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31 13:29:21
學習次第 : 進階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 2
(菩提心的實修竅訣) 加哲無著尊者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講
第二節課
(2005年7月7日晚上9時)
今天繼續講《〈修心七要〉耳傳略釋》。
此修心法主要從七個方面宣講,首先是修心的前行,然後正式講菩提心,接著是惡緣轉為道用、歸結終生之修持、修心圓滿之標準、修心之誓言,以及修心之學處。
作為一名修行人,在修持的過程中,依靠什麼條件才能成佛呢?依靠這七種竅訣就可以。在座每個人手上的這本小冊子,可以說涵蓋了釋迦牟尼佛八萬四千法門的所有精華教義。
昨天,先簡單介紹了如何修持前行。所謂共同前行,一般分為四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這些基礎我們必須打好,否則菩提心根本無法修成。
正行修持菩提心,主要分為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其中,勝義菩提心又分前行、正行、後行三個階段。修前行時,必須具備一些不共加行:坐勢——毗盧七法、心要——專注於所緣、風要——觀修二十一次風;在正行時,如果平時有大中觀、大圓滿的境界,就應當儘量安住。然而一般來說,勝義菩提心只有一地菩薩以上才能獲得,凡夫只有相似地安住,而沒有辦法真正修持,因此,本論所講的主要是世俗菩提心。
從今天起,我們就開始講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對每一個人來說,不但可以修,而且也能於現在的相續中生起。當然,如果你不修,想生起菩提心是很困難的,但如果修的話,那也不是一件什麼難事。所以,昨天我再三祈請大家務必要修菩提心,否則,所作的善法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功德之源。
在大乘修行中,不具菩提心的境界或智慧沒有多大意義。比方說,如果不具備菩提心,即使證悟了空性,斷除了輪回,那也只是小乘阿羅漢而已,根本算不上是大乘修行人;或者,即便擁有各種神變,禪定功夫非常深厚,照樣也是不值一提。以前有一位貢巴瓦格西,自詡禪定功夫極高,說他可以入定很長時間,即使有人在旁邊敲鑼打鼓,對他也沒有絲毫影響。仲敦巴格西得知後,說道:“這並非什麼了不起的境界,不具菩提心的禪定,充其量不過是轉生無色界的因罷了。”
同樣,修密法若不具菩提心,照樣也無法成就。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專修密集金剛,最終卻獲得了預流果。為什麼修無上密法,卻只得了個小乘初果呢?原因是他只有出離心,而沒有菩提心。儘管他的起點很高,但由於發心太小,所以沒有機會成就密法。如同一棵大樹,假如沒有樹根,就不能生出枝葉花果,同樣,修行人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樹根,大乘功德的枝葉花果便無從生起。
那麼,菩提心怎樣才能于相續中生起呢?首先,應認認真真聞思大乘的有關論典,懂得菩提心的本義,以及它的本體、分類、于相續中生起的界限、生起後所獲得的功德,一個一個必須搞清楚。理解後,就應該去認真修持。如果肯這樣做,那麼,菩提心自然會在相續中真實生起。當然,如果沒有修的話,菩提心也不可能無緣無故掉進你的相續中。
無論是坐禪、念佛,還是修無上密法,如果沒有以菩提心攝持,這種善法的功德並不會很大。比如,一個人以菩提心攝持,供養或佈施一百元錢,他所獲的功德,乃至菩提果之間都不會耗盡;而另一個人以自私自利的心,供養或佈施一百萬,獲得的功德就不及前者,因為他沒有饒益眾生的發心,所作所為只是為了個人發財,或博取別人讚歎等等。另外,有些人不但沒有菩提心,反以染汙心去行一些善法,這樣做不僅沒有功德,而且會成為造罪之因。因此,表面上的善法,我們看不出功德大小,其大小唯以發心來衡量。
無論在家人或出家人,如果相續中具有菩提心,那他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倘若不具足菩提心,縱然他坐在高高的法座上,攝受成千上萬的眷屬,或者每天做一些不可思議的善法,從表面上看來功德很大,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不具菩提心的人,即便擁有很高的地位、名聲,以及在人們心目中的威望,也只不過跟世間大官員一樣,對眾生今生來世的利樂起不到什麼作用。相反,具有菩提心的人,無論他到哪個城市、鄉鎮,或者誰的家裡,都會給這個地方帶來祥和與安樂,所有的人、非人、邪魔外道會對他畢恭畢敬,一切所作所為直接或間接都會成為饒益眾生的因。還有一些外表看來平凡、內心卻具足菩提心的人,暫時雖然沒有被人們發現,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恭敬,但他確是真正的如意寶,眾生凡與之接觸,均會獲得巨大利益。所以,菩提心在相續中生起,是不分種姓、不分男女、不分貧賤高貴的,無論是什麼樣的人,只要肯實際修持,相續中都可以生起這種菩提心。
我們應想盡一切辦法,令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如果已經生起來了,還要具足令它永不失壞的堅定誓言。在修行中,再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
在座的道友中有些是修行非常好的,也有一些是初學者,但不管你們修什麼法,都應像阿底峽尊者所說的那樣,最根本的就是先發菩提心。當然,菩提心也並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應發自內心地對一切眾生真正生起悲憫,並使這種心乃至菩提果之間永不捨棄,這種人方堪稱為名副其實的大乘菩薩。
宗喀巴大師曾說:“人不是大乘,法是大乘又有什麼用呢?”我們的佛法雖然是大圓滿、大手印,但我們的根性太低劣了,整天想的都是我的解脫、我的平安、我的快樂、我的家庭、我的利益……,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私自利的念頭,這樣的話,則根本算不上是大乘修行人,密宗大圓滿的行人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我們首先應觀察相續具不具足菩提心,如果不具足,應想盡一切辦法令它具足。當然,這並非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的事情,而是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菩提心畢竟是有為法,依靠這種努力,最後它一定會在相續中生起,進而繼續串習,使它穩固、增上。這樣的菩提心,對自他的暫時和究竟,乃至生生世世,都有不可思議的利益。
今天,我給大家提示了一下菩提心的重要性,當然,有關菩提心方面,還有其他很多教言,鑒於時間的關係,我在這裡就不多講了。下面開始步入正文。
乙二、(修持世俗菩提心)分二:一、入定;二、出定。
丙一、(入定):
【雜修二取捨】
其他教言書中,在修菩提心之前,先要修七支供、上師瑜伽等加行,但這裡直接講的就是入定。
“雜修”也叫輪番修;“二取捨”是把自己的快樂幸福舍給其他眾生,眾生的痛苦由自己取受,取和舍這二者通過輪番的方式修持。
當然,這種自他交換的修法,說起來比較簡單,真正做起來卻有些困難。若能先修自他平等,然後再修自他相換,就會稍微容易一些。
【這是極其重要的(修法)。因為大阿闍黎寂天菩薩也說過:“若人欲速疾,救護自與他,當修自他換,勝妙秘密訣。”“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故為止自害,及滅他痛苦,舍自盡施他,愛他如愛己。”】
這種自他交換的修法極為重要。寂天菩薩在《入行論·靜慮品》中也講:“如果有人想在很快時間內獲得成就,救護自己和他人從輪回苦海中解脫,最為勝妙秘密的竅訣,就是修自他相換菩提心。”這是寂天菩薩賜予我們的殊勝竅訣,請大家一定要牢記於心。經常有人說:“上師,請您給我傳一個竅訣吧!”其實,真正的竅訣就在這裡,就是你把自己的快樂施給他人,他人的痛苦由自己代受。當然,無始以來,由於串習自我愛執的時間比較長,我們剛開始觀修的時候,會有很多自私的分別念,行持起來會感到力不從心,但如果能經常這樣觀修,熟能生巧以後,也就並不困難了。
寂天菩薩繼續教導我們:“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樂,去替換別人的痛苦,那麼別說是成佛,即使獲得人天的快樂,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為了制止我執造成的種種損害,為了滅除有情眾生的種種痛苦,我應當將自己完全施捨給他人,愛護眾生如同愛護自己一樣。”這三頌主要體現了自他交換的重要性,廣釋可參閱《入行論·靜慮品》。
下面,具體講解自他交換的修法:
這裡依照的是阿底峽尊者的教言:①知母:了知一切眾生皆做過自己的母親;②念恩:當她們做我母親時,對我的恩德極大;③報恩:了知母親的恩德後,應想盡一切辦法報答恩德;④悲心:在報恩的過程中,願這些老母有情遠離痛苦;⑤慈心:願她們獲得暫時和究竟的一切安樂;⑥勝解信:使她們離苦得樂的任務,一定要由我來承擔;⑦生起:如此認真觀修後,菩提心便會在相續中生起。
這就是噶當派修菩提心的七大教言。
無論你修顯宗,還是修密宗,菩提心的教言都必不可少,所以,我們有時間的時候,應該好好修持菩提心。這一點也沒什麼修不來的,關鍵是很多人都不去修,認為這個不重要,而想追求一種更高的境界。然而,更高的境界如果沒有菩提心作基礎,是根本無法生起來的。
《釋量論》中有句話:“能立由大悲”,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成佛的唯一理由就是大悲心,這是佛陀最突出的特點。可是有人卻認為,具有神通、能看見遠方的東西,才是非常了不起。針對這種人的觀點,《釋量論》又作了駁斥:“如果你認為能看見遠方的東西就很了不起,那你應該依止吃屍體的禿鷲,因為它也可以看見幾千由旬以外的東西。”所以,神通神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相續中真實具有自他相換的菩提心,要想具有這種菩提心,首先應修大悲心,沒有大悲心的話,生起菩提心是很困難的。
那麼,菩提心該如何修呢?下面將作具體的介紹。
【(具體修法如下:)
首先明觀自己現世的母親,並思維:自我住胎以來,正因為母親無微不至的撫育,才使我能夠值遇佛法並修持勝道,所以恩重如山;】
因為我們對今世的母親比較熟悉,觀修起來也比較容易,所以首先應以今世的母親為對境。明觀後,應這樣思維:母親對我的恩德非常大,她賜予我生命、身體、財產,以及世間學問等等。自我住胎時起,母親就一直無微不至地撫育我,出生以後,好吃的東西、好用的東西都留給我,含辛茹苦地撫育我成人,如今才有了值遇佛法、修持勝道的機會。所以,母親對我的恩德簡直無以言表。
另一方面,僅知道今世的母親是不夠的,還應知道輪回中的所有眾生皆曾做過自己的母親,進而將這種觀想慢慢擴及每一個眾生,這就是知母的境界。
【不僅僅是今世,從輪回的無始以來,母親一直以慈愛之眼觀照著我,以慈悲之心關懷著我,使我能從各種危害中得到解救,並賜予我數不勝數的利樂,所以恩深似海。】
不僅她今世是我的母親,從無始以來,還曾多次做過我的母親。每一次,她都像今世一樣,慈愛關心我,賜予我安樂。
這是第二點——憶念恩德。
【母親就是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為了我的利益而奔忙,承受了輪回世間的種種痛苦……從而生起不可堪忍的大悲心。】
現實生活中也可以看得出來,世間的父母真的很可憐,他們為了孩子去打工、為了孩子整天操心、為了孩子造作無數惡業……,以致沉溺在輪回當中,無法解脫。
【然後繼續觀想:如今,為了報答這些恩情,我也應當為母親施利除害。】
前面我們講了知母、念恩,此處是第三個問題——報恩。
修菩提心時,一定要發願:“度化所有的老母有情離苦得樂!”但由於我們現在的心比較狹隘,以所有眾生為對境,觀修起來還很困難,故先應以今世的母親為對境,了知這是我的母親,她對我有很大恩德,我一定要報答她的恩德。如此一來,知母、念恩、報恩的境界就很容易出現了。
下麵講大悲心和大慈心。
【究竟什麼事情會對她構成傷害呢?苦諦和集諦會對她構成傷害,苦諦是直接的傷害,而集諦又是間接的傷害。從而觀想由自己來領受這兩種傷害:即觀想母親相續中存在的所有苦諦集諦徹底產生於自己的心相續。並再如願後,生起非同尋常的愉悅之情;】
母親現在非常可憐,我應發大悲心拔濟她。在整個世界上,對她最能構成危害的是什麼呢?就是苦諦與集諦。苦諦能直接對她構成傷害,以致在輪回當中,使她因此而感受了無量痛苦;所謂的集諦,是指她相續中的貪心、嗔心等各種煩惱,以及由煩惱而引生的各種業,雖然從現在來講,這些還不能對她們構成明顯的傷害;但間接來講,在未來的時候,她們一定會因此而感受很大的傷害。
這裡的修法,還沒有涉及其他眾生,只是觀想自己現在的母親。應觀想她相續中的苦諦、集諦于自己相續中生起,當母親遠離了一切痛苦後,自己心中情不自禁地生起喜悅之情。這就是大悲心的修法。
有些人認為:修大悲心很容易,我的相續中應該也有吧。但以噶當派的教言衡量,大悲心在相續中生起,並不是那麼簡單。噶當派中曾有這樣一個比喻:自己的母親雙目失明、精神失常、年邁體衰、生活不能自理、無依無靠,且正處於非常危險的懸崖邊,馬上就有可能掉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熟視無睹、聽之任之嗎?不,稍有良知的人肯定會什麼事都不想,放下一切去救她。同樣的道理,我們見到任何一個眾生,都應像見到自己的老母親快要墜入懸崖了一樣,不顧一切想要救她,這種心情,一定要在自相續中真正生起,因為這些老母有情沒有智慧的雙目,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在危險的輪回懸崖邊,隨時都有可能掉下去,如果我不去救,那誰去救呢?倘若我們看見任何一個眾生,都會想到這一點,這說明你的大悲心已經在相續中生起來了。
很多人認為:“我的大悲心肯定是有,因為當我看到別人殺犛牛或其他眾生時,就會生起很強烈的悲心。”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不要說我們,就算非常野蠻的眾生,也會於一些偶然的機會中,相續生起如閃電般刹那的悲心,但這並不是大乘所講的大悲心。真正的大悲心是怎樣的呢?應像以前的阿底峽尊者那樣,尊者每當看到一個旁生時,他都會說:“我的母親!我的母親!”從而想盡辦法饒益它們。當然,很多人對自己的親朋好友會生起悲心,可是,見到跟自己不相干的人或仇人,即使他們特別痛苦,自己也是無所謂的,反而認為“這又不是我的親人,跟我有什麼關係”。那麼,這種人的相續中有沒有悲心呢?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我們不要輕易認為自己相續中已經有了大悲心,或者完全具足了菩提心,其實這是相當困難的,如果真的有了大悲心,那就有了成佛的種子。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講:大悲心對於成就佛果來說,初、中、後都特別重要。首先,要有大悲心,才能引發菩提心的種子;中間行菩薩道時,要有大悲水的滋潤,菩提種子才不會枯萎,且日日增長;最後成就佛果時,要由大悲心示現報化身,才能讓眾生獲得真實受用。大悲心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此!
【然後思維:究竟什麼事情會對母親有利呢?安樂和善根會對其有利。從而觀想將自己的所有安樂與善根不計私報、不講條件地奉獻給母親,使母親由此而獲得安樂,具足修持正法的一切順緣,並最終獲證佛的果位。在觀想如願以後,當下生起喜不自勝的感受。】
此處講的是大慈心,即自己將一切的安樂、善根,無條件地獻給母親,只求她獲得暫時的人天安樂,以及究竟的圓滿佛果。只要母親能快樂,自己心甘情願在輪回中飽受痛苦。
生起慈心的界限是怎樣的呢?就像一位母親只有一個兒子,為了他,母親經常會想“他冷不冷?餓不餓?有沒有生病?……”將愛都傾注在了兒子身上,除此以外,任何其他事情都不重要。同樣,我們若能對一切眾生,像母親關懷獨子一樣無微不至,這就表明慈心已在相續中生起來了。
話雖如此簡單,然無始以來,我們的心一直被自私自利所障蔽,現在突然要轉變過來,除了高僧大德和善根成熟的人以外,對一般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看到關係好的人,偶爾會想一下“讓他們快樂,讓他們幸福”,但要在相續中生起大乘的慈無量心,並非如想像得那麼容易。因此,大家一定要把這個教言牢記心間,反復串習。
【然後,又對父親等(其他眾生)進行同樣的觀修。】
當以母親為對境觀想純熟後,我們進而對父親作同樣的觀想,然後是自己的親朋好友,這些都是我們喜愛的對境;
接著,以同樣的方法,觀想那些無利無害的對境,如地獄中的可憐眾生、屠夫妓女等劣種姓者;
最後,觀想怨敵、魔障等厭憎的對境,繼續對他們修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
直至看到每一個眾生,都覺得他和自己今生的母親沒有差別,這時,說明我們相續中的菩提心已經很不錯了。
看看這些教言,對照一下自己的相續,不禁會令很多修行人汗顏。雖然我們自稱是“密宗行人”、“大乘佛子”,但別說是密法,就連大乘最基本的自他交換、觀一切眾生為父母,也沒有真正生起,這種自欺欺人的稱呼,實在令人慚愧!
【最後對所有眾生進行觀修:包括一切眾生都是這樣,從無始以來,它們都曾做過我的父母,給過我無邊無量的利益,所以恩德深重。然而,這些往昔的恩人卻在蒙受著輪回世間難以羅列的種種痛苦的折磨。如果能讓它們遠離這些痛苦該多麼好啊!並由此而生起猛厲的大悲心。】
這是七大教言中的“勝解信”,即輪回苦海中的無量眾生,發願要由我來度化。雖然現在的我也處於輪回之中,沒有把握救度他們,但不管怎樣,我已發下了這個堅定誓願,從今以後,就一定會朝這個方向努力。堪布阿瓊在《菩提心修法引導》中說,要想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具備四個條件:希求心、發願(度化眾生)、發誓(自己如何行持)、祈禱上師三寶的加持。
也許有人會想:“我哪有這麼大的力量,利益這麼多可憐眾生?”其實,菩提心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只要擁有了菩提心,即使今生之中無法達成所願,依靠菩提心的力量,我們下一世還可以繼續,乃至生生世世都不退轉。
既然我們已發了大乘菩提心,從今以後,就要將自己的事情拋之腦後,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利益有情。儘管如此,還應知道,對眾生的幫助並非僅限於給一點吃的、一點穿的,或建一個學校、一所醫院。雖然這也是菩薩的一種善行,但真正能利益眾生的,並不是這些短暫的利益,而是令他們永脫輪回苦海,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
以上發心,就是初步的菩提心。既然目標已經明確了,只要堅定不移地朝著這個方向前進,我相信終有一天,大家一定能夠達到目的地。
【然後觀想將它們的一切痛苦融入自己,將自己的身體受用以及三世善根給予它們,從而使它們獲得快樂、增上善根。並進一步意識到:如果這一切能夠如願,就是令人樂不可支的大好事。】
通過觀想,解除眾生的痛苦,給予他們安樂,這就是每個大乘修行人應該具備的發心。若能以此菩提心為前提,不管修任何法門,自己的修行必定會成功。
但如今大多數的修行人,相續中並沒有菩提心的攝持,成天想的都是:“我的病怎麼還不好”,“我能永遠快樂該多好”,“生意如果順利就太棒了”……,尤其是大城市的佛教徒,學佛百分之九十都出於自私自利的發心,如果這種自私自利以出離心來攝持還不錯,倘若連出離心也沒有,只是為了眼前短暫的利益,我們就應想辦法糾正他們的發心,因為做任何善法,倘若沒有以出離心來攝持,最多只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
【為了自他交換的念頭能夠輕而易舉地生起,(而於頌詞雲:)】
【彼二乘風息】
自他二者的苦樂相換,依靠我們的風息——呼氣、吸氣進行修持。
【當呼氣的時候,觀想伴隨著呼出的氣流,而將自己的所有安樂以及善根都施予他眾;當吸氣的時候,又觀想將他眾的一切痛苦產生於自己(的相續)。】
呼氣時,觀想自己的快樂、善根、健康、福報等變成白氣,伴隨著呼出的氣流,融入眾生的體內,令他們獲得圓滿的安樂;
吸氣時,觀想眾生相續中所有的痛苦、煩惱、魔障、傳染病、愛滋病、非典等等,變成黑氣融入自己的身體,由我來代受這世間的一切不平安與痛苦。
修大乘菩薩道的行人,當看到別人罹患傳染病時,根本不會想“我要離他遠一點,千萬不要被傳染上”,而是想“讓我來代受他的痛苦吧,只要能讓他快樂,我情願這種傳染病伴隨我一生”。由此可見,大乘的修法與世間人的思維截然不同。
以上講的是入定境界,雖然只有兩句頌詞,但意義卻非常深遠。儘管我們聽一兩堂課,修一年兩年,菩提心不會那麼快就生起,但若依止大乘善知識,經常聞思大乘論典,數十年如一日地反復串習,當對“我”的執著日漸減少時,這種菩提心就會在相續中產生。那時,你看到眾生受苦,必定會奮不顧身地幫助他、保護他;即使別人無端打你、罵你、誹謗你,你也會欣然接受、甘之如飴。
下麵繼續講出定的境界。
丙二、(出定):
【三境毒善根】
“三境毒善根”表示三境、三毒、三善根。意思是說,依靠三種外境,可引發眾生的貪嗔癡三毒,通過修自他交換,以令眾生遠離三毒,自然成就三種善根。
【既然依靠悅意、厭憎以及中庸的三種外境,就可以產生貪愛、嗔恨以及愚癡的三種心念,那麼像我一樣,依靠三種外境而產生(貪嗔癡)三毒的眾生也必然是不勝枚舉的。】
大家都知道,貪嗔癡三毒是依靠不同外境而產生的。比如,悅意的外境可以引生貪心,厭憎的外境可以引生嗔心,中庸的外境可以引生癡心。
當我們依靠外境生起貪嗔癡時,按小乘的觀點,應該立即進行對治,想方設法把它斷除,如生貪心時馬上修不淨觀等等。但是,大乘卻是將三毒煩惱轉為菩提道用,如何轉呢?
【從而進一步觀想:將它們的所有三毒都集中於自己的相續,並祝願它們能具備遠離貪嗔癡(三毒)的三善。】
面對同樣的煩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比如生貪心時,世間未學過宗派的人,會覺得無所謂,也許還想繼續增加;小乘修行人極度害怕,想盡一切辦法加以對治;真正的大乘行人,不但不會害怕,反而會非常高興。
為什麼呢?因為大乘行人可以將這種煩惱轉為道用。《三戒論》中講:小乘是斷除煩惱,而菩薩乘則是轉變煩惱。怎麼轉變呢?依靠大乘的方便攝持,將原來損害眾生的煩惱,統統轉變為菩提道的資糧。也就是說,當我們生起貪嗔時,立即修持自他交換,心中默默作念:“貪心、嗔心,既然你們已經生起來了,那就多多地產生吧,希望所有眾生的貪嗔之心,全都能聚集到我的相續中,通過我生貪嗔,來代替所有的眾生生貪嗔,願他們永遠擺脫三毒的迫害。”如此觀修,貪嗔的本體就會轉變成智慧,這樣對大乘菩薩來說,三毒煩惱不僅不會令他墮入惡趣,反而成為了菩提之因。這就是大乘的殊勝所在!
【為促憶念彼諸威儀持頌】
為了督促自己念念不忘這種菩提心,我們應在一切威儀中,反復持頌:“但願眾生所有的痛苦由我代受,而我所有的快樂由眾生享用。”龍樹菩薩的《寶鬘論》中有類似的詞句,格西朗日塘巴的《修心八頌》中也說:“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
為了提醒自己,我們應常常念誦這些詞句,貶低自己、抬高眾生。串習純熟後,當我們無故遭受他人的輕賤、譏毀、謾駡時,不但不會大發雷霆,跟別人爭得面紅耳赤,反而會如飲春風、高興萬分。
【以猛厲的希求心誠摯地念誦:“但願眾生的一切罪業與痛苦成熟於自己的相續,自己的一切安樂與善根成熟于眾生的相續!”】
無論行住坐臥,我們都應時刻觀想:“願眾生的痛苦由我來代受,我的安樂幸福奉獻給眾生。”哪怕是出門逛街,心中也不離此正念。如此一來,相續中的我執就會逐漸減輕,以致最終蕩然無存。
【為了使自己能夠領受他眾的痛苦,(而如頌詞所雲:)】
【取次從自起】
頌詞的意思是,取受痛苦的次第應從自己做起。在下面無著菩薩的注釋中,意思不是非常明確,以前貢智仁波切造過一個《講義》,對頌詞的字面意思就解釋得非常清楚。
在修行方面,噶當派有許多殊勝的竅訣,令我們可以漸次改掉惡習。比如訓練佈施時,如果自己的慳吝心太重,不能心甘情願地將東西施給別人,那麼,我們可先將自己左手的東西送給右手,再把右手的東西送給左手,如此反復練習,直至自己的舍心生起。
同樣,倘若一開始修行,就把他人的痛苦全部由自己代受,這種發心很難做到。但我們可以自己為起點,慢慢訓練,比如發願自己來世的痛苦由今生代受,晚年的痛苦由年輕時代受,明年的痛苦由今年代受,明天的痛苦讓今天代受……,先以自己為對境,這樣就比較容易放下執著了。然後漸漸擴至父母、兄弟、朋友,乃至怨敵。由此,依靠自己打破對自己的執著,菩提心的生起就易如反掌了。
【既然自己現在就可以領受將來才會成熟的痛苦,那麼其他相續的痛苦也應該能夠代受。】
既然我願意代受未來的痛苦,那麼,未來的我與其他眾生都是一樣的痛苦,二者並無多大差別,我又為何不能代他們受苦呢?通過這樣的反復思維,逐漸將自己願代眾生受苦的心擴大,菩提心便很容易增上了。
以上是《〈修心七要〉耳傳略釋》的第二個竅訣。
甲三、(惡緣轉為菩提道用):
【罪滿情器時惡緣成覺道】
現在講第三個竅訣——惡緣轉為菩提道用。
如今的器情世界遍滿了罪業,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我們更應該把所有的惡緣轉為菩提道用。
【惡業的果報,就是導致器世界圓滿的逐漸消退,以及有情世界逐步淪落為野蠻惡劣的眾生等等。當痛苦層出不窮之際,也就是轉(惡緣)為菩提道用的良機。】
由於眾生所造的惡業越來越多,以致外器世界的福報逐漸消退,食物的營養無法與以往相比,自然災害一年比一年嚴重。同樣,有情世界也是如此,眾生的煩惱日益深重,根性也越來越野蠻、越來越惡劣。
當內外痛苦層出不窮之際,作為修行人,我們不能在這些違緣面前屈服讓步,讓它們成為“傷害”菩提的因,而應依靠種種方便修法,令其轉變為“成就”菩提的因。
如何轉變呢?下面接著講“將惡緣轉為菩提道用”的具體修法。
此科判分二:一、將惡緣轉為菩提道用的思維;二、將惡緣轉為菩提道用的行為。
乙一、(將惡緣轉為菩提道用的思維)分二:一、以世俗菩提心將惡緣轉為菩提道用;二、以勝義菩提心將惡緣轉為菩提道用。
丙一、(以世俗菩提心將惡緣轉為菩提道用):
【一切痛苦的產生,都是緣於自己往昔不了知我執就是仇敵,而眾生就是恩人的道理。所以,在此處為了宣說一切痛苦都是我執的過錯,(而於頌詞雲:)】
實際上,一切痛苦的來源就是我執。然而,人們卻不知道:“我”才是痛苦的罪魁禍首,是自己真正的仇人;而其他眾生,正是幫助我們斷除“我”的大恩人。
【報應皆歸一】
頌詞的意思是,一切的報應皆應歸罪於我執。
在與別人爭吵時,我們經常會說“你錯了,我沒錯”,其實,說這種話的人,錯的正是他自己。為什麼呢?因為五蘊的假合本來不是我,而我卻硬要把它執著為“我”。有了這個“我”,別人欺負我、誹謗我的時候,必定會感受種種痛苦。
有些人反駁:“他打了我,當然是他的錯。如果他不打我,我怎麼會痛呢?”話雖如此,但正是因為你有一個“我”,才有可能感受痛,假如沒有這個“我”,那即使一千個敵人拿著各種武器來砍殺這個肉身,對你來說也不會有絲毫影響。因此,所有的痛苦,都是“我執”惹的禍!
【無論在自己身上出現的何等痛苦,都是因為自己將自己執為我而導致的,所以不能怪罪於他眾。正如《入行論》所雲:“世間諸災害,怖畏及眾苦,悉由我執生,此魔我何用?”】
世間一切的災害、恐怖、畏懼,都是從我執而產生的,這個使我長陷輪回、無法解脫的大魔,留著它還有什麼用呢?所以,世間最可怕的魔就是我執。
【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將無我執為我,然後為了珍愛憐惜這個我,而不擇手段地作出殘害他眾等等(的行為),從而積攢了罄竹難書的惡業,並由此而出現了輪回世間包括惡趣等等在內的痛苦。所以,在《入行論》中一針見血地說道:“汝雖欲自利,然經無數劫,遍歷大劬勞,執我唯增苦。”】
為了追求自利,雖然經歷了無量劫的努力,但也都是徒勞無益,因為只要有了我執,就必定會增加痛苦。
依此道理,噶當派制定了一個教言:做任何事情,如果有錯,必定是“我”的錯,一切過失由“我”領受,怎樣也怪不到別人頭上。即使“我”被無端冤枉了,也不要給“我”一個解釋的機會,因為真正的修法根本用不上這些世間的勝負錯對。
【由此可見,一切痛苦的源泉就是我執,我們應當將我執視為眼中釘、肉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