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31 13:36:26
|
尊貴索達吉堪布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5
(菩提心的實修竅訣) 加哲無著尊者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講
第五節課
(2005年7月10日晚上9時)
昨天講了平時應該怎樣將違緣轉為道用,今天繼續講第四個問題:歸結終生之行持。也就是說,今天講的內容,總結了我們一生當中應該行持的所有修法。
有些道友經常有這類疑問:“我一生中應當修什麼法?現在修什麼?臨死時又該修什麼?”今天的教言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一輩子該修的法不外乎以下幾條,你們若能精進修持,即生就可以獲得圓滿成就。
甲四、(歸結終生之行持):
【總攝竅訣要應修習五力】
釋迦牟尼佛、歷代高僧大德宣講的大乘法門有很多殊勝的竅訣,若將其完全歸納,則可包含在“終生行持菩提心”當中。而菩提心,又主要通過以下五種力來修習。
【首先是引發力:就是反復強烈地在心中發願:“從現在開始,但願在這個月,或者在今年,或者在尚未死亡之前,或者直至尚未成佛之間,自己始終也不離開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第一個是引發力,即心中恒時具有一個強烈的誓願,由此引發自己的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一個人心念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比如晚上睡覺前,若想自己明天早上六點鐘一定要起床,第二天早上正好六點的時候,就一定會醒過來。同樣,若能在臨死時猛烈發願:“我一定要生起菩提心,即使現在無法生起,也一定要在中陰界時生起”,由於這個誓願的強大引發力,依此力量推動,我們至少也能在中陰界時生起菩提心。
平, 時,應在心中經常串習:“從現在起,但願我在這個月、在今年,或者死亡之前,相續中一定要生起菩提心!”由於眾生的根基不同,有些教言書還說:“如果發現自己在一個月中保持菩提心比較困難,也可以縮短到一天。”比如今天是釋迦牟尼佛的初轉*輪日,我希望大家能發一個世俗菩提心:“從現在起乃至生生世世,我不顧自己的一切,只為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願他們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如果有人根基沒有成熟,儘管今天發了心,但沒有真正生起菩提心,也沒有關係,你們還可以繼續發願:“願我在今年,一定要生起菩提心”,或者“在我沒有死之前,能夠生起菩提心”,甚至“直至我成佛之間,始終不離菩提心的境界”。
當然這裡所講的菩提心,並非一地以上的勝義菩提心,而是指一般人比較容易生起的世俗菩提心。生起了這種菩提心以後,應該小心防護,以免退失。
什麼叫退失呢?去年我們在學《三戒論》時就講過:一個人發了世俗菩提心以後,只要相續中沒有生起“從現在開始,我不度任何眾生”、“我要退失對大乘的信心”等惡願,菩提心就永遠也不會退失。所以,為了防止菩提心失壞,我們在今天發了菩提心以後,就應該經常串習“願我有生之年乃至佛果之間,一刹那也不要離開菩提心”的發願,倘若心中時時能有這種強烈的引發力,菩提心在我們的相續中才會恒常不壞。
【第二是串習力:就是一再地修持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既然已在諸佛菩薩前承諾過菩提心的誓言,今後就絕不能捨棄任何一個眾生。無論行住坐臥,內心時時以正知正念攝持,念念不忘曾經發過的菩提心,這就是串習力。
今天我們已經發下了菩提心,平時就應當勵力修持,不管出現違緣也好、順緣也好,痛苦也好、快樂也好,生病也好、健康也好,都要穩固地在相續中串習菩提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熟悉修煉,這就是終生修習的第二個要點——從現在起,相續中不能離開菩提心。
要想不離菩提心,必須要經過長期反復的串習。有些人今天雖然發了心,但卻從來也不修,只是以此為談資,到處跟人炫耀:“你知道嗎,我2005年7月10日在喇榮五明佛學院,和所有的僧眾一起發了菩提心。怎麼樣,厲害吧!”這種人的舉動真是令人又好氣又好笑,我想即使再過五年十年,他們可能也不會把法本拿出來,認認真真修一遍。以前有些人也是這樣,他們來到我面前先自我介紹一番,然後說:“我十幾年前來過學院,當時還在您老人家面前聽過五加行呢!”我就問他:“那你修了嗎?”“還沒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我的工作太忙了,而且我的地位也不一般哪……”在家人就是這樣,一生的寶貴時光都在散亂中虛度了。
人生短暫,倘若你們自己沒有緊迫感,是不可能自然而然成就一個法的。修菩提心也是同樣,有些道友發了菩提心以後,一生當中都會念念不忘,經常以此對治習氣,最終獲得了可喜的成就;而有些道友只不過是在聞法行列中聽了一個傳承而已,回去以後就把法本扔到一公里以外的地方,繼續固守自己的老毛病不改,在相續中根本沒有少許的修習。雖然聞法的功德不可思議,不要說在座各位,就算是一隻小蟲在這裡聽,也能得到一個圓滿的傳承,但除此以外,這些教言對你們相續還有什麼利益呢?你們不妨捫心自問一下。
【第三是善種力:就是為了讓菩提心能夠生起並不斷增長,而盡力地積累資糧;】
菩提心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也不會無緣無故地增長,對此一定要積累資糧,這就是善種力。
作為修行人,平時一定不能離開修七支供、持誦咒語、放生等幫助我們積累資糧的善行。然而,有些人卻大言不慚地說:“修世俗的普通善法只不過是人天福報,對我而言這些並不重要,唯有修持勝觀大空性才能解脫輪回,才是最重要的。”乍聽之下似乎言之有理,但仔細想想,這只不過是空口白話罷了。試問,你們真有勝義大空性的境界嗎?如果有的話,倒值得我們深深隨喜,但即便如此,世俗的善根也不能舍離,誠如帝洛巴尊者所說:“吾子那若巴,此現緣起生,未證無生義,莫離積二資。”假如世俗的善法並不重要,那佛陀為什麼還講了那麼多積累資糧的方便法,徹證大圓滿的上師如意寶為什麼一生當中還念了九億多本尊心咒呢?
因此,無論修任何一個法,積累世俗的資糧都必不可少。它是白法的種子,有了它,沒有生起的菩提心才能夠生起,已生起的菩提心才能鞏固、增長。
【第四是破斥力:當珍惜自己、執著自己的心念生起時,我們就應當思維:從無始以來,這種我執讓我飽嘗了種種痛苦。連我今世所遭受的痛苦、所造作的惡業,以及未能如願以償地修法等等,都是因為我執而產生的。因此,我應努力將執著自己、珍惜自己的這種心念趕盡殺絕;】
第四個是破斥力。破斥什麼?就是破斥我執。在一切的大乘經論中,我執都是首當其衝的破斥對象,具體而言,它可分為細微的我執與粗大的我執這兩種。有了粗大的我執,自私自利的心就非常猛烈,或者說自尊心很強,除了願意為自己的親友赴湯蹈火以外,對於其他人的痛苦,一概不聞不問、無動於衷;而細微的我執,在《入中論》則被稱為“薩迦耶見”或“壞聚見”,也就是將五蘊的假合執著為我。
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說:“我執如同哈拉毒藥一樣,必須要完全捨棄(原文:捨棄愛自如毒食)。”哈拉毒藥是一種劇毒無比的毒藥,人們一旦接觸,馬上就會穿腸封喉、中毒身亡,同樣,自私自利的我執就像哈拉毒藥一樣,不管是誰,只要相續中有它,無窮無盡的痛苦就會如影隨形,甩也甩不掉。不僅在無始以來它給我們帶來了無量痛苦,今世我們也因它造了很多惡業,修法不能如願以償。因為有了我執,在家人才會被我的兒子、我的家庭、我的工作等等牽絆,無法出家悟道;出家人也是為了我的房子、我的玻璃窗、我的院子等等勞神,始終不能放下、自在。由此可見,我執是修菩提心的頭號大敵,它所帶來的危害永遠無法估量。作為修行人,我們一定要與它不共戴天,將所有執著“我”的念頭斬草除根,令其永無立錐之地。
為了徹底剿滅我執,我們可以採用各種方法:或以大乘菩提心的教言,提醒自己以利他為重,對我執不斷踐踏、輕侮;或揮舞著中觀空性的利劍,將我執淩遲處決、碎屍萬段;或以大圓滿“本來清淨”的導彈,轟炸我執的基地,使其永無翻身之日。只要能將我執滅盡,我們可以奮不顧身,這就是終生修持的第四個要點——破斥力。
【第五是發願力:在每一次行善之後,都應當發願祈禱:“但願自己從今日起直至成佛之間,都能不離開修持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但願自己在遭遇任何違緣障礙時,都能將這些惡緣轉為修持菩提心的良伴。”】
第五個是發願力。今天我們放生了鴿子,念誦了《普賢行願品》,做了一點善舉,這時就應當在心裡發願:“願我從今日起乃至成佛間,永遠都不離修持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願我在遭遇任何違緣時,都能將這些惡緣轉為修菩提心的良伴。”在這個發願中,主要提到了兩個要點:一、自相續始終不離修持世俗、勝義菩提心;二、無論遭遇任何違緣,都能將其轉為菩提心的道用。
若想自相續始終不離菩提心,就要先生起菩提心。以什麼方法才能生起呢?應以正在受苦的可憐眾生作為觀修的對境,或者閱讀龍樹菩薩、阿底峽尊者等高僧大德的傳記,或是學習《入菩薩行》、《集學論》等引發菩提心的大乘論典,再或是閉目思維輪回的痛苦以及我執的過患……總而言之,我們應不惜一切代價令菩提心真正生起,生起以後還要想方設法令其穩固不退,日日增長。
假如相續中沒有菩提心,像昨天講的那樣,只是一個唯求自利的人,那我們就是一個“俗人”,而具有成辦利他心行的人,才叫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從這個角度而言,有些人雖然已經出家十年、二十年了,但他的相續中從來沒有絲毫的利他之心,這種人就與在家人沒有任何差別,稱他為“俗人”一點兒也不過份。
作為一名大乘的修行人,我們不僅不能舍離菩提心,在見解上也不能偏離大乘的軌道。以前有兩個持戒清淨、行為如法的修行人,去拜訪阿底峽尊者,尊者首先為他們傳授了小乘人無我的法門,他們聽後喜不自勝、信心倍增,然後尊者又為他們宣講了大乘般若空性的法門,他們聽後驚恐萬分,趕緊捂住耳朵,痛苦地乞求尊者不要再講下去了。事後尊者感慨地說:“只有清淨的戒律是不夠的,倘若沒有通達大乘的無我空性,修行是永遠都不會成功的。”
現在有些小乘國家的佛教徒也是如此,他們的行為威儀非常如法,但卻沒有強調相續中利他的菩提心。實際上,只是一味注重表面形式而不調心,又怎能獲得如來圓滿正等覺的佛果呢?以前我去泰國時,對此就有深深的感觸,同時對藏傳佛教更是由衷地讚歎,我經常會想:“我簡直太幸運了,今生不僅能遇到這麼好的教法,而且還有行持佛陀圓滿教法的機會,倘若我也像他們一樣,那麼不要說密法大圓滿的見解,就連一般的空性正見也很難在相續中生起。”
以上講的這五種力,大家平時一定要反復修習,如果我們一生中修持了這五種力,那麼即使臨死時什麼善法也沒修,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了。有些人經常抱怨:“我在學院呆了這麼久,為什麼還沒有見到明點?”其實,就算你見到了明點又怎麼樣?如果你的相續中沒有菩提心,哪怕天天與普賢王如來見面,也不一定能對你成佛起到直接的作用。然而這些關鍵的問題,很多佛教徒根本不懂,鑒於此,我們極有必要將這些大乘教法,尤其是菩提心的功德,盡己所能地弘揚給他們。
談到這個問題,我個人有很多感想:現在社會上的人,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大張旗鼓地作宣傳、打廣告;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也時常為了宣傳他們的教義而舉辦一些慈善機構。可是佛教徒呢?只想自己得一點法,自己能夠解脫就行了,至於弘揚佛法,卻似乎非常為難,壓根兒也沒想過要把佛陀最殊勝的菩提心精華傳授給眾生。這種現象是當今佛教界最大的悲哀,與世人或其他宗教相比,佛教的未來不容樂觀。每每見此情景,心裡都非常難過,所以今天在這裡我雙手合十,誠摯地祈請:每一位三寶弟子,尤其是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修行人,對此絕不能再置若罔聞、處身事外了,我們必須要荷擔如來家業。傳佛明燈、續佛慧命,這個重任,我們義不容辭!
【在敬供上師、三寶,供養護法食子之後,都要虔誠地祈禱:“請加持我能夠實現這一切!”】
“實現”什麼?就是實現上面所講的五種力,歸納而言,就是應該如何修菩提心,除此以外,再也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修持了。
雖然我傳講這部論只用僅僅八天的時間,但如果你們能對此重視並經常串習的話,不管你們在臨死時,還是活著的時候,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乘修行人。反過來說,如果你們對這個法門不屑一顧、嗤之以鼻,那不管修什麼大法,最終也必將一無所成。
【這五力可以說是總集了所有修心的教法。那麼,依照這一教法,在臨終之時的訣竅又是怎樣的呢?】
活著的時候應該修持的五種竅訣,我們已經講完了。在臨死時,作為一名大乘修行人,又該怎樣把握自己呢?
【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儀】
臨死時的教言,也是上面所講的“五力”,它與活著時修持的五力內容相同,只不過是順序略有變動而已。
頌詞的意思是:我們應於臨終前,在自己的各種威儀中,貫徹這五種力的修持。
【當一位修持此法門的補特伽羅罹患致命疾病的時候,首先要依靠善種力來修持。也就是將自己的一切資具受用供養給上師三寶等功德最大的福田,並且要對自己所供養的財物沒有一點貪戀執著;】
當我們身患絕症、已經沒有生存希望時,應儘量在沒死之前,將自己的所有財產處理妥當,比如供養給上師三寶等最大的福田,供養完後,還要對這些供養的財物和自己的親友斷除一切貪執,這就是善種力。
一般人在臨死前都會留下遺囑,安排自己的財產如何處理,針對這種做法,《毗奈耶經》曾呵斥道:“人死之後,財產就是活人之物,不歸你所有了。既然你都離開了這個世界,哪裡還會有你的財產?”我們有些道友聽了這個教言以後,偶爾生一點小病,馬上就把所有的東西都處理光,等一兩天病全好了,自己又兩袖清風,什麼都沒有了,而且借也借不到、買也沒有錢,儘管有點兒麻煩,但發心還是挺好的(眾笑)!
一個人在臨死時,心念會非常強烈,倘若這時對現世的東西執著不舍、不肯放下,那麼後果將極為悲慘。《極樂願文大疏》中就講過,有個比丘臨死時貪執自己的缽盂,結果來世轉為了一條毒蛇,專門守護這個缽盂;有些孩童死前貪戀自己的玩具,來世也變成了毒蛇,纏著這個玩具不放。同樣,如果我們也像他們一樣在臨死時貪著自己的某樣東西,來世就很有可能變成三惡趣的一個眾生,不僅無法解脫,而且還要感受無盡的痛苦。所以,應在臨死前這樣思維:“現在我只剩下一口氣了,貪執這些又有什麼用呢?即使整個世界都變成了黃金,對我來說也沒有任何意義,我也帶不走其中的一分一厘……”如此反復思量,便不會對這些身外物產生貪念了。
當然,如果是暴死或橫死的話,就沒有辦法做到這樣的觀想了;還有些人長年臥病在床,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臨死時也沒有心力觀想。除了這兩種特殊情況以外,如果我們明明知道自己沒有生存的希望,病痛折磨得也不是那麼厲害,這時就應該依照這個教言中所講的去行持。經常有道友問:“我活著的時候修什麼法?死的時候又該怎麼辦?上師,您可不可以給我傳一個頗瓦?”其實,如果你們臨死時能在我今天講的這種境界中安住,即使不修頗瓦,所有的臨終修法也都圓滿了。
有些人臨死時依靠淨土宗的方法,有些人觀修大圓滿的竅訣,還有些人效仿禪宗的方式,但不管用什麼方法,其關鍵都不能離開這裡所講的教言。這個教言不僅為大乘所公認,而且也是噶當派最具加持力的往生方法。
【第二、要依靠發願力來修持。即觀想在上師三寶前行七支供,並至真至誠地一再祈求與發願:“請上師三寶加持我,讓我在中陰以及未來的生生世世中,都能夠修習兩種菩提心,並加持我能遇到傳授大乘修心教法的上師!”】
第二要依靠發願力。如果我們死時病得不是很嚴重,就應該觀想上師三寶在自己的頭頂,並且在其前作七支供積累資糧;倘若覺得修七支供實在太長,那也可以念《普賢行願品》中七支供的簡頌:“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如果連這個能力也沒有,那麼臨死前只要有一口氣,大家就千萬不要忘了發願。這時應該想:“死相已經現前了,我肯定會死的,但願我在中陰時能夠憶念起菩提心,生生世世不要離開菩提心,並能值遇傳授大乘教法的殊勝上師。”
這裡的發願一共有兩個要點:一是願我生生世世能修習兩種菩提心,二是願我生生世世不要離開大乘上師。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看看,自己臨死時有沒有把握髮這兩種願。以前曾得過《上師心滴》、《空行心滴》等大圓滿法的人,死亡來時,也可以按照其中的竅訣進行觀想。不管怎麼樣,一個人活的時間再長,百年之內也必定要離開人間,修行人與世間人的關鍵差別,就是看自己臨死時能不能用上這些方法。
在“面對死亡”這方面,世間人與修行人的確不同,大名鼎鼎的人也不例外。以前我在一些文章中,曾提過魯迅先生、愛因斯坦有信仰佛教的傾向,但真正衡量,他們卻只停留於理論上的研究,而從來沒有深入修持過,至於“菩提心”、“大圓滿”等字眼,也許一輩子也沒有聽說過。他們對佛教的景仰,僅源於釋迦牟尼佛的智慧,除此以外,通過修行才能達到的佛法真諦,他們可謂一無所知。從一些傳記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們在面臨死亡時,表現得並不像生前那麼精彩。然而,對於一名真正的修行人來說,即使是個目不識丁的老太太,面對這種難題往往也顯得遊刃有餘、從容不迫,也許這正是修行人的超越之處吧!
【第三、要依靠破斥力來修持。正是對自己的珍惜以及執著之念,才使我們在過去飽受了無量無邊的痛苦。如果現在還不棄離這種心念,就不但不會有任何快樂,而且還會像這樣因為珍愛自己的這副身體而繼續受苦。
其實,一旦我們進行觀察就會發現,所謂的身心根本就沒有任何可執為我的理由。既然我們已經通達了這一切,就應當拋棄我執,並安住於這一境界;】
這裡的破斥力與前面講的意思基本相同,即是說,在臨終時一定要斷除對“我”的執著。
每個人無始以來,都執著於有一個“我”,正是由於對它的貪執不舍、呵護備至,才讓我們飽受了無量痛苦,一直沉溺在輪回當中無法解脫。如果臨死時還執迷不悟,始終耽著於“我的安樂”、“我的解脫”、“我的成就”,不捨得扔掉這個“我”,這樣快樂不僅會離我們越來越遠,而且還將因此而遭受更大、更劇烈的痛苦。
其實,每個人最關心、最在乎的“我”,如果以勝義理論觀察,這個“我”究竟存在於何處呢?《入行論·智慧品》中曾用了很多方法來尋找“我”,結果都是無功而返、徒勞無獲;《中觀寶鬘論》在“五蘊”上鍥而不捨地再三分析,最終也不得不承認:所謂的“我”,實在是一點一滴都不存在。既然清楚地了知了這點,我們就應該毅然決然地拋棄我執,安住於無我的境界中。當然,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明白道理後就想一下子把我執拋得無影無蹤,這是不太現實的,但是,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自私自利的心就能慢慢消退、減輕,利他的心也會逐漸生起、增長,如同前幾天所說的那樣,彎曲的木條是可以想辦法繃直的。
學院有些堪布、活佛以及修行人,現在每天除了利益眾生、弘揚佛法以外,幾乎看不到他們在為自己做些什麼,然而想當年他們乍到學院時,我執也是非常深重,跟我們某些道友沒什麼差別,正是依靠大乘菩提心的論典,自我對治、自我調伏後,我執才慢慢減少,利他的念頭才慢慢生起來的。既然菩提心有這麼大的改造力,我們現在又聽了這麼好的菩提心修法,我想再過五、六年,大家自私自利的念頭肯定會減少,那時將不會像現在一樣,念念都是“我怎樣才能發財”、“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別人對我的印象很好”、“我怎樣才能擁有權勢,令他人對我不敢小覷”了。
如今很多淨土宗的修行人,我認為有偏於小乘的發展趨勢,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念佛時想的都是:“我一定要好好念佛,這樣等我死的時候,阿彌陀佛肯定會來接我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一定很快樂,去了以後,我就不用天天受兒媳婦的氣了!……”這種想法類似于世間學生用功苦讀,就是為了到美國留學一樣,很多人念佛的目的,僅僅為了自己的快樂,除了這個之外,眾生的利益根本沒有想過。
其實,淨土宗是大乘法門,既然是大乘,就必定要有菩提心,否則往生的資糧就不可能圓滿。修密法也同樣如此,倘若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即使發願:“我一定要即身成就,到時生活美滿、擁有神通,並且成為整個世界上唯一的國王”,那也只是癡人說夢而已,這種自私自利的大圓滿、自私自利的淨土宗,與大乘佛法是格格不入的。我們現在只有依靠菩提心的教言,才能將相續中的“彎木”繃直過來,真正地開啟大乘解脫之門。
【第四、要依靠引發力來修持。就是要再三地以猛烈的意願提醒自己:即使我已經處於中陰狀態,也必須修持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前面已經講了,引發力就是指強烈的願望。我們在臨死時,應當猛厲地意念:“我肯定快要死了,既然如此,貪戀這個世間又有什麼用呢?現在我別無所求,唯一只有一個願望:當我在中陰界時,能夠修持菩提心!當我轉生來世時,能夠憶念菩提心!生生世世,永遠不離菩提心!”若能在這種心態下安詳而逝,肯定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第五、要依靠串習力來修持。就是要回憶自己以往修持兩種菩提心的方法,並按此進行修習。】
這裡講的是串習力,也就是當我們臨死時,應當儘量憶念起自己以前串習過菩提心(利益眾生、令眾生獲得佛果),並依此再三修持。反過來說,假如自己身體強壯時,從來沒有修過菩提心,臨死前就算想臨時抱佛腳,可能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至於我們的行為,則應當是:在進入死亡之際,首先右側而臥,然後用右手托著右臉頰,將小指塞住右鼻孔,讓氣息從左鼻孔進出。然後以前面所講的修持慈悲心的方法,借助氣息的呼出和吸進,來修持施與領受的自他相換之法。】
以上講的都是觀修方法,此處開始講具體行為。
臨死時的行為一般有兩種:一、境界比較高的人,可以採用心性休息的手印,或是毗盧七法的坐勢,如一些高僧大德站著或坐著圓寂一樣,從古至今,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二、倘若無法達到那麼高的境界,我們也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來修持:
身體右側而臥(如同佛陀涅槃時的獅子臥),右手平托右臉頰,右小指塞住右鼻孔,讓呼吸從左鼻孔進出。若能以這種姿勢死亡,即使你造了再大的惡業,也絕對不會墮入惡趣。這一點非常非常關鍵!!
假如我們看到有些道友接近臨終,就應該儘量勸他們擺成這種姿勢,倘若有能力觀想,還應讓他們觀修慈悲心,通過呼吸修持自他交換;即使沒有能力,以這種姿勢迎接死亡,也會具有非常大的利益。蓮花生大師曾說:“不僅僅是人,即便旁生以獅子臥的姿勢死去,其功德也不可思議。”當然,讓犛牛等旁生用小指塞住鼻孔,這可能會比較困難(眾笑),但把它們的屍體擺成獅子臥的方向(頭北面西),並在旁邊助念一些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它們下一世就可以不墮惡趣了。
現在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聞解脫”,動不動就是聞解脫的灌頂、聞解脫的修法。實際上,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就是聞解脫,我們今年傳講的《釋迦牟尼佛廣傳》也是聞解脫,如果你們不信,可以翻閱一下這本書的內容,看看裡面的“聽聞功德”到底是怎麼說的。當然,密法中確實也有專門的“聞解脫”修法,但這是從狹義角度來講的,就廣義而言,聽了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是聞解脫,聽了觀音菩薩的心咒也是聞解脫,這一點完全基於每個人不同的信心。
【隨後,在了知一切生死輪涅等等都是心之所現,而心的本性也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成立的境界中,無有任何執著而安住。】
前面的五種力修持,叫做世俗菩提心;而這裡所講的,則是勝義菩提心的修法。
在臨死時,若能真正認識到一切的顯現都是心的本體,而心的本體也蕩然無存的話,這就是比較相似的勝義菩提心。
【就這樣以輪番修持世俗與勝義兩種菩提心而死去。】
我們若能在不離世俗菩提心的同時,也不離開相似的勝義菩提心,如此在輪番修持的狀態下死去,以大圓滿的說法,這就是一種最高的“本來清淨”的死亡方法,也是大悲與空性無二的修法,即所謂的“智悲雙運”。
今天,在釋迦牟尼佛初轉*輪的日子裡,我們所講的內容還是比較重要的,它不僅談到了修行人活著時應怎樣修行,而且也系統地告訴我們臨死時應該如何面對。這些竅訣對每個人來說極為殊勝、難遭難遇,但修還是不修,那就是你們自己的事了。
我們臨死時,如果修不來頗瓦等其他法,也不要緊,只要能在觀修空性大悲藏(兩種菩提心)的境界中離開人世,就必定不會墮入惡趣。將來再轉為人身,值遇到大乘佛法,就比較有把握斷絕整個輪回的相續了。因此,今天能夠聽聞到這部法,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一件賺了幾千元、幾萬元的小事,它對大家今生來世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
【古德雲:雖然被吹捧得天花亂墜的臨終教法多如牛毛,但卻沒有一個教法能比這個教法更為神奇。】
無論在漢傳佛教,還是在藏傳佛教,臨終的教法都多如牛毛、不勝枚舉,儘管如此,也沒有一個法門能比這個依靠菩提心而死的教法更殊勝的了。實際上,這是釋迦牟尼佛所有法門中最精粹的教言。
【諸法攝一要】
這是本論的第五個竅訣——修心圓滿之標準。
修心圓滿時,應該有什麼樣的標準呢?
第一個標準,所有的法都歸攝於一個要訣——斷除我執當中。
此處側重於講我執斷除後所應達到的標準,與前面講的如何修持菩提心的角度略微不同。
甲五、(修心圓滿之標準):
【無論所修持的是小乘還是大乘教法,統攝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要對治我執。如果不能對治我執,則一切所修都是沒有意義的;反之,如果一切所為都能夠對治內心的我執,則是修心教法在心相續中已經紮根的徵兆。】
小乘是斷除人我執,大乘是斷除法我執,二者的根本目的都只有一個——斷除我執。如果我們越聞思、越修行,我執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增強的話,這說明自己的修法根本沒有成功。反之,剛修的時候,自私自利的心特別重,到了現在,這種心逐漸減弱,利益眾生的心越來越增強,這表明自己的對治已經得力了。
【因為這二者當中存在著所修之法是否行于正法軌道的差別,所以這也是衡量修行者的一桿秤。】
“我執”與“對治”,就像衡量修行人是否已經入正道的一杆稱。“我執”的砝碼比較重,這說明自己的修心不成功;如果“對治”的砝碼比較重,則說明自己的修心值得嘉許。
從平時的行為也可以看得出來,有些道友整天為了自己的一點小事,動不動就對人惡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以致別人一見到他就避之唯恐不及,這種人一看就知道修心沒有成功;而有些道友只要能對別人有利,自己無論付出怎樣的代價,都心甘情願、毫無怨言,這種人不用多說,其修心境界一目了然。儘管有些古大德說:“一個人內在的境界很難用外表來衡量”,但是有時候從一些細節中,還是可以窺其一斑,感覺出一個人的品質到底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剛開始修心的時候,雖然應該斷我執,但也並不是要斷除所有的我執。比如,有些人說:“經論中說要斷除我,那我發菩提心、我幫助他人、我利益眾生、我要成佛……不都是有個‘我’的執著嗎?這是不是也要一併斷除呢?”其實,這種執著“我”的念頭,屬於細微的所知障,在我們未登八地之前,根本不會障礙修行,反而會成為助道的順緣。所以,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現在還不能捨棄這個幫我們渡越輪回的大船,不能捨棄這個執著善法的“我”。
【二證取上首】
頌詞意思是,有兩種見證(他人見證、自己見證)可衡量修心是否達到標準,而在這兩種之中,又以自己的見證為首要。
本來,無論他人或是自己,誰都可以作為自己修心的見證,但在這二者中,最好的見證人就是自己。為什麼呢?因為自己對自己的心最瞭解、最清楚,讓別人來作見證,也許人家會認為你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大修行人、大成就者,但實際上,你的相續中連出離心也沒有。現在社會就有很多這種情況,有些人連自己都不知是不是活佛,還要去認定別人是活佛;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大乘修行人,還要去認定別人是幾地菩薩……以此類推,這種“鑒定儀器”的準確率肯定有問題,因此,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鑒定者。
【如果他人以讚歎的口吻評說道:“這位尊者的所有行為都表明,佛法已經融入了他的相續,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聖賢、大修行者啊!”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要知道,雖然沒有受到他人的指指點點、擁有良好的口碑,也是鑒別修行的一種見證,然而卻不能將其作為最主要的見證。】
有些世間人看到別人夜不倒單、日中一食,或者衣不解帶、經常止語,就認為這個人肯定是大修行者、菩薩再來,進而歌功頌德、頂禮膜拜。其實,以這種標準來衡量一個人修行的好壞,簡直是離題千里、荒謬絕倫。正確判斷一個人修心是否成功,關鍵不是看外在的形式,而是看他相續中有沒有菩提心,如果沒有的話,不吃飯、不松腰帶又有什麼了不起!
【因為,一般的世間俗人並不能通曉自己的心理狀態,所以就會僅僅根據自己所看見的外在個別賢善行為從而予以褒嘉。由此可見,最主要的一種見證,是要無愧於自己的內心。】
世間人由於沒有他心通,所以只能以他們所見的表面行為,作為衡量別人修行好壞的尺度。尤其在佛法不太興盛的地方,有些人見到別人很會唱歌,或者跳舞不錯,就覺得那人一定是個大菩薩。更有甚者,有人看到出家人的相貌端嚴,也認為這個人的修行非常了得。乍聽之下,這種標準簡直令人捧腹不已、啼笑皆非,由此可見,以世間人作為自己修心的見證,簡直太不保險了。
最好的見證是誰呢?就是要無愧於自己的內心。如果發現自己的相續中真實具有一顆出離心,一顆利益眾生的菩提心,或者對無上大圓滿等密法具足了不共的信心,那自己就應該不是最差的修行人。如此以自己作為自己修行的見證,是最好不過的了。
【如果在客觀公正地觀察評價自己的時候,自己也能真正做到問心無愧,就是修心圓滿的標誌。所以,作為修行者應當厲行對治,並盡己所能地做到無愧於自己。】
修心是否圓滿應由自己來裁定,如果真能做到自己問心無愧,那就說明修心已經圓滿了。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想方設法達到這一點。
以上是修心圓滿的第一個標準。
【恒當依歡喜】
第二個標準:修心到了一定境界時,會恒時歡喜面對一切違緣,如同阿底峽尊者在《菩薩寶鬘論》中所描述的一樣。
【當自己從今以後能夠憑藉修心的力量,哪怕在碰到任何違緣障礙時,都有十足的把握能依靠修心教法而將惡緣轉為道用,則可以說是修心圓滿的標記。】
從今以後,憑藉修心的力量,別人打我也好、殺我也好,我生病也好、死亡也好,不管出現任何違緣,都可以把握住自己,一方面不失毀道心,另一方面也不擾亂別人的心,這就是修心圓滿的標記。
【因此,無論遇到任何惡緣,我們都應當努力地去嘗試對這些惡緣生起欣悅之情,並在此基礎上毫無怯懦地領受他人的一切違緣。】
所以,無論遭遇何種違緣,我們都應嘗試訓練自己的心,以歡喜欣悅之心來面對它,以此心態為基礎,才能無懼於他人所造的一切違緣。
大乘佛法最殊勝的特點,就是令自己的心不被違緣所轉,並在遇到違緣時能馬上將其轉為道用。而在其他的教法中,違緣就是違緣,順緣就是順緣,二者的性質永遠不可能改變,修行人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修行成功是非常困難的。
【能散即圓滿】
這是第三個標準——心即使處於散亂之中,也能把握正知正念。
我們在剛開始修心的時候,先要離群索居,擯除一切外緣的干擾,過了一段時間,當認為相續中已經生起菩提心了,這時就可以到外面散亂的地方去檢測一下。有些人自己單獨修行時,似乎可以將眾生的痛苦觀得非常真切,菩提心也修得不錯,但讓他去一些大的城市,看一些令心散亂的電視,用不了多久,原來的道心就退了,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的修心還不圓滿,經不起考驗。反之,身處散亂,心中仍能守持正知正念,時時不忘菩提心,這才是修心圓滿的標誌。
【猶如一個精通馬術的人,即使心不在焉地騎著馬,也不會從馬上摔落一樣,當損傷、陷害等惡緣,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突然降臨,如果我們能自然而然地不生瞋恨之心,並將這些惡緣轉為修心的助伴,就可以算得上是修心圓滿的標誌。】
修菩提心就像學騎馬,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些道友剛開始學騎馬的時候,全身肌肉僵硬,雙手死拽著韁繩不放,口裡還一邊大叫:“不要……不要,別……別把我摔下去!”而過了一段時間,馬術嫺熟了以後,那時無論在馬上怎樣折騰,都不會摔下來了。同樣,我們一開始修菩提心時,也是非常害怕違緣,經常時不時地祈禱:“上師三寶!空行本尊!各路護法!請一定要加持我、保佑我,千萬不要出現違緣!一旦出現的話,我的菩提心可能就保不住了!”但是,若能數十年如一日地串習,菩提心就會在我們相續中成為一種自然,到了那時,根本不用天天想“我是發了菩提心的人”、“我不能捨棄眾生”,自然會視一切眾生為自己的大恩父母,即便出現了再難忍的磨難,也能不起絲毫嗔恨,而以悲憫心將這些違緣轉為修心的助伴了。達到了這種程度,說明我們的菩提心已經修圓滿了。
【我們應當廢寢忘食地努力修持,力爭達到以上標準。
這些修心圓滿的標準,只不過是修心法門在相續中剛剛生起的徵兆而已,所謂的“圓滿”並不表示從今往後可以不再修持此法。因此,即使出現以上這些修心圓滿的跡象,我們仍然還是要持續不斷地修持。】
雖然我們應當努力修持,儘量使自己具足以上標準,但是大家不要以為,圓滿這些標準就代表自己以後可以高枕無憂,再也不用修菩提心了。實際上,這些圓滿的標準只不過是修心法門在相續中剛剛生起的徵兆而已。就像有的人修頗瓦時,頭頂出了一點黃水、可以插進一根吉祥草,就認為自己肯定能夠往生,今後再也不用修頗瓦了。其實這種跡象只說明他現在的修行有了一點境界,至於是否能夠往生,關鍵還要看今後的修持如何。因此,在修心的過程中,如果暫時出現了一點驗相,也不能沾沾自喜、得少為足,而應以此為起點,繼續不斷地精進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