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31 13:12:41
|
尊貴慈誠羅珠仁波切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十三)
慈誠羅珠堪布
成就三無離
第九,“成就三無離”,隨時隨刻要作到三個不離開。
什麼是三個不離開呢?就是身、口、意三者都不離開善法——身體作佈施、磕頭等善行;口中講經說法、念經持咒或言說愛語;內心修持菩提心等等來利益眾生,這樣身、口、意三門都不離開大乘佛法。
于境修無偏,遍且深修習
第十,“于境修無偏,遍且深修習”,平時修慈悲心、菩提心的時候,修的對境不能片面、偏袒,也不能表面膚淺、敷衍了事。
譬如說,只對人類修慈悲心而對動物不修,或者雖然對動物也修慈悲心,但是對非人、鬼神等等不修慈悲心;或者是對眾生不起嗔恨心,但對房子、車子等沒有靈魂、沒有意識的無生物,卻有著嗔恨心,這都叫做片面的修行。
另外,每次修行、思維的時候,都要一心一意、全神貫注,全面而深入地修習。如果打坐的時候蜻蜓點水般地草率敷衍,或者雖然身體在做打坐的姿勢,但是心裡早就胡思亂想、心猿意馬了,那就不會有什麼效果。無偏、全面、深入三者是很重要的。
于厲境恒修
第十一,“于厲境恒修”,對特殊的嚴厲對境,要特別地堅持修習。
特殊的對境是什麼呢?那些曾經害過我們,或者現在與將來對我們有害,或者與我們之間有一些扯不清的是非瓜葛的人、動物與非人等等,就是此處所指的特殊對境。
比如,有些眾生我們不但沒有傷害過他們,而且還曾經幫助過他們,但他們不但不報恩,反而傷害我們;還有一種人,是雖然我們和他們之間沒有任何衝突和仇恨,但因為前世的因緣,所以一見面心裡就不舒服,甚至相互起嗔恨心;另外,善知識、上師和父母等福田和恩田也屬於特殊的對境。
一般而言,對父母、姊妹等親朋好友,以及無利無害、非親非故的眾生發慈悲心,難度不是很大,但是,對仇人等特殊對境要修慈悲心,就有一些難度。所以,我們要經常鍛煉自己,特別要針對那些不容易慈悲對待的對境修慈悲心。
不依賴他緣
第十二,“不依賴他緣”,修行不能依賴於其他外緣。
譬如說,一旦生活、身體、精神方面出現困難,比如,貧困、身體的病痛、心靈的傷害、精神的打擊、人與非人的欺負、侵害出現的時候,如果就因此而不再修行,什麼都依賴外緣,這樣修行就很難有進步。
當然,如果前面講的三個修行條件——善知識、希求解脫的念頭、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不具備,那的確沒有辦法修行。雖然通過有些修法,可以很長時間不吃任何東西也照樣可以生存,但對習慣於養尊處優的普通人來說,一下子去選擇落差太大的生活方式,是不現實的。但是,在一般的困難面前,我們就不要輕易低頭。
作為凡夫,一定是業債累累、惡緣重重的。想永遠都具備所有的外緣,一生都順順利利、風平浪靜,那是很難的。本身我們的修行時間就不是很多,每天二十四小時中的大多數時間,也用在白日的生計與夜晚的睡眠上了,如果剩下的一點點時間也要觀待外緣,那修行的時間就更短了,這樣怎麼會有什麼修行的成就呢?
所以,在修行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就充分利用條件進行修行;如果條件不具備,就用煩惱轉為道用等方法來修行。無論幸福還是痛苦,都同樣能修行,這樣修行才會有進步。
困難轉為道用的方法,以前已經講過。大家也可以看看甯瑪巴很多上師的傳記——他們中幾乎沒有一個人,是在物質生活相當豐富,過著皇宮一般的生活中獲得成就的。包括無垢光尊者在內的很多修行人,也是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修出來的。因為他們能克服各種困難,所以他們的修行沒有間斷、沒有退失,外在的因緣再惡劣,都沒有阻礙他們的修行,所以才會取得可喜的進步。
作為凡夫,想一下子就能將巨大的困難轉為道用畢竟很難,但是,若能在沒有遇到太大困難的時候隨時鍛煉自己,總有一天面對巨大的痛苦與毀滅性的災難時,也不會有什麼無法戰勝的了。
今當修主要
第十三,“今當修主要”,如今應當修持主要的修法。
什麼是主要的呢?在現實生活的利益和修行佛法當中,以修法為主;法有教證二法,其中當以證法為主;在一切證法當中,以修菩提心為主;修菩提心的方法,有依靠教證、理證和依靠上師訣竅的修法,其中當以依靠上師訣竅潛心修持為主;在其他行為的修行和閉關修行當中,以閉關修行為主;在回避外境和對治煩惱當中,以對治煩惱為主,這些就是如今應當修的主要修法。
從無始以來到今天,我們一直都在輪回當中生生死死,得過無數的人身以及其它眾生的身體,既當過國王,也做過梵天、帝釋等等,曾經擁有過數之不盡的財產,無可匹敵的權力,並沉醉于名利的迷網當中而不能自拔,但是,無論是獲得人身也好,其它眾生的身體也好,都沒有做過什麼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一直流轉到現在。
哪怕在這一生當中,很多人也是執著於功名利祿、榮華富貴,但是,當這一切像過眼雲煙一般流走了以後,我們會發現,曾經的一切仿佛一場美夢,當美夢醒過來以後,一切的一切,都已經變得虛無縹緲而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在獲得眼下的人身之際,我們一定要盡力放棄名利等世間法,專心致志地修行。
當然,畢竟我們是世間人,都需要生存、養家糊口,不做任何世間法有點不可能,但是,倘若過多地參與世間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世間法當中,就不是明智之舉了。
修什麼法呢?法有兩種——一種是教法,一種是證法。在文字上下功夫,聽經聞法、講經說法,就是受持教法;修持戒、定、慧三學,就是受持證法。
其中證法是最重要的。首先要修行,但這並不是說不需要聞思,沒有聞思的基礎,是不可能修行的,特別是像現在這種人心渙散、思維繁複,背景複雜多變、層次高低不同的文化絞雜在一起的年代,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不要說修行,可能連誠信因果、信仰三寶等基本概念都生不起來,所以一定需要聞思。假設什麼都不懂,則即使在一兩個月或者一兩年當中比較虔誠地念佛、做善事,但時間長了沒有看到效果,就開始懷疑自己的信仰——我這樣相信佛教有沒有錯啊!一旦懷疑出現,就沒有辦法解決了,所以聞思也很重要!
但是,如果一輩子都聞思不修行,那就不值得了。聞思的目的,就是要修行。就像世間老師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教書,先學好技術和理論,然後給別人講解一樣。如果沒有修行,利益眾生等等的力量就很微弱,所以首先要適當地聞思,然後就把重點放在修行上。
修什麼法呢?書中說道,修菩提心比修其它任何法都重要,所以要修菩提心。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空性修法不重要嗎?空性的修法,實際上就是勝義菩提心的修法,菩提心修法,已經涵蓋了整個大乘修法的精要。
菩提心修法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聞思經論,並按照教證進行修持;另外一種既可以沿用教證,也可以不沿用教證,而是依靠上師的訣竅來修法。其中,依靠善知識的訣竅修法是最重要的。
善知識的訣竅修法是什麼呢?比如,以前我們講的噶當派修菩提心的七個因果,或者是甯瑪巴的先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每一個無量心都要用知母、念恩、報恩的修法,其中的念恩,是從五個角度來思維等等,就屬於善知識的訣竅修法。
雖然平時工作、走路的時候,也可以通過思維這些道理來進行觀修,但最關鍵的還是要靜下來以閉關的形式修持。當然,此處所說的“閉關的形式”,並不一定是指一兩個月,兩三年不出關專門靜修,對很多人來說,這都是難乎其難的,但是,每天早晚各安排兩到四個小時,像閉關一樣——不與外人接觸、不說話、不做任何事情,全身心專注于修行,這樣實際上就是閉關了。
所有真正想修行的人,都要把外加行和內加行至少修一遍,然後每天早晨和晚上都修世俗菩提心和空性。如果會修大圓滿,修空性的時候就修大圓滿;不會修大圓滿,就修中觀的空性修法。
在斷除煩惱的過程中,如果環境不理想,時常碰到傷害自己的人,是選擇換一個地方來逃避,還是堅持住在惡劣環境裡,用慈心和悲心等方法對治呢?
如果修行真正能夠到位,當然是後一種方法最重要,但每種修行都有次第和過程,當我們還是凡夫,修行還不到位的時候,有些事情還是要回避。比如,選擇到聞思修氣氛十分濃厚的佛教叢林,高僧大德曾經修持過的神山聖地,或人煙稀少的荒僻之地居住。當然,在森林、高山中修行,並不是消極遁世,而是為了儘快掌握斷除煩惱的能力。《中觀四百論》講過,人的煩惱有兩種,一種是所有眾生都具備的先天性煩惱;另外一種是外境所引起的煩惱。如果換一個環境,第二種煩惱自然可以消失,所以諸佛菩薩、善知識都竭力讚歎靜處的功德。
但是,即使呆在清靜的地方,如果不修行,先天性煩惱還是沒有辦法逃避,因為那些煩惱已經在我們心裡根深蒂固了,唯一的對治方法,就是修行。
總而言之,第一,要在安靜的地方靜下來修菩提心;第二,有些煩惱可以回避,有些煩惱是無法回避的,所以要麼修慈悲心,要麼就修空性來對治。
不顛倒是非
第十四,“不顛倒是非”,要斷除、放棄六種顛倒。
1、忍辱的顛倒
譬如說,打坐、念經、持咒時間長了,就會感覺疲勞、困乏,就不想繼續修了;天氣很熱的時候去放生,因為要走很遠的路,放生的魚又很多,就怕苦怕累,不想去了;但為了做世間法,卻再累、再辛苦、再有困難都不怕,都能夠承受,這就是忍辱的顛倒。
2、意樂的顛倒
意樂的顛倒,也即理想的顛倒。西方哲學家認為,生存的目標、人生的理想,就是追求幸福。
雖然佛教也可以用“追求幸福”這個詞,來代替大乘佛教徒的人生理想,但其中所蘊含的實際含義的深廣程度卻與前者有著天大的差別。作為真正標準的大乘修行人,我們應該樹立的理想,是追求眾生的幸福而不是個人的幸福,是永久的幸福而不是暫時的幸福,是要讓所有眾生都獲得解脫。
當然,要讓所有眾生獲得解脫,首先我們要自己先成就,那樣才有度生的能力,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有成就,都是煩惱深重的凡夫,又怎麼能幫助別人成就呢?
但一般的世間人卻不是以此為目標,而是目光短淺地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這一生的日子過得好一點,這就是理想的顛倒。
3、品味的顛倒
品味的顛倒,也即享受的顛倒。
如果不願意通過聞思修持來享受大乘佛法的智慧和慈悲等精華,反而對吃喝玩樂等等樂此不彼,就是享受的顛倒。
4、悲憫的顛倒
本來,無論再有錢、有權、有威望,那些根本不修行、不相信因果的世間人都應該是很可憐的。因為在享受金錢、名利、地位等等的過程中,經常會做一些傷害眾生的事情——吃活海鮮、穿皮毛等等,從而造作很多惡業,在不久的來世,他們也必將加倍償還這些血債。但一般人卻不會覺得他們可憐,反而對他們錦衣玉食的生活充滿了嚮往之情。
反之,那些長年居住深山,克服重重困難,不受欲望左右,生活樸素簡單的修行人,不少人卻認為他們很可憐——沒有像樣的住處,沒有可口的飲食,沒有舒適的生活,缺乏基本的物資——這就是顛倒的悲憫。
以前米拉日巴在山裡閉關的時候,貢塘七姐妹也覺得他非常可憐——住在山洞裡,沒有吃穿、饑寒交迫。米拉日巴卻不但不認為自己可憐,反而對貢塘七姐妹的前途充滿了擔憂,認為她們很可憐。
事實如此,不修行的人因為前景深幽黯淡,所以才是很可憐的;而真正的修行人因為對未來深有把握,所以信心滿懷、躊躇滿志。如果不同情前者反而可憐後者,這怎能說不是一種顛倒的悲憫呢?
5、營求的顛倒
不讓依靠自己的人去修行,反而讓他們去操持世間法,就是營求的顛倒,也即管理的顛倒或培養的顛倒。
譬如說,世間的國王或官員不給手下人安排修行的時間,而是讓他們去打仗或做一些世間的事務,雖然從世間的角度來說,這是正常的,但也屬於營求的顛倒。
有些偽裝的善知識也是這樣,不讓自己的弟子去聞思修行,反而讓他們去做世俗的事,這就非常不正常了。
6、隨喜的顛倒
在看到或聽到別人在世間、出世間方面的善行——修菩提心、出離心、空性,或者做一些世間的善事時,心裡產生了喜不自禁的感覺,就是正常的隨喜。
但是,如果在其他人修行的時候,心裡反而有種不是滋味的感覺;當別人遇到困難、挫折,或者生病、死亡的時候,卻喜出望外、幸災樂禍,就是顛倒的隨喜。
不時停時修
第十五,“不時停時修”,不能今天修行,明天不修;今天去行善,明天不行善。
有些人由於對佛法的信心程度不夠,所以在做善事方面也是時冷時熱、起伏不定。情緒好的時候,就去念念經、磕磕頭,只要有一點點不舒服,就隨便找個藉口推脫,這就是還沒有足夠的信念——一定要把修行作為頭等大事,其他的事情可做可不做,這樣一曝十寒的修行,進步就會很慢。
這就像燒水,如果把煤氣打開一分鐘又關了,再過五分鐘以後又打開,一分鐘後又關了,這樣一天也燒不開一壺水。同樣,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一定要持續恒定、從不間斷地做,而不能凡事只有三分鐘熱度。雖然世間人會有很多雜事,但除了非常特殊的情況以外,一定不要隨意放棄修行。
當堅定而修
第十六,“當堅定而修”,要不顧一切地去修行。
無論再忙、再艱苦、再有壓力,都一定要堅持不懈。
以二觀察解
第十七,“以二觀察解”,要以粗細兩種方法觀察煩惱是否斷除。
在修行,特別是禪定修法修得比較好的時候,很多粗大的煩惱就很容易控制,一般不會有明顯的貪心、嗔心等煩惱。即便如此,我們也要觀察自己是不是真正沒有煩惱了。
怎麼樣觀察呢?就是觀察在接近以往容易生起煩惱的對境時,自己有沒有煩惱,這樣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弱點——原來自己不是已經消除煩惱了,只是產生煩惱的外緣暫時沒有出現,所以就讓煩惱潛藏在心底深處了,實際上還沒有斷除,所以自己還需要繼續努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