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31 02:42:30
阿底峽尊者
學習次第 : 進階

 阿底峽尊者:修心七要

 

   「易於解釋,難以瞭解」 

修心七要法是大乘佛教傳統中顯教與密續法教的精髓;它們是修行的善巧方便。印度哲人阿底峽尊者將之著作成文,之後流傳至西藏,在當地廣為流佈,成為所有喇嘛修行的主要教學。無論修行何種法門,此一修心法所涵蘊的指引都將使修行更加深入。不論修行大手印、大圓滿的傳統,或金剛亥母或上樂金剛的本尊修法──事實上所有密續修行的任何層級(事部、行部、瑜珈部、無上瑜珈部),若缺少了修心,一切修行即不具真正意義。此一修心法是任何密續修行的必要訓練,因為它能除去修行道上的障礙。

 

何謂七要點?

 

一、前行 

前行的意義在思維使心轉向開悟的「四念」。諸位大多數已熟稔,此處不再多做解釋。 

二、菩提心

 

       菩提心有兩種層面,「究竟菩提心」與「相對菩提心」,代表著智慧與方便的結合。開發究竟菩提心,必得經過禪修,而禪修由三個階段構成:前導、修習、禪修後。

 

        究竟菩提心-前導

 

        在前導中,首先思維你真的置身於你的上師或你修習的本尊之前。如果在寺廟裡禪修,你極可能是面對聖壇佛像,思維諸佛菩薩在你的前方,向他們呈獻七支供養,隨後挺直身體,採七支坐法,將心念安止於呼吸之上數息二十一次,使心沈靜安穩。

 

究竟菩提心-修習的主體

 

思維心念的所有的活動、顯現、行為皆是空幻,如同夢境的本質;虛假不實。例如在沈睡中,夢境完全非真,在夢中似乎如實:若夢境實有,則夢中境遇當會實際發生。同樣的,我們所處的世間及其中各類眾生,只是心念的顯現,在幻象現起的當時,它是〞真實〞,但其本質卻是不實如夢。如是將一切現象視之如夢,把心念安止在當下時刻。

 

        自問:「心本身真耶?假耶?」,此為導引你認識自心的實驗。靜坐觀心,自問心的顏色、形貌若何?何所從來?目的何在?存在於體內或是體外?遇冷熱溫度反應如何?如此審視自己的心,於是會發現,心無法符合任何定位,而這就是心的本質。必須就此點而靜坐冥思。

 

       念頭升起之際,正視它並且問自己:「什麼是它真正的本質?」,保持著「它實無一物」的理悟。有人說所有的思緒都儲存於阿賴耶,阿賴耶是無意識的心,它是心念過亂的思想者,就是它追隨著色、聲、香、味、觸。當一個人免於追隨著某物的狀態時,就能見到心。譬如有人有事要做的時候,心即會介入而思考例如:「今天要做什麼菜?」或「我要清洗………」等等,當心不持如斯念頭時,即是阿賴耶。修習的主體就是要儘可能的長時間保持這樣的冥思。事實上,如是禪修即近似於大手印之道。

 

究竟菩提心-禪修後

 

日常生活裡,努力讓自己覺察萬事皆如幻象般的不真實。

 

 

 

相對菩提心

 

訓練相對菩提心的方法是「自他交換」(Tonglen)。此一修行極為緊要,因為它能淨除障礙,加深我們止的能力。我們必須熟悉於「自他交換」法,藉著這個方法能直搗我執的根源。首先,檢查從我執而來的缺失。由於「執我」,所以會經歷到五種煩惱,只要「我」一出現,喜惡分別隨即現起,被喜愛的事物所吸引,而對嫌惡之事物厭離。這種兩元對立的分別,是所有一切問題的核心,而且連綿不斷地生出各種問題,直到我執斷除方休。

 

其次,努力讓自己對他人心懷慈悲。一開始先將自己當作反省的對象,設想自身遭遇冷熱饑渴病痛時的感受如何,所有眾生感受到的都是同樣的痛苦。慈悲心不僅只投向人類,對動物也須平等相向。由於動物天生的限制與不足,使動物所受苦難更甚於人類。動物的部份苦難卻是來自人類,游水魚兒從不招惹人類,在水中多麼自在逍遙,人類卻因消遣之樂,以魚鉤競釣,投擲岸上任其死亡。如果同樣的事加諸於我們身上,我們感受如何?食魚充飢雖亦屬負面行為,至少他的行為是有原因的,尚可原諒。日前我曾在海邊見到許多生活優裕遠非飢餓之輩的人,釣魚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種娛樂,將釣得的魚丟在地上自生自滅,有些人甚至踐踏令死。再想想餐廳裡被活生生投入沸騰滾水中的龍蝦,想像自己是那沸水中的龍蝦,將是何等感受?就從這樣的反省中,慈悲心得以培養發展。想到兩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許多人,心中所感受到的傷痛與難過,雖也是慈悲心的表現,但慈悲必須延伸及動物,試想,日日夜夜多少動物被殺害。只能對人類發出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而是執著的一種形態。

 

在修習自他交換時,該以何種心態?讓心在放鬆的狀態下,思考當親身經歷所有眾生苦楚時的情境。此時不應懷有任何誤謬觀點如:「哦,可能到時候我會真的知道這些苦楚!」,然後使心處於焦慮之中。無須引出苦受,僅僅思考便可。然後,漸漸地,心態自然會改進。眼前的心依然困惑無明,極易成為驕傲的俘虜,而馴服傲慢心的方法,就是思量他人的苦難。

 

        情感的苦痛也是眾生受苦的形式之一,現代許多人因貪瞋癡慢疑等煩惱情緒而承受精神失常之苦,此外,我們所體驗的世界是由情緒塑造成的。為何會如此呢?因為我們身處的世界,僅僅是困惑心的幻象顯現。業力產生幻象的現起,而心中的情緒活動創造出業力。

 

菩提心生起後,幻現的顯現變成正面的。舉例言之,地獄道的眾生可以從此道醒覺而投生人道。所有人類都熟悉貪瞋慢等情緒,即是通過這些情緒,無邊的負面業力點滴積聚。未來惡業結果成熟之際,眾生將無可避免地承受負面情境而導致投生不同的道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對一切眾生生起慈悲心。

 

地獄並不是一個地方,雖然地獄有很多種。藏文中的地獄一詞,僅是指「受苦」,因此地獄意指「受苦之界」。其他現起的世界是喜樂與苦難並存的地方,我們身處的世界即是一例。也有世界是只有喜樂:它們是由只有正面業力的眾生所產生的。可別認為這些淨土(譬如阿彌陀佛的淨土)僅是想像,比起我們的「真實」世界,它是一樣真實的。

 

如是,修習自他交換,思維所有各類眾生的苦難。還有一種助你熟習此慈悲訓練的方法,即是專心數息。數息法有兩種好處:一是能令心更為沈靜,且能增長慈悲之心。練習數息的方法,採取前述坐姿,將注意力置於呼吸上。呼氣時想像將喜樂送往眾生且融入於他們;吸氣時把眾生的苦難全數攝入己身。儘可能長時的如是練習。感覺心神苦楚之時,憶念他人的苦痛,想像那苦痛滲透自己。接著,運用所學到的究竟菩提心修練,直視心中你承受他人苦難的觀念,明瞭此一念頭並非實存,如是便進入了究竟菩提心的禪修。究竟菩提心與相對菩提心的交相發展,將會帶來無限的利益。此即為修習的主體。其後,在日常生活裡不時思惟:「願各類眾生自一切煩惱中解脫,願眾生煩惱所生苦果由我代受。」

 

三、轉逆境為成佛之道

 

想要轉化逆境,首先必須了解業力,因果的法則。我們利用逆境或障礙作為禪修的對象(相對菩提心),以同樣的方法處理心念(究竟菩提心),如此就能將所有負面境遇轉而成為正面。

 

遭遇困難時,生起相對菩提心以因應之。首先,認知一切困難不是他人過失所致,皆自己的我執造成。如果沒有我執,任何所謂的困難就無以對你造成負面效果。面對生理上的問題,例如病痛或有人試圖加害,認清此皆肇因於自我的業力,讓業果在今生成熟,避免將來經歷更大的業力效應。這樣的轉化必須奠基於堅實的菩提心,以今世小小的忍耐,耗盡惡業的力量,譬如阿羅漢在證悟之前常會忍受頭痛、胃痛之苦,因為他禪修所得的證量,已將他先前的惡業轉為小小麻煩而作個了結。每次遇到難題就練習自他交換,思量自己正在收受他人苦難,並將其苦難融入一己的經歷之中,藉著純淨的動機就會淨化那些苦難。一個純淨動機所生起的力量,遠遠超乎羅漢具備的力量。

 

轉化逆境建立在究竟菩提心之上,是指將修行所獲得的證量運用於眼前的困難。對遭逢的每一個困難試著去認明困難的本質與被它激發的念頭毫不相干,苦難的本質完全獨立於苦難的感受之外。

 

還有一個方法專門扭轉一切逆境為成佛之道,分為四個步驟:

 

1.   每當遭遇困難,了解困難出自於先前所造惡業,如此會成為積聚善業之因。

 

2.   對苦難的感受令人認知清淨惡業的必要,否則在未來將帶來更大惡果。

 

3.   人身珍貴更甚於任何類的生命,因此,如果此珍貴的人生中猶有困難存在,意味著如果今生負面造作若未清淨,將來勢必遭遇更大苦痛。因此必須做淨化的修行,如金剛薩埵。

 

4.   向諸佛忱摯祈請加持福祐,使自己能成熟眾生惡業苦難。在每日修習中做像這樣的祈願:「願一切眾生所有苦難皆歸臨我身。」將其他眾生的苦難置於自身,不要猶豫,讓自己熟習於此一誓願。

 

四、精進修心的五要點

 

1.   堅決誓願不離菩提心直到開悟。

 

2.   所有場合力行菩提心。

 

3.   我執既是菩提心的最大障礙,一旦發現,認清,力戰直至其摧毀。

 

4.   祈求成就菩提心的發展,一而再而三地思惟他人的苦難,使慈悲自動生發。

 

5.   消解我執的影響,發展菩提心。

 

五、修心的成就

 

日常生活時時覺察我執的過患,覺察修習對眾生慈悲的重要。當你禪修時,檢查情緒模式在心裡生起的方式,直觀其本質,讓它們消融在其本體實相的空性裡。兩個方法交相運用;它們如善巧方便與智慧。你會對自己訓練的進展了然於心,在檢察它時,你會說:「是的,有一點驕傲」。有一個檢察自己做得如何的指標是對他人的言語冒犯不生不悅,他人言辭讚賞亦不覺驕傲。這些是一個好的修心訓練的徵兆,持續進修到如此境界。

 

好的修心訓練有什麼好處?每當情緒生起能克服而不至在輪迴裡陷得更深,能夠自在解除束縛,不再受害於負面情緒,也不再是輪迴缺憾的受害者。障礙再也不能阻擋趨向開悟的進展,如同捲曲纏繞的蛇會自行開展伸直一般,當情緒生起之際你能自然地從中解放自己。如此,心將真正的喜悅,煩惱情緒的憂傷與苦難,不再造成傷害。當心自在不受擾動而喜悅時,就是修心成就的徵象。心處於持續的平和,沈靜與喜悅裡,並非任何事物產生的狀態,而是自然自發不知苦難為何物的喜悅。如是即是修心成就的實際證量。

 

六、修心的承諾

 

承諾意指日常生活中,力行至習性全然為正確態度所浸染。整體而言,它是指轉變你的志願,當你想做負面行為之際,告誡自己「必須改進」。當轉化發生時,你便能處理他人的苦難。而一旦心已堅定地轉化,就不再需要證明。逐漸地,你的行動與言辭一定都能有利他人,不強調自己的貢獻,不試圖表現,也無意為他人知曉。以下是幾個允諾修心的例子:

 

·                  切忌論斷他人之失而不知己過。

 

·                  反省自心,取最強烈情緒為修心之材。

 

·                  修心不在於成佛、成有名的菩薩或有名的成就者,如此不純動機不能成為純淨的菩薩。

 

·                  即使受傷亦無怨尤。

 

·                  絕不行損人利己之道,例如設法獲取團體中的事物,以佔為己有。

 

謹守承諾不同於謹守法令,可以這麼說,違背承諾即是違背於心的修習──修習便敗壞無成。每一項承諾的本質在於助長修心,如此避免踰越修習的本身,令你容易自知。舉例言之,告誡自己不要為了個人的成長或贏取他人敬意而修心。如果遵守承諾的綱領,你沒有發覺到練習修心的真正意義嗎?是的,當然,它遵循著空性的承諾。

 

七、修心的領悟

 

思量利他的重要性,發展自動自發的驅策力。全宇宙的眾生的煩惱皆由眾生自作,是我執與負面情緒的結果,對他們當發出慈悲之心。永遠都明白一切感官喜樂與物質舒適都是幻相,其本質與夢境一般無二,全然地無常且沒有意義,絲毫的執著皆屬不理智的。開始時,對心中生起的概念與煩惱隨即察覺,如是漸能放棄它們,而終於作到再出現時隨即泯滅之。

 

結論

 

以善行成養的必要訓練為樂,對修習善行心懷喜樂,對製造條件以助長善行的成就感覺歡喜。如今你知道,如何利用此寶貴人身之生,別以為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扼要地說,修心訓練的本質就是,每見利他之事得以成就時則喜,見他人摒棄對他有利益之事時則悲。

 

        以上解釋是修心法的濃縮版,還有更詳細的注釋,但此為精要。成就與否不在於更詳細的解說,而在於自我的修習本身。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