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義
尊貴的 卻殿仁波切 開示
日期:2010/11/21 星期日
地點:高雄上樂金剛中心
翻譯:程立人 居士
整理:張春惠
首先思維,為了令一切等如虛空的如母有情脫離痛苦的輪迴大海,並且安住於珍貴的無上正等正覺佛果位,以此發心,做為聽聞正法的動機。
此次我們所要講說聽聞的教法,是屬於大乘中修持菩提心的教授──修心七義。
若要詳細說明的話,必須詳加解說為顯其法源清淨故開示作者殊勝、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首先必須說明作者殊勝的部份,這一部論是從釋迦牟尼佛傳來直至阿底峽尊者,後來又再傳到格西切卡瓦,事實上必須詳細地解說他們的傳記。
首先,關於格西切卡瓦傳記的部分,格西切卡瓦最初聽聞到的是《修心八頌》裡面的一段偈子,「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這一段說明由自己承擔一切的虧損,將一切的勝利奉獻予他人,意思是說讓自己吃虧,完全地奉獻好處予別人。當格西切卡瓦聽到這一段話的時候,他感到非常地震驚,認為此法非常稀有殊勝,於是就動身出發去尋找這樣的口訣教授。
在當時,西藏修行者中最大的成就者是朗日塘巴尊者以及格西霞惹瓦。格西切卡瓦首先尋訪朗日塘巴尊者,但是當時朗日塘巴尊者已往生,所以格西切卡瓦後來拜訪了格西霞惹瓦,並在格西霞惹哇跟前聽受許多的教法。但是在大眾公開講法的法會上,格西切卡瓦並沒有聽到任何有關於修心的字句,於是格西切卡瓦內心就思維:是不是格西夏惹瓦沒有這樣的修心口訣?如果這邊沒有辦法獲得修心的口訣教授,就應該往其它的地方去尋找修心的教授。於是格西切卡瓦在法會休息的時間請問霞惹瓦尊者,「過去我曾聽過一段話,說明由自己承擔一切的吃虧,並且將自己一切的勝利、好處完全地奉獻給他人這樣的字句,這樣的字句有時對自己的心似乎有幫助,可是有時候又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這樣的字句是清淨的正法嗎?可以用來做為實際的修持嗎?」霞惹瓦尊者回答說:「你首先不用管這一句話到底有沒有任何的意義,但是,如果你今天想要成就無上的佛果,那你就不得不以這樣的方式做為唯一修持之道。」切卡瓦尊者聽到霞惹瓦尊者這麼說的時候,就感覺到似乎在霞惹瓦尊者的身上有修心的口訣教授。切卡瓦尊者於是又請問霞惹瓦尊者:「為什麼在法會當中,一點也沒有提到這樣的字句呢?」霞惹瓦尊者說:「這麼珍貴的修心教授,並沒有任何人要修,因此公開說此法並沒有任何利益。」所以當時修心的教授都是隱密地教授,並沒有在法會當中公開過。
接著霞惹瓦尊者問切卡瓦尊者:「你對於這個法門有信心嗎?」切卡瓦尊者回答:「有的!不過我要先知道這法的法源是否清淨,此法的來源出自於何處?」霞惹瓦尊者回答:「這個法的法源當然是清淨的,在龍樹菩薩所造的《寶鬘論》有提到:「眾罪咸歸我,我善施眾生」,說明由自己承擔一切眾生的苦、眾生的罪;將一切的安樂,包括善根及善因,完全地佈施給一切眾生,令眾生擁有一切利樂,令自己承擔一切眾生的苦以及罪,這是龍樹菩薩所說。」切卡瓦尊者聽到這樣的說明後,立刻對於這修心教授產生強烈信心,請求霞惹瓦尊者給予修心教授,霞惹瓦尊者也承諾會將這個法慢慢地傳授給切卡瓦尊者。
從此以後,切卡瓦尊者就跟隨霞惹瓦尊者學習,經過整整十四年努力地修持。透過清淨的修持,於自己的心續當中生起了證悟覺受,這時發覺所有的我執、法執都似乎消失了,因此內心感到非常地歡喜。說到:「求得此教授,斷盡我執障,今死亦無憾。」切卡瓦尊者由於霞惹瓦尊者的教授而獲得極大的證悟,也感受到修心的強大利益,切卡瓦尊者認為過去這個法都是秘密地傳授,如此殊妙的法不應該隱藏起來,應該向大眾公開,所以由於切卡瓦尊者的緣故,此修心教授才有辦法在大眾中廣泛地流傳。
以上是關於作者殊勝,切卡瓦尊者的傳記,接下來要講的是禮讚的部份。最初禮敬的是大悲心,如果大悲心化為本尊形相,那麼這個本尊即是觀世音菩薩,所禮敬的是大悲心,為什麼?因為菩提心的因即是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夠引發菩提心,因此首先禮敬大悲心,大悲心可以說是一切大乘教法中的精髓。世尊在佛經中也有提到:「若擁有一法,則可擁有一切法,此法即是大悲心」,因此首先禮讚大悲心。
為於教授起敬信故,明教法之殊勝,若能瞭解此法的殊勝,才能對此教授生起信敬,因此說明「如金剛日樹,五濁厚重時,轉成菩提道。」這一段是為了於教授生起清淨信心的緣故,所以說明了此教法的清淨。「如金剛日樹」的「金剛」是指鑽石,代表無堅不摧的意思。我們今天只要擁有部分的鑽石,就能摧毀一切,更何況擁有了全部完整的鑽石,我們只擁有一部分的修心教授,就可以獲得極大的利益,更何況獲得了圓滿的修心教授?「日」是指太陽,太陽的光芒能夠消除一切黑暗,僅僅是太陽部分的光芒就可以帶來極大的幫助,我們知道太陽初昇時,即便只是些許的光芒而已,就能消除黑暗。同樣地,修心的教授也是如此,一點點的修心教授,就可以帶來極大的利益,更何況是完整的修心教授。「樹」是指能夠治療疾病的藥樹,今天我們就算吃一丁點的藥,也能夠對疾病帶來療效,更何況是吃了完整的藥,對於疾病當然會有更大的幫助。同樣地,修菩提心的教授也是如此,就算我們今天只是懂得一點點,就可以獲得幫助,更何況是獲得完整的修持菩提心的教授。
「五濁厚重時,轉成菩提道」也是說明此法殊勝,說明的是,在五濁惡世的時候,擁有修心教授的話,能將一切違緣轉成菩提之道。五濁指的是什麼?指的就是這個時代具有的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有情濁、命濁。今天在五濁惡世修行,我們會遇到種種的違緣,但是如果能夠擁有修心的教授,能夠透過修心的教授將違緣轉為修行的助伴,反之則被煩腦所轉不得自由,這也說明了這個教法的重要性。
如此殊勝、重要的修心七義,總共可分為七個部分,第一個是加行,就是前行法;第二個是正行,修持菩提心;第三個是違緣轉為菩提道用;第四個是修心的量,也就是修心的標準;第五個是明示一生修持之精要;第六個是修心的誓言;第七個是修心的學處。由於有七個部份,因此叫做修心七義。
修心指的是修持菩提心,因此修心是大乘的法門,應該歸類在上士道當中,既然是屬於上士道,之前必定要有中士道以及下士道的基礎,因此在修心之前,必須透過中士道和下士道來修心,所以最初所說的是「應學諸加行。」
在道位上修學的時候,必定要有所謂的次第,為什麼呢?若今天沒有下士道的修持,很難生起菩提心,甚至是大悲心,這是什麼道理呢?我們首先要瞭解,什麼是大悲心?大悲心指的是對他人所感受到的苦,產生強烈不忍的親愛心,而在體會他人的苦之前,當然要先能瞭解自己感受到什麼樣的苦,而對苦產生厭離,首先要有會出離、厭離苦的心,如果對自己的苦都不痛不癢,如何能夠對他人的苦感同身受呢?又如何能夠對苦產生出離的心呢?所以在修持上士道大乘法門的時候,一定要先有中士道和下士道的基礎。
最初要先由自己體會到輪迴的苦,認識到輪迴完全是苦的自性,輪迴當中一切的圓滿、一切的盛事,其實都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最初應該對輪迴產生厭離的心。要如何對總體的輪迴產生厭離的心呢?首先要對今生今世產生厭離的心。要如何對今生今世產生厭離呢?這必須透過觀修業果,要深信業果。瞭解到所造的黑白業果,都會感受到各自的果報,業果真實不虛,由白善的因,能夠獲得安樂的果,由惡業為因,唯一感受到的就是痛苦的果。要對業果產生強烈的信心才行,對業果產生甚深的信心,可以說是一切的根本。我們必須瞭解,以深信業果為本,深信善因會感受到安樂的果報;由惡因唯一感受到的是痛苦的果報,不僅僅是理解而已,還必須結合自己的相續做為修持。這該怎麼做呢?既然我們想要獲得安樂,我們必須實際地去修持安樂的因。同樣地,我們不想感受到一絲一毫的痛苦,必須斷除苦因,再微細的苦因都必須斷除,於內心生起如實的感受,才能用於道上的修持,這對我們而言是最為重要的。
過去曾經發生過一個公案,有一位種敦巴大師的弟子,當時種敦巴大師已經圓寂,這位弟子請問另一位格西:「最近許多新人們,他們不想知道業果,甚至輕視業果,更何況是去修學。我認為業果是非常重要的,並且也是非常困難的,過去種敦巴大師也是這麼說。」這位格西回答說:「是啊!沒有錯,業果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困難的,應該要詳細地瞭解一切業果,對於業果甚深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即便是再微小的惡業,我們都不可以去輕視,再微小的惡業都必須去斷除,因為今天即便是再微小的惡業,都會感受到極大的苦果。就算今天只是罵別人一句話、瞪人家一眼,這也會感受到極大的苦果,我們不曉得對方是否為菩薩,如果對方是一位菩薩的話,瞪他一眼的果報就極為可怕了。因此今天即便再微小的惡業都要去斷除。同樣的,再微小的善業都要去累積。過去釋迦牟尼佛曾經做過一個比喻,就算再小的水滴,累積久了也能充滿廣大的容器。所以就算是微小的善業都不能輕視,都要盡力地修持。」再微細的業果都必須要小心地守護,如果今天瞪視菩薩的話,惡業會有多可怕呢?今天瞪菩薩一眼的惡業,大過於挖出南瞻部洲一切有情眼睛的惡業,是如此地可怕!如果今天對業果的道理詳細地瞭解的話,自然而然能夠引發對輪迴厭離的心,為什麼呢?會瞭解到輪迴當中一切圓滿的事情,一切的盛事,都是沒有意義的,並且會產生出離的心,這是因為瞭解到輪迴當中一切的受用,皆是來自於過去所累積的善因所感受到的果報,若今天善果享用盡了,所剩下的就是惡果、苦果了,瞭解這是業果的法則,自然而然能夠對輪迴產生厭離、出離的心。一旦對輪迴產生厭離的心,就進入到中士道的修持。不僅如此而已,對於業果詳細的瞭解,也能夠對大乘的修持,尤其是菩提心產生極大的幫助。
以上是關於修心的前行部分。接下來進入修心的正行,修持菩提心。修心的正行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是世俗菩提心修心之理;第二個是勝義菩提心修心之理。世俗菩提心的修心方式是什麼呢?主要是透過兩個方式:七支因果口訣的方式,以及自他相換的菩提心修持方式。勝義菩提心修心之理的部分,所透過的方式是生起空性,由空性來修持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持方式主要可以分為七支因果口訣的修行次第方式,以及自他相換的菩提心修持方式。第一個七支因果口訣是屬於一般的修持方式,自他相換是屬於大悲心較為強烈的,大悲心更勝於一般的大菩薩,才有辦法透過自他相換來修持菩提心。由於自他相換的菩提心修持方式是甚深的,因此要隱密,為什麼要隱密呢?除了對小乘行者必須要隱密之外,由於自他相換的菩提心教授是屬於甚深的緣故,對於下等根器的菩薩也必須嚴守秘密。如果今天欲求修持自他相換的菩提心,首先必須要瞭解珍愛自我的過失,以及珍愛他人的功德。要生起如此的修持,更必須在之前先生起自他平等的心,瞭解到自己以及他人都是平等的,這個部分其實在《上師薈供》就有提到,自己連微小的苦都想要遠離,獲得再多的安樂卻永遠不懂得滿足,自己是如此,其他一切眾生也是如此,因此自他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對一切眾生生起平等的心,由於生起自他都是平等的同理心,才能引發起珍愛他人的心。
自他相換菩提心的修持方式,主要分為五個步驟,第一個是瞭解自他是平等的,於自他生起同理心;第二個是思維珍愛自我的過失;第三個是思維珍愛他人的功德;第四個是正行──自他交換;第五個由自他相換而修持取捨。
請看《修心七義》正行──「眾過歸於一」,這一段指出珍愛自我的過失。為什麼是「眾過歸於一」?我們今天自己不想感受到任何一切痛苦及不快樂,平常的時候,我們總是不去思考業果,認為這些都是別人造成的,將這一切的過失都歸咎在他人頭上。就算今天自己生病了,我們也說這些病痛是某某鬼神的干擾,某某鬼怪所造成的,今天自己感受到不順利、不順遂,都是他人的錯,不是自己的錯,我們總是將責任推到別人的頭上,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這一切的過失,其根源是來自於珍愛自我所造成的,要認清這一切的錯,都是錯在珍愛自我的心所造成的,由於珍愛自我的緣故,所以才會去傷害他人。由於傷害他人的惡因,我們才會感受到痛苦的惡果。同樣地,自己感受到貧困是什麼原因呢?由於珍愛自我的心,不願意去布施,吝嗇,因此令自己感受到貧苦的果。所以我們要瞭解到,這一切痛苦、罪過,都是由誰所造成的?不是別人,都是由珍愛自己的心所造成的,這是一切罪惡的根本。關於珍愛自我的過失,在《入菩薩行論》也有廣大詳細的介紹,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罪過,都是由於珍愛自我所造成的。
「思眾皆有恩」,一切的眾生都是恩人,都有極大的恩惠,為什麼這麼說?今天我們一切的安樂,即使少許的安樂、快樂,都是依靠著眾生,這一切都是眾生的恩惠,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去思維,今天我們能夠獲得人身,可以投生為人,是如何獲得的?是因為持戒的緣故。什麼叫「戒」?「戒」指的是「不害」,斷除對有情傷害的心。由於持戒的緣故,才能夠獲得人身,為什麼能夠持戒?這是因為懂得珍愛他人、珍惜他人的緣故,所以才能夠不傷害他人,才能夠持戒。因此獲得這個人身。不但如此,我們就算獲得了人身,有些人有莊嚴的、俊美的相貌,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修持忍辱獲得的果報。什麼叫忍辱?對他人所造的傷害不去報復,是為忍,由於忍才能獲得莊嚴俊美的外表。這也是因為懂得珍愛他人,才能修持忍辱。也才能夠獲得俊美莊嚴的外表。同樣地,我們今天的受用財富又是如何獲得的?這也是要感謝一切有情,今天因為我們能夠修持布施,布施的對象就是有情,所以我們才能夠感受到豐富的受用。總而言之,我們的身財受用,乃至俊美的外表,輪迴當中一切圓滿的事情,都是依靠有情才能夠獲得。
不但輪迴當中的一切圓滿都來自於有情的恩惠,就算今天我們能夠成就無上的佛果,也要感謝有情,也是依靠有情才能夠成就無上佛果。在《入菩薩行論》有談到,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成佛,要感謝佛陀以及要感謝有情,因為有情及佛都是成佛的因,今天我們要成就無上的佛果,要感謝上師佛的指導、說法,另外一半要感謝有情令我們修行,所以我們必須思考一下,我們今天恭敬佛陀,敬重佛陀,可是對有情我們卻不是如此,我們必須瞭解,我們敬重佛陀,同樣地,也必須敬重有情,因為佛陀跟有情對我們的恩德都是相等的。
瞭解珍愛自我的過失以及珍愛他人的功德之後,必須透過不斷地思維,不斷地觀察,生起決定的了解,接下來結合自己的相續,體會到過去珍愛自我的心是不對的,珍惜他人才是正確的,因此將自己與他人交換。如何交換呢?過去我們總是珍惜自己,現在要換成珍惜他人,過去我們總是輕視他人,現在必須瞭解到,我們不應該輕視他人,反而應該去珍惜他人,生起為了一切有情,為了一切眾生,奉獻自己的一切。
「取捨兼雜修」,當體會到自己與他人都是同等的,有同理的心,有瞭解到珍愛自我是一種過失,珍惜他人是一種功德,就要去直接地做交換。為了令自他交換的心不斷地增長廣大,必須要做取捨。這個「取捨」是什麼意思?「取」指的是「拿過來」,「捨」指的是「給予」。藏文是捨在取的前面,「捨取」,但是在修持的時候應該先修「取」。為什麼要先修取呢?如果今天有情感受到強烈的痛苦,這時候給他安樂並沒有多大的幫助,所以要先消除他的痛苦,將他的痛苦拿到自己的身上,令對方眾生遠離痛苦,沒有絲毫的痛苦之後才給予安樂,眾生才能夠享有唯一的安樂,因此要先修取。當我們思維要代受一切眾生的苦,將一切有情的苦取到自己的身上,由自己來承擔的時候,如果是屬於下根的行者會感到恐懼,他會想說,那這樣子自己的痛苦不就非常地強烈?因此自他相換是屬於上根者的修行方式,不過雖然如此,在取苦的時候,也是有次第(順序)的。
如果最初對取苦感到恐懼害怕的話,那要怎麼做?先從自身取,為什麼要先從自身取呢?如何去取呢?我們可以先從自己開始,取自己的苦。如何取自己的苦呢?我們下午要感受到的苦,我們取到上午,願下午的苦在早上成熟,因此先取自身的苦。同樣地,明天要感受到的苦,願在今天成熟,取到今天,透過這樣的修持,漸漸地習慣了,串習純熟了,才能夠去取他人的苦。
要如何取他人的苦呢?這時候首先要透過思維珍愛自我的心是一種極大的過失,珍愛他人有眾多的功德利益,因此生起珍愛他人的心,由於珍愛他人的心強烈的緣故,不忍其他眾生感受到一絲一毫的痛苦,因此願眾生能夠遠離所有的痛苦,如此才能生起取眾生苦的心力。如何去取眾生的苦?如果對方是地獄道的有情,我們要觀想地獄有情所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包括苦的因,完全化成黑色的光芒,融入自己珍愛自我的內心當中,這個惡果以及惡因加在珍愛自我的心上,對方有情就如同什麼呢?就好像我們在剃頭髮一樣,當我們在剃頭髮時,剃掉的頭髮是黑色的,但是頭皮的皮膚是白色的,這時一切有情無量的罪惡、苦因,就如頭髮般被剃掉了,唯一剩下的就是善因而已,因此一切有情的惡業由此得到了淨化,在剛開始做取苦的修心教授時,可以透過以上的修心觀想方式來修持。如果今天修心不斷的進步,心力愈來愈強烈了,這時要觀想另外一種方式,對方的罪惡,對方的苦以及苦因,如同刀劍等種種武器的形像,刺入自己內心當中的我執,這一切的武器加在珍愛自我的心上,由此將珍愛自我的心給摧毀了,破壞了,有些人在做如此觀修時,心間會感到有點痛,這不用擔心,這是好的,代表珍愛自我的心真正地被消滅了,真正地有作用。
當我們今天取一切有情的苦,在對象上我們要瞭解,佛因為沒有任何過失的緣故,因此無法於佛取到任何的苦,同樣地,自己的上師,我們必須做到視師如佛的緣故,因此上師也沒有任何的過失,也無法從上師身上取到任何的苦,除了佛以及上師之外的其他一切眾生,乃至今天未成佛,即將成佛的十地菩薩,都存在著過失,為什麼呢?十地菩薩由於未斷除細微我執的緣故,因此存在著過失,因此可以於十地菩薩身上取苦,除了上師以及佛以外,於其他一切有情都可以成為自己取苦的對象。
在捨的時候,捨指的是布施,布施身、受用乃至善根。如何做布施呢?這一點在《入菩薩行論》有提到:願此身能成為如意寶,由於如意寶可以滿足一切眾生的願,眾生今天所希求的是衣服,就化為衣服給予眾生,如果今天眾生所希求的是飲食、房舍,就給予眾生,滿一切眾生的願。由於此身形同如意寶珠一樣,能夠滿足一切眾生的需求。對地獄眾生我們必須一一地作思維,地獄眾生所感受到的苦是什麼?地獄眾生居住在非常惡劣的環境,到處都是刀山劍樹,還會感受到種種的痛苦,願此身成為如意寶藏,將惡劣的環境轉化成清淨悅意的環境,並且願以此身布施予他,令地獄眾生獲得暇滿人身,不但獲得暇滿人身,又能夠享受到正法,因此施予正法。願眾生能夠於道上努力地修學,因此示現修持之道,並且布施修行的助伴,幫助有情能夠成就無上的佛果,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做捨的修持。
當我們在做「捨」,布施我們的身體的時候,身化為如意寶珠來滿足一切眾生的願,滿足一切眾生的需求。同樣地,當我們在布施財富受用的時候,這財富受用也不再是單純的財富受用而已,也是同樣地轉化為如意寶珠,滿足一切眾生的願及內心的渴求。在布施善根的時候,也是以此類推,不過在做布施善根的時候,我們要思維所布施的善根是過去已造的、現在正在造的以及未來即將造的一切善根皆做為布施。不過在布施身及財的時候,由於過去的身以及財富已經不再存在的緣故,我們只能夠布施當下的(現在的)。在修持捨的時候,我們要瞭解這個捨是針對低位者,對於上師、佛,我們不應該用捨,而是要做供養,如何做供養?將身、財、善根化為供品,化為如意寶珠來供養,且要思維由於供養、獻上供品的緣故,由善根所化成的供品,令上師悅意,由於上師悅意的緣故,讓上師長久住世,弘法利生事業增廣。所以配合取捨的修持,一邊也修持慈心以及悲心,當我們在取一切有情的苦的時候,這時候我們可以修持悲心,願一切有情都能夠遠離苦及苦因,取一切有情的苦,同樣地,當我們在修慈的時候,我們要思惟,願一切有情皆能具有安樂及安樂的因,因此布施自己的身、財,乃至善根。這是屬於慈心的修持。當自己在取苦的時候必須思惟,由於一切有情的苦都由自己來取受了,由自己來承擔了,從此之後,一切有情皆遠離一切痛苦,當自己捨一切身財善根的時候要思惟,從此之後,一切有情唯一具有安樂,享受著安樂,當我們透過大悲心,由大悲心的力量,取一切有情的苦的時候,透過慈心的力量,捨一切的身財受用予有情,願一切有情從此之後具有安樂,若我們能夠如此思惟,對我們將來有極大的幫助,有一天我們能夠擁有這樣真實的能力。
取捨的修持純熟了之後,可以結合呼吸,「彼二乘風修」這個「風」是指呼吸,我們都在呼吸,當我們把氣吸入自己的體內時,觀想一切有情的苦由自己來承擔,由自己取一切有情的苦;自己吐氣的時候,觀想由自己來捨,布施有情安樂。透過這樣的觀想來做取捨的修持,漸漸地,當我們習慣了,串習純熟了之後,我們每一次的呼吸都在做取捨的修持。
「威儀盡誦持」為了能夠令取捨的修持,自他相換的菩提心不退失,我們可以背誦一些修菩提心的偈頌,我們都知道,在許多佛經及論典中,都有許多非常美的偈頌,這些偈頌都可以幫助我們的修行。或許我們沒辦法背誦許多,我們可以參考《上師薈供》裡面許多修心的字句,願自己承擔一切眾生的苦難,願將自己的安樂成熟於一切眾生的身上,祈請上師加持我能夠擁有這樣的能力。或《寶鬘論》提到:「眾罪咸歸我,我善施眾生,一切有情苦熟已,願我善令彼安樂,眾生任何苦,願盡熟於己,願菩薩眾善,令眾生享樂。」等等這些字句,我們都可以背誦起來。由自己修持取捨,願一切有情都能具有安樂及安樂的因,願一切有情皆能遠離苦及苦的因。
之後我們要去觀察,我這樣的修持,是否一切有情因此離苦且得樂了呢?有嗎?當我們去觀察,發現一切有情還是感受到苦,還是沒有辦法擁有安樂的時候,我們就要知道,現在的修持只是觀想信解而已,我們並沒有能力去做到令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有誰擁有令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的能力呢?唯有佛才能夠成就眾生的無上利樂,因此我應該要成就無上的佛果來成辦一切有情的利樂,進一步地來修持菩提心。
以上是透過自他相換來修持菩提心的方式。接下來是將修持道上的惡緣轉為道用,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意樂以及威儀。意樂要如何去思惟?當自己產生不欲苦的時候,必須思惟這一切的苦,都是自己過去所種下惡因而感受到的果報,透過感受到這果報的緣故,這個惡業因此獲得淨化了,因此感謝上師三寶的加持。或者以另一種思惟的方式,當我們承受苦的時候,我們去思惟這是承受眾生的苦,由自己來代受一切有情的苦,現在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是因為自己修持取捨有了作用,因此產生歡喜的心。當遇到惡緣的時候,我們應當轉化,轉為道上的助伴,當感受到圓滿具足的善緣,這時候圓滿具足的善緣也可能造成我們道上的阻礙,有些人感受到圓滿具足的善緣時就放逸了,不去修持了,他原本是一個努力修行的人,但是有了財富受用之後,漸漸地放逸,甚至不去修行,這時我們該怎麼辦?當我們感受到這些圓滿具足的善緣時,我們要了解,這一切的圓滿具足,都是過去自己累積善因,利益他人所得來的,因此不應該對這些圓滿具足產生貪執的心,應該更努力地去修持才對。當遇到善的境時,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加以修持。
以上是關於透過意樂將違緣轉為道用,第二是透過威儀將違緣轉為道用。當我們感受到違緣,不欲求的痛苦,我們必須了解,這是由自己的惡因所感得的,因此要淨罪集資,去淨化罪障、累積資糧。同樣地,為了令修持道上遠離障礙違緣,尤其是非人的干擾,這時候我們必須供養護法守護神,供養護法來修持事業。透過威儀將違緣轉為道用,主要分為四個部分:淨化罪障、累積資糧、魑魅做供以及修持護法勸請成辦事業。這些在《上師薈供》中的(具四加行善巧之方便…)這偈頌中同樣也有提到。
下一個是修心之量,「量」是標準的意思,修心的量是什麼呢?現在的心與之前的相反,這是什麼意思呢?達到修心的標準,所指的是現在的心跟過去的心剛好不一樣,過去自己的心是珍愛自我,珍惜自我,卻不懂得去珍惜愛護他人,這時候的心剛好反過來,這時候的心變成珍愛他人,不珍惜自己,懂得去犧牲,這才是修心的量。同樣的,若能夠透過修心而思惟珍惜自己,珍愛自己是一種過失,是一種罪惡;珍愛他人,愛惜他人是一種功德,是一種利益,當面對境的時候,就能夠真實地考驗自己了。當別人罵自己或者欺負自己的時候,例如別人罵自己是小偷的時候,這時候一個沒有修心的人,他會因此而發怒、生氣,這就是修心沒有達到標準,要是懂得去思惟,當被別人欺負,甚至辱罵的時候,去思惟今天只要他高興就好,他怎麼說都沒有關係,都無所謂。並且更進一步地思惟,若我今天生氣,生起了嗔心,會造下惡業,因此我不要回嘴,要修持安忍,這即是修心之量。
接下來是「明一生之修法」,一生中該如何去修持,這部分主要透過五力來解釋,五力不僅是修持菩提心的階段重要而已,任何一切的善法都應該具備這五力,這五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次序跟書本上的不太一樣,第一個是牽引力,指的是動機的安立,從每天早上起床時就安立動機,調整動機。今天我必須努力地修持,願能看見珍愛自我的過失,並且了解到珍愛他人的功德利益,為了能夠利益其他有情,現在必須努力地修持。每天都謹慎小心地修心,這是牽引力。第二個是串習力,指的是對菩提心,修心的教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串習,去修學。第三個是白善種子力,指的是透過珍愛他人,以及了解珍愛自我是一種過失,努力地累積善業。第四個是對治力,思惟珍愛自我的過失,斷除珍愛自我(我執)的心。第五個是願力,指的是發願,願自己能夠儘速地成辦珍愛一切有情,珍惜一切有情,能夠儘速地斷除珍愛自我的心,這是發願力。以上是五力,這五力不僅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在修自他相換時也非常重要,在臨終時也非常重要。在臨終時若能具備以上五力,可以說是最好的破瓦法,尤其若我們能秉持自他相換的菩提心,不斷地思惟、憶念自他相換的菩提心而往生的話,再一次地獲得暇滿人身是肯定的、絕對的。
平常所提到的五力跟在臨終時的五力不太一樣,臨終時的五力,第一個也一樣是牽引力,這時候的牽引力同樣也是指調整動機,在臨終時同樣地思惟珍愛自我是一切萬惡的根源,珍惜他人是一切安樂的根本,令自己保持著自他相換菩提心的思惟。第二個是串習力,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不斷地去串習、去薰習菩提心。第三個是白善種子力,這跟平常五力的內容不太一樣,在臨終的時候,最大的障礙是放不下,對於身財受用的執著,貪執是最大的障礙,若來世想要獲得一個好的來生,就必須捨棄一切的貪執,因此在臨終的時候,我們要盡量地斷除貪執的心,要思惟把一切的身財受用布施給有情也好,或者供養上師三寶也好,斷除自己內心貪著的心。如果對自己今生今世的身財受用還有任何的貪執,會對來生投生於善趣造成最大的障礙,因此白善種子力是指斷除貪執。第四個是對治力,淨化惡業,懺悔自己所造的一切惡業,無論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例如憶念三十五佛的名號也好,或種種自他相換的方式來對治惡業,都是屬於對治力的部分。第五個是發願力,發願的內容是願能夠往生善趣,願能夠再次地聽聞大乘教法,願能夠值遇到如理的善知識,這是屬於發願力的內容。
接下來是修心的誓言及學處。在誓言方面,我們首先必須了解到,一旦做下了承諾,就不應該違背自己曾許下的承諾。「常學三總義」,第一,修持菩提心的時候,就要深切地去了解,珍愛他人是良善的,珍愛自我是一種過失,而且不應該違背承諾。對於自己曾做下的承諾,一絲一毫都不應該違背。第二,在修持自他相換的時候,不應該分別親疏,我們不應該分別修心的對象,不可以因為他是我的親友,我就對他特別地好,對他修自他相換,修取捨;對方是我的敵人,就不是我修心的對象,這樣分別親疏也是不對的。第三,由於修心的緣故,應該要斷除一切的惡行,我們不應該說自己是修持菩提心的人,因此覺得無所謂,輕忽小錯,不應該這樣子,對於一切的惡行都必須盡力地防護。
「心改身如故」這也是修心的三昧耶,是修心的誓言。是什麼意思呢?透過修心,我們必須改變內心,但是外在並不需要做任何的改變,不用表現出一副自己是修行人,自己是修心的人,不需要這樣子。過去祖師們甚至說,就算今天的成就、證悟跟本尊一樣地高,但示現外在的形相要如同凡夫一般地平凡。為什麼?若表現出自以為很有修行,很了不起的樣子,可能在修行的道上會感受到更大的障礙。若總是表現出自己是一副有修行的樣子,著重外表,會對修行有很不好的影響,這好比什麼呢?就好像今天我們擁有了如意寶珠,我們要懂得去珍藏、守護如意寶珠,我們才能夠透過如意寶珠來實現內心的渴求。若自己擁有如意寶珠,卻向他人炫耀,到處跟人說我有如意寶珠,只會帶來許多敵人,甚至如意寶珠會被別人搶走,所以是「心改身如故」。
修心的學處有十八項,最主要的是什麼呢?將勝利功德奉獻予他人,自己承擔虧損,自己來承擔眾生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各式各樣的方法,因此有許多的學處。修持菩提心的利益是非常大的,同樣地,修持取捨的利益也是非常大的。不僅僅是對行者本身帶來極大的利益,甚至對整個村莊,整個部落,整個地區的人都會帶來極大的安樂。
當我們在修取捨的時候,不應該有得失的心,不應該生起如果今天我將一切善根布施予他人的話,我是不是就沒有了善根?那這樣是不是不好呢?我們不應該有這樣的思惟,而是要秉持著清淨的善念,將一切的善根、身財受用完全地布施出去,自己沒有善根也無所謂,只要其他眾生好就好,自己怎麼樣都可以。其實當布施善根予其他眾生的時候,自己的善根不會因此而退失,反而會輾轉增上。同樣地,我們也不可以這麼思惟,我將善根布施予他人,會令我自己的善根輾轉增上,我為了令自己的善根輾轉增上而做布施。這樣的心也是不對的。如果以這樣的心修取捨的話,也是修取捨的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在修持取捨的時候,應該斷除取捨的心。
以上是今天關於修心的教授。雖然說修心的教授已經為各位講說了,我們不可以認為修心的教授就是如此而已,如果總是認為修心的教授是如此而已,修行是如此而已,那麼我們就會成為佛法的老油條。我們必須思惟要如何去實踐,我們必須真實地體會,原來一切的過失,一切的罪惡,一切的痛苦都是珍愛自我所造成的,這是真真實實的,因此努力去斷除珍愛自我的心。同樣地,當感受到安樂,當感受到圓滿的時候,了解這一切都是珍愛他人,珍惜他人所感得的善果,因此更加努力地去珍愛他人,透過自他相換、取捨來改變自己的內心,令自己的內心有所體會,有所改變,這才是我們來到這裡聽法的目的,不然總是認為「不過如此而已」、「不過如此而已」,就會成為油條子了。
菩提心的修持並不是馬上就可以做得到的,我們必須透過慢慢地串習。透過串習,總有一天我們可以自然地,毫不造作地生起自他相換、取捨的心。過去祖師們說過,若有串習,則一切難事都會變得容易,就像中文「熟能生巧」一樣,我們都了解,初地的菩薩們,就像佛陀本生故事一樣,能夠捨身餵虎,這不是馬上就能夠做得到的,而是透過不斷地串習,不斷地薰修,令修心不斷地增長,到最後才能夠做得到,到那個時候,布施自己的身肉和布施自己的衣服,就沒有太大的差別了。當然我們一下子可能沒辦法做得到,因此我們要透過強大的願力,要去發願,願能夠體會自他是平等的,願能夠體會生起自他同理的心。並且既然珍愛自我是如此大的過失,珍愛他人是如此大的功德利益,願我有一天也能夠如實地做到。透過發願,自己不斷地努力,慢慢地必定會進步的。
今天我們由於聞法的緣故,累積了許多的善業,將此善業做迴向,願自己的今生今世能夠生起自他相換、取捨的心。就算今生今世無法生起,願來生來世能夠做到,能夠迅速地成就無上的佛果。願成就無上的佛果之後,能夠利益其他有情,令其他有情遠離一切的痛苦,具足一切的安樂,尤其是無上佛果的無漏大樂,這是我們發願迴向最主要的內容。
修心七義論頌
切卡瓦 造
敬禮於大悲
甘露藏教授 金洲之所傳 應知諸教義 如金剛日樹五濁厚重時 轉成菩提道
一、加行
先學諸加行
1、暇滿難得 2、死歿無常 3、思惟業果 4、生死過患
二、正行
眾過歸於一 思眾皆有恩 取捨間雜修 先從自身取 彼二乘風修
境毒善各三 總攝復得教 為不忘念彼 威儀盡誦持 得定間應密
視諸法如夢 應觀無生性 對治自然解 道體住賴耶 中間如幻士
三、違緣轉成菩提道用
罪滿情器間 違緣轉道用 遇緣即修習 四行勝方便
(前三依心而轉,後一依行而轉。四行:集福。懺悔。供朵馬。勸請護法。)
四、明一生之修法
攝教授心要 應修五種力
1、牽引力 2、白善種子力 3、對治力 4、修習力 5、發願力
大乘往生法 五力重威儀
五、明修心之量
諸法歸一要 二証取其主 常懷喜悅心 修量即遣執 修成具五相 散能即修淨
六、明修心三昧耶
常學三總義 心改身如故 勿說支節缺 勿思他人事 先治重煩惱
不求於果報 莫噉雜毒食 不求於深記 勿作世諍罵 不俟於狹路
不可傷其要 氂載勿牛馱 功利莫爭先 勿作邪法用 天莫變成魔
樂支不求苦
七、明修心學處
一貫眾瑜伽 一伏諸邪倒 初後修二事 二境皆安忍 捨命護二戒
勤學三難事 取三主要因 修三不退失 具三不捨離 於境無偏党
遍深研眾善 常修諸法要 不待眾緣備 今當修諸要 勿作顛倒知
不可以輕急 徹底善修習 觀察令解脫 勿作喜新念 勿作矜夸念
氣量勿狹隘 勿貪著報取 由自勝解力 摧苦及惡名 求治我執教 今死亦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