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31 12:18:53
尊貴慈誠羅珠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 四)

慈誠羅珠堪布

下麵轉入正題,繼續講勝義菩提心的修法。

勝義菩提心修法的出坐與入坐,在《慧燈之光》中已經仔細地介紹了,其間的不同點,在前面也作了比較,所以此處無需贅述。

 

在前期的準備工作完畢之後,便讓心靜下來,接著去思維心的本性是什麼樣的。

心的本性是什麼樣的呢?觀察心的本性的方法有三種。其中的第一種,是前面所講的觀察心的來處、住處和去處。

在來、住、去後面加上一個“處”字,就變成了外境,心的外境並不是心本身,就像人的來處不是人本身,而是指這個人來自何處一樣。當“處”字去掉以後,就成了心的本性。

此處首先著重介紹的,是觀察心的本性或者本質,這是空性的第二種修法。

在很多顯宗的經書上都講過如何觀察心的本質。首先,是要去看心有沒有顏色——是紅色、白色還是藍色;有沒有形狀——是圓的、方的,還是長的、短的。當然,這些肯定是找不到的,心決不會有顏色或形狀。雖然按照實相唯識宗的觀點,我們的眼根所見,也就是我們的心的顏色和形狀,但這只是在名言諦,在我們的幻覺當中成立的,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心的顏色和形狀。

此處所說的心,主要是指我們的意識。除了意識以外,我們的眼、耳、鼻、舌是沒有分別念的,所以也不會造業。比如說,我們的眼睛看到別人的東西本身並不會造業,但隨之而產生的“這個東西很好,我要去偷、去搶、去騙……,一定要讓它歸我所有”或者“這個東西很好,我要把它用來供養、佈施,要讓它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等等念頭,就是第六意識的主意,不管惡業還是善業,都是它在掌控,意識是一切善惡之業的始作俑者。眼識什麼都沒有想過,只是看到而已,就像剛剛出生的嬰兒,雖然眼睛能看到很多東西,但他們卻是無意識的,心裡沒有太多的取捨念頭,所以眼、耳、鼻、舌、身五識,是無分別的五種識蘊,這些識蘊是不會造業的,雖然最終也要斷除這一切,但暫時還是可以不斷除它們,眼睛看見看不見都沒有問題,看見了,不會造成什麼問題;而即使看不見,也不能解決什麼問題,甚至還需要利用它們。主要的造業者,就是心或者意識。

意識就像基督教所說的上帝一樣,創造了我們的世界。佛教唯識宗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每個世界都是不盡相同的。比如說,一百個人同時去看月球,我們都認為這一百個人所看到的是同一個月球。當月球出現月食的時候,每一個人看到的月球都有月食,所以我們都以為空中有一個大家共同所見的月球。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眼中所現的月球非常相似,因而會認為各自分別所見到的月球是同一個月球,但每個人真正所見到的月球,只是自己內心的現象,別人是無法得見的。“我”的世界不是別人的世界,別人的世界也只是他們自己的世界。你們的世界我無從了知,我的世界也只是為“我”所見。在每個人的世界中,誰也不會進來,誰也無從出去,只有唯一的一個“我”可以感知,可以擁有,它就是“我”的世界。

這就像做夢一樣,在做夢的時候,我們能看到很多認識的人與不認識的人,但這只是做夢的當事人內心世界的幻象,其他無論是否熟知的人都不可能真正進入自己的夢境,他們只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

真正的創世者,就是我們的心。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心所創造的。

比如說,因為我們是人,所以會見到眼前的樓房、家俬、燈具、鮮花等等,但如果換成一個餓鬼或者天人的身體,則現見的一切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眼前所有的現象都將不復存在,而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世界,因為我們的內在因緣有了很大的變化。當內在世界發生變化的時候,外在的世界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先拋開外境是不是心等等之類的問題不談,我們至少可以判定出一點——外境是心創造的。也就是說,外面的一切好與不好的現象,都是心創造的產物。

既然心有如此強大的能力,它本身又是什麼呢?這就需要我們回頭來觀看心的本性。

當我們觀察心的本性時,不是去觀察眼、耳、鼻、舌等等所感知的外境,而主要是去觀察意識。

意識又是什麼樣的呢?我們首先從粗大的層面一步步地去排除。

如果認為,倘若心存在,就應當是有顏色、有形狀的物質,但我們去觀察心,卻沒有發現什麼顏色和形狀,所以心就是空性的。

這種定義是錯誤的。沒有顏色、沒有形狀並不代表不存在。我們都知道,電磁波以及很多非常細微的物質也是沒有顏色、沒有形狀,至少沒有我們肉眼可見的顏色與形狀,但它們卻是存在的東西,所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會提醒我們:在人的頭上即使觀察一百次,也不可能發現牛角,但這並不是證悟了牛角的空性。因為人的頭上本身就沒有牛角。

你們是否以為這是很簡單的問題,其實不是哦!在這段話當中,指出了一個修行的重大誤區。很多修行人,甚至包括一些修大圓滿、大手印的修行人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麥彭仁波切的這段話,就是在批評甯瑪巴的一些修行人。

當上師給這些人講了一些所謂的修法以後,便對他們說:“你回去觀察心是否具有顏色、形狀、味道與聲音……,觀察之後再來回答我。”這些弟子們便遵循教導回家閉門靜心觀察。

在認真逐一觀察之後,發現心既沒有顏色形狀,也嘗不到什麼味道,聽不到什麼聲音……,便回去稟報上師:“我既沒有找到心的顏色形狀,也嘗不到什麼味道,聽不到什麼聲音……”上師便讚不絕口地肯定道:“太好了!你已經證悟大圓滿了!因為你的心就是沒有顏色、形狀、味道與聲音的,既然你現在已經知道了,也就是開悟了。這就是無念法身、清淨法界、本來光明。”弟子聽到以後,便心花怒放,滿以為自己已經開悟,從此以後便不再守護戒律、清淨罪障、積累資糧,更不去聽聞思維,只是一味地陶醉於自己的所謂“成就”。

麥彭仁波切認為,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處。心本來就是一個沒有顏色、形狀、味道與聲音的東西,就像人的頭上沒有牛角一樣,知道心沒有顏色、形狀、味道與聲音,並不表示證悟空性。

有些人在打坐的時候,有時感到頭腦清醒,有時又感覺昏昏沉沉,這與時節、氣候、飲食、月球在軌道上的運轉情況等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關係。當昏沉的時候,腦子裡一片混沌,所以也不會認為證悟了什麼,但在狀態比較好的時候,當心一靜下來,便不再起任何雜念,並會感到十分穩定、平靜、舒服。

那時去看心的本性時,也不會看到顏色、形狀等等,由此便聯想到大圓滿法本當中所說的,心沒有顏色、形狀、味道與聲音,是恒定不變、本來光明、自然清淨、任運自成的,便認為自己所感覺到的穩定、光明、清淨、放鬆即是書中所講的境界,從而自認為現見了法身本面,證悟了大圓滿。

在修法竅訣當中,這種很清淨、很輕鬆的無念感受,被稱為阿賴耶識。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大瑜伽師列繞朗巴對意科喇嘛所形容的那種徘徊在門檻的狀態。當停留在阿賴耶識的時候,就像中間的某個網站一樣,既可以在此基礎上發展,也可以停滯不前甚至後退。在阿賴耶識上面,就可以體會到無念、輕鬆、清淨等等的感覺,但唯一缺少的,就是我們一再強調的“悟”——非常清楚地現見一切都是空性的感覺。

如果有了這種“悟”的感覺,就肯定不是阿賴耶識;但如果沒有這樣的證悟,只是感到清淨、寧靜,就像在萬籟俱寂的深更半夜,到空曠寂寥的草原上去打坐,就會一下子感到內心與外界都是一片寧靜,身體與環境都從自己的世界中消逝無蹤,周圍什麼聲音都沒有,就像在月球上面一樣,這個是證悟了嗎?這個並不是證悟。

雖然麥彭仁波切那句話看似簡單,現見人的頭上沒有牛角,當然不能表示證悟空性,但通過剖析挖掘其內涵,就可以讓我們透過字面,舉一反三,知道麥彭仁波切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對我們凡夫來說,空性境界是非常陌生的境界,因為從無始以來,在迴圈不止的輪回旅程中,世間的所有感受沒有我們從未經歷過的,但空性卻是我們從輪回之始直至今天素未謀面、從未接觸過的境界。單靠我們自己的能力去認定空性,就有很大的難度。

在空性修法上面,有很多彎道與歧路,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很容易讓我們誤入歧途,所以,我們一定要首先打好加行基礎,對法王如意寶等自己的上師一定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對大圓滿法一定要深信不疑,再加上前面所講的觀察方法,當這些因緣集中了以後,我們就可以避免走彎路,就能順順暢暢地直抵目標。

在將心的顏色、形狀、味道與聲音都一一排除之後,我們又會想到:雖然沒有顏色、形狀、味道與聲音,但仍然有一些沒有顏色、形狀、味道與聲音的物質也存在著,我們的心會不會是這樣的東西呢?這就是難以解決的最後一個問題了。如何解決呢?此時,我們就往內去看,讓心自己去看自己是最清楚的。比如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不為人道的故事,如果去問旁人,就有些人知道,而有些人卻不知道,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知道另一個人一生所有的細節,但自己對自己,卻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同樣,我們的眼睛無法觀察心的本性,因為它不存在顏色;我們的手無法抓住心的本性,因為它不存在形狀、質礙;我們的耳朵無法聽到心的本性,因為它不具有聲音……總而言之,我們的五根都不能認知心的本性。既然五根不能認知心的本性,那又有誰能夠認知呢?沒有別的東西,只有心自己。

如何認知呢?一種方法,是心可以去推知自己,如果我存在,那肯定是有來處、住處與去處,這是前面講過的;另外一種最好的方法,就是什麼也不想,不去尋找什麼來處、住處與去處,不去考慮那麼遠的問題,而是直接去看它的本性,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心靜下來以後,什麼也不想,只是自己去看。

有人會提出疑問:心沒有眼睛、沒有耳朵,也沒有觸覺,它怎麼去看呢?

這不是眼睛、耳朵所感知的層面,而是心自己所具備的特有功能,心就是能夠感覺到自己。在內心不起任何雜念的情況下,就能看到心的本性。當然,在有雜念的時候,心的本來面目就會被雜念所覆蓋,我們自然也無法看見。

放棄雜念的方法,在密宗裡面有很多種,在五加行修完以後,還有很多大圓滿的不共前行,這些前行,就是用以減少雜念的。但我們現在不講這些,而只講中觀的方法。按照中觀的方法,當心靜下來以後,就什麼也不想——既不追究過去,觀察現在,也不迎接未來——處於一種寧靜的狀態,並在這種狀態中去看心的本性。

如果你們在此時證悟,就會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異樣感覺——非常清楚地看見它並不存在,是空性,而不是我們找不到它的顏色、形狀。就像在晴朗的白天,我能清晰地透過窗戶看到自己所處的樓房與對面的樓房之間沒有任何建築物的存在,這不是我沒有找到,而是清清楚楚地看到兩者之間只是一片開闊的空間一樣。

以前也講過,“沒有找到”和“找到沒有”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同樣的兩組詞在順序顛倒以後,就有了很大的差別。所謂“沒有找到”,就是自己去看了,而沒有找到。只是沒有找到而已,卻不能確定其不存在。因為世上有很多不能找到卻客觀存在的東西,如宇宙輻射、電磁波等等,在不借助儀器的情況下,僅僅通過人類的眼、耳、鼻、舌,則哪怕成百上千次地去尋找,也是不可能找到的,但我們的行動電話卻天天能接收到電磁波的信號,我們又怎能矢口否認它們的存在呢?由此可知,沒有找到並不代表不存在;而“找到沒有”,卻是一清二楚地看到它不存在,我們所找到的結果,是被觀察的物件不存在。

修習的方法,就是心靜下來後自己去看,自己去感受,只有這個辦法,除此別無他方。在此時此刻,其他所有的辦法都徹底失靈,派不上一點用場。之所以我們之前我們要通過聽經聞法、修加行——積資淨障、祈禱上師等等來做準備,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所有的加行,都是證悟空性的前奏。如果通過別的辦法也可以證悟空性,那麼加行等等不修也可以,但事實證明,只有打好加行基礎,才能最終證悟空性。

修空性的過程一般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胡思亂想、雜念縈繞的層面。這個層面是可以跨越的。比如說,我們在打坐的時候,有時會頭腦非常清醒,即使坐一、兩個小時也沒有太多的雜念,感覺很輕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拋開了第一個層面,而直接進入了第二個層面——阿賴耶識的層面;拋開阿賴耶識,就是第三個層面,也即心的本性。

越深層次地接近于心的本性,其境界就越不容易表達。我們這裡所講的,都是最簡單、最低級的層面。雖然心的本性還有很多的層面,但我們不能在一開始,就自不量力地去說高層次的“不執著”、“放下”等等,雖然在此基礎上證悟,則可以證悟很高的層次;但如果沒有達到證悟目的,就往往會適得其反,而導致很多的錯處。

最低的層面是什麼呢?就是要證悟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是空性,是根本不存在,一無所有的。就像聞名遐邇的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所謂“菩提”,就是指涅槃。“本無樹”,就是指原本不存在。所謂“無”,也即空性。也就是說,涅槃本身是不存在的,從來就沒有什麼菩提不菩提,涅槃不涅槃,輪回不輪回,我們就是要現量感受到這句話的內涵。

所以,如果大家以後打坐的時候有一點輕鬆、舒服的感覺,也千萬不要去執著它,而要把著重點放在有沒有“悟”字上面。如果有了“悟”,則即使沒有證悟大圓滿,但至少也肯定證悟了中觀的空性。如果還沒有接觸到空的層次,只是感覺心無雜念、寧靜安祥,就算不上是什麼證悟境界,只是阿賴耶識而已。

證悟這個境界以後,還算不上是大圓滿之類的境界。也許有人會問:如果不是大圓滿修法,那是什麼修法呢?這只是中觀的修法,但在中觀修法當中,它又不是僅僅停留在書面的理論,而是與切實的修持密切相關的實修竅訣,這都是我在法王如意寶那裡學到的。

有一部非常著名的經典——《現觀莊嚴論》,作者彌勒菩薩在該論當中,將自己在釋迦牟尼佛座前親耳聽到的大乘空性修法歸納為兩種:第一種,是在該論第四品當中所講的不執著外境,要證悟外境的空性;第二種,是不執著自己的內心,要證悟內心的空性。整部經典的精華,就是這兩句話。在這兩句話當中,涵蓋了所有般若波羅蜜多經典——《般若十萬頌》、《般若二萬八千頌》、《般若一萬八千頌》,直至最簡略的《般若心經》——的修法。

正因為這個修法太簡單了,因而有些人就不會證悟,所以我們在此之前,就要修出離心、菩提心,要祈禱上師,要積累大量的資糧,一定要讓證悟的條件十分充足。一旦條件成熟,則即使沒有太多、太複雜、太高深的修法,證悟也是信手拈來的事情;反之,如果連基礎修法都沒有修,到那時,就沒有其他的手段了。

在修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等的時候,就是要去思維,那時就必須要有層出不窮、此起彼伏的念頭,但在這個空性修法當中,就不能再進行思維,而要放下一切念頭。

我再總結一下前面所講的兩種空性修法的要點:第一個修法,是要進行觀察思維的;第二個修法,則不能有任何的思維,這有點類似于禪宗的修法。

有些人會問:這是不是像冬眠一樣腦子一片空白呢?不是。此時就是要讓心不帶任何成見地去看它自己,看它到底是什麼樣的。

在這樣看的時候,如果前面的加行修到位了,同時也具備了對上師的強烈信心,則不需要說什麼空性見解,空性境界自然而然就可以感受到。

比如說,當我們用眼睛去看這堵牆壁的時候,我們無需事先做好自己一定要把牆壁看成白色的思想準備,而是在睜開眼睛的同時,白色牆壁就會昭昭在目。

這是最關鍵的一個修法,在大手印等修法的關鍵時刻,都會集中到這個修法上來。

精神的本面是很難瞭解的,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很多舉世聞名的哲學家、科學家以及學者,都受到了它的愚弄,都上了“心”這個騙子的當,所以至今都是不明真相的凡夫。唯有釋迦牟尼佛,才徹徹底底地弄清了心的本性究竟是什麼。

第三種空性的修法,是有思維的修法。

如果心靜下來了,也去看了,卻始終沒有空性的感受,此時又該怎麼辦呢?我們還是要回到起點,像原來一樣去思維。在這個修法當中,不是去思維心的來處、去處等等,而是要去觀察心的存在之地。

我們可以這樣假設:如果我有一個存在的心或者精神,則肯定應該在我肉體的外表、內部,或者外表與內部的中間,而決不可能在外面的牆壁上、桌子上、花瓶中,因為精神和肉體的綜合體才叫做我,既然作為構成我的一部分的肉體在此處,那麼,作為另一半的精神又怎麼可能在毫不相關的牆壁上呢?所以,我的精神或者心一定是在肉體的內外。如果在我肉體的外表、內部,或者外表與內部的中間都不存在所謂的心,那它就應該是無生無滅,根本不存在的。

在判定出這個結論以後,我們就開始去找。如果心在肉體的外表、內部與中間,那又在外表、內部與中間的哪個地方呢?心所依附的外表、內部與中間本身究竟存不存在呢?然後就像前面所講的中觀思維方式一樣,把外表的皮膚分解為空性。接下來,我們又可以進一步思維,既然在外表找不到,那它是不是位於中間或者內部呢?內部有什麼呢?每一個看過天葬、學過解剖學、學過人體結構的人都知道,裡面無非是一些肌肉、骨骼、骨髓、心臟、肝臟等組織與內臟器官而已,然後,我們又可以將它們一一分解,直至全部分解為虛空。

如果又有人認為:雖然沒有位於外表與裡面,那它是不是位於中間呢?那我們就要問,除了外表與內部以外,究竟什麼是中間呢?所謂的中間,只是一個相對的抽象概念而已,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確定的“中間”。

比如說,中午十二點如何確定呢?我們往往把收音機所說的“剛才最後一響”,認定為是標準的北京時間十二點。但“最後一響”的一秒鐘、半秒鐘、十分之一秒或者一刹那,也是可以分成很多時段的。其中前面的時段屬於上午,後面的時段屬於下午。分到最後,就分不出所謂的“中間”。同樣,在內外之間也找不到什麼中間,不是內,就是外;不是外,就是內。這樣觀察以後,就在身體的裡裡外外都找不到心的存在之處,因為心本身就是無形的,要給它確定出一個位置是很難的。

這不是“沒有找到”,而是“找到沒有”,也即找到了空性。

雖然中觀的思維五花八門,但分解的方法相信很多人都應該很清楚。又因為它與物理的理念很接近——越是趨近於細微的層面,就越是找不到——所以也比較有說服力。但是,二者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物理學是以希望找到某個粒子、能量或其他可以存在的東西為著眼點的;而佛法的中觀理論,卻是要打破、推翻這種虛無的存在。

然而,雖然有些人也找了,卻沒有找到這種感覺,所有的方法都嘗試了,還是對空性一竅不通、毫無知覺,這種人肯定是加行沒有修好。此時就應該將以前所修的加行數量歸零,從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起點開始重新修加行。只要堅持這樣修持下去,以後一定會證悟的。

上述三種不同的空性修法,大家既可以任修一種,也可以三種同時並修。如果想證悟,中間的方法是最直接、最容易證悟的,但因為這種方法沒有很多的思維,所以對有些人來說也不適合。對這些人來說,就要先通過思維的方法來打牢基礎,然後再修不思維的方法。

另外,本論還提到,在修空性的時候,我們有可能會對空性的念頭產生執著,會認為包括身體、精神等其他東西都不存在,唯獨剩下了空性,只有空性是存在的。

如果空性實實在在地存在,那它又是如何存在的呢?這種觀念是不堪一擊的,因為世上本身就不會有一個實有的東西存在。如果認為空性存在,就成了一種執著,所以必須要放棄,對空性也不能有執著,但這是最終放棄的執著,首先能夠證悟空性,就已經很不錯了。

其實,如果真正證悟空性,是不會對空性有執著的。只是在沒有證悟空性的時候,我們會認為,既然經書中三番五次地講到一切物質都是不存在的,那肯定不存在就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所謂不存在是什麼呢?它也是觀待於存在的一種概念,這二者都是相互支撐、相互依賴的。不是“不存在”,就是“存在”;不是“存在”,就是“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就有一個實在的空性存在,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執著。

“對治亦自解”,所謂“對治”是什麼呢?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自解”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沒有任何執著束縛的本自解脫。

簡單地說,所有的東西,包括輪回、涅槃在內的內外世界都是空性,那麼作為對治的空性智慧也應該是空性,而不會是實有的東西。

前面所講的,是比較低層的一種含義,在此之上,還有很多高層次的含義。任何事情,都應該從低層次著手,這才是最踏實的。

雖然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出離心的修法,是最低的層次,從理論上,大家都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但低層次修行的體會不知大家有沒有,這些修法的標準我們達到了沒有?這就很難說了。

既然連中途的目標都沒有達到,再講更高的修法也沒有什麼意義,唯一的好處,就是我們聽到了這些法,會在心裡播下一些種子,這是永遠不會浪費、不會錯亂的,以後可以逐漸生根、發芽、成熟的,但對修行而言,卻是於事無補的,所以,我們不需要往高深的層次去講。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聽大圓滿、講大圓滿,但這樣講聞的結果是什麼呢?這就很難說了。我們既無權去說聽聞大圓滿的人不能證悟大圓滿,更不能說講解大圓滿的人不懂大圓滿,沒有資格傳大圓滿,但很多人卻沒有按照釋迦牟尼佛,以及佛菩薩化身的高僧大德所要求的,由淺入深、從低到高的順序去做,這樣的結果註定會失敗!所以,我們要輾轉反復地強調最低的層次。

“道體住普基”,“道體”是指修道的本體。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修道的本體要安住于阿賴耶識(意即普基)當中。

此處的“阿賴耶識”,不是前面所講的八識當中的“阿賴耶識”。經書當中所詮釋的“阿賴耶識”這個詞的含義,也至少有好幾種。此處所要表達的意思,是指萬事萬物本體光明空性的境界。

“阿賴耶”是梵文的音譯,意思就是所有一切的基礎。我們修道的本體,就是要安住于光明空性的境界,它是一切法的基礎。

具體的修法前面已經講過,無論觀察也好,不觀察也罷,在正式修法的時候,當心靜下來以後,便會深深地體會到,包括心與外境在內的一切萬法都是空性,這就像我們在萬里無雲的白天仰望蒼穹,就只能看到一片蔚藍的虛空,除此之外別無所有一樣。

這個時候便停頓下來,專注於這種狀態當中,半分鐘、一分鐘、五分鐘都可以,時間越長越好。這就叫做安住。

以上所講,是打坐時的三種修法。

丙三、(結行):

坐間修幻化

在出坐以後,無論是上班、坐車,還是在大街上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之際,都要知道這一切顯現都離不開打坐之時所感受到的空性,只是在凡夫眾生的幻覺當中,才會出現形形色色的世界,包括各種各樣的人、物、山川草木、宇宙太空……它們和打坐之際所現見的空性是一味一體的一回事。其間的差別,就是打坐時看到的,是它的內在本體、真相;而現在所看到的,卻是它的假相、幻覺。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提醒自己,要牢記這一切都是如幻如夢的道理,這就是坐間的修法。

出坐以後的回向,在以前的《慧燈之光》當中已經講過了,此處也是一樣,沒有別的內容。

本來勝義菩提心的修法可以三言兩語輕描淡寫地帶過,但因為對很多沒有聽過空性修法的人而言,空性的修法還是很模糊的概念,所以此處為大家比較詳細地講解了空性修法,希望大家能由此而多多少少地理解一點空性修法。

這是中觀的勝義菩提心修法,在此之後,還有密宗空性的修法、大圓滿空性的修法、大手印空性的修法等等,但只是方法不一樣而已,都能起到異曲同工之效。

雖然修行人的層次有高有低,但最低的限度,也應該是往這個方面努力的人。如果講了半天,大家卻如風過耳,一點都不去嘗試,就不會有進步;反之,如果有了進步,養成打坐的好習慣,則即使一天不打坐,也會壓力重重,覺得很可惜,很浪費時間,那時縱使有人讓我們不打坐,我們也不會答應。

萬事開頭難。只要邁上正軌,厲力勤修,證悟空性便是手到擒來之事。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