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31 13:49:29
學習次第 : 進階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八
(菩提心的實修竅訣) 加哲無著尊者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講

第八節課

(2005年7月14日晚上9時)

現在繼續講《〈修心七要〉耳傳略釋》的第七個問題——菩提心的學處。

昨天已經講了,修行人應選擇大小乘中的哪一個法門呢?答案是選擇大乘菩提心;那麼,菩提心是以講聞的方式修、還是以修持的方式修?應該以修持的方式修;修持是依教證理證來修、還是依上師的竅訣來修?是依上師的竅訣來修;上師的竅訣是在行住坐臥等威儀中修、還是坐于一處靜修?應坐于一處靜修;靜修時,以捨棄外境的方式修、還是以對治煩惱的方式修?以對治煩惱的方式修。好,今天接著講下面的問題。

【不顛倒是非】

【我們必須斬除以下六種顛倒:

第一、忍耐的顛倒。就是對修法所遇到的艱難困苦感到難以忍受,但卻對降伏敵人、護持親眷等等之類的苦難卻很容易忍受的顛倒;】

現在的世間人對修行中的艱難困苦,如求法、聞思、修法等,感到索然無味,根本沒辦法忍受,而對於降伏敵人、保護親友、做生意賺錢等,卻樂此不疲,再如何辛苦也願意接受。

打個比方,現在你們每天只聽一個多小時的法,這段時間如果對一個世間人來說,簡直就是如坐針氈、非常難熬,但若告訴他:“你不用聽課,去賺錢吧”,那就算站在外面八、九個小時,他也不會叫一聲苦。有時我看見在學院修廁所的工人,一直在背大石頭,從來也沒有什麼怨言,可讓他們什麼活都不用幹,只是坐在寬敞明亮的經堂裡聽一節課,用不了半個小時,他們就會抱怨連天。有些道友也是如此,背書一兩個小時,便會覺得身體吃不消,做一些散亂、無意義的事情,馬上就精神抖擻、疲倦全無,擺出一副“舍我其誰”的架勢。這些都是“忍耐的顛倒”——該忍的地方忍不了,不該忍的地方特別有精神。

真正的忍耐應像是一些高僧大德那樣:對於別人掙了多少錢、開了幾家公司等世間瑣事,沒有絲毫興趣,即便聽別人閒聊幾句,也覺得浪費時間,難以忍受;而為了利益眾生、尋求佛法,他們可以義無反顧,即使是常人難以想像的苦行,也能當仁不讓地堅強忍耐。你們現在聞思修行,就是為了將來能夠成辦自他二利,在此期間,不管是遇到氣候的嚴寒酷熱、身體的四大不調,還是生活的拮据困窘,大家也不能退縮。若能以菩提心的力量加以克服,不僅可以積累很大的功德,還能消除無始以來的深重業障。

【第二、意樂的顛倒。就是在修法方面趣味索然,而在謀求今生今世的榮華富貴方面卻興致勃勃的顛倒;】

很多人對修行佛法沒有興趣,給他們講菩提心的功德、五部大論的殊勝,就像餓狗面前放青草一樣,怎麼也提不起精神來。反過來,如果告訴他們“怎樣賺大錢”、“如何才能飛黃騰達”……他們准保會豎起耳朵、睜大眼睛,生怕漏掉了一字半句。

我們有些道友也是這樣,一聽到“背誦考試”、“修菩提心”等字眼,就覺得度秒如年,眼睜睜地盼望著趕快下課,但在看一些引生貪嗔癡的電視,或者沒有意義的雜誌時,他們便饒有趣味,即使白天不吃飯、晚上不睡覺,也是非常樂意的。這些壞習氣不僅年輕人有,在老年人身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有的老年人平時不喜歡念佛,偶爾念一點佛,也是從頭到尾哈欠連天,更有甚者,佛號與呼嚕聲此起彼伏,可是如果讓他看一些無聊的電視,或者與人擺龍門陣,他的意樂馬上就增上百倍,即使不用喝咖啡,也能夠通宵達旦,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這些都是“意樂的顛倒”。

【第三、品味的顛倒。也即不想品嘗通過聞思修而獲得的法味,卻想嘗遍世間諸妙欲之味的顛倒;】

本來,釋迦牟尼佛的妙法甘露極為難得,就像《紮嘎山法》中所形容的:聞思修行的法味,能將我們相續中的酷熱煩惱遣蕩無餘,所帶來的安樂難以用世間語言表達。然而,如果讓善根薄弱的人去品嘗佛法空性、大悲、禪定的法味時,他卻不僅沒有感覺,甚至還像碰到劇毒一樣避之不已。反過來說,他們對於世間的五欲妙樂、聲色犬馬,倒是津津樂道,全部是行家,品嘗生猛海鮮、欣賞流行歌曲、去舞廳跳舞……只要能刺激六根欲望的,都願意百試不爽、全盤接受。這種寧舍佛法無漏妙味,不舍世間有漏妙欲的現象,就是此處所講的“品味的顛倒”。

【第四、悲憫的顛倒。對造作惡業的人不生悲憫之情,卻對為了修行而承受苦行的人生起悲心的顛倒;】

有些人對世間造惡的人不生悲憫,看到他們殺黃鱔、殺兔子,覺得習以為常,沒什麼大不了,相反,對於那些為求解脫而承受苦行的修行人,倒生起了極大的悲心,認為這些人在窮山溝裡沒日沒夜地苦修,簡直浪費了大好光陰,糟蹋了寶貴身體,這種如餓鬼般的生活,實在令聞者傷心、見者落淚。此類不分青紅皂白的現象,就是“悲憫的顛倒”。

以前密勒日巴尊者在山中苦行時,遇到了貢塘地方的七位姑娘,當她們見到尊者枯瘦如柴的身體時,其中一個說:“這人真可憐,我們要發願,來世不要得到這樣一個人身!”另一個姑娘也附和:“是啊!這個樣子,誰見了都會傷心的。”尊者聽後心想:這些無知的眾生才是可憐!於是,唱了一首道歌:“惡業所損諸眾生,不見己過見人過……于諸真實修行人,棄置不顧如廢石。”有些人就像這七位姑娘一樣,認為出家人的生活沒有樂趣,整天呆在窮山溝裡,電視不能看,肉也不能吃,一輩子中什麼享受也沒有,這種單調乏味的生活,對他們來說簡直生不如死;而修行人呢,看到世間人貪得無厭、欲壑難填,怎樣蠅營狗苟,也無法滿足心中的欲望時,同樣也能生起悲憫心,正如密勒日巴尊者所唱:“爾憐我兮我憫汝,汝我皆執悲憫槍。”

今年我去成都時,也帶了一個妹妹去看病,她以前除了在山裡放犛牛以外,從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到了成都,看到那裡的生活以後非常羡慕,不禁感歎道:“漢族人穿得這麼漂亮,長得也這麼白,就像天子天女一樣,這種生活真令人嚮往!”後來,我帶她去一個叫“老漁翁”的飯店吃飯,她見到剛才的“天子天女”竟然在吃活魚、海鮮,馬上打消了原來的念頭,趕緊發願:“願我生生世世不要變成這樣的漢族人!”

有時想想也確實如此,現在漢地殺生的現象實在太普遍了,大多數飯店為了賺錢,一天當中要殺死無數的眾生。一方面,這些被殺的魚、泥鰍很可憐,它們一個個被開水活生生地燙死;另一方面,殺害它們、吃它們肉的人就更可憐了,因為因果畢竟不會空耗,來世他們一定會加倍償還的。

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中曾記載:佛陀在世時,帕吉波國王率五百將士,一天之內將釋迦族的八萬八千人全部趕盡殺絕(關於此數目,不同經典有不同說法),即使世尊親自出來勸阻,也無濟於事。為什麼區區五百人就能殺死八萬八千個人呢?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八萬八千人前世當漁夫時,曾經捕殺過五百條魚(帕吉波國王等五百人之前世)。

經常殺生、吃肉的人,一看到出家人,就認為他們非常可憐,每天除了吃一點青菜蘿蔔外,什麼營養也沒有,簡直跟犛牛沒有差別,但就我們來看,那些人為了長養自己的肉身,一天當中要吃這麼多生命,這種不懼因果的舉動,才真是可憐。在座有些道友以前可能也造過類似的惡業,所以必須要在有生之年精進地懺悔,一方面戒殺放生,另一方面發願不再吃肉,這樣即生當中才有懺悔清淨的機會。

總結以上所講的內容,我們應分清悲憫的對境:對修行人來說,暫時的苦行能換取究竟的安樂,故沒有必要濫生悲憫;對世間人來說,短暫的快樂換來了累劫的劇苦,這才是真正值得悲憫的物件。

【第五、營求的顛倒。不讓依靠自己的人去追求正法,反而在如何營求今生圓滿方面為他們出謀劃策的顛倒;】

對於依靠自己的人,以財物地位等對其進行幫助是有必要的,但最主要的,是應以正法來饒益他們。我以前認識一位元老闆,他一方面給員工很多經濟上的幫助,另一方面要求員工必須要信佛教,否則就不能在公司裡任職,以此方便而使很多人都皈依了三寶。

相反,對如何營求今生的圓滿,就沒有必要去引導他們了。有些上師,為讓弟子能夠趨入正法,依靠了種種善巧和神通神變,而有些上師呢,不僅沒有讓弟子學修正法,反而讓他們天天做飯打掃、處理瑣事,如果這些上師像瑪爾巴尊者一樣是個大成就者,倒也還可以,但如果沒有那種境界的話,這種誤人子弟的行為就很不應理了。

對於“營求的顛倒”,《修心七要》其他講義還有另一種解釋:若有依靠自己的人,應引導他們為了眾生的利益,獲證圓滿如來正等覺的佛果,而不應希求自私自利的小乘聲緣果,或者資財受用等人天福報。

【第六、隨喜的顛倒。對輪回涅槃的安樂以及善行不加以隨喜,在看到自己的仇敵遭受痛苦時,反而心花怒放的顛倒。】

“隨喜的顛倒”是指有些人對於輪回和涅槃的安樂,諸佛菩薩有漏無漏的善行,從來不生隨喜之心,可一旦看到仇敵遭受了一些痛苦違緣,他就心花怒放、大肆隨喜。

《大圓滿前行》中就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位格西聽說自己的競爭對手——另一位格西,因為女人而破了戒時,心中興奮難擋,回家燒了一壺好茶大行慶祝,這種興災樂禍的行為,後來遭到了很多大德的嚴厲呵斥,所以,即使是與自己關係最不好的人,我們也不能希望他們遭遇到任何痛苦。

然而,現在的世間人就不是這樣,他們如果知道自己的怨敵受到了挫折,便樂不可支地大筵賓客,恨不得對方在痛苦的深淵中永遠都不要爬出來。實際上,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是不應該這樣顛倒隨喜的,不管什麼身份的人,哪怕與自己關係再不好,只要受到了災難痛苦,我們都應一心一意觀想由自己來代受這些痛苦,否則,顛倒的隨喜必將摧毀自相續中的菩薩戒體。

【我們應當首先去除這六種顛倒,然後再依照六不顛倒的準則而修持。】

以上講的六種顛倒,是平時生活中極易出現的,倘若不懂這些道理,我們就會忽略這些問題。

【不時停時修當堅定而修】

修心不應該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應以堅定的信心,持之以恆地長期修持。

【我們應當捨棄那種因對正法沒有生起定解,所以在修法上時而修持、時而停滯的作法,而應一心一意、恒常不斷地修心。】

修菩提心時,如果心情好,即便是兩、三個小時,也會非常精進;如果心情不好,那就乾脆不修了,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就像有些道友,在這幾天剛講完《〈修心七要〉耳傳略釋》的時候,會認認真真地閉著眼睛修兩三天,但到了下個月,這種熱情就沒有了,再過兩三年,可能連法本也找不到了。

所謂的修行,噶當派大德說過,要像河流的相續一樣從不間斷,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也說:“應當日日不斷專注修法,活到老,修到老。”所以,從現在發下菩提心乃至沒有斷氣之間,我們都應不斷地修持,如果是在家人的話,不管是出差也好,做家務也好,只要有空閒,就一定要修持,這即是所謂的“精進”。

不過,現代人的“精進”經常是一曝十寒,兩三天內依靠上師、道友的因緣,可以精進一會兒,但如果重新回到社會,不知不覺,又被金錢、欲望的巨浪沖得暈頭轉向了。學院開法會時經常有一些居士,每次下山時都信誓旦旦地保證:“上師,我知道修行就像吃飯一樣,不能間斷、不可缺少,所以我發誓回去後一定會不斷地修持。今天在喇榮山溝裡,以這麼多的僧眾為證,我一定不會欺騙您老人家的!”等過了兩三個月,我打電話問他:“你修了沒有?”回答是:“啊……我忘了,現在的事情太多,實在對不起……”

在家人面臨的生活壓力,也許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尤其在當今的金錢社會,人們的消費水準越來越高,如果沒有奔波、沒有競爭,就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計。但不管怎麼說,修行也要始終擺在第一位,這在所有的事情當中是最重要的。心裡若存有這樣的觀念,即使平時再怎麼忙,早晚肯定也能各抽出一個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還是有很多修行時間的。當然,住在山溝裡的修行人,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以外,幾乎什麼瑣事也沒有,在這種條件下,作為出家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修菩提心上,那還有什麼事可做呢?

【在盡心竭力地修持修心法門的基礎上,還要專心致志、堅持不懈地修持。】

打好基礎非常重要,若沒有基礎,一味地好高騖遠,就如同冰上建築一樣,終究會徹底坍塌的,所以,我們在正式修心之前,一定要修好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在此基礎上,才能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地修持。

尤其對於老年人,如果讓他們聞思、背誦,精力和智慧等各方面恐怕都跟不上,因此現在唯一應該做的,就是專心念佛,而念佛倘若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雖然是有一點功德,但卻不是往生的正因。所以,老年人每天除了將自己的精力放在修行上面以外,應多安排一些時間修菩提心,力爭在臨死前讓這種心在相續中生起;而年輕人呢,就要利用大好時光多聞思經論,以期將來能肩負起弘法利生的重任。可是現在有些情況卻不是這樣:老年人不願意好好修行,成天只想背因明、學中觀,即使牙齒都沒有,也要用牙齦把它啃下來;年輕人天天吵著要閉關,甚至有人27歲就想參加“老年班”……本來《〈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只有六個顛倒,現在可能還要再加上一個——年齡的顛倒!

年輕人應該好好聞思,現在的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在這方面非常欠缺,中國十三億人口,完全精通五部大論(戒律、俱舍、因明、中觀、般若)的,簡直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雖然法尊法師以前翻譯過中觀、因明、《現觀莊嚴論》,但迄今為止,漢地培養出來的講法僧才卻並不多。縱覽歷史也可以看出,漢地以前幾乎沒有聞思的傳統,多數人除了念佛、坐禪以外,佛法的精華教義基本沒有系統研究過。儘管佛法是任何外道、科學、哲理所無法比擬的,但由於內道弟子不懂其理,當別人問及“前後世為什麼存在”、“業因果為什麼合理”時,經常會啞口無言,而被世人嘲笑為“盲目”、“迷信”,在他們面前也抬不起頭來。本來這些問題都是非常簡單的,但由於大多數佛教徒沒有聞思過佛法,所以尊貴無比的佛教,才變成.今天這種一蹶不振的局面。

因此,我們不能再固步自封了,改變傳統勢在必行,雖然有些人死守老觀念不放(不願意聞思),但如果這些弊端不改掉的話,佛法不會有重興於世的一天。只把佛法停留在閉目坐禪,或是念阿彌陀佛的層面上,而將真正的教理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的話,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所以,作為年輕人,你們每個人都有很大的責任,“我已經27歲了,可以參加老年班了”,這種語言不值得接受!<, /P>

【以二觀察解】

通過兩種觀察,從而獲得解脫。

什麼是兩種觀察?對此,不同論師有不同的解釋方法。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在《日光疏》中,將其定義為細觀察和粗觀察。貢智仁波切則認為是觀察煩惱和觀察我執,即是說,一旦煩惱現形,就應以對治將其斷除,如果我執嚴重,就要以無我的修法把它看破。而此處,無著菩薩又有另一種解釋方法:

【首先觀察自己的相續,看哪一種煩惱最大,並不遺餘力地將其壓服。】

找出自相續中最粗大的煩惱,然後想盡一切辦法將其壓服。

【其後,再依靠產生這些煩惱的對境等等重新進行觀察,看還會不會產生這些煩惱。如果仍然會產生,就拼命地以對治法再次將其斷除,直到這些煩惱不再生起為止。】

通過觀察煩惱的本體,壓服了粗大的煩惱,之後還要依靠生煩惱的對境,再作進一步的觀察,看看這種煩惱到底存不存在了。

有些人認為自己修行不錯,已經斷除了相續中的貪心嗔心,可以到紅塵裡去度化眾生了,實際上,當真正面對一些引生貪心、嗔心的外境時,會發現他的貪嗔煩惱還是照生不誤,根本沒有斷除。這就如同以前的傲慢聲聞一樣,自以為證得了阿羅漢果,所以離開寂靜處來到城市,但當後來遇到外境生煩惱時,才知自己其實並未證悟。

因此,一方面要觀察煩惱的本體是否存在,另一方面還要觀察引生煩惱的外境現前時,煩惱會不會產生,這就是“以二觀察解”。

【不好大喜功】

不應好大喜功,自我吹噓,有點功勞就四處炫耀。

當然,有些大德為了利益眾生,勸勉別人行持善法,而宣揚自己的功德,這種情況另當別論,但一般來講,作為發了菩提心的人,利益眾生理所當然,根本不值得到處張揚。

【我們要戒除那些認為自己于對方有恩,或認為自己歷盡艱辛地修持了很長時間,或認為自己學問淵博、戒律清淨等等的自矜邀功行為。通過修習自輕他重,從而令自誇之心無地自容。】

有些人偶爾幫別人一次,就認為自己對人家的恩德相當大,如果那人對自己不小心有點冒犯,他就非常生氣,並抱怨道:“這個人太沒良心了!想當初他來的時候,沒有東西吃、沒有地方住,要不是我收留他,怎會有他的今天?可是現在他恩將仇報,不把我放在眼裡,還對我如何如何……”;有些人沒事就喜歡以老賣老:“我在學院呆那麼多年了,什麼風風雨雨沒見過,想當初我怎樣怎樣……”一個人講得手舞足蹈、唾沫橫飛,聽得初學者口水直流、羡慕不已;有些人自恃廣聞博識、持戒清淨,常在人前顯露自己的功德,以博取眾人的喝彩;還有些人只要做了一點點善事,如組織幾個人放生、造了一座佛塔,就要上網宣傳,或製成光碟流通,生怕大家埋沒了他的壯舉,不知道他的業績……

以上這些行為,若對眾生有利,我們也不敢說什麼,畢竟佛菩薩的顯現,非一般凡夫所能窺探。但若自己的發心並非如此,只是為了個人的名利,那這種舉動,就為我們大乘行人所不恥了。為什麼呢?因為大乘主修“自輕他重”,在我們心中,眾生的份量遠遠超過自己,幫助他們、為他們做一點事情,是理所應當的責任,這又有什麼可炫耀的?

【熱振人的教言是:不要對他人寄予重望,而應祈請本尊。】

“熱振人”指仲敦巴尊者,由於他是熱振寺的創始人,故以此得名。熱振寺是噶當派的祖寺,不僅噶當教法由那裡傳遍十方,三同門(博朵瓦、金厄瓦、普瓊瓦)等高僧大德,也是由那裡培養出來的。據說現在的熱振寺,環境依然清幽,若有機會到那裡修菩提心,應該是非常殊勝的。

此處尊者教導我們:不要對他人寄予厚望,而應一心一意地祈禱本尊。為什麼呢?因為世間人多為出爾反爾、背信棄義之輩,就算曾給他們很大的幫助,他們也會因一點小事而翻臉不認人。所以,若將重望寄予他們身上,最終必定會大失所望:“他怎麼會這樣?我全心全意地幫他,他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因此,對世間人的希望越大,最終的失望也就越大。再加上,本來發了菩提心的人,幫助別人應不求回報,如果今天佈施了一分錢,明天就想變成十元錢收回來,這種索取回報的心態,根本不算是大乘的發心。

既然如此,應將重望寄託於誰呢?真正值得依賴的唯有本尊。因為他是我們生生世世的依怙,一切功德的源泉,只有經常祈禱他的加持,我們才能迅速獲得世出世間的悉地,暫時與究竟的無上安樂。

【不暴躁易怒】

【即使他人在大庭廣眾之下作出了侮辱、譭謗自己等等的行為,也絕不暴跳如雷,並繼而打擊報復。(針對這一情況,金厄瓦格西曾語重心長地)說道:“如今我們這些修行人的所謂修行並不能對治我執,忍耐力比新肌還弱,氣量狹小到比衛藏的厲鬼更加變本加厲,這就是沒有很好地運用正法的標誌,我們必須要通過修法來對治我執。”】

以前的修行人,修心完全能用來對治我執,可現在的人,不要說有人當眾譭謗自己、揭露自己的過失,就算說一句不太中聽的話,也會暴跳如雷,甚至拿石頭砸人家玻璃窗。針對這種情況,金厄瓦格西說:“假如忍耐力比新肌還脆弱,心胸比衛藏的厲鬼還狹窄,那麼這個人肯定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大家都知道,傷口癒合後長出的新肌特別細嫩,一不小心碰到,也會疼痛半天,難以忍受;拉薩的衛藏有一個厲鬼,氣量比針眼還小,只要人家做事不稱它的意,如沒為它熏煙、沒對它作供養,就會生起難忍的嗔心,對別人進行報復損害……

所以,我們應具備寬宏大量的胸懷,千萬不能如此小肚雞腸、睚眥必報。可是有些道友,看到別人在自己門口倒垃圾,就火冒三丈,為了這麼一點小事,情願拿大石頭砸人,即使對方道歉、懺悔,也不願接受,反而認為人家是虛情假意……實際上,這些行為都是法沒有入心的表現。這種人無法給上師和道友帶來真正的損害,但他自己今生來世的善根卻都被葬送無餘了。狹小的心量關鍵源於自私自利的我執,如果現在不用菩提心來對治的話,一切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不喜怒無常莫追求聲譽】

【不要輕易地就表現出歡喜或者不悅的表情,以免傷害到自己的夥伴。】

春天的天氣變化莫測,剛才還豔陽高照、晴空萬里,轉眼間就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同樣,有些人的性格也是如此,有時候無緣無故就高興得不得了,可不一會兒,沒有任何原因,又板著個臉,看誰都不順眼,讓你不知道哪裡又得罪他了,還要去琢磨半天。這種喜怒無常的人,常給周圍的朋友和關心自己的人帶來很多麻煩,和他在一起,時時刻刻都要提心吊膽、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惹來一場是非。因此,我們應儘量保持穩重的人格,不要動不動就表現出生氣或高興的樣子。

【也不要因幫助他人或精進修行,而企盼得到別人的酬謝與讚歎。】

真正的修行人,也不應希求世間的名聲。比如,暫時對別人做了一點幫助、做了一些功德,就想:“我的這個善舉會不會人盡皆知,甚至從新聞裡面報導出來呢?”還有些道友,如果一段時間內修行很精進,也會想:“我這麼精進,都背完一部大論了,上師怎麼不在課堂上表揚我?……”

做了一點善事,就期盼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讚歎,對修行人來說,也是沒有真正入道的表現。

【我們就是應當像以上所說的那樣,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以入定與出定的方式勤懇修煉兩種菩提心的事業當中,使其能嫺熟圓滿到胸有成竹的程度。】

在全論結束之際,無著菩薩做了一個最殊勝的總結:作為發了菩提心的修行人,一生都應投入到兩種菩提心的修持之中。

當然,修菩提心分出定、入定兩種方式:入定時主修勝義菩提心,即抉擇一切萬法為離戲大空性,這實際與大圓滿的“本來清淨”相同;出定時緣一切有情修自他交換,以此引生強烈的大悲心,這就是世俗菩提心。若能將此二者圓融一味地修持,即勝義中抉擇萬法為本來清淨的大空性,世俗中對任何一個眾生不舍慈悲心,那就是諸佛菩薩共同修持的道——空性大悲藏,在此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更殊勝的法了。

各位道友,不知道你們能否在今天發下這個誓願:“從現在起,乃至生生世世,我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修持兩種菩提心當中!”如果能的話,以此為基礎精進修持,相信再過五年、十年,大家的相續肯定會有很大變化,原來的自私自利,一定會變成無我利他的慈悲心的。華智仁波切說過:“世俗菩提心是有為法,通過串習是可以逐漸生起的。”一旦菩提心在相續中生起,那時不管你是聞思修行、還是待人接物,在家閉關、還是出門辦事,無論走到哪裡、做什麼事情,都會把眾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會再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了。

佛在經中曾說:“有四種功德不可思議,即修持空性、講經說法、發菩提心、修慈悲心。”在這四種功德中,修菩提心既包括了修持空性,也包括了修慈悲心,所以大家若想即生成就,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津梁。

【將此盛五濁,轉為菩提道,竅訣甘露藏,乃傳自金洲。】

當今時代,五濁猖獗、惡欲橫流,修行人若想將內外違緣全部轉為菩提道用,必須依靠這些傳自金洲上師的竅訣甘露。

【在時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與見濁等五濁十分熾盛的時候,獲得快樂的因緣少之又少,而來自人與非人的傷害等等的痛苦因緣卻層出不窮。在惡緣聚集的時候,如果能將這些惡緣轉為修心的助伴而進行修心,則無論有再多的惡緣,也都能讓自己的善行不斷增長。】

如今,世間越來越污濁,眾生的煩惱也越來越熾盛。有人聽後也許會問:“怎麼會呢?社會不是越來越發展,人們不是越來越幸福了嗎?記得小時候我吃穿都沒有,可現在是要什麼有什麼,樣樣俱全呀!”其實並非如此,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現在世界上的人口越來越多,武器毒藥越來越先進,食物越來越沒營養,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天災人禍越來越頻繁……比起劫初時的圓滿福報,現在的時代惡濁不堪。古時候的道德人倫、仁義操守,也幾乎消於法界了,充斥人們感官的都是西方物質文明,為了滿足欲望,人們不惜出賣自己的人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早已蕩然無存。由於貪欲的驅使,人類所造的惡業觸目驚心,以此感召天災人禍層出不窮。人們生活在空虛的世界裡,為了填補精神上的空白,不斷用種種刺激來麻醉神經,自殺率每年也以成倍的速度遞增……

儘管外境如此惡劣,但如果相續中有了菩提心的話,即使有惡緣現前,修行也不會有絲毫退失,反能因菩提心的力量,而越來越穩固增上,所以,菩提心對每個修行人都是至關重要的,畢竟修行的道路不可能沒有違緣,各種磨難會接二連三地考驗我們,如果遇到一點逆境就隨順以前的習氣,而把修心法要全拋之腦後,這個人的修行何時也不可能成功。

最近,許多出家人和居士都對我說:“上師,您這次傳講的《〈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對我的利益簡直太大了,我以後一定會學著將惡緣轉為道用的。”若真是這樣的話,那這次利用八天時間,每天傳講一兩個小時,能對你們的一輩子有利,我也感到心滿意足了,但現在很多人學佛只有三分鐘的熱情,剛開始接觸佛法時,對菩提心、上師三寶很有感情,過不了幾年,當出現一些違緣時,馬上就埋怨三寶沒有加持力,菩提心也起不到作用了:“你看,我學佛學了這麼長時間,生活卻越來越倒楣,工作也越來越不順,上師三寶肯定是騙人的,從此以後我再也不修了!”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屢見不鮮,要想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修持將惡緣轉為道用的方法勢在必行!

【這種如同能將一切劇毒轉為良藥的甘露一般的、從金洲上師那裡傳下來的竅訣,實在是比其他的竅訣更為殊勝。如果能通達這種修心方式,則所謂的“快樂源泉之城”,也就是指“修持修心之身”,因為自他在輪回與涅槃中的一切快樂,都是依此而產生的。】

以上所講的菩提心竅訣,猶如能將劇毒轉為甘露的妙藥,是阿底峽尊者承侍金洲上師十二年所得的心要精髓,也是大乘法門的不共特點。

在座的道友,很多人以前都沒有聽過如此殊勝的竅訣,雖然在理論上學習中觀、因明等很重要,但如果整天耽執於詞句文字,也是不行的。所以幾年來,我翻譯了很多內觀修心方面的法要,如《山法寶鬘論》、《開啟修心門扉》、《〈修心七要〉耳傳略釋》等,相信對一些人的修行是有幫助的。

現在許多人不喜歡學習中觀、俱舍,反而特別喜歡實修法門,也許因為實修的法要比較好懂吧。但我希望大家也不要放棄這些理論的學習,若想真正行持弘法利生的事業,就必須要通達佛陀的教法。僅灌一個頂、講一點方便開示,這些簡單的佛法,能做的人比比皆是,而真正要想利益眾生、斷除自他相續中的增益,就一定要精通五部大論。稍有智慧、稍有能力的人,不要認為中觀、因明實在太難懂,所以只要把《修心七要》學好,每天修一點加行,念一些金剛薩埵心咒,求個往生就行了。如果這樣想的話,就不算是一個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

倘若通達了菩提心的修行方式,所謂的“快樂源泉之城”就在我們的身心當中了。那時無論你走到哪裡,只要有了菩提心的助伴,即使一個人住山洞也很愜意,即使到了大城市,無論誰看到你、接觸你、聽到你的聲音,也能獲得直接或間接的利益。因為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人,是所有人天的應供處,他的身體和八大佛塔沒什麼差別。

【如果我們能讓所有的行為都合而為一,令內心與正法相融,並依照修心教法進行修持,在不久的將來,就一定能夠究竟圓滿自他二利。】

發起了菩提心以後,一切行為都會為了利益眾生而做,在他的心目中,只要能夠利益一個眾生,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心甘情願、在所不惜。有了這種發心,菩提心就一定會在即生當中成熟,自他二利的事業也定能獲得究竟圓滿。

【由昔修業醒,自眾信為因,能輕苦譏毀,請調我執教,今死亦無憾。】

這是無著菩薩的自述,不屬於《略釋》的正文部分。

“由於前世修行的善業蘇醒,故我對大乘佛法具有不共的信心。依此信心的推動,在修行過程中,我不畏艱難困苦以及他人的譏毀輕辱,依靠在上師前求得的調心竅訣,歷經多年苦行,終使菩提心在自相續中生起來了。現在縱然撒手人寰也毫無遺憾,因為這一生我已得到了最甚深的竅訣、最有意義的教言。”

【(因為往昔修習的宿業已經蘇醒,便以自己的眾多勝解信為因,在將重重苦難與譏諷詆毀棄置不顧的情況下,才請教到這些調服我執的教言。如今縱然是撒手歸西,也毫無遺憾了。)】

這是對該偈頌的注釋,在藏文中本來沒有,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故加在此處。

【大自在瑜伽士恰卡瓦在修持內心方面的確是超凡入聖的,他將他眾看得比自己還珍貴,在他的心目中,根本沒有自私心的一席之地,(以上頌詞,就是由他)宣講出來的。

源自大恩紮巴法王處,
圓滿所得耳傳大寶藏,
以具信徒請而彰顯力,
  願諸眾生圓二菩提心!】

這是無著菩薩作的回向文:“我的《修心七要》耳傳竅訣傳承,是從大恩根本上師——紮巴法王處圓滿獲得的,因為具信弟子紮巴江村的祈請,我才撰著了這部《〈修心七要〉耳傳略釋》。以此著論功德,普願一切眾生能迅速圓滿兩種菩提心。”

經過八天的聞思,聽者有聽者的功德,講者有講者的功德。等一會兒,大家共同念一遍《普賢行願品》,一方面是回向法會期間所作的一切善根,另一方面也是將六月初四那天放生的功德(據不完全統計,放生金額達一百多萬人民幣,遍及八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一併回向給天邊無際的老母有情。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此文,是因勝乘瑜伽行者紮巴江村的一再請求,而由無著尊者在寂靜聖地——額奇秋宗(水銀法城)圓滿撰著完畢。】

感謝紮巴江村尊者!沒有他的祈請,大家就不會有緣聽到這麼殊勝的論典。所以,大德手下的弟子如果有能力、有因緣的話,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利益後世眾生。

下面,一起念《普賢行願品》回向……

 

二零零五年元月一日
譯竟於上海浦東仁濟醫院

 

注:去年生病時,在上海浦東的仁濟醫院住院,當時有幾位居士花費了很多人力物力,對我做了極大的幫助,尤其是《〈修心七要〉耳傳略釋》、《法界寶藏論》等法本初稿,就是在那裡翻譯圓滿的。今年又去了一趟漢地放生,每到一處,皆受到了當地信眾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在此一併感謝大家!

2005年11月23日
于大雪紛飛之天降日

 


備註 :