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7 10:06:55
新聞單位 :

修心日光三 修心七義 修心八頌 甘丹赤巴尊者2011

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日期:2011224下午

在上午的那一堂課,最後我們是提到伽喀瓦他的心中起了疑慮他想說:他所想要跟隨的上師(也就是夏拉瓦),他是否有修心的教授?11頁)這個時候有一天,當僧眾們在受請赴宴時,夏拉瓦他正在繞塔。於是伽喀瓦他走到了夏拉瓦的跟前,並且在地上舖上了毯子對夏拉瓦說:「麻煩您坐一下,我有一件事想要請問您。」這時夏拉瓦就回答他說:「你還有什麼不懂的?所有的問題我不是都在講法的時候講清楚了嗎?你還有哪一點聽不懂呢?」

這時候伽喀瓦他就念了一段朗日塘巴所造的《修心八頌》,並且接著說:「我有聽聞過這個法,但是我等心思散亂難以調伏,當我沒有辦法找到住處、或者是遭受他人的譏毀時,修持此法能有些許的利益,也就是當我的情況、處境非常惡劣的時候,有時候想想這個偈頌當中的內涵,對我或多或少都有些幫助;但有的時候,似乎又沒有什麼功效,所以這樣的法到底值不值得學習呢?我所做的這一切,它是否能成為成佛之因呢?」

伽喀瓦在說的時候,夏拉瓦他的手上正拿著一百零一顆的菩提子念珠,並且在念誦。這個時候等伽喀瓦說完之後,夏拉瓦就把手邊的念珠一邊收拾、一邊說到:「根本沒有所謂可不可以修的問題,如果你不想要求得佛果也就算了,但是如果你想要求得圓滿的佛果,不修此法是不可能成佛的!」

伽喀瓦一聽內心感到相當的歡喜,內心當中想到:「他會這樣說,一定是他的心中有特殊的覺受才是。」因此他就接著問到說:「我們是學習教法的人,學習教法的人需要有教典作為依據,這種修心的教授它有沒有依據?」夏拉瓦回答說:「聖者龍樹有誰不視為具量的?」也就是有哪一個人會覺得聖者龍樹是不具量的呢?應該沒有!

而在聖者龍樹他所造的《寶鬘論》當中有說到:

「願眾罪歸我,我善盡施眾。」(12頁)

也就是希望一切有情所造的眾罪,能夠在我自身成熟;我所累積的一切善業,都希望能夠布施給一切有情。

伽喀瓦一聽他就回答:「我對這個法有信心,祈請您能夠悲愍授教!」夏拉瓦回答說:「你先想辦法讓自己能夠在這個地方住下來(這個當中的「安住」並不是指內心當中的安住,而是指生活上),之後我再找機緣為你解說。」“

伽喀瓦他內心就感到很納悶:「如果您有這麼好的法?為什麼你在講課的時候,都沒有提到相關的法語呢?」我有去聽你上課,為什麼你上課的時候都沒有講到修心的教授呢?這時候夏拉瓦就回答說:「講說修心的教授有什麼用?在座又沒有人想修!」

伽喀瓦聽完之後,他就對他的善知識(也就是夏拉瓦)行三頂禮,回到了自己的住處。在自己的處所,也就是屋主的枕邊放置的經書當中,找出了《寶鬘論》。並且在翻閱《寶鬘論》的同時,果然看到了夏拉瓦所說的那兩句話,因此他當下斷除了心中的疑慮以及雜念,內心感到歡喜。

而藉由過去的這一段,伽喀瓦他在「休」的這個地方總共待了二年多的時間,在「杰貢」待了六年,在「夏哇」待了四年,前後加起來總共十四年當中,心無旁騖、一心專注的依止於善知識的跟前串習此法,生起清淨的覺受。最後他說到:「我將父母親的田產拿去變賣,最後我睡的地方是驢跟馬吃草的草堆當中,縱使我的處境如此的貧困我也覺得值得,因為從這當中我已經得到了修心的教授。」“

接下來伽喀瓦大師有九百餘位希求解脫的法師,其中有多位成為廣大有情的依怙,如卓薩的瑜伽師強仙、仁扎類的瑜伽師強耶、巴朗的堅巴敦達、霍巴的一切種智賈蚌湯巴朗巴哈頂巴大師及無匹賈瓦謝等。而在眾多的弟子中,特別是謝頂樸瓦,在二十一年中如影隨形的依止上師,如同以瓶注瓶的方式,完整圓滿的接續了上師所傳教典教授的傳承。(13頁)

謝而天大師教法自在叔侄等,依次傳遞下來修習菩提心的教授,我是在具足不可思議大力大悲聖士天寶釋迦福幢吉祥賢跟前,完整圓滿的受取法恩。這個部分是介紹造論者本身,他所獲得的傳承是由誰而傳至造者。

朗巴哈頂巴所傳的諸傳承、及濁時大菩薩佛子無著賢撰述的《修心七義》的註解,這些傳承造論者本身是從彼心子大譯師勝護吉祥賢跟前所獲得的。這個地方提到的大譯師勝護吉祥賢,他也是大師在獲取噶當口訣派傳承的一位重要上師。

於天等世間導師、怙主文殊化身之一切遍智宗喀巴尊前,以經驗引導之理求受哈頂巴的七義教法傳承。造論者本身在大師的面前,透由經驗引導的這種方式,而獲取哈頂巴的七義教法傳承。並且大師在傳法的過程中,特別有提到在諸大車軌修菩提心的各種傳承當中,伽喀瓦大師的修心教授,是依於聖者寂天所著的教典中修菩提心的教授開創出來的,必須按照此理而作講說,這是大師特別提到的一個內涵。

又此正文的文句多寡(正文指的是《修心七義》的正文),《修心七義》當中的文句多寡也好、次第也好,每個版本都不相同。所以在翻譯的過程裡面《修心七義》的正文,它的文句多寡以及排列的次第都不相同,所以在講說的同時,如果能夠善加統整而來解釋的話,能夠成為智者歡喜的教授,所以在講說的同時應該以這種方式來為弟子講說。

這以上的部分,是簡略的說明傳承的歷史以及教授的殊勝。“

接下來看到第二個科判,為令弟子對於教授生起恭敬的緣故,由不共的作用各別講說教授的殊勝,這一點如《修心七義》當中有提到:

「應知諸教義,如金剛日樹,五濁厚重時,轉為菩提道。」(14頁)

在《修心七義》這個偈頌當中,有特別的提到,菩提心的教授就猶如同是金剛、如同是日、如同是樹。這當中的「金剛」指的是什麼呢?它指的是金剛寶石。為何用金剛寶石來譬喻菩提心呢?完整無缺的金剛寶石能夠去除貧苦,給予一切所需的物品,這一點並不用特別解釋。縱使只是少許的碎塊,也能勝過一切勝妙的飾品,也不會失去金剛寶石之名,並能去除貧困。如同這個譬喻,以下所講說修習菩提心的教授,不要說在心中圓滿的生起,縱使只生起教授中的部分內涵也不失菩薩之名,必能勝過聲聞、緣覺如同黃金飾品般的功德,也能夠去除輪迴貧困之苦,以這種方式來譬喻菩提心如同金剛寶石。

接下來看到第二個譬喻是提到了「日」。「日」就是太陽,太陽出來的時候,在任何的時間或是位置,黑暗、陰影都沒有辦法遮蔽太陽本身。就連太陽所放射出來的光芒照耀大地時,黑暗也沒有辦法遮蔽陽光,而且在任何的時間、位置,任何的狀態中都沒有辦法遮蔽陽光。如同這個譬喻以下所要講說的修習菩提心的教授,不要說在心中圓滿的生起,縱使只生起教授中的部分內涵,也能令我執、愚癡、無明以及「我執、愚癡、無明」所引生的我愛執等種種「根本煩惱」或是「隨行煩惱」的黑暗,沒有任何安住的時間跟空間。

接下來我們看到第三個部分,樹。這個地方的「樹」,最主要指的是「有療病功效的藥樹」。一顆茁壯茂盛的藥樹,不但有去除四百一十四種疾病的功效,縱使是這棵樹它的樹根、果實、花朵、花瓣、樹枝或者是樹葉,也就是這棵藥樹的任何一個部分,也都能夠去除這些疾病。以下所要講說修菩提心的教授,不要說在心中圓滿的生起,縱使只生起教授中的部分內涵,也能成為去除八萬四千種煩惱重病的良藥。因此在《修心七義》裡面,將修習菩提心的教授譬喻成是金剛寶石、太陽以及藥樹。“

接下來我們看到第15頁,在之前我們有提到「應知諸教授,如金剛日樹」。而更進一步的提到,在五濁惡世的現今必須「將逆緣轉為順緣」的方便。這個部分在正文當中有提到,特別是導師釋迦能仁降臨在五濁橫流之時,在五濁惡世的現今,尤其是現今我們所處的這個環境是非常的惡劣,這時的眾生內心所想的,除了煩惱之外沒有別的;所作的除了惡業之外,也沒有別的。由於「我愛執」過度熾盛的緣故,心心念念所想都是「自我」,而當別人生起不美妙或者是不善妙、不好的事情時,內心反而會心生隨喜,但是這種隨喜稱之為是顛倒的隨喜。「真正的隨喜」,是隨喜他人的功德、隨喜他人的好,但是五濁惡世的眾生,由於「我愛執」非常的熾盛,他隨喜的是隨喜自己的好,而顛倒隨喜的是他人的不好。

並且更進一步的,對於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當我們看到他人的功德或者是優點時,雖然口頭上我們也會去讚美他人、誇獎他人,但實際上在我們內心底,真正的動機是一顆嫉妒的心,由於我們的內心充滿嫉妒的緣故所以內心感到相當的痛苦。

更進一步的,以身語意三門,只作損惱他人的眾生充滿整個世間,從這段文當中我們就必須要了解五濁惡世,尤其是現今周遭的有情(包括我們在內),我們內心所想的都是煩惱,透由煩惱作為動機身語意三門所造的都是惡業,所以提到,以身口意三門唯作損惱他人的眾生,充滿世間的此時,在這個時刻歡喜白法的護法、龍天,為了守護教法以及四眾弟子而離去到了他方的淨土;歡喜黑法的人、非人,他的能力卻不斷的增長。

在此時這個世間當中各種的天災人禍以及種種的動亂,不吉祥的徵兆是越來越多。尤其對於那些正在精勤修學佛法的人,更是以種種的方式加以阻礙、阻擾。所以在此同時,我們周邊的惡緣幾乎全部都到齊了,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提起心力,精勤修學我們所要介紹的法類,這時我們想要繼續的修學佛道是不可能順利的;相反的,在五濁惡世、惡緣具備的現今,如果我們能夠一心專注的修學,就能夠將惡緣轉為是修學佛道的助伴。如果能夠將周邊的違緣轉變成是順緣的話,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是「智者」、也可以稱之為是「勇士」。

甚至能夠令惡緣轉為助伴,這樣的人也能夠稱之為是「具力者」,他是具有強大的力量的;而「將惡緣轉為道用」的這種口訣,它是將我們周遭所有不歡喜、不圓滿的事物,希望都能夠統攝過來;而在統攝的同時,透由內心當中的思惟,將它轉變為是修學道的助緣或者是助伴。

如果我們能夠「將惡緣轉為順緣」,或者「將違緣轉為助伴」的話,這時我們能夠脫離惡緣的險關來到對治的平坦之地。這當中特別提到「對治」,我們必須要藉由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將惡緣轉為順緣、脫離惡緣的險關?必須透由對治的力量,因此來到「對治」的平坦之地。而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修學這種法類,一尋方廣之身,(所謂的「一尋」就是將我們的雙手張開的這個範圍),這個範圍就稱之為是「極樂世界」。所謂的「極樂世界」,並不是在他方、也不是在遠處,而是在我們的內心。如果能夠「將周遭的逆緣轉變成是順緣」的話,在你周邊的一尋之地,這個範圍當中就可以稱之為是「極樂世界」。為什麼它能夠稱之為是「極樂世界」呢?因為不管是怎麼樣的違緣,不管是他人的毀謗、批評,內外種種的惡緣都沒有辦法讓我們的內心感到痛苦,這時我們的內心不會被外在的惡緣所影響,因此它能夠轉變為是安樂的一種助伴。(16頁)

而這樣的境界也稱為是「不動世界」。如果我們能夠將惡緣轉變成是順緣的話,我們的所在之地就能夠稱之為是「不動世界」,為什麼能夠稱之為是「不動世界」呢?因為縱使我們的肉體、或者是內心有團團的火焰圍繞著,這些火焰就猶如是痛苦般圍繞著我們的身心,但是由於我們的心能夠將「逆緣」轉變成是「順緣」來善加利用的緣故,因此縱使周邊有再多的火焰圍繞,也沒有辦法動搖我們的內心,所以我們身處的地方稱之為是「不動世界」。

更進一步,這也稱之為是「樂城之源」,也就是快樂的來源。這一點最主要提到的是,一切的法皆能趣往安樂的三摩地,也就是我們在面對一切法的當下,內心都能夠相當的坦然、自在而生起安樂。而這種狀態相較於在淨土當中長劫的積集資糧,在五濁惡世的現今,內外種種逆緣遍佈的同時,如果我們能夠生起些許的精進之力,就能夠在五濁惡世快速的累積資糧。這種累積資糧的方式,相較於在淨土當中長時、多生多劫累積資糧,這兩者相較之下,五濁惡世透由一點點的精進之力來累積資糧的方式是比較快速的。因此最後有提到,惡時轉善時的特別方便,也就是在惡劣的時間點,如果能夠藉由修心的教授,將內外在的惡緣轉變成是順緣的話,其實對我們自己淨罪集資是相當有力的一種善巧方便。“

對於以上所介紹的部分,在之前龍樹菩薩所造的《寶鬘論》當中有講到:「願眾罪歸我,我善盡施眾。」如果平時時常串習修心 教授的話,這樣的一個修行人平常是如何思惟的呢?這時他會思惟到說:「我希望眾生所造的一切罪過,在還未感果之前,希望這樣的業能夠在我心續當中成熟,而所有的惡果都由我來承擔。」這時他的內心不僅不會有任何的恐懼感,反而會覺得內心相當的滿足,因為他能夠代替一切的眾生受苦。「我善盡施眾」,而將自身三時所造的一切善業回向給周遭的一切有情,這是平時有串習修心 教授的行者內心當中的起心動念。

接下來我們看到第17頁,其次,入開示教授寶王的主要內涵分二:一、思惟前行所依法,二、正行修習菩提心寶的次第。對於第一個部分,如《修心七義》當中云:

「先學諸前行。」

這當中的「前行」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一「思惟暇滿難得義大之理」,二「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將死無常之理」,三「思惟業果」,四「思惟輪迴過患」。“

在前面這四點當中,首先我們看到的是暇滿的部分。在第一天上課的時候,我們有提到《入行論》當中「暇滿極難得,既得能成利。」的這個偈頌。透由現今所獲得的暇滿身,它能夠成辦種種士夫的利益。士夫的利益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現前」與「究竟」這兩方面,「現前」指的是增上生(也就是人天的果位),「究竟」分成解脫以及一切遍智。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如果懂得善加利用的話,來生的「增上生」以及更進一步的「解脫、一切遍智」都是指日可待的;但是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去利用的話,這一切都不過是空談。

如果有機會能夠獲得暇滿的人身,不管貧富、貴賤,你是健康也好、你是病人也好,只要獲得暇滿的人身,肯好好修學佛法的話,你的來生、你的將來都是相當有希望的。因為縱使外在的條件──貧富、貴賤,或者是身體健康、多病,外在的條件雖然有不同,但是獲得暇滿人身的這一點大家都是相同的,所以在這個出發點(在這個起點),如果能夠善用人身好好的來修學的話,其實它是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情。“

對於暇滿的這個部分,上一世的仁波切在講述《廣論》的時候有說到一個譬喻。他怎麼說呢?他說:「現今我們大部分的人在獲得暇滿的同時,都不了解暇滿的重要性,反而會被外在的花花世界所吸引。被吸引的同時,甚至忘了所獲得的是比如意寶還要珍貴的暇滿身,這時會突然忘記自己所擁有的暇滿身才是最珍貴的;如果不了解自己所獲得的暇滿身是如此珍貴的話,怎麼會去愛惜它呢?這是不可能的。怎麼可能去利用它呢?也是不可能的。」

這時,仁波切舉了一個什麼樣的例子?比方說有一戶貧苦的人家,他們家有一個煮飯的灶,這個灶裡有一塊黃金(但是主人自己都不知道),雖然每天都在使用這個灶,但是如果他不知道這個灶裡有塊黃金,這一輩子這一戶人家就必須要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相同的,我們現今外在的條件不管是如何,如果不了解我們已經獲得了暇滿的人身,不懂得好好珍惜的話,就不知道該如何的善用我們的暇滿人身。

大部分的人在學法的同時,對於「自己沒有學法的狀態」會覺得這也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如果今天丟了某一種東西,比方說丟了一百塊,這時他內心或許還感到焦慮、著急;對於「沒有辦法善用人身」的這一件事情,他的內心卻不會感覺到任何的不自在。所以我們就如同這戶貧窮人家的主人,不了解自己家中有一塊黃金,如果他了解自己家裡有一塊黃金,這時他或許就能夠遠離暫時的貧困,並且透由他所得到的黃金去做買賣、或者做他想做的事情、買他想要買的東西。相同的,在獲得暇滿人身的同時,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修學佛法的本錢,如果你了解暇滿的重要性,你就能夠透由「暇滿的人身」當做是你修學佛法的本錢,來好好的修學佛法。當我們了解了「暇滿」的重要之後,來生我們想要追求的人天果位也好、想要脫離輪迴當中的生老病死種種的痛苦也好、甚至大家所希求的圓滿佛果也好,這透由現今的人身都是有辦法成辦的。

所以既然我們在今生能夠獲得暇滿身,光獲得這種人身,在思惟的當下內心就應該要感到歡喜。並且我們在獲得暇滿身的同時,能夠值遇佛陀的教法,並且五根具足,這種暇滿身,大師是怎麼來作譬喻的呢?他譬喻說,我們現今所獲得的暇滿身,是比千萬個如意寶都還要來得珍貴,大師是如此看待他自己所獲得的暇滿身,但是我們呢?我們在看待自己的暇滿身的時候,覺得它甚至不值一塊錢,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如此的遙遠。

大師認為他所獲得的暇滿身,是比千萬個如意寶都還要來得珍貴,不要說是千萬個如意寶,如果我們手邊有一個如意寶,甚至說有一小塊的金剛寶石的話,我們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但是如果今天我們整間房子裡面,都充滿著金剛寶石的話,這對我們真的有幫助嗎?不見得。這時你周邊的人可能會嫉妒你,可能會想偷、想搶,外在會有許多的人想要攻擊你,這是有可能的。但是暇滿身呢?我們現今獲得了暇滿身之後,有誰會嫉妒你嗎?並不會。會有人想要偷走你的暇滿身嗎?也不會。但是透由現今所獲得的暇滿身,它卻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情,相較之下,你不覺得你所獲得的暇滿身比如意寶(或者是金剛寶石)還要來得珍貴嗎?所以當我們獲得暇滿身的同時,必須要了解它是非常珍貴的東西,好好的把握、好好的去利用它,這對我們才是重要的。“

在之前有特別的提到伽喀瓦這位上師,這位上師為了要獲得修習菩提心的教授,而將父母親的田產拿去變賣,而將他所獲得的錢財以及黃金供養上師、布施眾生。他寧可待在馬跟 驢所吃的草堆當中,他覺得用這種方式來獲取菩提心的教授是值得的。為什麼這些成就者會有這種想法?因為他們了解所獲得的人身的重要性以及珍貴的價值。他們知道所獲得的人身,只要善加利用的話,其實是具備有各種能力、各種條件的。所以他寧可放棄外在的生活條件,而希望藉由當下所獲得的暇滿身,精勤努力的修學佛法而提升自己。但是我們呢?我們所追求的、我們所在乎的是什麼?我們所追求的不外乎是世間的五欲,我們所在乎的不外乎就是自己的名利;對於現今自己所獲得的暇滿身,根本就不了解它的重要性以及它的能力,但是我們卻毫不在乎,這種想法你不覺得是很顛倒、很愚癡的嗎?

再來,導師釋迦世尊在還未成就佛果之前,其實他是一位王子,如果他繼承王位將來能夠成為是轉輪聖王。但是他為什麼要放棄王位?為什麼要六年苦行去修學佛道?這也是因為他了解他所獲得的暇滿身的重要性。

再看看密勒日巴尊者,密勒日巴尊者他本人也有各種的能力,他甚至能夠下咒、也能夠作生意,其實以世間人的角度來說,他的能力是相當好的。但是之後他修學佛法的這條道路,卻是相當的漫長、而且相當的辛苦。到最後他為了要修學佛道,沒有衣服可穿、沒有東西可吃,他身邊的人甚至取笑他說:「你修學佛法的方式,真的是最糟糕的方式,從你外在的表現,你所修學的法應該是最差勁的法。看看其他的上師,他們對弟子宣說佛法,周邊有這麼多的弟子圍繞著他們、有這麼多的信徒供養著他。而你呢!什麼都沒有,連吃的、穿的都沒有,整天餓著肚子說自己在修學佛法,你所學的法應該是最糟糕的法才是。」

但是當周邊的人如此批評密勒日巴的時候,密勒日巴尊者卻回答說:「其實如果要像那些上師一樣講經說法我也做得到,但是我覺得這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更進一步的,如果我將食、衣、聲名種種世間的功名利祿完全放棄的話,在此同時,有很多痛苦是我感受不到的。甚至說我藉由修心的方式來調整自己的內心,能夠讓我的內心獲得安樂。當我口渴、飢餓的時候,我就會想到說:「我所做的這一切是為了正法而付出的,為了正法餓肚子也是值得的。為什麼值得?因為藉由這種行為,它能夠淨化我過去的惡業,如果能夠淨化惡業這不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嗎?」他就是用這種方式來作思惟。

更進一步的,之前我們提到了修心的教授,藉由修心的教授,對於修行人來說在挨餓、貧困的狀態中,他會想到:「這不就是我希望眾生的一切惡業都在我自身上成熟的想法嗎?現今它確實呈現出來了,既然呈現出來我應該感到高興才是。」

甚至說這些修行人,會將自己所擁有的財富以及種種的物品,都布施給其他的有情眾生。如果我們懂得布施,其他的人反而會容易靠近我們、被我們所攝受;如果我們過度吝嗇的話,周邊的有情眾生會離我們遠遠的,甚至不斷的防備我們,這是世間的法性。“

對於這一點,過去有一個成就者名叫做奔功甲,其實這個人生活相當的富裕,他有田、也有房子,但是由於內心不滿足的緣故,白天上山去搶別人的錢財、晚上到別人的住處去偷別人的東西,所以所有村落裡面的人都知道這號人物,他們都覺得這個傢伙簡直是一個非常惡劣的人,每一人聽到他的名字時內心都會感到膽怯。

但是由於他修學佛法之後了解善、惡,而當他了解「惡行會帶來惡果」的這種業果道理,他努力的斷除種種的惡行,到最後成為當地一位相當有名的善知識。這時候這位上師就提到說:過去由於內心不滿足的緣故,白天上山去搶東西、晚上去偷東西,縱使花了這麼多的時間、這麼多的心力,卻還是沒有辦法滿足,而且還是沒有辦法找到想要吃的這些美食,所以那個時候我的嘴巴總是空的,因為它總是沒有辦法吃到想要吃的東西。但是當我將周遭的這一切完全棄捨之後,努力的修學正法,修學正法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別人所供養的美食吃都吃不完,過去因為不滿足所以我想要去拿、想要去搶的這些東西,它自然而然的就來到我的身邊。所以過去是嘴巴找不到食物,而現在是食物找不到嘴巴,因為食物實在是太多了,但是我就只有一張嘴「所以食物找不到嘴巴」。

藉由這種方式我們也應該要想想自己,現今所獲得的人身,如果我們懂得善加利用的話,其實它是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