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9 08:06:49
學習次第 : 進階
修心日光論·釋緣宗譯本 二
一、 修心七義論根本頌
二、 修心日光論科判
三、 修心日光論
四、 大乘修心七義覺受引導文
五、 附:修心八頌
這樣思惟後,我們明白了自己一定要死,而何時死又不決定,況且臨終時,除了法能饒益自己,餘皆無利,所以應當修習正法,而正法中,我們應當想到:修習菩提心是最為尊貴殊勝的。
這樣產生決定信解後,修習無常法中所說的一切皆轉為修習菩提心的支分。
丙三、思惟業果:
死後並不是就此打住,全無所趣,而要繼續受生,所生的去處亦僅有善惡二趣,在哪里受生,我們自己並沒有自由,完全由業力牽引,所以,理當對黑白二業,如理地取捨,不可有半點差謬。
其中分四:
丁一、思惟業果決定者:
一切粗細苦樂,皆隨逐於善惡業,如《寶鬘論》雲:
“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
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
(一切痛苦皆從不善業產生,同樣,一切惡趣異熟果報也是從不善業產生;從善業感得各種善趣,同時還感得一切生世中所受的安樂。)
丁二、思惟業增長廣大理:
從微小的善業因中,亦能生起廣大無邊的苦樂果報,如《集法句》雲:
“雖造微小惡,他世大怖畏,
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
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
亦作諸大義,如諸谷豐熟。”
(雖然造下微不足道的小小惡事,在他世卻會引生極大的怖畏,讓我們深受其害,猶如誤吃入腹的毒藥。雖然造了微不足道的區區善事,在他世卻會引生無盡的安樂,並令我們成就廣大的義利,猶如五穀豐登,飽嘗豐收的喜悅。)
又彼雲:
“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
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
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
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
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
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就像鳥兒在天空飛翔,不管飛得多高,但它的影子永遠追隨著它,同樣,眾生所作的善惡業,亦絲毫不爽地緊隨著眾生。
如那些在漫長旅途中的客人,由於缺乏路糧盤纏,而處處遭遇逆境,身心疲倦不堪。同樣,在輪回長夜裏沒有善業資糧的有情,將會無奈地墮入惡趣,飽受楚毒。而準備充裕,路糧豐足的旅客,則處處左右逢源,安享旅途的快樂,同樣,積集善業的有情,自然會投生到善趣,享受無極的富貴榮華。)
又雲:
“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
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
(不要毫不在意地認為:區區小惡還能造成多大損失?我們要知道,落下來的水滴雖小,但積集起來,卻漸漸地充滿很大的容器。)
又雲:
“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
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
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
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
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
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
(不要大意地認為所造輕微的惡業,不會跟隨著自己而感受果報。其實,如水滴雖小而能滿大缸那樣,愚癡的人,由於積集了無邊的小惡,最終令其痛苦不堪,陷入痛苦的懷抱。
亦不要認為,小小的善事不會感果,同樣,如小水滴能漸滿大缸那樣,心志勇猛的菩薩,由於不棄小善,廣修善行,最終令其身心充滿無盡的歡喜。)
丁三、思惟業不作不會遇之理:
若不曾造下感受苦樂的業,決定不會受它的果報。諸佛世尊曆劫積集無數資糧所感得的妙果,那些能受用這些妙果的有情,雖不必積集這些妙果的一切因緣,但積集其中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丁四、思惟業造已不失壞之理:
如《超勝贊》雲:
“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捨,
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
(婆羅門外道人妄說,善惡可以相互遷移,就像遞接東西一樣;而世尊您說,諸業作了就不失壞,若不作就不會受報。)
《三摩地王經》亦雲:
“此複作已非不觸,余所作者亦無受。”
《調伏阿笈摩》亦雲:
“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若會時,果報還自受。”
(假使經過百千劫的漫漫長時,曾經造下的業,亦不會失去,因緣一旦聚合,自作還需自受。)
如是對於業果決定、業果增長、不作不遇、作不失壞,因不虛棄、果不浪得這些道理好好地生起定解後,自己乃至起心動念間,亦應斷除各種黑業道,精勤不懈于白善業,而白業中最為尊貴殊勝的,亦是修習大寶菩提心,這樣思惟後,那些道理皆轉成修習菩提心的支分。
丙四、思惟輪回過患,分六:
丁一、思惟不定過患者:
在輪回中漂泊流轉,親仇、敵友相互轉變,沒有定規,我們對於這些道理了知後,應當知道,輪回諸法沒有任何可堪憑賴處,而能心生厭離。
如《親友書》雲:
“父轉為子母為妻,怨仇眾生轉為親,
及其返此親轉仇,故于生死全無定。”
(在這個輪回裏,哪里有一點定法?相互間改頭換面,隔世昏迷,有時父親反投生為自己的兒子,而母親變成了自己的妻子,時過境遷,怨仇變成了自己的至親,而至親卻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
《妙臂請問經》雲:
“有時怨敵轉為親,親愛如是亦為怨,
如是一類為中庸,即諸中庸複為怨,
如是亦複為親愛,具慧了知終莫貪,
於親當止愛分別,於心善法安樂住。”
(即使在現世,由於因緣的變化,有時仇怨成了親朋,有時親朋成了仇怨,或者有的仇怨成了不關痛癢、似乎素不相識的人,而有的本來不認識的人,卻變成了自己的怨家或親朋。
有智慧的人明白了這種世間的本相,千萬不要貪著這個瞬息萬變的世法,對現在的親人,應停息自己執愛難舍的心,盡力安樂地住在內心的善法上。)
丁二、思惟不知滿足過患者:
《親友書》雲:
“一一曾飲諸乳汁,過於四海於今後,
繞母膝邊流轉者,尚須多飲過於彼。”
(每一位輪回眾生,曾經喝過的母親的乳汁,若匯合一處,會超過四大海水的體積,若不修習解脫道,在未來的長劫裏,圍繞在母親膝邊流轉的眾生,還要飲用更多的乳汁。)
這只是說明了不知滿足過患的一分,權作代表。
又雲:
“如諸癩人為蟲癢,為安樂故雖近火,
然不能息應了知,貪著諸欲亦如是。”
(就像那些麻瘋病人,由於被癩蟲啃咬而奇癢難忍,雖靠近火堆炙烤,會得到短暫的安樂,但無法徹底根除,一離開火,更加劇了癢的程度,同樣,我們應當明白,貪著愛戀世間的五欲亦是如此。)
《攝波羅密多論》雲:
“欲塵盡歸己,日日常沉溺,
多行不厭足,何病大於彼?”
(儘管自己得到所有的五欲,每天都沉溺於它們,但不管是如何多地享受,都不會感到滿足,仍汲汲營求,還有什麼較此病態更嚴重的頑疾呢?)
此中亦是說,對於諸欲塵,任如何享受亦無有滿足。特別是若依《除憂經》所說思惟,亦極能令心發生厭離,如雲:
“數於地獄中,所飲諸烊銅,
雖大海中水,非有爾許量;
生諸犬豕中,所食諸不淨,
其量極超過,須彌山王量;
又於生死中,由離諸親友,
所泣諸淚滴,非海能為器;
由互相鬥爭,積所截頭首,
如是高聳量,出過梵世間;
為蟲極饑虛,所啖諸土糞,
於大乳海中,充滿極高盛。”
(反復地在地獄裏,所飲用的烊銅鐵汁,即使大海中浩淼的海水,也沒有那麼多呀!投生為豬狗等畜生,所吃的各種骯髒東西,它的體積遠遠超過巍峨的須彌山王!又在生死輪回中,由於親友間的分離,天涯永隔,傷心所流的淚水,連大海都裝不下呀!而仇人相互間的鬥爭,被斬下的首級,如果堆積起來,其高度將超過梵天住的天界。又曾生為低賤的小蟲,被饑渴逼迫所吞啖的糞土,都可以填平充滿深廣的大乳海。)
三有世間中,不管是怎樣的榮華富貴,都不過是欺誑虛幻之法,如果現在不精進修學,仍將像經中所說的那些情形,永不休止地演繹下去。對此善加思惟,令心發起厭離。
又如善知識桑樸瓦說:“每想到在這個輪回中,還要在善惡二趣間,出沒萬端,升沉片刻地虛生浪死,心中就實在感到忐忑不安!”
乃至未生起如此的真實心量,應當勤加思惟。
丁三、數數捨身過患者:
每一位有情,受取身體後,又捨棄的骨頭,若不爛壞,體積比須彌山還要大。如雲:
“一一身體諸骨聚,超過幾多須彌峰。”
丁四、數數結生過患者:
如雲:
“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
此釋中引經文雲:
“諸比丘,譬如有人,從此大地執取諸丸,量如柏子,作是數雲,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諸比丘,此大地泥,速可窮盡,然諸人母輾轉非爾。”
丁五、思惟數數高下過患者:
如雲:
“既成百施世應供,業增上故複墮地,
既滿轉輪聖王已,複于生死為奴婢。
天趣天女乳腰柔,長受安樂妙觸已,
後墮地獄鐵輪中,當受粗磨割裂觸。
長時安住須彌頂,安足陷下受安樂,
後遊煻煨屍泥中,當念眾苦極難忍。
天女隨逐受歡喜,遊戲端妙歡喜園,
後當住止劍葉林,獲割耳鼻刖手足。
天女殊妙姣容好,共游金蓮徐流池,
後墮地獄當趣入,難忍灰水無極河。
雖得天界大欲樂,及諸梵天離欲樂,
後墮無間為火薪,忍受眾苦無間絕。
得為日月自身光,照耀一切諸世間,
後往極黑陰暗處,自手伸舒亦莫睹。”
(有時受生為帝釋天,成為世人供奉的對象,後又隨著業力墮落在地上,成為一個平庸的人;當統禦四方的轉輪王的福報享盡,後又在輪回裏,成為他人頤指氣使的奴僕。天界美麗的天女有著柔軟的腰身豐乳,在長時安樂地享受這樣的妙觸後,而墮入地獄的鐵輪中,飽受粗猛擠壓鋸割、燃燒的痛苦。長時住在須彌山頂,寶地隨腳下的舉落而起伏,享受安樂,後複游履於煻煨屍泥險地,我們應當想到,其中的痛苦何堪忍受。也曾被天女眾星捧月般地侍奉,歡喜地遊玩于賞心悅目的林園中,後來又當被困在劍葉林裏,耳鼻手足等身體的肢節被件件割下;也曾與閉花羞月般的天女,共同暢遊嬉戲在緩緩流動的河池裏,其中盛開著芬芳金色的蓮花。後又墮入地獄中,沉沒翻滾于灰水沸騰的無極大河裏。雖然曾經無數次地獲得天界五欲妙樂,以及梵天等色界離欲的清淨樂,後又墮入無間地獄中,成為燃火的材薪,無有間絕地忍受多種多樣的痛苦。也曾生為日月天子,自身的輝煌光芒,照亮一切世界,後來又趣往漆黑昏暗的惡道,連自己伸出來的手都看不到!)
又如《調伏阿笈摩》雲:
“積集皆銷散,崇高必墮落,
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
丁六、思惟無伴過患者:
如雲:
“若能了知如是過,願取三福燈光明,
獨自當趣雖日月,難破無邊黑暗中。”
(若能明白了這樣的生死過患,則能希願執取佈施、持戒、修法等所生的三種福德大光明炬,否則,獨自孑然一身將趣入,即使日、月的威光也難穿透的無邊黑暗中去。)
六苦又略攝為三:
(一)輪回中沒有可憑賴處,分四:
1、所得的身體,不可憑賴者,
謂數數捨身故。
2、所作的利益或傷害,不可憑賴者,
謂怨親不定故。
3、富貴榮華,不可憑賴者,
謂高低變易故。
4、友伴不可憑賴者,
謂無伴獨行故。
(二)任如何享受世樂,亦沒有飽足的時候。
(三)無始流轉者,
謂數數結生,輾轉受身捨身,不見邊際。
應依上面所說輪回諸苦,而思惟之。
心力大者,如《親友書》雲:
“仁和!應厭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死,無量眾苦出生處。”
(善良的人呀!理應深厭這個生死輪回,它是求不得、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等無量痛苦的大淵藪。)
對於其中所說的八苦、三苦理,以及輪回總苦及六道各各諸苦,從多方面,勤加思惟,令生起明見輪回過患的心。
如果以強烈的心念思惟,就會生起強烈的覺受,如果長久思惟,則會長久生起見到輪回過患的心。
如果看到輪回過患,當生起決定的出離心時,還應明白,從輪回中,趣入解脫的各種大道裏,最為尊貴殊勝的亦是此大寶菩提心。
這樣一來,前面所說的諸法皆轉為修習菩提心的支分。
思惟加行法完畢。
乙二、正行,修習大寶菩提心之理,分二:
丙一、修習世俗菩提心次第;
丙二、修習勝義菩提心次第。
丙一、分二:丁一、顯示入大乘唯一門為發心;丁二、宣說修心次第。
丁一、若思:如果應趣入大乘,那麼什麼是入門呢?
所言“大乘”,無非是佛陀宣示的波羅密大乘、密咒大乘共二種大乘,除此無它。
而進入其中任何一種的門徑,唯為菩提心,它在誰的內心上何時生起,雖然沒有其他的任何功德,亦可稱其為“大乘人”。何時在內心上消失,即使有證悟空性等諸多功德,亦墮入聲聞等地,從大乘裏退出來,這是眾多大乘經典宣示的道理。即以正理亦可證明,最初進入大乘,唯以發心為標準,後退出大乘,亦僅以退失發心而安立,大乘人唯隨這個心的有無而進退。
如《入行論》雲:
“生死獄中囚,若生菩提心,
即刻名佛子。”
(即使是囚困系縛在生死牢獄中的苦難眾生,當內心發起真實的菩提心,刹那後,應該被尊稱為諸佛善逝之子。)
又雲:
“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
(現在,因為發心面誕生在佛陀的家庭中,也因為發心,而成為繼承如來家業的佛子。)
此說發心無間,即為佛子。
《聖彌勒解脫經》雲:
“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舍金剛寶石之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
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舍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
此說雖然沒有學修殊勝菩薩大行,然而由有此心,便得名菩薩。
龍猛菩薩雲:
“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
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
(自己與這個世間的一切有情,若希望證得無上的圓滿大覺,它的根本即菩提心,應令其堅固不動,如須彌山王。)
《金剛手灌頂續》中也說:
“諸大菩薩,這個陀羅尼咒大壇城,是無比廣大深邃、難可測量的,亦是秘密之中最為秘密的,不應向那些邪惡的有情顯示!
“那麼,金剛手!你所說的這個昔未曾聞、最極稀有的法,應向什麼樣的有情宣說呢?金剛手回答道:曼殊師利!如果某些有情正在修習菩提心,或者成就菩提心時,曼殊師利,那時,即可令這些修菩薩行,修密咒行的菩薩,進入這個陀羅尼咒大壇城,授與大智灌頂。
“但如果菩提心還未圓滿者,就不可讓他進入,亦不令他見到此壇城,亦不可向他顯示手印咒語。”
《華嚴經》亦雲:
“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如毗沙門,能斷一切貧窮故;
菩提心者,猶如慈父,訓導一切諸菩薩故;
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給一切諸貧乏故;
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滿足一切眾生心故;
菩提心者,猶如利矛,能穿一切煩惱甲故;
菩提心者,猶如堅甲,能護一切如理心故;
菩提心者,猶如利劍,能斬一切煩惱首故;
菩提心者,猶如利斧,能伐一切煩惱樹故;
菩提心者,猶如兵仗,能防一切諸苦難故;
菩提心者,猶如鉤餌,出有淵中所居者故;
菩提心者,猶如疾風,能卷一切諸障霧故;
菩提心者,猶如大網,攝一切菩薩行願故;
菩提心者,猶如佛塔,一切世間應供養故;
……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故。”
如前所說,能成熟圓滿大覺寶位,並且為入大乘不共之門的菩提心,若誰於自己內心上生起,即能焚毀往昔積集的一切業障,能救護一切苦難,出生無盡的現前、究竟果利,如從經論乳海中,攪拌而生的醍醐精華,如趣入佛地,作為其不共近取因的碩實種子。
我們見到菩提心的種種利益,當從內心裏生起歡喜心,總而言之,得到暇滿人身,能有緣修習正法,特別是有緣修習大乘菩提心,應想到:“我是多麼幸運地得到了最極美妙稀有的寶物!”而生起強烈的定解,至為重要。
丁二、宣說修心次第,分二:
戊一、修習世俗菩提心的正行教授;
戊二、其支分教授。
戊一、分二:
己一、修習希求利他的菩提心次第 ;
己二、修習希求菩提的菩提心次第。
己一、分二:
庚一、從功德過患之間,顯示相換;
庚二、希求利他的菩提心正行。
庚一、總的說來,各大車軌于修習菩提心時,都要有希求利他及希求菩提這兩種支分。
對於初支分,要看到所欲利益有情的憐惜悅意相,在這點上,是相同的。
那麼,如何修習以達到這個目的呢?則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以七因果的方式引導時,如果心存偏私,那麼見到親朋則貪愛,怨仇則憎恨,中庸則漠然置之,若有如是不平等心產生,就很難產生普遍利他的希求心,故要把一切有情修為親屬,而親屬中最親近的,莫過於母親,因而通過修習知母、念恩、報恩三者以成就悅意可愛相。
第二種方式,則是根據寂天菩薩的論典修心時,就是以多方面思惟我愛執過患,從而捨棄它,從多方面思惟他愛執的利義,從而修成所要利益有情的悅意可愛相。大菩薩伽喀巴修習菩提心的道理,源於後者。
此中分二:
辛一、思惟我愛執的過患,示應捨棄;
辛二、思惟他愛執的利義,示應修持。
辛一、頌曰:“眾過歸於一。”
我等有情,不希望痛苦,卻偏偏遭遇痛苦,希求快樂,卻處處尋覓不得。這一切的罪根禍源,如果向外尋求,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從無間地獄乃至有頂天界,生於五趣或六道,常久遭受種種猛烈大苦,所有這些不是沒有原因的,也不是從不順因中產生的,乃是依惑業之集而出生。而其中業亦由煩惱攝集,故煩惱為首,追根究底,煩惱中的我執無明是產生一切痛苦的根本。
如《入行論》雲:
“世間諸災害,怖畏及眾苦,
悉由我執生,留彼何所為?”
另外,以我執為主的各種煩惱,損我之厲,時間之久,其他根本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彼論中複雲:
“無始相續敵,孽禍唯一因,
若久住我心,生死怎無懼?”
(這無始以來恒常相續的煩惱敵,正是極速滋長業禍的唯一因素;如果它們一直潛伏在我心中,我怎能在生死中快樂無懼呢?)
我愛執糾合拉攏多種損害,阻斷了成辦利益的大門。
還應如下所說而思惟其過患,對它懷恨不舍:
愚癡無明所引我愛執,輕棄他人,攜持邪見利器,蔑視善惡因果,斬斷現前及究竟利義命根的罪惡屠夫,即是我愛執。
這個我愛執,亦是執持貪、嗔、癡三毒皮囊,掠奪善法稼禾的盜賊。
這個我愛執,亦如貓頭鷹,於內心中積集多種非福晦氣,招引一切人與非人的損惱。
這個我愛執,亦如農夫,在識田裏植入業種,用愛取水數數澆灌,從而在五道或六道中收穫眾多痛苦的苗芽。
在此世間,我等與往昔諸佛,並無先後地經過曠劫之久,然而我等仍沒有世出世間的任何功德,使我等赤身裸體、雙手空空的大懶蟲亦是此我愛執。
任生有頂乃至無間的任何一處,皆為苦處,任與誰相伴,皆為苦伴,任享何物,皆不出苦受,對於這樣輪回的真相,雖從佛經、釋論以及上師的道歌裏,耳熟能詳,心生定解,但依然如老狗貪食般地,見到輪回少許圓滿,心就蠢蠢欲動、賊心不死的貪婪之徒亦是此我愛執。
利益有無,尚未可知的戰場,卻幻想著凱旋後的榮歸,從而多方盤算計謀;損害有無,尚未可知的處所,卻杞人憂天地疑懼,擔心現在將來會產生如何如何大的損害,從而拼命壘起多層護城厚牆,嚴加防範外敵的侵略。像這樣生活在幻想與疑懼之間的希懼夫、患得患失的精神病人亦是此。
槍林劍海中,卻盼望牟取暴利,從而不顧身命,頑強鑽入,稍有虧損就摧諉於堪布、阿舍黎、親眷父母、對己坦誠相待的朋友等,這樣不知羞恥的惡人亦是此。
上至善知識,下至虱蟣,對他們中,高貴者則嫉妒,對相等者則攀比,對低賤者則心存驕慢。若讚歎自己,則得意洋洋,若毀罵時,則怒火中燒,如無鼻繩的烈牛,無銜的野馬,一切煩惱中的無法無天之徒亦是此。
善惡業生苦樂果的決定與無謬之理,雖從佛經、釋論以及上師道歌裏,一再聽聞,且似有所悟,然而仍一方面希望著快樂,厭棄著痛苦,另一方面,即使在他人苦口婆心地勸勉下,心亦不趣向於法,對制、性二罪,卻如水向低處流一樣,任運而入。如此言行相違、表裏不一的大惡邪見夫亦是此。
八萬四千煩惱,從無始到今天,已經施加給我們太多的損害與苦楚,阻斷一切成就利樂之門,但對此仍視而不見,沒有看到彼等一點過錯,如幹泥像般的睜眼瞎亦是此。
總之,這個我愛執,是產生一切鬥爭痛苦的根源,依它而發生身、口、意諸行,招引一切內憂外患,導致現前未來的損害,猶如惡兆綠頭鳥的即是我愛執。
輕棄利他的過患亦是此。
我們應對此懷恨不舍,分清敵我,善辨親仇的界限。
如聖寂天雲:
“昔日受汝制,今日吾已覺,
無論至何處,悉摧汝驕慢。”
(從前我愚笨無能,完全被你控制著,如今我已看清真相,不會再受你擺佈了。無論你走到天涯海角,只要被我發現了,我就要立刻消滅你這自私自利的驕慢心。)
“今當棄此念,尚享自權益,
汝已售他人,莫哀應盡力!”
(現在你應該放棄這樣的想法:“我多少總還有點自求多福的權益吧!”因為,我已經在自他換時,把你賣給別人了,所以不要悲傷難過,盡力地去服務眾生吧!)
“若我稍放逸,未施汝於眾,
則汝定將我,販與諸獄卒。”
(如果我稍微不小心,忘了把你佈施給眾生,去為他們服務,那麼,我一定會在不知不覺中,又被你出賣給地獄裏的牛頭馬面等可怖的獄卒。)
“如是汝屢屢,棄我令久苦,
今憶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我曾經多次疏忽而像這樣,被你出賣了,並且因此長久淪落受苦,如今撩起新仇舊恨,不禁義憤填膺;我一定要徹底消滅你這自私自利的心!)
另外,我們無始以來串習我愛執故,在房裏睡覺的時候,聽到幾聲“吱吱”鼠叫,就擔心會不會在睡夢時,它來咬掉我們的耳朵?聽到幾聲悶雷,就疑懼著是否會偏偏擊到自己的頭上;若到一個他人傳言的險地去,就擔心是否會被惡鬼所乘;像這樣,有些是由於擔心他人惡言中傷,而心中憂惱,有些是擔心勝算難握、敗于敵手而苦惱不堪,有些則是擔心與至親生離死別,而惶恐不安。
總之,不管是誰,于何時何地,受什麼樣的痛苦,一切禍害的根源,應認清即是這個我愛執。
善知識那摩瓦在打茶時,“喳喳”用力,說是觀想擊打我愛執的頭。
善知識奔說:“在自己內心的城堡門口,執持正念的鋒利短刀,如果它大軍壓境,我則嚴陣以待,如果它投表稱降,我則解甲歸田。”
朗日塘巴說:“一切勝利獻給有情,因為所有的善樂資源依其出生;一切虧損自己取受,因為一切苦惱皆從我愛執生故。”
若如彼淨修,雖開始如腹中毒般,六神無主者,亦會轉為坦然自若、氣定神閑,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雖穿破的僧裙用犛牛來馱,千瓶灌頂,皓首窮經,遍舍餘事,散心習修,然內心貪欲的網罩一點點也沒有收斂。那麼,任做何事,任在何處,亦如黃鼠狼子生病般,沒有安樂,坐臥難寧。
所以,在我愛執未全部驅逐走時,應以雙手緊緊擠壓,如能於此精進努力,則一開始就應稱其為:“大乘者、”“廣大者”、“大忍者”、“大慧者”。
總之,以我愛執為基礎的諸煩惱過患,即使三世諸佛,曆劫宣說,亦無盡時。但應以上面略談及的詮釋經典旨趣的上師教授,圍繞自心缺陷,數數思惟、測量決斷。如果內心有此要訣,不管外面的形象如何,心續都與法相應,落到要處。否則,一切雖假名功德,無不轉成滋養我愛執的肥料,反而有成為增長煩惱助伴的危險。
辛二、思惟他愛執的利義,示應修持:
頌日:“修眾皆有恩。”
總的說來,對於大乘種姓的補特伽羅,如《入中論》所示,慈悲在初中後三個階段,都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慈悲是依賴有情方能產生。緣安樂匱乏的有情,生起慈心,緣如火堆般痛苦折磨的有情,生起大悲。
如《入行論》雲:
“懷慈供有情,因彼尊貴故。”
(慈心供養有情的福德無有邊際,那是因為有情是尊貴悲田的原故。)
不僅如此,慈悲作為前行,追求無上菩提的菩提心,亦是依有情而生起。因為,由見到唯獨佛陀才能成辦一切有情的無餘利樂,才能祛除一切損害痛苦,從而在慈悲心的激勵下,生起希欲圓滿正覺的菩提心,如雲:
“發心利他故,求正等菩提。”
(所言“發心”即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希求證得正等菩提。)
六度四攝亦是依賴有情才得以生住增長。所以說,作為菩提心根本的慈悲心、菩提大行所依的菩提心,以及菩薩大行三者都是依於有情而生起,故爾,成就果位佛陀的一切因位資糧依於有情。即使成就大覺果位後,乃至輪回未空之間,任運不斷的利生事業,亦依於所要利益的境——有情而發起。
略而言之,一切大乘因果的根本即執愛有情。
如雲:
“由依此等故,我將成正覺,
故于諸有情,眼視亦慈真。”
(由於只有依靠這些如母有情,我才能成就大覺的佛果,所以,見他們時,目光都應充滿著慈悲真誠。)
另外,若見到有一塊非常肥沃的田裏,播下碩實飽滿的種子,勤加耕耘澆灌,到了秋天,則有眾妙果實,獲大豐收,定會對此沃田大大珍惜。
同樣,在有情這片田地裏,種下慈悲、菩提心、六度四攝的碩實種子,善加護養,則成就二利究竟的佛陀婆伽梵寶位。當見到有如此的利義,亦一定會非常珍惜有情這片田地,從而見到有情的悅意可愛相而恭敬他們。
如《入行論》雲:
“本師牟尼說:生佛勝福田,
常敬生佛者,圓滿達彼岸。
修法所依緣,有情等諸佛。
敬佛不敬眾,豈有此言教?
非說智德等。”
(導師釋迦尼佛曾說:“佛和有情都是最殊勝的福田”。如果有人經常尊敬供養諸佛和有情,必能順利圓滿二利而抵達正覺的彼岸。就修行成佛所依的助緣而言,佛和有情是同等重要的。倘若只敬重諸佛而不敬重有情,真不知這是誰的教法?當然並不是說佛與眾生在智慧功德上相等。)
另若見有情是佛陀的因及果的發源地,更宜恭敬有情,如《入行論》雲:
“唯佛功德齊,於具少分者,
雖供三界物,猶嫌不得足。
有情具功德。能生勝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應供有情。”
(最勝功德齊聚一身的聖者,唯有佛陀,其他人只能具有少分殊勝的佛德而已。對於這些人,就算以三界的寶物供養,仍然是不相稱的。每一位有情眾生,都具有引生殊勝佛法的功德,單單因為有這一分名符其實的功德,就值得我們供養有情了。)
執愛有情,成辦他們的利樂,由此出生現前究竟各種義利,捨棄有情,則由此出生一切衰損。如《釋菩提心論》雲:
“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
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
若無上佛位,且利有情得,
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
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
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
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
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
饑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
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輪回世間的善惡二趣,其中所感受的可愛不可愛的果報,都是由於對有情,造作利益或損害而產生的。即便無上圓滿的佛果,都是由利樂有情而得到。那麼,人天中的資財富饒,如梵天、帝釋、大自在天、四大天王等所受用的榮華等,概而言之,在三善趣中,所受的安樂,無不是由利益有情而引發的,就不足為奇了。
而在地獄、鬼、畜生三惡趣中的有情,所承受的無邊痛苦,都是由損害有情產生的。
如其中的饑渴打殺,侵淩損害等痛苦,自己都要無奈飲泣地面對,似乎沒有窮盡的時候,這些都是損惱有情的果報呀!)
小乘補特伽羅,輕棄有情,所證得的不過是偏小菩提。具殊勝大乘種姓者,執愛利樂他故,而現證無上菩提。如上論中雲:
“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舍,
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
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
則於刹那頃,豈有貪自利?”
(對於有情沒有慈悲心,只有狹隘的自利思想,應像毒藥一樣遠遠地拋棄。諸聲聞人,由於沒有悲憫有情的廣大心,證得的只是低下的果位。而佛陀由於不捨棄一個有情,由此證得無上圓滿大菩提。
如果知道了由此產生的利益是圓滿、還是不圓滿的果位差別,那麼,即使在刹那短的時間裏,誰又會貪著自己的利益呢?)
現在示現來作損害的有情,由於從無始以來,他們自己內心上的煩惱作近取因,再加上我們無始以來損惱他們的惡業作俱生緣,由此因緣會合,從而使他們這些有情,懷著惡劣的心態,造下各種顛倒罪行,又以此為因,使他們沉淪於無邊輪回,尤其在惡趣中感受多種苦楚,他們的罪過豈不是由我等而催發的?
如聖寂天雲:
“我業作激勵,損我者出生,
由此趣地獄,豈非我毀他?”
(由我自己往昔惡業的激勵,促使損害我的人前來傷害,如果他因為害我,反令他墮入地獄,那麼豈不是我毀害了他們?)
特別是,我等現已入大乘法門,他們用各種方式加害於我們,作大乘人的法障,則會令他們飽受輪回之苦,更是直入惡趣,而成為惡趣眾苦充盈的器皿。想到這些怎不令我們感到,他們是多麼地值得哀憫!
這些損害自己的有情,也曾無數次地作過百般呵護自己的慈母呀!
還應這樣一一觀想而思惟:
由於我的愚癡貪婪,曾無數次地恩將仇報,不知厭足地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嚼你的骨、穿你的皮……如果彙集起所飲的奶汁,三千世界作為容器也盛不下呀!殘殺毆打、劫奪等對你的傷害,也是難以盡數。現在為了報答你的深恩,償還往昔的冤債,隨你自在,任由發落,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事,將會對我產生莫大的恩德!……
如是通過取捨的方式,對每一個對自己作損害者修習慈悲。
特別是依于仇者,以忍辱為基礎的六度亦得以生起。因為,以彼為忍辱境,修習忍辱。如果有了忍辱,前二度作為它的前導,後三度依其發生。實際上,若換個角度反復思考一下的話,那些傷害我們的有情,就是把佛位送到我們手裏的大施主呀!
如伽喀巴大師說:
“只要是能令我們生煩惱的境,不管他是仇人,還是親友,若誰能把他視為善知識,那麼,無論到哪個地方,都會是快樂的。”
應如其中所說而修習。比如堪布,阿舍黎,慈悲傳授給我們戒律,所以他們成了令我們獲得解脫和一切智的因,恩德甚大。同樣,依靠這些傷害我們的人,將使我們的忍辱修習圓滿,所以他們亦成為大菩提的因,固應如 “美食擁口,舌不煩棄”所說,心發歡喜。
如《入行論》雲:
“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
能助菩提行,故當喜自敵。”
(因此,修忍的敵境十分珍貴難得,它就像出現在窮人家中的如意寶藏。正因為他們是助成菩薩行的良伴,所以我應該喜歡我的仇敵。)
又雲:
“惟願毀我者,及餘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緣。”
(希望貶毀我的人,或以其他方式傷害我的人,甚至侮辱我的人,都有證得無上菩提的福份!)
又如伽喀巴大師雲:
“利益彼等反回難,亦應還彼修大悲,
南瞻部洲勝大士,能從仇報取善妙。”
(一心一意的利益對方,對方不知報恩,反相加害,在這種情況下,更應對他們修大悲心,南瞻部洲的諸大菩薩,就能從種種的傷害違緣中,攝取修行的功德。)
如果知道依照前面所說修行,則如諺語“身若有力,遍地是刀,”或如“到達寶洲,無石擊狗”所說般,沒有任何時候不是用來修心的良機。那麼,唯一的經法就是這個執愛有情,如果有了執愛有情、捨棄我愛執這個法,則如“一人一法,一法足矣”所說,其他一切無非此法。
如果明白了這層含義,那麼法的名字,就有無量無邊,隨便叫“修菩提心”,或者其他的名字都可以。
猶如對吉祥天女的贊文中所說:
“百名千諱母,隨叫皆汝名,隨稱盡汝諱。”
(有著百千萬種不同名諱的天母啊!隨便叫一聲,都是您的名字,隨便稱一聲,儘是您的名諱。)
朗日塘巴也這樣說:“出生三世諸佛的母親,厥為有情,應報答之!”
又說:“菩提心依靠有情才得以生起。自己為何干什麼都像戴著沉重的頭盔般,悶悶不樂呢?若是因為在任何地方,都對他人看不上眼,所以想遠離他人而不高興的話。唉!有這種思想的人,則是由於令他成佛的因,使他鬱鬱寡歡呀!”
他愛執的功德,及我愛執的過患,概括起來,如聖寂天說:
“何須更繁敘?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何必再多費口舌呢?愚笨的凡夫不斷追求自利,卻慘遭痛苦;牟尼一切智者,一向利益眾生,終成正覺,你瞧,這兩方面的功過得失差距有多大!)
如是善加思惟,真切地見到,我愛執是一切罪惡的泉源,而他愛執則出生一切的美妙功德,從而心中生起所要利益的物件——有情的悅意可愛相。
因此,我們在執愛自我與漠棄他人二者的位置未調換過來期間,都應努力修習。
自他相換理略釋畢。
庚二、修習希求利他的菩提心正行 分二:
辛一、正行時的修法;
辛二、下座後的修法。
辛一、頌日:“取捨間雜修。”分二:壬一、修習慈心之理:
通過把身體、受用、善根施捨給他人的方式,修習慈心。
最初如果思惟慈心的功德,就會生起強烈的歡喜心修習慈心。那麼,慈心有何功德義利呢?
如《三摩地王經》雲:
“遍於無邊俱胝刹,
盡其無量眾供養,
以此常供諸聖士,
不及慈心一數分。”
是說用廣大無量的供物,在一切刹土,恒常供養諸佛的福德,遠遠少於慈心的福德。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雲:
“於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莊嚴,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諸比丘入滅定樂。設于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若於此土最下乃至於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
《寶鬘論》雲:
“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
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
天人皆慈愛,彼等恒守護,
意喜身多樂,毒刀不能害,
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
設未得解脫,得慈法八德。”
如果自己有了慈心,那麼,人天也會對自己生起慈護的心,自然雲集臣服於自己的腳下,佛陀亦是用慈心的力量擊敗了億萬魔軍的,所以慈心是一切守護中最為殊勝的。
如是等等。
若想:“通過施捨身體、受用、善根,修習慈心,是在哪里宣說的?”
《入行論》“受持菩提心”這一品中,積聚資糧加行圓滿後,正式誓願發菩提心儀軌前,在解釋慈悲的所緣及行相時,說到施捨身體、受用、善根。
總的,在經典中所宣說的施捨它們的情形,在下面會提到。
施捨的用意,是為了圓滿福智二種資糧而施捨身體、受用、善根。
如《入行論》雲:
“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
身財諸受用,三世一切善。”
(為了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我將毫無吝惜地捐贈我的身體,施捨種種受用的財物,和三世所集的一切善根福德。)
癸一、施捨身體,不是用血肉這樣不乾淨的樣子籠統地施予,詳細的施捨方式,下文依次會談及,希望了知者,可依文披閱。
那麼,如何施捨身體呢?
如《華嚴經》雲:
“我變成滋養一切眾生的如意身。”
《金剛幢經》雲:“如地水火風四大種,以無量無邊的方式,護養一切有情,作為菩薩的我,也願這個身體變成護養一切有情的源泉。”
如《入行論》中 “為成有情利,變成如意身” 所說,向一切有情,施捨他們所希望的東西。
《入行論》雲:
“于諸災荒劫,願成充饑食!
為濟貧困者,願成無盡藏!
願諸資生物,悉現彼等前!”
(在災荒浩劫的期間,願我化作充饑解渴的飲食!為了救濟那些貧困的有情,願我變成取用不盡的寶藏!希望各種各類的日用所需品,都化現在他們的面前!)
又雲:
“路人無怙依,願為彼引導,
並作渡者舟,船筏與橋樑!”
(願我充當無人保護者的依怙,行路人安心的嚮導,旅客們渡越江海的舟楫船筏和橋樑!)
“求島即成島,欲燈化為燈,
覓床變作床,凡需僕從者,
我願成彼僕!”
(願我化為島嶼,讓航行的船隻棲泊;願我化作明燈,為企盼光明的人照明;願我變成床榻,供應疲憊者休息;願我成為善體人意的僕從,服侍所有需要護侍的人!)
“願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寶,
明咒及靈藥,如意諸寶樹!”
(願我成為能圓滿眾生意願的如意牛,如意寶和妙瓶、強力有效的明咒和靈藥,以及各種如意寶樹!)
“如空及四大,願我恒成為,
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
(就像地水火風等四大種和虛空,始終支持著一切有情眾生和世間,同樣地,願我永遠成為維持一切有情生活的要素!)
“迨至盡空際,有情種種界,
殊途悉涅槃,願成資生因!”
(一直到盡虛空際的一切有情界眾生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完全超脫一切憂苦而達成涅槃,願我化成滋長他們生命的要素!)
《菩薩地》中說:
“菩薩到達一處寂靜的地方,攝斂心念,懷著清淨的意樂,淳厚的淨信心,觀想出無量無邊的種種財寶,勝解把這些財物施給一切有情,由此不待辛苦,而增長積集下無量福德。這種佈施也叫作菩薩巧慧佈施。”
此處分兩個方面,觀想施捨身體:
子一、向有情世間施捨的情況;
子二、向器世間施捨的情況。
子一又分二:
醜一、向未入道補特伽羅施捨的情況;
醜二、向已入道補特伽羅施捨的情況。
醜一、如下面這樣觀想:
盡所有的地獄有情,包括等活等八大熱地獄,泡裂等八大寒地獄、孤獨地獄、近邊地獄中的一切有情。
當我們的身體施捨給他們後,如鐵遇上點金劑後刹那間變成黃金般。他們都轉成善趣七功德身,富有七種聖法財。
我們自身又轉成如意身,如從摩尼寶中隨心所欲地降下衣食等受用般,從自己的如意身中出生無盡的百味飲食、百千種華服、五百層摩天大廈,以及志同道合的友伴,佈施給他們。
這樣,能受用的身體,所受用的境,以及共同娛樂的圓滿眷屬等一切,都變成他們修習大乘正法的順緣。
如是,原是地獄中的這些有情,現在他們修法的重要外緣,有了大乘善知識的歡喜攝受、所要聞思的顯密教典等,內緣方面,他們有著信等七聖財,又有著依戒行持等三種增上寶學。
總之,他們內心上,生起了以慈悲為根本的菩提心,又能廣行六度,從而二資究竟圓滿,證得無上大覺位,享受著法身大樂。
像這樣,複緣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中,三十六種餓鬼 所攝的一切有情,向他們施捨身體後,如前那樣觀想,都成佛後,內心充滿法身大樂。
然後如前,觀想施予各個世界中,根本居住處(大海)或散居各方的畜生……
同樣,十方世界四大洲、八小洲中,無暇修學佛法的人,或在活著的時候,沒有緣分修學解脫道的人,亦如前觀想施予身體。
如果在活著的時候,有緣生起解脫道的人,如前觀想,向他們施予身體,由此使他們具足修道的一切外緣及內緣……
如是,四大天王等的六欲天 、梵眾天到廣果天的十二處色界天 、四處無色天等,一切未入解脫道的有情,如前觀想,施予整個身體。
施予中陰有情亦應例知。
特別是,向損害自己的有情施捨的情況為:
從自身變現出華衣美食、豪宅大院等多種外在的助緣,然後用菩提心鉤攝一切惱害自己的有情,迎請到這些財物前,對他們作如下祝禱而佈施:
無始以來,你們也曾無數次地作過我的慈母,而在那時,你們盡己所能,為我成辦一切的利益,救護無數次的損害與痛苦,恩深似海,每思及此,心甚悲切!
另外,無始以來,自己卻恩將仇將,吃你們的肉、喝你們的血、嚼骨穿皮、打殺劫掠……對你們造下太多的傷害,現在一切後果冤債,甘願落在我的頭上,任由你們發落,想要什麼都滿足你們的心願,欲吃者施食,欲衣者施衣,欲房者施房,欲朋友僕人者施予友僕,食物或三白或三甜,我都不吝施予。
如果希望血肉的,就觀想以血肉的樣子施捨。
你們不要有任何顧忌,想吃肉就吃肉、想喝血就喝血、或者想嚼啃骨頭,或想披穿皮衣,我都無條件地滿足你們的願望。
如果你們心急難耐,就請吃生的,若氣緩心安,就稍待享用熟食。
如是安然佈施,這樣佈施後,觀想:他們享受已,身心即刻舒適康泰,饑渴貧乏的痛苦泯跡於無形,一切毒害罪惡的心也得以息滅,身心獲得無比的清涼,利他的菩提心油然生起,二資究竟圓滿,心中具足法身大樂。
偈曰:“利果為樂損果苦,已身取喻勿害他。”
(利益他人的果報是安樂,損害他人的果報是痛苦,設身處地地想一想,自己既然希望離苦得樂,他人何嘗不是如此,發誓以後再也不要傷害他人,導致他人痛苦了。)
或者以東方等四方四隅的次第,漸次施予各方的有情,如先觀想向東方盡恒河沙數的一切有情,施捨身體……觀想如前。像這樣,其他方隅亦可例知。
醜二、向已入道的補特伽羅,施捨身體的情況:
觀想自己的身體,變成如意身,能滿足任何的願望,有求必應。把這個如意身供養給小乘的補特伽羅,使他們在這一生中,獲得能夠即身現證佛果的內外因緣,依此精進修習,從而二資究竟圓滿,內心充滿法身大樂。
然後如前觀想,對住於大乘資糧道、加行道及十地中的大菩薩,供養如意身,……,二資究竟圓滿,內心充滿法身大樂。
然後,對於根本傳承的上師及安住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婆伽梵,如前觀想,供養如意身。在他們一一面前,變化無數身,每一身又變化出無數肢分,從因、果功德兩方面頂禮。
還應觀想,從如意身中,化現出無量不可思儀的供養雲,供養諸位聖尊,由此使他們的內心上,生起無漏大樂。
如《入行論》雲:
“願諸有情眾,殷勤供諸佛,
依佛無邊福,恒常獲安樂!
菩薩願如意,成辦眾生利!
有情願悉得,怙主慈護念!
獨覺聲聞眾,願獲涅槃樂!”
(願一切有情眾生,經常不斷地供養諸佛,並因佛陀無邊的福德,恒常獲得身心的安樂!願菩薩們都能隨心所欲,成就一切眾生的利益!願一切有情都能蒙受諸佛期盼眾生獲得的庇護!願所有的獨覺和聲聞行者,也同樣如願獲得涅槃寂滅的妙樂!)
施捨有情界的情況解說完畢。
子二、向器世間施捨的情況:
自己的身體,以如意身的樣子,施捨到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的器世間時,由此力量,不淨器世間的禿樹荊棘、磚頭瓦礫、懸崖險地等一切發生變化,一切器世間皆轉成柔軟舒適的七寶自性,大地坦如掌心,寬廣無垠,沒有纖毫塵垢,舒散著絢爛的光芒,空中洋溢著令人心曠神怡的蛇心檀香味,地面上散滿了品種繁多的豔麗天花。
具有八功德水 的湖池泉等,星羅棋佈,寶磚堆砌,周邊圍繞。湖底鋪著金銀珍珠的細砂,青蓮、睡蓮等各種蓮花,婀娜多姿,競相爭豔,佈滿清澈的湖面,各種水鳥宛轉輕歌,愉快地飛翔著,點綴著美滿的理想淨土。
在這樣的淨土中,如供養諸佛菩薩聖眾的大供養雲,也供養這裏的所有有情,這些有情,雖有如此的圓滿富樂,但刹那不會由此滋生內心的我慢散亂,反而都成為他們修習菩提的緣。
如《入行論》雲:
“普願十方地,無礫無荊棘,
平坦如舒掌,柔軟似琉璃,
願諸有情眾,相繼恒聽聞,
鳥樹虛空光,所出妙法音。”
(願所有的地表上面,沒有碎石和荊棘等障礙,平坦得就像舒張的手掌,柔軟得如同珍奇的吠琉璃;願一切有情眾生,都能相續不斷地聽聞,從小鳥、樹林、光明,甚至從空中飄送出來的微妙法音。)
癸二、施捨受用財物的情況:
對於前面所說的各種施捨的物件,觀想自己的受用資財、衣食住房等,變成有求必應的如意財物,依次沒有遺漏地施矛。每一方所的有情,由所施捨的任何一個如意物,亦出生不可思議的世出世間受用資財,使那些有情獲得現證圓滿菩提的因位資糧,從而究竟成佛,內心充滿法身大樂。
對於諸位上師佛陀,也觀想供養如意的受用財物相,由此他們,內心生起殊勝的無漏大樂……。
癸三、施捨善根的情況:
身體及受用財物,只有現在、未來的部分可以施捨,過去的部分無法施捨,因為已經壞滅了。
但善根就有所不同,三世所攝的一切善根,都可以用來施捨,過去的善種子或善的習氣,現在的、未來乃至成佛中間的一切善根都可以佈施。
如《入行論》雲:
“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三世一切善。”
龍樹菩薩亦雲:
“此善願有情,積聚福智資,
由福智所生,二身悉獲得。”
(祈願以此善根,回給一切有情,能夠圓滿地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證得二資究竟的色法二身。)
《虛空藏經》雲:
“祈願我的所有善根,無不用來滋養利益一切有情。”
像其中所說的那樣,我們應施捨一切的善根。又善根中,微小的如施給畜生一塊食物,或者由此附帶產生的少許善業,乃至強大的如內心生起的大寶菩提心,觀想這一切強弱大小的善根,全部次第一一施予前面所說的施田,由此因緣,他們獲得即世成佛的各種因緣,二資究竟,大圓滿覺,內心充滿法身大樂。
如果心有疑惑:“單單修習像這樣佈施的意樂,有什麼用處?”
《妙臂請問經》中說:
“現在如果不修習勝解佈施的心,待到以後,真要佈施一點東西,也有很大困難。”
是說,從現在起,經常修習樂於佈施的心,由於串習達到任運嫺熟的程度,即使真到了佈施身體的時候,也會感到毫不費力。
《三摩地王經》雲:
“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猶如有人對某件事物,觀察得越多、越用功,那麼,由於思想總是在那個方面考慮,這樣一來,內心自然就會專注在那個方面上。)
聖勇(馬鳴菩薩)雲:
“利他雖無力,常時習意樂,
若誰有此要,任運行利義。”
(雖暫時還沒有利益他人這份力量,但應恒常地串習這個利益他人的心,時節一到就能任運自然地饒益他人。)
伽喀巴大師雲:
“淨意樂為要,七佛等多喻。”
(淨化自己的思想和意樂是至關重要的,有著如往昔“七尊古佛”等很多的比喻來說明它的重要。)
《本生傳》雲:
“雖僅見聽聞,亦或念觸語,
亦皆利眾生,願彼常歡喜。”
(雖然僅僅見到我,或者聽到我的名字,或者憶念我、接觸我、與我交談,也希望通過這些小小的因緣,都能夠利益到眾生,惟願他們恒常快樂無憂地生活!)
由於至誠施予的物件是無量無邊的一切有情,我們從中也非常容易地積集了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
如《寶鬘論》雲:
“盡所說福德,設若有形色,
雖滿虛空界,較彼猶多餘,”
(如前所說回向、發願等一切的福德,如果有形體的話,即便以虛空界為容器,都盛不下呀!)
“ 此為佛所說,由因亦成此,
有情界無量,希樂福亦爾。”
(而且這是佛在《三摩地王經》、《無盡慧經》等中宣說的。當然,這其中自有它的理由,因為,有情界是無量無邊的,那麼,希望利樂眾生的福德自然也是無量無邊。)
自己的衣服飲食等資財,已至心地施捨給有情,如果自己享用時,忘掉了利益他人的意樂,而是自我貪著地享用,就犯了染汙性墮罪,如果沒有貪著的心,僅是沒有懷著利他的心去享用,則為非染汙性墮罪。
《集學論》中說,如果財物已經回向給他人,並且他人看到,還自認為擁有此物,這時,若為了一已之利,懷著盜心受用此物,一旦價值達到一定數量,就犯了別別解脫戒中的根本他勝罪。
那麼,菩薩受用財物時,應懷著什麼樣的思想呢?
應當懷著“為利益有情故”的思想而受用,則無罪過。
《集學論》中舉了一個比喻,如經常為主人操勞辦事的僕人,他本人沒有任何資財,生活完全來源於主人的家產,而他本人又是由主人指使的,所以用主人的財產來養活主人指使的身體,完全是理所當然的。
若念:“像那樣已經思想著回向施捨給他人了,而實際行為上,還是自己擁有享受,實在沒有什麼意義。”
萬不可有此念頭。如《集學論》中說:
“如果在這樣修行的菩薩前,有人作出這種完全是愚昧不信的言語或行為,是極不應該的。應當知道,這個樂於佈施的心是極為稀有難得的,不應在這個方面猶豫不決。”
壬二、修習悲心之理:
如果多多的思惟大悲心的功德義利,就會增長強烈的歡喜心去修持它。所以,先解釋一下大悲的功德:
如《入中論》雲:
“悲性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
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
(大悲對於廣大的佛果來說,在最初階段是非常重要的,猶如種子,因為有了大悲,才可以生起菩提心;大悲心在中間階段也是非常重要的,猶如水、肥等,因為由它才可以發起堅毅持久的精進,廣行菩薩行,積集增長二種資糧;大悲心在最後階段,也是非常重要的,猶如果實成熟,因為即使成佛後,輪回未空之際,利生無盡的廣大事業亦賴它的支援,所以,我開始先禮贊大悲心。)
由於見到悲心所起的關鍵作用,《攝正法經》中這樣說:
“世尊,菩薩不須學習多法。世尊,菩薩若能善受善達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雲何?所謂大悲。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來菩薩手中。世尊,如轉輪聖王輪寶所至,一切軍眾皆至其所,世尊,如是菩薩大悲所至,一切佛法鹹至其所。世尊,如命根若在,餘根亦在。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餘法亦當生起。”
此中分二:
癸一、從情世間,攝取的情況;
癸二、從器世間,攝取的情況。
癸一、頌日:
“取捨間雜修,取次從己起。”
通過把有情的痛苦及痛苦的因,攝取過來給自己的方式,修習悲心 。
其中取的次第:
觀想自己內心上,來世以後將出生的惑業之集,以及將來受生於五道或六道中時感受的一切痛苦,如利刃割下來般,黑乎乎的樣子,攝取來安放在這一生的近取蘊上,以此因緣,自己在來世以後,永遠地離開一切惑業苦——流轉因果的系縛。
然後,再觀想,明年以後乃至此生臨終以來,將出生的一切痛苦,如前一樣,攝取過來,安放在今年的近取蘊上,以此因緣,明年、後年的一切苦、集得以淨化消失。
這樣觀想下個月的苦集攝取到這個月的近取蘊上,……,乃至明、後天以後的一切苦、集,攝取安放在今天的近取蘊上,……明、後天以後,再也沒有任何的苦、集。
然後,攝取他人的一切痛苦,“攝取”的意思不是僅僅指他人的痛苦從他人身上消失得無影無蹤,也不是拿過來放在自己身邊,而是攝取過來安放在我們自己的內心上,因為是通過攝取有情的苦,來祛除自己的我愛執故。
如修慈心時所說的次第,觀想一切有情地獄的因集、苦果,黑乎乎的樣子如利刃割下般地安放在自己內心中的我愛執上,從而發生反應,全部成熟淨化,那些有情遠離地獄中一切的苦集。
如是觀想十方世界盡所有的餓鬼,盡所有的畜生,盡所有四大洲八小洲的人類,四大王眾天等六欲界天、從梵眾天到廣果天之間的色界十二處、盡所有的四處無色界有情的一切因集、苦果,如利刃割下般地安放在自己心中,在我愛執上發生反應,全部成熟淨化,而他們這些有情遠離一切苦集。
如是攝取中有界有情的苦集如前觀想。
簡要言之,四生所攝有情的惑業之集,以及總別諸苦,對於他們一一分開緣念,攝取過來,並勝解諸位有情永遠遠離一切苦集,這點至為重要!
入道的有情,從小乘五道中的一切聲聞緣覺,至大乘修道位的菩薩,他們所要斷除的苦集,哪怕纖毫般大小,也如前觀想攝取過來。
諸佛世尊內心則沒有絲毫可以取來代受的,而且由於把上師觀為佛的體性,所以上師也同於佛。
癸二、從器世間,攝取的情況:
觀想十方世界中,由於惑業所感生的一切不淨世界,都轉為淨土。
像這樣,通過把一切苦集攝取過來給自己,把一切樂善施捨於他人的方式,修習慈悲的這種修法,夏沃巴稱之為“送魔法。”
如此的修法,在何處宣說的呢?
《華嚴經》善財童子傳中說:
“勝解眾生的一切痛苦都轉受到我身上,我變成滋養一切眾生的身體。”
《勝行願》中亦雲:
“地獄畜生餓鬼苦,人及天人非人等,
無盡眾生苦痛蘊,願熟我身眾生樂。”
《慈勝施願》中亦雲:
“有頂乃至無間獄,無數世界天非天,
大鬼魔眾願歡愉,一切苦痛我取受。”
龍樹菩薩雲:
“眾罪鹹歸我,我善施眾生(願彼罪惡熟於我,我善無餘成熟彼)。”
寂天菩薩雲:“自他本平等,
自他應相換。”
又雲:“自身過患多,
他身功德廣;
知已當修習,
愛他棄我執。”
(自己,是眾多禍害的淵藪,他人是廣大功德的泉源。認清了這個道理以後,就應當趕緊修習斷舍我執、友愛他人的這種法門。)
又雲:“若人欲速疾,
救護自與他,
當修自他換,
勝妙秘密訣。”
(如果有人想要以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救護自己和其他眾生免除一切痛苦,那麼他應當努力修習這種自他換的法門,因為這是一切成佛法門中最殊勝的秘訣了。)
“若不以自樂,
真實換他苦,
非僅不成佛,
生死亦無樂。”
(如果一個人不能學習以自己的幸福,真誠地去替換他人的痛苦,那麼,未來非但不能修成圓滿的佛果,即使在生死中也不會有快活的日子。)
“故為止自害,
及滅他痛苦,
舍自盡施他,
愛他如愛己。”
(所以,為了中止我執繼續傷害自己,也為了永遠滅除有情的種種痛苦,我應當努力練習把自己完全施捨給別人,並且愛護眾生就如同愛惜自己一樣。)
“任一眾生苦,
皆盡成熟我。”
(願任何一點眾生的痛苦,都由我來承擔,報應在我的身上。)
《經莊嚴論》雲:“如果生起自他平等的心,或關愛他人勝於自己者,即是說,把別人的利益看得比自己重要。”
《七十願》雲:
“煩惱毒相纏,
士夫少許惡,
彼亦易擲我,
地獄隨一中。
眾生任何苦,
彼悉我樂取,
世心以殊樂,
意滿常行善。”
(被煩惱毒素浸潤的眾生,他們所造的哪怕是一點惡,如果報應在我身上,也會很輕易地把我拋擲到隨便一個地獄中去。雖然如此,我也心甘情願地希望眾生所有的痛苦,由我來代受,願世間人內心充滿歡喜,愜意自在地恒常修習善業。)
“自身及性命,
以意隨後舍。”
(作意觀想:把自己的身體性命,佈施出去。)
“有情所有惡,
一切熟於我,
如是取諸惡,
亦取諸乏苦。”
(有情所有的惡業,都成熟在我的身心上,就像取受各種惡業這樣,也把各種各樣的貧乏苦厄攝取領受在我的身心上。)
“彼悉為我所,
于己作為他。”
(把他們看作自己一樣去珍愛呵護,而把自己看作他人一樣,漠棄呵責。)
《勝樂時懺》中雲:
“有情苦痛熟於己,
我善使彼願得樂,
世世三門一一中,
願似如意寶瓶樹。”
(祈願有情的痛苦成熟在我自己身上,我自己的善根令他們都得到快樂,在未來的一切生中,自己的身、口、意三門,其中任何一個,都像摩尼寶、妙瓶、如意樹那樣,滿足一切有情的願望。)
……
像這樣,許多大乘經典有著如此的教言。
如果這樣想:“難道不是究竟三乘種性決定了的嗎?如何能使一切有情都能成佛?”
說“三乘”者,只是某個階段的不了義之說。就究竟了義上來講,則決定一乘。
如《聖妙吉祥真實名經》中說:
“決定出於三乘者,
住在於彼一乘果。”
如是等大乘經典多為宣說。
如前串習稍微嫺熟時,可以簡略為修習取捨二法的情況:
頌曰:“彼二禦風修,”
到達取捨純熟階段,當氣從鼻孔呼出的時候,觀想身體受用以及三世善根,施捨給遍滿虛空界的一切有情,令他們具足究竟的無漏樂。氣向內吸時,觀想三界一切有情的因集、苦果取放在自己心中,他們永離一切苦集。
如是提起念知,心不散亂,風心一如地修習,定會心力大增。
辛二、下座後修習的情況:
頌曰:“境毒善各三,
總攝座後教,
威儀盡誦持。”
六根對應的六境中,概括為三,謂悅意境、不悅意境、中庸境,依此三境而自然地生起三毒,對於世間人而言,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事了。
鑒於這種情況,自己應至心如是修習,願他們的一切煩惱,由我的煩惱來承擔,願他們都具備沒有三毒的善根。
並且要在行住坐臥的一切威儀中,以及晝夜恒時觀想修習。
如《修行次第》 中雲:“走亦可,站亦可,一切威儀,一切時,悉應對一切有情修習大悲心。”
剛才提到的是應懷著那樣的心態,在語言行為上應這樣持誦:
“眾罪鹹歸我,
我善施眾生。”
(願眾生的罪惡苦果都成熟在我的身心上,願我的善業樂果施捨給一切眾生。)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祈願眾生的一切痛苦由我替代,以我所有的善業,但願眾生得到安樂,遠離痛苦。)
“眾生任何苦,
悉願熟於我,
菩薩所有善,
願眾生行樂。”
(祈願眾生的任何痛苦都成熟在我的身心上,菩薩所有的善業回向給眾生,讓他們享受歡樂。)
我們應當像這樣精勤地修習,如大德霞惹瓦說:“修習我的這個教授,如房頂的櫞木,顫悠悠地,時直時屈不行;如懸崖滾石,太過猛烈,持續下滾亦不行;或如陰溝死水,混濁不清,遲滯不前亦不行。當如‘白如優酪乳紅如血’所說,至心精進,如從羊群中跑出個驢子般,將從一切損害苦惱中解脫出來。如果疑心重重,猶猶豫豫,滿腦子‘行還是不行?’‘適合不適合’‘作還是捨棄?’的話,是無法修習這個教授的。”
知母等七因果中前面三種,可以用自他相換法代替。通過取捨的方式修習慈悲,其中自然有增上心的內涵,所以就不另外敍述了。
己二、修習希求菩提的菩提心:
若思:“雖然像那樣修習慈悲,但真正修成的有誰呢?”
諸聲緣大阿羅漢,以及大地菩薩,他們雖有不可思議的利他事業,但是,卻唯有佛陀,能夠任運不斷地盡輪回際,僅僅依靠說一座法或發一線光,也能安立無量有情於涅槃位,不僅如此,自利方面的斷證功德,達到最究竟境界的亦唯獨佛陀。
因此,我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應當獲得二利究竟的佛陀位。
如是思惟修習。
修習菩提心的利益:
如《勇授問經》雲:
“菩提心福德,
假設若有色,
遍滿虛空界,
福尤過於彼。”
(菩提心的福德,如果有了體積,即使裝滿虛空,還是盛不下呀!)
“若人以諸寶,
遍滿恒河沙,
諸佛刹土中,
供養世間依。”
(如果有人用種種珍寶,充滿恒河沙數的佛刹,以供養世間的依怙主——佛陀,福德何其大呀!)
“若有敬合掌,
心敬禮菩提,
此供最殊勝,
此福無邊際。”
(但還不如恭敬地合起雙掌,發起對大菩提的恭敬、希求心,這種供養是最為殊勝的,它的福德,也是沒有邊際的。)
《集學論》中說:“願菩提心,其義是說‘當願作佛’,從願心中生起。”
戊二、修習世俗菩提心的支分教授,分五:
己一、惡緣轉為菩提道;
己二、總示一生修法;
己三、修心純熟之量;
己四、修心誓言;
己五、顯示修心學處。
己一,分二:庚一、總示;
庚二、廣說。
庚一、頌曰:“罪滿情器時,
惡緣轉道用。”
外在的器世間中,由十不善業所感的增上果——饑疫兵戈、災難重重。有情世間中,有情所思亦無非煩惱,所作無非造惡,由此因緣,歡喜黑品的天龍鬼魔等邪惡勢力猖獗增盛。對於修法的人士作各種損害,特別是對進入大乘法門者,更是耍盡伎倆、施盡詭計地設下各種惡緣。
若在此時,進入這個法門修學,知道轉違緣為順緣,轉中斷為助伴,也知道把作損害的人轉為自己的善知識進行修習,那麼,惡緣則顯現為成辦菩提的道友。
如善知識謹哦瓦說:“夏沃巴!你通過修心,能夠把惡緣轉為助伴,痛苦轉為安樂,真是稀有難得啊!”
庚二、廣說,分二:
辛一、依據殊勝的意樂——菩提心,轉惡緣為道用;
辛二、依據殊勝的加行——淨障積資,轉惡緣為道用。
辛一、頌曰:“遇緣即修習。”
時運有富樂、貧苦,境有故土、異鄉,處有鬧市、曠野,友有人與非人,不管任何時間地點,何種因緣際遇,與誰相伴,自己身心內大中小各種痛苦,都會不期而至地發生。同樣,無邊世間中的各類有情,也太多地飽受著這些痛苦的折磨。惟願他們的一切苦由我的痛苦代替!惟願他們遠離一切的痛苦!
應當想到:“今天我又能夠通過取苦的方式修習悲心,真好啊!”發自內心地歡喜。
在幸運富饒的時候,外緣如衣食住房、道友善知識等無不具備,內緣,如自己身心舒泰,沒有病患、瑣事的煩擾,又有信心堪能趣入正法時,我們應當生起如此決定的信解,認為:
佛教在這樣五濁橫流之時,自己卻沒有違緣、內外順緣都集於一堂地修習大乘法,一定是過去多門積集福德資糧的果報。從而為了來世,也能不斷地出生這樣的圓滿,我們應當在它的因上精進用功,以清淨戒律作為基礎,廣泛地積集資糧。
如果不這樣修習,雖然現階段稍微有些圓滿的條件,卻轉為滋生我慢、驕狂的土壤,這種現象實在是太多了!
或者,身心稍有痛苦,就會使心灰意懶、畏縮懈怠,導致這種不良現象的也非常多。
所以說,我們不應當被境所轉,當樂來樂受,苦來苦受,不怨不尤,寵辱不驚,坦然面對,皆為道伴。
辛二、依據殊勝的加行——淨障積資,轉惡緣為道用:
頌曰:“四行勝方便。”
其中分四:壬一、積資:
如果我們希望安樂,厭離痛苦,應用任何一種大中小供物供養上下福田,並回向一切有情,由欲樂力轉為無上菩提之因。
如《修習閃電願》中說:
“不管任何善業安樂,或者罪惡苦果,如果通過領受它,能對我有所利益的,那就讓這種善樂或罪苦成熟到我的身心上吧!”
我們應如其中所說而祈禱。
壬二、淨罪:
從無始乃至今日,由煩惱發起的制、性二罪以及教他作等的一切罪過,通過四力數數懺悔。
壬三、供魔:
在前面曾講到:思惟對自己作損害的有情於己有著很大的恩德。如其中所說,對他們分開緣念,修習慈悲忍辱之心。
壬四、於護法,布獻食丸,勸請事業:
隨應自己的財力,陳獻清淨的供品、食子。意樂方面,則觀想為美妙無比的供物。如法如律供獻後,然後邀請諸位護法,並至心祈禱求加,諸佛菩薩如何轉惡緣為道用,我也能像他們那樣轉為道用。大寶菩提心乃大乘經教的核心,諸佛菩薩如何在這上面生起並安住,也願在我的內心上生住增長,由此使身語意三門,通過見聞念觸,利益無邊有情。
己二、總示一生修行:
庚一、頌曰:“應修五種力。”
分五:
辛一、牽引力:
我們應發起強大的心念,這樣發願:
從今乃至菩提,特別是盡形壽間,其中又有今年、此月,更尤其是在今天一晝夜的時間裏,令我執率領的根本煩惱、隨煩惱無機可乘,沒有現起的餘地,刹那亦不造作由彼控制下的身語惡行。
同樣還發願:如是乃至菩提間,特別是在今天的晝夜間,應修習菩提心,根本不與菩提心相離。
這樣,來世亦不會與菩提心相離。
如《三摩地王經》雲:
“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辛二、白法種子力:
佈施、持戒及修所生的福智二種資糧,是令大寶菩提心未生者生起、生已不斷增長的因,所以應在這幾個方面精勤用功。
辛三、對治力:
見到我執及它引發的我愛執、輕棄他人等諸煩惱的過患,如前面自他相換時所說的那樣,從而勵力修習它們的對治法並徹底根除。
如《入行論》雲:
“吾寧被燒殺,或遭斷頭苦;
然心終不屈,順就煩惱敵。”
(我寧可被人焚燒或殺戮,甚至被人砍掉頭顱;但無論如何,都不向煩惱賊低頭。)
我們應像這樣去修學。
辛四、願力:
發起廣大的願力,而引導自己修行,如:藉著世出世間所有的善根,特別地祈願令自己內心上的大寶菩提心,未生者生,生已堅住,住已輾轉增長……等大願。
辛五、串習力:
如在上面將護正行所緣時所說的那樣,一切時間,一切地點,唯在這個上面修習。
如《入行論》雲:
“凡愚唯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凡夫俗子唯求自利,能仁牟尼唯求利他,就請暫且看看二者之間的差別吧!)
“串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經過反復地串習,還是沒變成容易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伽喀巴大士說:
“此錯亂心識,猶有一功德,如學彼出生。”(這個錯亂顛倒的心呀!還有一點值得稱道的好處,就是學什麼像什麼。)
庚二、五大教授與臨終時教授結合者:
頌曰:“大乘往生法,五力重威儀。”
辛一、白法種子力:
臨終時這樣想:“未來世的痛苦,以及制性諸罪等苦因,我已通過四力懺悔淨化無餘,現在即便死去也沒有什, , 麼遺憾的了。”
這樣的話,死時就沒有憂苦畏懼。
自己擁有的資具全部至心地上供下施各種福田,沒有貪戀地死去是至為重要的。
某位比丘臨終時,由於貪著自己的缽,他在三處受生的身子同時起火……,像這樣令人悲哀的事也可以說實在太多了。
特別應捨棄對自己這個臭皮囊的愛執不舍,因為我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它對於受生六趣中任何一處的身體,貪愛執著,從而為了追求衣食等我所擁有的資財,造作十不善、五無間等無邊的非福業,導致我們經受無邊輪回,尤其惡趣中的粗猛痛苦。
如《入行論》雲:
“貪著自身故,小怖亦生畏,
於此生懼身,誰不似敵嗔?”
(由於我們太過於貪著自己的身體,所以連最微不足道的險難也會產生畏懼。對於這一切恐懼之源的身體,哪個智者不把它當作敵人一樣地嗔恨呢?)
千般欲療除,饑渴身疾者,
捕殺魚鳥獸,伺機劫道途。
(有些貪愛自己身體的人,為了解除自身的饑渴等疾病,不惜捕殺池魚、飛鳥和走獸,甚至埋伏在道途中,等待機會搶劫行人。)
或為求利敬,乃至殺父母,
盜取三寶物,以是焚無間。
(有些人為了財利和別人的恭敬承侍,甚至不惜造作極重的罪業,如殺害親生的父母、盜取三寶財物等等。以至於來生墮落無間地獄,被烈火焚燒。)
有誰聰智者,欲護供此身?
誰不視如仇?誰不輕蔑彼?
(哪一個有智慧的人,還會去貪愛、保護和供養這個身體呢?哪一個智者不把它看成仇敵呢?哪一個有智慧的人會不厭棄它呢?)
並且還要這樣思惟,發起強大的牽引力:願來世再也不受取這般由惑業所感的此等下劣之身;願心性安住於無自性的法身境界中。
辛二、牽引力:
如前發起長中短三種牽引力。
辛三、對治力:
憶念煩惱的過患,披起精進鎧甲,任於何時亦不被我執等煩惱占了上風,受它控制。
辛四、願力:
發強大願:一切時處,永不舍離菩提心,不受我執等煩惱的擺佈。
辛五、串習力:
身體的威儀者:頭朝北方,右脅而臥,右手無名指堵住右鼻孔,左手松緩地放在左大腿上,隨著左鼻孔氣息的呼吸收放而往生。
伽喀巴大士說:“往生教授中浮誇者甚多,看來沒有比這個更為踏實稀有的了!”
已三、修心純熟之量:
頌曰:“諸法歸一要。”
一切佛法都是為了調伏我執而說的,所應當斷除、滅盡的也是這個我執,所以我們應當審察自己的三門各種行為,到底是在長養我執,還是在損減我執?若是長養,那麼聞思修等的用處就搞顛倒了,若是損減,則是法趣入正道之相,這時,也說明了我們的內心在真實地修心。
所以說,這是稱量是否是“修行人”的長秤桿。
如是審察時,我們要無愧於自心,
頌曰:“二證取其主。”
如果他人讚歎我們說:“某人已生起善法,內心極為調柔。”
這雖然是一種修行好的證明,實際說來,並沒有什麼大利益。最主要的是:一切時處,我們審察自心時,應作到坦坦蕩蕩,問心無愧!
通過修心,能夠歡喜地面對令人嗔惱的世間法,不再被其苦惱時,以此顯示修心之量,
頌曰:“常懷喜悅心”。
通過修習,得嘗法味,不管怎樣的痛苦惡名等惡緣發生,都能用取捨之法修心。邪境乍然出現在自己面前,除了歡喜面對外,不會轉成令自己不快、憂惱的因素。
如果能這樣修習時,是達到了生起對治法的最初限量。
總之,在修心時,如果稍微有我們不喜歡的東西發生,我們就心生嗔惱,這樣就會摧壞我們的善根,過失極大。
夏沃巴說:“有人說:我的善知識心不快樂。聽到這話,我感覺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誹謗了。”
正示修心純熟之量者:
頌曰:“修量餘處顯。”
從修所依的加行法,直到修習勝義菩提心中間,在各各階段,內心最初生起的覺受,就是修心之量。例如任何違緣也不會導致我們虛度此暇滿人身,即是真實生起了攝取心要的欲樂。
修心之外相者:
頌曰:“修成具五相。”
由於見到菩提心是一切經教精華,而于一切時間修習者,故為大菩薩相;
由於深信因果,雖微細惡亦能謹慎防範,如履薄冰者,故為大持律相;
能摧壞自心的煩惱,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者,故為大苦行相。
身語的行為不與大乘十種法行 相離者,故為大沙門相;
恒時修習菩提心及其支分瑜伽者,故為大瑜伽士相。
頌曰:“散能即修淨。”
騎技嫺熟的騎士心不在焉時,如果馬在這時忽然受驚竄跳,這樣的騎士也不會脫蹬落馬。
同樣,在惡劣的環境裏,驟然出現對自己無中生有或貶低等責駡聲時,如果自己能至心生起這樣的想法:即便諸佛世尊尚有很多這樣無端地漫駡、誹謗,更何況像我這樣的凡夫俗子呢?這一定是往昔造下的惡業報應現前。
並且能這樣發願:
“惟願毀我者,
及餘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
皆具菩提緣!”
如果我們達到這種境界時,確為修心純熟之相。
己四、顯示修心者不應違越的諸三昧耶戒:(指修心者不應該作的事情)
分二:庚一、用偈頌顯示內容連貫的誓言:
頌曰:“恒學三總義。”
1、修心不違戒律;
2、不現怪誕;
3、不墮黨類。
1、我們應徹底杜絕這樣的想法:如雲:“我是修心的人,這點小戒算什麼呢?”從而輕視細小的制戒;或者如:“有了這個修心法門,別的還有什麼用?”從而與修習一切乘法背道而馳。
我們應當學習用四方道總攝沙彌學處集頌以上,密集以下的一切佛法並付諸實踐。
2、我們還應當斷除:掛上修心者的幌子,隨處挖妖地、砍神樹、攪邪水、肆意行走於瘟疫流行之地、違越誓句、瘋顛狂走等類似的邪見邪行。
我們應當隨學從阿底峽尊者乃至一切智宗喀巴大師師徒之間的高潔懿行。
3、修心的對境有人與非人,或者親仇中庸,或善惡中三類的上、中、下三種有情,我們對他們不應有絲毫的偏執之見,應對如虛空界的有情修習平等的慈悲心。
我們為了調伏自己內心中應斷的一切煩惱,僅以狹隘片面之法對治一類煩惱是不行的,應當對治所有的煩惱,因為我們應當知道一切煩惱都能障礙解脫及一切智道,邀合輪回的痛苦也無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