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7 10:51:29
學習次第 : 進階

修心日光七之一  壽無可添 定死 2011

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日期:2011227 下午

接下來我們看到第二點,第二點最主要提到的是,「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減少,是故定死」。所謂的「壽無可添」最主要意思是講到,過去我們所造的業在今生感得這個人身之後,它的壽量是已經決定的,它是沒有辦法再添加的,並且它會不斷的減少,因此我們終究必須要面臨死亡。這個部分所提到的無常,是比之前「死主定來」所提到的無常更為的細緻。

在正文當中有提到,壽量本來就不多了,在這之上又無法增加、反而是不斷的減少,「年由月逝而盡」,一年有十二個月,每一個月在消失的同時,這一年也跟著消失。「月由日逝而盡」,「月」是因為「日」的消失而盡。「日由晝逝夜逝而盡」,而一天當中又可以分為白天、以及晚上,「一天」就是因為白天、晚上消失之後,一天也就跟著消失。所以第二個部分(也就是第二個原因)裡面,最主要提到的無常,是細分的無常,我們必須要思惟「壽命在每一分、每一秒當中都在消失」。(24頁)

這個地方引到《入行論》當中的一句話:

「此壽恆損減,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此壽恒損減」,我們的壽命從進入母胎之後,第二剎那就開始不斷的減少,它減少的方式是一分一秒的在流失,「亦無餘可添」,又沒有其他的方式,能夠讓我們的壽命增添多一分,而在這種情況下「我何能不死」。

更進一步的,以多種的喻譬來作思惟,在《集法句》當中有提到:

「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

    這當中的第一個譬喻是提到,當織布的工人在織布的時候,當縱向的經線已經處理完了,接下來要處理的就是橫向的緯線。而橫向的緯線不斷的織,這時候每織一步,就離完成越靠近一步;我們人的生命也是如此,每過了一天壽命就少一天。

第二個譬喻:

「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

    如果今天有一頭畜生確定是要被宰殺的,這時候牠每走一步,牠的生命就少了一秒鐘;相同的,我們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在活著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是隨著呼吸之間不斷的在減少。

第三個譬喻:

「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返。」

    人的壽命就猶如同瀑布的流水般,一分一秒的在消失,並且消失之後,它沒有辦法再一次的去添加,所以當我們的壽命消失之後,是沒有辦法再重覆的。前面做了這三個譬喻,之後提到:

「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

    「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這當中的「艱勞」指的是什麼?在五濁惡世的現今,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長壽,但是要長壽其實是不容易的,你要維持你的壽命是相當辛苦的。五濁惡世當中的其中一濁提到的就是「壽濁」,我們的壽命是沒有辦法被自己所控制的。而且在生活的過程中,外在的死緣相當的多;並且我們生病的同時,藥物能夠呈現出來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我們的福德又相當的微薄,所以想在五濁惡世的現今,維持長時間的這種壽命,這對我們而言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所以在五濁惡世時,我們的壽命它的時間相當的短暫,並且在這短暫的人生當中,還必須要承受各種各樣的苦。

「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我們的壽命不斷的在減少,就猶如同是用枴杖、或者是樹枝在水上面畫一個圖形,這個圖形其實一瞬間就消失了;而更進一步的,世間當中的安樂也是如此,世間當中的安樂在一瞬間就會馬上流失。

更進一步的又提到另外一個譬喻:

「如牧執杖驅,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

就有如同是牧羊人,他拿著棍子在驅趕這些羊群的時候,羊會不自主的往牠的住處而前往;相同的道理,「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老以及病的這種痛苦,會逼迫著我們慢慢的走到死主的面前。

而在《廣大遊戲經》當中也提到:

「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

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三有無常如秋雲」,「三有」也就是輪迴當中,「無常」的現象如同是秋天的雲彩,秋天的雲彩它特別的薄,所以它改變的速度特別的快,而三有當中無常的變化就是如此。「眾生生死等觀戲」,而眾生的「生」以及「死」,就猶如同是一場戲當中表演戲的這群人。這群人他穿著各種華麗的衣服,做出各式各樣的表演,這就猶如同是眾生的「生」以及「死」。「眾生壽行如空電」,而眾生的壽命是不斷的在減少,就猶如同是天空中的閃電,「猶崖瀑布速疾行」,並且眾生的壽命,就猶如同是瀑布當中的流水,快速的在消失當中。“

接下來我們看到第三點,「思惟生時亦無閒暇修學正法、定死之理。」在前面的兩點之後,更進一步的提到了第三點。為什麼要提到第三點?是因為有很多的人,他也知道今生一定會死,而且他的壽命不斷的在減少當中。但是他覺得在還沒有死之前,有很多的時間來修學正法,為了要破除這種邪知邪見,所以第三點特別提到,「思惟生時亦無閒暇修學正法、定死之理」。

有時我們會覺得,反正我在這一輩子,還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可以好好的來修行,但是實際上你仔細的想一想卻不是如此。以五濁惡世的現今,大部分人的壽命可能都只有七十歲左右,但是真正在這六、七十年當中,有時間修學正法的機會卻是非常少的。

對於這一點在《入胎經》當中,就說到以下的這一段文。《入胎經》是導師釋迦世尊,對他的姪子所說的一部經。由於他的姪子對於輪迴當中的安樂過度的貪求,因此佛為了要去除他的貪念,而講了《入胎經》。在《入胎經》當中提到:

「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二十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

「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假設說一個人他可以活六十歲,在六十年當中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在睡覺。「十年頑稚」,有十年的時間因為年紀小,所以根本就不懂得要修學正法。「二十年衰老」,在後二十年,由於體力逐漸下滑、腦力也逐漸衰退的同時,也不能修學正法。並且在生活的過程中「愁嘆苦憂」,「愁」內心的憂愁,「嘆」對外在的事物不斷的抱怨,「苦」身體的痛苦,「憂」內心的憂惱,「及諸恚惱亦能斷滅」這當中的「恚惱」,是指我們很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弄得心煩氣躁,這時候怎麼可能有時間來修學正法?「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甚至在一生當中,我們會生各式各樣的疾病,在生病的期間也沒有時間來修學正法。所以我們時常會有一種念頭覺得:「我現在還年輕,我有機會慢慢學、慢慢的修。」但是實際上真正能修法的時間,可能就只有三、五年罷了。“

更進一步的,伽喀瓦也提到說:(25頁)

「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這當中的「身腹」,指的就是食、衣,大部分的人在一生中,光處理這兩件事情,可能就會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但是實際上我們認真的想一想,「食」也就是食物,其實只要吃得飽就可以了,「衣服」只要穿得暖就好了,其實根本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心思在這兩件事情上;但是現今絕大部分的人,都是為了吃、為了穿而奔波勞碌。除此之外「睡眠、疾病」,這些事情都花去了很多的時間,而在我們的一生中真正能修法的時間,可能還不到五年。

更進一步的在佛陀的《本生論》裡面也有提到:

「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當成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畏歡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處,誰有心知思愛此。」

這一則《本生傳》是世尊在還未成道之前,有一世投生為一位王子。而在王子的所在地有一種風俗民情,在當地有一種花稱之為「姑姆達花」,秋天晚上的月亮會跟姑姆達花相互揮映。由於月亮的關係,這一種的花它會在晚上的時候綻放,也就是因為這個因素,城裡面的人都會在秋天的夜晚到池邊去看這種花,而這時他們邀請世尊也一同去欣賞。

這時候世尊衪就提到了,「嗟呼!」衪非常的感慨「世間惑」,這個「世間惑」有兩種的解釋方式:第一種在《四家合注》裡面所提到的「世間惑」,是指在世間當中被煩惱所困惑的人,也就是世尊當時周邊的這群人。第二種剛剛仁波切有特別的提到,由於眼前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都是業以及煩惱所控制的現象,所以這種現象它是不堅固的,在看到的時候內心其實沒有什麼好歡喜的。那不管怎麼解釋,最主要的是當時世尊對於周邊的弟子們提到說:「其實你們都滿懷欣喜的想要去看姑姆達花,但其實這並不是堅固、也沒有值得你們這麼高興的。」

「此姑姆達會,亦當成念境。」到最後這樣的一場盛會,也只能夠成為我們回憶當中的一部分,它的時間可能只是維持幾天罷了,這個現象我們時常會發生。由於我們的年紀慢慢的增長,這時候我們會回憶起「過去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什麼事情?享受過什麼樣的五欲?」內心會覺得在年輕的時候,得到的這種安樂的感受,內心會覺得想要再一次的去追求。雖然我們的心裡面能夠回憶起,過去所享受的這些安樂,但是過去所享受的這些安樂,是不是能夠再一次的來到我們的面前,讓我們再一次的去享受?其實是沒有辦法的,它就只能夠成為回憶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的人不了解這一點,他會認為說「我過去擁有的,現今我還想再一次的擁有」,但是他發現沒有能力再次擁有的時候,內心就會感到痛苦。所以這個地方也特別的提到,對於世間的安樂,它維持的時數可能就只有幾天罷了,最後它都會成為回憶當中的一部分。

「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所謂的「眾生」就是在輪迴當中被業以及煩惱所控制的有情眾,「住於如是性」,眾生是安住在什麼樣的狀態呢?這種狀態後面會作解釋。「眾生無畏極希有」,在這種狀態當中,眾生面對輪迴當中的安樂,竟然不會有任何的畏懼、不會有任何的恐懼,這是相當稀有難得的。為什麼?因為輪迴當中的盛事、輪迴當中的安樂,它都是無常的本性,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變、都在壞滅,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眾生對於自身所處的狀態,竟然沒有任何的恐懼感,這真的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而眾生是安住在什麼樣的本性當中?「死主自斷一切道」,死主它斷了我們一切的生路,「全無怖畏歡樂行」,但是眾生在面對死主的當下,內心不會有任何的恐懼,反而非常高興做他當下所做的這些事情。

「現有老病死作害」,不僅如此,眾生在輪迴中流轉的同時,會必須要面對到老、病、死以及種種的傷害。我們「人」會因為各種的方式而老、會因為各種的方式而病、最後因各種的方式而死。並且在生活的同時,周遭的人、事、物,會對我們做出種種的傷害,「大勢怨敵」,其實老病死、或者是周遭的傷害,它們都是非常具力的怨敵,不斷的在虎視眈眈著我們,這時候它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是相當嚴重的。「無能遮」,當我們在面對這些怨敵的同時,我們卻沒有任何的力量、也沒有辦法用手邊的金錢、也沒有辦法用各種的方式來抵擋它們。「定赴他世苦惱處」,在沒有辦法抵擋這些怨敵的侵害時,來生一定會投生在苦惱之處。「誰有心知思愛此」,這時候如果你有心的話,你怎麼會對於世間當中的這些安樂,生起如此的貪愛呢?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並且更進一步的仁波切有提到說:「只要我們投生在這個人世間,最後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面臨死亡,在這一生當中不管你積聚多少的財富,最後這些財富都不是屬於你的。」所以當你看清了世間的真相,還在世間當中不停打轉的話,其實這種行為是相當愚癡的。“

接下來《迦尼迦書》中也說:

「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

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

「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死主他沒有任何的悲愍,為什麼沒有悲愍?他搶奪眾生的壽命,他不會有任何的悲愍心生起,因此「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沒有任何的原因、沒有任何的理由,他會把世間當中自己認為還年輕的、還健康的這些人,無條件的把他殺害掉。「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現前」,也就是短時間之內,死主就會慢慢的逼近我們,這時候如果是一位智者的話,「誰」,他敢放任自己的行為呢?

「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對於殘忍的死主而言,死主會放射死亡之箭,「無錯謬」當死亡之箭射出之後就無法逃脫,「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所以當死主還沒有放射出死亡之箭前,這時候如果你真的是為了自己好,就應該要努力的來修學佛法。“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死無定期」。證成死無定期的正因當中,第一點是提到「思惟瞻部洲者壽量無定、故死無定」,我們必須要思惟南瞻部洲的有情,他的壽量是無定的。對於這一點在正文當中有提到,北俱盧洲的人壽量是確定的,北俱盧洲的人可以活一千年之久;其他洲的人壽量雖不確定,但是大部分都有一定的壽量,分別是五百年以及兩百五十年;但是南瞻部洲的人的壽命則是完全無法確定的。為什麼南瞻部洲的人壽命完全沒有辦法確定?因為南瞻部洲又稱之為是「業地」,所謂的「業地」就是靠業的力量來控制的,如果業力強大的話人就可以活得久;當業越來越微薄的時候,壽命也會跟著越來越短。所以在初劫的時候,由於業力強大的緣故,這時人的壽命可以到無量,但是在末劫之後,由於業力非常的微薄,人的壽命頂多就是到十歲。因而在《俱舍論》當中提到了:

「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

  在南瞻部洲當中,壽命是沒有辦法確定的,「末十」在末劫的時候,最多可以活到十歲,「初無量」,在初劫的時候歲數是無量的。提到了「末劫」,當到了「末劫」人的壽命只有十歲時,這時南瞻部洲的人會以兵器(戰爭的方式)互相攻擊,並且在南瞻部洲有各種的疾病、飢荒,在那個時間點南瞻部洲絕大部分的人,所造的業都是惡業。而這時彌勒佛,衪就會以化身的方式誕生在南瞻部洲,而這時衪的身形也比一般南瞻部洲的人的身形要來得高大,而且衪的壽量(壽命)也比一般南瞻部洲的人要長。

這時周邊的人,對於這個人就會產生好奇、產生懷疑,會覺得說為什麼你長得跟我們不一樣?為什麼你可以活得比我們久?這時候彌勒佛就會教化周邊的眾生告訴他們說:「因為我行善的緣故,所以我的身形比你們莊嚴、高大,而且我的壽命也比你們長久。」所以周邊的人因此會被感化,而更進一步的也來行善。其實只要人懂得行善的話,善的力量是很強大的。也就是因為南瞻部洲的人不斷的行善,業力就會不斷的增強,歲數就會慢慢的延長。“

接下來在《集法句》當中也有說到:

「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

  「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有些人白天我們還看得到,但是到下午、晚上的時候,這些人可能就已經死了;「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而在昨天下午還跟我們講話,我們還看得到的這些人,在今天白天的時候可能就已經看不見了。又說:(26頁)

「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

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

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

「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有很多的男女的身材、或者是身體相當的強壯,但是終究必須要面臨死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既然說強壯的男女,都必須要面對死亡的話,那誰能夠保證面前的這個人,說他因為年紀還小,所以他一定不會死?現今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有這個問題會覺得:「自己年紀還小、還年輕、還可以活個幾年,所以我今天不會死」,甚至他眼前明明看到,「一個年紀比他小的人,死在他的面前」,這時候他還是覺得他自己不會死,因為他還是覺得自己的年紀很小;但明明一個比他年紀小的人,已經死在他的前面,但他的內心都不會有任何的改變,這就是我們現今大部分人的現狀。

而更進一步的,在論著當中又提到「一類胎中死」,有一些嬰兒在母胎當中就死亡了,「如是有產地」,有些嬰兒是在生下來之後,馬上就死去,「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些孩子是在爬行的時候(也就是還沒有辦法自主走動的時候)就死了,有些是在起身有辦法行走的時候死亡的。

「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所以死的人當中有的是嬰兒、有的是小孩、有的是老人、有的是中年人,這是沒有次第的。「漸次當趣沒」,而有一些是有次第的,也就是有一些是老人先死、而年輕人後死,有一些是沒有次第的,「猶如墮熟果」,但是不管怎麼樣,只要最後的業成熟的話,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面臨死亡,就有如同是樹上的果實成熟的話,它會自動掉下來是一樣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