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7/25 02:38:02
學習次第 : 進階
修心七要(九)2012.01.06
桑竹堪布 講授
聽聞之前生起菩提心,心想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要成佛,為了要成佛所以來聽聞修心七要。上次說到第七要,還有一部分沒有講完。(課本第122頁)第二句「二境皆應忍」,經過修心的修持之後,有時候覺得自己的財富還不錯,也覺得自己修持得不錯,這時候絕對不要生出我慢心,不要想:我已經很好了、很富有了,我已經修得不錯了,這樣就可以了!不要有這種滿的慢心。這時應該想:一切像作夢一般,像魔術師所變化的魔術。對一切現象不要生起執著,應該繼續修持菩提心。或者有時候很困苦,沒有錢、環境也不好,這時要想:沒錢也沒關係,財富不是真實的,也像作夢一般,像我這樣沒有錢的人很多,希望我可以代替這些沒錢的人受苦。這時應該繼續修持菩提心,將自己有的快樂施捨給別人,將別人的痛苦取來承受。不管境好或壞,要知道一切像作夢,夢中的我們是好或壞,都不是真實的。知道這個情形之後,我們繼續修心,不論境好或壞,都不要生起境好的快樂,或境不好的痛苦,不要有這樣的心產生。
下一句「二事捨命護」,「二事」指總的誓言和一般的誓言。所謂總的誓言,就是對輪迴的出離心、對三寶的皈依心,對於業果要知道好的要做、壞的要捨。以及一般的誓言,就是修心的誓言。對這兩個誓言要看得比我們的生命還珍貴,當性命和這兩個誓言作抉擇時,一定要保護誓言,甚至捨掉性命也沒關係。佛陀曾經說過:性命沒了沒關係,只是這一世的性命沒了,如果違背了誓言,也就是犯戒時,就不像我們捨掉性命這麼簡單。佛陀說:如果犯戒,將會幾萬世沒辦法得到人身,會投生在地獄等三惡道中。所以說犯戒與捨掉性命是不一樣的,我們一定要非常重視戒律和誓言,一定要好好持守,絕對不要違犯。
接著看第123頁「當學三種難」,有三種困難,第一是煩惱剛剛生起時,我們要知道是困難的。我們的心不管什麼時候,都有貪、瞋、痴等種種煩惱,到底心是如何生起這些煩惱的,我們也不知道。譬如我們如果住在很臭的地方,剛開始會覺得很臭無法適應,但是在這臭的地方住久了之後,就聞不出臭味了。就像這樣,我們已經很習慣這些煩惱,煩惱是如何產生的,我們也都不知道。所以煩惱產生時,很難知道煩惱已經生起,因此我們要很努力地想辦法知道煩惱已經生起。第二種困難,當煩惱已經產生,要去除煩惱也同樣很困難。很大、很粗的煩惱,要知道、要去除比較容易,但是很微細的煩惱,我們連它產生出來都不知道,想要去除它更是不可能。譬如有人傷害我們,我們生起要傷害他的想法。當他第一次傷害我們時,我們可能會想不要傷害他,覺得他很可憐、對他生起悲心,他如果只傷害我們一次,我們可能會這麼想。第二次傷害我們時,我們可能也有辦法這麼想。但是到了第三次,可能就無法再忍耐了,無法對他修悲心與菩提心。其實看自己就知道,別人傷害我們一次、二次、三次可能還有辦法忍,但是不管什麼時候他都這麼做時,我們就很難忍。所以這告訴我們,不管什麼時候都欺負、傷害我們的人,我們都要忍,要對他修悲心、菩提心。第三種困難,要將煩惱的相續流去掉非常困難(煩惱就像水流一般,不斷地流)。要將像水流一般的煩惱流斷除,在小乘來講就是要證得阿羅漢果,在大乘要證得第一地菩薩的果位,才有辦法將煩惱流去除。想要煩惱不要現前,也要到加行道才有辦法將粗的煩惱去除。雖然要將水流一般的煩惱去除很不簡單,但是我們也要想辦法努力地去做、去修。
第二句「取三主要因」。第一個因,我們能夠看到、遇到好的上師,依止好的上師。第二個因,對於好的善知識、上師要有信心,並且要有智慧,對於何者應取、何者應捨,要有能夠分辨的智慧。第三個因,要具足修持的順緣。如果這三個因都具足,祈求一切眾生都像我一樣具足這三因。如果這三個因不具足時,就想其他很多人也像我一樣,沒辦法修持正法,修持正法的順緣不具足,希望這些人的痛苦都在我身上成熟,他們都可以具足修持的順緣。在這時候也要修持,將自己好的給別人,將別人不好的取來,在我們身上成熟。第三句「修三無失壞」,大乘的所有一切功德,都視我們對上師有信心或沒有信心,如果我們對於上師、善知識有虔誠心、有信心,大乘的功德就有辦法產生出來。這裡也有三個要點,第一是對上師的虔誠心、信心不論何時都不要退失。不只是因為對上師要有信心、虔誠心、恭敬心,所以我就是要這麼做,不只是如此。我們一定要知道為什麼要對上師有信心、恭敬心、虔誠心,如果知道上師、善知識的恩德、功德時,自然會對他生起信心、恭敬心與虔誠心。第二點,對於我們的修心絕對不要退失,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修持的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法的根本,所以不論何時都要精進修持菩提心。我們知道菩提心非常重要、非常好,不要只是知道而已,既然知道菩提心很好、很重要就要去做、去修持。從經典中知道,菩提心有很多好處,對菩提心的修持產生很歡喜的心,很精進地修持菩提心。第三點,不論是小乘、大乘所有要學的,都要精進學習,不要退轉。要有慚愧心,心經常要小心謹慎,不要有放逸的情形,透過這樣來保持所有要學習的學處。我們說不要退失學處,其實和守戒是一樣的,守戒是我們一切修持的基礎。如果我們煮了很好吃、很營養的食物,盛裝食物的盤子一定要很乾淨,如果盤子不乾淨,煮得再好吃也沒有用。所以一定不要退失學處。
第四句「成就三無離」,意思是身、口、意三門不要離開善,身的善有哪些?其中一個是供養三寶,我們吃飯之前先供養三寶,這是我們皈依後一定要做的,修持菩提心時,這也是我們要學習、要做的,對我們而言也是行善,這是很簡單的事情,可以這麼做是非常好的,希望大家吃飯之前先供養三寶,不要忘記。有時候我們特別準備水果、花等供養三寶,或是供養護法,頂禮、經行等都是身的善。口的善就是唸阿彌陀佛、六字大明咒等等,或是讚嘆諸佛菩薩的功德,這些都是屬於口的善。意的善就是按照修心七要來修持等等的善。
(課本126頁)「於境無黨修,遍徹底善習」,意思是對於境不要有親人或仇人的差別,也不要有眾生或非眾生的差別,都要平等對待,對他們修持菩提心。不能夠對親人就很好,對仇人就生氣,不要有這樣的分別,要平等地修心。對眾生與非眾生也一樣要平等,不能夠對眾生的傷害有辦法生出悲心,對非眾生的傷害就無法忍耐,要一樣對待。有時候我們對物質也會生氣,例如煮茶時被鍋子燙到,就對鍋子生氣,把鍋子丟掉。過去有一位出家眾,走路時袈裟碰到荊棘,他非常生氣,就因為他生氣這個荊棘將他的袈裟勾到,因為這樣而墮入地獄。即使非眾生傷害到我們,也有很多人會起煩惱、生氣。我們不要這樣,一個修心的人,不論是眾生或非眾生傷害我們,都要平等、要有辦法忍受。如果是因為眾生傷害我們而生氣還說的過去,對於無心的東西傷害了我們,為什麼要生氣呢?其實是應該氣自己。在我的故鄉也常常聽到,一對夫妻吵架就將所有的碗盤摔破,在西藏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在這裡是不是也有這種情形?其實這都是要忍耐。我們要想:對非眾生生氣、破壞它,對我們沒有好處。能夠想到這個道理時就有辦法忍。所以一個修心的人,不論是有心的眾生或無心的眾生,內外所有一切都要平等、修心。一般來說,修忍非常重要。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過,沒有比瞋還大的罪業,也沒有任何苦行能夠與忍相比。我們如果沒有生菩提心行善,所行的很多善業,只要一個瞋心的念頭生起,過去所有沒有具菩提心所行的善業,都會被瞋心毀掉。我們知道瞋心的傷害是這麼大,像我們這樣一個凡夫還會有善嗎?所以一定要忍,不要生起瞋心,不管何時都要修持忍來對治瞋心。上次也有說過,不管做任何善事之前,一定要生起菩提心,做完後要將善迴向菩提,希望眾生能夠依著這個善得到佛果。如果這麼做,瞋心就沒辦法破壞所行的善。「於怨敵恆修」,在一開始對親人修忍,之後對於仇人、傷害我們的人也要修忍。對傷害我們的人,或是傷害我們父母的人,要能夠對他們生起悲心、慈心,用這樣來修我們的心。
「不依賴餘緣」,當我們具足順緣、有時間的時候,就修持修心的教法。沒時間或不具足順緣時,就將修心教法放在一邊。今天做了很多事情,很累了沒辦法修,就先將修心教法放著。當我今天身體不錯、有時間,才將修心七要的教法拿出來看一看、修一修。我們不要有這樣的分別,不管身體好或不好,順緣具不具足,有時間、沒時間,我們的心都要放在法中,按照法來修持。這是過去噶當巴的修行者,按照他們的經驗與體驗所說出來的教法。一般而言,出家眾修行的時間比在家眾多,出家眾不用做世間的事業,尤其是過去噶當巴的修行者,真正非常精進於菩提心的修持,從他們的口中說出,不管有沒有時間、身體好不好、條件好不好,不論何時都修持菩提心。你們都是有家庭要照顧、有事業要做,不用說你們很困難,連我出家人要照他說的修持也不簡單。但是各位不要想這樣做很困難、做不到,就將它放下,不要這樣。我們盡自己的力量,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夠修持多少就修持多少。我們盡量將修持的時間拉長一點點,修持菩提心的時間多一點點,雖然沒辦法百分之百做到,但是盡我們的能力去做。寂天菩薩曾說過,在我們修持布施時,一開始沒辦法布施很多,就先從我們要吃的菜來布施,布施習慣之後,甚至要布施妻子、丈夫、小孩都有辦法,甚至連自己的頭、手、腳要給別人也能夠做到。所以一開始布施時,從自己可以做到的,我們覺得不是很重要的東西開始布施。寂天菩薩也說一開始不能先從自己身體的頭、手、腳布施。剛才說修心七要,是依照過去噶當巴修行者的修行經驗所說出來的,對我們來說非常困難,但是不要因為困難就將它放下,即使是百分之一、百分之二,我們都要盡量去做。
「今當修主要」,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輪迴?從無始以來,因為無法修持佛法,所以到現在還在輪迴中。現在我得到這麼珍貴的人身,一定要好好利用,我要使得人身很有意義,要好好地修持。佛法有講和修,我們要以修為主,並且以今生修為最主要。現在不修,將來還有沒有機會不知道,在這時候就要好好把握,如法清淨地修持。
「不應顛倒」,有六種顛倒,第一種是「忍的顛倒」,對於修持上的困難無法忍,卻對照顧親人、降伏敵人的痛苦可以忍,這就是顛倒的忍。照顧親人、降伏敵人的痛苦,只是這一世的問題。修持則是能夠利益這一世及未來生生世世,對於修持所遇到的痛苦無法忍,卻可以忍耐只為了這一世的痛苦,這種忍就是顛倒的忍。
第二種是「想的顛倒」,不想為了未來生生世世修持,只想要這一世的富裕,這就是想法的顛倒。在做生意時做不好,一直想要如何把生意做好,心中所想的都是生意。但是修持的時候,卻沒有像要把生意做好的這種想法。過去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出家眾忘了他的一樣東西放在哪裡,他想了一個辦法,可以讓他想起東西放在哪裡,就是拿經書出來看就可以想起來!意思是他開始念經時,心中就開始東想西想,這樣就可以想起來了!這雖然是個故事,但是實際上確是這樣。我們一定要很注意自己心裡在想什麼,心散亂時盡量要將心拉回來,如果沒有看著念頭,確實會嘴巴唸經,心中卻胡思亂想。看自己是不是有真正追求的心,如果沒有,嘴巴唸經心中就東想西想。有人在聽法時,追求的心不是很強,聽一聽就會開始打瞌睡。可是做生意時,可能就不會這樣。也就是說,所想所追求的不要顛倒。
第三種「味的顛倒」,不想嚐法味,卻想嚐遍世間一切美色、悅音等妙欲的味道,這就是味的顛倒。一個修心的人,想著自己曾看過的一齣戲非常好看,很想再看。或是曾經吃過的東西非常好吃,很想再吃。這樣就是味的顛倒。
第四種「悲心的顛倒」,對造惡業的人不生起悲心,卻對修苦行的修行者生起悲心,這就是悲心的顛倒。對於一個修行者受苦,我們不用對他生起悲心,覺得他很可憐,這樣的悲心稱為顛倒的悲心。過去密勒日巴尊者在山裡修行,有一段時間因為吃得很少,所以很瘦,又因為吃一種植物,所以身體變成綠色的。有幾個女孩子走到他修行的地方,她們說:真可憐!希望我生生世世都不要像他這樣!密勒日巴尊者聽到她們說的話,心想:你們這些女孩子真是可憐,得到人身卻不知道要修行,心都散亂在世間八法上。密勒日巴尊者說:妳們不用發這樣的願,希望將來不要像我這樣,妳們不可能像我一樣!這意思是如果看到有人為法修持而受苦,我們不用對他生起可憐的心,要想這是很殊勝,對他生起信心、讚嘆心。
第五種「營求的顛倒」,對於依靠我們的親人,沒有教他們要修持,卻教他們做世間事。父母、配偶、子女等,若是他想修行,我們卻教他不要修行,應該去做世間的事業,這就是顛倒的營求。雖然你教他不要學習佛法,去做世間的事情,這樣對他眼前是有一點幫助,但是做世間的事業時,難免會有貪、瞋、競爭、嫉妒等煩惱產生,對他的來世是一種傷害。如果不要有營求的顛倒,就要像阿尼這樣,請法師到這裡來跟大家講課,雖然現在對大家的幫助不是很大,但是在各位心中都種下善的種子,知道法是什麼,這樣對大家的解脫是有幫助的。我們可能會想,我幫助了一個朋友讓他賺大錢,會覺得對他是很大的幫助。但是依照佛法來想,最究竟的幫助是讓他知道佛法,因為佛法讓他走上解脫的道路,這才是最究竟的幫助。
第六種是「隨喜的顛倒」,我們要隨喜的是三世所有一切善,對三世的一切善沒有生起歡喜心,卻對仇人受到痛苦生起歡喜心,這就是顛倒的隨喜。戰爭時某一方是我們喜歡的,當他戰贏時我們就生起歡喜心,這就是顛倒的隨喜。隨喜對的時候,功德很大,隨喜不對時,傷害也很大。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做很大的善業時,生起隨喜心,我們也會得到很大的善。看到別人做很大的惡,比如把某個我們不喜歡的人殺死,我們就生起歡喜心,雖然我們沒有殺人,我們也是造了殺人的大惡業。所以在懺悔文中,除了懺悔自己所造的惡業,還有教別人造的惡業,和隨喜別人造的惡業,這都是要懺悔的。隨喜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我們在無意中造了很大的惡業,當我們的親人去傷害了我們不喜歡的人,或是將他殺死,我們感到很高興,這就是隨喜的顛倒,很多時候是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造了很大的惡業。在大乘中,對善的隨喜是一個非常好的口訣,我們一定要記得,按照這樣去做,是很方便的,對真正的善要生起隨喜心。
一開始我們要觀察,觀察自己能夠做什麼樣的修持,按照我們所觀察的,決定之後要好好地修持。譬如一開始可能決定要做十萬遍大禮拜的修持,拜了幾百次之後,覺得很困難,沒辦法完成十萬遍,就先放下。後來又覺得修心七要還不錯,要開始修心,修一修又覺得很困難,又將它放下。接下來想要唸百字明咒…。一個沒做完就換另一個,結果什麼法也修不好。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不用一開始就決定要做很多很多,按照自己的力量訂一個目標,從頭到尾都做完後再做另一個。修持時不要三心兩意,一旦確定之後就去做。其實不只是修行,不管做什麼事情一定要下定決心去做,西藏人說:如果有兩心,事情絕對做不好。不管做什麼事,修行也好、世間法也好,要下定決心做到好。
煩惱絕對是要去除的,但是沒辦法一開始就去除,我們要盡最大力量將煩惱去除。比如我們要將心中的瞋去除,盡量修忍,修持一段時間後覺得應該修持得不錯,應該已經將瞋去除了,就到傷害我的境前面試試看,這時如果真的都沒有生起瞋心,確實瞋已經沒有了。比如發願不要喝酒,也很努力地將酒戒除,一段時間後想到酒真得覺得討厭,這時就要到酒店去,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完全不想喝酒,如果真的完全不想喝,酒就真的是戒除了。如果還是想喝,就要想喝酒的壞處。如果你覺得自己修得不錯,已經將自己的過失去除了,就要看真正對境時是不是真正能去除。
(課本第131頁)「不思功勞」,當我們修持菩提心一段時間之後,也利益其他眾生,就覺得自己修心修得不錯,我們不要有這種念頭。或是到處跟人誇燿自己修心修得很好,像這樣會增長我慢的心,絕對不要有這種情形。真正修持得不錯時,應該更加謙虛,隱藏自己,繼續修持。如果到處跟人誇耀自己修得有多好、懂得很多,這樣會產生障礙。一個已經受了菩薩戒,成為一位菩薩的人,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益其他眾生。在利益眾生的同時,不要到處誇耀自己做了什麼事情,這是一位菩薩不應該做的事。
「不應暴戾」,在眾人面前,有人當眾說自己的不是,這時不要馬上生氣。「不輕喜怒」,如果他人對我們稍微好一點,就高興得不得了,或是他人稍微對我們不好,馬上就翻臉,我們不要這樣。如果我們遇到任何情境,隨時喜、怒就表現出來,這樣他人沒辦法跟我們做朋友,很難跟我們相處。「莫著聲譽」,如果稍微幫助他人一點點,就想要求他人要如何如何,這是修心的人不可以做的。當我們幫助他人時,不要到處宣揚,希望他人讚嘆我們是一個好人,或是自己稍微有一點修持,就四處宣揚,希望他人讚嘆我們,不要有這種想法和做法。比如我們知道一點佛法就去跟他人講,要讓他人知道自己懂很多法、有辦法教人,絕對不要有這種心。能夠跟他人說佛法,是真正希望他能夠知道佛法、從佛法得到利益,完全是為了利他而說,這樣才可以。當我們利益他人時,不要為了自己的名和利,完全沒有名利的追求,完全是為了利益他人,這樣才可以。
以上七個要點已經講完,接著文中「將此五濁世,轉為菩提道,教授甘露藏,從金洲傳來。」五濁世指時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先說命濁,一開始在這個世間的有情是無量壽,慢慢地人的壽命越來越短,到釋迦牟尼佛時,人的壽命是一百歲,現在的人壽命約八十歲,這是因為我們的福德越來越薄,所以壽命越來越短,這就是命濁。所謂時濁,過去很好的圓滿劫時代,不用耕作,地上自然長出穀物,隨時要吃就去採收。漸漸地時代越來越差,我們一定要耕種才會有收成,甚至到後來,耕種都不一定有收成。現代我們需要很多的設備,才有辦法生活。所謂煩惱濁,在這個世間剛形成時,人的煩惱非常少,根本不需要吃,光是聞味道就飽了。那時的男女也沒有愛欲,也沒有分這是我的、那是他的,沒有這樣的分別。到現在這些都產生了,煩惱越來越重。所謂見濁,過去宗教間只有看法的不同而已,一般社會上並沒有意見不同的紛爭。越接近現代,社會上的意見很多,意見相同的就聚在一起,意見不同就起紛爭,有很多紛爭產生。佛陀曾說過:出家眾可以在見上辯論,但是不可以為了衣食而辯論,世間人可以為了衣食辯論。但是在現代,有很多出家眾為了生活,和一般在家眾沒什麼差別。過去佛陀時代,到了中午吃飯時間,有施主送飯過來或是自己出去托缽,這樣就可以過一天。漸漸地到了現代,出家眾也和在家眾一樣有積蓄,在過去是沒有這種情形的。這就是見濁。所謂眾生濁,過去的人智慧較高,現代的人智慧較差。過去釋迦牟尼佛說法之後,根本不需要有人寫下來,他們就可以全部記在心中。後來龍樹、無著他們可以為佛陀說的經典做解釋。到了現代,沒有人可以聽完馬上記得,或是像過去祖師們寫這麼大的論著。過去的人行為也都非常好,漸漸地人們的行為越來越不好,甚至連穿著也越來越差。以上是五濁惡世的意思。
在這個時代,要將這些惡緣轉為修持的道路,這個教法是從金洲上師傳下來的。一般而言,排泄物是不好的、要倒掉的,但是它是很好的肥料。就像這個比喻,一般而言煩惱、惡緣是不好的,但是有修心的教法時,我們有辦法將煩惱、惡緣都轉變成好的。以上修心七要的教法已經全部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