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7 09:02:00
學習次第 : 進階

修心日光 七 2000

達賴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有一些人可能會有這種的想法,「光是自己的痛苦就那麼多了,何況是如母虛空般的有情,哪有可能做到?可能有一些人會這樣想。太過份的注重自己、貪著自己,因為太過於愛自己的緣故,內心自然就變得狹窄了。當你思惟空間縮小了之後,你看痛苦的時候,就會把這個痛苦膨漲、看得很大,這是一者。第二者,我們現在所承擔的痛苦,不是說自己提起心力故意去承擔的,而是因由因果的關係自然必須要承受的痛苦。因由這兩種理由、再加上愛我執的關係,所以我們看自己的痛苦,會把它看得非常、非常大,因此你會認為自己沒有辦法承擔起一切有情眾生的痛苦。

但是你反覆的去思惟「愛我執」、還有「愛他執」這兩者的利害之後,你會覺得愛他執確實是很殊勝的,是我們需要做的。因此你慢慢會體會到,他人有這些痛苦,我必須要提起心力為他人分擔痛苦。當愛他執產生的時候,因為你緣的是一切有情眾生,自然思惟的空間就擴大、變大了。之後你會想說,在如母虛空有情當中,我的痛苦才一點點而已,這不算什麼,當你的心力提起的時候,自然就可以承擔他人的痛苦。

前者是因為心力沒有提起,就像《入行論》裡面所講的,當一個人擔心的時候,思惟空間窄小的時候,縱使看到一點點的小痛苦,都會把它想得非常、非常的大,他會感到非常的難過,這是因為心量太狹窄的緣故。透過愛我執還有愛他執這種利害的辨別之後,思惟空間自然擴大了、心力提高了,這時要去承擔他人的痛苦就不會覺得困難了,反而會歡喜去承擔其他人的痛苦。

    因此《廣論》裡面有講到說,就是在利益他人的同時,若是可以隨順成辦自利的話,那才算是聖者成辦自利的方式。所以你這樣好好的去想,你覺得要有膽量好?還是沒有膽量好?假使你覺得沒有膽量的話,那請你假裝有膽量的樣子。但是你要假裝有膽量的話,並不是假裝愚夫的膽量、而是要假裝聖者的膽量,最主要就是「唯有追求他利、隨順成辦自利」的這種膽量,才是我們需要假裝的膽量。

特思今自,趣入大乘法門時,此由眾門多作損害,障大乘法故,總遭輪迴苦,別墮惡趣,而成眾惡趣苦器,極可悲也。此復,此損惱者為我母親,不可計數,我食汝肉,飲血、啃骨、穿皮之數無從可計,若集所飲乳汁,三千世界器猶小也。打殺盜亦不可計數,故一切報恩討債之權於汝。應思惟其大恩德,執此所緣,由取捨二門修習慈悲,特依損者行忍為基,六波羅蜜亦依彼生,彼等損害為忍境故,應修忍辱,若有忍辱,二波羅蜜彼前行也,三波羅密依彼生故。一而再,再而三思此義,彼境亦為將成佛果置掌心者。如是大切喀瓦亦云:「無論敵或眷,生煩惱諸境,誰見為知識,任何處亦樂。」應如是學,譬如親教軌範傳授戒律,成解脫及一切智因,具大恩德。依此亦能圓滿忍辱,故彼成為大菩提因,所謂至口妙運,舌勿推除。入行論云:「如人無心未搜求,忽得家中大寶藏,得菩提道勝伴侶,倍應於彼生歡喜。」又云:「若人於我作譏毀,或復於我作損惱,乃至施以罵辱言,願希轉成菩提因。」大切喀瓦亦云:「於利益回報作損,亦於此修悲,瞻洲勝士夫,回惡亦發善。」若知如是修,即如所謂,有勇於身遊武器原,至寶洲無獲打狗石,能令無一時為不修,此唯一法要也。若能具此,即如所謂,一人一法,一法成矣。若了此義,安立法名,總稱修菩提心亦可,如云:「於吉祥天母,百名復千名,任呼仍尊名,任立仍尊名。」朗日塘巴云:「報答出生三世佛陀之母有情。」不是說幻想的,而是實際上你遇到這種非人和魔鬼的損惱、損害的話,最好就是修取捨,這是最好的辦法了。

我們可以了解到,因為有愛我執,在輪迴的時候它會帶來許多的痛苦,就是連解脫的時候也會帶來過患。我們現在在輪迴的時候,愛我執會直接損害到他人的利益,因此而造許多的惡業,而帶來輪迴的痛苦,甚至三惡道的痛苦,這些都是由愛我執而造成的。徹底斷除一切煩惱障的阿羅漢,他因為還有愛我執的緣故,所以無法圓滿,而墮落在寂靜二邊的。

我們反過來看以「愛他執」來說,不要說是解脫、也不要說在道次第的時候,就是連輪迴、連三惡道、連一隻狗來講的話,具有愛他執的這隻狗,牠在哪裡都不會跟其他的狗造逆緣,牠在哪裡都可以安住。跟其他狗打架、吵架的那隻狗,因為怕其他的狗會來奪走牠的食物,所以牠吃飯的時候牠也沒有辦法安心吃飯。

在經典裡面曾經有這樣記載,地獄的眾生們,假使生起了愛他執、或者是這種殊勝的心力的話,在那個當下他就減少了許多地獄的痛苦,馬上就臨終、往生到善趣,這是在輪迴的時候「愛他執」具有這樣的殊勝。在修學道次第的時候,它能使我們快速的成就一切的資糧。方便、還有深見的資糧,也是由愛他執而使我們快速成就的。總而言之,過份的愛自己一定會造成許多的過患,愛他人的話會因此而造成許多的殊勝。亦云:「菩提之心依有情生,為何如因,所謂盔令不樂之理,任處何處,於他悉不順眼,起是心者,是因佛因令其不樂。」總攝他愛執勝利,我愛執過失,如同聖者寂天有說,聖者寂天云:「總之愚夫唯自利,能仁唯作他利利益,即於此二見差別,是中何煩多贅言。」

我們可以了解到,就是2500年前導師釋迦牟尼佛,他是一個尊者,雖然我們不是如實的了解他斷證的功德,但是我們從歷史的記載裡面可以了解到,他是一個好人,而且是具有極大善心、極大悲心的好人,他是我們模仿的對象,他是我們的導師。他是從什麼樣的因緣、他為什麼會變成我們的導師?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好人呢?就是必須從「利他」的事業,但是在追求利他事業的同時,他因為改變了自己身口意的行為,因此隨順成辦了自利,這種自利的成辦的方式,才算是真正聖者成辦自利的方式。

而且再加上我們都是追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們相信導師釋迦牟尼佛,我們皈依導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認為釋迦牟尼佛是最究竟的皈依對象。假使我們今天皈依佛、跟隨佛、相信佛,我們現在所作的身口意三業,跟佛所作的卻不一樣的話,我們要如何的來面對佛?我們應該覺得很慚愧才對。因此我們皈依佛、歡喜佛、相信佛的話,我們至少要把佛陀他所作的這一切當作榜樣,我們應該要盡力的去奉行才對,而不是說跟佛陀完全不一樣的。

如是善思惟已,見我愛執為一切罪愆生源,愛他執出生一切德已,對所利之境有情生起悅意慈,如是,我愛執與愛執他的心,二者地位尚未變遷之間,須勵力行。總攝自他換理說訖。以佛來講,佛他愛一切眾生的這種愛心,勝過於愛他自己,因此佛陀最主要的是珍惜每一個眾生,他愛每一個的有情。陀佛既然愛每一個有情的話,我們今天是跟隨佛陀的弟子,我們反而輕視佛陀所愛的這些有情的話,你會不會覺得我們在欺瞞佛陀?因為佛陀愛的有情、他重視的那一個人,我們不但放棄他、反而還傷害他,那我們還面對佛陀的話,我們簡直就是在欺瞞佛陀。雖然無始以來愛我執串習的緣故,我們可能會傷害到他人,但是在傷害他人的當下,我們馬上會產生一個念頭說:啊!我不能這樣做,這樣做我應該慚愧才對,既然我已經皈依佛了,佛陀所愛的對象我怎麼可以傷害他呢?難道我要欺瞞佛陀嗎?要以這種的方式來作思惟,就是策勵作為檢討。

己二、修習希求菩提菩提心次第(分二)

庚一、正行時所應修行(分二)

辛一、修慈

 辛二、修悲

庚二、完結及未修中間所應修行。

辛一、修慈

之後就是由自他換觀取捨,如同這裡面有講到,頌曰:「取捨間雜修」。當我們修學自他換之後,修取捨的時候,大致上分兩種的情況,以這裡面來講的話,修行次第就是說,依由悲心取他人的痛苦,再觀想依由慈心捨自己的善業,把好的一切給他人,取先、捨後的這種情況。有些經典裡面是捨先、取後,有一些人還是取先、捨後,像如同這一本來講的話,就是取先、捨後。以修心的觀想次第來講的話,首先我們先觀想其他人的這些痛苦、還有他人不好的這一切,我們先用悲心把它取回來,之後再觀想把自己善的這一切捨給這一切有情的話,可能就比較方便、而且比較容易。

由將身受用善根,捨他人門中修慈,初若能思惟勝利,可令發生猛利歡喜,其勝利者,如三摩地王經云:「遍於無邊俱胝剎,盡其無量眾供養,以此常供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此說較以廣大財物,於究竟田常時供養,其福尤大。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云:「於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莊嚴,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諸苾芻入滅定樂。設於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若於此土最下乃至於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寶鬘論亦云:「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愛,彼等恒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若有慈心,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守護中為最勝等。

若思經由捨身受用善根門中,修習慈心,由何而出。入行論中,言受菩提心儀軌時,加行軌圓滿正行當中,正說誓言儀軌之前,闡示慈悲所緣相時,捨身受用善根。總於彼等施捨之理,至言說理下當宣說。捨之要旨,為圓福智二資糧故,而捨身軀受用善根。入行論云:「如是我身及受用,乃至三時諸善根,為成有情義利故,悉能施捨無顧惜。」彼等當中捨身軀者,總之不得以諸血肉不淨之相,而行施捨。於求彼義者,行捨之理,下當宣說。

如何捨此身者,如華嚴經云:「我成一切眾,所需如意身。」金剛幢經亦云:「如四大者,由眾門眾理,眾多差別,長養一切有情。我菩薩身,亦成長養一切有情之基。」入行論亦云:「為成有情義利故,轉成如意身。」應捨任何所欲之相,入行論云:「若遇凶年飢饉劫,願我化身供飲食,有情貧困乏資財,隨心所欲諸資具,莫不現前咸備用。」又云:「諸無依怙我為依,諸入道者我為導,諸欲渡者為舟楫,或為船筏或橋梁,求洲渚者為洲渚,求燈炬者為燈炬,求舍宅者為舍宅,有情需欲役使者,我願為僕供驅使,願化持明妙寶瓶,隨心所欲如意樹,願如地等四大種,及虛空恆時住般,願我化無邊有情,各式資生長養本,如是虛空之有情,祈願我於一切種,乃至未達涅槃前,願為彼之長養因。」菩薩地亦云:「諸等菩薩至寂靜處,收攝內已,以正意樂,並至心以清淨分別,希所施法相,眾多廣大無量,於諸有情而行施捨。如此菩薩能以少力,增長無量資糧,彼者為菩薩具大智慧施也。」

以慈心修捨的時候就是觀想把自己一切的善業、一切好的部分,捨於一切有情眾生。至於在觀想捨的時候,我們所觀想出去的這些善業他們會不會得到呢?假使有這個問題的話,就是說當你對於一個非常有緣的、要捨的眾生而言,因由修「捨」的緣故,他會得到你所要捨的東西,這是在很特殊的情況之下才會得到的。一般來講的話,修「捨」他人是不會得到的。同樣的「取」也是如此,除非在很特殊的情況下,否則是沒辦法取得的,除非在很特殊的情況下我們才可以取得他人的痛苦的。

一般來講的話,我們沒有辦法取他人的痛苦,也沒有辦法捨的話,那為什麼要修取捨呢?可能有這個問題。答案就是說,因為修取捨的時候,自然它就培養我們的心力,增長我們的心力。就像我們一般運動的訓練也好,或者是我們要服兵役也好,就是在戰爭還未發生之前我們就要有這種訓練。首先先規劃訓練的場所,還有它需要什麼樣的條件,這些因緣都聚合之後才招生、讓他們服兵役的。同樣的道理,我們還沒有正式的捨、還沒有正式取的時候,之前我們內心上必須要有所準備,因此我們必須要觀想把好的一切給予他人,把他人一切痛苦的、還有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甚至於一切的逆緣都歸於自己。最主要是對自己的心續上的愛我執有很大的傷害,它會破壞、它會傷害到我們心續上的這個愛我執,對於自己來講就是有這個直接的好處。至於真正的取捨的修持,在很特殊的情況下,你才有辦法取他人的痛苦,捨自己的善給他人。

壬一、修慈(分二)

癸一、於情行捨(分二)

一、獻於未趣道之補特伽羅

二、獻於入道之補特伽羅

                           癸二、於器行捨

一、獻於未趣道之補特伽羅

我等身軀,捨於所有等活等八熱地獄,寒皰等八寒地獄,獨一近邊有情地獄。如金漆令鐵成金,思彼一切,由七聖財令彼皆得,具足富饒上種七德暇滿之身,如同由如意珍寶,生衣食等所有欲求。由如意身,令彼等所緣境,凡百味飲食、百千衣服、五百層樓房等,而為專一祈願圓滿助伴。思惟何為受用所依,於何境受用之受用,同何一齊受用之眷,一切皆成修習大乘妙法順緣。如是思惟,外緣主要,為具相之大乘善知識,歡喜攝受,及諸聞思基礎經咒聖言等諸外緣,內緣則為信等七聖諸財、行戒律等三種寶學。總之,於其相續,生慈悲為本之菩提心,行六波羅蜜行,圓竟二種資糧,而成佛果,一切心續,皆具法身安樂。如是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中以三十六種類餓鬼所攝之盡所有之有情眾,以如前所述捨身之方式,令立於佛果,皆俱法身之安樂,如是思惟。如是捨身於諸世界中,海中以及散居旁生,皆如前思。將身捨於十方世界、四大洲及八小洲中,諸人眾生,趣入無暇生處,以及彼生無緣修習解脫道者,亦如前說。思身捨於,於彼生中,具緣出生解脫道人,令彼具足,修道諸外緣與一切內在意樂之緣,如前而成,如是思惟。將身一一捨於住四王天等欲界六天、梵眾天至廣果天中色界十二天、無色界四處等,未趣解脫道諸有情,而成如前,亦如前思。捨於住於中有眾生,亦如是思。

特於損自種類施捨理者,自身幻化衣食房舍,各種外緣,以菩提心鐵鉤,挽彼一切作損害者,於彼如是作白,而行布施。言:「如是汝等,從無始時,多次為我母親,彼時竭力而作利益,並救眾多損害痛苦,具大恩者。」如是思而令心生切。「此復,從無始來,我食汝等肉、飲血、啃骨、穿皮,並行打殺盜等,造眾宿債。如今彼諸宿債及報恩事,降臨於我,汝具實權,欲食則食,欲衣則衣,欲屋則屋,欲友及僕眷則僕眷。食物之中,欲三白則三白,欲三甜則三甜,欲血肉相者,則思產生彼等之相,無有窮盡。汝等欲肉則食肉,欲血則飲血,欲骨則啃骨,欲皮則穿皮,急則生食,緩則待烹而食。」坦然行捨。思如是捨,彼境享已,現時身飽心滿,脫離飢渴貧困痛苦,一切兇殘損害之心,邪思皆得寂靜,於相續生利心覺心,二資糧竟,心續當中具法身樂。云:「利益果為樂,損害果為苦,以自身作喻,勿損惱他人。」時或次第捨於東方世界恒河沙數所有眾生,而成如前。如是諸餘方隅,應知相同。

第二獻於入道補特伽羅理者,思諸小乘補特伽羅,欲何等身,皆出如意身軀而作,令彼一一獲得,具足能成佛果內外因緣,而行修持,二資糧竟,心續當中具法身樂。亦如是思,將身如前所緣而供,令諸安住大乘資糧、加行、十地諸大菩薩,二資糧竟,心續當中具法身樂。如前作思,將身供諸根本傳承具德正量上師,及諸住於廣大無邊,十方世界佛薄伽梵,並且思惟,於彼一一尊前,化眾多身,一一身亦化出眾多分支,由依因果功德,而誠頂禮。由如意身,緣廣大無邊不可思議之供品聚,而行供養。令彼等心續中,出生無漏大樂。入行論云:「願彼一切諸有情,數數多次供如來,如來妙樂不思議,願彼常時皆具足,諸菩薩眾利眾生,悲心憶念咸成就,依怙悲心所憶念,願諸有情悉圓滿,如是獨覺及聲聞,願令悉皆得安樂。」於情行捨之理,已說訖已。

第二於器行捨理者,思自身為如意身相,捨於廣大無邊十方世界器土,令器世間諸等不淨,枯乾莿棘、瓦礫碎石、深淵懸崖,一切不淨之器,悉皆轉化。令一切世間,為自性如掌平整珍寶,地域遼廓,若觸柔軟舒適,無垢閃耀,並且蛇心旃檀芳香,種種天花敷設地面,周圍以珍寶磚堆砌,及以金銀真珠細砂,鋪散河床。烏巴拉花睡蓮蓮花,婀娜綽約,遍布各處。各類水鳥鳴聲優雅,於空歡喜翱翔盤旋,具莊嚴八支之泉池湖水,嚴飾其等,而成清淨圓滿淨土,如同供於佛陀菩薩諸眾之大雲蘊。彼淨土中情之眾生,於彼如是圓滿富饒,剎那亦不成出生我慢、憍慢之緣,悉為修習菩提順緣。如入行論云:「願此地基遍清淨,無有砂礫等雜物,面均平坦如掌心,性同琉璃卻柔軟,蟲鳥樹林與光明,乃至從於虛空中,宣說法音不間斷,願此眾生恆時聞。」

第二施捨受用理者,思諸捨境如前次第,而自受用,衣食屋舍僕眷等,一切所欲,皆幻化為如意受用。於彼等處,增長廣大,如前行捨。經由彼等各各之緣生世出世間不可思議受用,彼等亦皆成為,證得菩提眾因,令成佛果,心續當中具法身樂。並如前思,於諸上師佛薄伽梵,獻供如意受用之相,令心續中,生起殊勝無漏安樂。

第三捨善根者,諸身受用前已滅者,無可行捨,而捨諸現在未來所出生者。善根者,三時一切所攝皆可行捨。可捨過去善種,或善習氣,現在未來,乃至未成佛中,一切良善皆可行捨。入行論云:「如是我身及受用,乃至三時諸善根,為成有情義利故,悉能施捨無顧惜。」龍樹阿闍黎亦云:「此善願眾生,集修福智糧,獲得從福智,所出二殊勝。」虛空藏經亦云:「願我任何善根,皆不為不成一切有情之長養源。」彼一切說,皆為施捨善根道理。此復思惟微力善根,如施旁生一摶糌粑,或僅附行各善,上至於相續中出生,菩提心寶等,一切力大之善,於前所說田之次第一一行捨,令彼一切境,於即生中,一一獲得,成就佛果眾因眾緣,二資糧竟,圓成等覺,心續當中具法身樂。

若作思惟,如是修習施捨意樂,有何益耶?就是假使我們觀想捨施意樂的話,有什麼樣的幫助呢?假使現在不修學的話,妙臂請問經中謂,現若不修捨心希願,往後雖直接捨小物亦成障礙;假如你現在沒有訓練的話,以後要捨小物也會有障礙的,所以現在要串習這個取捨的。現若串習捨心,因串習任運故,直接施捨身等,亦無有難。三摩地王經云:「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之後我們又可以看到,聖勇亦云:「雖無力利他,常修彼意樂,雖然我們現在沒有力量可以利益他,但是還是要長期的修這種取捨的意樂,若時我們有這種力量成就的時候,若時彼成有,於彼趣彼義。」若這個力量成就的話,他會做這種廣大利益有情的事情,這個人他會趣彼義的。

大切喀瓦亦云:「修重視分別,七勝等多喻。」本生論亦云:「或見或聞或隨念,或觸亦或僅言語,隨時隨地利眾生,而令常時具安樂。」如是以至誠心,於捨境有情,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圓滿無量無邊福德資糧。寶鬘論云:龍樹菩薩也講到四種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為什麼要講這四種的原因,就是因為佛陀的任何一身的功德,都是要非常多的資糧才可以成辦的。有人就問說:假使我們要這麼多的資糧才可以生起佛陀的一個毛細孔的話,那我們怎麼可能成辦佛身呢?於是龍樹菩薩就回答說:這個有辦法的,我們可以用無量無邊的福德四種資糧來成辦佛因的。

最主要就是緣無量的有情眾生來修學資糧,這是第一者,因為它的所緣境是無量的有情眾生的緣故,所以依此他可以成就無量的資糧。第二個就是我們在修學的時候,我們不要想說有時間的限制,我們想說:乃至虛空未盡的話,我永遠為一切的眾生吾住世間(我住世間),以這種的心力來修學的緣故,所以它時間就是無量無邊的,原本的意樂裡面它沒有受時間的限制,所以依此它所造的資糧也是無量無邊的。

總而言之,眾生們他們最究竟的利益、無邊無量的利益就是佛果位了,為了使這些眾生能早日成佛,所以我希望成辦一切,這種心力而造作的資糧,也是能得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總之,依由這種的心力來造作的話,這種資糧就可以使我們快速的成就佛果位的。於是菩薩,依由這種心力在成辦、具足這些資糧的同時,他的內心是很快樂的,一天比一天還要快樂的。在快樂的情況當中,你安住在快樂當中,假使你可以成辦這些資糧的話,這不是很好嗎?不須要稀奇!你不須要覺得這時間很久、或者怎麼樣,假使你今天在痛苦當中,需要積聚這些資糧的話,時間久了那當然會有抱怨的情況產生。問題你現在是在快樂當中,而且一天比一天快樂,假使又可以成辦資糧的話,這不是很好嗎?接下來就講到這個偈頌了,「上所說福德,設彼有形體,恒河沙世界,亦不能容受,彼是世尊說,此中亦有因,饒益眾生界,無量者同彼。」

如是以至誠心,施捨有情衣食等受用時,說若忘失利他意樂,以自貪著而行受用,犯染污墮罪;若自無貪,然而忘失利他意樂,犯非染污墮罪。集學論中謂云:已迴向他,且些許人眾生,了解領會,而卻又行我所之時,為自利故,而以盜心受用,若其價值具足,則生別解脫波羅夷。然若思惟,菩薩受用彼等之時當如何行,以利有情意樂,而行受用則無罪也。集學論云:「若能思惟,以諸有主受用,養護有主之身,而行受用,無有罪過。猶如僕役,常為主人做事,而得生計,非自有物也。」如是思已,若作是念,雖迴向於他,若加行自行受用,毫無堅實,非如是也。即前論云:「些許人等,不得因由不知彼故,於如是行菩薩種類,行不恭敬,怎知捨心具大稀有故,於此道理,些許人等不得作疑。」這以上最主要就是由慈心觀捨,接下來就是由悲心觀取。

第二修習悲心軌理,若能多思修習大悲勝利,能長歡喜,故說彼等。此復入中論云:「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讚大悲心。」正攝法經亦云:「世尊!菩薩不須學習多法。世尊!菩薩若能善受善達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謂大悲。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來菩薩手中。世尊!譬如轉輪聖王輪寶所至,一切軍眾皆至其處。世尊!如是菩薩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世尊!譬如命根若在,餘根亦在。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餘法亦當生起。」

壬二、修悲

癸一、於情受取

癸二、於器受取

癸一、於情受取

頌曰:「取捨間雜修,先從自身取。」這句話就是指由悲心觀取的這種方法,一般我們講說「取」,就是從何處呢?就是從他人的痛苦取痛苦於自己,是從他人而取。為什麼要先講從自身取呢?假使你沒有辦法一下從他人痛苦取給自己的話,那你要怎麼觀想呢?可以觀想後來(就是未來)你要受的這些痛苦,先把它取回。就是現在你還沒有未來的這些痛苦,但是可以想說,反正我現在沒有受,但是未來一定要承擔這些痛苦的,所以現在倒不如先把它取回來,以這樣一種觀修的方式,先取回未來自己的這個痛苦,慢慢的再取回他人這些痛苦的話,才會有所幫助的。但是也不一定,假使有一些人依由悲心和慈心的緣故,他可以直接從他人的痛苦這樣取於自己的話,那我們就可以直接從這方面下手了,你就不用先從自身取。修自身取就是說,假使沒辦法一下子從他人的痛苦取於自己的話,那先從自身取,把未來這些痛苦先取。

謂從自取有情苦因之門,修習悲心。此復取次第者,思惟於自相續後世當生之業煩惱集,及五或六道有情眾生,所需領受一切痛苦,如利刃剃,聚作黑團,於此世近取蘊上取已,無餘遠離集因及苦果。此復思惟,明年以後一直到下半生將生的一切苦,取於今年之近取蘊上成熟,令明後年起乃至餘生,無餘遠離一切苦與集。如是思惟,下月與明後日以下將生之一切苦與集,取至今日近取蘊上,令明後月日無餘遠離一切苦與集。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句,此復受取他人眾苦,非藏而不現,或置身邊,其受取者,是為破斥我愛執故,應受取至自內心中。這句話蠻重要的,就是當我們在觀取的時候,我們要想說一切眾生的這些痛苦、還有他的煩惱、還有他的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你也可以把它觀想成「聚做一個黑團」。最主要就是說你一般怕什麼?就觀想是那個樣子。假使你怕毛毛蟲、或者是老鼠的話,你就觀牠的樣子就對了。假使你怕那個東西,你就觀那個樣子,就是不只說融入在自己的身中,而且要融入在內心的中央,整個這樣融入進去。之後你會覺得有一種畏懼、或者是顫抖的那種感覺,透過這種的觀修方式,才有辦法直接傷害到你的愛我執。

如同修慈時中所說,須作思惟,諸地獄眾生,一切集因及其苦果,如利刃剃聚作黑團,取至心中,並收攏至我愛執上,令成熟已,調伏消滅,彼等地獄有情,無餘遠離痛苦及集。思惟如是是十方世界,盡其所有餓鬼諸眾,盡其所有旁生,盡其所有四大、八小洲之人眾,四王天等欲界六天,梵天乃至廣果天中,十二色界有情諸眾,無色界四處諸有情,一切集因及其苦果,如前猶利刃剃,取至心中,收攏於我愛執,令成熟已,調伏消滅,彼等有情,無餘遠離痛苦及集。如是受取中有苦集,如前作思。總之,四生所攝誰諸有情眾,業煩惱集,總別苦等,皆應一一分別作緣,一一受取,並作思惟已遠離彼,為大切要。一切入道聲聞獨覺,住五道者大乘修道以下,仍有少許苦集所斷者,受取軌理,如前而行。於諸佛薄伽梵心續中,無可取也。說視上師如佛體性,故與彼同。

第二器受取理者,思一切從業煩惱生的十方無量無邊不淨世界,悉皆化成清淨世界。夏樸瓦云:「如是經由,受取一切苦集於己,一切善樂捨於他們,修習慈悲法者,為驅魔法。」若作思惟,如是行理從何處說,華嚴經中善財傳記云:「願眾生苦轉於我,我成眾生滋養身。」勝行祈願亦云:「地獄旁生死主苦,諸人處及天非天,無邊眾生痛苦蘊,願降於己令眾樂。」慈氏勝施祈願亦云:「無間獄上有頂下,世間一切難可計,天與非天大腹行,願得安樂苦我取。」阿闍黎龍樹亦云:「眾罪咸歸我,我善施眾生。」寂天亦云:「自他不異平等,應修自他相換法。」又云:「應觀自身多過失,於他見為功德海,於己棄捨我執心,於他攝取當修習。」又云:「若人欲求自及他,遠離怖畏得救護,自他平等,應修自他相換法,祕密正士之所行。」又云:「若於自樂及他苦,不能互換正修行,豈唯正覺不能成,輪迴中亦無安樂。」又云:「是故為滅自災害,亦為息滅他人苦,應捨自身為他人,亦應攝他為自體。」又云:「願諸一切眾生苦,悉皆成熟報我身。」莊嚴經論亦云:「他自心平等,愛他勝自獲取後,如是他義執為勝。」七十祈願亦云:「眾生受煩惱毒攪,故致些許諸不善,由彼令我墮地獄,墮何一處亦為易,諸有情眾任何苦,彼等一切我承受,願勝樂令世間心,滿足已而常行善。」訓詞云:「自身及命者,施一切有情,慈心待眾生,以悲遍一切,欲所有罪業,成熟自相續,隨喜眾福德,憶大悲佛恩。」又云:「自身與命者,隨如意行捨。」又云:「所有眾生諸惡業,一切成熟於我身,如是取受此惡業,以及乏樂有情苦。」又云:「盡他行我所,我所依於他。」勝樂常懺亦云:「一切有情苦熟己,願我善令彼安樂,生生世世三種門,願如寶瓶如意樹。」大乘經論多作宣說。

若作思惟,聲聞獨覺種性決定,亦非究竟耶?同樣是佛所說的,但是有時候佛說某一些眾生斷掉佛性、沒有佛性,這是佛陀他親自講的。有時候說有某一些眾生唯有聲聞獨覺的種性,他沒有大乘的種性,這也是佛陀講的。佛陀也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也是佛陀講的。佛陀也講了究竟三乘,佛陀也講了究竟一乘,到底哪一個是正確的呢?於是講到「聲聞獨覺種性決定,亦非究竟耶?」一切有情,如何而能成就佛果?假使他是決定性的聲聞和獨覺種性、沒有大乘種性的話,他就不會成佛了,那如何能成就佛果呢?於是又講到,說三乘者,乃暫時不了義,這是屬於暫時性的,它是屬於不了義的。若見究竟了義,則決定為一乘。假使我們仔細去研究的話,我們可以了解究竟只有一乘。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都有法身的事業,就是法身的事業遍滿一切眾生,再加上每一個眾生的心識屬於空性,空性是生起煩惱的正對治,我們有能力生起煩惱的正對治,而且煩惱的正對治(空性)可以去除我們的煩惱。假使可以去除煩惱的話,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也可以去除的。透過這樣深入的、仔細的去探討研究之後,我們可以了解「究竟了義,則決定為一乘」。文殊真實名經云:「三乘厭離道,住於一乘果。」如是大乘教典繁多。

依由暫時的目的、還有原因,所以他會講說許多乘,也就是道的意義。就像好比在《楞嚴經》裡面有講到許多的乘、還有許多殊勝的名詞。就像好比世間的神,神乘、梵行乘、小乘、大乘。什麼叫做神道?什麼叫做神的這個乘呢?就是在古代的時候,這些古人他們看不到神,但是他們卻有供養火神、供養月神、供養日神、供養太陽的這種習俗,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認為在火、或者是太陽、或者是月亮裡面都有一座神,供養的話他就會給我們安樂、去除我們的痛苦,因此他們會作這種的供養,這種的習俗、這種的作法屬於一種神乘。

比這個還要再深入一點的就是說,這種未調伏的心、容易起伏的心使它調伏,用禪定的力量使它調伏,但是那時候不講空性,這一種的乘、這一種的方式、這一種的道,我們稱為叫做梵行道、梵行乘。

還要再深入一點的,因為下部論師他們認為人無我是補特伽羅的獨立實體之空,這種的空性就是粗相的人無我。依由這種粗相的人無我,也就是沒有補特伽羅的獨立之實體,依由這種粗分的人無我而走那一條道路的。依由宗義的粗淺不同,因此他所修的道路有許多層次的不同,所以在沒有完全深入時,我們講說究竟三乘是可以的,但是假使完全深入的話,那究竟者一乘了。

如是修習,至於略為嫻熟時,總攝修習取捨二理者,頌曰:「彼二乘風修。」取捨二者嫻熟時,自息經由鼻門出時,思身受用三時善根,皆施捨於遍虛空界一切有情,令彼一切具足究竟無漏安樂。內吸息時,思惟受取三界一切有情,所有集因及其苦果,至自心中,令彼一切無餘遠離痛苦與集。若如是修,心風二者所趣一故,心不散亂並具念知,而令力大。

這以上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說,當我們串習了取捨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可以在自己呼吸、還有吐氣的時候,應用數息來觀想這個取捨。就是當我們吐氣的時候,觀想把自己三時所造的這一切的善行、還有善事,全部都給這一切的眾生,當吸氣的時候,觀想一切有情眾生三時所造的這些惡業,我們全都吸回來。透過這種數息的方式來觀修取捨的話,會有什麼好處呢?使內心不散亂、使內心安住,有這樣一個好處。假使在心安住不散亂的數息時,可以觀想取捨的話,我相信這個力量會更強大了。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