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31 13:21:11
尊貴索達吉堪布
學習次第 : 進階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 1
(菩提心的實修竅訣) 加哲無著尊者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講

第一節課

(2005年7月6日晚上9時)

頂禮吾等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大恩傳承諸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這次,我利用開“普賢雲供法會”的八天時間,為大家宣講《〈修心七要〉耳傳略釋》。

一般來說,在藏傳佛教歷史上,眾多寺院的高僧大德經常開演此法門,甚至西方、東南亞等很多國家,也將本論翻譯成英文,經由很多上師傳講。臺灣等地雖有不同的漢文版本,但在中國,迄今為止,以漢語傳講的人卻少之又少。

《修心七要》對發大乘菩提心的修行人來說非常重要,藏傳佛教的噶當派對此尤為重視,視其為修行的核心。作為我們甯瑪巴,以前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包括法王如意寶等大恩上師,都對這個法門非常看重。本來我這裡有很多大德的注疏可作參考,廣泛宣講沒有多大問題,但這一次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傳講得不會太廣,只是簡單從字面上給大家作個介紹: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是噶當派恰卡瓦格西所造的一部比較簡略的論典。以前,噶當派的大德為了注釋《修心七要》,會專門著一些內容廣泛的耳傳教言書,如夏東格西所造的五部論著,其中一本就是《修心七要》的廣釋。另外,甯瑪巴有貢智仁波切的講義,格魯派有《修心七要注疏·日藏論》,在印度,以觀音菩薩為主的上師們,也經常傳講本論內容。

【加哲無著尊者著】

我們現在講的注釋,是尊者加哲無著作的耳傳略釋。“加哲”是菩薩之意,這位無著菩薩並不是印度的那位無著菩薩,他是《佛子行》、《入行論·善說海》的作者。《入行論·善說海》前附有無著菩薩的略傳,在這裡,就不作詳細的介紹了。

但不管怎麼說,法王如意寶以前曾再三講過:“無著菩薩是藏地無與倫比的大德,他已真正修成了世俗和勝義菩提心,以菩提心的感召力,他可使身邊的天敵,如山羊與豺狼等和睦相處、互不損害,並且都具有慈悲心。無論什麼人,只要看過、接觸過、憶念過這位大菩薩金剛語所造的論典,其相續中一定會生起菩提心。”鑒於此,法王如意寶還沒圓寂時,就非常想講《入行論·善說海》這部講義,但由於眾生的福報淺薄,這個願望始終沒有實現。儘管如此,我們從《佛子行》短短的37個頌詞中,也可了知無著菩薩以大悲心的感召,能令菩提心在每個眾生相續中生起來的事實。

【頂禮大悲尊者(觀世音菩薩)!】

這是總頂禮句。《佛子行》中也是頂禮觀世音菩薩,尊者一生對觀世音菩薩具有不共的信心,有些史書中記載,尊者無著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大家應該清楚,在廣大悲心方面,沒有一個補特伽羅能比得上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而以釋迦牟尼佛為代表的諸佛的大悲心,又是以觀世音菩薩的形象來顯現的。所以,要想我們相續中生起大悲心,首先必須依靠觀世音菩薩的加持,有了大悲心以後,相續中的菩提心才能產生。因此在這裡,作者先頂禮觀世音菩薩。

【三學清淨圓二菩提心,彰顯善逝聖教於十方,持教法者頂部之嚴飾,頂禮無等師尊之蓮足!】

接著是對自己上師的頂禮。在我的記憶中,傳記裡說作者一生依止了很多上師,如恩重如山的十大上師、廣聞博學的十大上師、無與倫比的兩大上師……然而,使他相續中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上師是索南紮巴和仁欽西日,這裡頂禮的物件就是以索南紮巴為主的上師。

這些上師們戒定慧三學清淨,世俗與勝義菩提心究竟圓滿,依靠他們的悲心,釋迦牟尼佛的聖教得以弘揚於十方三世,不僅如此,他們的地位也是尊貴無比,所有持教大德都把其當作自己頭頂上的嚴飾。在如此無與倫比的上師清淨蓮足下,作者無著菩薩畢恭畢敬地作頂禮。

【三世佛子唯一之路徑,一切利樂源泉大寶藏,具緣弟子再再勸請故,遵照上師教言而闡釋。】

這個頌詞一方面宣說了這部論典的特點,另一方面也作了簡單的立宗。

本論有什麼特點呢?它是十方三世諸佛唯一的成佛之道。因為《〈修心七要〉耳傳略釋》主要講了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這兩種菩提心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修行的必經之路,若想避開此路而成就佛果,自古以來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同時,它還是一切利樂的源泉,修學本論,不僅可以獲得暫時的人天安樂,而且也能得到聲聞、緣覺、菩薩三解脫道的究竟利益。它就像如意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能滿眾生一切所願一樣,三世諸佛也是依此菩提心而得以成就。《入行論》第一品中講,菩提心是一切利樂的源泉,這種源泉對於世間人來說,不管是父母還是仙人,即使在夢中也從來沒有夢到過;不要說是為眾生,就算為自己,也沒有生過這樣的菩提心。因此,對大家來說,這部能引生菩提心的大乘論典極為殊勝。

本論是在什麼情況下造的呢?“具緣弟子再再勸請故,遵照上師教言而闡釋。”後面的結文中也講了,本論是在具大乘因緣的弟子——紮巴江村的再三勸請下,遵照歷代傳承上師的教言而做的簡單闡述。

以上講的是頂禮句和立宗句。

大家應該清楚,《〈修心七要〉耳傳略釋》文字雖然好懂,但在這八天之內,圓滿傳承是非常重要的。噶當派的大德在修行時,按照的都是傳承上師的教言,在觀修菩提心時,也經常會念傳承上師的祈禱文。以前,貢智仁波切曾作過《修心七要》的傳承祈禱文,此傳承是從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一直傳到金洲論師、阿底峽尊者、仲敦巴、博多瓦、恰卡瓦,現在又傳至我們的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如此清淨的傳承,經常祈禱是很有必要的。

學習本論,並不像學中觀、因明那樣,要依靠各種各樣的邏輯推理,而是應在實際中去真正修持。這部論典從頭到尾,只講了一個問題——修菩提心,其中勝義菩提心講得不廣,關鍵講的是世俗菩提心,這對大家來說,修起來就比較容易,也很有必要。否則,沒有實修,只是在口頭上講得天花亂墜,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比如,我們現在學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就意義而言,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更深的佛法了,但是若沒有修持,只是耽著於詞句表面,那麼就算將整本書倒背如流,實際上對相續也起不到什麼作用。因此,在佛法中,一方面講經說法非常重要,如果不講,很多人就不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另一方面,只有講經說法也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將所知內容在自相續中反復串修,要不然,聽聞到的佛法就像在石頭上倒水一會兒就幹了一樣,對自己的解脫不會產生多大影響。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在這八天的時間裡,將心專注于實修方面,即使平時聞思比較忙的人,每天也應抽出15至30分鐘來觀修。倘若菩提心在相續中能夠生起,那大圓滿、大手印的境界就很容易出現了。

現在經常有人傳言:不用修加行,也不用觀菩提心,只要在某位上師面前灌個頂,得一個直指心性的教言,馬上就能開悟,而且弟子也真以為自己已經開悟了。其實這種開悟到底有沒有,是很難說的。依菩提道次第的真正修法,不經過任何前行,也沒有修過菩提心,想直接獲得開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有開悟,也只不過是依靠上師的加持,刹那認識了心的本性而已,可是不用一會兒,煩惱烏雲就會將這種悟境完全覆蓋,自己與普通人又沒什麼兩樣了。所以,這種開悟不穩固,充其量也只能說是“開悟過”,而不能說是“開悟了”。

因此,大家應當按照噶當派的傳統,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上,經常於心中反復觀修。我們這裡有很多道友,多年來下了很大的功夫,一直在觀心的本性,但就你們的修行內容,我想提一個建議:正行之前,最好先修菩提心。當年阿底峽尊者進藏時,著重弘揚的就是菩提心,後來他有些弟子不願去聽法,原因是尊者每天只重複兩句話:“看破世間!修菩提心!”除此之外,什麼也沒有。後來這些話傳到了尊者耳中,尊者非常高興地說:“看樣子,我已經抓到了佛法的重點:看破世間是出離心,修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有了這兩點,就已經非常不錯了。此人的評價,實是對我無上的讚歎!”

的確如此,在修行過程中,首先應對今生的事務看破、放下,去年講《開啟修心門扉》時,我相信大家在出離心這方面,已經有了堅固的信解。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學習本論,進一步修菩提心,必能令自己的修行境界越來越穩固、越來越增上。

【諸位補特伽羅如果想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就必須在發菩提心之後,精進修持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在座諸位,如果你們想獲得圓滿的佛果,一定要先發無上的菩提心。那麼,只要發心就可以了嗎?並非如此,還要精進地修持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如前所說,這一點才是諸佛菩薩的正因。

【正如聖者龍樹菩薩所雲:“自與此世間,欲得大菩提。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

在《中觀寶鬘論》中,龍樹菩薩諄諄告誡:我們自己以及這個世間的所有眾生,要想獲得登地以上的大菩提,其根本必須具備三個正因:菩提心、大悲心、無二慧。具體而言:

①“菩提心堅固如山王”:須彌山王巍然聳立,世間任何風也無法將其吹動,同樣的道理,菩提心也應如山王般穩固,始終不為外境的違緣、魔障所牽動。

②“大悲遍十方”:“大悲”並不是只對父母、親友存在悲心,而對怨敵和其他可憐眾生一點悲心也沒有,因為這種相似的大悲沒有平等,所以根本無法周遍。就像如今有些宗教,只對人類有悲心,而其它眾生的痛苦,他們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一樣。

佛教與之完全相反,釋迦牟尼佛最大的特點就是悲心,佛陀成道摧毀十萬魔眾時,並沒有使用各種武器,也沒有依靠種種神變,唯一就是以大悲心,將魔的嗔心化為了朵朵蓮花。作為修行人,儘管有些人口才好,有些人身材好,有些人勢力大,但這都不是值得讚歎的,我們唯一應讚歎的,就是相續中有一顆尊貴的悲心。這一點哪怕是對小孩子,我們也應從小就灌輸他們悲心的教育,令其調柔相續,成為一個慈悲善良的人。

③“不依二邊智”:依靠不墮輪涅二邊的空性智慧,也即《入中論》所說的“無二慧”。

只有具備了以上三者,我們才能終證無上大菩提。

【至尊阿底峽尊者在修習菩提心方面的竅訣,(主要)來自於三位上師。第一位上師,是割下自己身肉佈施他人,並因專一修持大悲心而獲證空性的達瑪姬達上師;第二位上師,是敢於自受他苦的宣巴南鳩上師;第三位上師,就是大名鼎鼎的金洲大師。】

要修菩提心的話,這方面的教言非常多,比如寂天菩薩以理證宣說的《入行論》、以教證宣說的《集學論》,都著重抉擇了自他相換的修法;阿底峽尊者在修持菩提心方面,另外還有七個程式:知母、念恩、報恩、悲心、慈心、勝解信以及生起,但這裡所講的七種教言略有不同。我們學《菩提道燈論》時也講過,阿底峽尊者對藏地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以前尊者在印度時,他的上師和本尊曾授記,如果去藏地弘法的話,他將利益無量人和非人眾生,但自己的壽命會大大縮減,本來可以活到九十二歲,如果到了藏地,七十二歲就會圓寂。然而,尊者不顧自己的生命,發願來到雪域,著重弘揚了大乘菩提心。

至於修菩提心方面的竅訣,尊者主要來自於三位上師,下面作一下簡單的介紹:

①割下自己身肉佈施他人的達瑪姬達上師:他是一位小乘有部宗的班智達,雖然前半生沒有聽聞過大乘佛法,但相續中的悲心卻非常重。有一次,他的鄰居得了一種怪病,醫生說只有依靠活人的精肉才能治癒,除此以外別無他法。為了救人,達瑪姬達把大腿的精肉割了下來作為藥引,因為還是凡夫,所以感受了劇烈的疼痛,但由於悲心深重而沒有生起後悔之心。不久,病人果然痊癒,他感激地來到達瑪姬達上師面前說:“我的病已經完全好了,但卻給您帶來了這麼大的痛苦!”上師回答:“只要您能得到安樂,我即使死亡也可以忍受。”當天晚上,他夢到一個身穿白衣的人對他說:“欲獲無上菩提,必須要經歷像你這樣的苦行,善哉!善哉!”然後用唾液輕拭他的傷口。第二天早晨醒來,傷口果然恢復如初且未留絲毫痕跡,同時,般若空性的境界也在他相續中如實生起,《中觀六論》的所有詞句不僅可以朗朗背誦,而且意義也能通達無礙。

後來,他對阿底峽尊者傳講了很多修菩提心的教言,其中最著名的有《孔雀滅毒》和《寶劍論》。

②敢於自受他苦的宣巴南鳩上師:宣巴南鳩,意為仁慈瑜伽。這位上師常于寂靜處修“自他相換”,將他人所有的不順、痛苦、疾病以自己來代受,將自己所有的快樂、福報、善根等回向眾生。尤其他喜歡在恒河邊修持大悲菩提心。有一次,彌勒菩薩在他的境界中親自顯現,以金剛歌的方式,對他的自他相換予以高度讚歎,並賜予了種種教言。依彌勒菩薩的加持和自己菩提心的感召,當地的國王、大臣、婆羅門、沙門、貧民,乃至羅刹、夜叉等非人,大象、獅子、螞蟻等旁生,都願意集中到他的面前,接受菩提心的加持。當時,在整個恒河流域,宣巴南鳩上師的菩提心竅訣無與倫比,阿底峽尊者也在他面前接受了很多這方面的教言。

以上兩位,是尊者年輕時的上師。

③大名鼎鼎的金洲上師:金洲,史學家認為是印尼,根登群佩認為是現在的斯里蘭卡,無論如何,它是離印度有一定距離的某個地方。當時,阿底峽尊者已經依止了很多上師,有一次在金剛座轉繞菩提塔時,度母現於空中,顯示種種神變,指點他說:“如果你想繼續利益眾生,必須要依止金洲上師,修持大悲菩提心。”於是,尊者帶領很多班智達,用十三個月的時間,航海抵達金洲,途中他們經歷了種種磨難,有時差點被巨浪吞沒,有時遇到兇猛的食人鯨,但依靠菩提心的加持,終於遣除了一切違緣,順利地來到金洲上師面前。上師見到尊者後,淡淡地說:“如果你能留下來十二年修持菩提心,我可以攝受你。否則,絕不攝受。”尊者想:“既然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這裡,我一定要留下來。”為了求法,尊者毅然答應了金洲上師的條件。此後十二年中,尊者與上師同居一室,之間只隔一條布簾,日日夜夜唯修菩提心,最後金洲上師相續中的菩提心,猶如傾滿妙瓶般全部注于了阿底峽尊者的相續。當尊者離開上師時,上師賜給他一尊閃閃發光的釋迦牟尼佛像,象徵他將成為整個佛法的教主,同時也授記他今後會到藏地雪域,弘揚大乘菩提心。

史書中說,尊者前後共依止了一百五十多位上師,其中十三位是大成就者。別的上師圓寂時,尊者並沒有開很隆重的法會,唯獨金洲上師圓寂後,尊者不間斷地每個月為上師舉辦“忌日供會”,供有很多燈盞。不僅如此,每當尊者提到其他上師的尊名時,會合掌當胸,可一提及金洲上師的尊名,就合掌於頂,雙目垂淚,弟子們問尊者:“您在敘說諸位上師尊名時,有如此大的差別,這是因為上師們的功德有別呢,還是對您的恩德有別呢?”尊者回答:“我所有的上師都是大成就者,功德如佛一般沒有差別。而在恩德上卻有大小之別,我相續中的這少分菩提心,就是依靠金洲上師而得的,因此他老人家對我的恩德最大。”

【而此處所講的,就是金洲大師的教規。雖然金洲大師的教誨也是浩如煙海,但依照善知識恰卡瓦的宗派,卻是從七個要點來進行宣說的:包括宣說前行法、正行修持菩提心、惡緣轉為菩提道用、歸結終生之修法、修心圓滿之標準、修心之誓言、修心之學處七個方面。】

《中觀莊嚴論》中說:有些人依靠空性見生起菩提心,有些人依靠菩提心生起空性見。阿底峽尊者是藏地公認的應成派論師,而他所遇到的上師,有些是有部宗的(達瑪姬達上師)、有些是唯識宗的(金洲上師),儘管見解比不上尊者,但都是依靠菩提心證悟了般若空性,由此菩提心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雖然阿底峽尊者的菩提心竅訣來自於三位上師,但此處所講的,就是金洲上師的教規。尊者進藏後,依度母的授記,最主要的弟子是仲敦巴,仲敦巴門下有三大弟子——普瓊瓦、博多瓦、金厄瓦,其中博多瓦又有兩位主要弟子,分別是朗日塘巴和恰卡瓦,菩提心教言就是這樣一代代傳下來的。

金洲大師的教言非常豐富,而這裡,恰卡瓦格西主要將其歸納為七大要點:前行法、正行修持菩提心、惡緣轉為菩提道用、歸結終生之修法、修心圓滿之標準、修心之誓言、修心之學處。其中,前行與正行是具體修持的法門,後面五點則是附加的內容。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並不是理論上了知就可以了,希望大家多利用時間反復修持。忙於聞思的道友,儘管不可能花很長的時間,但每天串習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老年人,雖然口中念誦阿彌陀佛,但心中如果沒有修過菩提心,念佛也沒有多大意義,所以你們一定要真正修持,因為修持的功德完全超越了平時的念誦。前一段時間我也講過,只是無念地坐禪,根本不可能證悟心性,一定要先修持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其他修行便很容易成就了。

噶當派的修行竅訣比較多,此處的修法與甯瑪巴的修行教言有一點不同,甯瑪巴主要依照《大圓滿前行》,而這裡則是噶當派的修行方法:先將屋子打掃乾淨,門窗緊閉,屋內遍灑香水,觀想這是迎請諸佛菩薩的宮殿。佛堂上,先擺放釋迦牟尼佛,接著擺上遣除外面違緣的綠度母,遣除內部違緣的不動佛,以及諸佛菩薩大悲心的代表——觀世音菩薩,這是噶當派的四大本尊。然後,面對佛像,念誦皈依、發心,並想:“願諸佛菩薩加持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一定要修持菩提心。”接著作七支供、供曼茶羅,並思維、觀想、修持從“人生難得”、“壽命無常”直到菩提心正行之間的所有程式。如此每天早上修持一個小時。

這一系列修持下來並不會太難,在座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無論如何也應該修一下了。這裡並不是要你們去修持勝義菩提心,因為現在大部分人不懂中觀,對一般人來說,生起勝義菩提心確實比較困難;然而,世俗菩提心就不一樣了,即使七、八十歲也是可以修的,過兩天講“世俗菩提心的本體”時,你們就會知道,其實世俗菩提心極易修持,關鍵就是看自己修不修了。

就像前段時間學的《大圓滿前行》,理論上我講得比較詳細,可是大家有沒有修呢?有些人說:“五十萬加行我已經修完了!”但是“人生難得”、“壽命無常”等共同加行,你們想過多少次,修過多少次?堪布阿瓊(虹身成就者)曾把“發菩提心”之前的加行專門修過一百天,一個引導一個引導地逐步修持(《密宗實修法》中有具體方法),你們如果沒有修這些,要想獲得成就,是非常困難的。

有人若想依次第實修,按甯瑪巴的修行,可以參閱《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大圓滿心性休息》,若按格魯派的修行,應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教言為主。

全文分七:一、宣說前行法;二、正行修持菩提心;三、惡緣轉為菩提道用;四、歸結終生之行持;五、修心圓滿之標準;六、修心之誓言;七、修心之學處。

甲一、(宣說前行法)分三:一、暇滿難得;二、死亡無常;三、輪回過患。

【當修前行法】

【修學前行,可以從暇滿難得、死亡無常以及輪回過患三個方面來進行觀修。】

乙一、(暇滿難得):

【首先觀修:獲取修法之所依——睱滿人身的因,就是必須圓滿地修持善法。然而,能夠修持善法的眾生卻是極其稀少的,因此,獲得暇滿果報的機會也是難上其難的。如果對旁生等其它眾生進行觀察,就能真切地體會到:它們獲得暇滿的機會簡直是絕無僅有。

因此,我們就應當敦促自己:千萬不要令自己所獲得的暇滿人身成為毫無價值,而應當專心修持清淨妙法!】

要想獲得暇滿人身,必須圓滿地修持善法,然而,現今能修善法的人少之又少,我們可以看看,中國共有十三億人口,而真正行持善法的又有多少呢?如果對周圍的旁生進行觀察,也會發現由於一直在造惡業,它們獲得暇滿人身的機會,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現在,我們已經得到了暇滿人身,就千萬不要空耗,而應經常觀想:得到暇滿人身的機會這麼稀少,如果我一直這樣放逸,來世可能連人身都得不到了,所以從今以後,我一定要精進于修持清淨善法。

這些並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一定要在心中再三串習。如果要想進一步廣修,則可參考《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或《大圓滿心性休息》,但若沒有條件的話,至少這一句話也應該反復思維。

乙二、(死亡無常):

【其次觀修:壽命無有定準,死緣紛紜而至,僅僅今天不死的把握都沒有。從現在開始,就應當精勤不倦地修持勝妙佛法。】

我們當中,誰敢肯定自己今天不會死?問問每個人,誰也沒有這麼大的把握。雖然“壽命無常”我們可以廣講,但僅就這一點——今天不死,大家都沒有把握,那為什麼還不趕快修呢?

乙三、(輪回過患):

【最後觀修:正如經中所雲:善惡業的果報就是苦樂。因此,自己就應當拋棄一切惡行,盡力修持善行。】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科判雖然是“輪回過患”,但講義內容卻是“因果不虛”。這裡雖然沒有直接講輪回有什麼過患,但我們也可以簡單想一下:無邊無際的輪回中,六道眾生各自感受著怎樣的痛苦,這所有的一切,皆是惡業招致的果報。

甲二、(正行修持菩提心)分二:一、修持勝義菩提心;二、修持世俗菩提心。

乙一、(修持勝義菩提心)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結行。

丙一、(前行):

【首先皈依、發心,然後祈禱上師本尊,作七支供,身體端直而坐,並無有錯亂、不多不少地數二十一次呼氣與吸氣,以此即可成為堪修禪定的法器。】

修勝義菩提心的前行是:首先皈依、發心,然後祈禱與釋迦牟尼佛無二無別的上師和本尊。修七支供積資淨障後,身體依“毗盧七法”端直而坐(跏趺坐、半跏趺坐皆可),通過數息法來調柔粗重的分別念:將注意力專注于呼氣或吸氣皆可,共數呼吸二十一次。

雖然大圓滿的某些修法要數九次呼吸,但若修此法門,則應當數息二十一次,這樣才能成為修禪定的法器。

丙二、(正行):

【思諸法如夢】

【首先思維:作為所取外境而顯現的一切器情世間,也如同夢境一般,只是在自心迷亂之後,才會出現這些現象。在內心之外的其他地方,決不可能存在絲毫(的外境),從而斷除一切增益。】

做夢的時候,夢中的山河大地只是分別心的迷亂顯現,根本不存在一絲一毫的堪忍自體。同理,我們現在所取的外境,也是心的遊舞幻化,不可能存在一個實有的本體。依此推理方式,抉擇萬法不存在,從而斷除一切增益。

【觀心性無生】

【如果認為:心是否是實有的呢?】

剛才說了,除心以外不存在絲毫的所取法,那麼,這是否意味著能取的心識本體實有呢?

通過以下觀察,我們將發現心的本體也同樣不存在。

【心的生住滅三者也是空性,並不存在顯色與形色等等,又因為身體的內外也不存在,所以其本性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立,並安住於什麼都不執著的無念境界之中。】

此與大圓滿的修法沒什麼差別,都是先觀察心是怎樣產生的:心沒有來源、住處、滅盡的地方,不存在任何的顯色形色等等,身體的內外也沒有它的蹤影,對此一一剖析,之後發現心的本體根本無法成立,進而安住於真實無念的境界當中。

【對治亦自解】

【此時如果生起了所有身(境)心都是空性的對治念頭,則觀察這些對治念頭的本性,從而了知其無有自性,並在這種境界中安住。】

所取的外境不存在,能取的心識也不存在,對治心與外境實有的空性智慧是否存在呢?同樣也不存在。

通過以上觀察,我們認識了萬法的本來體相:外境、內心、對治的空性,這三方面都不存在。下面,進一步通過安住的方式,來認識萬法的本性——勝義菩提心。

【為了宣說這種安住方式,(而於頌詞雲:)

道體住賴耶

遠離七識的一切散攝,在任何本性不可成立,內心不執著於任何法的無念境界中明然而住。】

道的本體安住于阿賴耶,這個阿賴耶就是如來藏的光明分。除了剛才所講的空性以外,心還存在一種自相不滅、了然分明的本體,這個自明自知的部分就是如來藏的光明本色,若能在此境界中自然安住,則與大手印的“四種安住”沒有差別。

前三頌依靠觀察,抉擇了二轉*輪的空性本體,這一頌通過安住的方式,認識了三轉*輪的光明本體,這就是現空雙運的勝義菩提心。

由於沒有證悟勝義諦,這種菩提心我們現在不一定修得來,但是依靠中觀的推理,短時間內,我們也可相似地安住。

丙三、(結行):

【坐間修幻化】

【隨著等持覺受的出現,從而了知自他任何器情世間的所有顯現都如同幻化,現而無實有。並令一切行為儀錶都依此行持。】

“坐間”就是出定。出定後,了知所有的器情世間如幻如夢,現而無有自性。同時,令自己行住坐臥一切的威儀,都在這種沒有實執的狀態下行持。

今天就講到這裡。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