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7 10:29:26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進階

修心日光五 止修 觀修 甘丹赤巴尊者2011

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日期:2011226 下午

在上一堂課,我們提到了是「修」,「修」可以分為止修、觀修這兩種。所謂的「修」,是希望讓我們的心,能夠安住在善法上不斷的串習,串習的方式可以藉由「觀修」以及「止修」這兩種的方式來作串習。並且在正文當中有提到,當我們正式「修」的時候,除了當下的所緣之外,我們的心不能夠緣其他的所緣;縱使其他的所緣是屬於善法,但是這個時候,我們當下在修什麼樣的善法,就應該要一心專注的在這個善法之上來作「觀修」、或者是「止修」。雖然其他的法類也是善法類,但是如果在「修」的同時,沒有辦法控制我們的心安住在當下的善法之上,這時我們的心就沒有辦法完全的專注。

並且在「修」的同時,必須要注意到我們的心是否被「沉沒」以及「掉舉」所控制?所謂的「沉沒」,就是當我們的心在緣著善法的同時,心可能沒有這麼的清楚,這時候有可能就是我們的內心被「沉沒」所干擾;另外一種可能,當我們的心被「貪心」的力量所攝持,而讓我們的心,沒有辦法專注在所緣境上的時候,這時候有可能就是「掉舉」產生了。

所以在修的當下我們必須要時時去揀擇,我們的心是否有被「沉沒」以及「掉舉」所控制住?如果被沉沒以及掉舉所控制,這時候就必須要透由「正知、正念」的力量,將我們的心再次的收攝回來。並且在修之前,我們必須要對於所修的所緣境,它的次第、它的數量有正確的了解;在了解之後,修的當下,盡可能保持內心的清淨,讓我們的心完全專注在這一個所緣境之上。以上所提到的這種修法,在六度當中除了襌定度(也就是奢摩他)之外,其他的法類,都是以「觀修」為主、「止修」為輔;而襌定是以「止修」為主、「觀修」為輔。

最後我們看到第三個部分,提到的是「結行」。在「結行」的時候,可以透由清淨的願文,比方說以聖者《普賢行願品》的願文來作回向。而這種方式也就是包含了前行、正行、結行的修行方式,一天六時當中都應該要以這種方式來作練習。(18頁)

對於初學者來說,一開始練習的時候,座上的時間可以縮短,而讓座上的次數增加;也就是正式在修行的階段,它的時間是可以縮短的,但是它的次數是可以增加的。因為一開始,如果座上的時間過長的話,由於心沒有辦法被我們所控制的緣故,很容易會被沉沒以及掉舉所干擾。而這種情況如果能夠慢慢的穩固,也就是當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內心時,這時再將修的時間拉長,這種練習方式是比較恰當的。

接下來在「座間」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到的,包括了守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並且在不睡時勤修瑜伽、於睡眠時應如何行。這些內涵都是在「座間」時必須要注意的。為什麼要特別的強調「座間」的這四點?因為聖者無著菩薩曾經說過,「藉由這四者是能夠快速的生起殊勝止觀證量之因」,因此我們必須要按照聖者無著菩薩所告誡的方式,如理的來行持。“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暇滿」的部分。提到了暇滿,暇滿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閒暇」以及「圓滿」這兩部分。所謂的「閒暇」,遠離了八種不暇的狀態,稱之為是閒暇。對於這一點在《親友書》當中有提到以下的這個偈頌,在還未念誦偈頌之前我們必須要想到,所謂的「閒暇」是必須要觀察自己的狀態,是否具備閒暇的內涵?我們現今的處境是否已經遠離了八種的不暇、而獲得了閒暇?如果在觀察之後,發現你自己的狀態已經遠離了八種的不暇,你的內心應該要感到歡喜;並不是看別人是否有具備閒暇的人身,而是要反觀自己是否有具備閒暇的這種狀態。所以在這當中有提到:

妄執邪見生畜生,餓鬼地獄無佛教,

投生邊地蔑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

於任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種無暇過,

離此諸過得閒暇,故應勵力斷生死。

八種的不暇當中可分為「屬於人」的四種不暇、以及「不屬於人」的四種不暇。「不屬於人」的四種不暇,這當中包含了地獄、餓鬼、畜生以及長壽天,我們目前的現狀都不是這四種當中的任何一種。而「屬於人」的四種不暇當中,在文中首先提到的是「邪見」,邪見最主要是不信三寶、不信業果,而在內心生起毀謗的這種心態的人,稱為是「具有邪見的人」。第二種「無佛教」,也就是在黑暗劫,如果佛沒有降臨到這個世間的話,這個世間是不會有佛教的。

第三點「投生邊地、蔑戾車」,這一句話的解釋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將「投生邊地」單獨的來作解釋,所謂的「邊地」就是無四眾弟子所經之地,稱之為是邊地。而將「蔑戾車」(也就是野蠻人)當成是「不具足五根的人」來作解釋,這是一種解釋方式。另外一種的解釋方式是將「投生邊地蔑戾車」作為同一個部分來作解釋,而「不具五根」是以另外一種的方式來作解釋的,所以這個地方有兩種的解釋方式。而大師在《廣論》以及《略論》當中是將「邊地」跟「蔑戾車」這兩者分開來作解釋。所以「邊地」,就是投生在沒有四眾弟子所經之地,稱之為是邊地;而「蔑戾車」也就是不具足五根的野蠻人、或者是聾啞之人,這稱之為是不具足五根者。

如果我們投生為以上所介紹的這八種狀態的任何一種的話,稱之為是八種的無暇。而當今我們所獲得的人身,是遠離了八種無暇的過患、而得到了閒暇。因此在這個狀態當中,「故應勵力斷生死」,如果我們不想再一次的承受輪迴的眾苦,這時必須要想辦法跳脫輪迴;而跳脫輪迴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必須要藉由當下所獲得的暇滿身,更進一步的修學戒、定、慧三學,才有辦法跳脫輪迴。這是第一個部分提到的是「閒暇」。“

第二個部分提到的是「圓滿」。「閒暇」跟「圓滿」這兩者最大的差別是在於,所謂的「閒暇」指的是我們有時間、有空閒去修學正法,稱之為是閒暇;而「圓滿」指的是我們不只有時間修學正法,而且在修學正法的過程中,外在、內在的順緣都是具備的,所以這個部分提到的是圓滿。「十圓滿」又可以分為「五自圓滿」、以及「五他圓滿」。

「五自圓滿」,當中提到的是「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這當中要特別強調的是「業未倒」,所謂的「業未倒」是指我們並沒有造作五無間罪。「信處」指的是對調伏法內心當中生起信心,這當中的「調伏法」指的是三藏,而並不是經、律、論三者當中的「律藏」。所以我們能夠對於佛所宣說的三藏調伏法內心生起信心,這就是所謂的「信處」的內涵。

而接下來「五他圓滿」,如云:「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者。」這當中第一點提到的是佛能夠降臨世間。第二點,佛不僅能夠降臨世間,而且願意為眾生宣說正法;而佛所說的正法能夠安住在世間,有很多的人願意追隨著衪來修學佛法;並且在修學的過程,外在的種種順緣都已經圓滿的具備。這當中除了最後一點,也就是「有他具悲愍者」的這一點之外,其他四者不要說是我們,就連聖者龍樹菩薩,都沒有具備真正的這四種的圓滿。我們所具備的是「隨順的圓滿」,也就是五他圓滿當中的前面四者,我們只具備了隨順的四種的圓滿,而沒有辦法具備真正的四種圓滿,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親見佛降臨這個世間,而對我們宣說正法。

為什麼我們能夠獲得「隨順的圓滿」呢?因為雖然我們沒有辦法親見佛來到世間,但是代表佛的「上師」,他來到這個世間,並且願意為我們講經說法;在說法的同時,教法是能夠安住在世間上;而且有很多的同行善友,是願意追隨著上師來學法的。所以這四種的圓滿,我們只具備了「隨順圓滿」的這種條件。“

之前我們簡單的介紹「暇滿」的內涵,在認識了暇滿之後,必須要更進一步的了解到,藉由暇滿的人身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情,因此暇滿是義大的。「暇滿」能夠成辦哪些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從「現前」以及「究竟」這兩個角度來作介紹。以「現前」來說,藉由暇滿的人身,能夠讓我們的來生,再次獲得人天的增上果位。想要獲得人天的增上果位,可以藉由現今所獲得的暇滿身,以持戒作為基準,在持戒之上修學布施等六度的內涵;甚至更進一步的發無垢的淨願,這些都是當今我們所獲得的暇滿身有辦法成辦的。

但是更進一步的,以「究竟」的角度,我們希望能夠獲得解脫、甚至一切遍智的佛果。如果想要獲得「解脫」,就必須要想辦法跳脫被「業」以及「煩惱」所束縛的狀態。所以這時必須藉由修學戒、定、慧三學的內涵,以「持戒」作為基礎,更進一步的讓「定學」能夠在內心當中生起;並且藉由定的力量,更進一步的在內心生起了知「無我的智慧」,而斷除煩惱障、獲得究竟的解脫;甚至說如果想要藉由當下所獲得的人身成辦圓滿的佛果,這時我們也可以藉由當下所獲得的人身來修學「菩提心」。

提到了「菩提心」,雖然說六道的有情眾生,都有能力生起菩提心,不管是地獄、餓鬼或者是畜生,任何的有情眾在他們的現狀下都能夠生起菩提心;但是沒有任何的有情眾,他所生起的菩提心能夠跟「人」相比較。人道所生起的菩提心是最具力的,這一點在「道次第」當中引了《弟子書》的一段文:

佛道所依引導諸眾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

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非妙翅持明似人腹行。

這當中最主要提到的是「菩提心」的內涵。在人道為什麼能夠生起具力的菩提心?這是因為「人」具有智慧,並且人必須要承受輪迴當中種種的痛苦,因此在這兩種力量配合的情況下,人所生起的菩提心是最具力的。

有時很多的人因為貪著安樂,所以會不斷的發願,希望來生能夠投生在極樂世界裡面。其實這種觀點、這種想法到底是不是正確的?這有待考慮。如果你想要投生極樂淨土的動機,是因為想要獲得安樂的話,這種動機是有待考慮的。

但是我們這邊最主要強調的是,在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卻發願「希望能夠在來生獲得南瞻部洲、胎生具六界的人身」。為什麼他們會如此的發願?是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能夠投生在南瞻部洲,以胎生的方式、具足了六界而生為人的話,投生為人所生起的菩提心是最具力的,而且能夠做許多的事情;甚至藉由這樣的人身,能夠在一生一世當中成就圓滿的佛果,所以不管是天人們、或者是菩薩們,他們都是以這樣的方式來發願。但是我們現今雖然已經獲得了暇滿的人身,卻不知道暇滿的人身,它能夠呈現出這麼具力的內涵,所以我們反而發願「希望能夠投生在極樂淨土當中」。

說真的,我們現今所獲得的人身,只要我們能夠對於佛法生起信心,並且在修行的過程中,策勵自己、讓自己精進努力修學的話,其實沒有什麼事情是這個人身所沒有辦法成辦的。就如同前幾天我所提到的,雖然我們現今所獲得的人身,它是一個無價之寶,但是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這一點。當我們不了解自身擁有了一個無價之寶的時候,就不懂得該如何的善待它、如何的去利用它,反而是心心念念所想的,都是有關今生的事情:我要怎麼消滅敵人?我要怎麼照顧親人?從早上起來、到晚上睡前,我們心裡面想的都是跟這一生有關的事情,似乎只要這一生過得安穩,一切都天下太平了;但是事實上並不是如此,我們還是必須要面對來生,這時候唯有藉由當下所獲得的人身,才能夠創造更好的未來。

所以如果我們現今所獲得的人身,它能夠在一生一世當中成就圓滿的佛果;甚至只有南瞻部洲的人身,才有機會獲得別解脫戒(有持戒)的功德的話,其實當下這樣的工具就已經在我們的手上,我們不需要發願,「暇滿人身的工具」就已經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面,只是看自己如何去利用它罷了!

接下來在正文當中有提到聖勇菩薩(也就是馬鳴菩薩)所造的一本論裡面有提到:

得何能種下,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

勝於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我們獲得了什麼樣的人身,能夠種下度脫生死彼岸、以及生起妙菩提心的聖妙種子?「勝於如意珠」,這樣的人身,其實它的價值是遠超過如意寶的,它能夠產生源源不斷的功德。當我們在獲得如此殊勝善妙的人身時,如果不加以利用它的話,盡作一些無意義的事情,其實是非常可惜的。所以具有智慧的人、懂得該如何去思惟的人,當你思惟到這一點的時候就應該告訴自己:「我不應該再一次的浪費所獲得的人身」。

現今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就如同我們一再強調的,它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只不過是當下的我們不懂得該如何去利用它罷了!我們老是在欺騙自己,我們的所緣完全都是緣著今生未死之前的苦樂問題,說實在的「緣著未死前的苦樂問題」,這一點不需要有任何的宗教信仰,甚至毀謗宗教的人,他們也有這種本能;不要說是人,就連畜生牠也有這種能力。

所以生為人、生為獲得暇滿人身的我們,如果我們所追求的跟畜生是一樣的話,縱使我們投生在人道當中,我們的外形跟人的外形是一模一樣,但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不外乎就是畜生的目標。有時我們看別人會覺得說,這個人整天喝酒、做一些無聊的事情,這個人簡直就是笨透了,他為什麼不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呢?當我們這樣在看待別人的時候,反觀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現狀不也就是如此嗎?我們現今所獲得的人身,我們不懂得該如何的去利用,心心念念所想的都是以今生作為出發點,甚至不知道所獲得的人身它能夠成辦來生的種種利益,這樣的話我們的所作所為不就跟一個笨蛋是沒有太大的差別嗎?

  接下來在《入行論》當中有提到:

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無餘欺過此,亦無過此愚。

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

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掹惡作火,定當燒我心。

難得利益地,有幸能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人獄,

如受咒所蒙,我於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在獲得暇滿人身之後,其實藉由暇滿人身,我能夠成辦的是圓滿的佛果甚至解脫;最低的目標,至少能夠藉由暇滿的人身,讓來生不墮惡趣,能夠獲得人天的增上果位。如果在今生獲得暇滿身的同時,連最低的這一點(也就是獲得人身、獲得人天的增上果位的這一點)都沒有辦法達成的話,其實有沒有獲得暇滿人身,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因而提到「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無餘欺過此,亦無過此愚。」在獲得暇滿人身之後,如果我們自己不懂得如何去行善,就是在欺騙自己。所謂的「欺騙」不外乎就是明明這個暇滿身,它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情,但是我們卻告訴自己:「我只是想要緣著今生未死之前的苦樂問題,我不想要想到來生的事情。」這時候你就是在欺騙你自己,沒有想法比這種想法更過於愚癡的。

「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當了解暇滿身是能夠做出許多有意義的事情,也知道暇滿身能夠行善斷惡,「愚故仍退屈」,但是因為內心非常的愚癡而感到退縮,這時候「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如果因為愚癡而讓你感到退縮、不敢前進,這時候當死主到來時,你會感到相當的惋惜,會覺得:「我雖然了解了法的內涵,但是卻沒有實踐法的內涵。」這時你的內心會感到相當的後悔,會覺得你浪費了這一生。

其實現今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只要我們善加利用的話,不需要太久就可能有非常殊勝的功德生起,這是因為「人身」,它本身的特質就是如此的珍貴。看看過去的羅漢們,他們是如何證得羅漢的果位?不外乎就是佛在講經說法的當下,一句話、一個字感動了他們的內心,而讓他們的內心完全的趣向正法,這時一瞬間,他在內心當中就能夠證得羅漢的果位。所以只要我們能夠善用所獲得的人身,其實不需要太久的時間,就能夠改變我們的現狀,這一點是必須要去利用的。“

過去有一位聖者(相信各位都聽過),名叫做聖者小道。聖者小道當初是一位鈍根、而且非常的愚癡,叫他背偈頌,背了第二句、第一句就忘了。這時佛了解他的現狀,就特別的加持他,並且希望他能夠藉由打掃寺院、以及擦拭僧眾們的鞋子,來淨化自己的罪障。而這時聖者小道就是透由在打掃的過程中,思惟法義的內涵,一邊淨罪集資、一邊思惟佛法的道理,而在一瞬間證得了羅漢的果位。所以我們在獲得人身之後,如果懂得善加利用它,而且外在的順緣具備的話,其實在一瞬間,你的人生就會有展新的變化;最主要的關鍵就是在於,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它是相當珍貴的。所以在還沒有死之前,你還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心之前,很多的事情都有改變的空間。

過去有一些成就者,親口告訴弟子說:「如果我還有幾年可以活的話,我可以藉由當下所獲得的暇滿身,成就無上的佛果;縱使沒有辦法成就佛果,我也能夠在心中生起大乘的這種心量。如果我的暇滿身只有幾天可以活的話,縱使只有幾天的時間(它的時間非常短暫),但是我也能夠藉由這短短的幾天,讓我在來生有可能墮入惡趣的這種窘境,在一瞬間之內能夠完全的消除。」為什麼這些成就者會這麼說?這是因為他們了解「法」的內涵,也知道暇滿人身的重要性、以及功能。

就比方說,有一個獲得暇滿身的人,他白天的時候,因為知道在這一生造作了許多的惡業,而內心當中感到懊悔、憂惱,並且更進一步的去懺悔;在晚上的時候,縱使死主來到他的面前,他必須要面對死亡,都能夠讓他的來生不墮惡趣。如果在一天當中,都能夠有這麼大的轉變,白天死他有可能墮入惡趣,但是因為內心當中心生悔恨,而更進一步的作懺悔,在晚上的時候就能夠脫離惡趣的話,在一天當中能夠有這麼大、這麼明顯的改善,那更何況是好幾天、好幾個月、好幾年?所以提到了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的強調,在臨終的時候生起善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生造惡,但是有辦法在臨終的時候生起善念,至少它能夠暫時的遮止惡趣(也就是它能夠讓我們的來生暫時不墮入惡趣)。由此可見我們的人身,具備有相當不可思議的能力,這就是我們人身的一種特點。

有一些修行人、甚至有一些智者會覺得:「由於我是一個有成就的人、或者是我對於法理體悟得相當的深厚,所以我來生應該是不會墮入惡趣。」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你怎麼知道你在臨終的時候,會不會遇到種種的逆緣?當你遇到逆緣的時候,你有沒有辦法去面對?這都是值得考慮的一件事。不會因為你是一位智者、你是一位成就者,你的來生就一定是投生在善趣,沒有這種絕對的可能;相反的,縱使你這一生都不信三寶,但是在臨終的時候,由於內心生起悔恨,而對於「法」能夠生起些微的信念,透由這樣的信念,能夠讓來生暫時的不墮惡趣。所以從這當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人身它具備有許多很特殊的功德、以及它具有很特殊的特點。一方面是人身的本質相當的殊勝,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人具備了智慧,所以具備有智慧、又同時具備有暇滿的人身,其實我們想要做什麼事情都是能夠達成的。“

過去曾經有一個公案提到說,在西藏有一個屠夫,他平常的工作就是殺羊。有一天當他殺完了一頭羊,準備殺另外一隻羊之前,他到了另外一個房間去。但是他明明記得他回到房間的時候,並沒有把刀帶回房間,那為什麼回到現場之後,這把刀怎麼找就是找不到?後來他仔細的找才發現,原來是被另外一頭羊用牠的身體把這把刀藏起來。當這個屠夫看到這個景象,他的內心感到相當的懊悔他心想:「牠只不過是一頭畜生,牠都會為了自己的苦樂問題而付出牠的努力,我今天生為一個人卻不懂得業果的道理,而且盡可能的去傷害其他的有情眾,我的行為真的是非常可恥的。」

所以他內心感到相當的懊悔,甚至到最後他生起了想要自殺的念頭,所以他就慢慢的走到懸崖邊,並且從懸崖上面往下跳;但是他跳下去之後,竟然壓到了另外一個人所以沒有摔死。在旁邊有一個修行人看到了這一幕,他想說:「這個作惡多端的屠夫,要是他往下跳都沒有辦法摔死的話,以我修行人的本質,我往下跳應該是可以馬上證道的。」所以他也從山上往下一跳,結果一跳不僅摔死了,而且死之後就馬上墮入惡趣。

所以在我們還沒有面臨死亡之前,很多事情都有轉還的空間,只是看我們願不願意付出自己的一分心力罷了!但是如果「死」已經成形,甚至「果」已經成熟的話,我們想要完全的改變「果」的現狀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可能將「果」的力量稍微的減弱罷了!想要讓它完全的從根淨化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果(也就是在業)還沒有成熟之前,其實很多的事情我們是可以去做的。“

提到了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的強調地獄道的有情眾生具有神通。由於具有神通,他知道過去生造作了什麼樣的惡業,而會讓他的今生投生在地獄道當中受苦,所以在經論裡面也有特別的強調,「地獄道的有情眾,他的內心是不會生起邪見的」。為什麼不會生起邪見?因為他知道他造作了什麼樣的業,而感得今生的果報,所以他的內心不會有邪見。但是縱使他有神通、他也了解業果的道理,對他的現狀來說有任何的幫助嗎?沒有!除非一些非常特別的眾生,能夠藉此對於三寶生起些微的信心而祈求三寶,才有可能改變他的現狀跳脫三惡趣。

所以對於這一點,在《入行論》當中也有提到:「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如果沒有辦法忍受的地獄火,時常燒著我的身體,這時候外在的火,已經讓我沒有辦法忍受了。而我的內心,由於了解過去造作什麼樣的業,而感得今生的果報,所以內心會有所謂的「惡作火」(所謂的「惡作」就是內心感到相當的後悔)。這時候內心的「惡作火」跟外在的「大火」,同時燃燒的時候,我的心以及我的身是完全沒有辦法忍受的,「定當燒我心」。

「難得利益地」,所謂的「利益地」就是我們現今所提到的暇滿身,它非常的難得。「有幸能獲得」,這時候為什麼要提到「有幸能獲得」?我們在之前特別的強調,暇滿身相當的難得,而且藉由暇滿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情;但是反觀我們目前的現狀,以我們所造的業來作分析的話,其實說真的,要在今生獲得暇滿身,真的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甚至說你仔細的去思惟,你會覺得「我怎麼這麼慶幸,能夠在今生獲得暇滿的人身?這應該都是上師以及三寶的恩德才對。」所以第二句話應該提到的是「有幸能獲得」。如此難得的人身,我如何的慶幸能夠在今生獲得了。

「若我如有知,仍被引人獄,」這當中的「知」指的就是智慧,如果我真的是具有智慧的話,在獲得暇滿身之後,我還是被我的心、被我內心當中的煩惱所控制,而讓我的來生必須要墮入地獄道當中受苦,這不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嗎?

「如受咒所蒙,我於此無心,」有一些人他因為被咒語所蒙蔽,這時他的行為表現,就有如同是瘋子一樣。但是由於他不了解自己被咒語所控制的關係,所以他以為自己還是一個正常人,但實際上他的行為表現、跟瘋子是沒有太大的差別。我們目前的現狀就是如此,我們自以為是一個正常人,但是我們被內心當中愚癡的咒所蒙蔽住了,因而提到「如受咒所蒙,我於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們自己雖然是一個瘋子,但是我們卻以為我們自己還是一個正常的人,甚至我們的內心被什麼蒙蔽了,我們自己都不清楚,「我心有何物?」這時候我的內心當中,到底是什麼佔據了我的心,讓我的心沒有辦法了解這一切呢?“

接下來我們看到正文當中,聖勇馬鳴)菩薩又再一次的提到:

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於此身,未略集幅藏。

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

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

欺他無過此,無過此大愚。

「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這當中為什麼要特別的強調「由無量劫得」?因為從無始以來直至現今,絕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是投生在惡趣、或者是不閒暇之處。如果投生在惡趣,我們所造的業絕大部分都是惡業,我們想要行善、甚至造善業的可能,是非常、非常的低。所以只要我們投生在不閒暇之處的話,想要再次的從不閒暇處跳脫出來,必須要花多生多劫的時間。所以為什麼現今我們所獲得的人身,「由無量劫得」,為什麼要花多生多劫的時間才有辦法獲得呢?這是因為我們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惡趣、或者是不閒暇之處的這種狀態,想要跳脫而獲得暇滿身,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愚故於此身,未略集幅藏。」由於我們非常愚癡的緣故,雖然獲得了暇滿身,卻不知道該如何的去利用它,我們不知道現今所獲得的暇滿身,它是能夠成辦佛果、成辦解脫、或者是人天的增上果位。

「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由於我們不懂得藉由現今所獲得的人身,來積聚福德的緣故,等我們死後,必須投向他世時,這時我們必須面對的就是身心的種種痛苦。這一點就猶如是「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如同商人出外去尋寶,而真的也到達了寶洲(有珍寶的地方),但是他卻不懂得藉由這樣的機會,來取他想要取的這些珍寶,反而是「空手返自家」。

「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這時由於我們沒有行十善業道的緣故,之後想要再次的獲得暇滿身,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如果沒有辦法獲得人身,其實我們的現狀就只有承受痛苦,哪來的安樂?

「欺他無過此」,這當中的「他」並不是指「他人」的意思,而是指現今跟來生這兩者當中的「來生」。為什麼「欺他無過此」,這當中的「他」要以「來生」的方式來作解釋呢?在我們獲得暇滿身的今生(也就是當下),如果我們所追求的都是現世的安樂,其實這在無限生命中「今生的安樂」只不過是一小部分,它的重要性是非常渺小的,所以我們必須要跳脫這個格局,以另外一種方式來行善,這樣對我們的來生才會有幫助。雖然行善對於初學者、對於我們而言,或許有難度,但是為了讓來生比今生更好,這時我們就必須要忍受種種的艱苦,而告訴自己:「我應該要好好的行善」。如果在獲得人身的當下,沒有辦法好好的行善,這時我們的來生就會變成非常的糟糕,所以我們等於在欺騙自己,「無過此大愚」,而愚癡也不過就是如此。“

所以藉由以上的這些偈頌,作了如理的思惟之後,我們在內心要生起擷取心要的這種意樂。在《入行論》當中有再次的說到:

「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

這當中的「與」就是給與的意思。而這個偈頌,它最主要強調的內涵是什麼呢?現今我們不斷的藉由各種的方式,在照顧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給它吃、給它穿、給它住,我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在照顧它。但是如果在照顧我們的人身之後,沒有辦法藉由人身做出一些對自己有利益的事情的話,其實花這麼多的心血來照顧它,這一切都是在浪費時間;因為照顧它之後,它並沒有辦法對你做出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你等於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並且再次的提到:

「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莫愚時中眠。」

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就猶如同是能夠度脫大海的一艘船。雖然人身,它本身也是輪迴的本質,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藉由人身而度脫生死的苦海,這時候我們就會在生死苦海當中不停的流轉;所以雖然人身,它的本質是輪迴的本質,但是藉由人身如果我們能夠好好的修學正法,就有機會跳脫生死的苦海。而這樣的人身,它是非常難得的,「莫愚時中眠」,所以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點之後,必須要珍惜今生獲得人身的這個時間點。

現今絕大部分的人,就如同我們今天早上所介紹的,人都不想要痛苦,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的去去除苦因;我們都想要獲得安樂,但卻不了解該如何的成辦樂因,因此我們是非常的愚癡的。既然是愚癡的,就必須要更進一步的去了解樂的因是什麼?苦的因是什麼?如果我們了解了樂因以及苦因之後,就應該要提起心力好好的去成辦,而不是整天都是在睡覺。“

以上我們所介紹的部分,最主要提到的是「暇滿義大」的內涵,而接下來我們所要介紹的是「暇滿難得」。在博多瓦大師所造的《喻法集》中有提到,所謂的《喻法集》就是博多瓦大師,他在介紹「道次第」的內涵時,會提到種種譬喻的方式來講述「道次第」的內涵,所以他所造的這本論稱之為是《喻法集》。在《喻法集》當中有提到:

「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

這兩句話裡面有四個譬喻,前面兩個譬喻是譬喻「暇滿難得」,後面兩個譬喻是譬喻到「在獲得暇滿之後,如果沒有辦法善加利用的話,內心應該要感到惋惜」的譬喻。

第一個譬喻「蟲禮」。所謂的「蟲禮」,指的就是如果今天有一隻蟲,牠能夠從地底下爬出來,並且在地面上跟佛頂禮的話,其實這種譬喻方式,你會覺得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怎麼會有蟲從地底下爬出來之後,會對佛頂禮呢?你會覺得是不可能的;相同的,我們現今所獲得的人身,在無始以來不斷的在惡趣當中流轉之後,現今能夠有機會獲得人身,並且對於佛法生起些微的信心,這也是相當難得的。

  第二點「騎野馬」。不知道這個公案是真實的公案,還是博多瓦他自己想出來的公案,但不管怎麼樣,所謂的「騎野馬」,指的就是過去有一個人他的雙腳都斷了,所以他的行動非常不方便。有一天,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騎到一匹野馬身上,當他騎上去之後,他的雙手緊緊的抓住這一匹野馬,並且一邊抓著牠、一邊唱著歌,他覺得非常的快樂、非常的高興。這個時候其他的人就問他說:「騎著馬有這麼高興嗎?」他就說:「那是因為你的雙腳都很正常,所以你想騎馬的時候就有馬可以騎,而我沒有雙腳要爬到馬背上,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而現今我好不容易爬上來了,我才不會隨隨便便跳下去。」所以現今我們所獲得的人身也是如此,好不容易才獲得的人身,我們不應該蹧蹋它、不應該浪費它。這兩個譬喻是指「暇滿難得」的譬喻。

後面兩個譬喻提到的是「藏魚」。所謂的「藏魚」就是過去在西藏的後藏地區,有一個人他來到前藏吃魚,因為他覺得魚肉非常的鮮美、非常的好吃,所以他一口氣吃了好幾條魚。吃到最後他感到很噁心、想要吐,但是他為了不讓美味的魚肉從嘴巴跑出來,所以他就用他的手把自己的脖子緊緊的勒住,他不希望之前所吃的這麼美味的魚吐出來。所以如果一般的人都會覺得將所吃的美食吐出來是件可惜的事情,而想辦法去阻止的話;這時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如果沒有辦法好好利用的話,才是可惜的事。這是第三個譬喻。

第四個譬喻「梅烏食」。所謂「梅烏食」就是用酥油所作的糌粑團。過去有一個乞丐,他是一個小孩子,由於他生為乞丐,他非常的貧窮,但是他非常的貪心。有一個施主在發糌粑團的時候,其實這個小孩子他的手上已經拿到了糌粑團,但是他為了要拿第二個,他就把第一個糌粑團藏起來,想辦法再去拿第二個,他想要藉由這樣的方式告訴別人說:「我沒有拿到,所以我想要拿一個」,但是實際上他已經拿到了,只是他把第一個糌粑團拿去藏起來。但是當他去拿第二個糌粑團回來的時候,他發現他的第一個糌粑團竟然被狗給叼走了,所以他的內心當中感到相當的可惜,好不容易想出了這個方法能夠拿到第二個糌粑團,但是第一個糌粑團竟然被狗叼走了。所以藉由這個譬喻來譬喻說,如果我們在獲得人身的時候,沒有辦法好好利用的話,這也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情。

所以前面兩個譬喻最主要提到的是「暇滿難得」的譬喻,後面的兩個譬喻提到的是,「如果沒有辦法善用暇滿身,應該感到相當惋惜」的譬喻。“

接下來,以觀待現前的增上生而言,我們所獲得的暇滿身它是「義大」的。為什麼呢?因為想要獲得增上生的人天果位,它的因是能夠藉由現今的人身去成辦的。藉由現今的人身,它能夠修學三種戒律的內涵,藉此讓來生獲得增上生的果位。而在所有的眾生裡面,南瞻部洲的人,是最適合藉由持戒的方式來累積資糧的。對於這一點在論中也有提到:

難得瞻部洲,人身獲得時,應勤修善行。」

瞻部洲的人身是相當難以獲得的,當獲得時就應該要努力的來修善行。而更進一步的提到了,暇滿難得的方式可以從「因」以及「果」這兩個角度來作思惟。從「因」的角度在《四百論》當中有提到:

「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凡夫,多定往惡趣。」

現今絕大部分的人所造的業都是惡業,真正有心想要行善的人是不多的,由於這樣的緣故,絕大部分的凡夫來生都是墮於惡趣。而在正文當中,更進一步的提到,「縱使獲得善趣身」,為什麼要提到「縱使獲得善趣身」?因為在《四百論》的原文裡面,它要強調的是絕大部分的凡夫都是造作惡業的,沒有辦法行善的緣故,所以來生會墮入惡趣受苦;而更進一步的提到,縱使有機會獲得善妙的人身,但是對於造作「性罪」以及「遮罪」,並不會感到慚愧,甚至在內心當中也不會生起:「我之後不再造作的防護心」,所以想要獲得人身、或是投生善趣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所以不管是前面偈頌的方式、或者是後面解釋的方式,這兩種解釋的方式都是要告訴我們,以我們目前的現狀,想要再一次的投生善趣、獲得人身,它的機率是非常渺茫的。並且在《入行論》當中也有提到:

「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

    以我目前的現狀,如果在來生沒有辦法獲得人身,這時候我所造的業,除了惡之外是沒有任何善的可能性。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