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8 01:45:26
學習次第 : 進階
解脫之門 道次第 修心
解脫之門 一、道次第、修心類
一、道次第、修心類
1、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趣一切智坦途
2、三主要道筆記·開妙道門
附錄一:《三主要道筆記·密鑰》
附錄二:《加持近傳諸上師啟請文·悉地穗》
3、修心日光論
4、修心八偈
5、三十七菩薩行
6、對治世間八法的方便
1、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趣一切智坦途
班禪·洛桑卻吉堅贊造
仁欽曲紮譯
一切時中,頂禮與能仁金剛持無別至尊上師足下,伏請以大悲攝受!
有緣士夫趣往佛地之甚深方便菩提道次第引導分二:(甲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識法;(甲二) 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甲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識法
分二:(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乙二)座間如何修之理。初又分三:(丙一)加行;(丙二)正行;(丙三)結行。
(丙一)加行
于悅意處安樂座上,身具八法或隨宜威儀而坐,善觀自心,于殊勝善心中,觀想自己正前方虛空中,有一八大獅子擎舉高廣寶座,其上為雜色蓮花與月、日輪墊,體為自己具恩根本上師、相為釋迦牟尼佛安住其中。身如純金色,頭具頂髻。一面二臂,右手按地,左手定印,上托甘露盈滿之缽。身披紅黃色法衣,相好莊嚴,以澄淨光明為體。於自身所出光蘊中央,雙足結金剛跏趺而坐。于彼周圍,親疏諸師、本尊、佛、菩薩、勇士、勇女、智慧護法等眾圍繞而住。彼等各各前方圓滿座上,置有各自所說諸教正法,光明為體、經函為相。資糧田諸尊對己現歡喜相,自亦憶念資糧田諸尊之功德及恩德,生大信心。於此之中,作如下思惟:
我與一切母親有情,從無始以來乃至現在,雖已領受總輪回、別三惡趣種種痛苦,然苦之深度與邊際猶難測度。是故如今值此已獲難得、利大之殊勝暇滿人身之際,若我不當即求證斷一切輪回苦之殊勝解脫上師佛位者,必將再再領受總輪回、別三惡趣種種痛苦。因前方所住上師三寶具有救苦之能力故,我為利益一切母親有情、必當獲得大寶正等覺位,是故至誠皈依上師三寶。
先修皈依、發心與四無量。(次發殊勝心:)尤其為利一切母親有情故,我必當速速證得大寶正等覺位,故當由甚深道上師本尊瑜伽之門,趣入修習菩提道次第引導。誦七遍或二十一遍不等。繼而觀想:
自己正前方虛空中,有一八大獅子擎舉高廣寶座,其上為雜色蓮花與月、日輪墊,體為自己具恩根本上師、相為釋迦牟尼佛安住其中。身如純金色 ……雙足結金剛跏趺而坐。彼背後上方,雜色蓮花、月、日輪墊之上為勝者金剛持,修行加持派眾師長圍繞而住;右方為至尊彌勒,廣大行派眾師長圍繞而住;左方為至尊文殊,甚深見派眾師長圍繞而住;前方為具恩根本上師,結有法緣眾師長圍繞而住。彼等周圍本尊、佛、菩薩、勇士、勇女、智慧護法等眾圍繞而住。彼等各各前方圓滿座上,置有各自所說諸教正法,光明為體、經函為相。彼等週邊,隨機調伏不可思議化身莊嚴散佈十方。一切主眷,頭頂白色“嗡”字,喉間紅色“阿”字,心間藍色“吽”字,臍間黃色“梭”字,密處綠色“哈”字,放五色光。上師釋迦牟尼佛心間“吽”字放光照射十方,從自性處迎請與所修相同之“智慧尊”融入各各“三昧耶尊”,勝解各尊為總攝皈依處之體性。
奉獻七支及曼荼羅,如教授啟請決定令與自心和合。
複次,上師心間“吽”字放光,照及周匝安住一切寂、怒聖眾,收攝彼等化為光相,融入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亦融入自己頂上根本上師。彼悉轉變,於自頂上獅座、蓮花、日月輪墊上,觀想體為自己具恩根本上師、相為釋迦牟尼佛安住其中……雙足結金剛跏趺而坐。略供七支與曼荼羅。繼而觀想自己與周遭一切母親有情齊聲啟請:
具足四身體性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
離障法身體性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
大樂報身體性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
種種化身體性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
總攝一切上師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
總攝一切本尊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
總攝一切佛陀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
總攝一切正法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
總攝一切僧伽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
總攝一切空行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
總攝一切護法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
特別啟請:總攝一切皈處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
我與一切母親有情受生輪回以來,長時領受種種劇苦,此乃未能以意樂、加行二者如理依止善知識所致。是故啟請上師本尊加持,令我與一切母親有情,現在能由意樂、加行二者之門如理依止善知識!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無始以來所積一切罪障,尤其障礙能以意樂、加行如理依止善知識之罪、障、病、魔悉皆淨除,身成澄明光體,壽命、福澤等功德悉皆增長;尤其自他相續中生起能以意樂、加行二者如理依止善知識之殊勝證德。
(丙二)正行
分二:(丁一)意樂依止法;(丁二)加行依止法。初又分二:(戊一)根本修信;(戊二)念恩生敬。
(戊一)根本修信
觀想上師本尊心間放出直接結有法緣眾師長,端坐於面前空中。次思:此諸善知識真實是佛。如正等覺于諸大寶續部中說,勝者金剛持將於濁世示現善知識相利益眾生。我之諸善知識亦唯身相示現不同,實乃勝者金剛持為攝受我等無緣親見佛陀者所示現之善知識身相。是故啟請上師本尊加持,令我與一切母親有情,現在見此諸善知識真實是能仁金剛持!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淨除彼彼之障礙,自他相續中生起彼彼殊勝證德。
若作是念:佛本是淨一切過、圓一切德者,然而此諸善知識似有如此這般由三毒發起之過失,故非是佛。當知此乃自所見相不淨所致。往昔亦因自所見相不淨故,善星比丘見大師佛陀一切事業純系欺偽,無著見至尊彌勒為母犬,彌勒巴則見瑜伽自在夏瓦裏巴為一作殺豬等不如法事者。以此類推,我之諸善知識非如所現真有過失,實乃自所見相不淨所致。是故啟請上師本尊加持,令我與一切母親有情之相續中,于此諸善知識不起刹那觀過之心,順易生起見師所作悉為功德之大信心!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淨除彼彼之障礙,自他相續中生起彼彼殊勝證德。
(戊二)念恩生敬
緣念自己面前諸善知識,次思:此諸善知識于我恩德極大,我能通曉順易惠賜我等斷輪回與惡趣諸苦之最上解脫、大寶正等覺位之甚深道,實乃此諸善知識之恩德。是故啟請上師本尊加持,令我與一切母親有情之相續中,順易生起隨念此諸善知識恩德之大恭敬!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淨除彼彼之障礙,自他相續中生起彼彼殊勝證德。
(丁二)加行依止法
緣諸善知識在前,我為此等真實是佛諸善知識故,身、命、受用等應無所顧惜而作施捨,尤其當以如教奉行之供養令師歡喜,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淨除彼彼之障礙,自他相續中生起彼彼殊勝證德。
(丙三)如何作結行之理
觀修頂上上師本尊而作啟請及持咒,並將修法所致善根殷切回向自他現前與究竟諸希願處。
(乙二)座間如何修之理
座間應閱讀有關開示依止善知識法之經論,具足正念正知,密護根門,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及修沐浴、飲食瑜伽。
(甲二) 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分二:(乙一)于暇滿勸取心要;(乙二)如何正取心要之理。初又分二:(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丙二)座間如何修之理。初又分三:(丁一)加行;(丁二)正行;(丁三)結行。
(丁一)加行
“總攝一切皈處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等如前。複次,我與一切母親有情受生輪回以來,長時領受種種輪回劇苦,此乃相續中未生暇滿利大、難得之殊勝證德所致。是故啟請上師本尊加持,令我與一切母親有情,現在能生起暇滿利大、難得之殊勝證德!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無始以來所積一切罪障,尤其障礙生起暇滿利大、難得殊勝證德之罪障悉皆淨除;身成澄明光體,壽命、福澤等功德悉皆增長,尤其自他相續中生起暇滿利大、難得之殊勝證德。
(丁二)正行
分二:(戊一)思惟暇滿利大;(戊二)思惟難得。
(戊一)思惟暇滿利大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具閒暇可修習正法謂“暇”;具足修法內外順緣謂“滿”。簡言之,我們所得此暇滿身利益極大。依恃此身能成辦佈施、持戒、忍辱等增上生圓滿身、受用之因,此身尤可生起三種律儀,且于濁時短暫一生中順易圓成佛位。是故不應令此難得、利大之暇滿身無益虛擲,而當取其心要,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淨除彼彼之障礙,自他相續中生起彼彼殊勝證德。
(戊二)思惟難得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此暇滿不僅利大,亦極難得。人等眾生率多造作十不善等,此等乃是獲得暇滿之障;尤其為獲清淨暇滿身,須以淨戒為本,施等為伴,並結合無垢淨願等,能成辦如是因者極少。觀待畜生等惡趣,得生善趣者少而又少;觀待善趣,得此暇滿身者亦稀如白晝之星。是故不應令此僥倖一次獲得之難得、利大暇滿身無益虛擲,而當取其心要。取心要之理,則當依止與佛不相乖離之上師,修習彼所開示之勝乘教授心要,即生順易獲證佛位,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淨除彼彼之障礙,自他相續中生起彼彼殊勝證德。
(丁三)如何作結行之理
如前。
(丙二)座間如何修之理
座間應閱讀有關開示暇滿法類之經論等,如前。
(乙二)如何正取心要之理
分三:(丙一)于共下士道次第修心;(丙二)于共中士道次第修心;(丙三)于上士道次第修心。
(丙一)于共下士道次第修心
分二:(丁一)座上如何修之理;(丁二)座間如何修之理。初又分三:(戊一)加行;(戊二)正行;(戊三)結行。
(戊一)加行
“總攝一切皈處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等如前。複次,我與一切母親有情受生輪回以來,長時領受種種劇苦,此乃不念死無常、未怖畏惡趣苦而至誠皈依三寶、於業果未發深忍信而不能如理取捨黑白業所致。是故啟請上師本尊加持,令我與一切母親有情,現在即能念死無常、怖畏惡趣苦而至誠皈依三寶、於業果發深忍信而能斷惡如理修善!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無始以來所積一切罪障,尤其障礙生起彼彼殊勝證德之罪障悉皆淨除;身成澄明光體,壽命、福澤等功德悉皆增長,尤其自他相續中生起彼彼殊勝證德。
(戊二)正行
分四:(己一)思惟死無常;(己二)思惟惡趣苦;(己三)修皈依三寶;(己四)於業果發深忍信。
(己一)思惟死無常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此難得、利大之暇滿身速易壞滅。死主必至,內外諸緣皆無法令其退卻;壽不可增,不斷減損;存活之際亦無暇修法而決定死。
死不僅決定且死期無定:我等瞻部洲人壽期無定;死緣極多,活緣微少;身軀脆危如水泡故,死期無定。
死時除正法外,餘皆無益:親友縱然愛戀不舍環繞在側,然無一人同行;悅意財物縱然富有,然無塵許攜走;俱生血肉亦須舍離,何必貪著現世圓滿?!
死亡之敵必至且死期無定,容或今日亦有死亡之虞,故當備死。備死者,應全不貪著現世圓滿、當即修習清淨正法,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淨除彼彼之障礙,自他相續中生起彼彼殊勝證德。
(己二)思惟惡趣苦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此難得、利大之暇滿身速易壞滅,滅後不成空無仍須受生,受生處不外乎善、惡二趣。倘若生於惡趣,地獄眾有寒、熱所表諸苦;餓鬼眾有饑、渴所表諸苦;旁生眾有愚癡、互相吞啖等不可思議諸苦。如是惡趣苦難忍故,值此獲得難得、利大暇滿身之際,應求證斷惡趣諸苦之上師佛位,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淨除彼彼之障礙,自他相續中生起彼彼殊勝證德。
(己三)修皈依三寶
頂上上師本尊身放出上師、本尊、三寶、勇士、勇女及護法眾,遍滿虛空,周匝圍繞頂上上師本尊身而住,善觀此皈依境。憶念彼等身、語、意與事業功德,祈願當下救護我與一切母親有情遠離總輪回、別惡趣諸怖畏,由此口誦“皈依上師、本尊、三寶!”之皈依文百、千、萬、十萬遍不等。複應了知皈依三寶之現前與究竟利益、如理修學諸皈依學處。
(己四)於業果發深忍信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佛經雲,善因之果純系安樂、無有痛苦,不善因之果純系痛苦、無有安樂;所造善惡之因縱然微小,若無障緣,感果極大;若不造作善惡二因,必不承受苦樂果;若造作善惡二因且無障緣,已造業不失故,定感苦樂二果。複說由福田、意樂、事物、所依之門力大之理。對此當發深忍信,十善等諸微細善亦當奉行,十不善等諸微細不善亦不令三門染犯,勤修取捨,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淨除彼彼之障礙,自他相續中生起彼彼殊勝證德。
雖已勤修,然因對治力弱、煩惱力強,萬一為不善所染,則當勤修四力之懺悔防護。
(戊三)如何作結行
如前。
(丁二)座間如何修之理
座間應閱讀開示共下士道法類之經論等,如前。
于共下士道次第修心說訖。
(丙一)于共中士道次第修心
分二:(丁一)發起求解脫心;(丁二)抉擇趣解脫道自性。初又分二:(戊一)座上如何修之理;(戊二)座間如何修之理。初又分三:(己一)加行;(己二)正行;(己三)結行。
(己一)加行
“總攝一切皈處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等如前。
複次,我與一切母親有情受生輪回以來,長時領受種種劇苦,此乃未知一切輪回以苦為自性而不發猛力求解脫心所致。是故啟請上師本尊加持,令我與一切母親有情,現在即能了知一切輪回以苦為自性而發起猛力求解脫心!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無始以來所積一切罪障,尤其障礙了知一切輪回以苦為自性而發起猛力求解脫心之罪障,悉皆淨除;身成澄明光體,壽命、福澤等功德悉皆增長,尤其自他相續中了知一切輪回以苦為自性而發起猛力求解脫心。
(己二)正行
分二:(庚一)思惟輪回總苦;(庚二)思惟輪回別苦。
(庚一)思惟輪回總苦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因我如理持戒斷十不善故,已離惡趣苦、得善趣果。然若未獲解脫、斷苦根本,實無刹那安樂可言。譬如某一罪犯,旬月當斬,期間日日領受火漆、梃擊等刑拷劇痛。縱然因人托情免去梃擊之苦,以日日瀕近死苦故,心無少樂;乃至未獲解脫、斷苦根本,縱獲最上善趣位,於往昔所造善業牽引力盡時,複墮三塗,仍需長時領受種種劇苦。
又,以業煩惱力甫生此輪回中,即不外乎苦之本性。敵轉成親、親變成敵故,為損為益不可保信;輪回之樂受用再多,終無飽足之時,複增貪欲、引生無盡眾苦;縱獲最上妙身,亦須數數棄舍故,所獲妙身不可保信;無始以來數數結生,不見生之邊際;縱獲最上輪回富樂,終將舍離故,所獲富樂不可保信;獨自無伴往他世故,友伴不可保信。值此獲得難得、利大暇滿之際,定當獲得斷輪回諸苦之大寶上師佛位,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淨除彼彼之障礙,自他相續中生起彼彼殊勝證德。
(庚二)思惟輪回別苦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取蘊甫成,即不外乎苦之體性。三惡趣固不待言,依人取蘊,將受饑渴、追求辛勞、愛別離、怨憎會、所欲求不得、不欲卻臨頭,以及生、老、病、死等苦;依非天取蘊,將受不忍天界圓滿嫉妒憂愁之苦,以及由此所生身苦;依欲天取蘊,將受與諸非天戰鬥而有斷肢、身裂、殺害等苦,並現起所不欲之五種死相,預知行將遠離天界圓滿而受惡趣苦之苦。上二界取蘊,亦有不得自在安住,往昔所造妙業牽引力盡,複墮惡趣無量眾苦。簡言之,此取蘊乃現世生老病死等之所依,能引今生、後世苦、壞兩苦。取蘊甫成,即成為業煩惱所自在之行蘊體性。是故定當獲得解脫以取蘊為體之輪回之上師佛位,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淨除彼彼之障礙,自他相續中生起彼彼殊勝證德。
(己三)如何作結行
如前。
(戊二)座間如何修之理
座間應閱讀有關開示一切輪回以苦為體之經論等,如前。
(丁二)抉擇趣解脫道自性。
分二:(戊一)座上如何修之理;(戊二)座間如何修之理。初又分三:(己一)加行;(己二)正行;(己三)結行。
(己一)加行
“總攝一切皈處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等如前。
複次,我與一切母親有情受生輪回以來,長時領受種種劇苦,此乃未發求解脫心、如理修學三學道所致。是故啟請上師本尊加持,令我與一切母親有情,現在能發求解脫心、如理修學三學道!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無始以來所積一切罪障,尤其障礙發起求解脫心、如理修學三學道之罪障,悉皆淨除;身成澄明光體,壽命、福澤等功德悉皆增長,尤其自他相續中生起發求解脫心、如理修學三學道之殊勝證德。
(己二)正行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心識本身為無記,初緣我、我所而生起執自性有心;次依我執,貪著自方、嗔恚他方,並起固執勝他之慢等邪見;複起固執無有開示無我之大師,及彼所示業果、四諦、三寶等之邪見與疑,由此增長其他煩惱;由煩惱造業而於輪回中領受種種不欲之苦。諸苦之本即是無明,故當獲得斷除輪回一切痛苦根本之上師佛位。為此,當如理修習大寶三學道。尤其當知護戒利益極大、若不守護過患極大,是故縱遇命難亦不捨棄所承許之戒,如理守護。又,無知是犯墮之門,彼之對治謂當聽聞、了知學處;不敬是犯墮之門,彼之對治謂當恭敬大師、彼所制戒及如理修學彼戒之同梵行友;放逸是犯墮之門,彼之對治謂當生起念知、慚愧,不放逸住;煩惱熾盛是犯墮之門,彼之對治謂貪欲當修不淨、嗔恚當修慈、愚癡當修緣起等,由此如理持守淨戒、不為眾過所染,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淨除彼彼之障礙,自他相續中生起彼彼殊勝證德。
(己三)如何作結行
如前。
(戊二)座間如何修之理
座間應閱讀有關別解脫之諸學處等,如前。
于共中士道次第修心說訖。
(丙三)于上士道次第修心
分二:(丁一)發菩提心之理;(丁二)既發心已學行之理。初又分二:(戊一)正發菩提心;(戊二)以儀軌受持發心之法。初又分二:(己一)由七因果教授之門發菩提心法;(己二)由自他相換之門發菩提心法。
(己一)由七因果教授之門發菩提心法
先對一切有情修平等舍,繼而修知母乃至菩提心。
此中分二:(庚一)座上如何修之理;(庚二)座間如何修之理。初又分三:(辛一)加行;(辛二)正行;(辛三)結行。
(辛一)加行
“總攝一切皈處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等如前。
啟請上師本尊加持,令我與一切母親有情相續中,生起於一切有情遠離親疏貪嗔之平等心,以及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與菩提心殊勝證德!以啟請故,觀頂上上師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無始以來所積一切罪障,尤其障礙生起於一切有情遠離親疏貪嗔平等心等之罪障,悉皆淨除;身成澄明光體,壽命、福澤等功德悉皆增長,尤其自他相續中生起於一切有情遠離親疏貪嗔平等心等之殊勝證德。
(辛二)正行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想面前有一於己未損未益之中庸有情。此人希欲安樂、不欲痛苦故,不應時或認作親近而興饒益,時或認作疏遠而加損害,當修遠離親疏貪嗔之平等心,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
若于此人心平等已,想面前有一信為悅意之有情,對之修平等心。若于此人心不平等,乃是貪欲所致,當念往昔亦因貪愛悅意者而受生輪回,由此遮除貪愛而修。
若于此人心平等已,想面前有一信為不悅意之有情,對之修平等心。若于此人心不平等,乃是自心偏執違逆而生嗔恚所致,當念若於此不平等,能發菩提心無有是處,由此遮除嗔恚而修。
若于此人心平等已,想面前有一極悅意者如母親、有一極不悅意者如仇敵之二有情。此二人同欲安樂、不欲痛苦,如今認作親友者,無始輪回以來曾是仇敵之首,數難計量;如今認作仇敵者,無始輪回以來曾是慈愛呵護之母親,數難計量,於誰當貪?於誰當嗔?應修遠離親疏貪嗔之平等心,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若於此心平等已,于一切有情修平等心。修習之理:當思一切有情同欲安樂、不欲痛苦,對我而言,一切有情皆是親友,不應時或認作親近而興饒益,時或認作疏遠而加傷害,當修遠離親疏貪嗔之平等心,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繼修知母乃至菩提心之理。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然則何故一切有情皆是親友?當思輪回無始故,生亦無始。生生相續,無一地未曾受生,受生亦無數。無一類有情身未曾受取,取身亦無數。無一有情未曾為我母,為母次數亦無數。無一有情得人身時未曾為我母,為母次數亦無數,並仍將為母,是故皆是施恩呵護之母。
或念:有情無數故,非一切有情皆是我母。然非如此。當思:正如有情無數,我生亦無數故,一切有情皆是我母。或念:我與一切有情互不相識故,彼非我母。此亦不然。當思:現世中母子互不相識者亦多故。或念:一切有情乃我前生之母,已逝故不應是母。當思:然則,昨日之母今日已成過去,彼亦應非是母。是故昨日之母與今日之母二皆是母無異、施恩呵護無異;如是,前生之母與現世之母二皆是母無異、施恩呵護無異,一切有情皆是我母!
於此若生覺受,當修念恩。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想自己現世之母呈年邁相在前,次作如下思惟:此母不僅於今世、無始生來亦無數次為我母。尤其于今世,初慈護我於胎中,出生後置我於軟墊,十指捧玩、偎以身暖,慈顏笑迎、喜目顧視,口拭鼻涕、手除便穢,視我微恙較自己命難之苦尤劇,不顧罪、苦、惡名及性命,將辛勞成辦之一切飲食、財物慈施於我,竭盡全力為我成辦無量利樂、救護無量危害痛苦,恩德浩大!
於此若生覺受,改緣父等其他親友而修。修習之理:緣父等相,次作思惟:彼無始生來無數次為我母,彼時亦如現世母般施恩呵護,恩德浩大!
於此若生覺受,改緣一切中庸而修。修習之理:緣諸中庸有情在前,次作思惟:如今我與彼等眾人似不相關,然彼等眾人無始生來無數次為我母,彼時亦如現世母般施恩呵護,恩德浩大!
於此若生覺受,改緣仇敵而修。修習之理:緣仇敵之相在前,次作思惟:如今為何視彼為敵?彼無始生來無數次為我母,為我母時,成辦無量利樂、救護無量危害痛苦。尤其曾無數次和睦同心、不忍片刻分離。目前之狀況乃是惡業所致,其他時間純系施恩呵護之母!
於此若生覺受,改緣一切有情修習念恩。
如是念恩已,當修報恩。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無始以來施恩呵護于我之諸母,心為煩惱魔擾、神志不清而癲狂,無有能見增上生與決定善之慧眼,亦乏善知識導盲。每一刹那皆為惡行所亂而顛僕,瀕臨總輪回、別惡趣之可畏懸險,若棄而不顧,實不知恥!故當報恩,救拔彼等出輪回苦、置解脫樂,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次當修慈。緣一洽心至愛如自母者,當思此人既乏無漏樂,亦無有漏樂。彼自以為樂者終變為苦,求樂營謀悉為後世惡趣苦因,現世亦為辛勞所苦,絕無真實樂可言。若彼具足一切樂與樂因豈不善哉?!願彼具足樂與樂因!我當令彼具足樂與樂因!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於此若生覺受,改緣父等其他親友、中庸有情、仇敵乃至一切有情,如前而修。
次當修悲。
于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觀諸苦惱眾生如遭屠宰之羊而修。修習之理:想彼相在前,四肢被縛、開膛破肚,屠夫之手伸入胸腔,羊知命已不保、耽視屠夫,思其苦惱之狀。若彼遠離一切苦與苦因豈不善哉?!願彼遠離一切苦與苦因!我當令彼遠離一切苦與苦因!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於此若生覺受,改緣放逸受用僧物者、破戒者、謗法者、邪見者、傷害有情而肆意造作種種罪業諸眾生而修。修習之理:想彼等相在前,彼等行徑若此,現世亦無安樂,死後旋即投生惡趣無疑,必將長時經受種種大苦。若彼等遠離一切苦與苦因豈不善哉?!願彼等遠離一切苦與苦因!我當令彼等遠離一切苦與苦因!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於此若生覺受,改緣母等親友在前:此等親友因現世營謀扶親滅仇而為苦苦、壞苦所逼惱,無少安樂。又因現世專勤惡行、不生善心,死後旋即投生惡趣,必將長時經受種種大苦。若彼等遠離一切苦與苦因豈不善哉?!願彼等遠離一切苦與苦因!我當令彼等遠離一切苦與苦因!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於此若生覺受,改緣中庸有情、仇敵乃至一切有情,如前而修。
如是於慈心、悲心若生心意改變之覺受,繼修增上意樂。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我當令一切苦惱、乏樂之有情遠離苦與苦因!當令值遇樂與樂因!尤其當令一切母親有情獲得斷除二障及其習氣之正等覺位!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次修菩提心。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自問可否將一切有情置於正等覺位?目前尚無力安置一有情於正等覺位。不僅如此,縱然已證兩種阿羅漢位,僅可成辦少分義利,無力安置一切有情於正等覺位。誰具此力?唯正等覺有之。彼身功德,相好圓明莊嚴;語功德具六十音支,不起功用、以一音說法而一切有情隨類得解;意功德現見如所有、盡所有一切所知,如母愛子、悲憫一切有情不分親疏,刹那不逾調伏之時,事業無功用任運而轉,身語意一一光明亦能將無量眾生安置于一切智位,如是等等。簡言之,具一切德、離一切過者,厥為正等覺。若欲自他二利究竟,必須獲得如是佛位。為利一切母親有情故,我定當速速獲得大寶正等覺位,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啟請故,頂上上師本尊之身如燈分二、化現出第二尊融入自身,勝解有一八大獅子擎舉高廣寶座,其上為雜色蓮花與月、日輪墊,自成釋迦牟尼佛安住其中……雙足結金剛跏趺而坐。於自觀釋迦牟尼佛之中,放出身、受用、善根呈五色甘露光明相,施予一切有情,勝解觀想一切有情由此獲得增上生與決定善圓滿安樂。
(辛三)如何作結行
如前。
(庚二)座間如何修之理
座間應閱讀有關開示慈心、悲心、菩提心建立之經論等,如前。
(己二)由自他相換之門發菩提心法
先于一切有情修平等心舍、知母、念恩三事。緣自己周圍一切有情,複觀自心,自他二者,於誰愛執、於誰輕棄?即見愛執自己、輕棄他人之心任運而起,次作如下思惟:愛執自己、輕棄他人殊不應理,自他二者皆欲安樂、不欲痛苦故,當如我愛執般愛執他人。若他愛我,我心歡喜;若我愛他,他人亦當喜悅。又,雖欲求自利圓滿,然因無始以來我愛執故,自他二利無一得成,複受種種痛苦。我愛執者,乃輪回、惡趣苦等一切衰損之根源故,當令我愛執未生不生、已生斷除。他愛執者,則為一切功德之源故,當令他愛執未生新生、已生增長,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簡言之,釋迦牟尼佛因輕棄自己、愛執他人,純修利他,故證佛果。若我亦如是行,早已成佛;以未行故,今猶飄泊於輪回,我愛執根深蒂固、他愛執難以新生,縱然生起,亦難持續故。愛執自己、輕棄他人之心刹那亦不令生起,而應輕棄自己、愛執他人。他之一切痛苦、罪惡皆取受于自相續,自之一切安樂悉施捨予他,我當令一切他有情遠離痛苦、具足安樂圓滿!然我目前尚無此力,誰具此力?唯正等覺有故,為利一切母親有情,我當獲正等覺位,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戊二)以儀軌受持發心之法
分二:(己一)未得律儀令得之理;(己二)已得守護不壞之理。
(己一)未得律儀令得之理
道次第中說願、行二心依次而受。按寂天派,則同受為宜。其理如下:總加行次第、別依止知識法乃至菩提心之間諸正行所緣與相續和合而修。繼而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當思:為利一切母親有情,應速證正等覺位。是故,從今為始乃至證菩提藏之間,應受菩薩律儀、學諸大行。乃至成佛之前,當受持為利一切有情當獲佛位之心!勝解隨上師釋迦牟尼佛後念誦﹕
諸位上師佛菩薩﹐伏請於我作憶念﹕
猶如往昔諸如來﹐菩提心者令發起﹐
于彼菩薩諸學處﹐如其次第而安住。
我亦為利眾生故﹐菩提心者令發起﹐
于彼菩薩諸學處﹐如其次第而修學。
誦三返,勝解獲得菩薩律儀。
如今此生有果利﹐善得人身之利益﹐
今日生佛種姓中﹐即是菩薩佛之子。
今後我當儘自力﹐發起隨順種姓業﹐
於此無過淨種中﹐不令玷污如是行。
生歡喜心。
(己二)已得守護不壞之理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當思:為利一切母親有情,應速獲正等覺位。是故,應思惟菩提心利益;晝三次、夜三次受持菩提心;眾生行徑縱極惡劣,我心終不棄舍一有情;為增長發心,當精勤積集供養三寶等二資糧。
又當斷除四黑法等忘失發心之因:下至戲笑,于上師等妄語欺蒙;于他行善令生悔意;以嗔恚心毀辱大乘菩薩;非增上心而行諂誑。當如理學修依四白法等增長發心之因。
簡言之,乃至證菩提藏之間,應捨命防護清淨菩薩律儀,絕不為十八根本墮與四十六惡作之過所染,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丁二)既發心已學行之理
分二:(戊一)總學佛子行之理;(戊二)別學後二度之理。初又分二:(己一)座上如何修之理;(己二)座間如何修之理。初又分三:(庚一)加行;(庚二)正行;(庚三)結行。
(庚一)加行
“總攝一切皈處上師尊,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等如前。複次,啟請上師本尊加持,令我與一切母親有情能如理學修深、廣諸佛子大行!如是等等。
(庚二)正行
分二:(辛一)成熟自相續之六度修持;(辛二)成熟他相續之四攝修持。
(辛一)成熟自相續之六度修持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當思:為利一切母親有情,應速獲正等覺位。是故,當不顧名聞利養,于諸正法匱乏有情盡力開示正法而行法施;救護諸為人、非人、四大所害有情出離彼等怖畏而行無畏施;于諸貧窮有情,斷除慳吝、不求回報異熟,施予合宜資具而行財施。如理學修三種佈施。簡言之,為利一切母親有情,應速獲正等覺位。是故,應將自己一切身、受用、善根無吝施予一切有情。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增長舍心即佈施修持。
次為持戒修持。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當思:為利一切母親有情,應速獲正等覺位。是故,我當斷除與斷十不善等所承許律儀相違之諸惡行;施等六度與戒等淨善,于自相續中,未生令生、已生令增;亦當令一切有情修持戒等淨善而置於成熟、解脫之道。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次為忍辱修持。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當思:為利一切母親有情,應速獲正等覺位。是故,縱然一切有情與我為敵,亦刹那不起忿恨,當以德報怨,令自他相續圓滿忍度等諸佛法。又,匱乏食、財、住處、臥具等與遭遇病痛等不欲苦時,當思:此等系往昔所積惡業之果,由此淨除眾多惡業故,亦非壞事。尤其為法安受苦忍,近于一切智道,故當甘受此等痛苦,截斷自他輪回、惡趣苦流。又,若信解黑白業之異熟、三寶加持、諸佛菩薩不可思議力、無上菩提、十二分教、菩薩學處者,果利極大。信解已,為證無上菩提故,當如理修學十二分教所詮義—諸菩薩學處。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次為精進修持。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當思:為利一切母親有情,應速獲正等覺位。是故,為成辦相好等一一佛法、佈施等一一菩薩法,縱然各以十萬劫住無間獄始證佛位,我亦不舍精進而生歡喜;于自相續,攝集甚深、廣大善法;安置他有情於善道,令證無上菩提。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次為靜慮修持。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當思:為利一切母親有情,應速獲正等覺位。是故當學:由體性分,世間與出世間靜慮;由品類分,止、觀及止觀雙運靜慮;由作業分,現法身心樂住靜慮、功德所依靜慮及饒益有情靜慮等一切菩薩靜慮。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次為智慧修持。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當思:為利一切母親有情,應速獲正等覺位。是故,當學實相明——通達勝義之慧,五明——通達世俗之慧,以及通達如何饒益有情之慧等一切菩薩慧相。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辛二)成熟他相續之四攝修持
于觀修頂上上師本尊之中,當思:為利一切母親有情,應速獲正等覺位。是故,當行攝受一切有情為眷屬之佈施;由治罰、攝持之門說法之愛語;令彼實修所說法義之利行;如為他說、自亦實修之同事。應依此等善妙利他方便安置一切有情於成熟、解脫之道。啟請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庚三)如何作結行
如前。
(己二)座間如何修之理
座間應閱讀有關開示深、廣諸佛子大行之經論等,如前。
(戊二)別學後二度之理
分二:(己一)學靜慮體性奢摩他之理;(己二)學智慧體性毗缽舍那之理。初又分二:(庚一)座上如何修之理;(庚二)座間如何修之理。初又分三:(辛一)加行;(辛二)正行;(辛三)結行。
(辛一)加行
先修總加行次第,別下、中士道修心,次於地妙人賢之悅意僻靜處,安住淨戒,不與眾人來往過密,斷除粗分貪欲分別、少欲知足。坐安樂座,令身端直,足結金剛跏趺,雙手結定印,呼吸自然等,完備修止諸因資糧。
(辛二)正行
修止所緣雖有多種,以緣佛身為善,此有成為最上念佛、堪修密法本尊瑜伽之器等多種需要。修習之理:觀想頂上上師本尊心間放出細光如絲,光端有雜色蓮花與月、日輪墊,釋迦牟尼佛安住其中……雙足結金剛跏趺而坐。佛身大小如蠶豆許,住於正對自己臍間前方空中,一心專注而作觀修。或觀:頂上上師本尊如一燈分二、分出第二位上師本尊融于自身,於八大獅子擎舉高廣寶座之上,有雜色蓮花與月、日輪墊,自成釋迦牟尼佛安住其中……雙足結金剛跏趺而坐。如空中虹、有相無體,一心專注而作觀修。
若欲修黃色而現為紅色,若欲修坐相而現為立相,若欲修一尊而現為多尊等,此時不可隨行其後,當于根本所緣一心專注而作觀修。起初縱無澄明光體之明顯,亦應於半分明顯之身總相一心專注而作觀修,一座之內絕不令沉掉現起。倘若現起,立即覺知,生起猛力欲斷之心而一心安住所緣,於心中念念不忘、將護修習。此是初學者修習住心之要訣。
簡言之,所謂:“依止八行因,斷除五過失。”當由依止斷五過對治八行之門修清淨三摩地。
始修三摩地時,懈怠是過失,彼對治有四:見三摩地功德之信、希求三摩地之欲、勤修三摩地之勤,及勤修之果輕安。
勤修三摩地時,忘失教授是過失,彼對治為正念:非僅以不忘失所緣境為足,應一心觀修所緣,具足心智敏銳之堅固定解。
入三摩地時,沉沒、掉舉是過失,彼對治是正知:以正知善觀察沉沒、掉舉生或未生。上者,沉沒、掉舉將現之時即能了知斷除;中者,生已無間即能了知斷除;下者,沉沒、掉舉出現不久亦必能了知斷除。
然則,昏昧與沉沒兩者之差別為何?所緣境不明了、身心沉重之相,即是昏昧。心中黑暗籠罩,雖不離所緣而馳散他境,然無澄分與明分、正念力弱,即是粗分沉沒。雖具澄分與明分,然決定所緣境之堅固定解力稍趨鬆弛,即是細分沉沒。彼等對治為思三寶功德、作意光明相及修風心融合虛空諸教授。
心于所緣境不能安住、稍有馳散,是細分掉舉,彼對治是依正念、正知而修。若依正念、正知亦不能安住,而馳散于諸貪欲境,即是粗分掉舉,彼對治是修無常、三惡趣苦、輪回苦及修強斷掉舉諸教授。
出現沉掉時,不作行是過失,彼對治是沉掉生已無間即了知而作行斷除。若心於所緣境太過專注,雖有明分,然因易生掉舉故,難得住分。若寬坦鬆弛,雖有住分,然因易生沉沒故,難得明分。故當觀察自身體驗,若心智過於策舉有生掉舉之虞,即應稍弛;反之,若心智過於低沉有生沉沒之虞,即應稍舉,令得適中。於彼二界限中,若生散亂,令心稍抑而求住分。具住分時,則當提防沉沒而求心智敏銳之明分。彼二交替行之而修,當可成辦無過三摩地。若無敏銳定解執受之明分,僅有澄分,不可保信。
微細沉掉亦斷、心持續入三摩地時,作行是過失。彼對治是不作行對治沉掉、舍而安止。
如是善修故,依次獲九住心,當可成辦具足身心輕安之奢摩他。
(辛三)如何作結行
如前。
(庚二)座間如何修之理
座間應閱讀有關開示奢摩他建立之經論等,如前。
(己二)學智慧體性毗缽舍那之理
分二:(庚一)座上如何修之理;(庚二)座間如何修之理。初又分三:(辛一)加行;(辛二)正行;(辛三)結行。
(辛一)加行
同奢摩他一節。尤其應如理依止善知識智者,聽受勝觀教授;視上師與本尊無別、猛力懇切啟請;以及精勤積資淨罪。此三事合修乃通達正見不可或缺之加行。
(辛二)正行
分二:(壬一)抉擇修習補特伽羅無我之理;(壬二)抉擇修習法無我之理。
(壬一)抉擇修習補特伽羅無我之理
佛經中說有無邊抉擇無我之正理,初業行人依四扼要抉擇則易通曉。
抉擇之理:我等下至沉睡之際,內心亦堅執有“我”,此即俱生我執。受他人誣陷時,自念無辜受其陷害,內心所堅執之“我”現前而有明顯之相。此時應以心之一角而作觀察:彼心執何為我、如何執我。若後者觀察心力大,前者執我心必將消失。是故心之總體大部當持續生為“我”想體性,次以心之一角而作觀察。如是觀時,則見俱生我執所執之“我”,既非自己五蘊或身心之外之他物,亦非五蘊之一或身心之一為“我”,而是於唯五蘊聚集體或唯身心聚集體上,執有一非唯分別安立、本來即能自立之“我”,此即俱生我執執我之相,其執受境之“我”乃應破之所破。是故不應僅以聽聞理解或文字瞭解為足,當于自相續上明確定解此執著相。此即第一所破顯現理決定扼要。
第二周遍決定扼要。內心所堅執之我,若於五蘊上有,則我與五蘊為一而有?為異而有?除此二者外,絕無第三種可能。又,任何一法,或以一相而有、或以多相而有,除此二者外,絕無第三種可能。于此應作決斷。
第三離諦實一決定扼要。若思此所執之我與五蘊為一,則因補特伽羅為一而蘊有五,我亦應成相續各異之五。又因補特伽羅為一,五蘊亦將成不可分之一。如此等等,有此眾過故,應思:如是所執之我與五蘊非一。又,如是所執之我與五蘊若為一,五蘊有生滅故,彼心所執能自立之我亦將有生滅。若如此,則有生滅之我與彼之前後諸刹那為一?為異?若為一,則前、後世之我與現世之我三者成不可分之一;若為異,總唯相異不必即成無關之異,然若為自性有之異,則必成絕無關聯之異。因前、後世之我與現世之我三者成絕無關聯之異故,遇未造業、失已造業。如此等等,有此眾過故,應思:如是之我與彼之前後諸刹那非異,是故彼心所執之“我”與五蘊非一。又,如是所執之我與五蘊若為一,以是實有之一故,一切分均應成一。若如此,我不應是五蘊之能取,五蘊不應是我之所取。如此等等,有此眾過故,應思:如是所執之我與五蘊非一。
第四離諦實異決定扼要。若思:如是所執之我,雖於五蘊上非成一,然於五蘊上成異。若如此,則如五蘊中,去除色蘊等四,尚有識蘊可以體認;將色蘊等一一去除後,亦應有如是所執之我可體認為相異,然非如此故,應思:如是所執之我與五蘊非異。
依此四扼要觀察而決定俱生我執所執之我為無時,應離沉掉、一心將護此一定解。若彼定解力減弱,初業行人當如前依四扼要觀察引發無實定解。上慧者則當觀察俱生我執所執我是否如其顯現而有,類似四扼要觀察、引發無實定解。此時,決定相為決斷我無自性之定解,顯現相為唯破所破實有之空朗,具此二差別一心專修,即是定中修如虛空之理。後得位中,應修我等一切法為如幻遊戲。依定中引發猛力無實之定解,於後得位中,應學一切現相虛妄不實、現為如幻遊戲。
(壬二)抉擇修習法無我之理
分二:(癸一)抉擇修習有為法無自性之理;(癸二)抉擇修習無為法無自性之理。初又分三:(子一)抉擇色無自性;(子二)抉擇心無自性;(子三)抉擇不相應行無自性。
(子一)抉擇色無自性
以身為例,若非唯於骨肉關節五支聚集之上唯分別安立,而有一自存自立之身,如我等心中所現不可抵賴者,此是所破顯現理。如是之身若於此唯骨肉關節五支聚集之身上而有者,則身與此唯骨肉關節五支聚集身為一?為異?若為一,因此唯骨肉關節五支聚集身由父母精血所成,則心識所入之精血點亦成唯骨肉關節五支聚集身。如支有五,身亦應有五支聚集之五身;若為異,則將頭等各支去除後,尚應有餘身可得,然非如此故,當知絕無如此之身!引發定解,將護修習。
(子二)抉擇心無自性
以今日之心為例,若非於今日上午之心與今日下午之心二者之上唯分別安立,而有一自相有今日之心,則今日上午之心與今日下午之心為一?為異?若為一,則今日上午之心上應有今日下午之心;若為異,則將今日上午之心與今日下午之心二者去除後,尚應有今日之心可得,然非如此故,當知絕無如此之今日之心!引發定解,如前修習。
(子三)抉擇不相應行無自性
如時間,以一年為例,若非年之安立所依處十二月之上唯分別安立,而有一自相有之年,則與十二月為一?為異?若為一,如月有十二,則年亦應成十二;若為異,則將十二月一一去除後,尚應有年可得,然非如此故,當知絕無如此之年!引發定解,如前修習。
(癸二)抉擇修習無為法無自性之理
以虛空為例,虛空有方隅眾多支分故,當觀虛空與彼等為一?為異?引發無實定解,如前修習。
簡言之,當決定我、蘊、須彌、房舍等輪涅一切法非唯分別安立而由自相有者無微塵許,一心將護此定解,為定中修如虛空;後得位中,知一切境相依因緣和合而生,乃虛妄無實之體性,為後得如幻瑜伽。善修此二已,由觀察力引發身心輕安之樂,此樂所攝持之定,即安立為具相毗缽舍那。
(辛三)如何作結行
如前。
(庚二)座間如何修之理
座間應閱讀有關開示毗缽舍那建立之經論等,如前。
如是以共同道淨治相續已,當決定入金剛乘。若依彼道,不待三大阿僧祗劫,即能順易圓滿二資糧。
此於依止知識法乃至止觀之間諸法作體驗引導,每日四座或下至一座而修,令于諸道次第生起心意轉變之覺受,此乃于暇滿身取心要之殊勝方便。
無等蔗種之密意,吉祥燃燈智父子,
善慧第二佛開顯,略攝集為修行次,
有緣趣解脫順緣,名法幢者善編寫,
願此善根自他眾,三士修行至究竟!
此《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趣一切智坦途》,乃說法師善慧法幢某次夏季法會為僧伽海會所作開示之筆記,複經本人過目審訂而成。願此成為大寶聖教不沒之幢!
仁欽曲紮(江波) 二零零六年春節譯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