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9 07:57:18
學習次第 : 初階
修心日光論·釋緣宗譯本 一
一、 修心七義論根本頌
二、 修心日光論科判
三、 修心日光論
四、 大乘修心七義覺受引導文
五、 附:修心八頌
修心七義論根本頌
甘露藏教授 從金洲傳來
應知諸教義 如金剛日樹
五濁橫流時 轉為菩提道
第一義、菩提心的四種所依法
初學諸加行
第二義、兩種菩提心修法
眾過歸於一 修眾皆有恩
取捨間雜修 取次從己起
彼二禦風修 境毒善各三
總攝座後教 威儀盡誦持
得固應習密 思諸法如夢
觀心亦無生 對治自然解
道體住賴耶 座間如幻夫
第三義、惡緣轉菩提道
罪滿情器時 惡緣轉道用
遇緣即修習 四行勝方便
第四義、總示一生修法
應修五種力
大乘往生法
五力重威儀
第五義、修心純熟之量
諸法歸一要 二證取其主
常懷喜悅心 修量餘處顯
修成具五相 散能即修淨
第六義、修心者的三昧耶戒
恒學三總義 強斷取刻薄
應毀一切因 常修諸特境
不觀待眾緣 心改身如故
勿說缺支節 勿思他人非
斷一切希果 斷舍摻毒食
不可依長遠 莫發粗惡言
不候險要路 莫刺激要害
犛載勿移牛 公利不爭先
天莫變邪魔 樂因不求苦
第七義、修心者的學處
一貫眾瑜伽 初後修二事
學習易修行 二境皆安忍
二戒捨命護 當學三種難
一切轉大乘 珍重遍深修
取三主要因 先治重煩惱
當取義大者 修三不退失
具三不舍離 倒應修對治
今當修主要 未來常披甲
勿作六顛倒 修不作間歇
徹底勤修習 觀察令解脫
不作矜誇事 氣量勿狹隘
不可以輕急 勿貪取報酬
由自勝解力 摧苦及惡名
求治我執教 今死亦無憾
修心日光論科判
甲一 為了令有智慧的人士,發起欲樂心趣入教授,宣說傳承歷史以及教授的殊勝,分二
乙一 為了顯示法源清淨,宣說傳承歷史及同時所顯示的教授殊勝
乙二 為令對於教授發起恭敬,從教授的不共勝利方面,特別地宣說教授殊勝
甲二 正式宣說大寶勝王教授,分二
乙一 加行,思惟菩提心所依法,分四
丙一 思惟暇滿、義大、難得理
丙二 思惟於此世不能久住,死無常理,分三
丁一 總決定死,分三
戊一 死主決定會來,無緣能退卻者
戊二 思惟壽量無增,且無間速減,故決定死者
戊三 思惟存活之際,亦無閒暇修習正法,而決定死者
丁二 死無定期,分三
戊一 思惟南瞻部洲壽量不定
戊二 思惟死緣眾多,而活緣極少的道理
戊三 思惟身極危脆,死無定期者
丁三 死時除法以外,什麼也不能饒益自己
丙三 思惟業因果,分四
丁一 思惟業果決定者
丁二 思惟業增長廣大理
丁三 思惟業不作不會遇之理
丁四 思惟業造已不失壞之理
丙四 思惟輪回過患,分六
丁一 思惟不定過患者
丁二 思惟不知滿足過患者
丁三 數數捨身過患者
丁四 數數結生過患者
丁五 思惟數數高下過患者
丁六 思惟無伴過患者
乙二 正行,修習大寶菩提心次第,分二
丙一 修習世俗菩提心次第,分二
丁一 顯示入大乘唯一門為發心
丁二 宣說修心次第,分二
戊一 修習世俗菩提心的正行教授,分二
己一 修習希求利他的菩提心次第,分二
庚一 從功德過患之間,顯示相換,分二
辛一 思惟我愛執的過患,示應捨棄
辛二 思惟他愛執的利義,示應修持
庚二 希求利他的菩提心正行,分二
辛一 正行時的修法,分二
壬一 修習慈心之理,分三
癸一 施捨身體,分二
子一 向有情世間施捨的情況,分二
醜一 向未入道補特伽羅施捨的情況
醜二 向已入道補特伽羅施捨的情況
子二 向器世間施捨的情況
癸二 施捨受用財物的情況
癸三 施捨善根的情況
壬二 修習悲心之理,分二
癸一 從情世間,攝取的情況
癸二 從器世間,攝取的情況
辛二 下座後的修法
己二 修習希求菩提的菩提心次第
戊二 修習世俗菩提心的支分教授,分五
己一 惡緣轉為菩提道,分二
庚一 總示
庚二 廣說,分二
辛一 依據殊勝的意樂——菩提心,轉惡緣為道用
辛二 依據殊勝的加行——淨障積資,轉惡緣為道用,分四
壬一 積資
壬二 淨罪
壬三 供魔
壬四 於護法,布獻食丸,勸請事業
己二 總示一生修法,分二
庚一 應修五種力,分五
辛一 牽引力
辛二 白法種子力
辛三 對治力
辛四 願力
辛五 串習力
庚二 五大教授與臨終時教授結合者,分五
辛一 白法種子力
辛二 牽引力
辛三 對治力
辛四 願力
辛五 串習力
己三 修心純熟之量
己四 修心誓言,分二
庚一 用偈頌顯示內容連貫的誓言
庚二 現在以長行散文的方式宣示與前面類似的內容
己五 顯示修心學處,分二
庚一 以偈頌宣示的內容
庚二 以長行宣示的內容
丙二 修習勝義菩提心次第,分三
丁一 堪為聽此教授的法器
丁二 顯示修習勝義菩提心的時機
丁三 正示修習勝義菩提心的教授,分二
戊一 略說,分二
己一 根本定修法
已二 後得修法
戊二 廣說,分二
己一 識別無明,顯示它為輪回的根本
己二 想要斷除它,則需要抉擇無我正見以及抉擇的情況,分二
庚一 抉擇二無我的次第
庚二 正式抉擇無我之理,分三
辛一 人無我,分二
壬一 最初先認識安立處補特且羅
壬二 抉擇如是補特且羅無自性,分二
癸一 抉擇我無自性
癸二 抉擇我所無自性
辛二 法無我
辛三 依彼人法顯現如幻理,分二
壬一 相似的如幻義
壬二 正確的如幻義
修心日光論
虛空祥尊者著
緣宗譯
于一切時處,頂禮歸依這些胸懷大悲的大德蓮足下,我虔誠地祈願:大悲攝受!永永不舍:
慈悲根本所萌生,
菩提心船善修飾,
高揚六度四攝帆,
精進不懈風鼓動,
救拔有情脫有海,
渡至如意遍智洲,
超勝舵手無等釋迦佛,
慈氏、無著、世親、安慧尊,
文殊、龍樹、勝聖寂靜天,
金洲大師、具德阿底峽,
聖仲敦巴、昆仲三尊等,
傳承諸師足下恭敬禮!
大車道軌各各不混雜,
清晰分辯如理善傳授,
濁世第二法王宗喀巴,
文殊大士足下恭敬禮!
大士開示殊勝諸教授,
修習菩提勝心妙義理,
如是清淨我將善開演,
諸具勝乘道緣應諦聽!
在此,將要開示名稱普揚的《最勝耳傳大乘大寶菩提心修心教授》 ,其中分二:
甲一、為了令有智慧的人士,發起欲樂心趣入教授,宣說傳承歷史以及教授的殊勝;
甲二、正式宣說大寶勝王教授。
甲一、分二:乙一、為了顯示法源清淨,宣說傳承歷史及同時所顯示的教授殊勝;
乙二、為令對於教授發起恭敬,從教授的不共勝利方面,特別地宣說教授殊勝。
乙一、頌曰:“甘露藏教授,從金洲傳來。”
總的說來,無上圓滿的正等正覺佛陀,所開演的八萬四千法蘊,或次第所轉的三轉*輪,攝集起來有二種:
一、是僅僅為了斷盡錯亂的我執,而說的道及其支分;
二、是為了修習一味利益他人的意樂,而說的道及其支分。
前者從所說的內容,分聲聞、獨覺二乘,從能說的方面,則是小乘三藏,以引導具有聲聞、獨覺種姓的士夫趣入涅槃。後者從所說的內容,分為因、果大乘 ,從能說的方面,則是大乘顯密經續。
在這裏,為了令那些有緣的補特伽羅,獲證一切智的佛陀聖位,而宣說修習作為大乘之門的菩提心教授。
世尊婆伽梵所宣示的一切修心教授,有三種不同的大車道軌 ,它們任何一種都能磬盡無餘地摧滅八萬四千煩惱重病及由此滋生的生老病死諸大苦流,而順利安立一切有情于清淨的無住大涅槃位。如此的甘露教授是一切甘露中最為殊勝尊貴的。
所言“甘露”,梵文為“阿姆達”,意義為“施與無死位”。比如,善知調藥的神醫,對疾病細加診斷後,配治藥物,令患病者服下,則能令患病者,擺脫老病死的陰影。而其中最為尊貴稀有的靈丹妙藥,則是僅僅聞到它的氣味,亦能迅速清除蔓延周身的惡蛇劇毒,而它就是《大般若經》中所說的“莫耆”,是一切藥物中最為稀有靈驗的萬靈丹。
以此為喻,如果對聲聞、獨覺菩提,發心希求,並且無餘地修習小乘道的一切支分,雖能從輪回的生老病死中解脫出來。
但是,若是發心趣求無上菩提,並且修習一切道支,則能證得一切種智的佛婆伽梵寶位,那麼此時,即使聲聞、獨覺大阿羅漢,及清淨地 的大菩薩不能斷盡的不可思議死(變異生死),亦能斷盡無餘。
所以說,施與無死位的一切甘露中,如心臟般最極殊勝尊貴的,即此大寶菩提心。
那些修心大車道軌,如三條大河匯歸入于大海般,全部集于金洲大師處,他將擁有的教授,又傾囊相授于阿底峽尊者。
阿底峽尊者,在印度、克什、鄔金、尼泊爾、西藏,有許多證量不可思議的善巧成就弟子。但其中能夠廣大發揚上師的事業,受持全圓傳承的大士,即度母所授記的仲敦巴·甲瓦迥乃(勝者生源)。
善知識仲敦巴曾得到這樣的預言說:“北部熱振,是個猶如西方鄔金的聖地,未來法門龍象輩出,將湧現出許多成就者”。如其所言,其中,能遵從上師言教,秉持顯明佛法事業的弟子即為昆仲三尊。此中聲譽廣博的大善知識博多瓦,是十六大阿羅漢之一因竭陀尊者的化身,他擁有善知識仲敦巴全部的顯密教授。
博多瓦尊者事業興盛發達。他以《菩薩地論》、《大乘經莊嚴論》、《本生論》、《集法句論》、《集學論》、《入行論》六部論典,作為講聞的根本,以大寶菩提心作為修習的中心,使佛教事業,用講修二種方式巨集揚光大,從而出現兩千多位一心追求解脫的弟子。
其中的佼佼者:如涅地有郎、泥二位,藏地有熱、囊二位,康地有廈、霞二位,鐸地有白、饒二位,衛地有日、月之稱的朗、霞二位 ,以及善知識智巴、當巴、大德紮噶巴等。
據稱其中大善知識霞惹瓦,擁有全部教典教授,並受命主持聖教、弘揚佛法。他對約二千八百名弟子,廣宣六部教典及教授,其中四名受法弟子為:齊隆葛謝受持淨戒行法,大德達乃瓦受宣講法,涅瑪得瓦受加持法,大德伽喀巴受菩提心法。
大善知識伽喀巴 ,最初在涅地,依從加鄉巴上師聽受了朗日塘巴的修心八頌 ,由此對於噶當派教法,種下了淨信之因。後來漸漸雲遊到拉薩,想尋求修心方面的教授,一些聰慧道友勸勉他:“所謂大乘上師,應是如日月般飾在雙肩,引以為榮的,因此你最好去依止霞惹瓦,或者甲域瓦其中的任何一位大德學習。”
這樣商量決定後,伽喀巴就前往正住在“瑤亢巴”的大德霞惹瓦那裏,那時,大善知識正宣講《聲聞地》,伽喀巴聽講後,甚感迷茫,內心沒有生起絲毫變動,他想:“應該向善知識請問修心方面的法,這裏到底有沒有?或者有,又適合不適合修習?如果回答說沒有或不適合修,我就離開這裏,到別處參學去。”
伽喀巴這樣心存疑慮、舉棋不定之時,正巧有一天,有施主邀請其他僧眾赴齋應供,大眾去後,大善知識獨自經行繞塔,伽喀巴於是走到面前,把自己的披風鋪在地上,說:“請大德在這裏稍坐片刻,我有些話要向您請問。”
霞惹瓦說:“法師!一切應談論的法義,我已在講經時的法座上解釋清楚了,難道還有什麼疑惑嗎?”
伽喀巴念出朗日塘巴的修心八頌,說:“您處若有這樣的修法,像我這樣心性頑劣之徒,無有定處、隨業漂泊,遇上他人無故欺侮漫駡的時候,修習此法,亦曾稍微有所幫助。若暫時通過修習,雖然沒有很好的善相產生,是否應該堅持不懈地修習下去?這種法是不是佛果的因呢?”
這樣問時,開始,大善知識還慢慢數著一條一百來顆的菩提子念珠,後來聽到這裏,迅速收起念珠,神色莊重地說:“法師!沒有什麼應不應該的!對於無上佛果,如果不發心希求,當然不用談論它,若是希求,如果不入此道,成佛是根本不可能的!”
伽喀巴通過這話的語氣,感到他定有殊勝覺受,又說:“我們修行人,應以經教為依據,不知有沒有清淨的依據?”
“這樣的清淨道,誰不依聖龍樹菩薩為定量?如《寶鬘論》 中所言:‘眾罪鹹歸我,我善施眾生’ 。”
“弟子對此法深生信仰,願善知識悲憫攝受!”
“若是這樣,應堅持住下來,因緣時節一到,自會知道的。”
“那麼,在法會期間,為什麼一點也沒談及這樣的法語呢?”
“如果沒有適合修習此法的人,雖然講了,又有什麼用呢?”
於是,伽喀巴頂禮三拜後,回到住房,從房東枕邊的書中取出《寶鬘論》,閱之正如所說,分別思慮頓時煙消雲散。隨後,他在瑤地兩年余,極貢六年,夏瓦四年,前後共有十四年的時間裏,依止大善知識,專心修習此教授,從而生起清淨的覺受證悟,曾歡喜地說,往昔變賣家財、臥于馬圈飼料中的夙願終於有了結果!
伽喀巴大師座下有九百多位追求解脫的弟子,其中如卓撒的瑜伽士相尚,然匝熱蔔的瑜伽士相衣,瓦郎的管家頓達,勞巴的塘姆加親巴,加邦塘巴,然巴拉當巴大德,無比的加瓦塞等,成為無量眾生的依怙,特別是塞·吉哦瓦 ,在二十一年中,如影隨形地依止,從而如一瓶水無有餘漏地倒入另一瓶裏一般,獲得全部經典與教授傳承,登堂入室,盡得真傳。
由“塞·吉哦瓦”善知識傳于教自在“拉親包”叔侄等,由此漸次傳來的修習菩提心的教授,是我從具有不可思議力量及悲心的大士——“寶天釋迦福幢吉祥賢善”處,圓滿聽受獲得。
“然巴拉當巴”傳下來的各種教授,以及濁世大菩薩吉祥“無著賢”著作的《七義論詳解》 ,我從他的大弟子譯師“嘉卻華讓哦”尊前聽受獲得。
後來,在人天世間的導師、怙主文殊菩薩應化的一切智宗喀巴大師前,我祈請以覺受引導的方式,講授“拉當巴”所傳的七義論時,大師慈悲地開示道:“各種不同大車軌師傳承的菩提心修法中,大德伽喀巴的修菩提心之法,顯然是依據寂天菩薩的論著而宣說的一種教授,因此應當按照寂天菩薩的宗規講解!這個修心法根本頌的數量及次第順序,雖時有不同,但若好好地整理彙編起來講解,將會成為諸位智者歡喜的教授,因此就按照這個修心法講解吧!”
如前,簡單概要地解說了教授傳承的歷史及殊勝。
乙二、為令對於教授,發起恭敬,從教授的不共勝利方面,特別地宣說教授殊勝。
頌曰:“應知諸教義, 如金剛日樹,
五濁橫流時, 轉為菩提道。”
暫且不要說,具足圓滿無缺的金剛大寶,能夠一掃貧乏,賜諸欲樂,即使稍微擁有它的一部分,亦能映蔽其他一切稀有飾品,不但不失去金剛大寶的名字,還能橫掃一切貧乏苦厄。
同樣,下面要宣說的修菩提心教授,不要說全部於內心生起覺受,即使少部分經義,在內心裏生起,亦不會失去菩薩的美名,且能映蔽聲聞、獨覺,掃盡一切輪回中的憂悲苦惱。
赫奕的日輪,其本身不僅沒有被黑暗覆蔽的時處,而且一旦日光普照,那麼,朗朗杲日下的大地,黑暗亦會隱跡遁形。
同樣,下面要宣說的修習菩提心教授,姑且不要說全部於內心生起,即使少部分經義於內心上生起,亦能使我執愚癡,及其引生的我愛執等根本煩惱、隨煩惱的黑暗沒有生起的時處。
不要說全部藥王樹有著清除四百零四病的力量,即使藥樹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如其根莖、花葉、果瓣等,亦能息滅諸種病疫。
同樣,下面宣說的菩提心教授,不要說全部於內心上生起,哪怕少部分經義於心中生起,亦莫不是息滅八萬四千頑疾的靈丹妙藥。
特別是人天導師釋迦能仁,應跡於五濁橫流之時,而今天更是濁世中的濁世,諸多有情,所思無非煩惱,所作無非惡業,除了自己,別的任何人發生不幸,都會情不自禁地顛倒隨喜;除了自己,即使僅聽說別的任何人有了好運,內心都會充滿嫉妒的苦痛,身口意三業之行,無不是以損惱他人為樂。
如此的有情充滿世間之際,歡喜善品的天龍護法,為了守護清淨教法與四眾弟子,而前往他方世界。而嗜好惡法的人與非人等一切邪惡的勢力卻猖獗囂張,向此世間播散著不吉祥的災難障礙,特別是對於進入佛門如法修習之善士,更是耍盡詭計,作種種阻撓。在這樣惡緣薈萃競技之時,如果不在這樣的正法上努力行持,常常不能一帆風順地修習徹底。但是若入此法門,精進修持,那麼,惡緣則由轉道用之法,轉變成助伴。
這樣的修行人,對於障礙修法的人而報之於順緣,所以被稱為“智者”。
能夠把惡緣扭轉為修法的助伴,故稱為“大力士”。
轉變惡緣為道用的這種教授,即是凶兆轉攝為吉祥的教授。
如果惡緣轉為道用,則會從惡緣的重重險道中解脫出來,當到達對治道的坦途大平原時,那麼,修習彼法的色身雖僅占區區方寸之地,亦可稱之為“極樂世界”,因為任何內外惡緣,亦不能令其產生絲毫不快,反而成為安樂的依伴。
這樣的色身,亦可稱之為“不動世界”,因為即使身心之苦如火堆煎熬般,亦不能使之動搖一分、變其容顏故。
亦可稱之為“樂源城”、“諸法皆樂三摩地”。
經言在淨土中,歷經長劫積聚的資糧而在五濁橫流、內外違緣充滿的此時,稍加努力即可迅速短時間成辦,而其中所說變惡世為賢善圓滿時的殊勝方法,在下面正行中將會宣說。
甲二、正式宣說大寶勝王教授,分二:
乙一、加行,思惟菩提心所依法;
乙二、正行,修習大寶菩提心次第。
乙一、頌曰:“初學諸加行”,分四:
丙一、思惟暇滿、義大、難得理;
丙二、思惟於此世不能久住,死無常理;
丙三、思惟業因果;
丙四、思惟輪回過患。
從此處乃至修習勝義菩提心之間,在修習各種所緣行相時,皆分為座中正修、下座後修兩種階段。
座中正修時又分前行、正行及結行三種。
前行:如金洲大師傳記中所說,從莊嚴住處、善置身口意所依,乃至供奉曼則、從三種大義利方面祈禱求加等,具備如是加行六法。
正行:從無始乃至今日,我們被心控制,心又被煩惱控制,而煩惱攝集了無邊流轉輪回的根本之業。這些因緣使我們受盡輪回的痛苦。現在我們應把這種被動的局面扭轉過來,能夠駕禦控制自心,獲得自在,住則安住在所緣上,放則應有隨心所欲的堪能性。
若果真如是,則除了當時的修習所緣境外,不被任何其他的散亂緣、昏沉掉舉所左右,屆時,如其次第數量,鮮明不亂地修習所緣境。在修習的各個階段,除了修習禪定度外,其他修時,皆為思惟修,應如不同修法階段所說的那樣修習。
結行:如依《普賢行願品》發願文等,以無垢淨願,至心發願祈禱。
依靠這種方式晝夜六時修習。
下座期間,如都攝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不睡眠時精進於瑜伽及睡眠時應如何行持等,都是生起殊勝止觀的因資糧。這些是由無著菩薩傳下來的,應如是行持。
丙一、暇滿體性,為祛除八種無暇,得到十種圓滿。
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中說:
“執邪倒見、生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
及生邊地懱戾車,性為愚啞、長壽天。
任於其一受生已,即為八無暇過患,
遠離此八即得暇,故當策力斷生死。”
我們要想得到閒暇,就要斷除人中所攝的四無暇以及非人所攝的四無暇。
十圓滿中,五自圓滿者,如雲:
“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
五他圓滿者,如雲:
“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憫。”
對照這些條件,思惟自身具備殊勝暇滿的情形。
總之,修行究竟決定勝、成就三種菩提果的殊勝身體即是人身,而其中三洲中,我們南瞻部洲人,更是一切顯密經典中,一再讚歎的修習解脫道的所依身。
如聖勇雲:
“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
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珠,
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得到什麼能種下,度越生死彼岸的菩提種子呢?對於殊勝菩提的妙種來說,比起如意寶珠還要殊勝的,即是這個有著種種功德大義的人身,有智慧的人誰會讓它徒自消耗空無果利呢?)
《入行論》雲:
“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
無餘欺過此,亦無過此愚。
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
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
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
粗猛憂悔火,定當燒我心。
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
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
如受咒所蒙,我于此無心,
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既然獲得如此寶貴的閒暇人身,如果我依舊放逸懈怠而不去修善,那麼再沒有比這更可怕的自欺了,也沒有比這更堪慮的愚蠢了。
如果我已經瞭解了暇滿難得的道理,卻依然由於愚癡的蒙蔽,而心懷退怯逃避,不肯修善,那麼在臨終惡相現前的時候,一定會生起極大的憂愁和苦惱。
再者,當惡業的果報完全成熟的時候,難忍的地獄火焰將會長久灼燒我的身體,那時,強烈粗猛的憂悔心火,也必然跟著一起燃燒,灼痛我的內心。
極難獲得,而一旦獲得,又有著廣大利益之地的這個人身,我憑賴什麼才偶然繞幸獲得的呢?如果在我還具有智慧辨知利害的情況下,依然被引入地獄中受苦,那麼,我豈不像被咒術所迷惑的人一樣,成了一具行屍走肉的無心之軀而已,到底被什麼蒙蔽了,竟然連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潛伏在我內心作祟呢?)
又如聖勇雲:
“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
愚故於此身,未略集福藏,
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
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
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
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
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
(各種善法富足的人身,是在無量劫的時間裏才偶然獲得一次,如果自己由於愚癡的蒙蔽,沒有通過此身,略微積集一些福德的寶藏,那麼,這些人捨棄此身,趣向他世時,一定會由於惡業的牽引,墮入難以堪忍的惡趣中,就像到處尋寶的商主,僥倖抵達珍寶充滿的洲嶼,卻兩手空空地回家一樣。由於此生沒有積集十善業道,後世就再也不能得到暇滿人身,得不到人身而墮入惡趣,到那時,只有無際的痛苦,哪里有歡樂可言呢?所以,若自已浪擲這暇滿的人身,可以說,再嚴重的遭人欺騙的行為,也趕不上這種自欺的惡劣,再者,也沒有比這更愚蠢的行為了。)
這樣思惟後,內心要生起希求心要的意樂。
《入行論》雲:
“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
(既然已經像給工錢一樣,百般侍奉餵養我的僕人——這個身體,現今就要讓它來幫我做事情。)
又雲:
“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
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
(依靠這寶貴的人身筏,能幫助我們渡越生死的大苦海,這珍貴的人身寶筏,來生很難再度得到,所以愚笨的人啊!不要再天天貪睡了!)
博多瓦《喻法集》雲:
“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
就成辦現前增上生來說,這個身體亦具有殊勝的意義,因為即使修習人天果報的勝因——三種律儀 ,它的所依身,亦是前所讚歎的南瞻部洲人為最勝。如雲:
“難得瞻部洲人身,得時當勤修善行。”
對於難得的道理,我們當從因果兩方面思惟。分二:
第一、從因方面思惟難得者:
《四百論》頌雲:
“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
是故諸異生,當定生惡趣。”
如其所說,得到善趣身時,卻肆無忌憚地造作各種制罪或者性罪,又很少生起以後防護不作的心,所以,大多數會墮入惡趣,再也難以得到善趣之身。
《入行論》雲:
“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
若人身不得,唯惡全無善。”
(憑我這樣放逸的行為,來生恐怕連人身都沒份,何況是暇滿呢?如果得不到暇滿人身而失去修善的機緣,那就只能為非作歹了。)
《親友書》雲:
“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
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
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
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
第二、從果方面,思惟難得者:
總的說來,三惡趣中,眾生繁多,善趣稀少,而善趣之中,具備遠離八無暇的身體又少之又少,特別是得到暇滿身,心又趣向正法,更是寥若晨星、絕無僅有的了。
了知到這些道理,在得到暇滿、義大、難得的如意寶身時,我們應從多方面思惟,令生起攝取心要的善法欲。
而我們要想通過這個身體攝取心要,方法即是要修習正法,因為我們都希望離苦得樂,而離苦得樂又只有依靠正法故。
如果心存疑慮,認為:雖然要修法,但不知有沒有這個能力呢?
答曰:完全具備能力,因為外緣具足,值遇大乘善知識;內緣也具足,得到暇滿人身故。
又若認為:在來世的時候,再修也不遲吧!
不應有此想法,因為這樣暇滿的人身在未來的生世裏,再也難以得到啊!
又若認為:那就等到明年下個月再修吧!
也不應有此想法,因為自己一定會死去,而什麼時候撒手人間,卻茫然不知故。
而攝取心要的方法中,最為殊勝尊貴的,即是修習大寶菩提心。
這樣思惟後,前面所說的法即成為修習菩提心的加行支分。
丙二、思惟於此世不能久住、死無常理者:
我們還應想到:不憶念死的過患,實在是今生來世一切災禍的根本;而憶念修習死沒無常,則是為今生來世,營造一切圓滿的唯一方便。
但如果由於我們念死無常,因為自己對於現生的身體受用、六親眷屬等執戀不舍的原因,而生起恐懼感,害怕與其永久分離,這是一種根本未修習正道的懼死狀態。
那麼,應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
由於業及煩惱系縛,一切結生相續最終都不能超脫死亡,面對這種現實,我們即使有著恐懼的心,但片刻也不能推遲,徒自憂懼,又有何益?
我們應想到,漫漫來世的義利,如果現在還沒成辦,即便死去的可怕情況,而生起對死亡的恐懼,從而精勤修成各種義利,則大限來時,又有何恐懼可言呢?
思惟死無常,正行分三:
丁一、總決定死;
丁二、死無定期;
丁三、死時除法以外,什麼也不能饒益自己。
丁一、分三:戊一、死主決定會來:任受生為何種身體皆不能離死者,如《集法句》雲:
“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
尚須舍此身,何況諸庸夫?”
(不管是佛陀與獨覺,還是諸佛的聲聞弟子,他們都要捨棄這個色身,更何況一般的凡夫呢?)
任住何處,皆不能離死者,如彼中雲:
“任于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
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
(不管在這個輪回世間的任何地方,死主不能侵害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不論是藏在空中,海洋裏,還是重重的山間,都是無濟於事!)
何時受生,皆不能離死者,如彼中雲:
“盡其已生及當生,悉舍此身而他往,
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
(不管是過去、未來,還是現在出生的任何有情,都要拋棄掉這個身體而到另外一個世界去,聰明的你明白了這一切都要滅壞的這個道理後,實應當好好地安住在正法上,去腳踏實地地修行呀!)
我們也沒有能力擺脫死主的糾纏,或者用任何因素遮止它的到來,如《教授勝光國王經》雲:
“譬如有四座大山,岩石非常堅硬牢固,山體也沒有任何壞裂損傷,巍峨渾厚,觸天磨地,從四面滾滾而來,一切草木枝葉,及其一切生靈,都被碾成細粉,不是靠跑得快就可以逃走的,也不是靠力量、或財物、或咒藥等可以抵擋使之退卻的。
“同樣的道理,在這樣的四種大怖畏來時,也不是靠行路神速可以逃脫的,更不是靠力量、財物、咒藥等可以遮止的,那麼,這四種是什麼呢?
“即老病死衰。陛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的圓滿豐饒,死壞命根。從這些怖畏中,不是靠行路神速可以逃脫的,更不是靠力量、財物、咒藥等物可以遮止平息的。”
戊二、思惟壽量無增,且無間速減,故決定死者:
壽量本來就不過少許,而又沒有增加的餘地,反而又從不停息地迅速衰減,如是月盡其年,日盡其月,每日又被晝夜消耗掉。
如《入行論》雲:
“晝夜無暫停,此壽恒損減,
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逝者如斯,日夜刹那都不曾停留,今生的壽命持續地衰減下去,而且又無從額外增添,身為有情的我又怎會不死呢?)
又應從多種比喻思惟:
《集法句》雲:
“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線,
速究緯邊際,諸人命亦爾。
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
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
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
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
艱苦及短促,此複有諸苦,
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
如牧執杖驅,諸畜還其處。
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
(譬如織布,隨著一次次地飛梭走線,能速疾織完一匹布,而人的壽命亦是這樣速疾短暫!
還如那些待宰殺的羊等畜生,隨著一步步地挪動,而迅速到達屠夫的跟前,同樣,人的壽命也是這樣迅速短暫!
猶如飛流而下的瀑布,一去再不復返,同樣,人的壽命也隨著時光的流逝,再也不可能回到從前!
人的一生本來充滿著太多的痛苦艱辛,而又如此的短促,唯是速疾壞滅之法。如水中畫畫般,瞬間消失。又像被牧童持杖驅趕的畜生,不由自主地回到圈欄。而人則無奈地被老病諸苦,驅趕到死亡面前。)
《廣大遊戲經》雲:
“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
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三有世間無常的變幻,猶如瞬息萬變的秋空雲朵;眾生在輪回中生生死死,等同戲劇中角色的轉換,而眾生的壽命短暫,則像乍現乍滅的雲中閃電,更猶如咆哮的瀑布,從陡峭的懸崖上飛流而下,一去永不復返!)
戊三、思惟存活之際,亦無閒暇修習正法,而決定死者:
《入胎經》雲:
“人的一生,半數時間,在睡眠中度過,幼時十年好玩無知,老時二十年體弱乏力,其他諸如愁歎苦惱、忿恚惱怒等不順事也能斷送修法的機緣,更何況還有各種各樣就從自身而滋生的幾百種疾病呢!”
伽喀巴大士雲:
“六十年中,除去衣食、睡眠、疾病,余能修法,尚無五載。”
《本生論》雲:
“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
此姑姆達會,亦當成念境。
眾生住于如是性,眾生無畏極稀有,
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畏歡樂行,
現在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
定赴他世苦惱處,誰有心知思愛此?”
( 嗚呼!惑業纏縛的世間人,不能長久地堅住人間,其他又有什麼值得歡喜的呢?這盛況空前的挑燈賞花宴會,在不久的將來,也只會塵封在人們的記憶深處。
眾生處於這種刹那無常的狀態中,卻毫無怖畏,真是稀有怪哉!殘酷的死主已封鎖了一切的逃生之路,卻依然無所忌憚地唱歌跳舞、尋歡作樂。實在應該好好觀察一下所處的處境:現在就有勢力強大,無可回遮的老、病、死,這些怨敵前來加害,一旦死後,又一定會往赴來世的痛苦深淵,稍微有點腦筋的人,誰會貪著此生猶如過眼雲煙般的榮華呢!)
《迦尼迦書》亦雲:
“無悲湣死主,無義殺士夫,
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
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
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
(毫無悲湣心的死主,它會沒有任何理由地殺死人們,現在就已經前來尋隙殺害,有智慧的人,誰會毫無戒備、放逸而行呢?
就像心地殘暴的人,他的箭法又矢無虛發,所以在他還未放箭的這段時光裏,努力地修習能切實幫助自己的事情。)
丁二、思惟死無定期的道理,分三:
戊一、思惟南瞻部洲壽量不定:
北俱盧洲人的壽量有一定數量,其他二洲雖然不能確定,但其壽量大部分有個定限,而南瞻部洲則極不決定。
如《俱舍論》雲:
“此中壽不定,末十初無量。”
(南瞻部洲這裏,壽數極無定準,劫末時,壽至十歲就已是長壽的了,而劫初時,壽數卻有無量年。)
《集法句》雲:
“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
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
(生命的無常總是這樣迅速,在上午時,我們看到的很多人,而到下午其中有些人,卻已永遠從我們的視野裏消失,或者今天下午看到的很多人當中,而到明天上午,就再也見不到他們的容顏!)
又雲:
“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
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
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
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
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
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
(已經有很多男男女女,正值年青力壯、花容月貌之際,卻忽然死去。又怎麼能保證這個人,就因為年紀輕輕,就一定能活下去呢?
有的人尚在母胎中,就已死去,有的剛生下來不久,就死去,有的則剛學會爬路,有的方能蹣跚學步,就離開了人間!
縱觀世人,有老有幼,亦有中年人,一個接一個地趣往來世,就像熟透的果子漸次地從樹上掉落下來。)
戊二、思惟死緣眾多,而活緣極少的道理:
《寶鬘論》雲:
“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
(被圍困在重重的死亡因緣中,就如風中的殘燭。)
《親友書》雲:
“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
出息入息能從睡,有暇醒覺最希奇!”
(對於壽命作損害的惡緣如此之多,身命的危脆,比起風激起的水中泡還要無常,隨著一呼一吸,還能有機會從深深的睡眠中醒過來,真是莫大的希奇!)
《四百論》雲:
“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
于諸違雲樂,一切非應理。”
(本無什麼能力的地、水、火、風四大,通過相互間的和合,才造成了這個身體的生起,四大種之間,彼此互相抵制,互作損惱,對這個本來相違,只是暫時調和,似乎相安無事的狀態,卻認為是永恆的安樂,實在沒有道理。)
《寶鬘論》雲:
“死緣極眾多,活緣唯少許,
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造成死亡的因素是那樣的眾多,而令長久生存的活緣卻只有一點點,而僅有的這點活緣,有時也變成了死亡的催化劑,所以,應當恒常地修習正法。)
戊三、思惟身極危脆,死無定期者:
《親友書》雲:
“七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
尚無灰塵得餘留,況諸至極微劣人。”
(壞劫來時,七個太陽升空之際,一切山河大地,都被烈火焚燒得不留一點灰燼,更何況至極微劣的人身呢?)
《迦尼迦書》雲:
“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
莫想明後行,應速修善法,
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
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
(死主不會給任何人留情面,會忽然降臨到你的頭上,千萬不要推延說:“明天後天再作這件事!”應當從現在起,精進于正法。
說“此事到明、後天來作”這話的人,一定不是一個賢能的人,因為你將會死去的明天,一定會來臨。)
丁三、思惟除法以外,其他均無利益者:
臨終時,親友、身體、受用沒有任何幫助,如《迦尼迦書》雲:
“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
與新業相系,死主引去時,
當知除善惡,余眾生皆返,
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
(引生這一世異熟身體的先業,一旦受完,把你完全拋棄後,你又不由自主地被新的業力牽引,在這新舊交替、死主降臨之際,除了善惡業如影隨形之外,其他一切有情都要退後,沒有一個人可以隨你去。明白了這個道理後,應當努力修學善妙的行為!)
《吉祥勝逝友》雲:
“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
如敵劫於野,獨無子無妃,
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
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
下至無一人,顧戀而隨往,
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
(陛下!不管一個人是多麼地富甲天下,但死後奔向他世時,就像在荒野外,被強盜洗劫一空般,孤獨一人,沒有子女、嬪妃、親友眷從,也丟掉了國土、王位,雖然往昔有強大的軍隊護衛,但此時,一個也看不見聽不著,乃至沒有一個人,因為留戀你的恩德而誓死追隨。總之,那時候,連自己的名字都不復存在,更何況其他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