?因為一切善資糧都是依賴他們而生的;損失與失敗則歸於自己,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傷害和痛苦是由我愛執產生的。

  如果我們能這樣來修,(我們的我愛執就會被擊垮)就像中了毒的人感到不適而震顫。如果沒有這種感覺,那麼就算我們穿破一犛牛馱的法裙,頭上放置一千個(灌頂用的)寶瓶,窮盡一生用於聽聞,捨棄一切無所事事,但因為對五欲的陷阱不加小心,還是像患病的黃鼠狼那樣百般焦躁不安。因此,我們應當握緊拳頭(與我愛執鬥),若能這樣用功,我們就是大乘者、大心者、大忍者和大慧者。

  簡言之,以我愛執為本的煩惱過患,三世諸佛就是經劫宣說也無法說盡。我們應以上述那些內容為基礎,加上經論的教義及大德上師的教授,針對自心的過失不斷的思維、檢討,生起定解。這樣,不管我們的外表如何,我們的心相續將與法相合,所修的法才真實有效。不然,所有假名的功德都會變成我執的滋養品,免不了成為增長煩惱的助伴。

 辛二 由思維他愛執功德之門開示何應取

    思眾皆有恩

  原則上,如《入中論》中所說,對大乘種姓的補特伽羅而言,慈心和悲心在初、中、後三個階段均極重要,而慈心和悲心都是依有情而發起的。因見到有情缺乏安樂而生慈心;由見到有情受苦如被大火焚燒而生大悲憫心。《入行論》中說:

    供養具慈心,乃因有情大。

  不僅如是,以慈悲心為先導的希求無上菩提的菩提心也依賴有情而生。因為見到只有佛才有能力成辦一切有情的所有利樂、消除所有損害和痛苦,並由慈悲心所激發而生起希望獲得圓滿正覺的菩提心。所謂:

    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

  四攝法與六度行也依賴有情而出生、安住、向上增長。由此可見,行的所依菩提心的根本修慈悲心的所依、發心和諸行的體性等,都是依賴有情而生的。所以說,一切成就佛果之因的聚集均依賴於有情。獲得正等覺後,任運相續不斷的事業也依賴所利益的所緣有情而生。簡言之,我們必須重視大乘一切因果的根本――有情,有道是:

   眼見有情時,誠慈而視之,

    念我依彼等,方能成佛道。

  再者,假設我們發現有一塊地極為肥沃,下種後若能細心照料,便會有許多良好的收成,於是我們就會對這片良田十分珍愛;同樣的,如果我們在有情田中播下慈、悲、菩提心、六度、四攝的種子並妥善養育,便會出生二利究竟佛陀世尊之位。由見於此,我們應當對有情之田十分珍愛、生起可愛悅意之相。《入行論》中說:

   是故能仁說,有情佛福田,

    眾敬彼等者,圓滿至彼岸。

    有情與諸佛,同能成佛法,

    如是敬信佛,可不敬有情?

  此外,我們應視有情為成佛因果的本源而對他們至極敬重。《入行論》中說:

   唯佛勝德全,於具少分者,

    雖供三界物,猶嫌不得足。

    能生佛法分,有情具有故,

    由此分相待,即應供有情。

  據說珍愛有情為有情成辦利樂能出生增上生和決定善,輕棄有情則將導致一切衰損。《釋菩提心論》中說:

   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

    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

    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

    人天諸受用,梵釋與猛利,

    護世之所依,於此三趣中,

    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

    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

    種種苦非一,皆損有情報。

    饑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

    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小乘人因為輕棄有情,所以僅獲些微菩提;大乘種姓的人因為愛他,所以現證無上菩提。即前論中說:

   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捨棄,

    聲聞離貪故,豈非劣菩提?

    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

    則於刹那頃,豈可貪自利?

  現在似乎傷害我們的那些有情之所以會傷害我們,其近取因是我們無始以來自相續的煩惱,其俱有緣是我們無始以來傷害他人的業,由此因緣使他們產生惡劣的動機,作出種種顛倒的暴行。所以說,總無邊輪回、別三種惡趣之中所受的種種痛苦,歸根結底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聖寂天說:

   由我業發動,於我作損害,

    彼若往地獄,豈非我害他?

  尤其是當我們現在進入大乘之門的時候,那些有情會以種種方式對我們作許多損害。由於破壞修大乘法的緣故,他們將在輪回中,特別是羈留在惡趣中經受眾多痛苦,我們對此當心生悲憫。而且,那些害我們的人曾無數次地當過自己的母親,我們也曾無數次地吃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啃他們的骨、穿他們的皮。如果將所喝過的奶積存起來,三千大千世界為器仍覺狹小。他們也曾無數次地被我們殺死、捶打與搶奪。因此,我們應該不斷思維他們的恩德和自己所欠的怨債,當思:您對我有大恩,這是我欠您的。特別地,由取、舍二方面來修慈心和悲心。

  尤其是因為忍辱是六度的根本,而忍辱依賴作損害者而生,所以我們當以作損害者為忍辱的所緣而修。如果有忍辱功夫,前二度即成其前行,後三度將依它而生。如果能圍繞這個意思不斷思維,我們將意識到這些所緣正是將佛位交到我們手中的人!我們應當效法切喀瓦大師,他說:

   或仇或親友,悉是生惑境,

    若視為知識,隨處皆安樂。

  例如,親教師和軌范師所授予的律儀是我們獲得解脫與一切智的因,所以他們對我們的恩德很大。仇敵也一樣,我們需依靠他們才能圓滿忍辱的修行,而忍辱是獲得大菩提的因,所以應該記得那句俗話:不要把送到你口中的美味吐掉。《入行論》中說:

   是故不費勞,成菩提行伴,

    如家出寶藏,于敵應歡喜。

  以及:

   願彼損我者,及餘害我者,

    如是辱我者,皆具菩提緣。

  切喀瓦大師也說:

   雖恩將仇報,回以修大悲,

    瞻部洲聖人,善待於惡報。

  如果知道如何修心,那麼我們就像是堅不可摧的硬漢,可漫遊於戰場之中;或像到了寶洲一樣,不需要找對付野狗的石頭。換言之,在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修心。這是正法的唯一關要,如果我們擁有它,即可謂一人具一法,此一法即足。若能理解這個意思,你可以給此法冠以菩提心修法等任何名字,就像吉祥天女那樣:

   百名母千號,稱何皆汝名,

    所立皆汝號。

  朗日塘巴說:報答能生三世勝者之母有情……”又說:菩提心仰賴有情而生,但要是如所謂作任何事都像帶了頭盔那樣不舒服那般,住在哪里都對別人看不順眼,懷有這種心態的人就是不喜歡成佛的因。

  聖寂天總結他愛執功德與我愛執過患時說:

   此何須繁說,凡夫作自利,

    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

  像這樣認真思維之後,我們即可見到:我愛執是一切過失的根源;他愛執是一切功德的生處。由此對所利益的所緣(——)有情生起可愛悅意之相。因此,我們應當不斷努力,直到我愛執與輕棄他人兩種心態的位置發生變化為止。

  以上為簡述自他相換之法。

 庚二 正修希求利他之菩提心

  此科分二段:(辛一)正行時修法;(辛二)結行與座間修法。

辛一 正行時修法

  分二方面:(壬一)修慈;(壬二)修悲。

壬一 修  慈

    取捨間雜修

  此即以施捨自身、受用與善根給他人的方式來修慈心。如先能思維一下修慈的功德,我們便會對此修法產生強烈的興趣。其功德如《三摩地王經》中所說,即:

   遍於無邊俱胝刹,盡其無量眾供養,

    以此常供諸勝土,不及慈心數一分。

  意謂在無邊世界以廣大財物恒常供養,不如修慈的福德來得更大。《曼殊師利莊嚴刹土經》中也說:于東北方有大自在佛,世界名曰千莊嚴,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苾芻入滅定樂。設于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若於此土最下乃至於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

  《寶鬘論》中說:

   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

    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

    天人皆慈愛,彼等恒守護,

    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

    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

    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

  如果我們懷有慈心,天人便會生起慈愛而自然地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