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8 01:21:12
學習次第 : 進階

解脫之門 一、道次第、修心類 5、三十七菩薩行

 敬禮觀自在!

    雖觀諸法無去來,然專精勤利眾生,

    勝師[2]怙主觀自在[3],我以三門恒敬禮。

    利樂生源諸正覺,修習正法[4]所出生,

    此複由賴知其行,故我當說菩薩行。

1 今獲難得暇滿[5]舟,為出自他輪回海,

    盡晝夜中不放逸,聞思修是菩薩行。

2 貪著[6]親友如波濤,嗔恚仇敵似火燒,

    忘失取捨癡[7]暗覆,舍家鄉是菩薩行。

3 離惡境故惑[8]漸少,不散亂故善自增,

    淨智於法生定解[9],住蘭若[10]是菩薩行。

4 將別久依親友等,定棄劬勞所積財,

    識賓終捨身客驛,舍現世是菩薩行。

5 與其為友三毒[11]增,聞思修業皆衰敗,

    令失慈心[12]悲心[13]故,離惡友是菩薩行。

6 若依止其能除過[14],功德[15]增如上弦月,

    於善知識較自身,猶珍視是菩薩行。

7 自尚系於輪回獄,彼世間天[16]能救誰?

    故於無欺三寶尊,求皈依是菩薩行。

8 難忍惡趣[17]諸痛苦,能仁說是罪業[18]果,

    雖有命難[19]於惡業,亦不作是菩薩行。

9 三有[20]樂如草尖露,唯須臾[21]頃即壞滅,

    殊勝不變解脫位,應希求是菩薩行。

10無邊慈母若受苦,我一人樂有何義?

    為度無量有情故,發覺心[22]是菩薩行。

11求自樂生一切苦,利他心生圓滿覺。

    是故自樂他痛苦,正相換是菩薩行。

12彼因大貪自教他,劫奪我之諸財者,

    我將身、物、三世善[23],回向彼是菩薩行。

13我身雖無少分過,彼卻欲行殺害者,

    我以悲心將諸罪,代他受是菩薩行。

14於我致以眾毀詞,遍三千界宣揚者,

    我以悲心酬答彼,贊功德是菩薩行。

15若於大庭廣眾中,對我揭短譏謗者,

    我視彼為善知識,恭敬禮是菩薩行。

16我護其人如愛子,彼反視我為仇者,

    母親之於罹病兒,增上悲是菩薩行。

17與我若等若劣輩,因我慢[24]故輕毀者,

    我敬彼如上師尊,頂戴行是菩薩行。

18若因貧窮遭人譏,複罹重病魔難時,

    思眾生苦我代受,不怯弱是菩薩行。

19若具名聲眾人敬,財寶富甲毗沙門,

    觀有(三有)富樂如空殼,無驕舉是菩薩行。

20內之嗔敵若未逐,欲降外敵仇反增,

    是故應以慈悲軍,伏自心是菩薩行。

21眾妙欲德[25]如鹽水,受用無飽反增愛,

    是故於諸可貪物,當下舍是菩薩行。

22凡所有相即自心,心性本離戲論際[26]

    知已諸相能所取,不作意是菩薩行。

23若遇悅意諸境界,觀其仿佛夏虹霓,

相雖美麗然無實,舍貪著是菩薩行。

24種種苦如夢兒死,幻相執實令生疲,

    是故值遇違緣時,觀如幻是菩薩行。

25為求菩提身尚舍[27],何況身外諸物等?

    是故不求異熟報,行佈施[28]是菩薩行。

26無戒自利尚落空,欲利他成可笑事,

    是故無意樂三有,護戒律[29]是菩薩行。

27欲求善果諸佛子,視諸能害如寶藏,

    是故於一切無嗔,修忍辱[30]是菩薩行。

28唯求自利聲緣人,尚精進[31]如救頭燃,

    利益眾生功德源,發精進是菩薩行。

29由見具足止[32]勝觀[33],善能摧壞諸煩惱,

    故正越[34]彼四無色[35],修禪定[36]是菩薩行。

30唯以五度無智度,不能圓滿佛菩提,

    方便三輪皆清淨[37],修智慧[38]是菩薩行。

31若不觀察自錯誤,行似正法實非法,

    是故恒應觀自身,除錯誤是菩薩行。

32若因煩惱而宣說,餘諸菩薩之過失,

    自衰敗故於菩薩,不言過是菩薩行。

33為得利養互鬥爭,聞思修業亦衰敗,

    故于親友及施主,離貪著是菩薩行。

34粗惡語令他心惱,佛子行持亦衰敗,

    是故他人不樂語,應斷除是菩薩行。

35煩惱成習難遮故,念知(正念正知)[39]持對治杖[40]

    貪等煩惱生無間,即摧壞是菩薩行。

36總之隨作何威儀,自心如何應了知,

    恒具正念與正知,利眾生是菩薩行。

37如是精進所修善,為除無邊眾生苦,

    以彼三輪精進慧,回菩提[41]是菩薩行。

    據顯密論[42]所說義,複依正士諸善說,

    為利欲學菩薩道,著此三十七菩薩行。

    我慧低劣修持少,智者所喜韻律無,

    然依經論及師語,此菩薩行當無謬。

    菩薩諸般廣大行,劣慧如我難測故,

    相違、不屬諸過失[43],諸正士等請寬宥。

    此所作善願眾生,皆等怙主觀自在,

    具足勝、俗菩提心[44],不住三有涅槃際[45]

此為利自他故,說教理出家師無著造于歐曲仁欽浦。

【注釋】

[1]無著上師(嘉色·妥美桑波):西藏佛教薩迦派一著名上師(12951369),著有《三心要義攝義》、《零散口授類》等多種作品。

[2]勝師:指功德深厚、恩德較餘為勝之師。此指論主無著菩薩之根本上師。

[3]怙主觀自在:以大悲眼視三界有情較餘為勝之怙主,是論主之本尊。

[4]正法:指諸正士所修之涅槃及六度等能得圓滿菩提方便之道諦法,亦即滅道之法。

[5]暇滿:具足暇滿之人身,即解脫地獄、餓鬼、傍生、邊地蔑涙車、長壽天、邪見、無佛教、根不具等修正法之八無暇;具足生人中、諸根具、業未倒、信處等五自圓滿;佛出世、說正法、教法住世、法住隨轉、他悲憫等五他圓滿,亦即具足暇滿十八法之殊勝人身者。

[6]貪著:耽著三界有漏蘊,能生三有痛苦。

[7]癡:不正觀法理或顛倒分別之愚癡。

[8]惑:即煩惱,策發不善業令心極不寂靜之心所。

[9]定解:於甚深義生起決定瞭解、信受。

[10]蘭若:寂靜處,無散亂境或集會喧雜聲。

[11]三毒:貪、嗔、癡。

[12]慈心:願一切有情具足安樂及安樂因且與安樂不離之心。

[13]悲心:願一切有情遠離痛苦及痛苦之因之心。

[14]除過:除盡一切與正法相違之三門諸行。

[15]功德:指五道十地等功德。

[16]世間天:梵天、遍入天等未解脫三有怖畏之大天神,亦表地神、城隍等。

[17]惡趣:由造大不善業因,感生領受純大苦聚惡果之處。亦即地獄、餓鬼、畜生三趣。

[18]罪業:能生不可愛自果有記異熟之不善法或犯戒罪。

[19]命難:命為身暖及識所依之根,不相應行之一。命難意為有生命危險。

[20]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即有漏三界輪回。

[21]須臾:一晝夜三十分之一。

[22]覺心:即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之心,乃大乘道命根。分願心和行心二種。

[23]三世善:正作、將作、已作三種善。

[24]我慢:觀待他人自詡為勝,詳分有七種。

[25]欲德:五欲功德,色等五欲有令意滿足之力。或譯作欲塵。

[26]離戲論際:心性本性無始以來遠離執相戲論所執之有無是非等邊際。

[27]身尚舍:菩薩佈施相違品中有受用貪等七種,貪外物為七貪之首,以彼所表七種貪皆應斷。《經莊嚴論》:菩薩佈施者,不貪非無貪。意為受用貪、推延貪、執唯此即可貪、與欲求貪、異熟貪、貪著彼相違品不正斷隨眠、及散動(此複有二:作意散動樂小乘故;分別散動,分別施者、受者、施物)。為除七貪七說施無貪性,餘五度亦例此應知。

[28]佈施:身、受用、三世善根一切不貪,舍於有情者為其自性。分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三種。

[29]戒律:為利自他,身口意三所斷相違品,一切正防護者為其體性。分律儀戒、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三種。

[30]忍辱:總忍耐損害境,別忍耐對利生事厭倦及由此所生之苦為其體性。分思擇法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三種。

[31]精進:《入行論》雲:精進喜善行。總歡喜善行,別於利生事歡喜殷重。分披甲精進、加行精進及不退轉精進三種。

[32]止:梵音為奢摩他,為一切三摩地之因,於外境息滅散亂,一心安住所修靜慮。

[33]勝觀:梵音為毗缽舍那。亦為一切三摩地之因。以智慧眼觀察事物自性差別。

[34]正越:具足超越緣四無色禪定或等至之功德。

[35]四無色:三界之一無色界,其地無粗色唯意淨色,離欲色貪,具無色貪,分說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

[36]禪定:總於所緣心住不動,別于利生事一心專注,分義分別靜慮、緣真如靜慮及善無漏靜慮三種。

[37]三輪清淨:三輪指所作之三輪,亦即作者、作業、所作事。清淨者於三輪不染實執耽著之垢。

[38]智慧:分別一切法或於一切法觀無所緣者為其體性。分聞、思、修三慧。

[39]念知人:指正念、正知。不念取捨之處為正念;於自三門作偵察之心為正知。

[40]對治杖:貪嗔分別生起無間即能摧伏之對治法。

[41]回菩提:令善根轉為菩提之因。

[42]顯密論:顯密指顯密教典;論指具足殺煩惱敵、救三有功德之善說。

[43]諸過失:此指造論之過失。

[44]勝、俗菩提心:現證空性為勝義菩提心,願行二心即世俗菩提心。

[45]不住三有涅槃際:以證無我慧不住三界輪回邊際;以方便大悲不住聲、緣獨自涅槃邊際。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