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7/25 02:30:35
學習次第 : 進階

修心七要(七)2011.11.11  

索南辛格堪布  講授

 

跟以前所講的一樣,首先要生起純淨、好的動機聽聞,我們聽聞學習修心七要,最主要是希望自己獲得到利益,也能夠利益其他眾生,甚至能夠利益佛陀教法,不只是聽聞,我們也想依照所聽聞的教法,盡自己的力量去修持,我們也祈請阿底峽尊者等的上師、三寶加持,讓自己真的能夠按照這個教法來修持。

 

今天要講的是修心七要中的第五要,修心所成之量,也就是修心修成的徵兆。修心修成的量是什麼樣的情形,我們要知道一些,如果知道的話對修持是有幫助的。(課本第101頁)「諸法攝一要」,佛陀講了很多很多法,小乘法、大乘法,甚至有時候佛現出很憤怒的像,來教化調伏眾生,有時候佛自己不說,就加持觀世音菩薩,讓觀世音菩薩來說法。其實佛陀講了這麼多法,可以歸納為一個要點。佛陀講了這麼多法,最主要就是要幫助眾生,讓眾生脫離痛苦,這些法就是要來對治眾生的苦。想要把苦去除掉,就要把苦因去除掉,苦因是什麼?其實就是煩惱。我們可以講佛陀講的所有一切法,就是要來對治眾生的煩惱,說法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有時候佛陀會很直接地告訴我們,煩惱對我們是有害的,一定要斷除,並且也講了斷除的方法。有時候佛陀會對某些眾生講不用斷煩惱,如果有情知道怎麼樣用煩惱,佛陀會告訴他把煩惱轉成為道,比如以貪為道、以瞋為道,透過這樣的方法可以把痛苦去除掉。有些人非常地瞋,很容易生氣,佛陀為了要攝受極瞋的有情眾生,會現出很憤怒的相來攝受他,透過這樣的方法讓眾生將痛苦去除。有些是非常貪,貪到沒辦法將貪斷除,佛會現出貪的相來攝受他,讓他以貪為道,脫離痛苦。不管佛是直接說也好,或是用各種相來渡化,最主要是要讓眾生去除煩惱,這些方法都是要讓眾生對治煩惱,煩惱的根本就是我執,最主要是要讓眾生依著這些方法將我執去除。

 

有很多人說自己是在修持佛法的人,但卻不知道佛為什麼說了這些法,所以就有人會說小乘的法好,有人說大乘的法好,或是說大乘裡面的某某法好、某某法不好,其實這是對於修心的量不知道,佛陀所說的教法都是在對治眾生的煩惱、我執,只是有些人適合某些法,有些人適合其他的法,所以對於佛陀所講的一切法,都要起淨相心,要視所有一切法都是清淨的,因為每個人的清淨不一樣,每個人的能力、程度不同,所以有些法適合某些人,有些法適合其他人,我們應該對法生起清淨的心。如果知道「諸法攝一要」的道理時,就能視所有一切法都是清淨的。簡單來講,苦的根本是煩惱,苦是來自於煩惱,為什麼會有煩惱?是因為我執。所以佛陀所講所有一切法,總而言之就是要來對治我執,「諸法攝一要」就是這個意思。

 

剛才講的意思並不是大、小乘沒有差別,就甚深與不甚深來講,大乘要比小乘來得深,大乘的法心量也比較廣大,所得到的果也是比較大的。但是要看種性,有些人是小乘的種性,不管大乘法再深對他都沒有幫助、都沒有用,從他的業來看也好,從因緣來看也好,再深的大乘法對他都沒有用時,小乘法對他就是最深的。我們說自己是一個修行者,一個修行者不能講這個法是好的、另一個法是不好的,對於一個修行者來說是不能這麼說的。

 

看下一句「二證取上首」,當我們修心修得不錯時,有兩種的證明,一個是他人,一個是自己。人有各式各樣,有些人讚嘆你,這有時是奉承你,說你修持得很好、是一個很好的修行者,這樣是不能夠作為你修持得很好的證明。如果你真的修持得不錯,從你表現出來的情形來看,他人是真的隨喜,不是奉承你,而是心口合一地讚嘆你,像這種情形,他就能夠證明你修持修得很好,也可以說是你修持得好的證人。這也是在提醒自己,有時候自己做得對或不對、好或不好,因為這樣的緣,由他人來告訴自己這樣是可以的,按照這樣繼續做,但也要提醒自己不能夠生起慢心。還有另外一個證人就是自己,最主要是自己的心和三寶,自己來看自己,如果不錯的話,不管別人有沒有讚嘆都沒有關係,別人讚嘆時謝謝他,沒有人讚嘆時自己知道自己的情況,這才是最重要的證人。其實自己是最知道自己的,如果遇到很不好的情況時,自己能夠知道是業果,自己過去所造的惡業,自己能承受、接受這樣的狀況,這樣算是修得不錯。還有當遇到很好的情形時,也知道是自己過去行善的結果,也不用太過高興,本來行善就是會有好的結果,如果在這時候能知道這個道理,不至於高興到喜極而泣,或是沒辦法控制而跳躍,這種情形就不會發生。

 

第三句「恆當依歡喜」。還有一個能判斷你修持得很好,就是不管遇到好的狀況、或不好的狀況,你的心都是一樣、都是非常歡喜的。如果能夠不管什麼境,好境也好、壞境也好,心情都能保持歡喜的話,那表示你修心修得不錯。我們都知道,一個不相信業果的人,遇到很糟的情形時,會做出很多不好的事情來,甚至會自我了斷,這種情形就是他不相信業果,尤其是沒有修心的修持。一個修心修得好的人,不管遇到多少的艱辛、痛苦、困難,都不會非常地痛苦難過,他會知道把這個情境當成是修行的助緣,過去我們也講過把惡緣轉成為道,我們要知道,當你痛苦或是害怕時,如果越加害怕、痛苦,這害怕、痛苦不會減少,只會更增加而已。如果想無所謂,我能夠將它當作是修行的助緣,我利用它來幫助我修心,那麼這可以說是修心修得好的徵兆。如果能夠這樣,好境當然是喜悅的,甚至在困境、碰到惡緣時,你的內心也都會是歡喜的,如果能夠做到這個程度,表示你修心修得不錯,這就是修心所成的量。

 

一個多少能夠依著修心教法修持的人,是有益於內心的寂靜,以及減少自己的痛苦、恐懼、害怕,當一個人遇到艱辛困苦時,從外表上看是非常辛苦的,遇到了很大的困境,但是對於一個平常有修持的人,其內心並不會有像外表上所呈現的苦,表面上身體所受的苦並不算苦,內心的不苦是比較看不見的。

 

之前我有一位上師,我曾經服侍他一段時間,他是一位很好的上師,他早上三點起床,功課做完之後,要是有時間就會見來見他的人,在我們看起來他真的是很辛苦,辛苦到旁邊的人看來是很難忍受的,因為來看他的人都一定是有痛苦,快樂的人是比較少,幾乎沒有,都是哪裡不對、哪裡痛苦、哪裡有什麼問題,像這樣要見這些人,我們在旁邊看了都覺得辛苦,有時候飯也來不及吃,甚至耽擱到睡覺的時間。他是一位有名的上師,一位很大的上師,像他這麼辛苦,要是我在他的位子,我覺得自己連一年的時間也做不到,因為實在是太過辛苦了。有一天和上師吃飯時,我很誠心地跟上師說:我看您實在是太辛苦了!他只說了一句話,讓我知道我之前的想法全都是錯的。他說:我一點也不辛苦,我來到這世間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幫助有情眾生,今天因為上師、三寶的恩德,讓我有能力幫助有情眾生,所以我覺得很快樂。這很清楚地讓我們知道,外在身體的苦並不是真正的苦,內心的苦才是真正的苦,外在的樂並不是真正的樂,內心的樂才是真正的樂。「恆當依歡喜」就是說一個修心修得好的人,不管碰到的境是好、是壞、是喜、是樂、是苦,這只是外相顯現出來的好壞、苦樂,一個人修心修得好時,內心都會是歡喜的。

 

下一句「散能住即成」,這也是在講修心修得好的情形。如果突然之間遇到意想不到的狀況,狀況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當遇到不好的狀況時,如果你修心修得好,馬上能跟修心結合在一起,不會非常地害怕,或是遇到很好的情形,是你意想不到的好時,也不會高興到極點,有時候我們高興到極點也會做出錯誤的事情。如果你修心修得好,在這樣的情境之下,馬上跟你的修心的修行結合在一起,在那時你不會驚慌害怕,也不會太過喜悅而做錯事情。在這時你馬上會想到業果,會想到這是三寶的恩德、三寶的願力,當你修心修得好時,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還是都能夠不慌不亂。

 

譬如你修持的確是修得很好,然後夢到一個好的夢,是一個好的徵兆,這種情形是應該感到高興,並沒有要你不能感到高興,應該要勉勵自己繼續這樣修。所不可以的是,當你修持得不錯,做一些好夢就非常高興,到處跟別人講,變成是一種誇耀,跟別人誇耀自己的修行,像這樣對自己的修行是沒有利益的,不但沒有利益,反而會是一種障礙,這樣很容易會招來魔的阻礙,也會因此把你帶入錯誤的道路上。

 

有很多人在剛開始修行的時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修行者、很好的上師或很好的出家僧眾,修行一段時間也修得不錯,閉關出來之後也有一些預知力,也有一些神通,但後來卻變成是追求名聲、追求恭敬利養的人,過去有的利他的心、慈悲心卻都不見了,像這種情形也有很多。在世間上也是一樣,有的過去大家是很好的朋友,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是可以値得我們信賴的,當他有名望了、有權勢了,事業做得不錯時,過去好朋友的情誼全部都不見了,我們在修行上絕對不要有這麼大的變化。以上這就是修心修得好的量、徵兆。

 

接著是第六個要點,修心的三昧耶,也可以說修心的誓言。這裡說到三昧耶、誓言,特別是一個在做修心修持的人,一定要受菩薩戒。其實菩薩戒是非常寬廣的,菩薩戒有分鈍根的人持守的菩薩戒,還有中等根器持守的菩薩戒,以及利根持守的菩薩戒,並不是受了菩薩戒之後所有的一切誓言都要守。受菩薩戒至少至少要持守的,就是為了利益眾生我要成佛,為了自他的利益我要成佛,這樣的心願一定要具有的,要發這樣的願,如果沒有這樣的願,你也得不到菩薩戒。這是一個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就得不到菩薩戒,在這個基礎之上,自己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情。比如你先有這樣好的動機,然後來行善,這樣就可以,這是最最起碼要具有的。要是沒有更大能力的話,能夠做到這一點也就可以了,這是佛陀親口所說的。自己要看自己的能力能夠做到多少,就承諾多少,不要看別人這樣做,我也要這樣做,當然可以視別人為榜樣,然後去學習,並不是別人能夠做,我也一定要這樣做,不是的,要看自己的能力能夠做多少,然後在諸佛菩薩面前承諾自己要怎麼怎麼做。承諾之後就不要違犯,按照自己所承諾般地去做,好好地持守。誓言就是在諸佛菩薩面前發誓承諾,這就是所謂三昧耶誓言,承諾了之後就不要違背,如果違背的話,就有違反你所發的誓願的過失。

 

密咒乘就不一樣了,一開始要看自己要不要接受灌頂,如果選擇去接受灌頂之後,就有一定要持守的三昧耶誓言。但菩薩戒不是,受菩薩戒之後,至少不要把為利眾生願成佛這樣的心願放棄,其他的戒律則依自己的能力,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像有些人在上師面前承諾不殺生,但是如果白天不殺生,生活會有問題,那就晚上戒殺。光是這樣承諾晚上戒殺,也有極大的利益,過去也有這樣的故事。

 

(課本第109頁)「恆學三總義」,要學的有三個,第一個是剛才所講的,你曾經做過什麼樣的承諾,承諾之後就不要違背。看自己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的承諾。可能有人會想承諾之後如果不做會有過失,不要承諾不是更好嗎?這樣就不會有過失。可能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這是完全不一樣的。當你有做過承諾,心中在諸佛菩薩面前發誓過要怎麼做,這是有很大利益的。如果一個沒有承諾的人,他所做的善,和一個在諸佛菩薩面前,承諾過要怎麼做的人,其所做的善,絕對是不一樣的。而且有承諾會讓你導向善,行善的機會也會更多。因為如果你沒有承諾,做或不做都可以、都沒有關係。承諾之後,你就不能這樣做,一定要那樣做。因為你的承諾,就會真正帶你到好的去處,讓你有更多機會行善。而且守戒、做承諾之後所行的善,其功德利益比不守戒的功德利益來得大。

 

第二個要學的是,不要狂妄。自己覺得自己修心修得不錯,要做給別人看,要顯現出來給別人看、向人誇耀,這是一個修心行者不能做的。其實沒有一個法會勝過修心的法,因為所有一切修持是決定於自己的心。比如你生病了,有人會說:你修心就好了,不用吃藥!的確修行到一個程度時,修持得好的話,是可以不用吃藥,透過自己的修行是可以好的。但是當自己的修行還沒有到生病時不用吃藥,靠自己修心的修行就能夠治好的階段,生病時還是要依照世間的方式看醫生吃藥。

 

在經典裡提到,的確一個受菩薩戒的人,依著菩薩道在修持的人,很有力量的神、龍也都應該向他頂禮,有些人修持還沒到這個程度,就認為自己今天受了菩薩戒,是修菩薩行的人,很有力量的神、地祇主或山神絕對傷不到我,就認為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比如有些是龍住的樹,很大膽地就去砍樹,你認為不會受影響,或是不恭敬當地的神祇,隨便的去挖地,這麼做之後,有可能傷到了龍族或地主,使你染上無法痊癒的疾病,像這種情形在過去是有很多的。如果你修行是到了這樣程度時,的確龍、神會恭敬你,向你頂禮,可是你修行還沒到達這個程度時,就自以為是,什麼事都敢做的話,這就是狂妄,一個修行者絕對不能做這種狂妄的事情。

 

第三個要學的,修心的行者絕對不要偏私。偏私就是對人可以忍,對動物就不能夠忍,不能有這種境的差別。比如向神供養,卻不佈施給窮困的人或動物,一個修行者不能夠這麼做,對於境不要有差別、偏私。以上就是「恆學三總義」,我們所要學的有三種的意義。

 

接著是「轉欲住本位」,這裡說的兩件事情「轉欲」和「住本位」。在做修心修持的人,像慈心、悲心、菩提心的修持,應該要盡量地去修,是沒有限度的,盡量地透過慈心、悲心、菩提心來改變自己,自己過去貪很重,就把貪去除掉,或是過去瞋很重,透過修心的教法把瞋去除。在心上要盡量的改變,將不好的去除。而「住本位」是說你的身不要像心這樣的改變,「住本位」指的是身。當你修心修得好時,你會得到很多心的功德,比如他心通或神境通等這些心上的功德。當你有這些心的功德產生時,身體也依著這樣起變化,這對你的修持是一個障礙。絕對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自以為是,然後跟別人格格不入,絕對不要有這種情形產生。不管你的見有多高,你的行為要跟一般人一樣,因為你是要幫助眾生、利益眾生,你身體所做的行為,要跟一般人一樣,才有辦法跟他人在一起,才能夠利益他人。

 

舉個例子來說,當你要改變一個小偷,最好剛開始跟他一起去偷東西,因為你跟他一起,所以他覺得你是他的好朋友、知己,當他認為你是好朋友時,再慢慢地帶領他,讓他不要再偷東西。比如面對一個偷習慣的慣竊,你就坐在一個很高的法座上,像一位很大的上師,就告訴他:你不能偷啊!如果你的能力很高就另當別論,如果你不是,又做出一位大上師的樣子,要用一兩句話就讓他完全改變,這是辦不到的,甚至下次他就不來看你了。

 

重點是一個修持好的人,的確是有神通、他心通,但是除非有必要他才會顯現,否則他是不會讓人知道他有神通的,如果不是,因為一些小小的事情就現神通,可以肯定他修持並非修得很好。希望各位修心修到很好的時候,當你有神通或他心通時,千萬不要用了神通,卻讓你墮入輪迴中,讓你沒辦法從輪迴中脫離出來。學修心七要的目的,是要讓你脫離輪迴,不要因為學了修心七要,有了神通之後,卻是讓你在輪迴中掉得更深、更沒辦法脫離。

 

(課本第112頁)「不應說殘支,全莫思他過」,我們修行是為了要去除自己的過失,去幫助別人。首先必須自己做得好,將自己過失去除之後,才有辦法去幫助別人,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不要說別人的不好,應該是先把自己的過失去除,不要說別人有什麼樣的缺點。如果你真的能夠看到別人的過錯,你也是存好心,是為了要幫助他去除他的過失,但是一般我們要看到他人的過失是困難的。這裡最主要是說,在修行的時候,應該要想一想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的過失才能夠去除,如果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沒辦法去除。當你去除自己的過失、缺點之後,才能真正的去幫助其他的有情眾生。如果自己的過失像須彌山那麼大、那麼高,自己都看不到,別人的過失像芥子這樣一點點,卻看的一清二楚,像這樣是沒辦法修得好的。

 

首先看自己的過失在哪裡,下面就講到「先淨重煩惱」,看自己有什麼樣的過失,過失中哪一個是最大的,自己在什麼樣的情境下缺失會出來,我們依照這樣去對治斷除。一個在修持的人,要是看到自己的貪著很重,就要去看自己貪著的對境是無常的,或是思維在開始時要取得它是不容易的,得到之後要守護它,不讓它失去也是困難的,當你失去時也是痛苦的,自己去想你貪著的境實際的情形,想它是無常,不論前中後哪一個階段,要守護都是很困難的,透過這樣的思維,就能去除內心中的貪著。要想境是這樣,我對它繼續貪著下去是沒有用,這樣貪著心就會減輕。若是要對治瞋就要修慈心,這些都是眼前對治的方法,並不是根除的方法。在一開始我們有說到「思諸法如夢」,看一切法像夢境一樣,像這樣思維,也發願、也像這樣禪修,漸漸地心中要是生起了無我的智慧、空性的智慧,這樣煩惱就能完全地斷除。

 

所以「先淨重煩惱」,先看自己的煩惱哪一個最粗重,我們就用方法先把它壓制下來,至於微細的煩惱,繼續修持空性,最後就能將這些煩惱全部斷除。有的人外表看起來像是修得已經沒有煩惱了,但內心中並不是這樣的,這種情形有很多,過去有一個禪修者在禪修,即將要修完時有人問說:你在修什麼呢?他回答:我在修忍辱。那人聽到他在修忍辱,就說:你去吃大便!他一聽便說:我又沒有犯什麼錯,你為什麼要我去吃大便!馬上就生氣起來了!

 

自己的煩惱什麼最重,自己要知道,知道之後並不是很快地去除,必須是慢慢來的。接著說「斷一切果求」,並不是說一切的果我們都不要去追求,像我們為了利益眾生,最究竟的佛果是必須要追求的。這裡的「斷一切果求」的意思是,不要因為做一兩次的禪修,就希望把自己心中的貪、瞋都斷除,或是僅供養一兩次諸佛菩薩、諸天神,就希望自己所想要的都獲得,如果這麼做對修行是會有障礙的。一般來講,修行時心必須要不急躁,要溫和的,特別是一個修心的人,心更是要不急躁。我們是為了要去除煩惱才來修持,當我們一直修持,可是所遇到的苦卻是沒有減少,在這時你千萬不要對你的修持有任何的懷疑、失去信心,還是要繼續修持,不管你遇到多少困境,要想這是自己過去所造惡業的結果,我還是要繼續修持。當你修行得不錯之後,不要想得到很好的名聲,得到很多人的恭敬、供養,你不要去追求這樣的果。其實你修行就是一個好因,好因就一定會得到好的結果,這是定律、鐵律,因為修行的善因,好的果不用求,它自然就會來的。

 

下面說到「棄捨毒食」,要是這樣的期望不去除,就會變成是有毒的食物。要是我們因為貪著食物的味道,而去吃具有毒的食物,輕則身體不舒服,重則死亡。我們吃東西是為了要滋養身體,就像吃食物能夠利益自己的身體一樣,我們修持佛陀教法最主要是去除痛苦,能夠自利也能夠利他。如果在修持時,根本不用求的你卻去求,要求名聲、恭敬、利養,而且生起我慢,那這個法對你就沒有利益,不但沒有利益反而害了你,反而變成是輪迴的因,不但沒有利用法使你去除痛苦,反而依著法造了苦因。在我們沒有入佛門前,不知道大、小乘是什麼,差別又是什麼,有什麼樣的派別,在還沒有學習藏傳佛教之前,也不知道紅、白、黃、花教是什麼,之後入佛門了,知道什麼是小乘、大乘的差別,就說我大乘法是好的,你小乘法是不好的,或是入了藏傳佛教之後,知道了四大教派是什麼,就說我黃教是好的,其他教派都是不好的。如果因為你入了佛門,就有這樣的分別,認為我的是好的、他的是不好的,這樣入佛門並沒有幫助到你,反而是害了你。這就變成是帶毒的食物,這種情形有很多。像有些人問:你是哪一派的?你回答:我是薩迦派的。但是薩迦派是什麼樣的情形呢?卻完全不知道。只知道我是薩迦派,薩迦派最好,其他都不好。一個修行人絕對不能這麼做。

 

下一句「莫學直報」,要是一個人能夠正直,就會是一個很好的人。要是我們遇到有人在破壞佛教、擾亂社會,或是在朋友間製造問題、製造爭論,碰到這樣的人的時候,要是有能力幫助他,絕對不要想我是一個菩薩,菩薩要利益他人絕對不要傷害他人,這時不能這麼想。要是碰到破壞佛法的人,有能力的話要用誅法遮止。這最主要在自己的動機上,行為不是重點。如果你看到有人入了邪道,你心中為了要利益他,縱使你的行為顯示出來是憤怒或粗暴的行為,你也都應該要去做,主要是不要讓他入到邪道中。像過去文殊菩薩對舍利子的五百位學生說大乘法,他也知道這五百位學生會因此入到地獄道,他還是說了。雖然暫時墮入地獄道,但時間非常短,很快地從地獄道解脫出來,在人道中遇到大乘教法,修持大乘教法之後,成為能夠利益無量眾生及教法的善知識。舍利子的這五百位學生都有大乘的種性,如果依照舍利弗所講的法去修持,很快就能得到小乘的阿羅漢果,因為他們在這修持道上已經修持很久了。文殊菩薩想,要是他們得到阿羅漢果,會在阿羅漢果上住很長的時間,這樣他們會沒辦法利益很多的有情眾生,也沒有機會累積福德。因此文殊菩薩就對他們講大乘法,文殊菩薩很會說,加上他們有大乘的種子在裡面,所以當他們一聽到文殊菩薩講大乘法,他們就說:這才是法,過去老師舍利子教的並不是甚深的教法。他們內心產生這種不好的想法,對於過去的老師失去信心,有這種錯誤的想法,因為這個緣故墮到地獄道。從這個故事我們要知道的是,給我們灌頂過的上師,我們要視他是清淨的,絕對不能說這個上師不好,尤其是講密乘法的上師,更是不能去看他的過失,這樣對自己是不好的。因為舍利子有神通,他知道這五百位弟子都到地獄道去了,他很不安就去跟佛陀稟報,佛陀說:你不用擔心,雖然你的智慧很高,但不管你的智慧多高,都比不上文殊菩薩的智慧,他們會有好的結果,不用擔心。就像佛所講的,這些人後來很快地從地獄道出來,遇到大乘教法,利益很多眾生,也利益佛教。

 

這裡也告訴我們,一個修學修心七要的人,不要太過溫和,有時候為了要利益他人,必須現出強硬的態度、行為,這完全決定在我們內心的動機、起心動念。有些人學菩薩道學得太過溫和了,也不管小孩子,把孩子慣壞了,結果小孩的前途也沒了,也有這種情形,所以不要一直都是非常溫和。

 

「莫發惡語,勿候險阻,莫刺心處」,其實這幾句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說法不同。像打官司時一樣,覺得自己是有理由的、有道理的,對方是沒有理由的、是錯的,像這樣的爭論,主要是要讓自己贏、讓別人輸。「莫發惡語」指有爭論的情形時,要讓自己贏、要讓別人輸,這跟一個受菩薩戒的菩薩,其學處、行為是相違反的,因為一個菩薩最主要是要看重他人、輕視自己,如果求的是要自己贏而別人輸,這和菩薩的修持是相違背的。其實一個行菩薩道的菩薩,不需要用行為、語言讓別人輸,你自己就會是贏的,你根本不用別人輸,你就是贏的。菩薩就是別人也不會輸,而你也會贏。「勿候險阻」,不要等待機會讓對方輸、自己贏。「莫刺心處」,不要一直等待機會,找到對方過失時,重擊他的過失,讓他輸而你贏,一個行菩薩道的人絕對不能這麼做,不用這麼做你自然就會贏的。一個行菩薩道的菩薩,要是透過這樣讓對方失敗,外表上看起來是你贏了,但實際上是你輸了。

 

「犛載莫移牛」,犛是母犛牛和牛交配所生的孩子,力氣很大,這種母的牛的牛奶比其他的牛還要來的多,牠對西藏人的貢獻是非常大的,這種牛的承載力非常大,一般的牛沒辦法像這種牛。這裡意思是說,一個沒有能力做事的人,不要把事情加諸在他身上,讓他去做。同樣地,一個沒有能力救護我們的世間的神,我們不要祈求祂的救護,一般世間神沒有能力救護我們脫離輪迴的痛苦,我們就不要把責任加在他身上。我們供養祂,可以祈求眼前的幫助,不要祈求祂救護我們脫離輪迴的痛苦。一個沒有遠謀的人,不要去和他商討,跟他討論不會有好的結果。行菩薩道時,一個不恰當的對象,不要對他有所期待。如果對一個不恰當、不適宜的對象有所期待,對自己是有障礙的。因為對於一個不恰當的對象有所期待時,他根本辦不到,你又對他生氣,這樣對於自己的菩薩行是有傷害的。

 

「不爭先得」,一個修行者不要急,要溫和。比如今天有一件好事,馬上就說:這是我做的!或是有一件不好的事,馬上就說:那是他做的!絕對不要這樣急躁。要多多地思維,不要不經思考就做決定。要是這樣急躁,世間的事情就做不好,也就沒辦法成為一位菩薩,因為行菩薩道必須跟世間的事相配合。還有,人都是會有錯誤的,當他人有錯誤時,絕對不要因為這個錯誤打擊他,讓他沒辦法站起來。要是能夠幫助他,應該要教導他,讓他依著這個錯誤、過失能夠學習到,讓他將來能夠更好。不要太過奉承,也就是說感恩的話太過分也是不好的。我們在世間生存必須互相依賴,這是沒有錯的,對於別人的恩德我們要知道,不但知道也要適時地表示謝意,但是如果你說得太過、太多,就變成要求對方給你更多。比如有人幫我們倒一杯茶,我們說:謝謝你幫我倒茶。這樣你的感謝表達了,對方也知道了,如果因為一杯茶一再地感謝,就變成你在要求對方要給得更多。不管做什麼事,適可而止,不要太過。

 

「不作經懺」,意思是不需要修忍,你卻修忍,不需要修悲心,卻生起悲心。明知道將來自己會受苦也會危害社會的,還忍受艱辛痛苦地去做,像這樣是不可以的。不需要生悲心時卻生起悲心,就像有些人修行時遇到艱辛痛苦,或在學習上遇到艱辛痛苦,你就說:哎呀!太辛苦了,你不要這樣做!這樣就是在阻礙他,因為看到他的辛苦,不忍心看他受苦,反而是讓他沒辦法得到終究的好結果,這時應該幫助他,讓他繼續修行才是。

 

「天莫成魔」,一般人求神拜佛,主要是為了讓自己世間的事情順利,要是方法不對,本來是要讓神高興的,結果卻讓神不高興,反而變成魔來阻礙你。就如同這個比喻,我們修學修心七要,主要是為了讓自己的菩提心增長,讓自己心中的慈心增長,去除我慢、去除我執,要是修持修心的教法,你有一些的覺受和證量之後就生起慢心,去輕視他人,像這樣你所做的修心的修持,不但沒有對治我執,反而是幫助了我執的增長。就像這個比喻,不要讓神成為魔,我們修心的修持,不但沒有幫助到我們,反而傷害了我們,千萬不要這樣做。

 

 

「樂因莫苦求」,我們修行主要是為了獲得到快樂,不要修行沒有讓你獲得到快樂,反而變成是痛苦。一個修心的行者,修持之後有一些的能力,不要因為某某人或非人是不好的,就唸很威猛的咒語除掉他,讓對方產生很大的痛苦,一個修心行者絕對不能這麼做的。有些傷害人或其他有情眾生的非人,是因為過去惡業的關係,使得他傷害有情眾生,其實他跟我們一樣都是不想要痛苦、想要快樂的,像這樣的有情眾生,應該對他生起慈心、悲心,將他引到善的道路上,絕對不能用猛咒誅除他們,因為表面上看起來是傷害到他們,但終究是傷害到自己。像有人為了得到眼前的快樂,去喝酒、賭博,終究是讓自己更加的痛苦,所以一個修行者也不要因為眼前的樂,而做了一些事情,讓自己終究是受苦的。一個入了佛門的人,對佛法、三寶有了信心之後,尤其是像我們現在修持修心七要、菩提心的教法,應該像之前所說的「恆當依歡喜」,不管是眼前也好,究竟也好,都應當是歡喜的,不只要自己歡喜,他人也都能歡喜。以上就是第六要,明修心三昧耶。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