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7 09:07:54
學習次第 : 進階

修心日光 八 2000

達賴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第二完結及未修中間所應修持者。頌曰:「境毒善各三,總攝修後口訣,威儀盡誦持。」於六根之相應之六境,悅、非悅意、中庸三者,生三毒時,應以至心修持思惟,任何世界,如是依煩惱自在者多也。這以上就意思就是說,當我們在生起三毒的時候,由根境識三者而造成了觸,因觸而產生了受,由受而產生了煩惱的三毒。於悅意境自然產生貪,對於非悅意境會產生瞋,產生貪瞋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修持呢?所有一切之煩惱者,我將彼等皆擔當已,願彼有情,能具無有三毒之善根。一切行住坐臥威儀,晝夜一切時中,須修行之,這裡面所講的修行的方式,就是說當我生起了貪心的時候,馬上要想說:我不能生起貪心,要對治這個貪心。同樣的要用怎麼樣的方式對治呢?就觀想遍虛空界的一切有情眾生,他們也都有這種貪心產生,願這一切的貪心能融入於我的貪心、我的心續當中,不要讓他們產生任何的貪心,以這樣的方式來對治自己內心上的貪心。

如修次第篇云:「彼大悲心,或行或立,一切威儀,一切時中,應於一切有情而作串習。」如其意樂,加行誦持門則為「眾罪咸歸我,我善施眾生,一切有情苦熟己,願我善令彼安樂,眾生任何苦,願盡熟於己,願菩薩眾善,令眾生享樂。」如是應具堅毅而作串習。這以上的意思就是說,在「正修」正式修學的時候,我們要觀想自他換,也要觀想愛他執的勝利,觀想愛我執的過患。但是在「未修」的時段,為了使我們不要放棄之前的修持,而能繼續修持的緣故,所以在未修的時候也應該要讓自己反覆的思惟之前所修的這一切。要如何去思惟呢?如同這裡面所講的「威儀盡誦持」,就是在未修的時候以持誦的方式,可以念一些有關自他換的偈頌,反覆的念,讓自己以正念和正知去想起,在正修的時候所要修的這一切。

在修法的時候光是了解法,對法有所會意,是沒有辦法調伏、沒有辦法改善內心的。有了會意、有了決定,對佛法有決定勝了,但是還是沒有辦法使內心改善,雖然有了決定對內心是有幫助的,但是它沒有辦法調伏自己的內心。如何才能真正的調伏自己的內心呢?就是因由「修」來獲得這種的「覺受」,才有辦法真正的改善自己的內心。就像好比以悲心來講的話,悲心的定義是什麼呢?希望一切眾生能離苦及苦因的這種心,我們稱為大悲心,這每一個人都會講,我們有所會意。我們也知道它是一個非常好的心,但是當你遇到其他人的時候,說不定也會產生競爭比較之心、產生嫉妒心、產生瞋心、貪心,還是會產生煩惱。雖然你了解,了解的同時遇到境的時候,心還是會被這種煩惱所轉的。

所以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到,對於這個悲心有所會意,會意之後再決定它要如何修?它的定義是如何?讓內心產生一個決定,決定之後就要去串習。串習的方式是這樣子的,就是每天早晚我們可以觀修悲心,每天要反覆的觀修,因此會覺得悲心跟你的距離越來越近,就像好朋友他們的距離越來越近的那種感覺一樣,你會覺得悲心它越來越親近。當你覺得它越來越近的同時,再去觀修的話,就是當你一想到內心馬上就有那種很痛苦的感受,換句話說當你一想到悲心的時候,馬上就會流眼淚。不想的話,雖然遇到產生悲心的這個境、這個緣,但是不會產生悲心,一想的話才會有這種會哭、甚至會痛哭流涕的感受出來。想的時候出來,不想的時候不出來的話,這時候的覺受我們稱為叫做蓄意、刻意的悲心的覺受。

雖然遇到緣,它沒有辦法產生這種的覺受,但是想它就有、不想就沒有,每一次想都有的話,那就算蓄意、刻意悲心的覺受。這樣子反覆的串習之後,你不去刻意的想,當你遇到任何一種可以產生悲心緣的時候,自然的你就可以產生使你痛哭流涕的這種覺受的話,那個時候才算是任運的悲心了,這個時候才算是真正的大悲心之量。所以修行佛法這一條道路是很艱難的,不是那麼簡單的,是要很長的一段時間讓自己刻意、蓄意的去串習的。

大霞惹瓦云:「於我教授作串習,如長棍椽木者,時高時低,不能成也。這個意思最主要就是講到說,我們修學的時候,不是說有時候修、有時候不修,要修的話就直接的、如續流般的這樣去修學,假使不這樣修,有時候用很多的心思去修,有時候就糊里糊塗的修,這樣的話「不能成也」。如落石下墜,欲一蹴可成,不能成也。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如暖陰水,散慢萎靡,不能成也。就是說我們修學的時候要極專注去修,不能將心放逸、鬆懈,這樣去修的話是不能成也。若以所謂『白則酸乳,紅則鮮血』,這裡面所講的意思是什麼呢?要修學的話,就以決定性的,以很決定的方式去修學才會有成就的。而至心勤策,將如羊中出驢,脫離一切損害痛苦。思此可或不可、能或不能、作作或不作,雖其疑慮充盈境域,亦不能成。」於知母等七因果中,初三者為自他換理,由取捨二門,修慈悲中,增上意樂內自有故,不作旁說。我們修學佛法要以很決定的方式來修學的,這樣的話才可以成辦。有一些人他剛開始生起五分鐘熱度的出離心,剛開始我要好好的修、我要怎麼樣等等,五分鐘過後那種出離心差不多就不見了。於是他覺得顯教不好、要跑去學密了。學密的時候他要學比較簡單的密,也是五分鐘的熱度,之後這個熱度不見了,他要學更高的密,他是這樣往上爬沒有錯,但是因為沒有基礎的緣故,所以最後都學不到東西。

有一些人,有時候學中觀、有時候學唯識、有時候學釋量,但也沒有仔細學,最後你問他說:你得到什麼呢?他最後什麼都沒有得到,很多這種事情發生。假使要學的話,首先我們先廣讀,深入整個經藏,對於整個經藏的構架有大致上的了解之後,自己再作決定「要學什麼?」作這個決定之後,生時也學、死後也學,以這種的決定性來學的話,才會有所成就的。有時候學、有時候不學的話,就不算是「白則酸乳,紅則鮮血」這句話的意思了。

瑜伽自在密勒日巴大師是我們大家共同承認,他是一位苦行的修行者,具有相當證量的一位修行者。密勒日巴大師他有兩位心子,一位就是岡波巴,一位就是惹窮巴,有這兩位大弟子。岡波巴他跟隨密勒日巴尊者的足前修學幾年之後,當岡波巴要離開時,密勒日巴送他到一個地方。在岡波巴臨走前,密勒日巴給他看身上爛的瘡,並且對他說:我今天有這個成就是靠這些瘡而來的,我是苦行而成就的,所以你回去之後,假使欲求成就的話就要苦行,不要以舒適、安樂的方式而來學習。真正要希求解脫的話,就是要苦行才有成就的。

從此我們可以了解到,所有印度的這些大師,甚至所有西藏的不分紅、黃、白、花這四派的大師,全部都是由苦行而得成就的,並不是在很舒適安樂的當下而得成就的。如同廣達仁波切也曾經說過「舒適難解脫」,假使你舒適安住而欲求解脫的話,這是相當困難的。解脫是要靠刻苦的這種精神來解脫的。但是要苦行,並不是說要燒燃自己的身體,折磨自己的身體,也不是這個意思。要苦行沒有錯,但是不要折磨自己的身體,利用自己的身體最少的享受來修學的話,這才算是真正的苦行。

佛陀應用他的法身,可以變化、示現許多種樣子,具有莊嚴寶飾的法身相,他可以變出來的。但是為什麼佛陀在降生這個世間的時候,要示現十二個因緣,成勝應身的原因是因為,他示現每一個相的時候(他示現十二種示相),是隨著眾生的緣而示這個相的,所以他一定有很深的用義在的。佛陀示現這十二個形相的時候,他曾經示現六年苦行的部分,他是為了眾生而示現這六年的苦行。這代表什麼呢?要學習,假使你欲求解脫的話,必須要苦行才有辦法解脫的。要成佛必須要有六年的苦行,才會有這種道滅的功德的。但是往往我們這些弟子就認為,佛陀必須要六年苦行,好不容易才成佛,我們只要三年一月半的閉關修行就可以成佛,好像有這種感覺。佛陀要苦行才能成道,我們樂行就可以修、就可以成道,哪有這回事的?佛陀苦行而成道,是為了示現讓我們知道說,快樂的安住是不可能解脫的。

在此我們可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說,既然三世諸佛次數也是無量的,假使我成佛的話,三世諸佛都沒有辦法救一切眾生了,那我成佛了怎麼可能救一切眾生,因此我不用成佛也可以,反正三世諸佛都會圓滿一切眾生的事業,你可能會這樣想。假使你有這種問題產生的時候,我們必須要了解到,當初常啼菩薩他可以直接見到諸佛菩薩,可以直接問諸佛菩薩一些問題,但是諸佛菩薩卻跟常啼菩薩講說,你應該去一位法尊菩薩那裡,你要從他那裡請示,你才會有所的成就,這是諸佛菩薩他們授記的。於是常啼菩薩就到法尊菩薩的面前,於是而得成就的。

三世諸佛可以幫助一切的眾生,可以圓滿一切眾生的事業,他們跟一切眾生是有緣,因為輪迴是無止盡的緣故。但是有一些眾生,跟我們比較特殊有緣的這些眾生,假使要讓他們解脫的話,我們早一天成佛,我們就可以幫助這些眾生早一點成就的。雖然三世諸佛可以幫他們,但是假使要讓他們早一點成就的話,我們就要先早一點成佛,這樣的話才會使這些的眾生早一點解脫,早一點對他們有利。所以假使今天我成佛的話,對於跟我業上有關係的這些眾生們,我就可以幫助他們,而且比較快一點。

在西藏大致上也有這種情況產生,就是說當有一位弟子去問一些大師,那些大師都是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的,但是他去問那位大師的時候,那位大師還跟弟子講說,你應該去某某大師那裡,這是有一個特別的因緣。所以我們假使沒有成佛的話,其他的佛是可以圓滿他的事業的,但是自己早一點成佛的話,你也可以早一點幫助他人,是這樣一個理由。所以不要有這種的想法就是說,反正三世諸佛已經圓滿了自他二利的事業,所以我不成佛也沒關係,反正三世諸佛他們有這些的責任,不要這樣想。

我們有講希求他利之發心,我想跟你們解釋「他利」的意思。賈曹杰他有寫一部著作裡面有講到,他利就是指「他人之涅槃」的意思。何謂他利?我們說希求他利的發心,我們要幫助他人,圓滿他利之事業,這個他利是指什麼呢?就是他人的涅槃的意思。為了使他人得到涅槃,所以使他人未證的使他證,未得的讓他得,這樣的話才有辦法圓滿那個人的涅槃。為了使他未生起的道、讓他生起的緣故,所以必須要靠解釋才有辦法使他人得到的。所以我們講說佛陀的事業可以分三種,佛身事業、佛語事業、佛意事業,真正的使眾生能得到涅槃的這種直接事業就是佛語事業,也就是佛陀所講的語,才有辦法直接的利益有情眾生。

在圓滿他利的同時,必須要許多條件,第一個就是自己必須要證得、曾經走過這些道路。假使自己不了解,可能是這樣、可能是那樣的話,自己沒有一個決定的話,你不可能對他人講的,你講不出來的,講的話他也沒有辦法走上這條道路,因為你沒有詳細的講,所以他很難走上這條道路,所以自己必須要經過這條道路,要有這種道證的功德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你必須要了解他人的根器、他人的欲求,還有前幾世的這種串習,他所留下來的隨眠,依由這種隨眠、還有根器,跟他講適合他的法。要不然你講太深,他的根器是下劣的話,那他根本就聽不懂了,聽不懂的話,你對他也沒有幫助了。

在此就有一段故事就是說,有一位國王,那位國王看到一位阿羅漢的時候,他請阿羅漢為他開示、為他講法,那時候那位阿羅漢就為他講緣起性空的道理,很深的空性道理,於是就跟他講說「所見不一定所有」,你看到的就不一定有的意思,你看到是真實、但實際上是沒有這種真實的,所以跟他講「所見不一定所有」。講那句話的時候國王非常的生氣,我所看到的怎麼會沒有?於是就把他的頭砍掉了。所以要是不跟隨根器而說法的話,就有這種的危險。

又好比有一位在家居士,他曾經為了要受具足戒的緣故,所以他請求舍利弗為他傳具足戒,但那時候舍利弗沒有直接傳給他,因為舍利弗以神通力看不到他有可以成就的緣,沒有成就的種子,因此舍利弗就沒有讓他受這個具足戒。這種就是所知障的緣故,所以舍利弗沒有看到他有成佛的這個種子。佛陀看到這個種子就給他受具足戒,於是他就成道了。所以假使要如實的圓滿他利的事業的話,必須要斷除所知障,證得一切種智,才有辦法如實的圓滿他利的事業,假使沒有斷除所知障的話,你只能做或者是成辦某一些的事業而已,沒有辦法圓滿整個他利的事業。

因此他利就是指他人的涅槃的意思,希求他利的這種發心,它是因,依由這個基礎,再生起與希求菩提發心相應的這個心王,我們就稱為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我們也可以稱為具有二希求的發心。

第二修習希求菩提菩提心者,若思如是修習慈悲,能成就彼者,何處有耶?諸等聲聞獨覺羅漢大德,及十地大菩薩,知必具有不可思議利他事業。然至輪迴盡中,由任運成就不斷門中,雖僅依靠,說一一法放斯微光,亦能將無數眾生,導入涅槃,堪此果位,唯佛一也。非僅如此,斷證自利究竟果位,亦唯佛一,故應修習思惟,我為一切有情利故,願得二利究竟佛果。修如是菩提心勝利者,如勇授問經云:「菩提心福德,假設若有色,遍滿虛空界,福尤過於彼。若人以諸寶,遍滿恒沙數,諸佛剎土中,供養世間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禮菩提,此供最殊勝,此福無邊際。」集學論云:「願菩提心者,乃願成佛也。謂由願心而出生之。」

為了使方便,也就是福德資糧能增上,必須要有智慧的攝持,才有辦法使福德資糧增上的。同樣的,為了使智慧資糧增上的緣故,必須要有福德資糧來幫助,智慧資糧才會增上的,所以福德、智慧資糧是要互相雙運,才有辦法成就佛果位的。除了下根者以外,我們一般人要證得希求菩提之心,或者是希求涅槃解脫之心的話,必須要會意空性的道理,才有辦法生起這種希求心。因為你對空性毫無認識,沒有任何會意的話,你根本就不知道涅槃到底是什麼東西,不知道涅槃的話,你很難生起希求涅槃之心,那更不用講說希求無上菩提之發心了。

戊二、彼 支分 教授(分五)

己一、違緣轉為道用(分二)

庚一、略示

庚二、廣說

己二、總示一生修持

己三、修心之量 

己四、修心三昩耶 

己五、顯示修心學處 

庚一、略示

頌曰:「罪滿情器時,違緣轉道用」。於器世間,十不善之增上果,極為旺盛。情之眾生,所思無非煩惱,其行唯造惡業,由是因緣,諸喜黑法天龍魑魅,威勢增長,總於眾行法者,遍作損惱,特由多門中,以惡緣纏縛諸入大乘門者,若於此時趣入此法門已,且知將違緣轉為順緣,障礙持為助伴,亦知將損害者,持為善知識,由此門中串習,惡緣即成修習菩提助伴,善知識慬哦瓦云:「霞婆瓦,汝修心時,惡緣顯為助伴,苦以樂受,大稀奇也。」

庚二、廣說(分二)

辛一、依殊勝意樂菩提心,令惡緣轉道用。

辛二、依勝加行積淨二者,令惡緣轉菩提道。

辛一、依殊勝意樂菩提心,令惡緣轉道用。

頌曰:「遇緣即修習。」若從時者,則樂而盛,苦而匱,境則自境或者人境,處則鄉里以及伽藍,伴則與人或非人何者相交。如是一切時處當中,如身心上大中小三苦,凡生何等亦易。無邊世界各類有情,多遭臨如此苦,我皆擔當彼一切苦,令彼一切無餘離苦,之前最主要講到說,當你太過分的快樂和太過分的痛苦的話,這些都是屬於修心的逆緣。之後就講到當你內心覺得很痛苦,就是有這種呻吟號叫的這種痛苦產生的時候,可以觀想一切眾生的這些痛苦都讓我來承擔。因此就講到了,思惟今由取苦門中成辦串習悲義,實善,而使至心歡喜悅意,樂而全者,雖然你暫時承擔了這些眾生的痛苦,應該要更沮喪、更灰心才對,但是內心上因由你擔待了一切眾生的這些痛苦了,成辦悲義、還有實善,所以內心上會有一種歡喜的悅意,從內心深處而感受到快樂的。

如同食衣房舍友伴,外緣善知識等,不乏且盛,其內緣者,身心無為疾所纏,而生暫時不樂,能役使於自信等諸妙法中時,總佛聖教於如此濁惡時中,能離修大乘法違緣,且善聚內外順緣,應作思惟,此無疑為往昔由多門中積集福德之果,而起定解。往後亦應,於此圓滿無斷之因,積集以淨戒為基之資糧門,勵力而行,若非如是,臨微許圓滿時,反成出生我慢憍慢之緣多,身心之上,出生微痛時,多成趣往逡巡畏怯沮喪怠惰之緣。勿如是行,有云應須樂則擔樂苦則擔苦。

一個修行者,他受到別人的讚歎、還有供養的時候,慢慢的內心就散亂了。散亂之後他因為太貪著這一方面的名譽,或者這一方面的問題,因此他原本是一個蠻好的修行者,最後因由這些的外緣,使他對法沒有專注力了。對法沒有專注力的同時他會懈怠,因為懈怠了,對法上其實只有外表上的表現而已,所以很容易產生我慢心、或者是嫉妒心的。這種情況西藏人也有,不只如此外國人也有,這種情況時常發生。他還不錯的時候,因為別人稱讚他、捧得太高了,所以他自然就往下走了,這種情況很多,所以在這個時候有一些人就稱為叫做「喇嘛的政治」。為什麼要講喇嘛的政治呢?因為當這個人還不錯,別人把他捧得很高了,另外那些弟子也把另一位喇嘛捧得很高,他們兩個內心都是煩惱的(沒有法),所以自然的一個嫉妒一個,自然的他們兩個就有政治上的問題了,所以我們稱為喇嘛的政治。

當我們發生這種的情況的時候,如何把違緣轉為菩提道用呢?我們應該想說:今天我有這樣的地位,我接受這些供養,都是由以前所習的這些善業而感到的。假使我今天不好好做,我以後就不會有這些了,因此我好好的應用這些錢,或者我應用現在的這些情況,好好的去行善,那會使未來得到更好的福報,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的做,而不應該是懶惰、或者是放逸才對,以這樣的思惟來使違緣轉為菩提道用的。

辛二、依勝加行積淨二者,令惡緣轉菩提道。

頌曰:「四行勝方便」。此中分四:第一集資者,若不欲苦而欲安樂,於上下田,大中小物,任一亦易,意樂則與一切有情為共,以欲無上菩提因之力而轉。如修心燃電祈願文:「凡善樂二苦任一,能轉為我利,願彼成就我。」而祈求之。

第二淨罪者。從無始至現時之中,由煩惱而起,作諸性遮二罪,或教他作,皆以四力,數數勤懺。最主要講說如何把惡緣轉為道用,大致上分四種的方式,一、集資者,二淨罪者。

第三於魑魅作供者。如前中說,思作損者恩德為大,就是說當你有非人的損害的時候,應該特別的思惟,「作損者」也就是非人他傷害我,給我修學忍辱的機會,因此他恩德為大,安立違緣,串習慈悲以及忍辱。要特別的觀想慈悲心還有忍辱心,就是說你再給我多一點的傷害,就是讓我觀這個忍辱的意思。

第四於護法獻朵馬請作事業者。陳設潔淨朵馬已,由思惟門,觀想善且廣大,迎請護法而作祈求,如儀軌供已,至心祈求,願如諸先賢佛菩薩,彼如何將惡緣化為菩提道用,我亦能化為道用。菩提心寶,於總大乘至言當中,如何而有,於諸先賢心續,如何發生,我相續亦依如是生安住增上,身語意三,由見聞念觸門,利益有情,此等事業願能成就。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