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7 08:52:37

修心日光 五 2000

達賴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在噶當派的上師他們解釋「何謂是佛法」?假使可以成為煩惱的對治,這種的修持也就是佛法的修持,假使你所學的沒有辦法成為煩惱的對治的話,這種的修持就不是佛法的修持了,這是噶當派的大師他們曾經這樣說過的。佛法,何謂是法?什麼才算是真正的「法」呢?真正的法就是涅槃寂靜的「滅功德」才叫做法。真正的法就是法寶,正皈依法寶就是涅槃的滅諦。什麼叫做「滅諦」呢?就是當你的心續遇到任何煩惱的外緣,都不可能再生起煩惱的這種滅功德,就稱為涅槃滅諦的功德。有涅槃的滅諦,就是真正的得到最究竟的法寶。永恒的斷除煩惱的滅諦,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地,因此我們要努力的去學習。佛陀講的佛法的修持,是依由這個修持來證得的,所以我們跟著這個方法走,才算是在學佛。

我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何謂學佛的定義?我們以不殺生來講的話,同樣的「不殺生」,就是以守護的「我不殺生」的這種心態來防護不殺生的時候,可以分許多種意樂,有一些是屬於學佛的,有一些不是屬於學佛的。就好比「我不殺生」的原因,是因為法律上有這樣規定,假使殺生的話必須去坐牢,只是這樣的意樂而不殺生的話,這種不殺生它是善業,但是它並不是佛法。

還有一種就是說,我地位很高,我的名譽很不錯,我怕名譽受到損害,因為別人會罵我,因此我不殺生,這種不殺生的意樂而造成不殺生的業,是善業沒有錯!但是它不是佛法。

還有一種就是說,我不能殺生,因為上帝有這樣講、世間創世主有這樣講,如果我殺生的話,我違背他們所講的宗旨,這也是好的沒有錯,但是它也不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不殺生的修持,換句話說這種修持不是與法相應的。

還有一種就是他承認因果,殺生會得到痛苦的果報,因此我不殺生,這樣的意樂也不是與法相應的,因為外道也承認有因果存在,所以這是內外共同的,不是屬於佛教的,不是與佛法相應的。

那什麼才算真正與佛法相應的不殺生的修持呢?要認為「滅諦」是他最究竟的目的地,為了達到滅諦,所以一定要取消一切煩惱的過患,因此我不殺生,我不隨殺生的業而轉,而防護殺生的這種惡業,這種不殺生的意樂才算是與法相應的。但是前者假使是跟自利有關的話,它又不是不殺生的善業裡面最究竟的了。不殺生的時候,想說「我既然想要離苦得樂,同樣的他人也想要離苦得樂,他不想要痛苦,假使我殺生的話,會傷害到他人,我傷害到他人是不行的,因為他會痛苦的。假使他傷害我、我會感到痛苦的話,同樣的我傷害他、他也會感到痛苦,因此我不殺生。因由他人的理由而不殺生的這種意樂,就是不殺生的善業裡面最殊勝、最圓滿的不殺生的意樂。

如《四百論》裡面有講到,真正的敵人、最究竟的敵人、能徹底的毀滅我們的敵人,不是外來的敵人,而是內在的敵人,那就是煩惱。因為外在的敵人,你可以躲避、你可以跟他解釋,可以避免這種的傷害。但是內在的敵人假使它有的話,它所帶來的就是傷害而已,你沒有辦法跟它解釋,你沒有辦法避免它,因為它是內在的一種過患,內在真正的敵人。

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假使你生起了煩惱的話,原本平靜的心馬上就有起伏了,因此你內心就會產生很大的不安,自然就會感到煩躁。當內心有這種煩躁的時候,不只這個人因不快樂而造成自己的痛苦,自然也會造成其他人的痛苦。就像好比在場的人,假使有一個人非常生氣站起來罵某某人的話,他會不會影響四周的人?一定會的。所以煩惱不只帶來自己暫時的不安寧、自己的痛苦而已,它還會影響其他的人,它會讓其他人產生痛苦。以貪心來講的話,暫時它好像可以滿足我們內心的貪欲,會有這種滿足的感覺,但是它後來還是會造成許多的痛苦,它會造成許多負面的問題,這是一定會有的。

總而言之,煩惱它會造成暫時的內心不安、會造成自己的痛苦、也會造成四周人的痛苦、也會造成未來的痛苦,所以它本身是誣賴、欺騙我們的,它看起來好像是很慈悲、很慈祥,事實上它是很狡猾的誣賴我們的敵人。我們可以從歷史上了解到,每一個國家的戰爭,甚至每一個家庭的糾紛,每一個社會的不安寧,都是由煩惱所造成的。我們真的從這樣去想的話,例如殺生或者是偷盜,這些都是由貪瞋、嫉妒心、甚至於我慢心而造成的。「無明」有分兩種,一個是愚癡業果的,一個是愚癡真實性的,這兩種的無明都是由這些而造成的。

歷史上所有不吉祥的這些負面上的問題,全部都是由煩惱所造成的。以個人而言,在這一生中,你所造成的痛苦,會讓你感到後悔的,也是由煩惱所造成的,所以煩惱才是真正的、我們要去徹底消滅的敵人。我們說我們要和平、我們要安祥,但是真正的和平是建立在內心上的,假使內心上沒有和平的話,和平是無法建立的。假使要在內心上建立和平的話,不調伏的心怎麼可能建立和平呢?有起伏的心不可能有安祥的,沒有安祥的話「和平」如何現起?所以為了內心的和平、為了內心的安祥,你必須平息內心極大的起伏。要平息的話,就必須要調伏你的內心,未調伏的這些因緣去除的話,自然內心就會調伏。內心調伏的當下,內心就沒有起伏,沒有起伏的當下,內心自然就是平靜。平靜之後呢?所得到的就是安樂、就是安祥,這時候才能建立內心的和平。所以我們要了解煩惱是真正的敵人,我們徹底要消滅的敵人,最主要的就是煩惱了。

有一句俗語,「外在的敵人還不如內在敵人的壞」,就是內在的敵人它永遠是壞過於外在的敵人,因為它是屬於內在的,它會慢慢的破壞我們內部的情況,因此它真的是壞過於外在的敵人。那真正內在的敵人,就是內心上的煩惱。外在的敵人,就如同剛剛所講的,我們可以抵抗、我們可以面對他、我們可以跟他解釋,甚至我們可以逃避他,假使有戰爭的話我們可以攢到地底下,我們可以躲避的。但是煩惱一來的話,你攢到地底下還是有煩惱啊!你怎麼躲避?

煩惱它是如何傷害我們的呢?它是以微笑的、這種很慈悲的笑容面對著我們,慢慢、慢慢的它騙了我們,它給我們的感覺就好像是自己的朋友,好像跟你是最好的朋友,是這樣子來騙我們的。換句話說,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都被它騙了。如同《入行論》也有講到說,煩惱確實就是如此,它以慈悲的笑容,以很狡猾的心機來誣賴你、欺騙你,無始以來欺騙到現在。就連賢劫千佛都已經無數次降世到這個世間了,但是還是拯救不了你,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你的煩惱的緣故。所以我們的煩惱是非常強而有力的,而且它會帶來許多痛苦的,但是我們要了解一點,這種狡猾的、欺騙我們的煩惱,它可不可以永恒的斷除?這個是我們要去觀察。

當我們在觀察這一點的時候,佛陀剛開始講到苦諦,之後講到集諦(也就是煩惱的這部分),之後又講了滅諦(煩惱是可以斷除的),為什麼呢?煩惱它本身是一個錯亂識,它的所執、它所向的是與實際不符合的,它看到不是真實有的,實際上的情況是非真實、無自性的,所以無自性的智慧是有的,而且我們可以證得的。當你的心續上建立了無自性的智慧時,認為這是有自性、有真實的煩惱自然就會離開了。因為在同一個時間之內,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違的意識產生,一個是有真實的、一個是無真實的,這兩個不可能同時產生的,這是一點。

再加上煩惱看起來好像非常有力量,但是它沒有依靠、它沒有理由,實際上它不是真實的、它沒有理由的。它看起來很霸道,就像我們見到霸道的人的時候,剛開始我們不講話,他就會罵一大堆,好像很有理由的樣子,罵你啊!或者指責你啊!什麼等等的。但是你好好仔細的用理由去問他的時候,他慢慢的就沒有話說了,甚至於逃走了。但是有理由的人,剛開始他不會講得很大聲,他小聲的、輕聲慢語這樣跟你講、跟你解釋,透過這樣詳細的解釋之後,慢慢的他的答案就越來越多,因此他依靠就越來越多。最後所依靠的,就是有理由的人,他永遠是站著穩、坐得穩的,霸道的人、沒有理由的人,他永遠是要離開我們的。

同樣的道理,煩惱的力量很強沒有錯,但是因為它沒有證量依靠的緣故,它還是會離開的。空正見它是因為有依靠、有證量的緣故,實際上就是無真實,所以無自性的智慧它是有理由的,就是因為它是有理由的緣故,我們串習它的話,它慢慢可以增長。增長的同時,沒有理由的無明,就會離開我們,因此滅諦是可以證得的。再加上我們內心的體性就是「唯明唯知」,在這個唯明唯知的體性當中,它並沒有自性的污染(污染是暫時性的),不是意識的自性的污染,因此它還是可以斷除的。因為意識的自性當中沒有任何的污染,它只是屬於暫時性的,所以以這兩種的理由,我們可以知道煩惱是可以斷除的。

剛開始我們在思惟苦諦、還有集諦的時候,它會使我們內心沮喪,好像把整個心收攝回來,覺得沒希望的樣子。但是因由佛陀所講的滅諦,好像有一個新的希望,整個內心會開闊,會覺得很高興。因此由這種四聖諦的思惟,可以讓我們體會到煩惱的傷害性,生起畏懼煩惱的這種出離心(出離煩惱的心),之後依由滅諦再讓我們生起希求解脫的希求心。透過這兩種思惟而產生的出離心,才算是真正具有圓滿條件的出離心,我們要生起的出離心就是這種的出離心了。

如同洛桑確堅大師他曾經說過,假使只是出離「苦苦」的這種出離心,那是連畜生都有的。假使只是出離「壞苦」的這種出離心,這種心外道也有的。真正佛教裡面所講的、不共的出離心是什麼呢?就是如實的了解,這些的痛苦的根源是業和煩惱,為了使我們能出離「行苦」的這種希求解脫之心,這一種的出離心才算是佛教不共的出離心,他曾經講過這句話。透過這樣的思惟,你才有辦法從內心深處產生真正的出離心。假使內心上對出離沒有深刻的體驗、或者是體會的話,以後在修學悲心的時候,是很難生起真正悲心的量。因為悲心的量,就是要體會眾生的痛苦、他人的痛苦,自己本身沒有體會這種痛苦的話,是無法體會他人的痛苦的。

我現在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以一般人來講的話,他看到畜生、或者是可憐的狗、或者是貓,看牠很可憐的時候,自然就會想說:很可憐!自然會產生這種憐愍心。但是在這個憐愍心產生的同時,也會對其他的人產生競爭比較之心、嫉妒心。其實你生起競爭比較之心、或者是嫉妒心的對象,他本身也是具有極大的痛苦。就是因為不了解、沒有體會他所得到的是什麼樣的痛苦,所以才會產生競爭、還有比較的這種心態,這是由於不了解他人的痛苦的緣故。所以我們如實的讓自己去體會輪迴的痛苦之後,再去推理他人也有如此痛苦的話,這樣子才有辦法促成生起大悲心的主因之一。

有了出離心,也就是體會自己痛苦的心,再加上悅意其他一切有情眾生的這兩種心聚合之後,才有辦法生起真正的大悲心。補充一句就是說,自己有這種痛苦了、有這種體驗了,同樣的他人也有如此的痛苦,有這種認識的心,這是之一。第二個在以下的修心會講到就是說,要悅意他人的這種悅意心,這兩者具足之後才有辦法真正的生起大悲心。

因此,當自己內心生起了認識痛苦的出離心,你自然會產生更強的希求解脫的這種希求心。由此當你在認識其他眾生都有如此的痛苦,而且你也悅意一切有情眾生的話,那原本的出離心就會變成推動大悲心的主因之一,那原本希求解脫之心,它就會推動希求佛果位的這種希求心的主因之一了。因此修行菩提心正行之前,必須要有修學出離心的基礎,再來修學菩提心的話,那才是正確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如同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或者《菩提道次第略論》裡面都會講到,無論是任何大小乘的經典,我們都可以看到四聖諦。因此在修學「修心」的時候,修心的次第也是如同今天所說的一樣,四聖諦為基礎再來修那才是正確的,我覺得這句話講得非常有道理。

在《修心七義》裡面,就分七個不同的順序了。《修心七義》裡面哪七個不同的順序呢?就是為了生起決定勝的這個前行,這是第一個部分。第二個部分就講到菩提心。第三個就是違緣轉為菩提道用。第四就講到一生修行的方便。第五個就講到修心之量。第七個就講到修心的誓言,第七個就講到修心的學處,就講這七個部分。以上的這些部分,是屬於《修心七義》的第一個部分,決定勝之前的前行,這一部分已經結束了。

乙二、正行菩提心寶修行次第(分二)

丙一、修習世俗菩提心次第(分二)

丁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丁二、宣說修心次第(分二)

丙二、 修習勝義菩提心次第

丁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這裡面講到先修學世俗菩提心,後修學勝義菩提心。在《修心七義》裡面它是倒過來講,也就是先修學勝義菩提心,之後再講修學世俗菩提心。但是在《廣論》裡面是講到世俗菩提心先修學,後再講到勝義菩提心的。這可能有它特別的用義,為什麼呢?因為在《般若經》,就是《大般若經》、或者《般若十萬頌》、或者《八萬頌》裡面,雖然有講到空性的這些道理,但是為了使大乘種性,他們不要墮落於過分的寂樂的這種寂靜邊的緣故,所以先跟他講世俗菩提心,之後再跟他講空性,他就不會墮落於涅槃的寂靜邊,也不會墮落於輪迴的邊,所以先講世俗菩提心之後再講空性。

但是在此就如同《廣論》裡面,先講世俗菩提心之後,再講勝義菩提心了,以一般來講的話,這種的次第是比較正確的。但是以上根者而言,如同以前介紹的那本修心論典一樣,先講勝義菩提心,之後再講世俗菩提心的話,對上根者是比較適合的。為什麼呢?就如同《中觀莊嚴論》裡面有講到,上根者生起大悲心之量之前,他會以空性來讓自己生起大悲心。是如何生起的呢?一個修行者他要生起悲心的時候,假使他不了解空性,他不知道有這個解脫方法的話,他在體會痛苦時,會覺得「很可憐!但是實在沒有辦法離開痛苦!」因為他不了解有解脫的存在,自己內心上沒有一個決定,所以他只會覺得很可憐而已,他不了解有一條路可以讓他出去的。如果先了解空性的話,會知道說他們是可以離開痛苦的,但是他們現在還被痛苦所轉,這時更覺得他們可憐,強烈的悲心自然而產生,這個是上根者生起大悲心之量才有這個次第的。所以以上根者而言,他先證空性,由空性的認識再生起大悲心的。但是以下根者(也就是普通人)而言,他是先修學菩提心,之後再證得勝義的(也就是空性的),總之有這兩種的次第。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故於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如入行論云:「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此說發心無間,即為佛子。

在這之前我們可以看到,「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隨逐」這裡面「隨逐」就是說,有菩提心就是大乘者,沒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者,所以是不是大乘者是跟隨菩提心而安立的,這是「隨逐」之義。「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進入大乘最主要是以菩提心而言,退出大乘也是以菩提心而言。

    聖彌勒解脫經亦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龍猛菩薩云:「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金剛手灌頂續云:「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金剛手!汝說此為最極希有,昔未聞此,此當對何有情宣說?金剛手答日: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復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猶如良田,能長一切眾生白法。猶如大地能載一切世間。如毗沙門,能斷一切貧匱窮苦。猶如慈父,周遍守護一切菩薩。猶如意寶王,成就一切義利。猶如寶瓶,圓滿一切欲樂希願。猶如短矛,能克一切煩惱仇敵。猶如鎧甲,遮止非理作意。猶如利劍,能落一切煩惱之首。猶如利斧,能斷一切煩惱樹木。猶如利器,救護一切危害損擾。猶如鐵鉤,引出輪迴水中居者。猶如風輪,摧毀一切障蔽根源,猶如嗢柁南攝集菩薩一切行願。猶如寶塔,天人非人世間所供。善男子,如是菩提心者,具彼功德,亦具餘諸無量別功德。」謂為趣入修習圓滿佛位之大乘不共門。若於相續生起,能燒一切舊造業障,能救一切痛苦恐怖,能無盡出一切增上生及決定勝果,猶如攪拌至言大海所出醍醐,如趣佛因不共近取旺盛種子。既見如彼菩提心勝利,宜應至心起勇喜,總已獲得暇滿,具足修習妙法善緣,特思惟有修大乘菩提心,我今已妙善獲得,生猛定解,為極切要。

這以上就講到菩提心的殊勝,如同大師在《菩提道次第略論》裡面也有講到,菩提心它是圓滿一切利益和功德的根源,有了菩提心它可以使資糧快速的圓滿成辦。依由菩提心的生起,可以去除無始以來所造作的業障。總之菩提心生起的當下,我們的內心會覺得非常的平靜和安祥,會有一種很不共的、很清淨的這種快樂的感受。生起的當下對自己有好處,他人也會生起快樂的感受。對於暫時來講的話,它會圓滿而且可以消除一切的罪障,以未來來講的話,它會圓滿一切的佛果位,它會圓滿一切自他二利的事業。總而言之,菩提心以任何角度去觀看,它唯有安樂、唯有利益,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傷害、任何負面的作用。所以我們今天有機會能聽聞菩提心的修持,有這個機會能思、還有惟。當然聽聞,光是聞、還有思是不夠的,必須還要去學習。所以既然你已經了解了菩提心的殊勝利益,而不去學習那不是很浪費嗎?因此故當勵力好好的去修學菩提心的修持。

丁二、宣說修心次第(分二)

戊一、修習世俗菩提心正行教授(分二) 

己一、修習希求利他菩提心次第(分二)

庚一、由勝利過患門中顯自他換

庚二、修習希求利他菩提心之正行

己二、修習希求菩提菩提心次第

戊二、彼支分教授  

庚一、由勝利過患門中顯自他換 

    總諸大車於修菩提心分希求利他及希求菩提二者。如同《現觀莊嚴論》裡面有講到菩提心的定義,它如何講大乘發心的定義呢?就是由希求利他發心為主因,而生起了希求菩提的這種希求心,與希求菩提的這種希求心相應的這個「心王」,就稱為菩提心。菩提心它必須要有相應於菩提的這種希求心,什麼叫「相應」呢?就是希求利他的這種發心是菩提心的因,具有這兩者特徵的這個心王,我們就稱為菩提心。為了使我們成辦菩提心,初中須視所利境之有情為可愛悦意相者。所以我們要讓自己產生悅意,為了使我們產生悅意慈心,所以由何成辦,謂由七因果門正引導時,有兩個方法,一個就是以七因果的方式,那七因果的方式是如何修學的呢?因見於親友生悅意,於怨敵生不悅意,於中庸生捨心,故須修一切有情為親。就是觀想一切有情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因此而產生了這種悅意的慈心,而現起可愛悅意之相,這是一者。究竟之親乃為母,這是以一般而言,像狗或者是貓來講的話,養育的責任最主要是以母狗、母貓來負責任的,公狗、公貓它絕對不會管的。有一些鳥類來講的話,公鳥和母鳥就是在小鳥還沒有長翅膀之前,牠們會以溫暖的家庭慢慢的培養這隻小鳥,等牠長好翅膀自己能飛行之後,牠們才離開的,就是有分這兩種。以個人而言,有一些人可能對自己比較有恩惠的是父親,對母親他不會感到特別具有恩惠,這是個人的特殊情況。總之以一般而言,教育子女最主要的責任是由母親來擔任的,所以究竟之親乃為母,故由修習知母、念恩、報恩三門修悦意相。這是一者的修法。

第二者的修法就是自他相換的修法,自他相換的修法最主要是,依聖者寂天教典修行類中而修學的,如何修學的呢?最主要是講到「愛我執」的過患,假使你過分的注重愛我執的話,它所帶來的就是過失,假使你先把愛我執擺在一邊,而去愛他人的話,自然就會得到許多的功德。因為這兩個的辨別所以「捨棄愛我執」,就是「取回愛他執」,因此而修學了一切有情悅意可愛之相,這是一種的修學方式。就如同上面所說,由多門思我愛執過患而破斥之,最主要是思惟愛我執的過患來破斥愛我執,另由多門思愛他執種種勝利,於所利境之有情修習可愛悅意之相。大菩薩切喀瓦之修菩提心理,係依於後者而產生的。

七因果、還有自他換的修持,若是能合一、互相輔助的去修學,那是最好不過了。修學七因果的時候,它最主要先觀想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無論是親友也好、或者是敵人也好,他們都是平等的。無始以來,有層次的去觀想,以這種角度去看的話,沒有一個是絕對性的親人,也沒有一個是絕對性的敵人,因此而觀想遠離親疏的這種平等捨。之後再知母、念恩、報恩,之後修悅意相。這是以七因果的方式來觀想念恩、報恩的,最主要是以親人來觀想報恩的。

但是自他換,在修學自他換的時候,觀想這種平等捨,並不是說只有遠離愛恨親疏的這種平等捨而已,而是說一切眾生他有離苦得樂的心態,同樣的我也具有如此的心態,因此而觀想平等捨。最後再以多門思惟愛我執的過患、愛他執的種種勝利。因此你可以這樣去比較一下,愛我執好呢?還是愛他執好?假使你覺得「愛他執」好的話,就要從這方面多多的努力。當你覺得「他人」比你還要重要的時候,那時候才算是真正的自他相換。因此而產生了報恩,之後再生起悅意相。

由此再去觀取捨的時候,取捨的修持是取先觀、捨後觀。取就是由悲心觀取,由慈心觀捨。由悲心觀眾生的痛苦而取回,由慈心觀自己的功德給予眾生這就是捨,所以由悲心觀取,由慈心觀捨。這樣的觀修方式之後,再觀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不是說「就這樣得到一切快樂」而已,不是這種的發願。而是很實際的「我為了一切眾生的離苦得樂,我要成辦一切」,這樣清淨的意樂才會慢慢的產生,由此才會生起具有二希求發心的菩提心。

庚一、由勝利過患門中顯自他換(分二)

辛一、由思我愛執過患門,顯示應捨。 

                           辛二、由思愛他執勝利門,顯示應取。 

頌曰:「眾過歸於一」,如同《修心七義》裡面有講到「眾過歸於一」這句話,這邊所講的「一」,最主要講到「愛我執」,以凡夫而言愛我執和我執,他們就像最好的朋友一樣一直在傷害我,這兩者就等於是一體一樣一直在傷害我。所以以眾生、以凡夫而言,一切的痛苦也是由愛我執和我執而產生的。一切的不吉祥、一切的煩惱複雜的問題,也都是由愛我執而產生的。不要說我們,就是連已經斷除煩惱的阿羅漢,已經證得果位的阿羅漢,也是依由愛我執的緣故所以沒有辦法圓滿自他二利,沒有辦法圓滿的斷除所知障,沒有辦法圓滿佛陀的一切種智,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阿羅漢還有愛我執的緣故。所以不要說凡夫的眾生,就是連阿羅漢都會被傷害的話,那我們就可以體會到「眾過歸於一」這一句話的重要性。我等有情不欲痛苦而降臨之,所欲弗成,其根本者,若向外尋求其他過失歸處,此是錯謬,我們一般人這樣認為,今天有一些事情錯了,你的手馬上就會往外人指,不會往自己指,這根本是錯誤的。因為真正的錯誤是自己而產生的。因此由愛我執而導致什麼呢?無間地獄乃至有頂間,生為五或六道眾生,長時由種種廣猛門中感受痛苦,此等一切非為無因,不順因生,乃依業與煩惱集諦所生,且業係煩惱所造,故煩惱為主。煩惱當中,又以我執無明為生一切痛苦根源也。這裡面所講的無明我執,它當然也講到真實愚癡的無明,它也有講到愛我執。為什麼呢?

入行論云:「一切世間所有諸逼惱,怖畏苦痛凡諸衰損事,悉皆從於我執而出生,此大惡魔於我有何益。」在《入行論》裡面有講到,此大惡魔於我有何益?這個「此大惡魔」就是愛我執的意思。此復我執所主之諸煩惱,其自損者,乃大損性也,勿長時與其相順。又云:「如是恒時相續為怨敵,損惱大聚唯一增長因,若於我心不動常堅住,何能歡喜不畏生死輪。」這以上就講到以凡夫而言,愛我執和實執它們就像一體兩面的東西一樣,它會傷害我們的,就是「一切眾過歸於一」一樣,就是如同《修心七義》裡面有講到「眾過歸於一」一樣,它是一切過失的根源。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