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31 12:28:03
|
尊貴慈誠羅珠仁波切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八)
慈誠羅珠堪布
甲四、(歸結終生之行持):
總攝竅訣要 應修習五力
大乘行者歸結終生的修法,即是將一生的行持歸納為五種修法,也可說是五種力量——五力。依靠這些力量,就可使其生生世世不退失菩提心,並使菩提心在生生世世中不斷增長。所有的大乘佛法,皆可包括在這五種修法之內。
第一力:引發力
不論是在修行或作任何事之前,都必然會生起的動機,就是引發力。
關於引發力的概念,有很多種理解方式。
譬如,小乘有所謂的滅定,雖不在四禪八定之內,卻也是一種非常寂靜的禪定狀態。
大乘認為:一旦進入了這種滅定,則所有的念頭與感受都一併消失,唯獨剩下極細微的阿賴耶識;
小乘則認為:在滅定的境界中,已無有任何取捨的念頭,五蘊悉皆斷盡。如果要從滅定中出定,就要靠引發力來起作用。也就是說,在進入滅定時,意識都還存在,所以能發心入定;而在出定時,因所有的意識都已消失,要想出定,就需要引發力。
例如,如果準備修七天滅定,則在入定前,必須要有強烈的發心:我絕對只在滅定中停留七天,第七天的早晨或晚上,我一定要從定中出來。這樣的決心就是引發力。因為有這樣的引發力,當第七天來到時,雖然並沒有要出定的念頭,但自然而然地就會從定中出來,這就是引發力的作用。
又譬如,根據中陰的訣竅,當人即將進入中陰階段,呼吸還未停止時,一定要將中陰過程中將會出現的現象——忿怒和寂靜本尊的身像等等告訴這個人,並要他牢牢記住;然後告訴他:你一定要認識到,在中陰過程中所看到的光及所聽到的聲音,都是自心的反射,絕對不要對這些光和聲音產生恐懼,這就是臨終時的引發力。
由於有這樣的引發力,在中陰身時,當上述現象一出現,這個人立刻就會反應過來:這些現象只是心的一種幻化,並非外在實有的東西。這樣一來,他就不會害怕了;再說,如果出現的身像是自己平時就已經熟悉的本尊,就更不會懼怕。換言之,雖然此時人已經死了,亡靈生前聽過的中陰訣竅,此時也不見得記得住,但依靠臨終時的引發力,就能讓他在中陰階段清清楚楚地意識到該如何面對這個過程。再例如,若想明天早上五點起床,今晚睡前就要鞭策自己:我明天早上一定要五點鐘醒來,一定要五點起床!以這樣的發心,第二天早上到時候就絕對會醒過來。這就是引發力的厲害之處。
然而,修菩提心的引發力並非如此,而是隨時隨地、時時刻刻都要有引發力。當早晨剛醒來時,立即就發心:在今天的二十四小時中,我絕不離開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如果還未證悟空性,尚不能發勝義菩提心的話,就只針對世俗菩提心的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來如此發心。每天早上都必須這麼做,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既是發心,也是決心,因為發心的本身就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所以叫引發力。
更高一個層次的發心,是不僅發願今生如此,而且發願在往後的生生世世乃至成佛之間的所有輪回中,都不忘發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這樣的引發力,不僅每天早晨要有,而且時時刻刻都不可或缺的。因為引發力能起到無與倫比的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謹記在心。
第二力:串習力
串習力的意思就是,如果平時經常修菩提心,就會逐漸將這樣的修行養成一種習慣;串習力也可說是修習力,也即不斷修煉的意思。
其實,所有修法的重點即是修菩提心,除此以外,也沒有什麼值得修的了。菩提心的修法,包括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的修法,它涵蓋了所有修法的精華。平時不論是念經、磕頭、聞思或修任何法,都要以菩提心為出發點,只有這樣,菩提心才會逐漸生起。當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生起的瞬間,即可稱之為菩薩,同時,此人也進入了菩薩的資糧道。
也許有人會問:成佛所需經過的三大阿僧祇劫,是從開始進入資糧道算起的嗎?不是。是要等菩提心比較成熟穩固以後,才算是三大阿僧祇劫的開始,所以,不斷修習是十分重要的。
串習力的具體修法,也即菩提心的修法,以前已經比較完整地講過不止一次,再沒有什麼可添加的了。如果依照這些修法去修,還是無法生起菩提心,則可能是自己的罪障太深重了,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先以金剛薩埵修法來清淨業障;如果是因為資糧不夠,則要精勤地積累資糧。此外還要常常閱讀有關描述菩提心功德之類的大乘經典,諸如釋迦牟尼佛學道時,是如何發菩提心、如何利益眾生等等的事蹟。若能想盡各種方法來修習,定可如實生起菩提心。
第三力:善種力
所謂善種,就是善業的種子。
我們要知道,生起標準的菩提心是極困難的事。沒有福報的人不但不能生起菩提心,就連聽聞大乘經典的機會都沒有。為了能生起菩提心,並使菩提心增長,必須要積累資糧。
大乘最殊勝的積累資糧的方法,莫過於修七支供,因為它涵蓋了所有積累資糧的方法。七支供的修法,在《普賢上師言教》及《極樂願文大疏》中,都有詳細的說明。而《普賢上師言教》中提到的曼茶羅修法,也是一種極為殊勝的積累資糧的方法。通過這些修法來積累資糧,就有生起菩提心的可能。
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特別講求西方文明,它的中心思想則是強調自我。這並非古印度外道所主張的自我,而是就世俗人一貫僅專注於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言的。只要是有利於己,幾乎沒有不願意做的事,由此而導致的傷害,不要說是對個人,就算是發動戰爭,犧牲無數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當今西方文明幾乎橫掃全球,其影響所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自以為是地高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而且這種想法已經蔓延到社會的各個層面,連上小學的孩子,都被灌輸了大量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本來生起菩提心就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沒有積累足夠的資糧,想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中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就更是難上加難,這也突顯了善種力的必要性。
第四力:破斥力
破斥什麼呢?就是要破我執。在破我執之前,首先要破愛我執。我執是愛我執的根源,愛我執是在我執的基礎上產生的念頭,它是所有煩惱的根源。
每當我們發現內心出現了較強烈的愛我執時,就必須破斥它。破斥的方法從前也講過了:主要就是要認知到,愛我執不僅影響我現在這一生,它更是在無始以來的生生世世中,讓我墮入三惡趣,使我承受無邊無際痛苦的根本原因。
凡夫人一向認為,煩惱的產生,都是由外境引起的。當然,外在的因素不能說沒有,但充其量也只是個助緣而已,真正的起因,就是愛我執,這也是所有惡業的出發點。
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說,如果造作殺、盜、淫、妄等極其惡劣之行為的出發點不是愛我執,而是愛他執,也即利益眾生的話,則這些行為不僅不會成為惡業,反而是大乘佛法的善業。
總而言之,沒有任何惡業是從愛他執產生的,也沒有任何大乘佛法的善業是從愛我執產生的。不論表面上的行為看起來有多良善,只要動機是愛我執的話,它們就從根本上變成了小乘法或世間法,唯有以愛他執的發心所行的善業,才是大乘法。
在大乘經典中,將愛我執講得最透徹的,當數寂天菩薩的《入行論》與《集學論》。《入行論》列舉了許多理由,而《集學論》則引用了許多佛的教證,來一一證明愛我執的過失。若能經常閱讀這類經典,並進行思維,就一定能深深地體認到愛我執對我們所造成的重大負面影響,從而竭盡全力與愛我執分道揚鑣。否則,在愛我執的基礎上作再多的善業,其利益也是有限的。
如果在這一世中不能解決愛我執的問題,則就算這一世有很好的修行或解脫的機會,也會被愛我執破壞殆盡。它是如何破壞的呢?可以說,如果沒有愛我執,我們就可以順利地修習大乘佛法;一旦有了愛我執,它就能讓我們無法修大乘法,生不起菩提心,以致失去成佛與解脫的機會。
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經常被身邊的某個人阻撓,不能做想做的事,不能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我們一定會與此人為敵,對其大為光火。而愛我執對我們造成的障礙,遠遠超過了世間受用的價值——它阻止我們進入大乘佛門,不讓我們成佛。既然如此,我們又怎能不對愛我執深惡痛絕呢?
雖然這個恨說起來容易,而實際上真要恨它,卻不是那麼簡單。因為從無始以來,我們都沒有發現愛我執的任何錯處,總是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好的,自己的看法都是正確的,任何的不好都怪罪于其它眾生。這種觀念已經根深蒂固,要想將愛我執放下,也不是說做到就可以做到的,但是,通過大乘佛法的理論與修法,以及個人的努力,我們就有可能做到,只是必須反反復複地修,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另一個要點是,當意識到愛我執在心中生起時,要立刻將其破除。例如,在放生後作回向時,如果只想著替自己積點功德,希望自己健康長壽,或自己能往生極樂世界,或下一世能解脫成佛等等,總之心中就只想到自己的利益。當這樣的念頭冒出來時,要立即認識到這是愛我執,並了知,若在這樣的發心基礎上回向,所有的善根定會被破壞無疑,而且也不再是大乘的善業了,所以不能如此回向。
如理如法的回向應當是,只求眾生能往生極樂世界,只願眾生能解脫成佛,自己的利益絲毫不在考慮範圍內。縱然沒有專為自己求得什麼,但因果是不錯亂的,最終該有的一定會有,該出現的到時候一定會出現。
世俗人一般沒有這種概念,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也有人作過一些無私的奉獻,但那些奉獻往往是非常渺小的,而且多數都有附帶條件,要不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要不就是在特定的環境裡,只有極少的情況,是完全無條件的無私。
不要說世間人沒有這種想法,就連小乘佛法都沒有這種觀念。從修行的角度來看,是否能修習正法,是否能生起菩提心,或走上大乘之道,端視是否能勵力行持上述修法而定。
第五力:願力
願力就是發願,此處是指要發與菩提心有關的心願。
當我們完成任何一種善業後作回向時,就要如此發願:願以此等善根,及從無始以來,乃至成佛之間生生世世所做一切善業的能力,讓我生生世世都不離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願生生世世中不論遇到任何違緣,都能將其轉為增長菩提心的順緣。發願時就要發以上所講的兩個願,此即為願力。
此五力乃所有大乘佛法之精華,一個人終生的修行都可涵蓋於其中。
這五力不僅是打坐時的修法,在出座後以及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也隨時都可以修。實際上,引發力時時刻刻都要修;串習力、善種力與破斥力,也是在平時生活中就要鍛煉的;至於願力,則是任何發願皆當如是行持的。
大乘死教言 五力重威儀
《修心七要》之中陰修法:
在歸結終生修法的五力之後,有一段關於中陰的修法,這個修法我也曾在中陰訣竅中講過,雖然其要點也是同樣的五力,但這五力主要是在臨終時修的。
密法中有許多關於中陰的訣竅,但針對以修菩提心為主的人來說,臨終時所要修的,是有關菩提心的訣竅。此處講的五力與上述的五力基本上沒有差別,只是順序不同而已。
第一力:善種力
一個人在臨終時,將自己名下的財產全數用來供養三寶,或用在自己認為最有意義的善事上——不論是放生、佈施窮人、救濟病人等等皆可,關鍵是對這些財產不能有任何留戀,這就是善種力。
對財產的貪戀之心,不僅不能留住財產再供自己享用,對自己的修行與解脫也會有相當程度的不良影響。如果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去親自執行善事,就要做好安排,請別人代為完成。
《普賢上師言教》的最後部分是講的破瓦法,其中也提到善種力,可見不論顯密對此都是相當重視的。
第二力:願力
將財產供養出去後,就要開始發願。此時若能修七支供積累資糧是最好的,七支供修完後,就祈禱三寶並發願:從臨終或者中陰身開始,直至往後的生生世世,願我能修成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這是第一願;祝願我在生生世世中,都能值遇傳講菩提心修法的善知識,這是第二願。
臨終時就要發這兩個願,而且要以極強烈的心念來如此發願,這是最要緊的。因為臨終時的心念有非比尋常的力量,此時若生起嗔恨心,即會輕易地墮入旁生或地獄等惡趣中;同樣道理,若至誠地發如上兩個心願,也定能如願以償,因此,我們絕對不可輕忽臨終發願的重要性。
第三力:破除力
臨終時要破除的,也是愛我執。
破除的方法與前面講的一樣,就是要思維:由於這一生仍有愛我執,造了業,才使我現在經歷到死亡的痛苦;也由於愛我執,才使我死後仍然要流轉輪回,受無盡的痛苦。可以說,所有痛苦的來源,就是愛我執,然而,我卻是不存在的。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觀察我的肉體與精神,都根本沒有我的存在。這樣思維後,就安住在無我的境界中。
當然,唯有逐漸死亡的人,以及知道自己即將死亡的人,才有可能進行這種思維,突發性的死亡就無可奈何了。
第四力:引發力
臨終時要下定決心:在中陰身時,我一定不要忘記菩提心,一定要記得菩提心的修法,一定要修菩提心。如有這樣的決心,等到中陰身時,就絕對能做到。這種強烈的發心,就是引發力。
其實,引發力就是一種心力的作用,它在臨終時也能奏效。
第五力:串習力
當前面的四力都做完以後,就開始修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修的方法與從前講過的一樣。如能在修菩提心的同時斷氣,那是最理想的。
臨終時的身體姿勢也很重要,正確的身姿應該像釋迦牟尼佛圓寂時那樣:頭朝北方,右側臥,右手枕在頭下,並以右手小拇指按住右邊鼻孔,以左邊鼻孔呼吸,左手放於身體左側。
密宗經典認為,如果能以這樣的姿勢去世,是非常殊勝的。不要說是人,就連動物僅僅依靠這種姿勢死去,也可保證在以後的一世或二世中不再墮惡趣。當然,由於輪回是漫長無邊的,往後的情況,就不能確定了。
在按照上面講的方式躺下後,就開始觀修自他相換中的呼吸法。修完以後,又開始修勝義菩提心。
修勝義菩提心時,要了知輪回、涅槃之一切萬法均為意識的幻化,而意識本身則是了無自性的空性光明。
當然,沒有證悟空性的人想在此時修這個法,是有些難的;而已經證悟空性的人,這時就要專注於空性的境界中。如果在這個狀態下沒有斷氣,就要反復地修,直到斷氣為止。
其中的前四力,是修世俗菩提心;最後一力,則包含了勝義菩提心的修法。雖說很多修法中都有非常殊勝的中陰訣竅,但沒有一個比得上以修菩提心作為中陰訣竅的方法,這種修法可以說是最好的往生方法了。能夠這樣走的人,即使沒有作超度,也必定可以憑自力解決中陰身與後世的所有問題。
以上講了兩個五力的修法,一種是現在活著時要修的,一種是臨終時修的。
不過,假如活著時沒有好好修,對五力的修法都一知半解,死到臨頭時多半是倉皇失措,哪裡還顧得及修臨終的五力呢?! 所以,趁現在沒有什麼違緣,還是自由自在的時候,要趕緊盡力去修,一旦做好了準備,等到中陰時,即可輕鬆上手,這才是萬無一失的做法。
以上所講的,都是非常關鍵的修法,大家一定要儘量設法去修,因為只有現在,我們才擁有了難得的人身,才有修大乘佛法的機會,並且基本上清楚地知道了完整而具體的大乘修法,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還不修,則很難說以後是否還能再有這種機會了。
雖然為了現實生活,每個世間人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但這根本不足以成為沒有時間修行的藉口,只要有心去安排,時間一定會有的。
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時當中,我們一定要有獨自靜下來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就是要修五力。要知道,平常走路時或工作時念念咒等等,都算不上是修行。
由於每個人修行的進度不一,所以在剛開始時,我們可能會遇到不同的障礙,但這些都是過程而已,就像工作中也同樣會經歷磨難一樣,相信通過努力,我們一定能達到得心應手的地步。
我們要知道,平時生活中或事業上經常遇到的打擊或損失,遲早都會過去,唯一失而不可複得的,就是修行的機會,一旦錯過,很難說何時能再相逢。凡夫在世間法上遭受了損失時,往往會非常在意,會對自己之前的錯失良機後悔不迭。比如,一般人如果掉了錢包,就會懊悔好久——唉!我不應該馬虎大意,而應小心謹慎;然而,我們對錯失修行、解脫、成佛的機會,卻表現得漫不經心。這真是完全的顛倒!也正因為如此顛倒,我們才是凡夫。如果現在知道了這些道理還是不修的話,就永無轉變的可能了!
比較精進的人看到自己修行的問題時,會力求補進的辦法。多數人卻連這種想法都沒有,長此以往,只會越走越可怕。想想看,我們從小到大可以造多少的業?很多人不是從小就信佛,而是中途才轉而信佛的,在這之前,既不信三寶,也沒有因果的概念,那時的見解與心態基本上都是斷見。在斷見的基礎上所造的惡業,與相信因果的人所造的惡業,是大不相同的。
以吃海鮮為例,相信因果的人吃後,心中會難受後悔;而持斷見的人,則只會在意海鮮的美味,心中不僅毫無恐懼或悔意,而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這種見解非常可怕,《中觀四百論》也說過:“甯毀犯屍羅,不損壞正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相對而言,破戒的過失還可以彌補,可是,如果破了見解,就有可能落到萬劫不復的下場。所謂破見解,就是不信因果輪回等等。換句話說,見解正確無誤而破了戒,還可以恢復;要是見解破了,就會全盤崩潰,所以,無論再怎麼樣,都不可抱持邪見!
很多人都在修行,有些人可以說狀況相當不錯!但在學佛前的這段時間裡,我們所造的惡業,已足夠讓我們在多世累劫中下地獄了。之前的修行,能夠彌補以上的罪業嗎?誰都不敢肯定。
大家要認真地思考這些問題的嚴重性,我們實在沒有再繼續蹉跎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